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20

一、问题的由来教师在讲授“24时记时法”时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结合钟面认识一天24小时的活动中,当问到学生晚上7点还可以怎么表示时,大部分学生会说是19点。当教师追问这些学生是怎么想到的时,他们的回答相似,即每天晚上7点《新闻联播》播出时,电视显示的时间是19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篇1:

《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引导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正确地换算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与讨论,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准确表达能力,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把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简约情境、引入课题

1、引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课件出示本班两名学生到学校的时间。生回答。

2、介绍普通记时法。

(1)出示用普通记时法记录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一天的节目预报表,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节目和节目播放时间。

(2)揭示普通记时法的概念。

师:像这种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的记时方法,生活中,通常称为“普通记时法”。

(3)比较上午9:00和晚上9:00。

师:同学们请看这里的银河剧场和动画梦工厂是同一时刻播放的吗?如果这两个9:00前不加时间词,行吗?

生:不行,不然就不知道是放银河剧场,还是放动画梦工厂。

师点评后: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请同学们看一看,

3、比较两份节目预报表的不同点。

(1)提问:老师这儿还有一份节目预报表,你能发现这两份节目预报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生:银河剧场时间前加上上午,而右边银河剧场没有加上上午。

(2):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这两份节目单上节目都是同一时刻播放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同一时刻播出的电视节目用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表示,向左边这种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向右边的这种记时方法你们知道叫什么吗?生:24时记时法

二、引领探究、学习新知

1、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

师提问:为什么是24时记时法?

课件演示时针在钟面上转动一天(两圈)24小时。师生共同总结。

2、学生动手操作:标时间条。

(1)提问:如果把第2个12小时接着第1个12小时后面接着应标多少?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2)学生讨论后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在第1个12小时后接着标完第2个12小时。

3、观察比较两种记时法。

(1)提出质疑:生活中钟面上有13时、14时、15时吗?

(2)总结得出:两种记时法可以互相转换。

(3)自主探究:两种记时法是如何互相转换。

4、练习。

(1)用24记时法表示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

(2)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

(3)出示上午8时、12时、晚上8时的这三幅钟面,让学生用不同的记时法表示。

三、巩固练习、形成概念

师出示火车票、银行营业时间牌、禁止机动车通行的标志。

与学生分析其中习惯的问题。

四、总结延伸、发展能力

五、实践活动题:

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24时记时法为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生活时间表。

【作者单位:淮安市人民小学 江苏】

作者:凌素燕

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篇2:

小学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的由来

教师在讲授“24时记时法”时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结合钟面认识一天24小时的活动中,当问到学生晚上7点还可以怎么表示时,大部分学生会说是19点。当教师追问这些学生是怎么想到的时,他们的回答相似,即每天晚上7点《新闻联播》播出时,电视显示的时间是19点。然而,当教师问到其他时刻时,如凌晨2点、晚上9点还可以怎么表示时,学生很少会知道。

这个现象要引起我们的思考,《新闻联播》这一情境对本课的学习究竟有没有价值?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一个实验,分别针对两个班级设计两个问题:一是晚上7点还可以怎样表示,二是晚上7点有哪些著名的电视节目,这一时刻还可以怎样表示?结果发现,答对第二个问题的学生人数要明显多于答对第一个问题的学生人数。由此得知,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需要情境,那么情境创设对教师教学有什么意义?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怎样基于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抽象具体的对象;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不是事实;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1]基于情境理论,创设小学数学学习情境,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是数学教师亟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有效教学策略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案例1】出示钟面(显示10点)

关于钟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和学生进行下列对话。

师:钟面上显示的是几点?通常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

生1:睡觉。

生2:上课。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睡觉而有的同学在上课?

生:如果是晚上,我们就是在睡觉。如果是上午10点的话,我们就是在上课。

师:那就是说一天会有两个10点。那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给予区分吗?

生1:在时刻前面加上“晚上”和“上午”。

生2:10点和22点。

师:类似上午10点、晚上10点这样的在时刻前加时间词的记时方法是普通记时法;像10点、22点这样的记时法叫24时记时法。

师:在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24时记时法?

生:电视里、手机上、电子表中……

师:有了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还要学习24时记时法呢?

生1:普通记时法前面要加词语,太麻烦。

生2: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

生3:如果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看不到外面,光看钟面无法判断是上午10点还是晚上10点,但24时记时法可以判断。

……

任何数学知识都与情境相关,因此数学知识虽然抽象,但同时也具有直观形象性。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并非完全是一个抽象的形式体系、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内在联系的规律;相反,每一个数学定律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背景。”[2]从这个角度分析,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具体情境,离开具体情境,数学教学就偏离其得以发生的土壤。案例1创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生活情境——钟面10点时,人们在做什么,从而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是在睡觉还是在上课。

数学知识往往来自现实生活中与对象的冲突而引发的探索,解决这个冲突就是知识的获得,当然也是意义的获得。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为了解决“到底是在睡觉还是在上课”的冲突时,自然就会体会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意义,体会学习内容的必要性,区分钟面时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能够体会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发现过程、应用条件与生活价值,能够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情境都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积极参与的情境都是可以的。例如,案例1中在谈到为什么还要学习24时记时法时,学生给出的“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人们看不到外面,如果只看钟面,不能正确判断是上午10点还是晚上10点”的情境在成人看来就是一种虚拟情境,但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符合他们的逻辑,是他们建构知识时所需的一个合理且有意义的支撑。

2.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案例2】出示彩条

教师在课上出示彩条,说明白色彩条代表第一圈,红色彩条代表第二圈。

师:一小段表示一小时,共有几小段?每小竖表示一个时刻,最左边的第一小竖表示几时?(凌晨0时)还可以说是?(0时)中间的小竖呢?最后的小竖呢?现在我们做个游戏,要求是给出几个时刻,请把它放在相应的位置。(时刻为上午8点、下午4点、5点和14点)

(学生小组合作,全班集体交流)

师:请同学上来摆,先摆上午8点与下午4点这两个时刻。

学生动手摆放彩条。

师:可不可以把这两个时刻放在上面?为什么?

