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补贴法研究论文

2022-04-16

一、中国面临的反补贴调查现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大,中国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反补贴调查诉讼案件所困扰,截止到2012年底,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已经达到62起。当前,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数量不断增多,产品范围和种类亦不断扩大,并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反补贴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反补贴法研究论文 篇1:

论美国反补贴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适用

摘 要:20多年来,美国的反补贴法只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以及其他一些被视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更多时候是被当作反倾销的对象,一直与反补贴措施无碍。但2006年底,美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适用反补贴法,突破了“反补贴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论,开启了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先河。本文对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中国这样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分析了其不合理之处及合法化的途径。

关键词:美国;反补贴法;非市场经济;中国

序言

一个国家采取了补贴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国际贸易,受到其影响的国家就会采取反补贴措施,以抵消其影响。各国的反补贴措施都是根据本国的立法而采取的,有关补贴的认定、反补贴措施及程序的国内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补贴法。①

反补贴是WTO允许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之一,被WTO成员方普遍重视和采用,其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维护国际贸易正常秩序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但是如何正确理解WTO反补贴规则并在国内法中予以体现,各国都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国家的国内立法和实践偏离了WTO的相关原则,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建立一个WTO框架下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是贸易救济措施使用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国内的有关立法和实践不但对美国国内,而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重要影响。在贸易救济措施方面,美国长期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而,在法律和实践中,一直坚持对中国实行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手段而不涉及反补贴。但2006年11月21日,美国商务部对外正式发出通告,应美国俄亥俄州新页公司(New Page)的申请,将对原产于中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铜版纸进行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立案调查。这是美国首次对中国的反补贴立案调查,也开启了美国二十几年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先例。随后,美国又接连对中国提起多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美国对中国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两种贸易救济措施的合并使用,以及有可能带来的其他国家的“跟风效应”,对中国的出口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美国反补贴法律的研究,尤其是对美国反补贴法中非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一、美国反补贴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

非市场经济规则最早产生于冷战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非市场经济规则仍通过一国国内贸易救济法律中的反倾销、反补贴与特殊保障措施加以实施。美国将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继续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在贸易救济法律中对这些国家继续适用歧视性的非市场经济规则。②

在反补贴领域里,美国成文法对美国反补贴法是否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是模糊的;而通过判例得出的结论是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但可以适用于市场经济导向的行业。但随着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美国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早已引起美国相关利益集团、部分国会议员甚至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不满或者重新关注。在实践中,美国也已试图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开辟反补贴的新战场,例如,美国自2006年11月美对中国铜版纸首次发起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以来,已连续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共十六起反补贴调查。③

二、美国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美国反补贴法扩大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自1981年对中国天然薄荷醇提出反倾销案起,美国商务部就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在美国贸易救济案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至今没有改变。2006年11月2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通知,应美国New Page纸业集团的申请,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铜版纸(Coated Free Sheet Paper)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2007年3月3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进口铜版纸适用反补贴法。2007年11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通知,裁定原产于中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铜版纸的倾销行为没有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和实质性损害威胁,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的补贴行为没有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根据此无损害裁决,美国将不对进口自中国等国家的铜版纸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虽然美国最终未能对中国这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但该案件是在美国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适用反补贴法。至此,美国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改变了美国20多年来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政策,开辟了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先河。④

在这次美国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件中,美国商务部认为,美国商务部有权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乔治城钢铁案”⑤和九十年代的“中国输美电风扇案”⑥中,美国形成了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先例,反倾销法成为解决与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通用手段。但今天,中国这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美国可以适用另一种贸易救济手段,即反补贴法的程度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商务部确保美国企业得到平等待遇的手段也要增加。同时商务部也承认,在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可能造成重复计算的可能性,但表示会根据利害关系方提供的证据,在调查中具体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自美国“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起,美国政府打破了拒绝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先例。美国国内产业界,如钢铁、纺织、化工等,为此感到欢欣鼓舞,接二连三地向美国当局提起针对中国这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补贴诉讼。其中仅2007年6月短短一个月内,美国国内产业界就针对中国连续提起四起反补贴调查的申请,这在美国反补贴调查的历史上也极为罕见。⑦

2009年6月19日,美商务部决定对我输美钢格栅板(Steel Grating)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已经是美国自“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发起的第十六起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案件。⑧

