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2024-04-18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共8篇)

篇1: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在面对新世纪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扬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需要,快慢 当务之急。笔者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以下几点做法供大家借鉴。

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有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教育人士已经普遍认识到,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因此,物理教学中既应该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更应该让学生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

科学方法教育既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也需要有目的的训练。脱离物理知识对中学生大讲科学方法,则犹如建设空中楼阁;埋头讲物理知识而不注意方法教育,则犹如给学生一堆砖瓦。因此,科学方法教育应该渗透在物理知识教学之中,只有根植于物理知识沃土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才会结出丰硕的智慧之果。在物理知识教学中,处处蕴含着科学方法。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数学和推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如在概念教学中,将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类比,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洛仑兹力教学中,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在牛顿第二定律、玻—玛定律、楞次定律等规律的教学中,常采用观察和实验、数学推理的方法来研究。

观察与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所有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实验技能:一是掌握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四是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五是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六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

有科学的方法,才能在耒知领域探询到符合规律的东西,纳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范畴之内。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世界不断变化和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当今,我们正处于高科技时代,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新的知识迅猛发展,新的信息与日俱增。要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的要求,要使我们的认识结构能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1 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对老化了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在问题的解决的反复实践中,通过正向迁移的同化和顺应的加工过程,使个体经验逐步地概括化,系统化。这一过程就是个体经验的类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以孕育和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并且其培养过程更具有典型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创新思维往往产生于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能力中,激发兴趣也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兴趣当中,大脑才是最兴奋的,最积极的,灵感是最容易迸发的。

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从高处跳下来为什么要蹲下而不是起立。通过分析可知,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和作用时间有关。通过这个实例使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在物体的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作用时间越长,作用力越越小,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就是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人为地控制卫星的运动速度,将卫星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人们可通过卫星探测地下资源,进行军事侦察,传送无线电波。

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如讲牛顿是怎样勤奋学习、废寝忘食工作、为人类做出非凡成就的;伽利略是怎样为追求真理与教会作斗争的;法拉弟是怎样把人类带入电的世界的。通过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渗透物理知识。在学习每一章后都安排讨论课,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是非,从而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一章的讨论上,学生对波明显衍射的条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还是小,只要二者相差越小,衍射就越明显。别一部分学生认为,波长比障碍物的尺寸大的情况下,二都之差越大,衍射越明显。此时教师从中引导,我们把波长看作人,把障碍物看作墙,把衍射看作人翻墙,从而很容易断定后一部分学生对衍射条件的理解是正确的。

四、减轻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创新

2 学生每天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创新思维很难发挥。减轻课业负责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打破“堂上由着老师灌”的局面,实施“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学模式。四主是学为主体,都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是知识、方法、能力同步。

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能力提高,智力开发当作基础工程去抓。同时做好习题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总有限,抓住典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堂上就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从能力上、素质上解决问题,提高做题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是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从推导到理解、应用定律完全都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议,动手练,这样就会理解透彻,记忆牢固,应用自如。学生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搞清了,弄懂了,课下做题时间短,课业负担就会减轻。

学生对物理有畏难情绪,特别是讨论题、证明题、设计题更使他们心有余悸。我们一改传统的讲学式,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味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组织摄影组、航模组、家电维修组、板报组、小制作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定期兴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新型设计实验赛。让每个同学在不同场合多露脸,多闪光,以成功激情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总之,时刻把握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 思维 训练 诱思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状况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考考纲明确提出了要考察学生的五种能力,为此,结合平时教学对这一点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的核心,就该归结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人们常说,要提高人的素质,归根据结底也就是提高思维素质,所以做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解题思路的训练和培养

解答物理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明确要求问题,运用所学过知识把题归类,按照类别运用规律,把题顺利解出来,但大多数学生不善于抓规律,造成解题中出现思维障碍,针对学生在讲解习题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题意,分类别,找规律来解,长时间训练,使学生形成思维模式,以此来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一个背景材料中,尽可能地开拓各种思维渠道,以便从不同思维路径达到同一目的,目前较多学生关心的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复合思维,为了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需要,提倡一问多思、一题多变,多探索,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使他们灵活运用,灵活的接受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提高思维能力。

