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2022-04-17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是企业管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一个概念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和接受,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这正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特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篇1: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趋势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管理的本质及管理要素进行分析,探讨了管理理论演进的规律性及特点。就企业而言, 在时代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充分认识管理前沿问题, 正确运用管理前沿理论和方法, 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管理学本质及其要素

管理学本质就是如何有效对组织内的资源进行配置而 发生的各种活动, 如计划、组织、人事、控制等, 是对组 织系统内的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企业资 源或生产要素主要是人力、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随 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内部的资源已超出原有范围, 包括人 力、资本、信息、知识、技术。管理的任务就是在既定环 境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配置和优化, 资源的重要程度不同决 定了管理的中心不同。

二、管理理论的演进回顾

按照杨文士教授的观点, 管理理论基本可以划分为5 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 世纪初到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形成阶段, 标志是泰罗的 《科学管理原理》及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和经济理论》。在这一阶段, 泰勒重点 研究工厂中如何提高效率, 中心理论是配备一流工人、标 准化的操作方法、严格的分工等, 虽然这些理论相对经验 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 但是把人作为“经济人”, 忽略 了人的其他需求。法约尔的=主要的贡献是界定了管理的五 项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第二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及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 (20 世纪30 年代末-60 年代)。20 世纪30 年代初席卷全球 的经济危机, 使企业陷入低谷之中, 如何从萧条中复苏, 该时期理论主要是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寻求答案, 具有代 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 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认为, 人们被 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着; 麦格雷 戈的人的特性理论; 波特和劳勒提出的复合激励模型—— 波特•劳勒模式。20 世纪40 年代到60 年代, 出现了各种各 样的管理理论, 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第三阶段: 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 系的时代(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初)。这一阶段 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 境变化, 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 较为突出的是管理学引进 了战争的词汇——“战略”。1975 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 战略管理》的出版, 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战 略管理阶段强调企业根本的长远的规划和策略。战略管理 阶段侧重于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制定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以 及自己的竞争策略。

第四阶段: 企业再造时代(20 世纪80 年代-90 年 代)。80 年代以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素质的提 高, 企业组织越来越不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发展, 盲目扩张的“大企业病” 成为企业适应快速响应市场的阻碍,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提供了支持, 因此迈克尔•海默 与詹姆斯•昌佩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 (1993) 阐述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快速的响应市场, 必须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使企业重获活力, 因此BPR 为起点的业务流程再造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的管理热点。 第五阶段: 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管理(20 世 纪90 年代以后)。1990 年, 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 炼》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管理方式的成立, 这种观点认为在 目前经济激荡的时期, 谁能掌握比对方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谁就更能在竞争中取胜。因此应把整个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除了学习型组织之外, 90 年代还有一个热点问题就是虚拟组织。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企业如何能更快的响 应市场侧重点是组织的创新。

三、企业管理理论的新趋势

企业管理理论的新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

(1) 企业再造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从头改变, 重新设计”。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 企业必须摒弃已成 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 以工作流程为中心, 重新设 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2) 战略竞争理论。该 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竞争的五模型论, 即分析现有企业之 间的竞争、行业进入者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力量、供应 商的议价力量、替代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提出了低成本 战略、聚集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三大战略。

(3) 第五项修 炼——学习型组织。该理论力图说明: 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要想建立学习型组织, 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等是必不可少的“修炼”。

(4) 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企业应注重从学习能力、营销能力、 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管理理论的这些新趋势, 可以发现它们对于企业组织的成长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所发挥的作用方面具有很多共通点和新的特点,概括起来总结如下:

(一) 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变化, 且不断出现新的管理要素

通过管理学理论的演进路径, 我们可以发现环境变化导致管理要素重要程度变化, 导致管理理论的演进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知识、信息、时间、人才要素成 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因此围绕着这些要素的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趋势。另外管理使命不再是提高效率, 首要任务将 是精心培植核心竞争力。

(二) 管理竞爭主体的变化——组织变革

未来的竞争并不简单的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 谁最 先抢占市场, 谁能最快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谁就能在竞 争中抢占先机, 因此围绕最终消费者而建立的战略联盟或 者供应链成为竞争的主体。管理活动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 个组织的内部, 而是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供应链和业务流 程; 集中所有资源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战略联盟、 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而围绕着新的组织形 式的信息管理、战略管理成为未来的管理重点。

(三) 管理客体即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未来的管理更加关注组织与全球 的关系; 管理的重点应是组织间的竞合关系、文化融和, 竞合双赢; 开始研究企业间的合作, 研究整个供应链的效 率—产业经济学所关注的领域; 运用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分 析管理问题背后的行为动机, 如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产 权理论等。