三、美国反补贴法扩大适用到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思考

(一)美国反补贴法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违背国际贸易“公平”与“自由”精神

如本文开头所述,反补贴的双重性质决定:适当合理地运用反补贴措施可以有效地规制补贴行为、保护公平与自由的国际贸易;同时,在不合理的反补贴法律制度下运行反补贴措施或者在合理的制度下不恰当地、过度地运用甚至滥用反补贴措施,可能使反补贴措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危害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完善而合理的反补贴法律制度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条件。反补贴法律制度本身也应在国际贸易的“公平”与“自由”精神指导下受到合理的规制。⑨笔者认为,美国反补贴政策逆转,将反补贴法适用于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出于对美国国内一些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进行贸易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自由。对中国等一些被视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一方面要对这些国家发起反补贴调查,实行反补贴措施,另一方面又在对这些国家的反倾销中实行“替代国”等歧视性政策,美国这种贸易保护政策上的双重歧视对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公平的。总的来说,美国将反补贴法扩大适用到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与国际贸易的“公平”和“自由”精神是有所违背的。

(二)美国反补贴法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违背WTO相关规则精神

在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简称SCM协议)中,第二十九条专门规定了对“转型为市场经济”⑩的国家的优惠待遇——允许其实施这种转型所必需的计划和措施。毫无疑问,所谓“转型所必需的计划和措施”应包括补贴行为。即该条允许转型成员方采取为转型所需补贴措施,其他成员方不能就这些补贴措施采取反补贴措施。(11)笔者认为,之所以SCM协议会对转型国家规定优惠待遇,允许其实施这种转型所必需的计划和措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美国等国很难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所以赞成通过国际规则对这些国家进行经济转型上的优惠,以期鼓励这些成员尽早转为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使反补贴法对这些成员得以顺利使用。但此时美国却一方面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同时不顾美国反补贴法不主张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的判例,迫不及待地对中国采取反补贴措施是违背WTO相关规则的立法原意的。

此外,WTO设立的反补贴规则,与反倾销一样,主要是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而对于那些不被确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员方,不便直接使用WTO所确立的反补贴规则。与反倾销一样,WTO成员国要对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规则,如果不能直接适用WTO反补贴规则,则至少在国内的立法中应该有类似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则,否则,任意曲解WTO的反补贴规则,在国内任意使用是不符合WTO反补贴规则初衷的。也就是说,美国反补贴法要么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要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设立特定的规则。

(三)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中国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或法律基础

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美国迫不及待的对中国这个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了美国反补贴法,实施了反补贴措施。但美国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各方争议,并最终以“美国商务部此前的‘双反’制裁被一笔勾销,中方的胜利而告终”。(12)美国反补贴法在扩大适用到中国这个非市场经济国家时,不仅存在理论解释上的障碍,而且也存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如前文所述,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美国要想使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中国,则需要具备以下的前提条件或法律基础。

1.承认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

在美国反补贴领域里,美国成文法对美国反补贴法是否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是模糊的;而通过判例得出的结论是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但可以适用于市场经济导向的行业。但美国的市场导向行业测试的“三项标准”(13)过于严格,尤其是第三项,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是因为不符合这项要求而无法通过该市场导向行业测试。不仅中国,该方法自出台至今,仍没有一家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企业能够通过该项测试。这个所谓的市场导向行业测试标准形同虚设,不具备现实意义。事实上,这种标准根本就是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应该予以取消。依照美国反补贴法律,如果美国承认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则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中国也变得顺理成章了。虽然中国在加入WTO议定书中表明,WTO成员方可以在中国入世15年间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但也没有禁止各成员方提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美国完全可以提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从而对中国适用美国反补贴法。

但是,美国不会轻易选择这种让步,因为“非市场经济”如前文所述,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规则,它更具有政治色彩。美国试图通过这个规则制约,促使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体制等都向着美国希望的方向改革。此外,美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来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会导致其另一更有力的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的力量大大削弱。因为美国在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和倾销幅度时所采用的“替代国”(14)标准可以极具任意性的,如果一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那么就会丧失这个有力武器,从而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的可能性和税率都会大幅下降。因此,这种做法对美国来讲是得不偿失的。(15)