3、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人们思考问题常常反过来加以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瓶子能装1千克水,至少能装多少千克煤油?做完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瓶子能装1千克煤油,那么它能装多少千克水呢?这样反过来多角度思考,对提高学生能力是会有帮助的。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口头或文字说明简要物体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书面知识弄清实际问题,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知识提出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培养这方面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比如,家里买来电器,标牌上标有“220V 150W”却不知该用何种电源,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所以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题关键。实际问题的特点是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出汗”卫生球消失等生活语言。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等联系起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老题那儿“学”来的,而其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等及其它课外活动。

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是今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没有较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也是不全面的人才,只是理论上的“伟人”实际上的“矮子”。首先使学生明确目的,启发学生思维,揭示事物本质。

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它是思维的基础,是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启发其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实 2 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精心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了解其发展变化特点,以至最后探寻物理规律。

五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新的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对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负迁移。

1、注意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保证正迁移实现,清除负迁移。在教学中要一定防止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定律时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前面学习的错误思维方式将影响后续学习,只有形成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才能实现正迁移的保证。

2、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在学习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特别是横向之间的概括强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不仅促使学习向深度发展,而且可以顺利理解新的事物。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新事物的应用,并把新事物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并能够顺利地发生正迁移。

3、重视演绎推理作用的运用和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组成和框架,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演绎推理的作用以及演绎推理方法的培养。学生一经掌握演绎和推理,才能使知识进一步扩深和展开,对后续的深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正迁移。

学生能力包括许多方面,本文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谈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六 帮助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物理学 3习困难。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作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1、克服先入为主、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学习物理之前,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形成的各种观念,先入为主,许多错误观念影响学生正确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教学中建立实验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把握物理现象的实质,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2、克服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

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多因素问题。其中有的是显因素,有的是隐蔽因素。而隐蔽因素有时在问题中起干扰作用。如“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的木质双杠和铁质双杠是否温度一样高?”学生常常忽略“长时间”这个隐因素,不知物体已处于热平衡状态。解决这类问题应使学生明确是没条件所要解决哪类,考查哪方面的知识的突出主要因素,避免“喧宾夺主”。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指的是先前的经验和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对思维活动的倾向性。在建立物理概念时,往往形成心理障碍。若不能克服,就会出现“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学习物理概念时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结合实际问题,不断地验证其内涵,所以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4、错误相似思维和类比推理

通常容易不问质,不看条件,形式,机械地进行对比,从而证出错误结论。物理教学中,许多看似相似的现象,却反应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随随便便地加以类比,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解决这个方面的能力问题,要从问题的每个细节出发,培养学生正确审题的能力,不被表现的现象所迷惑,从细小差别中区分出问题的差异。

篇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 是整个高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理学习, 学生不只可以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 物理学科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物理教师怎样把创新能力的培养穿插进物理教学中来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很多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没必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 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基础知识对于创新能力的意义来说就好比地基对于高楼大厦的意义, 一个没有牢固地基的高楼大厦即使建起来也是不稳固的。因此,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养分”, 因为教材是整个物理教学资源中最基础也是最精华的部分。除此以外, 教师不能把眼光只是局限在基本教科书和参考书上, 同时还要广泛涉猎相关的物理资源, 尤其是一些前沿的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物理知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这些知识穿插进教学内容中来, 这样才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一旦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 思维也就变得比较开阔了, 这样自然就比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某一领域取得创造性成就的成功人士, 无一不是热爱自己事业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 对某一事业的兴趣往往与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成正比关系, 因此, 要想促进学生在物理科学领域中实现创新活动, 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1. 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最主要的场所,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主要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 压迫紧张的环境最不利于人们创新能力的发挥, 而相对轻松的环境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大有益处的。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所谓考试重难点, 生怕一不小心就遗漏了考试内容, 导致学生整堂课都在不停地听、不停地记, 一个知识点又一个知识点地学, 整节课都处在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根本就顾不上思考,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师生关系往往处于一个十分不平等的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拥有所有的发言权, 而学生只有被动听课的份, 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参与感。很多学生认为,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事情, 自己只要负责学习就可以了。事实上, 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所谓教学活动应该是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 缺少了“教”或缺少了“学”的过程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活动。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 真正地“学”需要学生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把从教师那里接收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吸收、分析、整理, 转而变为自己的知识,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而非被动的接收者,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拥有充分的发言权, 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空间。

