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17

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1:

地方高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在我校“1+3”教育模式下,针对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特色,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顺利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实践效果,为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四层含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院校也进行了相关专业的探索与实践[1-3]。结合我校校情和物理学专业特点,物理学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我校物理学专业为师范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中等学校提供师资;由于国家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建立,挤压了我校非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我校从2006年秋实行了“1+3”教育模式,全校所有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在新成立的“一年级工作部”接受一年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主的通识教育后,二年级再分流到相关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在一工部综合测评成绩在专业前20%的,有机会转一次专业,物理学专业属于净流出的专业,没有转入,造成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而且,对于物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来讲,他们与物理课程“隔绝”一年后,要在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原来四年的物理学专业课程,学生的专业课任务很重。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1+3”模式,必须加以改革并付诸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学校“1+3”教育模式下,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可以更好地與一工部教学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一工部通识教育实施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于专业前景和专业方向有较好的认识,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物理学专业每届都有近20%的学生转至其他专业,这样对物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解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情况、对专业课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适应情况,每年都对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后的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完成调研报告;在学生毕业前夕即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也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同时,多次召开了人才培养计划的研讨会、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等研讨会,听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通过研讨不断理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的思路。先后对国内985高校、211高校、石油院校、省内同类学校的物理学专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国内外高校物理学的基本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动态,结合我校和我院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以能力和创新为主线,培养理论基础厚,专业技能熟,创新能力强,适应口径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人才;强调人才培养中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为了适应学校的“1+3”教育模式,针对物理学专业的课程特点,结合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规划,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1.纵向联系,课程整合。注重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纵向联系,进行课程整合,打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如将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安排在连续两个学期授课:打通了力学-理论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强化了课程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将选修课程分成了理论模块、应用型模块、师范类模块等几个类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选学其中一个模块,这种做法拓宽了专业口径,也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2.紧跟发展,更新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融入物理学和相关科学最新成果,紧跟现代科技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在课程中物理学最新成果的介绍,如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后,都请相关教师为学生作关于获奖情况的学术报告。

3.横向关联,拓宽内容。加强和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和光电子、材料、能源学科的关联。为学生的深造和就业提供宽口径的选择空间。

4.加强实践,突出技能。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本着基础理论教学坚持“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了各类竞赛、实践活动,加强了实践活动的辅导工作。争取了各方面对近代物理实验室的投入,更新了一批实验仪器,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同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三)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开展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研究,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光学”、“大学物理实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Mechanics(力学)”、校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原子物理学”与“电动力学”的课程网站;大多数专业课程有自制的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专业课教师均全部或部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同时考虑到物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对重点的理论推导部分要求教师结合板书讲解。

(四)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

为加强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加快学生从大一到大二角色的转变,特别是大学生在校八个学期中的低谷期时加快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建立,平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质量监控。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狠抓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及时将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反馈的意见告知任课教师,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教师对期末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稳定专业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可以通过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的途径和方法予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克服了以前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练专业核心课程,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构了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质量监控。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本着“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强调精品意识”的原则,为建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服务,有效地与一工部教学体系衔接,对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精品化、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抓好专业思想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学院对一工部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过高年级学生言传身教,以理服人;加强教师和学生沟通。分阶段、分年级的教育活动的具体做法:一年级:加强引导,稳定思想;二年级:学习方法的引导;三年级:强化能力与素质培养;四年级:抓考研,促就业。通过以上教育活动,学生的专业思想初步稳定。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三)课程教学与实践

课程系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练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本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各类学科知识体系之间以及内在的逻辑性、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应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制订教学进程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与一工部教学特点的衔接,加快学生从大一到大二角色的转变,加快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和建立,平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四)突破物理学专业的局限,拓宽培养口径

将物理学与光电子、能源、材料等学科的结合和应用纳入教学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型意识,培养专业技能熟、创新能力强、适应口径宽的全能型人才。加强实验室、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基地互为补充,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光学”、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仅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还为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人才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以“打厚基础、拓宽领域、提高能力、培养个性、增强适应性”的课程建设为原则,对课程系统进行全面整合与优化,根据培养目标整合课程设置,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系统。加强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强调人才培养的精品化意识和复合型意识,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近几年物理学专业考研率、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获批项目数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在全国“人教社”杯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上表现突出。同时,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二次就业率”也稳步提高。

四、结语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可行,还需要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不断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对教与学的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重点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研究情况进行汇总、整理,不断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类高等学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拓宽物理学与学校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任常愈,等.基于CDIO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2).