2.直接修改美国反补贴法

美国的反补贴成文法对于美国反补贴法是否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始终是模糊的。美国可以通过国会直接修改美国反补贴法,为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提供成文法依据,为其反补贴法的扩大适用提供法律基础。事实上,2005年7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16)要求修订美国现行反补贴法,明确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也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对于反补贴的价格也可以通过替代国价格解决,从而为美国反补贴在非市场经济国家开辟新战场提供法律依据。这表明美国已经在将这种立法方式付诸实践。但目前,该法案还没有经美国参议院通过,总统尚未签字,因此还没有最终成为法律。那么,在此之前,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中国的实践还是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

四、结语

美国反补贴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具有政治色彩的问题,突出体现在美国与中国这个非市场经济国家代表之间的贸易措施和政策中。美国出于其经济压力和政治需求的考虑,一改长期以来的反补贴政策,将美国反补贴法适用于中国这个被其视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美国一方面要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实行反补贴措施,另一方面仍在对中国的反倾销中实行“替代国”等歧视性政策,实行双重歧视的贸易保护。反补贴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应该辩证地看待反补贴问题,如果单纯地从有利于某个国家自身进口或出口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有可能步入片面的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胡同。(17)美国开启对中国的反倾销与反补贴合并调查,弃美国国内一贯的法律和判例于不顾,有悖于WTO相关规则的精神,违反了国际贸易“公平”与“自由”精神,其实质上是对反补贴措施的滥用,有过度救济和贸易保护主义之嫌,最终必然阻碍中美乃至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一定的规制下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促进全球利益的最大化。但美国反补贴已经袭来,中方当务之急是积极寻找对策。由于过去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所经历的反补贴调查不多,缺乏经验,因此,应当未雨绸缪,增强危机意识,紧密关注美国反补贴法实施及行政实践的动向,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遵循WTO规则下,有效维护中国的正当经济利益和贸易利益。

注释:

①曹建明、陈治东主编:《国际经济法专论(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②陈力:《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以美国欧盟为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③参见商务部网站:“美商务部对中国钢格栅板产品发起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http://gpj.mofcom.gov.cn/aarticle/d/e/j/k/2009

06/20090606349592.html(2009年7月1日)。。

④参见中国贸易救济网:“美国对华铜版纸反补贴专题”,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100870000352

(2008年3月1日)。

⑤参见Georgetown Steel Corp. V. United States, 801F. 2d 1308 (Fed. Cir. 1986).

⑥参见Oscillating and Ceiling Fan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57 Fed. Reg. 24,019 (Dept. Commerce 1992).

⑦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网站的资料,该委员会在2007年6月共受理了美国企业针对中国产品提起的4起反补贴调查的案件。

⑧参见商务部网站:“美商务部对中国钢格栅板产品发起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http://gpj.mofcom.gov.cn/aarticle/d/e/j/k/

200906/20090606349592.html(2009年7月1日)。

⑨甘瑛:《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和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⑩所谓“经济转型国家”,是指“处于中央计划经济(a centrally-planned economy)转型为市场和自由企业经济(a market, free-enterprise economy)的成员”,其中“中央计划经济”即指“非市场经济”。

(11)张昕宇:“反补贴法中的‘非市场经济’问题研究”,《政法学刊》2007年,第3期。

(12)参见中国贸易救济网:“铜版纸双反调查凸显中美贸易复杂性”,

http://www.cacs.gov.cn/DefaultWebApp/showNews.jsp?newsId

=401200000005(2008年3月2日)。

(13)美国商务部规定了市场导向行业的测试标准(Market-Oriented

Industry Approach,简称MOI):第一,被调查产品的定价和产量必须实际上不存在政府的介入;第二,被调查产品的生产行业,应以私有和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第三,被调查产品的所有重要投入,无论是原材料还是非原材料,以及所有计入商品总值的投入,必须按市场决定的价格支付。非市场经济国家很难有行业通过这个测试,仍不得不面临歧视性的正常机制计算方法,但同时也避免了美国反补贴法的调查。

(14)所谓“替代国制度”是指当一个国家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时,则必须采用实行市场经济的他国价格来确定其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的一种制度。该被采用的市场经济国家则被称为“替代国”。

(15)参见武长海:“美国反补贴法的中国应对”,《WTO经济导刊》2005年,第9期。

(16)即Hunter-Ryan. 3283法案,由众议员Tim Ryan 和Duncan Hunter提出,这一法案主张,美国反补贴法可以适用于像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

(17)甘瑛:《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参考文献:

[1]李本.补贴与反补贴制度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曹建明,陈治东主编.国际经济法专论:第三卷[M].法律出版社,2000.