3. 努力搞好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不仅是用耳朵在听教师讲授各种知识, 而且可以亲自动手去参与物理实验, 做到边做边学。比起单一地坐在座位上听, 这种学习方式很显然更受学生欢迎, 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之所以开展物理实验, 除了要验证已知的旧知识, 物理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 这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权, 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物理实验。例如, 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实验的题目, 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 自己选择实验器材, 并努力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这样整个物理实验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适当开展课外活动

物理教学要分为三种形式, 分别是常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教学。前两种教学形式在物理教学中比较常见, 课外教学由于观念和实际条件的限制, 教师开设得就比较少。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物理学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 投入到外面的广阔的世界, 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创新能力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篇4: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 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物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02-01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学生继承性学习向现代的引导学生创新性的学习转变,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当今素质教育的一大难题。作为高中的物理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物理知识本身所特有的实验性、综合性、实践性,积极的探索出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物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中物理教学经验,对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几点意见。

一、有效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欲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字上的或者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起步。”[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的问题导入可以说是师生之间最有意义的一种互动交流,通过不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导入,教师不仅可以把自己的教学重点传授给学生,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动学生的大脑,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问题导入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看似深奥、复杂的物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更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调动学生的物理探究意识,点燃其创新的思维火花。如在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常见的不同作用的“鞋底”开始导入。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功能,向学生展示“轮滑鞋鞋底”、“普通鞋鞋底”、“登山鞋鞋底”、“田径运动员跑鞋鞋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并思考其不同特点的意义,进而更深一步的认识到摩擦力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其探索物理奥秘,为让物理知识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而不断奋斗的创新精神。

利用常见的错误概念,激活学生物理创新思维。在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错误的物理概念,而且这些概念特别容易混淆学生的思路,是很多学生的考试丢分点。例如,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等等。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假象”,让学生自己在不断地争辩、实验中发现隐含在其中的物理知识。这样从学生常见的错误“假象”开始,否定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锻炼了其物理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总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潜意识里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综合性的自然学科,加强物理的实验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事物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这些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以前的实验教学大都是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物理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现创新的条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现在的实验教学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的实验教学。学生认真遵从教师的指示,按照“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3]对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认真对待,并不断的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从而不断的锻炼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以后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教师也可以把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物理知识掌握情况,设计趣味物理实验。例如,制作上课“电铃”,设计厕所“自动水箱”等。这样与生活相联系的趣味实验能够极好的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际的“创作”操作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贯穿在整个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物理知识外,教师还应具有创新思维,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思,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2]朱琴 《基于物理学方法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11-18.

篇5: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正确的引导。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要加强实验教学,应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增强教师自我的创新意识,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时,可采用探索性的分组实验,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探究些什么内容,怎样设计实验,选择恰当的仪器而且就地取材学生自己准备: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好呢?像的位置怎样确定,有的用一张白纸,有的画好了格子,有的用坐标纸。怎样保证镜子垂直,学生也想了很多办法五花八门的,真有趣。学生探究出来,探究实验记录表格也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设计。这样老师只是参与者、合作伙伴,学生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在做实验时善于发现问题,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大胆怀疑。如做电学实验时,串联电路两个灯泡的规格都是“3.8V”但实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一亮一暗?两灯两端电压是不是相等呢?学生思考讨论,反复实验发现有盏灯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从而解决了问题。我一直要求学生除作完规定的实验外可创造性的玩一玩,如做题的过程中发现短路难于理解,通过做实验解决了问题,先把电路串联好,灯正常发光,用导线在一灯的两端一搭,灯不亮了,而另一盏灯更亮,很直观形象,短路的问题也理解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我说电路哪处断开,哪两端电压就接近电源电压,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实验发现:果然是这样的,心服口服。

