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在总结阐释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及其特点基础上,重点探析了其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困境与工具困境解决的指导作用,并探索性提出应用策略与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价值管理理论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篇1:

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摘 要: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是20世纪末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过程具代表性的重要理论产物。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治理时代",专家学者对这一理念的解读阐释,可以帮助对其内涵进行更好的理解。在立足于这一本土理念的基础之上,审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可以得出一些关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的启示,包括政府需要创造公共价值、国家公共部门及人员应进行职能创新、政府工具需要创新等。

关键词: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一、引论

上世纪末,在信息时代到来、全球化日益深化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之下,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热潮。这一方面符合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的逻辑,也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状况的产物。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开始,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出了价值、工具两种理性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政府改革遭遇发展瓶颈,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走向失灵,现实状况呼吁新的指导理论出现,新公共管理逐步转换进入为后新公共管理阶段;从政府的职能发展上看,政府职能的统治时代以及管理时代已经逐渐成为了历史,目前的处于的时代则成为治理时代,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则是治理时代产生的众多治理理论之一。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是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走向融合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产物。这一理论正式创立的时间为1995年,这一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最具代表性人物为美国行政学家马克?穆尔。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是对原有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的一次超越,在将来也势必会成为公共管理的主流理论中的一个。这一新的热点理论为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以及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将公共管理和公共价值进行了较好的结合。

虽然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是西方行政学理论发展的产物,其所针对的情况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存在于西方社会的。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中国的政治社会现状、公共管理问题与西方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必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公共管理实践。然而,作为新颖而先进的公共行政理论,其对于中国目前的发展也具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之所以说对中国具有指导意义,是因为中国的治理时代已经来临。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这标志着中国也进入了治理时代。之所以进入了治理时代,一方面因为跟随了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国发展到现在的阶段,要想处理好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与发展,选择“治理”这一理念是势在必行的。

本文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出发出发,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和政府改革的实际,审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发现其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能带来的启示。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内涵

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无论要利用包括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在内的任何理论来推动其实现,都必须对其内涵进行较为充分的理解与把握。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基本内涵,在这一概念产生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对其进行了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这一阐释可以作为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与出发点。国家制度体系、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可以看做是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要素,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现代化的两大对象。

(二)理念的深层次挖掘

在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基本内涵的理解基础上,各方专家学者们对其内涵、主体与目标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更高层次的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引进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

1.理念的内涵挖掘

从这一理念的内涵角度来讲,这一理念的主要理论来源是21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治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优势在于弥补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能力欠缺的同时打开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渠道,形成多元主体、动态参与和网络化的治理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实现,必须在合理的规则框架内进行,约束主体的行为范围以及其长期的行动轨迹。而现代社会中最为高级、明确、具有最强约束力的规则无疑是法律。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法制化,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真正实现。

除了法制之外,制度的建设与应用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郑言、李猛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相互协调,日趋合理”,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两者的关系可以比喻为是“骨与血肉”,治理体系作用的发挥在于治理能力,二者是互相依靠、紧密相关的,制度的建设与良好应用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

2.治理主体的现代化

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理念,很多学者对于其主体,也就是治理的主体进行了研究与描述。治理意味着多元化的主体与利益,而不是单一的主体来履行职能。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毫无疑问治理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主体一般认为是政府。除了党和国家之外,在治理主体方面,更要强调其他主体的参与,因为这一点在以前的重视不足,也是最需要跟进的部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都需要更好的发挥其功效,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第三部门以及其他社会主体都应该获得稳定的制度性渠道共同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共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成治理目标。

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的提出,欲在沟通国家、社会的基础上突破之前的权力政治性与效率主义,实现治理的最高目标“善治”,它力图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总而言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就在于实现“善治”。

三、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及其启示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学界而又针对于西方社会的状况,其内容必然不完全契合于中国实际,所以以整套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为基础,在此之上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整体设计,是本末倒置、脱离现实的做法,缺乏意义。而上一节描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对其进行的理论上深度挖掘的基本内容,正确的途径是以这些本土理论为基础,来对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内容进行审视,寻找其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的部分,而后加以引进,为我所用,促进“善治”目标的实现。

(一)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价值管理是一个有关公共价值的管理理念,是一种基于公共价值的公共管理理论,是以公共价值为基础和目的的公共管理工具的创新,它是公共价值思潮的兴盛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体现。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虽然是一套方兴未艾的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内容已经非常庞杂丰富,很难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总体概括。所以在这里對其较为基本的内容进行梳理。

