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2024-04-28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共6篇)

篇1: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研究

[摘 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反映出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部分,于是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政策。在经济发展部分,当前的财税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保证经济能够快速发展,需要进行财税制度改革。在财税制度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保证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构建现代国家财税治理结构。这就要求国家在进行财税制度改革是能够坚持稳定增长、惠民等原则,解决财税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财税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7)01-0131-02

0 引 言

经济作为保证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其重要程度非同寻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过分析讨论后对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论述和指导。财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在新型式发展下成为深化改革中心,对于我过当前财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税制不完善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自成立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财政收入不断提升。这一变化在改革开放后更加明显。根据国经济收入模式来看,我国财政收入可以分为公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当前,税收收入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是税收体制不完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税制结构不合理。在整个税收体制中流转税过多。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一系列的税收项目,这样的税收体制不能够真实有效地体现税收制度的公平原则。在这些税收中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依据商品销售收入进行计税,然后税收款项计入到商品的销售价格中,在商品进行销售时进入成本然后通过交换环节将税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样就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因此,通过实践我们可知,流转税越多企业的生产成本越多利润越少,对于国内各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具有消极影响;另外,流转税的征收形式决定了税收的最终承担者是消费者,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不利于扩大内需,最终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第二、税收法定原则没有完全落实。所谓税收法定是指国家税收征收标准是通过法律制定实施的,政府在税收征收方面要依据法律规定来实行。但是,当前我过现行税收制度下,只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车船税这三个税收项目是通过全国人大审批通过的法律,其他剩下的15中税收都是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因此就造成了许多税收在征收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造成了税收法定意识单薄,这样不利于税收体制的贯彻实施。

1.2 支出结构不合理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根据当年公共服务和产品所需要而花费的社会资源。公共支出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只有将职能行使到位才能真正地发挥社会资源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中的作用,造福于民。但是,从当前的实际中来看,我国财政支出还存在这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于投资建设领域资金较多,而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较少。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在税收方面获得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其程度和数额都在连年的增加,这样不仅对于国企的发展有着消极作用,而且对于民生领域的企业而言也具有消极影响。第二,政府自身消费支出偏多。这其中一方面是行政人员的增加,主要在于工资支出,另一方面则是行政成本偏高,多有浪费现象。使得政府的项目经费成为最主要的支出部分。例如,党和政府一再强调的三公支出问题,政府一再出台政策遏制行政浪费,在近年来初步取得成效,但是在一些基层地方仍然有浪费现象。

1.3 预算管理制度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指政府对未来一年的财政收支进行计划,经过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等程序保证财政收支的正常运行。在当前实际中,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政府对财政收入缺乏全口径管理。当前,政府财政收入中大部分是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内,剩余部分则是纳入到了政府性基金中,然后通过专门的项目进行预算和统筹安排。但是,这样的运算体系容易造成统筹不公而置一些资金成为闲散资金,并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容易造成政府资金的浪费。第二,政府财政信息不透明。政府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监督,不仅需要人大的监督还需要社会的监督。政府财政信息的公开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接受大众的监督,督促政府财政工作更好的完成。但是实际上,政府在财政公开部分并没有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不仅从数据上并不透明,在程序上也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在一些公开的项目公示中,缺少必要的介绍和解释,不利于公众的监督,也造成了对政府公布数据难以客观评价的局面。

1.4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不规范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利力行政权力不匹配,财政收入与支出不对应。在我国的行政体系中,财政收入方面主要是中央收入较多,而支出较少;地方政府收入较少而支出较多,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扭曲的财政关系。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分税制,这一制度是在1994年制定的。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增加,可以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能力,并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但是,由于当时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完全落实并且改革不到位,以至于留下了制度缺憾,主要表现在没有划分清楚政府间的行政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这一缺憾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的不对应问题。因此,在收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改变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思路

