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表演法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所谓情境表演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手法,配合语言,形象的对课文情节进行展示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符合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心理认知规律,有效提升学习质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表演法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表演法教学论文 篇1:

表演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头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不同类型的表演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表演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增强体验,感受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表演法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还依赖形象思维,通过有效观看积累感性信息,借助模仿形成独特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就需要老师向学生传递大量语文学习的信息,让学生增加对于学习内容的感悟。表演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尝试。

一、运用设备的观摩性表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的演示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设备,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视频资料,利用这些可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课时,老师为了创设阅读学习的良好气氛,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东方之珠》这首歌曲,配以香港具有标志性的图片,包括香港的繁华的全景图、灯火通明的夜景图、紫荆花雕塑、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国际机场、青马大桥、美丽的沙滩、香港回归的场景等。学生们对于这首歌曲有一些了解,再加上图片变幻带来的视觉刺激,不但知道了“东方之珠”就是指香港,积累了有关香港的一些信息资料,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迫切想要了解香港这块神奇的土地,从而在观看这样的表演之后,非常迅速地投入阅读学习活动。

由此例可以说明,把视频资源通过设备展示给学生,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传递了大量感性信息,而且激发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为语文阅读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老师的示范性表演,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

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但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老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通过老师对于阅读文本的解读,以及对阅读学习目标的全面把握,借助老师精彩的示范性表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三年级上册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老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一上课,就为学生进行示范性表演,不仅注意了准确的读音,应用了语调的变化,而且附加各种体态语言,随着“小稻秧”的遇险、脱险及以后的情感变化,为学生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式朗读。例如,在读第一段时,老师双手叉腰,大声说:“快把营养交出来!”把杂草那种飞扬跋扈的气势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一阵毛毛雨下起来时,把杂草充满了疑问与警觉的语气读出来,眉头紧锁、眼睛直视一处,配上了一个思考的表情。在小稻秧脱险之后,用一种轻松欢快的口气读出来,并且配合一个向上挺身子的动作。在老师这种精彩独到的表演中,学生们兴趣盎然,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由此例可以发现,老师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影响很大,在对阅读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形象的语言符号进行精彩的演绎,引导学生的阅读学习,高效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三、利用学生的模仿性表演,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喜欢模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表演法时,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特点,激励学生进行模仿性表演,激活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形成对阅读内容的独特感知,丰富阅读体验,顺利完成阅读学习。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掌声》一课时,老师为了增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堂回顾环节,布置了一项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假设自己就是课文中的“小英”,在课堂上通过同学老师的配合,演绎这个腿有残疾的学生在课堂上一系列表现,以及获得同学老师两次掌声的过程,或者真实表演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掌声的情景,增强学生对于掌声的感受,体会获得掌声时的心情,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掌声代表着一种鼓励,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忘给予别人掌声”。通过这种模仿性的表演,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了阅读效果。

由此例可以看出,学生的模仿性表演本身就是学生创造性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表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灵性,变得精彩。

总之,表演法具有生动直观优势,迎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通过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应用表演法,利用不同形式的表演,带给学生丰富多彩的感受,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语文知识,让每个学生形成对阅读文本的独特感知,高效完成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胡定珠.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教学法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5).

作者:张蕾

语文表演法教学论文 篇2:

论情境表演法在低段语文教学的应用意义

摘  要:所谓情境表演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文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手法,配合语言,形象的对课文情节进行展示的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符合低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心理认知规律,有效提升学习质量。本文简单分析了情境表演法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段教学  情境表演法  作用

一、情境表演法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如果没有感性材料作为教学支撑,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无效。所以,采用与小学生思维特点相符的情境表演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语文教材中,考虑到学习对象是小学生,其中有很多都是有趣的寓言故事,押韵的诗词歌赋,他们都是将文章的内涵赋予在一些具体的形象上,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除了配图之外,很多具体的形象也是依托于文字展现,这时,就需要教师让黑字“跃然纸上”,直观的呈现,既能加深印象,又能帮助理解,效果事半功倍。

二、情境表演法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

语文属于语言类学科,和英语一样,词汇量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学生只有头脑中有足够的储备,才能在用的时候准确提取。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字词的解剖而忽略词汇的积累,导致学生语言贫乏,心里虽千言万语,一到嘴边缺说不出来。

