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意境探析论文

2022-04-18

南宋四大家处于山水绘画风格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所处风景优美的江南,为其山水绘画提供了素材,加之社会背景的转变,南宋四大家寻求新的绘画突破,开创了边角取景构图之法,对展现山水画中的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画一律的意境有极其巧妙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山水画意境探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水画意境探析论文 篇1: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探析

摘 要:意境往往是衡量一幅山水画作品的核心要素,也是优秀作品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通常不仅仅为了呈现美好的山水景色,其中还蕴含了画家内心的真实情感。观者通过作品真切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被作品蕴含的情感所感染,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感染力,也是艺术作品的“意境”。意境是一幅优秀作品的精华,是我国古典美学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文章将以中国山水画为例分析意境的特性。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美学;意境;审美特性

意境这一概念在唐朝首次被提出,我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是宋元以后,而从这一时期开始,绘画作品也要求和诗一样,要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再往后发展,意境成为评价一幅作品的核心要素。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指画家将情融于景,情景结合。“意”是指画家情感的主观体现,“境”是指画家所描绘的景色,意境结合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其特性也与西方艺术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意境是一种动态审美的综合体现,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景色相互交融,画面上所呈现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色,而是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而作品所蕴含的意境通常是含蓄的,只有触动观者内心的情感,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才能展现出来。

一幅作品想要有意境,前提是选题立意,这里的选题立意不能片面看作作品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指整个作品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立意从狭义层面来讲是指作者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有效经验,并通过所创作的作品来确定其要表达的感情;而广义的立意不仅包括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而且包括整个作品的构图、笔墨处理以及选材等内容。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之前必须先明确作品的选题立意以及具体实现的途径。如果一幅山水画作品只有“境”而没有“意”,那么“境”将缺乏活力和生机,如果只有“意”而没有“境”,那么“意”就没有所承托的载体。因此,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需要情景结合,作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构图、线条、造型融入作品中,实现情景结合,这样观赏者才能切实感受到作品的意境,被作品的意境所感染。

二、存在于山水画中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区别我国与西方艺术特性的重要方式。一幅优秀的中国山水画作品,不仅要求绘画者有娴熟高超的绘画技巧,更为重要的是画家需要通过作品来表达情感,观赏者能够通过画家的线条描绘、造型构图来领悟画面所要表达的画外之音,体会到作品所蕴藏的审美意境。当画家在创作灵感爆发的某一时刻,将自己的私人情感寄情于笔下,通过画笔下的自然景观将情感与所蕴含的寓意相交融,体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中国山水画家在长期的绘画及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揣摩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意境创作方法,即通过虚实结合来使作品产生意境美。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山水画作中,将画家的情感寄托在山川河流等实景中,通过其中蕴含的神韵来体现审美意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意境使得山水画作品产生独特的审美意境,也使得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流芳百世。

中国画与西方画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画注重情节、情景和情调,而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更是蕴含深远的意境。意境深远的作品必定气韵灵活生动,当然,气韵灵活生动必定建立在画家独特的构图、娴熟的绘画技术以及良好的线条描绘和笔墨运用的基础上。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审美境界为:“远观有气势,近看有硬功,气骨两生相,会意在境中。”我国优秀的画家们创作出了许多意境深厚的佳作,我国的山水画作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五代著名画家荆浩所创作的《匡庐图》,运用全景式构图法将层峦叠嶂和流泉飞瀑呈现在画纸上,其中还有一些桥梁、山路和零星的幽居陋舍作为点缀,整个作品通过远近结合将山峰的雄伟和壮阔生动刻画出来。而元代名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更是将意境和富春江沿岸的美景相结合,卷轴打开的瞬间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同时表现出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三、意境来源于真实世界和真实情感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往往用山水来展现国土的壮阔和伟大,画家也通常用山水画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宋炳的《画山水序》对中国山水画有着明确的记载:“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而仁者乐。”山水画不是单纯地将美好的景色画到纸上,也并非将所画之物画得逼真形象即可,而是一件能够与“圣人法道” 相提并论的重要之事。画家荆浩曾有一部作品叫《笔法记》,这幅作品的特点在于作者仔细观察和揣摩即将要画的山水景色,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使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