2.1 完善财税体制,规范财政收入

首先,推进相关税种改革。根据财税体制的现存问题所知,间接税过多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减少间接税在税收中的份额。在当前的财税改革中,中央提出了营改增的税收制度改革,是指讲流转税中的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这样可以减少重复征税,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和生产者的付税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负担,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在减少间接税的同时增加直接税,可以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有分类制改为综合制。这样改革可以调节过高收入者,减少贫富差距。另外,改变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的比重,更好更有效地体现公平的原则。在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推进行政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科学的征收手段,确保个人信息网络化,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

其次,落实税收法定的原则。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时,未来税收种类的设立、制定以及税率的改革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来进行制定和调整,以及对于各行业的税收优惠制度也需要进行规定,这就要求税收部门和纳税人员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以及正确地执行和落实税收法定的原则。这样就遏制了部分地方政府干涉税收的行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依据的法律措施。

2.2 优化财税支出结构

首先,在财政支出方面,应该增加在公共领域的支出,例如加强教育领域、医疗卫生领域、公共交通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等公共领域的财政支出,通过努力实现大面积的覆盖。在这一方面的财政支出中,不仅需要政府进行购买,还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公共事业建设。这样不仅可以使公众和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便利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还能够激活社会资金,实现资金的再利用。另外,还可以实现政府行政资源的高效化,然后去完善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的事情,比如说加强市场监督和监管,讲精力反正食品监管、环境保护等直接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上。

其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各贫困地区进行充分的调研,对各地的财政政策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证扶贫效果,并增加社会保障。再则,对于三公经费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减少行政成本。只有真正落实上述工作,才能够保证财税体制的优化,保证政府支出的有效性。

2.3 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

在现代国家实现预防和控制腐败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有效的预算制度。主要表现在:第一,规范完整。这就要求政府能够把所有的财政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通过政府有效的头筹安排来进行预算支出,保证资金安排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激活各项资金的使用。第二,公开透明。政府应在财税改革中将公开透明原则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推动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进程。主要内容有财税政策、预算管理、收支安排、执行情况等。

2.4 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

在财税改革中,调整政府间的关系是保证财税改革能够顺利实行的重要保障。在调整政府间的关系中,首先,通过减少地方政府部分事权,将这一部分事权给中央政府,同时确定政府的职权,明确政府间职责分工。这样可以减少委托事项,从整体上来提高全国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第一,通过事权的转移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负担和财政支出,为全国公共服务提供支撑。第二,对于需要进行跨区域的重要项目建设中,应该将职权归至中央,有中央进行调控和负责,然后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进行共同管理维护。第三,中央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社会保障职能和卫生职能。这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只能进行执行,其行政范围只能在自己管辖的地方。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才能够将公共服务职能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第四,对于教育方面的支出,也需要中央政府进行承担。在这一部分,义务教育的费用支出应该由地方政府管理,但是中央政府应该对部分贫困地区进行均衡性转移支付。这样能够保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行,并保证地方人民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在财税改革中还需要控制地方债务规模。通过相应的税制改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降低财政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和经济环境。在改革过程中规范政府债务,对政府融资行为进行限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能够将权利和义务落实到实处。结 语

总之,财税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生态等因素,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财税改革需要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后进行推进和实施,要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为首要原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罗红.我国财税体制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思路[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1):74.[2]廖书善.关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梳理和思考[J].当代经济,2016(3):81.

篇2: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十一五”财政改革成果,以及当前依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国家税收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深化预算管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望对我国当前的财税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税改革 结构性 税制改革

财税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政府各个部门以及使用政府资金的机构的命运,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金融体制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等众多改革都离不开财税改革的支持,它既能促进经济改革,又能推动政治改革,解决我国政府中存在的众多问题,总之,它是我国各项改革事业中的重中之重。

一、十一五财税改革成果及遗留的问题

(一)“十一五”时期的财税改革成果

1、统一内外税制

自从1994年,我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税制,统一了货物和劳务税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之后,我国的内外税制的统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至十多年后 “十一五”的全面启动,原有的涉外税收优惠逐步减少或取消,才逐步基本完成。

内外税制的统一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的结果,有利于简化我国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市场竞争,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2、统一城乡税制

1月1日,我国农业税取消,实现了除房地产以外的城乡税制的基本统一,并且给予农民大量的税收优惠,例如免收农产品销售增值税、农业所得免征、农业技术服务免征营业税、免征个人所得税、农用土地不征税、拖拉机和渔船等免征车船税等。