首先,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指出了公共价值的创造过程,创造公共价值,是进行价值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公共价值的创造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是对公共价值进行认知,其中涉及到公共价值的仲裁者应该是谁、其应该接受怎样的政府绩效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二步是对公共价值进行创造,公共管理的负责者在新的环境之下,需要对公共组织的公共价值进行多个维度的阐释,利用政治协商机制来明晰公众的期望与偏好;第三步是对公共价值进行评估,理论创始人穆尔说明了评估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运用公共价值链来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估。

之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强调对了公共管理主体的职能进行创新。因为所有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依靠公共管理主体的行动,公共管理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管理的成效和结果。公共管理者应该主动在同公众的互动中识别和发现公共价值,并在与上级公共部门的互动中主动争取政治支持,营造有利的授权环境,积极整合必要的资源,最终实现公共价值的创造。 具体而言,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关注点,以及对效率、责任和公平三者的平衡,公共价值管理理论都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和丰富的部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阐释了基于公共价值而产生的公共管理理念。这样的理念本质上是公共价值与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具体而言,其包括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网络化治理,他们分别是公共价值和战略管理思想、绩效管理、网络化治理相结合的产物。另外,这些公共管理理念中,还包括一种对于公共政策及服务的有效性的新的评判标准,即以公共价值的失灵为标准,这本质上是公共价值的失灵与公共政策、服务互相结合的产物。

以上便是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当然,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由于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找这一理论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所以在这里就不再对理论内容进行过多阐释。

(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对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从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公共管理其其他方面的基本情况,来对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内容进行观察,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政府需要创造公共价值

在中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主体就是政府,目前中国政府的一大主题,就是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之于社会和民众,其角色应该是服务者,而如果像扮演好这一服务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公共价值,要注意构建与市场以及社会的合作关系,构建包含合作信任的共同价值。

针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实际状况,有学者设计了中国政府创造公共价值的主要流程,一共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认知并辨析公共价值在某一具体公共领域(如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社会保障)中的内涵;第二,探寻公共价值在这一公共领域中的具体表现;第三,围绕公共价值创建公共政策或公共服务目标;第四,通过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中落实公共价值;第五,在政策执行、务递送中不断评估公共价值是否得以实现。

2.国家公共部门及人员应进行职能创新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多的在于国家公共部门以及其人员能力的提升,在中国,国家公共部门以及其人员就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而公共管理主体职能创新则是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可以运用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的这一部分,推动国家公共部门以及其人员的职能创新。

首先,中国的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应该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其不应该继续将自己仅仅看做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或者说技术官僚,而更应该成为一个探索者和战略家,与其他主体一起认知、定义和创造公共价值,实现战略者和技术人员的有机结合;其次,公共部门及其人员也应转移自身的关注点,为了更好的履行公共价值的创造工作,其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公众的集体偏好,因为公共价值的主要来源之一便是集合之后的公众集体偏好;最后,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在履行职能时不仅要关注效率这样的经济上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也要更加关注公平这样的政治问题,以及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责任问题,做到效率、公平、责任的合理平衡。

3.政府工具需要创新

拥有先进的政府工具,是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点。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工具一直是一个热点的问题。然而一直以来政府工具都明显具有管理主义的色彩,中国也是如此。在新的时代中,新公共管理逐渐陷入了困境,而原有的政府工具也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公共管理问题,有可能会遭遇失败的结果。所以,政府工具需要升级与创新。

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出现,为政府工具的升级创新提供了一个契机,中国也可以立足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对政府工具进行发展与创新。依据穆尔的思想,可以将政府的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战略三角”,有效的实现公共价值。另外,原有的常见的政府工具,包括目标管理、合同承包、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等,都可以与公共价值相结合,形成新型的政府工具,让工具的运行体现出公共价值的因素,从而为政府工具注入活力,防止政府工具走向失灵或失败,保证国家治理能力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和升级,实现对于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良好解决。

四、结语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内涵广泛,包含着对各个方面的许多要求,专家、学者对这一理念的解读也众说纷纭,但都是对其中一个或一些方面的阐释和挖掘,都是实践这一理念时所要进行考虑的。这一理念的实现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

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作为一公共价值为基础的公共管理理论的集合,同样也表现出很强的庞杂性和深度性,对于这一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挖掘,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本文针对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启示的挖掘,可以说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相关启示,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总之,要立足于我国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以及我国其他各个方面的实际,去辩证寻找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可以为我所用的内容,是今后继续相关研究的一条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马亭亭、唐兴霖.公共价值管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新发展[J].行政论坛.2014年第6期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社.11月12日

[3]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人民网.2014年02月18日

[4]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

[5]侯恩宾、刘建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评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9月.