三、创设实验问题,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因此在初二进行了噪声污染的调查,初三进行空气污染、水污染的调查,通过上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查找资料,或实地调查、测量、观察。走亲访友,写出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因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培养了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开辟了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进行了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评比活动、物理科学知多少的演讲比赛,游戏式物理课,物理应用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也参观了水厂和请专家进行了物理知识讲座等。因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浓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得以升华。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积极讨论,发现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实验,与同学上台操作表演,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

3、做好课外小实验。积极参与各项物理活动,碰到问题善于通过实验来解决,充分利用身边的实验材料。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最好准备一个物理常识记录本,养成随时留心观察的好习惯。随时有心得有灵感,马上记录下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保护创新的火种。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篇6: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包括对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善思、善想、善问的数学品质,提高质疑能力

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突然说:当n=5时,an=25,a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上述三个问题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学生茫然,不敢质疑)。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的问题,引出课题,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归纳法,而且掌握了分析、判断、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

高中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①在解题上提出新颖,简洁,独特方法。②运用类比的方法对某些结论进行推广和延伸,获的更一般的结论。如某年度高考题:“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an=a1+a2+……+a19-n(n<19,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______成立”。用有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概念和类比的方法,辩明等差数列和式两边元素下标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手段,将已知等差数列的性质拓展到等比数列的性质,无疑发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通道,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类比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对问题的质疑比单一的解题,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在等差数列{an}中,sm=a1+a2+……+am,则sm,s2m?-sm,s3m-s2m?成等差数列,能否类比到等比数列{bn}中,sm,s2m-sm,s3m-s2m成也等比数列,许多学生可能会证明它是正确,但这结论恰恰是错误的(当a1=2,公比q=-1时,s2=s4-s2=s6-s4=0)。

再如,某年高考题:设f(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当x≤-1时,y=f(x)的图象是经过点(-2,0),斜率为1的射线。又在y=f(x)的图象中有一部分是顶点在(0,2),且过(-1,1)的一段抛物线,试写出f(x)的表达式,并作出图象。高考结束以后就有学生问:抛物线是否仅二次函数的图象?如果不是,那么它的解不唯一。③通过对问题的变式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探索。譬如,在求数列an=2n-1的前n项和时。可以引出数列{a3n}和{α3n}的前n项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前一问题仍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但首项、公差都已经变化,认知上没有冲突,学生是可以解决的;后一问题如果学生不深入研究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他就无法求此数列的前n项和.探究等差数列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应是创新性思维;如果再将产生的结论向等比数列联想,可使这种创新思维得到延伸,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之目的。?

二、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际,又指导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如某年度上海春季高考第22题是有关工资问题,可以建立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学模型。这些问题都有各自的实际背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熟悉有关的实际背景,更关键的是要通过审题、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工具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模型化的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数学来源社会实践,又服务于社会实践,创新能力型问题很多,要求有高有低,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一一掌握,但让他们知道这些问题共同的特点,探求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高中数学中创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联想与类比、建模、化归与转化、引申与拓展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根据不同的类型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换不同思考角度,就可以发现新方法、新问题,制定新策略、解决新问题。?

篇7: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转载于才智 2009年第21期 作者: 劳金娜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任务是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消除心理障碍,激励学生创新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恐惧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穿插讲一些生物发现方面的小故事,如代列尔发现噬菌体等,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创新的信心。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提出重大问题,但只要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能这个见解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并不新颖,但对中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教师要对之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二、发挥学生想象,开发创新潜能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富尔顿发明汽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都是事先应用想象,预想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想象活动又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内容时,叶绿体是微观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难度大,理解困难,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片绿叶比做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那么叶肉细胞就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每个叶绿体就是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而使用的原料则是导管运输来的水和气孔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叶绿体这台机器上加工成有机物,再由筛管运输出去。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道出了科学创新必须有强烈的探究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活动。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品尝馒头,提出探究问题,然后商讨探究计划,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通过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更主动的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动手能力,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标准》要求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工艺方法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而,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在观察制作“花的结构”时,有的学生把准备材料粘贴成花的标本,有的把材料拼成各种图画,有的直接用笔画花的结构,有的小组图文并茂,告诉大家:“鲜花虽美,不可独享。”以及“保护环境”等。培养了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法。