通过统一税制,有利于我国税制的简化,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其它主要税种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

由于我国各税种持续不断地改革,我国的税收结构逐步优化。

首先,吸纳了增值税的转型,通过销项税额抵扣,降低了企业税负,有利于鼓励投资、技术进步,减少重复征税。

其次,统一了企业所得税,实现了税基、税率、纳税人、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的统一。

第三,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起征点由元,提高为3500元,并且10月9日起,储蓄存款利息免征税。

第四,对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做出了较大调整,有利于调节消费、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增加财政收入。

(二)我国财税改革仍然存在的问题

1、支出与职能存在问题

我国政府的支出与职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地区间的财政不均衡状态比较严重,各级政府的职能划分过于僵硬,无法应付复杂多变的财政事务,经常出现政府财力与职能不相匹配的情况,这也是分税制和土地财政等问题之所在。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其支付规模和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省以下的财政仍然没有进入分税状态。

2、税制存在局限性

当前的税收体系仍然存在着缺陷,税制不健全,没能将能够调节社会分配功能的重要税种加入到财税体制改革中来;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的设置不利于技术创新和社会的长期发展稳定;对资源税和环境税不够重视,国有资本的经营收入没有纳入到国家财政的收入范围之中;分税制在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上不合理,作为中央税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划分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不利于生产要素的划分分配,不利于中央的宏观调控;省以下仍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规范体制,导致分税制改革不彻底。

二、我国财税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健全税制改革

中国目前采用以间接税为主税的税收制度,可整个税收制度存在着逆向调节的现象。

为了降低我国间接税比重,稳妥提高直接税比重,实现结构性减税和结构性增税的优化平衡,迫切需要建立起一个既能满足政府财力需求,又能适应当前经济变化,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要求的税收体制体系。

根据不同税种,设置完善的方案,提升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营业税改革增值税试点,并在形成共识之后,逐步推进试点,最终覆盖国内市场。

其次,要完善消费税,合理引导生产与消费,将消费税从奢侈品扩展到中高端消费,以树立正确的`消费导向。

第三,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以起到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帮助我国降低基尼系数,培养中产阶级。

第四,全面改革税费制度,扩充资源税的覆盖面,并做好相应的配套改革,同时要开征环境保护税,以建设两型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均衡财力分配

均衡省以下的财力分配是做好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它也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和土地财政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了构建平衡合理的分级分权财政体系,要科学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和支出责任,在提高中央政府收入的基础上,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要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合理定位、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省直管县模式,划分财权和支出责任,增强市级的经济发展活力和财政实力,统筹市县利益,统一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权利,比如税收的减免权、立法权以及债务融资权,为地方财政提供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

(三)深化预算管理

财税改革要提高预算的完整度和透明度,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

同时通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将部门预算制度逐步覆盖到县一级,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稳妥推进财政决算的公开,进一步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三、结束语

今后一段时期,财税改革将是我国改革的重点,相信随着我国财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将会逐步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为我国各项改革事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明.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财税体制问题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03)

篇3: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探析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和谐

我国财务体制改革存在着新的发展目标:逐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善经济结构, 改善收入分配, 带动社会公平发展;建立公开、透明、法制的预算体制, 控制宏观税负, 减少腐败现象, 提高政府管理的可持续性, 控制系统风险。针对财务体制改革提出相应的措施:要公开、完善、规范、细化体制管理原则;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化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目的, 建立科学的财务体制。

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 逐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善经济结构, 改善收入分配, 带动社会公平发展

在我国财税体制的改革中要逐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使我国经济的增长朝着健康、稳定、良性的方向发展。在改革中要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性增长方式转化。使经济发展向低投入高产出方向发展, 有利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拉动内需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 带动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而使更多人参与到财税体制工作中, 带动了财税的多渠道发展。政府应加强生产要素配置工作, 不断提高科技的进步, 不断提高劳动者和商家的素质, 使他们对税收有正确的认识。