中国山水画中“似”和“真”的区别在于,“似”只是形似而无法将其蕴含的气质展现出来,而“真”则是形神兼具,所描繪的景象更加接近真实生活,富有灵气。如要实现形神兼具,则需要画家在创作之前对真实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对真实存在的自然景象进行加工和提炼,最终实现“度物象而取其真”。这种方法对于今后的山水画创作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画家荆浩擅长创作寒林秋山和野渡村居,给人以孤寂荒凉的感觉,而他当时处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中,这些作品很好地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

四、意境来源于笔墨交融

巧妙地运用笔墨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特色所在,这种风格在隋唐之后逐渐形成,是随着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的。中国山水画自唐朝一直到五代再到宋元明时期,各大画家均运用笔墨来勾画壮观的自然景色,并强调将意境和笔墨运用相结合,二者不仅相辅相成还相互制约,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山水景色依托于笔墨运用,而其蕴含的精神正是画家们追求的意境,最高境界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精华和特色,狭义的笔墨是指画家们运用笔墨的技巧,而广义上的笔墨则包含整个画面所呈现的气象、意境以及色彩搭配、画家采用的章法。例如画家郭熙的作品《早春图》,他运用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将初春乍暖还寒,大地万物复苏,已经融化的河水流淌在山谷间等早春的景色勾勒出来,其中运用多层次墨色来描画曲折的山峦,堪称点睛之笔。中国山水画发展到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独特的用墨用笔用水的画法使得中国山水画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他的创作手法综合了各大名家的优势,并将自己的特色融入作品中,他的作品特点为章法上虚实结合,构图上繁简和疏密结合。

五、意境需要经营,讲究虚实,追求含蓄

意境不同于自然景色直接呈现在画纸上,往往隐于艺术形象深处,也就是“情景交融”后的“画外之意”和“象外之象”。清朝大家方士庶曾提出意境实则有虚实之分,即“虚境”和“实境”,他提出:“以手运心,因心造境,此虚境也,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就是追求虚实结合,没有落笔之处同样蕴含意境之美,例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很好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作者将自己的“意”融入真实画笔所描绘的实境中,实中有虚,同时作者又追求在淡处落笔即无画处的妙境,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小桥流水和老树小草间。中国山水画的另一特色在于,画纸中通常留出空间以追求简约美,从而突出水墨,这种手法往往给观赏者更多的遐想空间,通过画中景想象出更多的画外景。而元朝画家倪瓒的作品则更突出这一艺术特色,构图为三段式构图,湖水占据大部分画幅,画幅的最上方通常用远山来定格,近处则运用浅墨枯笔来表现杂林或者零星的枯树,以此构图展现出荒凉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自身忧郁孤寂的心境。作品成型之后才能呈现出它所蕴含的意境,而意境也呈现在观赏者观赏画作的时候,意境成为画家和观赏者之间精神交流的媒介,画作所呈现的意境也是观赏者对作品的再次创作。

六、结语

中国画讲究的意境内涵是区别于西方藝术审美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意境审美也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艺术审美特性之一,意境审美是衡量一幅中国画是否优秀的核心标准,更重要的是意境是中国艺术的灵魂所在。总之,中国山水画中意境的构造既需要作者苦心研究,也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而作者创作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实现情景交融,否则离开意境的画作将成为玩弄技巧的空洞之作。而意境的呈现也必须恰到好处,意境追求含蓄朦胧之美,曲折变化之美,但是不能太过晦涩让人难以理解,这样就无法突显出真正的意境美。画面的意境是判断一个作品是否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需要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揣摩构图、笔墨运用、颜色组合等,然后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席田鹿.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2]郭筱.“云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李新生.意境:在审美空间的想象和再造中发生: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表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4]赖晓迪.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

[5]柯川.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山水画中水的意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6]温泉沁.谈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8(7).

