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税法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微观载体。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需要开展课堂变革,着力打造高阶、互动、多元评价与知行合一的课堂。此外,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定期开展集體备课也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财税法教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财税法教学研究论文 篇1:

第八届中国税收筹划年会在洛阳召开

2014年10月13日,第八届中国税收筹划年会暨“税收筹划对税收法制化建设的价值贡献”研讨会在洛阳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主办,河南开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承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协办。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郝如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副会长、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总裁蓝逢辉,河南开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晓文,中央财经大学税收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财税法研究会副会长贾绍华,国务院参事、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以及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计之友》杂志社也应邀派员参加。

会议由河南开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常务副所长郭军兰主持。郝如玉会长、蓝逢辉副会长分别致辞。主题报告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校长助理赵迎春教授主持。贾绍华所长、刘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朱青教授、北京鹏祖税务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鹏祖先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副院长杨卫华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刘植才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刘颖副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在分组讨论中,与会嘉宾就“税收筹划与法制建设”及“税收筹划与教学研究”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税收筹划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我国税收筹划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税收筹划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加高校与实务部门间的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本刊 笑雪)

作者:笑雪

我国财税法教学研究论文 篇2: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

摘 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微观载体。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需要开展课堂变革,着力打造高阶、互动、多元评价与知行合一的课堂。此外,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定期开展集體备课也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课堂变革;集体备课;中国税制

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时代背景

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离不开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教育最为微观的载体,解决的也是教育最为根本的问题——培养人[1]。此外,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因而,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和可操作的载体。为此,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来。为建设新时代的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2019年10月30日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高等学校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实施意见》提出“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总体目标,将“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等内容作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将“理念转型、目标导向、能力提升、方法改革、评价变革”等方面作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毫无疑问,《实施意见》的出台,不仅彰显了国家推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决心,而且也为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与总体方向。

一流的本科教育与课程建设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也是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如何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也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讨论的中心话题。本文以江西财经大学的“中国税制”课程为例,阐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过程,以期为我国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一点思考与借鉴。

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

何为一流课程呢?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吴岩认为,同时满足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课程才是“金课”,也就是一流课程。类似的,李志义则列出课堂之“金”的五种组成要素,即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2]。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凡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准备充分,教学内容前沿,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实效,师生互动研讨,融知识、能力与素养于一体的课就是“金课”或一流课程[3]。可见,不同的学者对“金课”与一流课程的界定并不完全一样。

尽管对一流本科课程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程建设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是学术界与实践部门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基本达成共识。首先,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应当以“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其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后,一流本科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应体现出教学形式的互动性、教学内容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课堂变革要素。

三、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的课堂变革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主路径,因而也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主要场所与阵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体现与学生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的培养,要求我们对课堂进行变革。“中国税制”课程组基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评价制度设计与税票博物馆打造等方面展开课堂变革。

1.持续优化教学设计,着力打造高阶课堂

高阶性指的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4],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提升课堂的高阶性,要求课程教学不能仅仅是陈述性知识等低阶知识的传授,而应当展开高阶层次的教学,教授策略性知识等高阶知识,让学生掌握批判性、创新性等高级思维与能力。因此,着力打造高阶课堂,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

高阶课堂的打造源于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打造高阶课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需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构,而这一切均有赖于教学设计的开展与实施。以打造高阶课堂为目标,“中国税制”课程组高度重视并持续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紧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坚持“提升高阶性”基本原则,课程组每年均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设计内容进行讨论与修订。在课程目标方面,已由最初的“掌握中国税制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转变为“在掌握中国税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中国的税收问题”。可见,课程目标愈发强调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方面,为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不仅通过碎片化处理,设计了中国现行税制基本理论的核心知识点,而且设计了中国税制改革历史的模块知识。例如,在税收导论部分,增加了“中国税制改革30年”的专题视频与讨论,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课程内容的广度。此外,为发散学生思维,课程设置了章节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既科学引导学生“仰望天空”,又注重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例如,在税收导论部分,课程设置了“你是怎么理解税收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税收收入归属与划分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等思考题,引发学生对我国财税顶层设计的思考。与此同时,课程还结合税收热点话题,设置了“营改增的经济效应分析”“企业所得税与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关系”“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税收政策比较”等思考题,引发学生对身边税收现象的调查、分析与思考。这些思考题的设置,不仅有力提升了课程内容的深度,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提升课程的高阶性,要求我们着力打造高阶课堂,而高阶课堂的打造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因此,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高度重视课程的教学设计。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打造互动课堂