五、通过合作学习,展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引发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花。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观察、分析、交流、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观察的方法上:有的由外到内,有的由内而外,有的自下到上;有的对照课本观察实物,有的先看图,再观察实物。在观察形式上:有的小组二人一起观察,有的全组观察,有的独自观察,再小组二或三人讨论。记录方式多样:有的文字记录,有的画图方式记录,有的实物粘贴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其中不乏奇思妙想,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了余地。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维碰撞,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体会到了共同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全班的交流学习中,体会到了分享学习的快乐,从中得到自我提高。

六、课内课外活动的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或各种科技活动,很好的巩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在实践中创造奇迹。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画图,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学生自我小结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

充分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像伯乐,慧眼识英才;要善于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善于鼓励创新,允许打破常规,超越程序。创新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根本动力源泉。教师要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创新的教,学生创新的学,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试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国分类号:G633.91文献编号:100-291(200)0-007-0

新世纪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求有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而且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承担知识创新的重担,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提出了挑战,任何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下几种途径。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大胆质疑和评价夯学学生创新的基础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求知,成长服务的,教师的本分是“主导”,所谓导师,善导之师也。这就要求他要导出“趣”,导出“情”,导出“能力”。

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锻炼,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学会分析,归纳,应用,迁移和创新,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与同学们讨论,争论或与教师辩论,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分别做完了质壁分离与复员实验后,教师适时设疑:“应该如何根据本实验测出某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呢?”让学生把问题带回家,认真准备,充分酝酿,然后回到课堂,畅所欲言,教师穿针引线,因势利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迸出朵朵璀璨的火花。

2创设民主进取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入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3尊重学生人格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诸如学习的信心,决心,恒心。乐观以及抗挫折能力等有关个人素质的情商因素,“情商”是与“智商”相对的心理学概念,所谓情商是指人得人格素质,是个体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各个层面,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驱动,自我超越,自我调控等能力组成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最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影响。”情商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一位好的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始终拥抱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美国乔瑟夫。摩菲博士说:“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则隐藏在水下”实践证明,奇迹源于潜意识的创造能力,而人人都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所以从理论上说,人人都能创造奇迹。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不自卑,不自贬,实现人格自尊,进而发挥生命潜能,解放思想,开启心灵,做到“一不唯书,二不唯上”所谓不“唯书”是指不迷信教材,善于从教材,或从人们“确信无疑”的结论和答案中发现疑问和破绽;所谓“不唯上”,是指不盲从教师,甚至权威,追求真理,独树一帜,例如,对学生在思索中生代的恐龙为何会灭绝,外星人是否存在,验证生命起源的“米勒实验”“一切酶都是蛋白质”等问题时大有裨益,虽是不求甚解,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无疑是创新的萌芽,创造的铺垫,素质与应试之异轨殊途,由此可窥见一斑。

4引入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技术,现代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优化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景,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同时,它也有利于生物教师以多种形式(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主导教学活动,这样,就会出现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图文声像,异彩纷呈,不仅加大了教学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学的质,现代技术打破了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等方面都受到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驰骋,它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大脑潜能,提高思维的品味,诸如发散思维,标新立异等。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相对于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大特点,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同其他学科一样,生物学科中的新观念,新概念和新方法也多得益于发散思维,而标新立异就是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另辟新径,独创己见,所谓八仙过海,红杏出墙,不作统一标准的答案。