[7]吴敏.论餐饮空间设计中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7.

[8]张洋.浅谈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J].艺术教育,2017(Z4).

[9]钟滢.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意境特性: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10).

[10]葛哲敏.中国山水画艺术语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作者单位:

陇东学院

作者:杨晓峰

山水画意境探析论文 篇2:

探析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美

南宋四大家处于山水绘画风格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们所处风景优美的江南,为其山水绘画提供了素材,加之社会背景的转变,南宋四大家寻求新的绘画突破,开创了边角取景构图之法,对展现山水画中的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画一律的意境有极其巧妙的作用。

所谓“山水,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从中可以看出,南宋四大家在山水画绘画史上有着重要转折点的地位,以李唐为首,刘松年继之,至马远、夏珪南宋山水画绘画风格臻于成熟。由于北宋到南宋地理环境的转变,家国处境和心理情感的变化,南宋四大家寻求绘画上的突破,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绘画风格,从而也得到了不同的意境之美。目前,对南宋四大家绘画赏析多从绘画的艺术风格入手,但是对绘画的意境没有太多具体的论述,本文将从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画一律的角度结合具体作品对南宋四大家的山水画意境美进行研究。

南宋四大家

作为南宋画院的元老级人物,李唐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朝代。在北宋时期,李唐家住北方太行山一带,其山水画作品以此为题材,运用全景式构图,彰显北方山水的浑厚魄力。自南渡后,李唐接触到温婉清幽的江南山水,一改之前的全景式构图,着意于表现诗意的山水,他的《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为南宋山水画风的开篇之作。饶自然在《山水家法》中对李唐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南渡以来,推为独步,自成家数。”

刘松年是南宋职业宫廷画师,钱塘(杭州)人,居于清波门,终身与西湖相伴,沉醉在西湖美景之中,以绘西湖景色见长。他的《四景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西湖的四时之景,笔法细腻,观察细微。刘松年沿袭李唐的绘画风格,对山水、人物皆通,山水画多表现江南山清水秀、云霭弥漫的景色,并巧妙的将青绿山水和淋漓的水墨结合在一起,笔法细腻优雅,是南宋四大家中最具个人风格和特色的画家。

马远出生在绘画世家,马氏家族大多为宫廷画师,后世赞誉的“一门五代七画家”里,就有六位供奉于宫廷。马远沿袭了李唐的水墨技巧,画风简约豪放,构图巧妙,意境悠远绵长。马远构图独具新意,多取一角之景,使其山水画独树一帜,被称为“马一角”。他绘画的重要特色是诗意无穷,山间溪流、渺渺云烟、青翠山峦等经过他的描绘都能流淌出诗一般的意蕴。

夏珪擅画山水、人物,尤以山水见长。笔法苍劲,水墨淋漓,因其画风与马远极为相似,后世多以“马夏”山水相称。夏珪构图上取半边之景,世称“夏半边”,其画突出近景,舍去中景,远景处理的飘渺清幽,因而画面显得空灵,意蕴深长,极致的表现出山水的空灵美。夏珪在水墨技法的运用上达到了“酝酿墨色,丽如傅染”的境界。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称夏珪的画“全以

趣胜”。

南宋四大家山水画的意境

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除了笔墨技法之外,妙就妙在它的“意境”,正如郭熙谈意境所说“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此为最佳。南宋地处江南,氤氲山水,为四大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们自创山水画风格,所绘作品充分体现出了情景交融、畅神精神、诗意内涵的意境之美,将山水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1.情景交融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即景中有情,情中见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出于对景色的喜爱与领悟,将对景色的情感绘于作品中,看起来为景,实则包含着作者的个人情感。郭熙眼中山川的姿态是有情之物:“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将山的四时之境描绘的细致入微,达到了情与景融的意境。