生:不可以,上面的时刻没有时间词。

师:你们同意吗?下面是什么记时法?

生:普通记时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他摆放的位置对不对?先来看上午8点,怎么判断?

生:数,一小竖一小竖的数。

师:从哪开始数?摆放的对吗?

生:不对,少了一小竖。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数错吗?

生:他是从1开始数的,应该从0开始数。

……

“研究者们认为,真实的活动对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他们能找到行动的有意义、有目的的立足点的唯一方式,也是对学习者此后的行动提供经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3]可见,情境理论非常注重活动在学生学习中具有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创设实验情境,进行数学活动操作,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案例2中24时记时法原理的相关知识及两种记时法的联系与区别,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与学生认知发展相适应的形式给予呈现。在彩条中找出时刻相应位置的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形式。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创作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实的理解。案例2中,学生把时刻摆在相应的位置,首先他们需要知道是摆在彩条的上面还是下面,这就需要判断手中时刻是普通记时法还是24时记时法,知道两种记时法的特点和区别。这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过程,但同时会伴随内部思维的展开,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与发展逻辑思维。

再如,案例2后面的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摆放下午4点和14点时刻的位置时,有两种方法。一是从0开始数;一是从中午12点开始数。理由是下午4点和14点是在第2圈,可以直接在第2圈中找。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从单一的方法转向为从多种观点出发进行思考,分析、综合和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理解第二种方法的本质意义,逐渐地理解第一圈和第二圈的联系与区别,为深入理解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间的相互转化奠定基础。整个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进行观察、判断、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由直觉到逻辑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在互动交流中学习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自然语言的补充,也是人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数学学习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学会语言,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创设交流情境,给学生提供交流的舞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数学。例如,在“24时记时法”一课中,教师在总结两种记时法的区别时,所有的区别不可能全部由一名学生说出,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在学生相互交流过程中,慢慢地总结。需要说明的是,在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方法结构支撑。再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记时法怎样转化时,可引导学生从时间词和数学两方面来考虑。这种交流式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无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在运用知识中学习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的本质是工具。工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在运用中去理解与掌握。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来理解知识。例如,在“24时记时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让同学用今天学的两种记时法写一小段话,记录自己一天关键的几个时刻在干什么。这样的话,有关两种记时法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符号,而是能在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学生只有通过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才能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正是在这样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和数学的认识才会不断地改变、加深和丰富。

情境性是知识建构过程的重要特征。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体验、建构与运用数学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7.

[2]谢明初.情境认知理论对数学教育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9(8):70.

[3]汤丰林,申继亮.情境认知的理论基础与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4(4):57.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作者:陶红强

记时法教学设计论文 篇3: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24时计时法》教学目标有三点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2.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3.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重点是理解24时计时法的基本原理,难点是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因此这节课给我的感悟很深,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设计:联系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一段电视节目的音乐,请大家仔细听,看谁能听出这是什么节目的音乐。

师: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呢?

师:晚上7时和19时是同一时刻吗?我们来看看片头画面所显示的时刻,看来晚上7时就是19时,这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

出示两张电视节目预报表,从这两张节目预报表上,你发现了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右边的称为24时记时法,左边成为普通记时法。

师: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等词语?24时记时又是怎么回事?这两种记时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学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表,你能分别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播报这张节目单吗?

师:把普通记时法怎么改成24时记时法?下午时刻要加上12,它对应的时间是唯一的,不需要加上上午,下午,晚上词语。24时记时法怎么改成普通记时法呢?下午的时间要减去12,要加上上午,下午,晚上词语,不然容易混淆。

教材说明: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有关时、分、秒知识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的有关知识。通过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有关时间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思路说明:

学习24时记时法这一内容,重点是理解24时计时法的基本原理,所以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中央电视台片头曲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新授的过程中,既重视感官认识又注重抽象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教学中还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在本节课结束时,还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记时工具和方法发展的大致历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并进行了思想情感的教育,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方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因此上课开始我先问学生们喜不喜欢看电视?学生们异口同声大声说喜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接着,我又让学生们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画面以及听片头曲,学生们随着熟悉的旋律轻轻的附和起来,课堂气氛即热烈又轻松,学生们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他们很期待接下来会学习什么的知识?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24时记时法的认识以及计算经过时间时,都创设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报的情境,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三、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由于时间的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与时间有关的场景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时间,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有关的时间观念。

四、重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有关时间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记时工具和方法发展的大致历程,介绍在同一时刻世界不同地区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一常识,并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区时和时区的知识,不断丰富对时间的认识。

教学反思:

反思1:生活情境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节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将学生领进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来设计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通过这组情境练习,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目的,

反思2:注意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数学语言要求简洁、精练、严密、准确,这是一个优秀数学教师的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就要不断的锤炼总结,认真备课,设计语言,反复锤炼,雕琢课堂艺术,使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而在本节课中,教师感到自己的语言稍嫌累赘,不够精练,学生的语言突节也明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方面的锻炼,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积极。

【作者单位:镇江市学府路小学 江苏】

作者:田云

上一篇:音乐会教学设计论文下一篇:行政合理性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