要改善经济固有结构, 要在保持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地位的基础上, 平衡我国第一产业发展不稳定的现象。要针对我国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此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结构, 通过经济结构改革使各产业的人员缴纳最合理的财税金额, 促进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要改善收入分配, 不断增加最低收入人员的工资额, 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可以不断的投入到消费中, 为我国财税的正常运转提供服务。同时要适当改变个税的缴纳额, 坚持少挣少交, 多挣多交的原则, 使财税体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发展, 并通过提高经济水平来完善缴纳体制, 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使个人收入分配转向合理化, 共同带动社会的公正和谐发展, 使公众对纳税有了正确的认识, 并在参与中带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

(二) 建立公开、透明、法制的预算体制, 控制宏观税负, 减少腐败现象, 提高政府管理的可持续性, 控制系统风险

在我国财税体制的改革中要建立公开的预算体制, 要通过对财税体制的合理化预算, 明确我国财税的缴纳和增收的明细, 确保各种金额可以向公众公开, 保证每一次的周转都可以到相关部门查阅。同时要保证预算体制的透明性, 在缴纳的过程中税务人员和劳动者及商家要建立相应的联系, 使三者清楚自己的职责, 缴纳的具体数额具备透明性特点, 纳税人当场就可以计算出自己所缴纳的金额。预算的体制也要具备法制性, 要保证纳税人的行为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 并且对税务人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防止了商家偷税漏税的行为, 也减少了工作人员腐败的现象。

要通过建立预算体制使工作人员对缴纳的金额进行明确的计算, 并把账目明细交到相关的部门, 使税务机关领导人员无法单独接触账目, 减少了领导人员和会计人员相互勾结的现象。国家还应对税负进行宏观控制, 对存在税负的行业要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 不断改革行业的财务弊端, 使行业的财务管理不出现负增长。

同时要使发展良好的行业继续保持好的发展态势, 为企业财税的健康发展提供好的方向。要提高政府管理的可持续性, 政府应对各行业财税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清晰的了解, 市场可以对出现的问题发挥调节作用, 使行业财税能够取得良性发展, 使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掉。政府要发挥税收的主导性作用, 要控制财税的整体过程, 对系统内出现的风险进行严格把控, 使财税发展能够取得持续性、长期性的发展。

二、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措施

(一) 要公开、完善、规范、细化体制管理原则

要强化预算公开制度, 要公开纳税人缴纳的财税金额, 要强化公开制度, 对税务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对违法相应规定的人员要追究其责任。要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税收数据, 要完善税收统计数额, 要及时的收取税金, 对不按时纳税的人员要进行警告, 对严重的偷税漏税行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要规范细化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对收取的税金要建立明细的账目, 规范收税人员的职责, 对各类账目要进行登记和统计, 要确定各类型税金的类别, 对缴税的人员要根据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 并按期对账目进行检查。要对收支的类别建立相应的体制, 确保政府对体制的细化管理, 要确定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使政府发挥调节和分配的作用。

要完善政府的财务报告体系, 政府要定期对财务情况进行报告, 要针对财务报告内容建立相应的体系, 要完善政府人员的管理行为, 组织各部门的财务负责人员进行财务报告和财务说明。要针对财务出现的问题建立预算制度制衡机制, 对制度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制衡, 平衡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及时解决财务制度出现的问题, 对财务状况定期进行检查, 健全预算制度, 使预算制度符合税务的发展, 能够带动我国财务体制改革的发展。

(二)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化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为目的, 建立科学的财务体制

要以科学发展为主体, 使财税体制改革能够取得科学性的进步, 要使财务制度和预算制度得到科学的发展, 要坚持科学性的发展主题, 不断为财务改革提供最新的思路, 要确定科学性的财务内容, 以发展科学的财务制度为发展主线和发展要求点。

要以转化经济发展方式为发展的要点, 不断转化经济职能, 逐步确定税务体制改革方式, 建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断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税务方式, 不断带动经济的健康发展。要以保证民生为目的, 通过合理的税务管理, 使国家职能部门和民众建立合理的税务联系, 通过对税金的合理征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通过税收对民众收入进行了合理的调控, 平衡了各领域民众的利益, 保证和带动了民生发展, 完善了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使税务发展和财务体制发展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在相互进步中为建立科学的财务体制提供了方向, 使我国财务体制改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社会的配合, 促进了社会的经济、文化的文明发展。

三、结语

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延伸中, 政府不断坚持正确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处理, 使我国的财税体制得到完善和成熟, 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带动了国家的财务体制的发展, 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内容, 带动了社会的财务文化发展, 用最新的改革思路为财务体制发展抒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王德礼.农村税费改革中不规范现象剖析[J].计划与市场探索, 2003, (5) .