[7]韩兆柱、翟文康.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研究[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6年5月

[8]杨博,谢光远.论“公共价值管理”:一种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与限度.政治学研究[J].2014年6月

作者简介:

郭智睿,1994年生,男,內蒙古赤峰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作者:郭智睿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篇2:

公共价值管理发展及其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本文在总结阐释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及其特点基础上,重点探析了其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困境与工具困境解决的指导作用,并探索性提出应用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价值管理 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 新公共管理

一、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及其特点

(一)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提出

“公共价值管理”最早由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教育教学的著名学者穆尔提出,参照企业管理是实现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出发点和目的,其认为公共管理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增进公民对“公共价值”的认同,但公共价值是与企业追逐的私人价值不同,其是受到广大公众推崇的;作为公共价值创造者的公共管理者不能从小部分人的利益出发,不能停留在传统公共管理“执行者”角色,应该主动跟普通公众一样主动识别、发现“公共价值”,并在与公众的充分交流、合作中识别“公共价值”,与公众共同实现公共价值的创造;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实现不仅仅是公共管理目标的转变,同样实现的是传统公共管理者角色、任务的转变;确切的说,公共管理者需要在制度、政治结构约束上要向上负责,在公共管理业务上向下负责,同时对外也要向公众负责,公共管理者处在一个三叉节点位置。

(二)公共价值管理内容的深化

公共价值管理内容的深化,主要体现在对“公共价值”的认识上;所谓公共价值,其应该是众多公民期望的集合,这一概念、观点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传统“公民是顾客”的定位,公民应该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著名公共管理研究学者凯利等人认为,公共价值应该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第一,服务价值,公共管理首先需要满足公民的基本需求,是服务于公民的,公共管理的过程就是传递公平、平等、正义等价值的过程;第二,结果价值,结果价值和和服务价值可能在内容上有重叠部分,结果价值的重点是看公共服务质量本身,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服务价值实现的好坏,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以低失业率的结果价值对应的高质量公共就业的服务价值为例,二者的贡献价值与参考价值是不同的。第三,合法性及政府“信用”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即使是通过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很好的实现服务价值和结果价值,但是却失去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损害了政府“信用”,这样的公共管理也是无益的。

(三)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完善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通过不断的完善,逐渐成为后新公共管理的重要指导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公共管理指导理论地位的确立,要归功于以斯托克,他是网络治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网络治理理论的引入,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明确主张,公共价值关注的是公民集体的偏好,但公民集体偏好的达成不是简单公民个人偏好的相加之和,其是在公民主体间审慎协商、复杂互动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的;公共价值还关注创造公共价值的路径,认为创造公共价值不应该基于“实用”,应该根据创造公共价值的具体要求,创造与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有机整合不同的治理机构、机制,取得好的社会整体治理效果。公共价值管理逐渐显现出其公共管理指导理论的优势。

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对新公共管理困境的超越与指导作用

(一)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困境”的超越与指导

新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者的“执行者”和公民的“顾客”角色定位,使其逐渐走入一种“价值困境”,导致发生社会认同危机;与新公共管理“价值”的狭隘性不同,公共价值管理更强调一种“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建立在重新设定“公民”定位基础上的,相对于新公共管理中公众的“顾客”定位,新公共管理更强调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构建以公民期望为核心的公共价值管理体系,这一点非常值得新公共管理反思。公共价值管理中公民角色的重新定位,其深层次含义是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平等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但不能使其受到市场化理念扩张影响,反而更应该加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公共管理部门不仅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还应该注意发挥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而不是把公民排除在公共管理之外。就如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所主张的公共管理应该是一个所有公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相互对话,并最终达成“公共价值”共識、实践“公共价值”的过程。

(二)对新公共管理“工具困境”的超越与指导

新公共管理曾极力主张引入授权、市场化等策略,强烈建议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改善公共服务,但是随着其发展,这种新公共管理改革本身具有的“碎片化”治理结构特点逐渐对政府的整体社会治理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公共管理不应该成为一种“碎片化”工具使用的过程。而公共价值管理则主张构建一种后竞争式政府,主张围绕创造某种或某些“公共价值”来实现治理机构与全社会公众资源的整合,公共管理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不是一种“竞争”关系,应该是一种在同一“公共价值”引导与指导下的协调、合作关系。特别是公共价值管理中网络治理内容的引入,这里的“网络治理”不是基于互联网、网络来开展治理,其强调的一种“网状”治理结构,用于区别新公共管理中的“科层治理”、“市场治理”,但是这种“网络治理”却非常适合现代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治理生态,“网状治理结构”与“网络化”社会生态的契合必将提升社会公共管理效果。

作者:徐璐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论文 篇3:

价值链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的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价值角度制定发展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述了价值链管理模式与财务管理目标的种类,然后分析了价值链模式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价值链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的现状,探究价值链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对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工作方案,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与客户、市场的需求,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价值链;财务分析;优化管理