南宋四大家处于江南的烟雨朦胧的秀美景色中,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做到了可圈可点的地步。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边角构图的新篇章,树木、房屋、溪流自成一景,天地的空白处被抹去,树木的顶端忽略不计,整个场景被放大,仿若置身其中,能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和潺潺的流水声,有身临其境之感。江南之景在李唐的笔下多了些跳跃的欢快,皆是因李唐将自己的喜爱之情与景色融为一体,才会绘制的如此婀娜。

西湖作为国都的胜景,受到帝王的喜爱,必然也受到画家的垂青。刘松年在这些画家中可谓是翘楚之一,他所绘的西湖图景深受赞扬。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并配以水榭楼台,构图布景有序,对西湖不同时节的景色刻画的极其到位,西湖春天的春暖花开,夏天的柳岸荷花,秋天的秋高气爽,冬天的白雪皑皑,无一不被刻画进了刘松年的画中,情感注入景色之中,情与景相互烘托。

马远绘画构图巧妙,大胆创新,极富特色的是“一角”构图。《山径春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马远一改前人取景之法,以平视角度取代俯角视图,出现了高山不见顶,近山高,远山低的情况,此图也是马远的一角构图的运用,将马远对春行的愉悦与清幽的心境绘于图画之中,从而使得画面充满了质感。

夏珪的《溪山清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无疑将山水之情寓于图画之中。该图是长卷画,展现了千里的清幽山川,山水被烟云笼罩,山庄茅舍若隐若现,宛如山间有翠笛声声,清幽之境跃然纸上,前人陈川曾有题诗曰:“人家制度太古前,鸡犬比邻往还少。”一语道出此画的苍古淡雅。

在李、刘、马、夏的作品中几乎都能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情趣,江南山水风景秀丽,他们把对风景的喜爱注入到绘画的创作中,形成的了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是山水画的必然要求,也是优秀的作品和画家必须具备的。南宋四大家正因为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运用,才展现了其独特性。

2.畅神精神

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首先提出畅神的是宗炳,他在《山水画序》中提倡“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的山水画精神,就是以澄清、空明的胸怀,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旨在从山水审美中反映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在审美经验中重生命感悟的自身完满和自我超越的境界。徐复观说:“所谓‘澄怀味象’乃‘清洁其情怀以玩味由道所显之象’。”“味象”的关键是一种精神的升华,超越审美对象本身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徜徉山水是文人名士的一种时尚,南宋也不例外。从南宋的四大画家的作品中亦可见到他们的这种

情趣。

李唐的《松湖钓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采取的是截景式的构图,展现了清新的山水风景,近处松树斜垂于湖畔,远处的山景若隐若现,水面氤氲着水汽,一叶扁舟行于湖上,上方是大片的空白之景,显示了天空的开阔,使整幅画面虚实相生,静谧的心境跃然画上。他的《采薇图》、《清溪渔隐图》等作品无一不是他对山水的畅神的体现,李唐沉浸在这山水之中,体会到了一种人生淡雅的境界和对生命的追求。

刘松年的西湖之画,如《秋窗读易图》、《松下双鹤图》、《四景山水卷》,淋漓的笔墨,空灵的画面,足以感受到西湖水波的荡漾和曼妙的烟雨朦胧中的西湖,将他对西湖山水的倾慕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他对西湖的描绘,是对西湖自然雕琢的美景的喜爱,他纵情于这山水中,在西湖的美景中体验山水的生命之感,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西湖的四季也是他生命中的四季,他与西湖融为一体。西湖无论是浓妆还是淡抹,都是他的挚爱,刘松年一生与西湖相伴,这种畅神已经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

马远、夏珪有“马夏”之称,他们分别具有“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号,他们的写景构图极具特色,通过对边角之画的选取,生动诗意的描绘出了山水的姿态,将对山水的喜爱,诠释为“一角”、“半边”,更加的细致优雅。马远的《寒香诗思图》、《踏歌图》、《梅石溪凫图》等作品对山水景色的领悟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夏珪的《松崖客话图》、《雪堂客话图》、《遥岑烟霭图》、《梧竹溪堂图》等,风景设色层次分明,半边构图,与马远之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尽显畅神之情。