[2]富笑男,刘琨.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

[3]李卫东,等.地方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205)。

作者简介:肖循(1969-),男,湖北鐘祥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与物理教学。

作者:肖循

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2:

“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物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摘  要: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托“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在创新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通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资源,建设物理学专业高水平教学团队,深度融合科研和教学,建立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机制等具体措施,探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物理学专业人才有效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本科教育;创新人才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文件。文件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的文件,共有42所高校入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正式开启了“双一流”建设的序幕。其中苏州大学“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该学科以物理学和化学两大领域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核心,光电信息及器件、新能源、环保、纺织和生物材料等应用为出口,全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又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3],明确指出,要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4]。

近年来,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一级学科发展迅速,不仅作为苏州大学“物质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的五个重要支持学科之一,也是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中唯一的物理学学科,江蘇省“十三五”重点学科。苏州大学物理学本科专业则源于1914年的东吴大学物理系,虽历经百年的发展,但一直未停止对物理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近些年来物理学专业先后成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培育项目。本文以苏州大学物理学专业建设为例,探讨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开展物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以期对其它高校同类专业提供借鉴作用。

一、优化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特别是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学院对照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并参照理科专业认证要求,提出了“夯实物理专业基础、提升学科交叉能力、拓宽国际交流视野”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并对物理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根据现有物理学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分别构建物理学、物理学(师范)、物理学(国际班)三套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人才培养体系[6]。同时实行基于OBE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细化学习成效,设计和优化课程的各个环节。积极推动“三个转变”,即“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本科教育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7],学院在课程体系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建设,突出了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统一。1. 形成“一纵两横”课程设置新格局,新建纵向课程包括物理学专业创新导学课(STEAM-物理学习的新思路)、专业研讨课(量子力学趣谈、神奇等离子体)等、本-研-博贯通课(固体物理II、高等量子力学)等;横向打造专业选修课(薄膜技术与纳米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等、跨专业选修课(材料化学、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等课程。2. 通过“圈层功能模块式”的构建,重点建设课程结构的立体化:以“力、热、光、电、原+四大力学+固体物理”物理学十门核心课程群为内层核心圈,以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材料与工艺、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等十二门专业应用课程群为中层特色圈,以软凝聚态物理、集成电路工艺、生物物理等二十门相关交叉学科选修课程群为外层拓展圈。同时每个圈层均包含理论基础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两大模块,实践技能课程的学分数不少于总学分的30%。3. 适应国际化教学的需求,构建物理学全英文核心课程群。目前有三门全英文物理学专业课程获批江苏省高校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另有五门课程获批苏州大学全英文课程建设。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方面主要的举措是:1. 在空间上形成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模式,在物理学十门核心课程中,已有五门课程开展了在线课程、微课或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探索工作。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环节,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和微信公众号替代原有的实验预习,截止到2018年12月,虚拟仿真实验访问人数已达8000余人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4000多人。2. 在时间上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通过举办“格物致理”学术讲座、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开展企业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学习课本之外的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性评价体系,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例如《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开展过程化教学改革试点的工作后,通过分阶段教学考试、试卷讲评、学生问题探究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两门课程的考试优秀率、及格率较改革前均提高了15%左右。4. 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将前沿原创性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在《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导论》等课程中,教师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部分研究内容作为学生课堂实践,学生通过对这些研究内容的深入讨论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设物理学专业高水平教学团队,推动优质师资为本科生授课