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互动课堂的打造要求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打破“填鸭式”课堂,着力打造互动式课堂,“中国税制”课程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自主性,解决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等问题。例如,为顺应MOOC时代潮流,“中国税制”在全校率先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于2017年度获批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进一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程组自2016年度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上课堂中,主要通过视频教学、主题研讨、时政讨论、师生问答等方式,形成信息技术支持的翻转课程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线下课堂中,课程组基于线上课堂的内容,适当选择诸如“范冰冰逃税”等热点案例,凝练核心问题,推行“两基四段案例牵引”教学模式,倡导对话式讨论,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核心,对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综合运用。该教学模式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潜力和实践动手能力[5],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打破“填鸭式”课堂、打造互动课堂离不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需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主动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科学设计评价制度,着力打造多元评价课堂

多元评价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加课程挑战度的关键举措。传统课堂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学轻思等典型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需要科学设计评价制度,注重评价过程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并增加课程挑战度,“中国税制”课程组紧扣课程建设目标,历经多次调整与优化,改革了传统“期末一张卷”的单一课程考核方式,实施多过程、多方式的课程评价制度。具体表现为:(1)实施线上线下综合考察,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为配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组实施线上线下综合考察方式,并将校内“中国税制”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设置为: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考核各占50%的比重。由于线上课程在成绩评定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展开线上自学,并广泛参与课程讨论与互动。这样一来,课程考核与评价更加注重过程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由此得以彰显。(2)线上课程考核以视频学习、主题研讨、时政讨论等学习质量作为评价标准。为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要求学生在视频学习基础上,展开主题研讨、时政讨论等。为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课程在考核评价时,通过学生互评与课程团队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习与讨论的质量而非数量,从而有效防止部分学生的“注水”行为。例如,在评价“税收收入归属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行为”这一思考题时,课程组对问题回答质量的评价标准设定为三个维度:是否真正思考、思考的深度如何、观点是否有创新性。然后再结合学生互评的点赞数,最终评定该学生的线上学习质量。(3)线下课程考核实施非标准化方式。课程线下考核以综合分析题、开放性思考题为主体,注重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因此,线下课程考核的参考答案设计为非标准化式,评价的主要维度有三: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力地增加了课程学習的难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设一流本科课程,需要打造多元评价课堂。实施线上线下、多过程、多方式的综合评价制度,不仅能够显著增加课程挑战性与难度,而且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4.率先建立税票博物馆,着力打造知行合一课堂

实践育人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税制”课程组积极践行实践育人的理念。例如,依托学校资源,课程组建成全国首家税票博物馆(中国税票博物馆)。税票博物馆作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面向学生开设税票、财税史学术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成为“中国税制”教学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馆搭建起高校、财税部门、纳税人以及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已经成为“中国税制”等课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广大师生、校友爱校荣校的重要基地,财税专业学生税法宣传、纳税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了“以史鉴今”的教学和育人功能。

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着力打造知行合一的课堂,不但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集体备课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实践中,教师个人备课容易产生封闭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而言,个人备课会使他们的教学陷入自我感觉、独自判断和孤立无助的境地,使教学缺失来自他人力量的支持[6]。而集体备课制度能够通过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共享集体智慧,有效克服个人备课的缺陷。在教学日益成为一种专业活动且教学效果愈发依托团队协作的背景下,集体备课对于提升课程团队的教学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为强化教学研究,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自2006年开始,“中国税制”课程组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每年开学初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课程组的集体备课制度形成如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教”与“研”相结合。在集体备课时,课程组不仅重视课程目标、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的分享与讨论,而且重视教学内容的研讨。例如,在拟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的集体备课会上,大家首先就MOOC浪潮冲击下的课程定位、教师角色转型、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税制改革趋势,课程组群策群力,进一步凝练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素,并根据学情,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删等处理,预设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解决好“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而学”等基本问题。(2)以学生为中心。在集体备课时,经常会出现“目无学生”的问题。为解决这一常见问题,课程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具体而言,在研究与讨论课程定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问题前,课程组会先与学生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对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期待。在正式讨论与研究时,课程组也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回答“我们这样定位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高阶思维吗”“我们采取这样的授课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吗”等。(3)“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在开展集体备课之初,课程负责人就提醒大家要避免“教学风格与教学个性丧失”的现象。十余年来,课程组在开展集体备课时,始终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具体而言,课程团队对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向性的东西实现统一,但又充分尊重团队成员的风格与个性。例如,课程团队中有擅长板书的,课程组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其坚持下去。正是因为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组持续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不但没有弱化个人风格特色,反而促进了个性化教学发展。

依托基层教学组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努力营造一种融教研文化与教师发展文化于一体的教学基层组织文化,业已成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4]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3]董立平.关于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理论探讨——基于中国大学“金课”建设的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9(6):15-22+120.

[5]王乔,李春根,陈荣,张仲芳.“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2):62-65.