南宋山水画中畅神精神无处不在,四大家对山水的畅游情怀的融入,才使得山水画更加具有意境,不但山水在画面上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的畅神精神也跃然纸上,具有天地的生命之感。

3.诗画一律

“诗画一律”由苏轼提出,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上所题之诗能体现出画面的意境,为画作文字的解释,而画又为诗提供了画面感,更加的具象,但画中的诗不是画家直接拿来,画也不是诗的直接转换,而是加入真实的感情,并与现实生活接触而得来,正如石涛对意境的理解:“诗中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也,则诗不是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真识相触,如镜写景,初何容心。今人不免唐突诗画矣。”郭熙说:“更如前人所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南宋四大家在诗画一律的运用上也是相当的成熟,增添了山水的意境美。

诗画一律的运用一度成为科举的试题形式。据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记载:“马醉狂述唐世说云: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可以看出当时宣和画院的科举取士采用“以诗作画”的形式,而且李唐的绘画抓住了“诗眼”,遂画出了新意。这是以诗为题创作绘画的形式,从诗入手去构思画面,具有诗意的绘画能达到诗画同构的境界,从而诗和画结合来体现意境。

马远的《踏歌图》中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诗中表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颂扬了生活的安贫乐道。图中山峰高耸,云烟飘渺,丛林若隐若现,画下方有一位老人手拄拐杖,踏歌而行,其他人手舞足蹈,氛围欢乐。诗画的表达相辅相成,意境通过这两者的结合传达出来。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中一叶扁舟居于湖中,舟上渔翁身体前倾,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水面。而其他地方取大片的空白之景,展现了冰雪的大片覆盖,体现了孤寂萧凉之意,突出了“独”字的意境,传达出深远宽阔的意境。此画与唐代柳宗元的绝句《江雪》相应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巧妙的将诗画意境结合,可以领略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境界。

南宋画家中诗画的运用非常普遍,四大家更是如此,将诗与画结合为绘画增添了色彩,意境悠长而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南宋四大家在江南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一片天地,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的地域优势,吸收山水风景的美色,为我所用,寄情山水间,同时,继承山水画的技巧,水墨的运用灵活自如,有所创新,开创了边角取景的构图法,开一代画风之先河。在山水画中注重情景的交融,以情衬景,以景烘情。他们徜徉在山水间,关心山水本身,从山水中思考人生,寻求生命之感。他们将诗与画结合,通过诗画的相互补充,展现出诗意的境界,寻求深远的意境美。南宋四大家的绘画对元、明绘画,甚至对日本的绘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龚欣欣(1989-),女,江苏东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

作者:龚欣欣

山水画意境探析论文 篇3:

浅谈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由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即真实、具体的空间境象,是意象统一,情景交融的空间镜像。山水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即写情,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山水画表现出一種十分鲜明的、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耐人寻味的意蕴。正是这样的意蕴和境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境界。

关键词:中国古代 山水画 意境之美

一个值得大家欣赏的美术作品应该不只是拥有让人们惊叹的画工,这些作品背后的寓意和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和精神也应当符合那个时代和主题。画作是通过笔墨的方式向观赏者去传递一些情感和感受,这就需要整个画作都充满着相关的意境,恰当的意境才能够让大家展开充分的联想,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最终被整个画作所感染。尤其是古代的山水画,很多画家都通过这些山水画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或者是当下的形势,利用画作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别人或者是记录下来,将景色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先介绍意境的内涵,然后通过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构图方式,以及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之美的表现方式去探寻山水画美在哪里。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一幅美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表现了生活中的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景物,与画家想要表达出来的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相互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境界的平衡。而大部分的意境都是画家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从中获得的一些感想和情感的表达,进而让他们在作画的过程中,将这些理想观念以及情感追求融合在自己的画作中,达到一定的意境空间,让更多的人在观赏这幅画的过程里能够被其形象所吸引,并且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充分地去联想,去探究这幅山水画背后那些更加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而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尤其显著,一般描绘的是山水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这些都与意境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如著名的《溪山行旅图》,山一层一层叠起,在山腰那块有很多的烟雾笼罩着,再向上就是山的主峰,仔细看,还能观赏到山间一些石头的缝隙,包含着很多的画法,使得意境变得十分深远。山路中间还能看见一支商旅队伍,更是点明了溪山行旅的这个主题意义。这幅画描绘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悬崖峭壁高耸、坚实,让人望而却步,可以体会到古代大自然中的无穷魅力,过去的山水有哪些特点,不同地方的山水又各自有着哪些特点,并与我们现在的大自然中的山水进行对比,感受过去的自然风光与我们现在的自然风光之间的差距。

