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汇率理论发展论文

2022-04-19

保罗·克鲁格曼,一个天才式的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克鲁格曼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理论。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1994年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汇率理论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国际汇率理论发展论文 篇1:

试论对汇率超调理论的修正

【摘要】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揭示汇率问题的实质,阐述了国际汇率理论中的三元悖论。同时指出汇率超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的理论基础提出质疑,并提出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应对美国金融霸权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汇率滞后超调 动态模型 实证检验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面临的问题

金融危机后,欧美又开始新一轮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其真实目的在于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以便美元贬值,同时迫使人民币升值,从而减轻美国面对的巨大财政赤字和不断借债的压力。美元贬值一方面可以缓解其金融体系内部逐步累积的大量债务,缓解美国财政赤字压力。同时,作为美国债券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将会显著缩水,中国国民财富将大量流逝,中国被迫为美国人买单。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可以推动美国出口。奥巴马执政以来一直试图通过美元贬值来促进出口,美元兑一篮子货币已经下跌11.9%。据测算,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10个百分点,中国出口企业增长速度受其影响放慢3到4个百分点。

从中国的出口表现来看,尽管出口额连续多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但中国出口在海外市场上的份额却持续上升。国际上以此为借口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近来,欧美、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针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有加剧之势。继“轮胎特保案”之后,10月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发布公告,对中国输欧的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西方国家一方面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又重新要求人民币升值,以便一次性大幅削弱中国出口优势。

汇率问题的实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货币均为美元的衍生物。因为美元是由美国发行的,其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售的是实物财富,而得到的是结算货币(即美元)。自从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只要国际贸易以美元结算,其实质就是由美国操控这些被交易的资源。美国政府只需加速印发美元,就能将大量美元注入其他货币区来迫使其他国家提高本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从而促进美国的对外投资和出口。所以大量国际收支赤字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但是对美国却是有利的。美国可以放任其国际收支赤字无限扩大,并通过美国国债吸收其他各国央行的盈余美元为其预算赤字融资,从而奠定美元的霸权地位。

自从中国2005年7月启动人民币汇改,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至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为第一阶段,期间人民币以爬行盯住美元的方式逐步升值21%。2008年7月至今为第二阶段,人民币汇率事实上重新回归到盯住美元的刚性水平。在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有效汇率随着美元的逆市反弹而继续升值。然而,从2009年3月起,由于在应对美国金融危机过程中,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致使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指数持续走弱,累计下跌近14%至14个月低位;同期人民币兑美元保持稳定,导致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贬值。

国际汇率理论中的三元悖论

蒙代尔对20世纪50年代后的国际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并提出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理论。蒙代尔和马库斯·弗莱明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著名的“蒙代尔三角”,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这三种政策目标,不能同时实现。保罗·克鲁格曼1999年根据这个原则画出一个三角形,被称为“永恒的三角形”,也被称为三元悖论。根据这一理论,要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对于尚不发达且热钱流动无常极易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中国而言,应该继续让人民币盯住美元。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种政策使我国受益。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民币的目标价是否合理。

目前全球主要货币均在贬值,只是贬值的幅度不等。如何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国外汇率理论对人民币汇率是否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能够成立的汇率理论(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资产平衡理论等),在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中国并不完全实用,不能简单地套用于人民币汇率决定理论。因为均衡市场利率和货币的完全可兑换这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不成立,所以利率平价在中国的解释能力不强,无法形成均衡汇率,汇率较难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不符合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资本管制情况下,实行盯住汇率有其客观必然性。

可见,虽然均衡汇率理论是西方国际金融理论的传统范式,但因这些理论都有相对严格的假定条件,不能简单地将其套用于人民币的均衡汇率,需要进行实证分析加以修正。

汇率超调理论

汇率超调理论的核心。汇率超调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此跟随一个相反的调节。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的特点。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调整是渐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汇率超调理论基本假设。汇率超调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即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调整是渐进的,而资产市场反应却极其灵敏,利息率将迅速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能够成立;无抛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以对外开放的小国为考察对象,外国价格和外国利率都可以视为外生变量或假定为常数。

