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17

摘要:王蒙与倪瓒、黄公望、吴镇并称“元四家”,王蒙的作品,线条时而波状卷曲,时而长披大抹,纵逸多姿,将长短披麻皴法与干笔檫染结合成一体,笔趣新颖独特,富于变化,将山水画的“繁”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创了密体山水画,解索皴、点线皴、牛毛皴等,创造了高度个性的山水画。明代董其昌评价王蒙:“刻画之工,元季当为第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山水画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水画艺术风格论文 篇1:

林风眠与陆俨少山水画艺术风格对比研究

摘 要:杭州西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众多艺术家栖居在此,通过作品为人们展现西湖之美。20世纪,文化艺术交流融合,西方绘画思想对中国画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着留学经历的林风眠在创作中也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对比林风眠与陆俨少西湖题材的作品,对比研究两人作品的创作初衷、笔墨语言、色彩语言和画面构成,分析两人作品的艺术特征,为当代山水画创作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林风眠;陆俨少;山水画

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艺术与思想的冲击,中国大批学者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交流学习,西学东渐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学成回国后的专家学者为人们带来新思想、新理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们尝试将西方的艺术精神和理念融入中国画创作,使作品展现出别样的意境,创新传统绘画作品的画面形式。在中国画中融入西方的艺术思想,能够创新山水的表现语言与绘画形式。

杭州西湖是艺术家们尤为钟爱的地方,创作于此地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很多,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江南的诗意生趣和西湖风韵。西学东渐思潮的兴起影响着大批艺术家,西方的绘画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江浙一带的人们较早接触外来文化,因此取材于西湖的作品逐渐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创作者深入观察城市生活,结合传统哲学中的意象审美,通过笔墨语言、色彩语言、画面构图等将城市景观融入中国画创作。林风眠与陆俨少对杭州西湖有着不同的情感,笔者对比研究两人西湖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了解不同作品的艺术面貌与特征,为当下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创作初衷

20世纪是文化艺术交融的时代,艺术家们结合实际,力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艺术发展的新道路。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创作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与感知。林风眠毕生致力于艺术教育与绘画创作,学贯中西,是中国较早对绘画进行改革的艺术家。林风眠将中西融合的思想融入中国画,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营养的同时,又借鉴西方的艺术精华,赋予中国画时代意义,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陆俨少是上海嘉定人,擅长山水画,尤善发挥用笔效能,表现浩渺烟云与自然山川的不同形态。陆俨少的作品墨色变化丰富,虚实相间,线条灵动流畅,刚柔相济,独创一格。林风眠与陆俨少都是20世纪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画创作上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忆杭州,最忆是西湖。1928年,林风眠受到蔡元培的赏识,结缘杭州,被聘任为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的院长。林风眠致力于艺术教育与创作,他对教育的新理念和对艺术的追求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在杭州生活期间,林风眠十分喜爱杭州西湖,离开杭州后,他对西湖仍有深刻的印象,他所创作的西湖题材绘画作品大多数是源于对西湖的回忆。十余年的杭州生活,西湖美景早已深深印入林风眠的脑海,西湖畔、苏堤旁承载着他的记忆。离开杭州后,林风眠在上海、香港等地也创作了一批关于西湖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林风眠对西湖四季的美景记忆犹新,他的作品为观者打造了一个宁静优美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

陆俨少对西湖的描绘主要以记录的形式进行,他虽然常到南北各地写生、创作,但他的作品中对西湖风景的描绘较少。1962年,陆俨少被调至浙江美术学院(后更名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山水画课程的教学,从此与西湖结缘。在无课时,陆俨少常到虎跑泉、石洞屋等处品茶读书,平日里他就住在西湖旁,每日与西湖的云山相伴,并留下了一些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陆俨少在任教期间,每至假日,常约上三五好友到西湖边或苏堤等地欣赏美景,颇得清闲雅趣。从陆俨少1963年所作的《西湖三人游图》的款识中,可分析出他所描绘的是与好友的西湖游记,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体现了陆俨少对西湖的喜爱。1964年,陆俨少创作了一幅《西湖图》,题款记录:“甲辰五月十九日,雨中至湖上,既饭于灵隐,旋返至耕云寓居,就其床榻午睡片刻。醒后有偶然欲书之意,遂作此图,以志鸿爪。晚间相约共入城,聆赏革命歌舞也。”这是陆俨少雨中漫步西湖,午后所创作的一幅作品。从题款上不难看出陆俨少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西湖题材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西湖的真实情感和对自然的理解。