[3]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例集:美国卷第一、二册[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4]詹姆斯·德林著,毛悦等译.美国贸易保护商务指南: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规、实践和程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陈力.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以美国欧盟为视角[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彭岳.贸易补贴的法律规制[M].法律出版社,2007.

[7]甘瑛.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和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5.

[8]段爱群.法律较量与政策的权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夏申,储祥银主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大辞典[M].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王丽君)

作者:韩 伟

反补贴法研究论文 篇2:

反补贴调查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一、中国面临的反补贴调查现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同时国际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大,中国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反补贴调查诉讼案件所困扰,截止到2012年底,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已经达到62起。当前,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数量不断增多,产品范围和种类亦不断扩大,并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针对中国商品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快速增加

2004年中国遭受了第一次反补贴调查,发起国是加拿大。自此以后,中国成为外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重点国家。不过,从2004年到2006年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案件较少,发起国依然以加拿大为主。2007年则成为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的分水岭,当年对华反补贴案件数开始大量增加。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修改了国内法,并逐渐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而2007年对华反补贴的案件达到8起,美国就占据了7起,成为主要的发起国。随后两年反补贴调查数量继续增加,2008年和2009年均达到11起,2010年有所回落,全年共发起6起。但2012年,共有7个国家对华出口产品发起62起反补贴调查,其中美国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最多为33起,加拿大14起,澳大利亚7起,欧盟5起,印度1起,南非1起,墨西哥1起,欧盟是2011年5月首次对华反补贴。

(二)针对中国反补贴调查的产品种类繁多

总体上看,外国对中国反补贴调查的重点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大体上可分为七类:(1)金属及其制品;(2)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3)纸、纸板及其制品;(4)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5)机械及其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6)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7)木材及木制品。目前,金属及其制品的涉案数量最多,机械及电子产品次之,再次则是纸制品,此外还有化工产品、纺织品等。

(三)大多数案件“双反”合并调查现象较为显著

大多数案件在进行反补贴的同时,还伴随着反倾销。根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从2004年加拿大对华实施第一次反补贴调查起到2010年底,只有印度在2009年对原产于中国的亚硝酸钠进行了单独的反补贴调查,其他的反补贴都是与反倾销的合并调查。可以推断,未来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调查仍将持续,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逐渐确立,以及WTO对美国针对中国产品实施“双反”存在“双重救济”的质疑,“双反”或将有所收敛,而转为反补贴的单独立案调查。

(四)对华反补贴的国家或将持续增加

尽管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针对中国产品的反补贴调查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但也不能忽略将来会遭遇发展中国家实施反补贴调查的可能性。而从长期来看,这种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风险并会不亚于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冲击。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产业互补性不强,因此出口产品竞争将较为剧烈,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二是反补贴极易引发连锁反应,发达经济体反补贴领域的做法将对其他国家产生“示范效应”;三是发达经济体反补贴领域的做法使发展中国家“搭便车”,由于反补贴调查本身的特点,对某一种出口产品补贴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共品”,这为法制相对不健全、调查成本负担过重的发展中国家“搭便车”提供了便利。鉴于此,除发达国家外,未来发展中国家存在对中国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的极大可能性。

(五)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反补贴调查的重点领域

前几年外国对华反补贴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几年则日渐指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且正在向产业政策等体制层面转移。如近年来,我国轮胎陆续遭到巴西、埃及、美国、阿根廷、印度等国发起的贸易保护调查,涉案产品从汽车斜纹轮胎等低附加值产品逐渐向工程胎等高附加值产品扩散。再如2010年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其他部件发起了反补贴调查,以及2013年欧盟针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反补贴反倾销调查等,这表明欧盟的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开始向高科技产品延伸。又如2011年美国对中国整个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而该行业正是2010年初出台的美国出口振兴计划中试图恢复美国制造业出口能力的行业。美国有竞争优势领域又受到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冲击的行业将是未来两国贸易摩擦的焦点,美国将会用比反倾销影响力更大的反补贴调查抑制两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国际贸易中高新技术领域以“反补贴”名义产生的摩擦不容乐观。