汇率超调理论的评价。正面评价有: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的显著特征是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与货币主义的长期分析结合起来;采用价格粘性这一说法,更切合实际。其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表明货币扩张(或紧缩)效应的长期最终结果是导致物价和汇率的同比例上升(或下降)。但在短期内,货币扩张(或紧缩)的确对利率、贸易条件和总需求有实际的影响。当政府采取扩张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时,就需要警惕汇率是否会超调,以及超调多少这样的问题,以避免经济的不必要波动。汇率超调理论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汇率超调理论的货币需求不变的假设在高通胀情况下不成立;第二,汇率超调理论因建模困难未进行建模实证检验。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动态模型

对汇率超调理论做了以下修正:指出汇率超调理论的货币需求不变的假设在高通胀情况下不成立。引入高通胀的滞后反应,且实证表明滞后期为两年。加入反映汇率预期的变量,而不是将其视为随机扰动项。当初的汇率超调理论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建模困难未实证检验,本人构建带有预期的汇率滞后超调动态模型如下:

LREERF=4.30+0.61LPRODHP+0.63LTOTHP-1.42LOPENHP+0.09LSDPHP-0.107LCPI(-2)HP

本模型采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数据实证检验,测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本文构建的带预期的人民币汇率滞后超调动态模型表明,存在两年的汇率超调滞后期。也就是说,长期购买力平价在一年内是不成立的。然而,国际上用以向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的购买力平价,无论是短期购买力平价,还是一年期的长期购买力平价,都是不成立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顶住来自国际上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因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为期两年的滞后超调,即,人民币汇率滞后两年才能调整到长期均衡状态,所以,向尚在滞后超调过程中的当年的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未免为时过早。

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对美国金融霸权的策略建议

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抑制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市场。国际游资具有流动性强、逐利性强、期限短的特点。当资本项目管制疏松时,其大量涌入容易冲击我国的资本市场;而当我国国际收支恶化时,大量内流的短期资本极易发生剧烈的逆转。这种大量无序的流动无疑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危及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和社会动荡。因此,我国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人民币改制进程中我国应采取稳健谨慎的措施,以避免因汇率安排不当给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逐渐改变中国出口结算方式,限制美元霸权。尽量避免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美元结算,改用本国货币或者采取商品互换的方式,和其他各国建立货币互换协议。

我国应该用外汇储备购买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在中国境内的优质外资公司的股份。美元泛滥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贬值,但不宜将巨额美元借给美国。应该用外汇储备购买有价值的资源,以便必要时用其平抑国内物价。另外,可以收购在中国境内的优质外资公司的股份。将我国的主权财富用于发展中国经济,不宜过度引进外资,以便实现充分就业。(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方 兴

国际汇率理论发展论文 篇2: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简介

保罗·克鲁格曼,一个天才式的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克鲁格曼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代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理论。199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1994年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被誉为“自凯恩斯以降,文章写得最好的经济学家”。主要作品有《现在终结萧条!》《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兜售繁荣》。

克鲁格曼在《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回顾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从镀金年代的政治经济,直到布什时代的经济停滞。他认为,这是保守主义运动掌控美国政府的必然结果。克鲁格曼指出,这两种方向的发展都非自然演进的结果,都是由组织化的政治运动所引导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他在《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中深入地探讨了美国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保守主义运动”对美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良影响,呼吁重新展开社会政策的公共辩论,主张政府应发挥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的作用,同时警醒世人不要冷漠对待社会经济不平等议题,以致错失改革良机。

国际汇率理论发展论文 篇3:

论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升值

【摘要】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转嫁矛盾和危机,纷纷将矛头指向人民币汇率,并不断炒作,2011年更是愈演愈烈。2011年10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2011年11月12日在APEC非正式领袖会议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再度指责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同期,WTO表示将讨论惩罚“操纵汇率”行为,矛头直指中国。