[2]王金霞.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 .

篇4:我国财税体制改革

关键词:财税体制;预算管理;转移支付

财税体制是处理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包括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收入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等等要素。在我国,财政体制也是划分各级政府之间财权、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协调地区之间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财税体制先后调整了多次,从最初的“统收统支”改变为“分灶吃饭”,再到“分税制”,都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

一、我国财税体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94年进行的财税体制改革,在我们国家的财政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次改革,使原来包干制的财政体制存在的弊端得到去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得到了明确,我国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规范,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強,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激发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加强财源建设、依法治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创收机制更加有效,使财政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财政收入得到了很快的增长,经济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可以说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对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当前的财税体制及存在问题

(一)预算管理制度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难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预算公开不统一、不规范,公开的程度和要求存在差异,难以满足社会监督的需要。预算编制和执行约束力不够,财政支出随意性较高、零星分散。年度预算的控制也不合理,预算执行缓慢,导致资金效益低下。

(二)税收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不利于公平健康市场的统一和建立。直接税和间接税比重失衡,间接税比重过高。征收的营业税和增值税,存在重复征收的情况,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税收如增值税的中央地方分成,也导致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完善的环境保护税没有建立,资源税计征方式不合理,房产税制度不完善,税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弱。而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多较滥,不利于基层财政收入的管理。税制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依法收税的意识较低等。

(三)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没有得到有效的划分。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划分没有很大的调整,但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民生支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等,大部分都需要地方政府财力加以支撑,在当前财力分配不变的情况下,民生政策不断出台和刚性支出的加大,这些直接导致地方政府事权被扩充,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四)政府间收入的划分不公。当前,中央集中的财政收入占比已经达到全国的一半左右,地方收入的占比却不断的降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保障各项支出,有的财源较为单一的地方政府不得不依靠卖地收入,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房价越炒越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在国家“营改增”改革范围的逐步推进,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将逐步转为增值税,这将导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为解决矛盾,地方一方面需要想方设法开展财源建设,抓好收入管理,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向中央反映困难,争取支持,某种程度上也促使了一定的“跑部钱进”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五)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影响转移支付政策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是转移支付的方式与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完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目标,而不是转移支付资金数量的多少。但是当前,具有均等化功能的,能让地方自主分配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比重较小,自上而下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较多而杂乱,并且许多还早已确定具体用途和使用方向,地方想结合本地实际统筹使用的可能性比较小,导致财政资金配置效率较低。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路径

(一)大力推进预算编制的完整,努力健全预算编制制度

开展全口径预算,把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列入预算中进行管理,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统筹管理,对以往形成的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事项进行清理和规范。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审流程,完善预算决策的机制,研究推动项目支出的滚动管理,将部门绩效目标申报纳入预算编制环节,并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促进资产和预算管理的较好结合。加强预算编制的管理,以提高其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建立健全基本支出定额标准、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和资产配置标准等“三大标准”,逐步实现云南省财政支出定额标准化管理。

(二)完善税收征管体制

要优化税收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加强税政、征收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坚持税收法定原则,着力加强纳税服务,强化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充分利用财税库横向联网,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加大欠税清缴的力度,防止税收“跑、冒、滴、漏”,确保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三)完善转移支付管理制度

一是对当前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清理、整合、规范。按“撤销、压减、归并、下放、调整”五种方式清理整合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制定出台专项转移支付的设立、评估和退出的体制机制。二是创新竞争性领域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方式,清理后对确需保留的竞争性领域专项,实行财政统一管理,对所有涉及竞争性领域专项进行归口管理,减少行政性分配。三是按照“保基本、促均衡、增绩效”的要求,建立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补助和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体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