二、笔墨语言

笔墨语言在中国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构成中国画的基本要素。林風眠于1977年创作了《西湖》,画面中融入了中国大写意的精髓,观者在欣赏《西湖》时能够明显感受到该作品与传统绘画的不同之处。《西湖》尺幅虽小,但景色层次丰富,林风眠所画的柳树、船只等均是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的形象,他用极其简约的线条表达着丰富的内涵,强调表现性,注重个性的表达,具有笔墨意趣,这一点与陆俨少的创作观点一致。林风眠将中国水墨酣畅淋漓的特点融入作品,他的西湖题材系列画作蕴含着对江南水乡的思念之情。

在陆俨少的山水画中,意境与笔墨语言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审美表现,“笔墨当随时代”是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提出的绘画艺术理论,该理论在陆俨少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艺术贵有生命力,中国画强调笔墨语言,陆俨少不仅沿袭了传统的笔墨语言,又在此基础上突破创新,改变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方式,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营造西湖氤氲之景。陆俨少较为重视作品的写意性,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与西方美学不同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到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写意当作一种绘画技法。西方的艺术思想传入中国后,中国创作者对块面关系、黑白灰关系也有所探索,对墨块与线条的编排极其独到,运用的笔法细腻且浑厚。从对云气的表达上不难看出陆俨少书法用笔的意味性较强,线条有枯润之感,笔松而不散,点线疏密得体、错落有致。陆俨少对墨法的运用也较为重视,讲究用墨光润,他强调用墨要光润,润非湿之谓,干笔也要润,要于枯淡中见丰腴。此外,陆俨少擅长对绘画整体气势的把握,他用水墨营造出氤氲的气息和空灵的意境。

三、色彩语言

有着留学经历的林风眠热衷于野兽派、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在莫奈、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等众多西方艺术家的影响下和浓厚西方艺术氛围的熏陶下,林风眠的创作风格逐渐发生变化。林风眠将西洋绘画技法与中国水墨相结合,强调画面的现代性,并创新传统山水画作的表现形式,在色彩的运用上富有个性。林风眠的西湖系列绘画作品中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展现了杭州西湖的活力。林风眠在创作时融入了西方油画色彩,在色彩表达上,他的作品多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或偏重冷色,或偏重暖色。明亮的黄色与清新的绿色在林风眠的作品中较为常见,对比色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林风眠的创作手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手法不同,林风眠更追求主观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整体性。林风眠将西方现代的光影法则用于中国画创作,观者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法国印象派对他作品的影响。林风眠运用墨彩结合的创作手法,打造水面上的倒影与斑驳的光影,并使二者具有独特的美感。墨彩结合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色彩表达方式,使中国画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代特色。色彩与光影的配合,再加上山水画的构图,是林风眠独特的绘画语言。不同的色彩传达的内心情感也不同,林风眠的西湖系列绘画作品体现了他对西湖四季变换的感受,以创作抒发胸中之意。

陆俨少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林风眠的用色方法不同,陆俨少对画面整体设色较为浅淡,色彩以浅绛为主,赭石色与花青色为配色,画面沉稳大气。陆俨少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他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湿的变化进行创作,色彩在整体画面中仅起到辅助与衬托的作用,即强调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单纯中且见丰富。以《西湖图》为例,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远处加入了一些赭石色,前后形成冷暖对比,且对比较为柔和,营造出一种宁静、清新典雅且空灵静远的意境。