【关键词】汇率 人民币升值 汇率制度改革

一、汇率与汇率制度

(一)什么是汇率及汇率制度

1.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2.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汇率制度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选择一个基本参照物,并确定、公布和维持本国货币与该单位参照物之间的固定比价。

浮动汇率制:是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3.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货币分析说和金融资产说,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是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率先提出的。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两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由于它是从货币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比率,合乎逻辑,表达简洁,在计算均衡汇率和分析汇率水平时被广泛应用。

(二)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与汇率制度安排

二战后,美国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成立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货币制度的内容被称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相当于35美元),各国货币通过一个固定的比价与美元挂钩,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主要来源于美元,美元成为了一种关键货币。世界各国采用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在双挂钩制度下,出现了特里芬难题: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元的供应必须不断增长;但是黄金的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美元进退两难。随着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

6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繁荣,美国开始出现出口减少,资本输出,美元贬值,与黄金价值差异越来越大,双挂钩制度越来越难于维持。1971年8月,尼克松政府放弃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各国宣布与美元脱钩,进入浮动汇率时代,并逐步形成了以牙买加体系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

因此世界各国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随着欧元区、日本、中国的崛起,美元一统天下的国际金融市场已成过去,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三)浮动汇率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1.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国际收支的顺差或者逆

差的状况,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即:顺差就意味着外汇的供给暂时大于外汇的需求,外汇汇率就应下跌(贬值),本币汇率就应上升(升值);逆差时则相反。

2.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会减少,

其实际购买力下降,于是其对外比价也会下跌;另一方面,该国的实际利率下降,使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下降,资金流出,并改变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从而导致汇率的变动。

3.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较高增长率的国家,国民收入增加较快,从而增加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外汇需求的增加大于外汇供给的增加,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4.利率差异。利率高低,会影响一国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该国

的金融资产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从而导致资本内流,汇率升值。

5.财政收支状况。一国财政收支状况对国际收支有很大影响,从而影响利率走势。

6.外汇储备的高低。一国中央银行所持有外汇储备充足与否反映了该国干预外汇市场

和维持汇价稳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汇储备的高低对该国货币稳定起主要作用。外汇储备太少,往往会影响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稳定的信心,从而引发贬值;外汇储备充足则相反。

7.其他因素。如:市场心理预期、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政治与突发因素等,均会对短期市场利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一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是决定汇率长期发展趋势的根本原因。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与汇率制度改革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汇率制度(1949~1980年):单一汇率制。

2.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1981~1993年)。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

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

3.市场经济时期(1994年至今)。第一阶段汇率并轨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二阶段2005年7月21日开始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5年7月至今)

第一次汇改:2005年7月~2010年6月;第二次汇改:2010年6月至今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中国基于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以及国际分工地位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自1993年以后(除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外),一直保持盈余。这种双顺差国际收支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长。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增长,一方面使我国获得了充足的国际支付能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实力和信心。另一方面,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构失衡和储备持续大幅增长的总量失衡,也为我国平衡内外部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缺乏弹性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不能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维持汇率稳定增加了货币政策独立操作的难度、非冲销性干预导致资金流向失衡,等等。

鉴于人民币实质盯着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巨大压力,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等11种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拉开了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序幕。

2005年7月21日,从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2006年5月15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破8”;

2008年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破7”;

2007年底,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以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自2008年起,汇率一直保持着1美元兑6.8人民币左右。

2010年6月19日,央行再度宣布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二次汇改”。

二次汇改既有国际社会压力,也是因2008年金融危机暂停的汇率改革的延续,其走势基本上延续了2005年汇改之路: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同时双边波动性逐步增强。

三、中美贸易不平衡与当前人民币汇率估值

(一)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

第一,美国贸易失衡自6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存在。从1971年1月至2011年9月美元累计贬值36.1%,其贸易逆差状况未见改善。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是以往失衡的延续,美国实际面临不是从中国进口,就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问题。如果不做宏观政策和结构调整,而仅由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行不通的。