小学低段学生的记忆一般都是听过读和听来进行标识,这样的记忆方式实效短,教师巧妙的利用情境表演法,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多项感官协同参与,不仅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和理解来加深印象,而且还能在表演的过程中,得到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情景表演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语文学科人文性比较强,有很强的的主观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因而,不像数学,有单纯的对错,强调理解和积累。同时小学低段的孩子在语文学习上强调趣味性,如果我们的堂课枯燥无味,学生很容易分神,同时易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你的知识再渊博, 讲解再细致也是无用的。所以我们的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必须努力使学生能主动唤起形象,使凝固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学生才能有学习的兴趣。

四、情境表演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情境表演法可增强语文教学過程的训练性质,学生表演可分为再造性和再现性两种。再现性表演是对课文中适合表演的语言文字表述的直观性形象的客观再 现,多为在讲授中对单个词语或句子表述的直观形象的即兴再现;再造性表演是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并适当加入学生创造性成分表演,适宜对整篇课文或某个片断情 节的表演,这种表演一般在课外,同时也适合对帮助低段儿童体会文本中的人物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已扩展成为集读写听说于一体,有利于小学低段学生从理性认 识到感性认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五、情境表演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

情境表演法,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课本这一“剧本”进行情境表演,将课文中的故事再现。在这个表演的过程中,角色扮演不可避免,学生在表演自己的人物时,不仅有动作,神情的演绎,还有语言的表达。在情境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仅仅让学生重复课本上的内容,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语言对话。这样,不仅课堂教学过程活跃,生动,而且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六、情境表演法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

课堂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现今的学习, 不仅仅是汲取应当习得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 而应当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这三者的统一。这样的学习观倡导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强调学生主动地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既注重概念、判断、推理的掌握, 也强调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等心理功能的发挥;既注重知识的累积, 也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表演情境教学法正是注重了这一些方面, 将老师的教摆到了一个引导的位置, 而将学生的学和做放到了主要位置, 着重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能力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这样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

七、情境表演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游戏娱乐的方式在掌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在捕捉生活创造生活中,进行创作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表演形 式,这样利用游戏娱乐的表演,会让学生放松心情大胆写作。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掌握的 知识少,为了训练学生在表演中练习说话,使表演更加有利于教学学习。一篇课文老师都会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学写句子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学,写、 创、编生活中的观察,善写使学生懂得生活皆作文的真正含义。是用笔写话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怕写作、自主写作、善于写作,好文章才能信手拈来。

参考文献

[1]高晓红.浅谈低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表演法的作用[J]新课程,2016.

[2]李艳玲.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

作者:龙海燕

语文表演法教学论文 篇3: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黎锦熙首创“话法教学新案”,强调听与说的合二为一。认为话法教学是一切教学入手的基础,将话法教学寓于读法教学之中,强调听说读写教学的综合化。新课标将口语交际教学提到重要位置,对《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目标的阐述是在黎锦熙的话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的。

关键词 黎锦熙 话法教学 探讨

1922年黎锦熙发表了《国语科“话法”教学的新案》,首创“话法教学新案”,提出话法教学是一切教学入手的基础,而一切教学又处处都有施行话法教学的机会。

一、话法教学概述

(一)话法教学的提出

黎锦熙的话法教学是能听、能说的合二为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口语交际教学。“说话教学,以前殊不重视”,黎锦熙把听说作为一项技能来教学,听说不再只是读写的附属与陪衬,而是互相独立又统一于学的。他认为儿童运用语言的本能和经验,比文字来得早而且多,所以话法是教学运用语言,是学习普通语言,用语言发表己见,重视社交上的应用。

(二)话法教学寓于读法教学之中

黎锦熙认为话法比读法重要,是先于读法而后终于读法。在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讲读教学上提出了“两纲四目”原则,主张白话文须与语言训练相联系,强调“耳治”和“朗读”。这实际上是对话法教学中“听、说”的单独教学的阐述。

(1)听的训练

“耳治”即“听”的训练,在黎锦熙看来,学习普通语言才是“听”的关键所在。他指出,“用耳听不急于目视”,“耳治之始,初讲时,学生不可看本文”。“预习报告、教员泛读、学生齐读三个环节时,要绝对用耳朵听”,听是为了学习课本中的口语,要提高接受性“听”的能力。因为白话文接近口语,学生看得懂念得顺,学生要学习课文中加工过的、美化了的口语,才能提升已经习得的原始状态的口语。

(2)说的训练

他认为“说”“为教学必先有一种客观的标准音”,于是别开生面地提出:“说话教材不如用文字记载,用文字不如用注音符号拼写”。说不仅要说得流畅,说得言词优美,还要求说话时发音的规范与标准。他倡导注音识字,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先读书、后识字”的口号,并排印“注音汉字”读物。