四、画面构成

画面构成影响着整个作品的气息与视觉表现。林风眠学养深厚,学贯中西,他早期在法国学习绘画,观者能够从他的西湖绘画作品中感受到探索与创新。形式语言在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林风眠擅于研究画面的形式,注重探索并创新艺术形式,他作品的画面效果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林风眠的作品多采用平远式构图,增加了画面的张力与表现力,他通过线条的疏密、节奏变化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并创新中国画中传统的构图方式,注重作品的写意性,从而向观者传递内心的真实情感。

林风眠的另外一幅绘画作品《西湖秋色》,取景于苏堤两岸,创作者将亭子作为前景,将苏堤作为中景,整体采用平远的构图方式,拉开画面的远近层次,从而开阔观者的视野,这是传统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形式。林风眠的西湖风景画大多源于他对此地的回忆,因此,他擅于先对各种物象进行组合编排,然后进行创作。在现实中,亭子与堤岸或许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但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为了画面需要可以自由排布心中之景。林风眠对待东西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倡将西方的客观理性与中国的主观感性相结合。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中融入了大量中西方绘画艺术元素,他通过点线面的结合、黑白灰的排布进行创作,既吸收了西方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又保留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水墨韵味,可以说,林风眠拓展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经营位置即构图,每位艺术家对构图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构图形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构图形式,有装饰性的构图形式,也有中西融合的构图形式。陆俨少的《西湖图》具有很强的画面构成感,大多数艺术家画西湖时通常采用平远式构图,以展现西湖宁静之美,而陆俨少却选择了一个俯视的角度取景,好像要将西湖周边均纳入画面。陆俨少认为山水画的章法首位即取势,不追求形似而求其气。陆俨少在表现远景时采用留白法,注重繁简虚实的变化,营造画面的空灵感。云气的飘渺变化与前景中山石树木的繁复细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互相呼应。由此可以了解到,对西湖题材的作品,陆俨少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展现了西湖豪放的一面,也为清幽平远的西湖风景绘画带来了一丝新鲜的气息。在当代艺术创作兼收并蓄的背景下,山水画创作者要在山水间寻求创作灵感,创新艺术的表现形式,使作品体现出时代性与地域性。

五、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对人物、山水或花鸟形象的逼真描绘,而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达与情感的传递。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在西湖的际遇不同,因此,他们笔下的西湖风景作品融入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具有不同的面貌,这也使得西湖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更加丰富。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林风眠表达的是清新而富有活力的西湖,陆俨少则展现了西湖壮阔的一面。陆俨少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独树一帜,他的笔墨语言透露着空灵与真实,具有很強的造境功力,他以独特的角度为观者展现了西湖的别样风貌。通过分析林风眠和陆俨少的作品,可以发现从不同角度入手创作出来的作品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中国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绘画创作者不断思考并创新,使得艺术作品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当前传统艺术与近现代艺术交织的环境下,面对相同的景色,创作者要善于思考,吸收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行创作。此外,创作者在创作时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蓉.从欧洲现代派到中国意境:再看林风眠艺术中的形式语言[J].中国美术,2017(3):108-119.

[2]余婞,邓亚娟,卢艳.近现代西湖绘画视觉变迁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16-17.

[3]张陈诚.林风眠与潘天寿艺术思想的差异[J].美与时代(中),2019(9):56-57.

[4]杨瑞峰.林风眠与常玉绘画语言之比较[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9.

[5]李昕.论林风眠绘画艺术对现当代水墨艺术的影响[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9.

[6]张垚.西方现代绘画影响下的西湖题材绘画:以关紫兰和林风眠为例[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11):165.

[7]李敏怡.论陆俨少山水画之笔墨特征[J].美与时代(中),2019(7):78-79.

[8]朱锴志.“复古为新”:浅谈陆俨少的笔墨随时代[J].美术大观,2015(3):62.

[9]聂危谷.论林风眠色墨交融的艺术境界[J].书画艺术,2008(3):68-71.

[10]陆俨少.陆俨少山水画刍议:新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42.