(四)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变革 管理内容转变为对知识的管理; 研究方法突破定性分 析, 注重数学模型、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

(五) 强调对知识管理的研究 从管理实践来看, 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新 的变化, 很多高科技公司在信息主管之前又增设了知识主 管, 两者职责分明, 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组织的应变能力 和创造能力。

(六) 重视危机管理的作用。 环境的不确定性使组织越来越关注危机管理问题。无论哪种组织,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必须根据组织情况, 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 规避风险, 实施管理创新, 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综上所述, 管理演进的路程主要是企业环境的变化导 致企业管理要素重要性的变化, 从而导致不同时期管理学 家研究的侧重点的发展变化, 每个不同阶段的理论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都是管理学者从不同方面的研究。无论哪一 种理论或思想, 都是围绕着管理的核心问题“效果” 和 “效率” 而展开, 对当今的企业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而企业应结合所处的环境, 从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借鉴自 己适合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钱颜文, 孙林岩.+论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演进 [J].+管理工程学报, 2005(2) .

[2] 哈德罗, 孔茨等.+管理学[M].+贵州: 贵州人民出 版社, 1982(1) .

[3] 杨文士, 张瑾.+管理理论与思想的演进[J].+ IT 经理 世界, 1999(1) .

作者:贾建邦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篇2:

企业管理理论最新发展七趋势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是企业管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一个概念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和接受,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这正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特点。这些动态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注重对市场全球化的研究

当前世界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全球一体化,任何企业,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国际经济活动对其发展前景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个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使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企业运营系统不再是一个局限于企业内部或某个行业、地域内部的封闭系统。经营者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全球化的运营体系,全球化地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这些都是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要实施对企业的有效管理,必须对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人口的数量与构成、自然资源与基础设施、政治与法律环境、劳动力成本、人均消费水平与财政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把握该区域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风俗的特点。

■注重企业战略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兼并浪潮。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实力,不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外延规模的扩大。但有的企业却忽略了对企业兼并后的整合以及运营战略的研究,为此,不少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现在,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和企业家开始意识到运营战略对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对企业运营战略的研究,从企业内部整合出发,通过制定科学的运营战略,将公司整体经营联系起来,这也是企业取得整合优势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比外延规模的扩大更为重要。

■注重系统质量的研究

“提高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是人们对质量的概念以及如何提高质量的认识,却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在不断地深化。根据最新的管理动态,企业正在将系统论的理念应用到质量管理中去。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也包括整个系统的质量。企业应致力于建立一个能够长期稳定提供用户满意产品(或服务)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上自总裁下至员工都必须投入到不断探索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活动中去,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致力于系统的改造。

■注重提高生产(或服务)系统柔性的研究

如何提高产品设计、产品数量、产品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已成为企业一项主要的运营战略。对于这一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生产系统柔性有着广义的内涵,它包括组织系统的柔性、规划系统的柔性、运营系统的柔性和人员素质的柔性等许多方面。

■注重企业流程再造的研究

当前企业正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不断增强竞争实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运营的流程是在一定管理体制和模式下形成的。按照传统的流程,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空间十分有限,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必须致力于流程的再造和创新。

■注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现代企业需要人们从统一的角度展示产品采购、制造、运输、存储和销售各个过程中相关企业的信息流和物流,解决产品供应商与制造企业之间的段到段的供应链的管理。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传统的供应商与企业间的供应链,从而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企业以更低的运营成本超越竞争对手,确保企业的市场领先地位。

因此,注重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建立新的采购供应关系,通过构建企业业务伙伴网,共同分享库存、结算等商业数据,共同进行产品分类和管理。

■注重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人类一个美好的生存空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因此,现代企业必须注重减少废物、废气、废水的产生,在产品生产中尽可能使用毒性较小的化学制品,以及设计出更加容易再处理或再利用的产品和部件。

(本文摘自《读懂管理学一本就够》一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作者:仝德稷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篇3: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现状及其策略

摘要: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现代财务管理学理论的确立,我国财务管理观念不断得以更新,财务管理职能与内容进一步转换和变革,财务管理的方法体系日趋完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结构体系,随着企业财务再生策略的实施,既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为了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增加新的财务管理内容势在必行。