二、反补贴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尽管从我国面临的反补贴调查现状来看,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调查的重点领域,但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品也逐渐面临频发的反补贴调查,很有可能在将来成为外国对华反补贴调查的主要产业,因此,我们要事先做好前期的风险评估,未雨绸缪,为应对下一步的摩擦做充分准备。

(一)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持续性受阻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单就制造业而言,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这一阶段大力发展的重点。从国际发展经验看,某一产业若想得到较好的发展,除了产业本身需要必要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投入外,政府的培育和政策鼓励也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部分利润来源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中的财政支持,而中国加入WTO后,这些财政支持就必然受到《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约束,那么未来这些财政支持是否持续以及如何持续,均将成为政府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面临调整

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开始,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对园区内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但与WTO反补贴协议要求相比,存在诸多问题。作为中国出口商品的重要园区,“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而目前国内针对高新区的优惠政策覆盖了财政、金融、土地、人力资本、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其中大部分具体条款都可以纳入财政补贴的范畴。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补贴政策并不能完全符合WTO补贴与反补贴的规则,因此,在制定和实施高新区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国际补贴规则,对于那些涉及禁止性补贴的政策需要修订或删除相应条款,对于涉及可诉性补贴的政策则通过改变补贴方式后再加以使用。

(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受到削弱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还较弱,特别是在“以市场换技术”策略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出强势产业。但是,涉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反补贴调查,一方面会使得政府的补贴政策不断调整,进而使得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涉案的出口产品被认定存在补贴后,面临征收惩罚性反补贴税的风险,之后还会通过反补贴自身的特点,引致连锁反应,极不利于该产业乃至该产业未来的发展。从实际案例中看,美欧等发达国家会从削弱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出发,利用发展优势及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抑制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四)对高新技术企业应对反补贴调查提出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对WTO的规则重视不够,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应对反补贴调查的意识不足,应对反补贴调查存在着重重困难。在应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经验欠缺的问题,而对于过度繁琐的调查问卷,高新技术企业也难以在规定时间内搜齐相关信息。对于高额的诉讼费用,规模较小企业也是难以承受的。同时,由于反补贴调查涉及的对象是多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从而使得企业在应对中失误连连。此外,面对反补贴调查的广泛性、专业性、复杂性的特点,企业的协作是非常必要和高效率的,而行业协会正是发挥作用的最佳组织,但是高效能技术行业协会在此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及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可能会承受国外发补贴调查的风险,而一旦被诉出口产品被认定存在补贴行为,则将面临进口国高额的反补贴税。这就间接增加了高新技术出口企业产品的成本,降低了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且反补贴调查大多针对中国出口量庞大、优势突出的产品发起,这无疑会削弱整个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给中国造成很大范围内的打击。鉴于此,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制定与实施,要密切结合WTO的相关规则,而高新技术企业也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学习国际贸易规则,以较好的应对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

三、应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反补贴调查的对策与措施

中国已经成为反补贴调查的中心,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以及承诺入世时起15年后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期限越来越近,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将会有增无减。“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成为重中之重,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出口将成为发展重点,而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反补贴调查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应对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反补贴调查就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以最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一)学习WTO相关规则,加以完善中国的反补贴法律

尽管中国已经根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及其他反补贴国际协定出台了《反补贴条例》和辅助实施的暂行办法,但是却缺乏了在实践中对于反补贴若干问题的应对。特别是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历史较短等原因,尚不具备完善的反补贴法律制度体系,仍然存在总体立法层次不高、规制内容不全、权威性不高等问题,仍有不符合WTO规则要求的地方。因此,中国要进一步强化目前的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提高其位阶,使其升格为法律,并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此外,在反补贴立法与实践中还要贯彻与WTO 协议相一致的原则。同时,中国还要认真学习WTO 反补贴规则和主要发达国家的反补贴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贸易救济体系,积极运用反补贴等合法手段和WTO 争端解决机制来抑制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频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