(四)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一是梳理相关支出政策,按照法律的规定、政策受益的范围、政策带来的成本和效率、基层对事务的掌握等因素,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并进一步理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关系。二是正确处理“两个比重”。“两个比重”主要是指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正确的两个比重就是要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基础上,实现两者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持续稳定的增长,提高两个积极性。需特别是在营改增改革不断深入,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在营业税收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调节政府之间的共享税的分享比例,保障地方政府一定的财力。三是建立保障地方政府县级财力的机制。县级政府是各项民生政策以及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主体,为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就需要进一步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要明确界定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的范围和标准,合理划分各级财政在保障县级基本财力方面承担的责任,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县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俊培.中国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财政部预算司.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M].北京:中国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篇5:对我国当前财税制度改革的分析

摘 要:财税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创新包含税收制度在内的财税制度体系,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以便正确处理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系统内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最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造福广大人民。因此财税改革的根本落脚点是重塑资源配置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财税制度是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财税改革既决定于财税关系的变化,也决定于上层建筑中的其他要素及其变化,因此财税改革与改革开放相辅相成。财税改革既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改革开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财税改革的实施又以改革开放为依据,其进程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它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时代烙印和改革重点。关键词:财税改革;改革开放;背景;重点;趋势

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回顾

(一)30多年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

政府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明确各级政府间职责划分和财力分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财政体制于1980年、1985年和1994年进行了重大调整

1.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从1980年起,国家下放财权,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俗称“分灶吃饭”体制。2.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税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因此,中央决定从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

3.194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分一转一返还”来概括: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同时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

(二)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平行的税收体制改革

1978年以来,税收体制的改革主要集中于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按改革的关键时间点划分,可分为以下三个改革时间段:

1.1978年至1982年的税制改革。1978年至1982年,成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准备时期。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五届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初步形成了一套涉外税收制度,适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工作的需要。

2.1983年至1994年的税制改革。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改税改革,将建国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一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3.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税制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全面改革流转税,以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税课税体系,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并统一个人所得税。改革之后的我国税制,税种设置由原来的37个减少为23个,初步实现了税制的简化、规范和高效的统一。

二、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总结

(一)财政职能转变必须与政府职责的转换同步进行 1944年分税制前的财政包干制,事先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预算收支范围,以及地方预算收支包干基数,地方依照基数收支包干,在划定的范围内,自求平衡。政府职能未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含混不清。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初步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尽管为了使改革顺利推进,不得不保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在存量上依然存在包干制的痕迹,但在增量的安排上,则倾向于向新的体制过渡,这标志着财政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因此,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处理好财政职能转变与政府职责转换的协调性问题。

(二)财税体制改革必须与现实国情结合,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改革只能走渐进式的道路,以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与成本。在改革的探索期,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给企业、农村、农民和地方政府的重重束缚,逐渐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塑造多元利益主体,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尤其是在改革初期,这对于打开改革的突破口至关重要。在利益激励之下,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的创造力瞬间释放出来,创造了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的奇迹。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后,则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内涵要求,明确政府放权让利的界限和度,走渐进式改革道路。

(三)财税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投资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财政单兵推进的改革,需要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等领域改革的协调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时,必须以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步推进为前提,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经营实体,国家以对国有企业的出资额享有经营管理权限。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财政体制改革并非否定财政的调控地位,强化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财政职能的不健全和宏观调控的功能“缺位”,不仅极大地限制了财政政策的选择空间,同时又反过来对银行信用造成了畸形的依赖,对货币政策产生了“缠绕性”的干扰与冲击,必然使财政、货币政策各自作用的正常发挥及二者的协同配合出现困难。