第二,中美贸易失衡很大程度反映了贸易顺差的转移效应。因国际贸易分工,中国主要承接了欧美、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最终加工组装环节,出口体现为全部商品价值,许多看似中国制造实为美国创造的产品销往美国,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中仅取得收益为极少量的加工费用。

第三,美国从中美自由贸易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摩根斯坦利调查报告分析显示:中国对美出口,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获利6000亿美元,占标准普尔指数涵盖公司利润总额的10%以上。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写的《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路利润》指出,2010年苹果每卖出一台iPhone,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中国仅得到iPhone利润的1.8%,美而国苹果公司独占58.5%的利润。据美国旧金山联储两位经济学家研究认为,2010年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仅占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2.7%,其中从中国进口的真实成本不到一半,其余都来自美国本土企业和工人的运输、销售和营销成本。

第四,美国出口限制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作为全球技术领先国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较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本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美国作为全球技术领先国家但美国始终奉行冷战思维,以所谓的安全为由,对中国高科技出口贸易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事实上,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也曾表示,扩大对中国出口,而非限制从中国进口,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的最好办法。

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认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对人民币汇率的无端指责,并将其政治化,逼迫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解决不利美国储蓄不足、失业率高企等问题。

(二)当前人民币汇率的估值

1.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巨大。从2005年7月汇改至2011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

2.以广泛采用的购买力平价来评估中美两国目前汇率水平。近30年来,中国经历了1988年、1994年、2007年和2010年至今的四轮通胀,通胀高峰CPI的涨幅分别为18%、21.9%、8.7%和当前的6.5%,货币的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对比当前两国货币购买力: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

美国:超市,海蟹一打12只任你挑,价格从5.99美元到12.99美元,根据季节质量而变。猪肉、猪排骨0.99美元一磅(0.4536公斤)。泰国米50磅装的,18美元左右一袋,6瓶百威啤酒7美元,西红柿1美元1磅,葡萄0.99元1磅。

因此,从商品的价格方面,绝大多数商品在中国售价已高于按汇率折算后的美国售价,美国仅服务的价格方面普遍高于中国。

从收入看: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283美元,美国人均GDP为47132美元,美国是中国的11倍;2010年美国年人均收入约为4.4万美元,而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2986美元(全国人均1500美元),美国是中国城镇的14.8倍(是中国全国平均的29.3倍)。

3.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空间有限,人民币已进入合理估值区间。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渐发挥,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已经实现了国际公认的“贸易基本平衡”(-顺差占GDP3%以内);而与此同时,德国贸易顺差约占GDP的6%,俄罗斯是10%。

小结:在经历了四轮通货膨胀、汇改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30.2%之后,人民币购买力已大幅下降,在中国人均收入仅及美国二十九分之一情况下,中国商品物价按目前汇率计算,却已普遍高于美国;同时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降至国际公认的“贸易基本平衡”以内,因此中国人民币汇率已到合理估值区域。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背后的角力及应对措施

(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炒作人民币升值的表面理由

1.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造成,因此中国必须对美国存在的巨大贸易逆差和失业率负责。事实上,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美国,而对欧盟、日本等则处于贸易平衡状态,可见汇率问题不是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正如上文所述,美国对华贸易不平衡主要是由国际贸易分工和美国自身主观原因所致,没有中国的廉价商品,美国贸易逆差会更大。

2.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应该完全由市场决定汇率”论。实际上,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操纵汇率,妨碍国际收支的有效调节、擭取不公正的贸易竞争优势。例如: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许多国家将汇率巨幅贬值,中国为维持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稳定,自始至终保持汇率稳定,为此付出巨大努力,赢得世界普遍赞扬。相反,美国才是最大的汇率操作者,货币战争的主导者。关键在于美国能按自有意愿升值、贬值,或者悬停来操纵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可通过美元和评级机构,让资本随时逃离别国返回本国,也可以印钞输出通货膨胀,到处推动别国物价和楼价暴涨,将经济危机转移到全球来承担。要求人民币不断升值,说别国操纵汇率,正应了那句贼喊捉贼的名言。