(二)完善和调整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

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规定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优惠政策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规定不符的补贴政策也为外国对我国实施反补贴调查提供了机会。因此,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应对,适时调整现行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政策。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上相关组织的磋商,强化政府应对反补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在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补贴政策的同时,还要有效指导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及企业开展应对反补贴调查的工作。具体来看,第一,要清理或者调整现行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规则不符的补贴政策与措施,取消禁止性补贴的同时,在适度原则下,审慎规范可诉性补贴。第二,要灵活运用可诉性补贴,重点运用不可诉性补贴。第三,要加强应对反补贴调查的配套工作,如建立反补贴调查预警机制,利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的特殊规定来维护高新技术出口贸易的利益等。

(三)高新技术企业应“练好内功”,积极应对国外的反补贴调查

面对反补贴调查,高新技术企业应及时分析自己的利润和成本构成,学习相关国际规则,实现有效的应对。首先,要重视前期的研发,积极争取大量的不可诉性补贴。高新技术企业要清醒的认识到补贴政策是暂时的,不具备永久性,高新技术企业不能依靠补贴作为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而是需要积极转变为自主研发主体,依靠技术管理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作为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海外市场竞争力的手段,并以此减少国外对其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的口实。其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可以根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将受到补贴的出口产品分散出口到不同的国际市场,以规避反补贴调查。再次,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企业应该关注目标市场的相关的产业现状,关注其他成员方的补贴措施,收集资料,建立反补贴工作预警体系。最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遭遇反补贴调查时,应该充分准备,积极应诉,维护自己的经济贸易权利。

(四)充分发挥高新科技行业协会在应对外国反补贴调查中的作用

一方面,行业协会要协同政府和企业共同建立反补贴预警体系,在对其反补贴调查发生前解决危机,规避调查。行业协会比政府和单个企业更容易掌握各行业产业层面的整体信息,利用这个信息优势,通过判断可以发出预警信号,有利于企业及早发现潜在的贸易风险,尽早采取措施,防止外国对其启动反补贴调查。另一方面,一旦国外的反补贴调查已经启动,行业协会对企业积极应对调查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此外,应对高新科技产业的反补贴调查,还需要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加强反补贴专业人才的培养等。

(陈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方向:服务贸易)

作者:陈昭

反补贴法研究论文 篇3:

国际贸易中中国应对反补贴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美国、加拿大等国对中国开启反补贴调查之先河,各国对华反补贴不断升温。由于2004年之前中国很少受到他国的反补贴调查,因此长久以来,中国理论界对于反补贴的法律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故有必要通过分析中国目前遭受的反补贴调查的现状与特点,进一步阐明中国面临紧迫的反补贴形势的原因,进而提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对反补贴问题的法律对策。

【关键词】补贴 反补贴 法律对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遭遇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除了传统的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以外,反补贴调查——这一原先并不对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国适用的贸易救济措施也逐渐为中国的各主要贸易伙伴所采用。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反倾销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而反补贴则是2004年以后才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重视的问题。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反补贴形势,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我们必须对反补贴的法律问题加大研究力度。

一、中国目前面临的反补贴调查现状与特点

(一)中国目前面临的反补贴调查现状

2004年4月13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原产于中国的烧烤架发起反补贴立案调查,成为中国遭受的第一起反补贴调查案件。此后,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又先后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复合地板和铜制管件进行了反补贴调查。

2006年11月20日,美国商务部接受美国新页(NewPage)纸业集团向其提交的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立案调查。这是美国自1991年以来首次对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补贴调查,突破了美国1984年“乔治城钢铁案”确立的美国的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判例法规则。此后,美国先后对原产于中国的环状焊接碳素钢管、薄壁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新充气工程机械轮胎、未加工橡胶磁等一系列产品提出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

除了加拿大和美国,中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如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均虎视眈眈,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中国面临的反补贴压力将会空前巨大。中国如何调整外贸政策以及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反补贴调查,已经成为亟待考量和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遭遇的反补贴案件的特点

第一,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主要是发达国家。截至2011年8月底,美国共对华提起反补贴调查29起,加拿大10起,澳大利亚3起,南非1起,印度1起,欧盟2起,墨西哥1起。[1]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大多是发达国家,他们希望通过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取得胜诉判决使之成为判例,从而为今后的反补贴诉讼提供国内法依据。