关键词:财务管理 发展历程 财务再生策略

0 引言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企业也从只注重物质产品的生产,转向重视市场需求,讲求经济效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优势,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是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关注的焦点。“管理出效益”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共识,而企业管理中最具综合性和挑战性的当数财务管理,资本的筹集、使用、获利又是贯穿财务管理的主线。与此相对应,财务管理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理财方法,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这种升华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

1 财务管理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会计与财务合二为一。这一阶段为建国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大约经历了3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国除了清一色的“国营企业”和十分有限的一部分“集体企业”之外,几乎再也找不到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而且,“国营企业”完全是国家机器的“附属物”或“零部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整齐划一地严格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企业根本没有自主权,“工业生产,商业包销”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把市场看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怪物。

第二阶段:会计与财务一分为二。这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大约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确定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改革初期的突破口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包括扩大企业财权),接踵而至的是进行“利改税”试点,经济体制改革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然后再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财务问题便被从会计中提炼出来,上升为一门独立学科——财务管理学。

第三阶段:现代财务管理学的确立。这一阶段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大约10年时间。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之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钢铁等)价格大都业已放开,进入市场调节轨道。“管理重心在经营,经营关键在决策”的理念被人们广为认同,反映在财务管理学上则是整个体系更趋完善,技术方法更趋科学,理财观念更趋现代气息,既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趋势,又颇具中国特色。企业财务再生策略也相继产生。

2 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现状

2.1 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

2.1.1 货币时间价值及投资风险价值观念 这是我国现代财务管理两个基础观念,也是填补了过去空白的观念。当企业作为投资者进行项目投资时,首先必须考虑投资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以避免投资的盲目冲动,奠定投资的良好心态,这样才有利于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可行性投资项目中选择最佳方案,将那些不可行方案和非最佳方案排除在外,事前确保投资项目的最佳预期经济效益。

2.1.2 树立正确的理财目标观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它决定了企业的理财目标(即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虽然人们对理财目标的理解还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但所有不同的观点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聚焦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上这就彻底改变了过去重投入,轻产出,忽视经济效益的倾向。

2.1.3 讲求现金流量的观念。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增减变动的数量。

2.2 财务管理内容的变革 在我国,过去把企业财务划定为财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财务收支平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资金管理、成本监控、收入分配以及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而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国家财政之间的资金缴拨关系、与国家税务机关之间的税收征解关系、与国家银行之间的资金存贷关系、与其他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结算关系、与职工之间的货币结算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由此可见,这时的财务管理内容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处理,更主要的是处理好与企业外部的“财务关系”。

2.3 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财务管理职能是指它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在我国,过去将财务管理职能概括为筹资、分配和监督。筹资职能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和运用企业与国家间的货币关系来取得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用基金。分配职能是指对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按照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进行分配,具体包括确定国民收入和纯收入的分配比例,弥补生产经营耗费,促进国家利益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完美结合,调动三个方面的积极性。监督职能是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的货币监督,涉及资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的全过程,渗透再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企业内外的各种经济关系之中。

3 新时期财务管理策略———财务再生策略

自哈默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了一篇关于“企业再生工程”的论文之后,企业再生策略已经在欧、美、日各国成为最流行的新管理趋势。所谓“企业再生”,是指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设计企业活动的流程,以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绩效。在这当中,企业本身需要重新检查和修正自己的定位,从策略组织、人力等方面彻底改变工作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金融全球化、国际贸易一体化、跨国资金渐渐成为全球经济主宰、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今天,“企业财务再生策略”应是协助企业界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财务管理策略。财务再生策略要求摆脱现行系统,从零开始展开功能分析。其主要做法是以集体智慧将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功能逐一列出,再经过综合评价和通盘分析,筛选出基本的、关键的和主要的系统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成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

财务再生策略是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的,企业再生的目标有四个方面:即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重启新生。从内容上看,财务再生策略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3.1 财务组织结构与制度的再生 具体包括财务流程的再生、财务地位的再生、财务人员的再生(定位)、以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制度安排。

3.2 财务机制再生 具体包括融资机制再生、投资机制再生和收益分配机制再生等内容。财务再生策略给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它突出了财务管理地位、增强了财务管理的功能,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作用。为此,企业管理的发展要适应上述财务管理新机制的需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设计一套有助于资本迅速流动、资本结构优化组合和资本不断增值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企业财务再生策略的实施,通过明确会计部分各工作环节、各相关人员的责权利,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即价值观念由老板至上转向顾客导向,经理角色控制管理转向教育咨询,职工处境由组织监控转向自主管理,绩效衡量由注重行为过程转向测定群体成果。

作者:赵润慧

上一篇:资金运作管理体系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过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