[6]李瑾瑜,赵文钊.“集体备课”:内涵、问题与变革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6):73-7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税制”项目(编号:2017-1-0285)、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MOOC视域下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型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税制’课程为例”(编号:JXJG-18-4-2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王乔 徐建斌 王雯

我国财税法教学研究论文 篇3:

以《西方会计》双语教学改革促进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

摘要:实行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双语教学的开展在各个高校方兴未艾。本文以国际化会计人才和《西方会计》双语课程为例,通过调查,在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会计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发现双语教学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够明晰、使用外语和中文的内容取舍不当、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并提出了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西方会计;双语教学;国际化会计人才

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岗位要求

“外企时代”的到来和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扩大了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根据笔者对外企人才招聘网站的调查,仅美国惠普公司的亚太金融结算中心就需要超过3000名国际金融结算和会计人才,再加上中国目前的3万家外企,平均1家外企需要2个国际会计人才,近两年至少急需6万个本土国际金融结算和会计人才。那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呢?通过对用人单位网络招聘会计人才的职位描述、任职资格和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既精通国内财税法律和会计制度,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能熟练运用相关财务软件;具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企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岗位要求比例最高的前五项为拥有从业资格证书(占100%)、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占98%)、熟练运用外语(占96%)、熟悉财经法规(占93%)、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占91%)。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应既精通我国财税法律和会计制度,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正日益深化,这就要求作为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经济活动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我国的财税法律和会计制度,同时又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国际会计准则已日益成为各国企业进行信息交流时障碍最小的会计语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和披露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已日益成为各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所必须掌握的工具。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已成为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首要素质。

(二)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和娴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得到迅速发展,使会计的规范领域超过国界,形成国际化趋势。同时,随着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成立,国际会计公司和会计人员的介入,促进了会计人才的国际流动。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同时,随着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将进一步成为大多数企业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网络的运用将更进一步促进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可见,娴熟的计算机技术是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

(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应是具有跨文化思维能力、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将更加需要具有跨文化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趋同,特殊会计业务不断涌现,要求国际化会计人员判断并作出决定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会计人才具有正确的判断和敏锐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发挥创新能力,建立与之相应的会计方法。另外,我国经济将逐步融汇到全球经济中去,各国市场的变化与风险全部结合在一起,企业完全暴露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动的风险之中,因此只有具有宽阔的复合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在应对这些变化、挑战、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同时,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与核算。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学生就业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笔者于2011年4月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06~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有关就业去向的问卷调查。调查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调查问卷为参考,在每届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位学生抽样调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中排除了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特殊的就业状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学生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相当小,比例最高的一年也仅有6.5%的学生在三资企业工作。这隐含着一个信息:并不是很多学生能达到“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岗位要求。而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被调查的学生中普遍专业外语水平不高,根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提供的财经系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2007级学生通过率为25.69%,2008级学生通过率为29.41%,仅有2%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学生大学英语水平不高导致了专业英语水平也偏低。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制约其进入三资企业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较低,导致其没有能力或自信投身于三资企业工作。

导致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不高的原因可能有:(1)会计专业技术词汇并非普通交际英语,因此生词量大,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2)学生不适应专业英语课程的双语教学和中文专业课学习上的差别。他们习惯于教师按照教材逐章逐节的细致讲解,下课后基本不复习或稍稍复习就能完成作业;而双语教学信息量大,需要学生下课后认真复习,自己去仔细地体会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等。(3)缺乏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学生潜意识里对双语学习有畏难情绪,毕竟用母语学习和表达比用第二语言更轻松、自如。

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西方会计》这类双语课程时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专业术语、单词的理解上,容易忽略专业学科知识点,学生普遍感觉专业难度大,师生之间难以形成互动。特别是实操课的教学,师生间难以用英语展开交流,本来活跃的教学气氛变得平淡无味,异常沉闷。结果是学生的外语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分量却大大削弱。学生对自己能否胜任岗位工作持担心和怀疑态度,严重者甚至焦虑、无助或厌学。因此,对学生而言,双语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西方会计》双语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提高《西方会计》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以明确的目的制定科学务实的双语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增强人才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渠道的积极举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否已经满足相关岗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2)是否已经满足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3)是否已经满足岗位对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展业务的能力要求。①通过双语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开始打破思维定式,从新的角度、相反的方向、不同的途径看问题,使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尤其是发散思维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应通过《西方会计》双语教学,将英语应用于会计专业知识的获取,以专业教学来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通过专业教学来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的思维方式和应对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和支撑的专业技能。

此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有与国际会计师公会(AIA)合作的基础,通过《西方会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处理好考证与双语学习的关系就能营造良好的双语课程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完全通过注册会计师(CPA)考试难度比较大。因此,教师在《西方会计》双语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与职业考证大纲内容挂钩,教师授课时指定参考书即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课堂上也应尽量联系注册会计师证书考试内容。这样,专业课堂就能做到以内容为主导,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孔韬陈汉平

上一篇:高职教师投资与理财论文下一篇:中美贸易失衡人民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