(二)西方国家推动和炒作“人民币升值论”的背后原因

1.抑制中国出口增长、打破中国稳定的发展态势。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希望通过施压汇率,推动民币快速升值的手段,一方面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国的中国更多地承担经济结构调整和贸易失衡的成本;另一方面使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受阻,在另两驾马车--内需不振、投资失衡的情况下,打破中国经济稳定、快递增长的态势,遏制住中国的崛起,维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原有的经济霸权、金融霸权和既得利益。

2.日本极力削弱人民币的影响力,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权。日本甘做美国的马前卒,主要原因是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失去在亚洲的优势地位。

3.美国力图振兴实体经济,积极为总统大选造势。当前美国债台高筑,失业率居高不下,奥巴马的支持率不断下降,2012年是美国的大选之年,因此如何振兴美国的制造业,提高就业率,为大选做准备,就成为奥巴马政府的重点考虑的事情。因此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以转移美国民众的视线,转移国内矛盾。

4.欧盟力图扩大出口,缓解欧债危机的影响。目前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内需不振,希望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挤占中国的出口空间,并打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将人民币升值问题作为一个筹码,力图利用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让中国能在解决欧债危机中发挥他们所希望的“积极作用”。

5.国际游资在背后推波助澜,炒作人民币升值以牟取暴利。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国际游资在推动货币升值的过程中兴风作浪,并做了最后的关键一击,摘取了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这些年来中国楼市、股市的剧烈变动、通货膨胀及资产价格的高企、外汇储备的异常变动,均可看到背后国际游资的身影。

因此,西方要求的人民币升值与中国资本市场管制放开,即资本可以自由兑换,均足以对中国经济构成致命的杀伤力,其最终目的是扼制住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保持其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三)当前情况下,人民币继续升值对我国的影响

在目前情况下,虽然人民币的继续快速升值对我国经济有一定好处,如:有利于进口,平衡大宗商品进口的成本等,但对我国未来而言,则是弊大于利:不仅巨额外汇储备面临严重的缩水威胁,而且更重要的是:今后几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尤为重要;如果人民币升值继续大幅升值,必将严重打击我国出口,从而沉重打击我国经济增长,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导致出现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极有可能打断我国的经济转型进程,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危害。

(四)我国应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问题

第一,对此问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1.汇率形成机制是一国经济主权的体现,是不可忽视的一国核心利益,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其他国家的不合理要求。

2.当前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存在先天缺陷,如: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不能反映本币的市场供求状况、不能规避非汇率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冲击等,从中国经济发展长远考虑,亟须完善。

3.虽然西方步步紧逼的人民币升值要求极不合理,但在当金世界经济一体,我国经济发展还较多依赖西方国家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对其要求完全置之不理,而应该有理有节,慎重应对。

第二,我们可采取的策略:

1.争夺道义和舆论制高点:理直气壮地对美日等国为迫使人民币升值而编造的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予以驳斥;与其他国家配合,揭露和制止美国为一己之私操纵汇率,肆意放水美元,让全世界为美债买单的做法;揭露日本操纵汇率压低日元的以邻为壑的做法,批判美日等国自私虚伪、损人利己的政治图谋;

2.针对国际游资,严密监控其动向,动摇其对人民币的心理预期,使之知难而退;

3.改革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适当时机脱离盯住美元,更多参照欧元等其他“一揽子”货币等,最终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

总之,虽然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中国不应也不可能为金融危机买单,也不可能为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买单,应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的倾向。

在当今世界金融动荡,经济持续低迷进而面临二次探底风险,欧债危机不断加剧的大环境下;在中国出口受阻,内需不足,经济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冷静分析、从容应对,立足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以我为主,积极、主动推动和完善汇率制度改革,维护金融主权,使之更遵循市场规律,更与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结构调整相适应,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刘开云,男,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金融学专业09级在职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兴通讯。

作者:刘开云

上一篇:应急整治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电脑教学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