在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仅要推出新颖的产品,良好的管理机制对促进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满足了当前经济市场的需求,有助于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价值链管理模式简述

价值链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中所提出的,企业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是构成价值链的主要内容,价值链管理模式需完整地串联这些要素,之后根据企业的发展形势进行产品的生产、销售、发送等业务活动。价值链管理模式十分注重价值链中每一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各个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或代表的市场因素相结合,实现自身内部与外部资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的提升,最大化地发挥整个价值链的作用,通过将自身与外部市场资源的相结合,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以此达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种类

(一)总产值最大化

总产值最大化是指在企业限定的范围与资源内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企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这一目标会产生阻碍作用。

(二)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对自身产品进行销售,将所支出的费用进行弥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目标种类在当前企业资金的使用上存在一些不足,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且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的判断方面不够精准。

(三)资本利润最大化

所有企业都想获得最大化效益,通过比较企业利润与股本数可实现资本利润率最大化,将企业的盈利水平揭示,能够对比与体现不同企业与不同会计期间的盈利能力。利润最大化对于资金的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没有纳入到考虑因素范围内,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价值链模式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财务职能变革

财务部门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该部门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战略与业绩。采取有效措施将后勤、经营、销售、服务、开发等联系起来是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所在。在企业变革过程中,价值链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部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尤其体现在企业战略、价值管理、成本削减等方面。

(二)财务控制转换

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步伐,其是建立在企业以往历史资料基础上,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历史与当前状况,这种简单的财务控制分析与执行无法适应当代经济市场需求。因此,企业应当将其转为价值链管理模式的财务管理,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分析企业当前与将来发展情况,能够为企业发展提出有效的决策。

(三)实现企业的财务优化整合

动态式的财务控制系统有助于防止流动资金被占用,财务人员应将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通过采用财务数据库、会计软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包括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等内容,之后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企业经营业务,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投资管理、融资、税务等财务活动是最为典型的方式。

四、价值链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 企业总产值最大化。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求来看,实现最大化的总产值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这一发展目标的优点在于迎合了人们对物质不断上涨的需求,但是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却带来不良影响,脱离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则,其具有的局限性将影响企业发展。

2. 企业利润空间最大化。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通常会采用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入、相对控制利益的流出、降低成本费用的方法,以达到企業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虽然与经济学原理相符合,但是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思想滞后因素的影响,其只注重企业眼前所获得利润,没有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今后的发展,将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做好自身工作,以此为实现企业最大化利润奠定基础。

3. 利益均衡。企业利益关系包括债务关系、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利益关系者是指与之相关的个人或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经营都离不开利益平衡协调工作,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满足利益关系者的需求是关键。

(二)价值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构建原则

1. 系统化原则。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遵循以整体满意为目的原则,将核心放在主营业务上,达到客户价值的增加目的。企业以价值链管理模式为指导的财务管理下,能够使客户价值得到提升,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目标的实现。

2. 速度原则。速度原则是指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改造,达到加快产品或劳务交付过程的目的,使客户与市场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在价值链管理模式中遵循速度原则,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3. 合作原则。平衡与协调是价值链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合作原则的主要内容,在价值链管理下的企业存在有限的资源与能力,为了实现社会与企业共同抵御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企业需要进行重新配置资源,通过与外部资源的相互合作,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变化。

五、价值链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财务预算

财务事前管理的重要环节就是财务预算,企业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首先是应用内部价值链重组企业业务流程,从而变革预算编制;之后在企业发展中引入外部价值链,拓宽局限性的编制视野;最后将企业价值的多驱动因素、现金流量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以此实现企业决策模型化的目的。

(二)财务分析

筹资、投资、财务报表等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企业在建立动态网络式的战略成本管理时,需要肯定企业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以及竞争企业的价值链等。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比较分析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业务活动的增值量,并深入分析企业产品、服务价值增值,以此制定出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决策。

(三)财务控制

财务管理工作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财务控制,在企业正常、有效、高效的运作下,价值链需要展开收集、加工、存储、提供等各项工作,以此实现企业获取最大化利益。以上各项工作的实行离不开信息技术,因此,采用网络技术对价值链信息的实时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其能够将价值链的核心职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在采集与加工财务信息时,应当借助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平台展开操作,实现财务信息的采集面的扩大,以及信息加工程度的提高,做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种信息的相结合。通过掌控与把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变化情况,更好的掌控企业的经营运行质量与预算执行状况。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很多企业应用了价值链管理理论,将其应用于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确保企业稳定、高效地运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薛春芳.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刘玉枝.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8(11).

[3]程国辉.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5(24).

(作者单位:平湖华数广电网络有限公司)

作者:朱叶红

上一篇:学校政教工作管理论文下一篇: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