[11]刘珂真.陆俨少山水画笔墨语言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12]包洋.民国油画中的西湖题材及其价值[J].美术大观,2019(5):72-73.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王文娇 蒋鑫

山水画艺术风格论文 篇2:

浅析王蒙山水画艺术风格

摘 要:王蒙与倪瓒、黄公望、吴镇并称“元四家”,王蒙的作品,线条时而波状卷曲,时而长披大抹,纵逸多姿,将长短披麻皴法与干笔檫染结合成一体,笔趣新颖独特,富于变化,将山水画的“繁”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创了密体山水画,解索皴、点线皴、牛毛皴等,创造了高度个性的山水画。明代董其昌评价王蒙:“刻画之工,元季当为第一。”文章主要通过作品分析王蒙山水绘画的笔墨技法、笔墨语言,结合书法用笔,线条的表现形式,师承的影响与同时代画家的相互比较影响等深入了解其绘画特色,文章通过作品品读、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就王蒙山水绘画的艺术特点、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关键词:王蒙;山水画;笔墨技法;笔墨语言

一、灵活多变的笔墨技法

作品优秀与否与其笔墨技法、笔墨语言运用有很大的联系。中国画中笔墨语言的运用与艺术特色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强的表现力、艺术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王蒙以其灵活多变的笔墨语言、多样的表现形式表现其绘画作品艺术特色,拓宽了山水绘画的新领域。在山水画的表现中,他善于运用繁线密点技法,披麻皴、解索皴、卷云皴、云头皴、牛毛皴法,以皴擦点染的笔触展现灵活与拙态;笔墨语言灵活多样,时而学习董源的卷曲如蚯蚓的皴笔,时而又像巨然的表现手法,绞缠的交叉线条和繁密的皴点,又学习李唐、郭熙,引用其焦墨的粗线条。写实多变的技法,多家技法网罗之列,独立扩展融为一体,把笔墨的性能发挥到了“繁密”的极致,画风个性鲜明。王蒙所畫的山石,以繁著称,繁得极致,表现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如《葛稚川移居图》,手法多样,融南北宗的画法情趣于一体,所勾勒的山体是比较方的,像是北方的山,给人的感觉坚凝,刚实,它区别于《秋山草堂图》《夏山高隐图》的山体的勾勒皴擦所呈现的都是南方的山石,多种手法结合一体,融合细短的披麻皴、解索皴,湿墨中加以干笔的皴擦,多种点苔法结合运用,淡、浓墨的交错运用,展示出南方郁郁葱葱、滋润秀气的山水景色。《葛稚川移居图》所呈现的山石虽然像北方的,但它也融入了南方的气韵,其笔墨技法的运用极其多样,山石的勾勒多用极干笔法轻松皴的,加以线条勾勒,与其所喜用的解锁皴、披麻皴有所不同,其石头的勾勒先用很淡的墨来立骨,再加以浓渴墨复加勾皴,没有做过多的渲染。对于人物的刻画也很精细,线条顺畅流动,用笔干脆老辣,把人物的神态表情都精细描绘,带着一点点工细的韵味;同时采用细如牛毛的牛毛皴,弯曲交叉,如解开的绳索一样的解索皴以及卷云皴,乃至北宗的小斧劈皴,而又不加以点苔,来表现山石厚实、叠积的感觉,从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其多变的着墨特点也造就其画的灵动气息。

王蒙的山水绘画灵活多变、面貌多样,不同的物象所表现的手法也是多样的,关于密点,先是淡淡皴点、一层层叠加,先淡后浓,一层层点染,墨色运用巧妙,使画面的主次分明,远近、虚实运用得当,采用“高远”“深远”的结合形式表现,从而形成苍茫灵动、繁茂、深邃意境。王蒙传世作品很多,面貌多变,以超凡的笔墨技法,开创了独特的笔墨乐章。

《青卞隐居图》最能体现其笔墨技法运用到极致,现今储藏于上海博物馆。描绘的是王蒙的家乡浙江吴兴县西北的卞山,此画构图繁密充盈,重山复岭,气势磅礴,景色浑厚苍润,深邃幽雅,与倪瓒的简约画风形成鲜明对照。明末董其昌观其景叹其画“能为此山传神写照者,唯王蒙也”,从而题诗“天下第一王叔明画”。倪云林也赞:“王蒙之画为平生第一画作也。”