第二,相对于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反补贴案件数量较少,但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反补贴案件立案比例迅速增高。1995年至2006年,全球对华反倾销案件总量为539起,居世界第一。2004年全球反补贴案件数量为8起,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案件为3起,占全球总数的37.5%,2005年6起,针对中国的是1起,占16.7%,2006年3起,针对中国的为2起,占66.7%,2007年9起,针对中国的为8起,占88.9%。以上数据表明反补贴案件在总数上大大少于反倾销案件,但是针对中国的反补贴立案比例却不断升高。

第三,遭受反补贴调查的涉案产品比较集中,主要是贱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2]

第四,对华的反补贴和反倾销多为一并立案。反倾销和反补贴同时立案,会不合理地重复计算补贴收益,使中国企业遭受“双重打击”。

二、中国面临紧迫的反补贴形势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国在入世时承诺遵守《SCM协定》,放弃了发展中国家享有过渡期的特殊待遇。根据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0条规定,中国应通知WTO在其领土内给予或维持的、属《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第一条含义内的、按具体产品划分的任何补贴,包括《SCM协定》第3条界定的补贴。所提供的信息应尽可能具体,并遵循《SCM协定》第25条所提及的关于补贴问卷的要求。即根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中国有义务向WTO成员国公布国内的补贴政策,以使他国能够评估贸易影响并了解所通知的补贴计划的运作情况。且中国在《加入议定书》第10条中明确承诺,中国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将被视为专项性补贴,中国应自加入时起取消这些规定;否则,其他成员国完全有理由根据SCM协定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根据中国的入世承诺,在面对反补贴问题时,中国并不享有《SCM协定》第27条规定的缓冲期,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补贴政策进行全面的清理和调整,这使得中国在反补贴调查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纷纷调整反补贴政策,为对中国提起反补贴调查扫清法律依据上的障碍。2004年,加拿大开始修订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政策,将被调查的行业一律推定为市场导向性行业。[3]2005年7月,美国众议院议长宣布旨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以255票:168票获得通过,该法案将反补贴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该法案虽还未经参议院通过,但发出的信号已经十分明确,可以预见,美国在未来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中,除了动用传统的反倾销、保障措施外,反补贴调查会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贸易救济中去。

第三,中国法律法规与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仍存在一定的冲突。长期以来,补贴一直是中国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WTO以后,根据《SCM协定》和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已经对补贴措施进行了清理和公布,但是中国无法一次性完全清理。在中国现存的补贴中,对于农业和国有企业进行的补贴较为突出,往往成为他国对中国产品提起反补贴调查的口实。2007年2月2日,美国就中国的补贴政策正式向WTO提出申诉,墨西哥随后加入,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则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其中,此次申诉主要涉及中国有关补贴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比如1999年国家税务总局《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试行办法》,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发改委《外商投资项目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管理试行办法》,2007年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第25条与2004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第13条等等。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对反补贴措施的法律对策

(一)中国政府应根据WTO《SCM协定》调整补贴政策

中国目前仍存在大量的对特定产业、企业进行不规范的补贴的情形,其中许多是WTO明令禁止的补贴类型,如不改变目前一时一事一议一定的由行政主管部门任意决定对特定行业进行补贴的做法,中国将在国际贸易中授以他国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进行反补贴措施的口实。因此,中国政府亟须根据WTO《SCM协定》做出政策调整:进一步淡化政府在补贴相关领域的作用,更多地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和自我发展功能。依据《SCM协定》的规定,政府实施的直接财政资助和任何形式的价格支持,才成为补贴。立足于中国实际,目前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中国政府给予国有企业的大量补贴事实上构成《SCM协定》中的专向性补贴。政府在补贴领域的职能淡化以后,行业协会在反补贴中的重要作用就日益突出。《SCM协定》第11条规定,确定对任何被指控的补贴的存在、程度和影响的调查,应在收到国内产业或代表国内产业提出的书面申请后发起。这里的“国内产业代表”就是指的行业协会。韩国贸易协会在反补贴方面起到的作用值得中国借鉴。[4]