三、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进一步完善

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解决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财权划分的问题,而对于省以下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划分的比例、规范等问题,却远未涉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省级政府多模仿中央与省级政府的财权划分比例,处理省级政府与地市级政府的财力划分。而中国长期以来的官场政治“潜规则”,也使得下级政府在与上一级政府在财力划分比例、税种归属等问题上,根本不可能有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余地,被动地接受上级政府的财力分配,这样也就造成了财力不断上移,事权却不断下放,基层政府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建议财政部总结归纳各地省以下财政体制框架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制定出一个相对统一的省以下的财政体制改革思路与方案,供各地参考使用,具体做法则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改革的内容应包括省以下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财力分配、税种分配、转移支付的办法等内容。

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对于均衡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性、实现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建立起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从目标、机制、实施方法等方面来加以明确。进一步明确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导向,规范转移支付方式,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办法。

(二)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 加大税制对自主创新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力度。流转税方面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一方面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减少重复课税,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增值税的链条机制,真正发挥增值税的中性作用。所得税方面,梳理现行的鼓励自主创新的所得税优惠,改变当前的园区型优惠为产业型优惠,改变当前的直接的税基减免式所得税优惠为间接的税额扣除式的所得税优惠,提高税制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效果。改分类所得税制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以充分反映纳税人的综合纳税能力。拓宽税基,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使法定扣除标准与纳税人实际生活负担相接近,同时可以考虑家庭人员的不同构成以及基本生活需求的实际情况,增加专项扣除,使其更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纳税人;统一累进税率,减少税率级次,降低名义税率。在税收征收管理上要提高征管水平,建立严格的双向申报和交叉稽核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和财产申报制度。

完善地方税体系,确定地方税主体税种。建立较为独立的地方税体系,就要科学地划分地方主体税种、辅助税种,我国地方税以营业税、所得税和财产税三税鼎立构成,以营业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以财产税类为辅助税种,一般说来,地方税主体税种的选择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税种的变化而有所变化,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税制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税收政策的变化,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地位也会有所改变。根据我国的税收经济实际,结合国外的经验,在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时,对营业税应本着“局部调整,扩大税源”的思路,仍维持其地方税的主体税种地位。

(三)完善预算管理领域改革,综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尝试编制中长期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传统的预算理念往往侧重于强调预算的年度性,然而,从增强政府承诺的可信度方面考虑,年度预算是不够的,需要中长期预算框架作为补充。因此,需要从国家和部门的长远目标着眼,构建中长期预算框架,实现真正的“滚动预算”。中长期预算框架的基本功能在于建立中期财政约束基准,具体包括了两年或两年以上的开支需求的预算决策。编制中长期预算,打破预算编制以一年为期限的局限,为政府全面掌握财政未来的走势提供了初步资料,为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供了保证。提高预算的可预见性,减少测算的盲目性,避免部门预算忽高忽低的情况,也有利于细化预算管理。结合我国国情,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家经济政策及发展目标、财政收支状况及发展趋势,分别政策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对以后年度的收支预算进行分类分析预测,先试编两到三年的中长期部门预算框架,待时机进一步成熟后,再逐步延伸预测的前瞻性。参考文献:

篇6: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十二五’期间改革的重点。未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财税体制改革是一个前提。所以,没有财税体制的改革,就没有中国改革的未来,也很难建设成一个公平、正义、善治的现代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字: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们迎来了我们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中的重点,我们更加应该予以重视和完善,所以新世纪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做好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相关工作。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试编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探索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继续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提高透明度。三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清理政府非税收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然而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不但要做到以上三方面,而且还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根据《建议》精神,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以往财税改革的经验。所以“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明确方向,服务大局。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整体设计,协调联动。妥善处理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财政与金融、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全面设计,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各项财税改革之间以及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三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既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谋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财政体制。所以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健全税收制度。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

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同时,我们也应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同时,结合推进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研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并且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收支缺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从

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建设,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十二五”后期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我们也需要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加快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规范的收入管理体系。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结合修订预算法,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完善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最后,我们要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结合增值税立法,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从制度上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问题,逐步消除重复征税,促进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全面改革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完善消费税制度,进一步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按照强化税收、规范收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完善财产税制度。按照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以维

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一般地方税税种,在中央统一立法的基础上,赋予省级人民政府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并允许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

上一篇:重在参与优秀作文下一篇:急诊药房麻精药品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