他注重朗读,倡导诵读法,“诵读就是儿童将声音与意义结合的一种‘发表’”。 通过逐步诵读“内容水平相当于所需要和要求的这些书刊,就能顺文畅读,并能声入心通”。语文教学中“朗读”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即便是教师的朗读水平也十分有限。“一个人对文字的通与不通,不必看其写作,只要一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能知道”。

(三)话法教学的三种形态

黎锦熙开创性的将读法与话法结合,将话法教学寓于读法教学之中,因地制宜提出了读法前、读法内和读法外的话法教学。

(1)读法前的话法

它是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的。幼稚园时期,用标准语教课,使儿童的母语朝标准语方向发展,并“整理、矫正改良他们惯用的语言,叫他们能够一直的向着标准语的进程练习去”。

(2)读法内的话法

利用读法教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间接进行话法教学。例如,从读法教材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教材使之文学化;通过问答、演讲、诵读等来实现话法教学。既不偏重心目,又兼锻炼口耳,将读法和话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3)读法外的话法

就是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进行说话教学。黎锦熙依照语言统一的难易,将汉语分为四大类,直观地反映如何使用读法和话法。在方言较远的区域,平日说话要使儿童能使用两种语言,即方言或者标准语。

二、话法教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一)密切“听”与“说”的关系

黎锦熙十分简要的指出了“听”与“说”的内在关系:“耳根既利,口齿自洁,这是话法教学的要点”。《弟子规》曰“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就是说讲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他从整体上提出了使“读法”和“话法”结合在一起的读法新教段,同时注重对新教段某些环节上的具体指导 。

(二)改变“重文轻语”的弊病

针对两千年来“重文轻语”的弊病,黎锦熙指出“在学习之正当过程上,不能复徒持眼看、手写,必须兼做口说、耳听之训练”,第一次把听、说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听说能力是立足于现今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要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能恰当地应答,语文教学的训练非常关键。

(三)创制标准语

“今且在实行中,所虑者儿童脑力薄弱,各处方言不同,若语文并授,则文为一事,语为一事,其本土方言又为一事,是授一字几成三字矣”。

儿童心智尚不成熟,其记忆力、辨别力不强,在语言不统一的情况下学习语文,就犹如古代女子缠脚,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再加上我国方言区域众多,造成很多人对听说的不重视。说话教学就“必先有一种客观的标准语”。黎锦熙经过多方调查,统计我国方言区,创制注音字母,并根据方言区的发音特点,指出学习标准音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取巧,唯有死记硬背,“上则上,入则入”。

(四)促进写作

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开放而统一的整体,可以从讲读中练习说、写,也可以从说、写中通向讲读,说、写教学也同样难分彼此,无法分清楚是哪一方面的教学。

叶圣陶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是‘基础’”,朱光潜倡导“本行之外下功夫”,多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但是儿童在低年级阶段识字量不多、阅读量小时、不能提笔为文时,应如何提高作文水平。黎锦熙强调“应特注重‘话法’,以为作文的基础”,他称此为“非作文的作文”。而在高年级阶段,作文教学也同样没有离开语言的学习,没有离开话法教学:“讲演和辩论”。讲演和辩论的过程就是口语表达的练习,而在事前事后的记叙上,则就是作文的最好机会和材料。“国语的读、写、作,种种教学,乃至其他各科的教学,都是从‘说话’方面打进来的。所以话法教学实在是一切教学入手的基础;而一切教学又处处都有施行话法教学的机会。”

黎锦熙是最早意识到口语教学意义的教育家之一。他认为,话法的性质和读法不同,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汉语的方言区,提出了“读法前的话法”、“读法内的话法”和“读法外的话法”。话法教学考虑学生的不同语言特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将话法与读法结合起来,有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他的话法教学侧重在语言的发音与表达上,多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述他对话法教学的认识:制定注音字母,倡导注音识字,重视语法使用的规范性等。相对于新课标下将口语交际进行分类教学,不够细致,显得笼统。但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在由文言文换为白话文的时代,黎锦熙提出的话法教学,敏锐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和趋向,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气息。他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低年级的可以从实物或图画上进行回答或谈话,高年级的可以通过诵读、演讲、表演手段来提高口语。新课标在其话法教学基础上,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除了言语参与外,还有非言语交际方式的参与,包括仪表、体态和眼神等,如果运用的恰当会帮助促进口语交际,为口语交际增色添彩。实际上,无论是黎锦熙的话法教学,还是新课标下的口语交际教学,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解都始终停留在口语课程的技能层面,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口语交际的知识,我们欠缺的太少,尽量弥补这些缺陷,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柳盼盼

上一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