二、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构图方式

(一)有限到无限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山水画中,可以看到画家都在追求空间的远,其中就有好几种表现远的手法,高远是能够让一些树木绘画得很小,这样才能够对比显现出山的高大,通过仰视的这种方式去观赏山,能够感受到山的远和高,从而展现出整个山的高大。深远一般是从山的前面去向山的后面观赏,画家就会选择通过增加一些云气和雾气去展现山的深远意境,让人感觉一眼望不到头,无法观赏到山后存在着一些什么,这样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从而产生了深远的意境。还有就是平远,指的是向水平的方向去观赏,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在的感觉,可以是站在山的顶峰向水平的方向去眺望,让人有一种整体的观赏感,山与山之间的那种空旷和远,层层递进,展现出整个画作中的空旷和远,给人极大的空间感。

(二)单一到整体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意境具有超越性的特点,其中,在观赏山水画的时候,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是那些具体的意象,这些具体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最终是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展现出来的。除此以外,山水画还显现出一种仙气的感觉,在这样的感觉下山水画变得朦胧,让人感受到一股特有的境界。在绘画中,画家并没有固定在某一个点上,而是以一种整体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画作,将自己所观赏到的事物首先在自己的大脑中展现成一个整体,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创作,既可以让整幅画中的事物都能够表现出来,又能够保证整幅画的意境不被破坏掉,从单一的事物到整体的效果,让整幅画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淡”到“静”

在山水画中,除了要表现的“淡”之外,很多画家还强调其中的“静”,当我们去观赏这些山水画时,内心就会感觉到足够平静,在这样的画作中静下自己的心来,内心会有一种十分宁静的感受。画家通过无声的画作,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壮阔和宁静的世界,让人们能够被这些画作所影响,静心地感受这些山水画中的意境,摆脱生活中的一些喧嚣和急躁,充分地体会“静”。很多画家追求的是清寂、简单、安静,在古代很多的山水画中都表现出这种意境,是画家在这些空旷、遥远的景象中展现着他们自己的感想和情感追求,让其中的意境更加耐人寻味。如《秀石疏林图》,他的笔法繁而不乱,渲染了深山密林的清幽气氛,这幅画中的各种景物更是表达了作者经历了复杂矛盾的一生。还有书本上各种画作,有的画中疏林彼岸,湖水茫茫,显得清远萧疏的意境,让人们在欣赏这样的画作时,能够提高文化修养,让自己与作者的画作产生心灵的共鸣,体会到观赏画作和景物的乐趣。