生物教师可以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直观展示下,辅以一些生物科学家的发现,或创新事例的介绍,强化创新意识的训练,例如,介绍达尔文,摩尔根和李时珍生平事迹,让学生明白,任何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来之不易的。总而言之,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的思维要训练,要激活,要深化。当然,这些激活和深化,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另外,创新能力同辨证分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仅就思维而言,除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外,还应有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等,其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5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辨证思维强调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分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例如,在讲授“人类基因组计划”时,教师既要指出它能够造福人类的一面,又要指出它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另一面。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不存在黄种人基因组,白种人基因组之分,一个基因被鉴定,分离,进而被申请专利,等于全人类的这一基因被专利,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的相关专利申请就已经达到近万个,欧洲公司也有几千个。这些“人体密码”一旦被商人控制,就会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因为人们不可能不生病,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可以记录在一张光盘上,将来人们去医院看病时带的不再是病例卡,而是一张光盘。诊断时,医生先打开光盘,对一些“候选基因”进行检查,即可对症下药。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人类所有疾病几乎都与基因有关。由于基因检测能轻而易举地推断一个胎儿是否含有缺陷基因,甚至能推断其出生后的智力和容貌是否超群等,这种高技术的优生学对当今的婚姻,生育,家庭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是个巨大的冲击,另外,假如未来的雇主,保险公司可像现在验看身份证那样随便去检查个人的基因资料,那些被认为有缺陷的人无疑将受到歧视。

直觉思维往往是提出新问题,新设想的先导,它是以大量的生物观察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把这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而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种主要是指创造想象,没有创造想象,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创新能力。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也应当重视辨证的分析,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等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总之,生物教学过程种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寓创新意识于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发掘,生物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⑴王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200,1():6-

⑵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2000,2():8-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途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的人才目标。这要求教育应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主,各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创新教育转变。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作为自然科学,是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生物学研究问题的结构原理和科学方法囊括了人类尝试各种创新活动的途径、思想和方法,生物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创新思想和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知识教育是方法教育的载体”,应把方法教育渗透于知识教育当中,在中学生物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生物学科中,有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原子示踪法、纸层析法、原子物理学中的加速器的运用、化学中的滴定法。也包括和其他学科有共同的规律性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比较方法、归纳方法、分析和归纳方法。还包括以哲学原理、范畴、规律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应以渗透方式作为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途

1.1 对教学过程设计注重科学认识的顺序。科学发现的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一致性使科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成为可能。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的关系。

科学发现的程序:发现或提出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分析、归纳、推理??提出假设??逻辑或实验验证??理论综合发现过程。学生认知(思维过程):感性认识(直观形象思维)??理性认识(抽象逻辑思维)??结论(创造性思维)

主要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数学、分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类比??演绎、模型、假设??逻辑

由上可知,科学发现的方法程序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的阶段性和延续性规律,使科学方法教育依据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如:高中生物教材“植物细胞吸水原理”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提出问题(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引导分析细胞结构模拟实验(根据模型通过比较认识原型)??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直接得出结论。这样,力求注重对学生进行探求知识过程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面性。

1.2 在生物学科学知识中讲解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对于生物学科知识是隐性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具体的科学方法渗透到概念的教学,生理过程的分析,生物规律的获得等知识的传授中去,化隐为显。如:在设计实验证明ATP在细胞培养液中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就可用P标记磷酸,并向细胞培养液中同时加入ADP,定时测定ATP的总量和放射性就可得出结论,把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渗透于知识讲解中。深入分析科学家运用极其精巧简单的研究手段解决重大的生物学问题,对思维创造性的启迪极为有效。以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借助好氧性细菌和极细光束来确立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例,让学生了解实验程序的基础上,对实验取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对比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深入的剖析,学生在惊叹之余,更会体验到思维创造性的巨大价值,使学生能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打下基础。

1.3 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2生物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和动机,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使学生有创新的愿望和习惯,即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甚至新发现,即创造能力训练。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想学和探究的好奇和兴趣,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2.1 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好奇是一种不必经奖励与强化而自觉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启发和导向的功能,是发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复习生态系统知识结构时,首先呈现典型的普通农业生态系统简图,如图可描述为:种田吃饭,养鸡吃蛋。

提问问题: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图中缺少那些成分?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该生态系统维持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动物粪便中的养料是如何被农作物利用的?请从生态因素角度,谈谈可以采用那些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以及采取这些措施的理论依据,同时揭示出新问题:同学有没有发现在这种典型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村发展中遇到