(二)制定完善的法律,规范各级政府的补贴行为

目前中国的确存在着名目繁多的补贴,而其中许多补贴是为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明令禁止的。2006年4月,中国提交给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委员会的首份补贴通报中,提到了78种中央政府提供的补贴,而被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指责颇多的地方政府的补贴更是不计其数,这些补贴往往内容复杂、规范性不强、透明度不高,在国际贸易中对进口国的市场造成扰乱,成为他国对中国产品提起反补贴调查的“口实”。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除了应进一步清理中国原有的与WTO的基本原则相悖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外,还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各级政府的补贴行为。对于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所规定的禁止性补贴(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应该逐步取消;对于可申诉补贴,应根据《SCM协定》的规定,在数量和程度上严格控制,力求将从价补贴率控制在2%以内;而对于不可申诉补贴如科研与开发(R&D)补贴、扶贫补贴、环保补贴、非专项性补贴,则应该加大使用力度。目前,美国等国密切留意中国的补贴政策与法律规范,中国要想减少贸易纠纷,首先应该严于律己。

(三)积极应诉,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的正当贸易利益

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国家之间出现贸易纠纷与摩擦,属于正常现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内法制建设在很多方面仍不完善,遭到他国起诉难以避免,我们要以客观冷静的心态面对。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外国针对中国产品提出的反补贴调查也呈上升趋势,我们应该认真做好应诉准备,争取有利的结果,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一,为了提高反补贴诉讼的胜诉率,中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机构负责处理相关法律事务,有效保护国内受损产业。中国目前缺乏统一的机构处理反补贴诉讼的法律事务,在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中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产业损害调查和反补贴机构,只有拥有符合争端解决机制要求的机构,我们才能在反补贴诉讼中变不利为有利。

第二,一旦中国产品受到他国的反补贴立案调查,企业应积极应对,配合相关国家的调查取证工作。美国对于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进行反补贴调查的案例的终裁结果就充分说明了企业积极应诉的重要性。在该案中,一直积极应诉的金东纸业由初裁时的20.35%的反补贴税率降低至终裁的7.4%,而晨鸣纸业由于放弃诉讼,被征收的反补贴税率由初裁时的10.90%上升至终裁的44.25%。除了涉案企业以外,行业协会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配合调查、组织应诉的职能。

第三,认真研究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充分利用该程序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包括磋商程序、专家组程序、上诉程序、执行程序等,往往历时2~3年,并且一般不溯及既往,这对于被诉方无疑是有利的。中国政府和涉诉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在磋商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要求对方提供充分、详细的起诉意见、理由及证据,以便被诉企业能够提出针对性的申辩。如果通过磋商仍无法解决争议,案件提交DSB进行调查裁决,我方应积极参与调查程序,及时调整诉讼策略,争取在诉讼中取得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等国应对反补贴调查时的相关经验,对于其中成功应诉的典型加大研究力度,分析取胜之匙。

第四,坚决抵制WTO成员方采取双重救济措施。上文分析中国面临的反补贴调查的特点时已经指出,一些国家采用“双反合并”的方式对中国企业进行“双重打击”,这种对同一出口产品的同一损害后果采取双重救济措施的做法是完全违反WTO反倾销和反补贴规则的。GATT在1994年增补的第6条第5款规定:在任何缔约方领土的产品进口至任何缔约方领土时,不得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弥补倾销或出口补贴所造成的相同情况。按照这一规则,如果某一进口产品同时存在倾销和补贴问题,那么对由于倾销或补贴造成的相同损害后果,进口成员方只能选择采取或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而不得同时既征收反倾销税,又征收反补贴税。[5]因此,在中国产品遭到“双反合并”的调查时,中国企业应当在诉讼中据理力争,坚决抵制他国对中国的同一出口产品就同一损害后果采取双重救济措施。

参考文献

[1]郭策.当前贸易摩擦的热点——反补贴及其在WTO的诉讼[EB/OL].http://gpj.mofcom.gov.cn/aarticle/d/da/201111/20111107807 863.html, 2012-12-10.

[2]秦玉娈,郭桂环.遭遇反补贴后的冷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孙晓芳.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反补贴态势与应对原则[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3).

[4]明洁.论《补贴与反补贴协定》及反补贴调查的应对措施[J].对外贸易,2008(2).

[5]邓芳.美国对反补贴调查及我国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9(4).

作者简介:吴琛(1987-),女,江苏无锡人,华东政法大学2010级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航运法。

作者:吴琛

上一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创新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