三、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之美的表现方式

(一)选择合适的笔墨方法

山水画中的笔墨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在山水画作画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效果,画家要根据所画的位置和事物去选择绘画的方法和笔墨,根据不同形态的变化去改变他们用笔的方式,包括:“筋”表现的是笔断但是意连的感觉,虽然画笔的地方已经结束了,但是还能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也就给观赏者更多的空灵的感觉。也正如上面所说的空灵之美,给人以更好的欣赏空间。“肉”表现的是运笔的时候要有力,中锋用笔,这样才能够更加圆润和浑厚,这样能够让画作展现出相关的立体感,产生出浑厚的意境。“骨”表现的是在用笔的过程中留一些笔的痕迹和趋势。“气”表现的是笔迹之间要相互呼应,让整幅画看起来更加连贯,保证这幅画给人带来整齐的感觉。而墨又与笔有着一定的联系,墨的运用和笔中的水分有着极大的关系,要水分适中,不干也不过分地湿,这样才能够做出好的水墨画。过干会让整幅画显示不出那种意境,每笔结束都无法展现出笔断意连的感觉。而水分过多,又会让整幅画不是那么清晰,墨堆积在一起会影响整幅画作的效果。所以笔墨和意境的关联十分紧密,山水画以它独特的笔墨画法展现整个情感和意境,更是让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获得了更高的境界。

(二)包含情感

中国古代的画作除了要让事物之间的形态相类似之外,还追求情感与意境相一致,如果单单的是形态相似的话,会让整幅画缺少神韵,要将情感和内涵融入其中,才能够保证作品展现出意境美。画家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会将自己观察到的山水等事物和景象,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和改变,将灵魂和情感赋予其中,最终展现出形神兼备的状态。除此以外,山水画还会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很多相关的诗词旁边就会附上一些山水的画作,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山水画的意境也不能够与诗词的意境美相分离,而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三)画作的构图

在古代的山水画作中,整幅画的构图也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构图能够让整幅画显得十分匀称,还能够让整幅画的意境变得更加深远。只有正确选取了景物观察的方法,才能够选择正确的构图方法。而其中远近法是山水画使用比较多的观察方法,包含了高远、深远和平远这三个层面,高远是能够让一些树木显得很小,这样才能够显现出山的高大。如有的作品从下往上去观赏,可以看见山势的险峻,山色却十分清明,这样山的高远就展现得十分生动。仰视的这种方式去观赏山,能够感受到山的远和高,从而展现出整个山的高大。深远一般是从山的前面去向山的后面观赏,很多的画作通过增加一些云气和雾气去展现山的深远意境,让人感觉一眼望不到头,无法观赏到山后存在着一些什么,这样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从而产生了深远的意境。平远指的是向水平的方向去观赏,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自在的感觉,可以是站在山的顶峰向水平的方向去眺望,让人有一种整体的观赏感,山与山之间的那种空旷和远,也在这其中展现出来了。例如在画家去画一幅山水画时,他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空白处和画中的主体的层次关系和构造,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景物的添加最终体现出一种空灵的美,展现出山水画特有的意境空间。如果缺失了一定的留白,而将整幅画作都画得满满的,反而会让整幅画作看起来死气沉沉,缺乏一定的感染力。而将这些山水赋予生命,就会让整幅画看起来变得非常有活力,在其中加入一些朦胧的雾、天空等“虚渺”的事物,让整幅画显得更加空灵。虽然这些事物没有什么固定的形态,但是这些空白的地方和景物会给观赏者更多的联想,让观赏者更好地体会画作的意境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需要不断地探索,这也是古代山水画的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山水画中意境的主要表现,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语言表现,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的呈现等几个方面,都是画家在山水画作画中需要认识到的,让更多的观赏者体会他们这些山水画中更加深层次的内涵和意境。意境是山水画中最高的境界,离开了这些意境的山水画就缺少了画作的灵魂,无法让人很好地欣赏这样的画作,利用正确的笔墨和构图,要将意境更好地融入山水画之中,让观赏者充分地联想和感受其中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石思梦.古代自然观影响下中国山水画氤氲缭绕之意境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21(01):78-85.

[2]戴红生.浅析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J].品位·经典,2021(14):1-4.

[3]钟宝.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176-178.

[4]張志勇.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空间研究[J].艺术评鉴,2020(16):40-42.

[5]关笛.古代中国山水画临摹教学的意境进入[J].美与时代(中),2017(07):84-85.

(作者简介:钱志颖,女,本科,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城北初级中学,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钱志颖

上一篇:电视台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数据库电子地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