哪些问题?如提醒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因粮价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益较差,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通过学生讨论初步形成一些方法。如: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及品种;创造规模效益和特色农业;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利用作物秸杆生产沼气;种埴食用菌;充分利用能量,实现农田林网化;,促进生态环境的好转,改变施肥方式等等。据此,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和新方法都说明创新意识已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再如,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是U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是决定苯丙氨酸的。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鸟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体会到尼伦伯格的试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创新信念,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意愿。

2.2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具开放、具创造性。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想象空间,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教师应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兴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使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如:2001年2月12日“人类基因组草图”基本信息一公布,立即将这一信息告诉学生,并补充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时科学家对该计划工作内容及预计时间的估计,通过比较发现计划中预计和实测结果之间有符合的方面:如碱基对的总量,但也有相差较大的:如人体细胞中有3万~3.5万个基因,且其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只占2%,而原先预计的人体细胞含大约10万个基因。学生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猜猜估测细胞中染色体上DNA碱基的方法,引导分析得出碱基对的估算是建立在规则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而人体细胞中编码蛋白质基因很少但蛋白质种类很多这一事实对“一个基因控制合成一种蛋白质”的遗传学理论提出挑战,再让学生根据对蛋白质合成过程的认识,猜测可能在哪个环节出问题,从而导致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蛋白质。从而化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转深奥为浅显、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创新的天地。教学中还可采用假设、猜想、设计实验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在解题训练中模拟假设:过程假设、状态假设、条件假设、结论假设等。如学习生命起源这部分内容时,一开始就可启发学生想象几个问题: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原始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在讲完生物的进化时,可以给学生留下余味无穷的问题:现代人还会进化吗?经过亿万年后,人类会变得怎样?是否会有外星人?````可以使学生冲破所有的框框的局限,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潜能,并有所创新。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失败,承受“磨难”之苦。“失败乃成功之母”,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科学并不都是成功者创立,它是成功者和失败者共同创立的。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红卫兵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糟的是班丁的女友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敢于面对失败,善于从失败中吸

取教训正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具备的科学品质,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科学创新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树立创新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过程的生动情景和素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探究学习,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碰到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到“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验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2.3.1 改演示实验为家庭实验,提高创新素质。在生物学教材只安排的演示实验,都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和指导性。只要教师能以熟练的实验技能技巧、规范标准的实验操作、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去指导学生,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观察、实践、思考、讨论活动中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是能得到提高的。但是,有些演示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有些材料获得过程是学生可以参与的等等,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将实验全过程向学生逐个展示,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怀疑。如教材中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由教师来单独演示,现象明显直观,但学生对渗透作用原理的理解却不够深刻。改这一演示实验为家庭实验,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缺乏装置,那么,他们就得创造性的想出替代装置或改变装置,结果器材使用五花八门:烧杯、罐头瓶、可乐瓶等,材料选择多种多样:玻璃纸、卵壳膜、肠衣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发散思维只体验创新的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同时,学生的实验方法也不拘一格:有照书做的、也有自行设计的、如有的组增设了对照实验,甲组照书做,乙组变玻璃纸为棉布,丙组变内外有别(内蔗糖外清水)为内外无别(内外同为清水或同浓度蔗糖),而其他条件不变,经过实验学生极容易理解典型的渗透装置必备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改演示实验为家庭实验,无形中使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得到拓展,使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得到延长,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既活跃学生课余生活,使他们自觉增长生物学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生物学就在生活中,生命现象就在家庭中,生物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家庭实验既促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科学态度,提高创新素质,起着一箭双雕的作用。还可以改变课堂老师做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获取直观感性材料,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三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及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加强。