近年来,学院大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四老”或“四青”高水平师资,学院通过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政策上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要求教师尤其是高科研水平师资投身本科教学工作。2017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ohn Michael Kosterlitz教授正式加盟我院,在领衔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他还担任物理学(国际班)名誉班主任,并亲自为本科生《科学实践创新》授课约1个月,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与国际学术大师面对面交流科学问题。其次,通过对专业课、公共课和竞赛社会服务课程的梳理,采用不同的措施,在物理学专业形成 “理论+实验”的123教学团队,即基础物理(实验)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理论物理课程群和普通物理2个校级教学团队,基础物理课程群、大学生物理学科竞赛和物理奥赛科普3个院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形成极大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了扬子晚报、新浪、腾讯、网易等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8]。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行业合作,并积极推进企业行业兼职教师选聘工作,现有江苏省“产业教授”2名,分别是来自全球光伏领军企业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和研发总监,他们不仅为物理学专业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同时还每学期来学校为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将行业最新发展和技术介绍给学生。

四、 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and Mathematics)理念贯穿学生科研训练,实行进阶式的交叉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程体系的支撑下,学院建立了STEAM理念贯穿全学段的不同层级学生科研训练,将科研能力要素的培养细分并融入到科研训练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状态,知识层次和科研经验的积累、拓展逐步加深内容和要求。大一阶段以“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赛题为抓手,鼓励学生参与“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的活动。大二阶段为认识和了解科研工作的初级阶段,在大一CUPT活动的基础上,遴选出部分学生参与初级科研训练。其科研活动内容主要是在本科生导师课题组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的基础知识,参加组会和讨论,并根据情况完成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大三阶段则进一步遴选出一些学生,布置具体、合适的科研任务,可以是基本的实验训練,也可以是相关的计算、推导、实验、分析等。大四阶段则与毕业设计贯通,所有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

与之对应的是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四级”可跨学科的创新科研项目,保障大二、大三遴选出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均有对应的项目支持。利用学院拥有物理、材料、化学等不同背景的师资优势,学院与不同学科的教授共建十几个高水平、不同学科的教学实验室,例如生物膜实验室、太阳能光伏实验室等。学生可选择非物理学科教师作为其导师、研究不同学科的课题,甚至可以两个学科联合培养,形成多个跨学科物理学人才培养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5届物理学本科专业的马玮良同学在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攻读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9]。近三年来,学院本科生在国家级物理学科竞赛获得二等奖3次,国家级物理学科竞赛获得三等奖3次,省级物理学科竞赛三等奖及以上获奖43次。研究生升学率近三年来保持在50%左右,在全校名列前茅。另有近30%学生进入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三星电子等知名高科技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培养质量赢得高度认可,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对我院物理学专业人才评价为“该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目前有部分已成长为我公司的技术骨干,我们竭诚欢迎该专业的毕业生来我公司工作”。

五、开办国际班和打造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加大学生国际交流,开拓国际化视野”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10]。物理学专业建设顺应国际化发展大趋势,从2013年起开始设立物理学(国际班),每届约20人左右。利用学院拥有大批有海外求学深造经历的教师,实现对专业课实行全程英文教学。通过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培养计划、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个性科研指导等措施,不仅将优质高水平师资引入教学,培养和打造了一批能适应国际化本科生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也为学生国际化求学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迄今两届毕业的国际班39名学生中,已有14名学生分别在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纽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攻读研究生学位,另有19名学生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继续深造。此外,通过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名校开展 “2+2”本科、“3+2”本硕连读和学生互访等联合培养项目,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交往能力,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六、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双一流” 建设应聚焦人才培养这一落脚点。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通过优化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资源,建设物理学专业高水平教学团队,深度融合科研和教学,建立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机制等具体措施,探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物理学专业人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2015-11-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2017-09-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809.htm,2018-08-27.

[4]钟秉林.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16-17.

[5]宁滨.认真学习本科教学国家标准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27-29.

[6]Spady G W.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Arlington, V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

[7]楊灿君,姚兆余,张春兰,等.“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专业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2:48-51.

