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

2022-04-22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它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 篇1:

浅谈物理实验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的有关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即将实验直接推出验证结论。例如:“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在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中,教材仅用一句话: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什么定量关系?立刻叙述实验方法及过程,得出大小等于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而在教学中学生势必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1)怎么会想到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的液重有关?(2)为什么通过教材图示实验就能得到结论?如果不予澄清这些问题,就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不利。因此,在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取得了很好的实验课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做到以下几点,很有必要。

一、物理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去参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动手、动脑、动口、多思考、多提问题,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激发兴趣是成功的秘诀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应设法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知识。

三、课前实验器材的准备

上好一节实验课,准备好实验器材是关键,在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准备好每组器材后,还得为每组实验准备大小烧杯和一些塑料瓶等器材。

四、在实验课中提出问题

用幻灯投影片展示,让学生思考;

1.是不是浸入液体中任何物体(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所受到的浮力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

2.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来寻求定量关系。

3.如何设计这个实验,需要选用哪些器材。

五、分析实验问题

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任何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多,所受浮力越大。

2.实验中必须测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所受中国粒大小来进行比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可用弹簧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视重和液体中的视重,得到F浮=G空-G液。

4.设法将被排开的液体与原液体有效地分离出来,以便测到被排开液体的液重。

六、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实验并加以指导,点拨学生的设计思路,表扬并肯定合理的设计方法。

方法一:将装满液体的小杯放进大杯,再将物体浸入小杯中平衡,读取并计算浮力大小,而溢出液体即为排开的液体,测出液重与浮力大小进行比较。

方法二:用塑料瓶做一个类似压力水壶的装置,液体装置壶嘴处,再将液体放入壶中平衡 后,读取并计算浮力大小与壶重力进行比较。

在实验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在说明教材上实验装置的简单、明了和合理。要求学生利用试验台上的仪器一起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变验证实验为探索、设计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开发智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成功学习、实验及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

作者:郭艳芳

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 篇2:

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建立的一门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它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因此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加以合理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演示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但是,许多物理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通常过程都是教师出示目的,设计实验,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总结,最后教师强调记忆实验结论。在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观察,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困难:他们只愿意走马观花的“看”实验、看热闹,而不乐意细心研究观察实验。因此实验后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即使是实验结论也是机械地记忆,更谈不上理解和应用。

根据这种情况,我改变常规演示方法,把演示改为学生参与的“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演示实验。让学生们各负其责:有的设计实验,有的操作实验、观察,有的监督同学操作,还有的做评委,总结实验。在“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节教学中,我就用了这种方法:在演示实验中没有直接给出演示内容,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摸索探究,开展实验讨论:动能(势能)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来设计这个实验?实验中我们应观察什么现象来比较动能(势能)的大小?如何操作?有何注意点?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观察,在实验操作演示中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认真观察和完成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验效果。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是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感官和教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事物和现象。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而初中许多学生实验能力较差,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是“放羊式”地让学生去做,学生会将实验的注意力集中在操作上,而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所以,在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抓好实验重点的环节,既不可“管”得太死,又不能“放任自流”,即既给学生一片活动、自主的空间,又让他们能有效地完成实验研究。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初中物理电学的一节课《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的新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和控、放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学生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后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了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投影仪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5.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让他们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然后自己回答: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间采用什么连接方式?为什么?

通过学习,学生们基本能较好地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对于实验中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有所预见并在实验中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思考实验故障产生的原因与排除方法;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教师还必须及时反思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操作技能在实验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小制作”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这些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用好教材中的“小实验”“小制作”,而且要另外挖掘素材,给学生提供进行课外制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发明创造能力。

例如:在初中物理电磁铁的内容中,提出用漆包线在大铁钉上密绕制成最简单的电磁铁。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双休日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比一比谁的电磁铁磁性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在《电流的磁场》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当然,搞好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教师除了要做好以上三点,还应该注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只动手、少动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因此,教师在实验中可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或在教学设计时增补一些实验,故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有参与设计实验和提出实验新方法的机会,从而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施展,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物理教师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做好实验教学这篇大文章,不断地探索、大胆地实践,追求更新、更高的教学意境。

作者:费卫东

学生素质培养物理实验论文 篇3: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在不断的课程改革中,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更充分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文从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利用设计性实验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创新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思想上的惯性,残留头脑中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不能立即消除,一般多注重理论的教学,而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实验教学,这关键是没能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在促进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发展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实际上,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養创新能力正是现代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应怎样通过物理实验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做实验之前,教师要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理解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来展现给学生,这就是演示实验,虽然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将演示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强化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物理实验的优化与创新既包括以新的视角对原有实验的思考,找出不足或缺陷给予矫正,也包括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通过探究来确定实验仪器、装备和操作方案等。主要有实验方式的改进和实验装备、实验方案的改进。

高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有些地方可能比较抽象或者与现实有偏差,加之大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教材中说明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的创新设计,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对现有实验进行大胆创新。我们可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实验方法、实验装置,优化原有的实验,进行新的实验。

例如在高一物理教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的实验教学中,课本上参考案例所给出的前提条件是水平板必须光滑,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摩擦是不能忽略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实验,结果用拉力来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力,实验不能验证这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学生由此提出疑问,在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又如何用拉力来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力呢?提出解决的办法,再次实验。

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对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常规的教学实验,主要是理解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形式,基本上属于继承和接受前人的知识、技能。审视传统的物理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少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即便对那些已成定论的东西也不妨去重新审视或争论一番,使之不成为僵死的教条。诚如笛卡尔所说:“科学产生于怀疑”。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测量性实验为例,由于每一种测量仪器都有其基本的固定的作用,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天平测质量等,但如果要求突破测量仪器固有的功能(局限性)去测量一些看似没有因果联系的物理量,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无疑是一条“绿色通道”。

四、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的重要场所,如果实验室只是用来做一些课堂实验,其利用率是不高的。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望,有些学生则动手能力不强,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做不成功,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施展身手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便利。这样做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创造的空间。

具体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定时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复习已经学过的实验的操作,自主选择实验方法或自主选择身边的材料去做各种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小实验等。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和基于何种目的,这些实验都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开放实验室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仍然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开放实验室的过程中,教师要检查、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指导参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质疑、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更高目标和要求。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新课改下,作为物理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实践,努力培养出更多的能够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宏亮.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J].教师(综合版),2013,3(01):125-126.

[2]丁双良.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综合版),2013,2(03):798-799.

[3] 袁晶.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读写算,2012,9(02):314—315.

[4]林明耀.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37):799—800.

[5]迟元宏.关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3,2(24):383-384.

[6]张建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教师,2013,6(01):965-966.

作者:王家兴

上一篇:气候变化的碳金融市场论文下一篇:医院投资资金运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