2.3.2 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追求原知的实践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的新意境新内容,在学生不知道结论的情况下,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探索”过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猎取新成果,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考验,激发并维持旺盛的创新激情,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在进行“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前,布置学生思考:(1)提取液除丙酮外还可用哪些药品?(2)划滤液细线的方法还有哪些?(3)不同绿叶所含色素的种类及含量一样吗?(4)实验装置怎样改进?并鼓励学生设计探索实验方案,而后在实验课上分组探索。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追求统一结果的习惯,引导他们关注探究过程,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课堂上有的改丙酮为酒精作为提取液,有的用载玻片、盖玻片、细棉线划滤液细线,也有采来各种绿叶作实验材料的,教师一一给予赞赏。指导时,可以全面巡视与个别深入相结合,有效控制全局。实验结束前还应做好分析与总结,让学生在充分比较、讨论、交流中选出最佳的几总种设计方案,从而认识到:设计方案中的巧妙构思即创新思维(如实验方法、操作设计、材料选择等)是科学探索的灵魂,只要抓住这一灵魂,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创新者。这样看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性的,但实验的过程都是学生在边探索、边设计、边思考中进行学习的,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2.3.3 重视课外实践和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植物有性杂交实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索精神。在实践中,加深对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的领悟能力。

篇8: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计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 用来丰富学生感情, 启迪学生思考探究, 引导学生联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吃透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例如, 在讲授“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时, 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城市风光图, 然后提问: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们看到的物体哪些是运动的, 哪些是静止的?这样, 一幅幅物体做各种运动或静止的景象在学生的大脑中构成,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最后归纳出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这样, 通过学生的观察, 引发学生联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 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教师的引导, 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 教学设计时不要只设计唯一的思想和方法, 重要的是设计思考点, 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 鼓励提出不同意见, 激发求异思想, 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 在讲授“摩擦力”内容时, 为了突出摩擦力跟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我曾提出让学生讨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从此刻开始, 我们周围的摩擦突然全部消失, 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直觉猜想思维被完全激活:走路会摔跤、房屋会倒塌、来一阵风就能把停在路边的汽车吹跑、自行车原地打滑等。通过共同探讨分析, 学生深切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其实离不开摩擦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置疑问,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主动地去探索, 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探究实验, 培养探索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 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 注意不断激励学生,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改变课内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模式的演示实验一般只是“教师操作, 学生旁观,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动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大胆猜想, 由学生代表动手完成实验。这种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不仅使学生对部分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设法控制模拟物理现象, 排除次要因素, 突出主要因素。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 实验课上, 要使学生大胆设想, 大胆实验, 细致观察, 深入思考, 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例如, 在讲授“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时, 可以拿两个一样的空牙膏壳进行实验:先将一个捏瘪了的空牙膏壳放进盛水的容器里, 会看到牙膏壳沉下去;同时使另一个牙膏壳鼓起来, 也放进水里, 会看到它却浮在水面上。

这时, 让学生对刚才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一个牙膏壳瘪的就下沉, 鼓的就上浮?面对这种事实, 学生会想到, 牙膏壳的质量一定, 鼓的上浮, 鼓的牙膏壳比瘪的牙膏壳受到的浮力一定要大, 那么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讨论, 提出猜想:鼓的牙膏壳, 其体积变大了, 它排开水的体积多, 所以浮力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然后, 再按教材上的实验方法, 一边实验, 一边让学生观察, 一边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 (液体) 的重力。

2.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各种物理实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 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 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课外实验的过程中, 思维异常活跃, 学习欲望高涨, 参与意识增强, 都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给予适时鼓励, 帮助学生完成这些实验, 使学生具有成就感, 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应适时讲评, 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进行知识的互补,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保持积极态度, 主动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 只能是半途而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并从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现象中得出结论, 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重视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进行科学创新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物理发展史中, 由于科学家强烈的创新意识而导致新理论、新成果产生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伽利略在观察船上挂的油灯的摆动时, 强烈的创新意识促使他进行深入研究, 直至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有的科学家由于缺乏创新意识, 使伟大的发现失之交臂, 成为历史的遗憾, 如居里夫妇对中子相遇而不相识, 而被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查德威克发现了,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物理学史的典型案例, 重温科学家的发现过程, 创设一种特殊的教学情景, 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通过物理史实, 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理论诞生的艰难曲折过程, 以及科学家探索追求真理的真实故事, 展示前人揭开物理世界奥秘的探索历程, 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通过小制作、小实验等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 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四、结语

上一篇:九年级教师代表表态发言稿下一篇:棠梨白练图,棠梨白练图王冕,棠梨白练图的意思,棠梨白练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