[8]张振华,丁姗.苏大老师推出微信课堂[N].扬子经济时报,2015-11-18.

[9]苏州大学FUNSOM在Nature上发表关于二维材料中各向异性极化激元的论文[EB/OL].http://www.suda.edu.cn/suda_news/jxky/201810/89ae19ee-9b13-44d2-8c90-dda99560e757.html,2018-10-25.

[10]王明明.国际责任与话语权:一流大学国际化建设的使命与方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8,10(11):59-64.

作者:陈敏 方亮 高雷

物理学人才培养论文 篇3:

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摘 要:文章简单分析了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开设、招生、培养和就业状况,并结合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应用物理学人才。

关键词: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应用物理学专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一门培养兼备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学科。它以物理学理论及工程方法为基础,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医药、核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应用广泛,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及系统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许多高校纷纷恢复或者新开设应用物理学专业,但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专业建设脱离“应用”轨道,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造成人才培养模式达不到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具体情况如下:

1.招生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设有应用物理学专业,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就有近二十所高校开设有该专业。应用物理专业方向广泛,当前其主要研究方向有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核物理、材料物理、原子核物理、生物物理学、航空航天、物理化学等。但是,各高校应用物理专业的招生状况一直不容乐观,一些院校生源不足且招生人数呈逐年萎缩状态。

2.培养

大多数高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模式雷同,将课程设置分为三部分:公共基础课(英语、计算机基础等)、物理基础课(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和应用拓展课(大部分院校依托本校特色专业进行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其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就业能力等都比较差。

3.就业

据统计,应用物理专业就业率常年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该专业大多数学生由调剂而来,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读完以后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差。毕业生中有一些选择与物理相关的微电子、自动化等行业就业;有一些硬着头皮考研,而考取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不多,通常会跨专业;还有一些直到毕业都没有找到工作。

二、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合理设置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只有合理的理论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应该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应该根据专业需要适当删减陈旧或重复内容,增加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应改进传统授课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理课程教学模式。

此外,应当针对大一到大四学生每个年级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中提高物理学综合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完整的物理理论知识教学体系。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物理学发展历史悠久,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其内容还与实验高度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实践环节必须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培养加强:

(1)加强对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验课学习情况。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由于近年来扩招、新校区建设等原因导致办学经费紧张,进而直接影响学校一些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进展工作,有些高校的实验设备陈旧落后,这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很不利。高校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积极做好理工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2)调整实验课授课方式。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把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一些演示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可在教师的辅助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物理实验的主角。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进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

(3)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除了物理学实验课程之外,培养单位应该积极与有关单位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也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技术的学习,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通过上述这些实践活动,确保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有机会接受最新的工程技术训练,了解相关应用技术的研发。

(4)合理规划实践进度。让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还必须有整体思路和规划。比如,可以按照学生入学年份的不同,从大一到大四,按照认知—验证—设计—研究的递进层次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源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鼓励创新方面,培养单位一方面要大力鼓励教师搞科学研究,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完专业课的大三学生中,可鼓励一部分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大四毕业实习阶段,学校应尽可能与校外实训基地协作,让学生能接触到相对前沿的实践操作。

4.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笔者统计的河南省一些普通高等学校应用物理学专业近几年的考研和就业情况看,在考研方面,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跨专业考研现象突出,很多学生会选择电气自动化、光学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方面,能在物理学专业领域内就业的本科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都流向了与物理学相关的其他领域。这一方面体现出应用物理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带来的就业劣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该专业重视基础。因此,培养单位可以通过与社会上各类企业的积极接触和调研,不断调整应用物理学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适时为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开设一些跨专业而且应用性强的选修课,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结语

未来的社会需要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实际应用的专业人才。应用物理学专业必须与时俱进,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走向成熟,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物理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方莉俐.改革应用物理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62-64.

[2]富笑男,刘琨.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134-137.

作者:刘方方

上一篇:知识管理学研究论文下一篇:房产档案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