此画表现技法灵活多变,用笔纵逸多姿、秀劲灵动,将交叉屈曲的解索皴、牛毛皴、卷云皴、披麻皴等自然搭配,运用极致。同时以墨色的深浅为主,先淡后浓,一层一层叠加,再加以秃笔渴墨勾勒皴点,淡淡的墨色微染,一遍遍皴点,使之墨色干中带润,从而显其浑厚苍茫。山体的中部用细密的解索皴,笔法随意灵动,更高处借鉴郭熙《早春图》中的卷云皴,山峰处的横笔皴、雨点皴,其皴法运用粗中带虚,虚实相间,从而辉映出山与山之间的繁简,用笔极其富有节奏感,从而显示其画之层次感,再加之布局以高远为主,S形的构图,别有一种郁然深秀,深邃幽约的景象。对于山头点苔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王蒙在借鉴董、巨的点苔技法,用笔变化多样,时而干中带湿,时而湿中有干,使之呈现苍茫、松动的感觉,大小皴擦相互交错叠加的笔法也增强了其画面的节奏感与层次感。图中林木丰茂,连绵叠嶂,山间、植被土石上的苔藓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充分表现了葱郁山体的层次感及山之灵气。树木参差错落,大小不一,全以点笔成叶丛,多变的笔法、墨法,圆点、浑点、横斜,在统一中找不同点,使其各有姿态。其作品多变的表现技法、松动的笔法,富有层次感,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上去很繁密,却也通过其多变的手法让画面透气,使之繁而不塞,密而不乱,别有一种深邃幽约的意境之美。

二、丰茂繁复,苍劲浑厚

(一)繁皴密点,渴中带润,密中见虚

王蒙以繁密的山水风格而独树一帜,开创了繁线密点的用笔方法,在继承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小斧劈皴、郭熙的卷云皴,以及其开创的盘曲交叉的解索皴,细如牛毛的牛毛皴,雨点皴等一类皴法中把“繁”表现得极致但又透露着一种细秀而雅逸单纯的苍劲之美。同时学习巨然焦墨混点,多样的笔法运用,充分利用了毛笔的特性,利用其笔尖、笔肚、笔根,运笔的轻重快慢、提按顿挫等手法。通过蓬松、苍茫、干渴而滋润的手法淡笔皴山,或聚或散的山石树丛运用不同的手法打点,或以工整,或以散乱,给人一种乱中带整的苍茫繁复之美。其墨色的运用十分有创意,善于利用笔墨的特性,干湿浓淡、焦浓重淡清,层层勾勒点染,墨色错乱跌秩给重峦叠嶂的山岩多了一种厚实感,透显笔繁墨厚的重要艺术手段。其独特的笔墨方法对王蒙绘画造型取势有着很大的关系,又透显出秀润苍茫,苍劲浑厚的笔墨情趣,而给人一种蓬松、深邃静谧的意境。他的作品大多趋于繁密,以繁著称,给人苍茫丰茂、浑厚郁葱的感觉。其绘画特色就好比清人钱杜所讲的一样,“似繁而简”。画家悉冈这样评价王蒙山水画:“莫言叔明画不疏,山间有马且通风。”从这句诗可以看出王蒙通过一些事物的精写描绘来打破其画繁乱、密塞的感觉,从而使之透气,形成丰茂繁复,密而不塞之意境。

(二)重山复岭,郁然深秀

构图是山水绘画诸多要素中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或稠密或广阔,都是以其构图的章法布局为基础的。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六要”中就提到“经营位置”是绘画的要素之一,构图的好坏也进一步的影响着作品的好坏,由此可见位置的经营布局十分重要。

王蒙的山水作品的构图大多以千岩万壑、重山复岭、萦回曲折、丰茂繁密著称,山腰间幽泉静逸而下,隐隐透出一点光亮,迂回盘旋,若隐若现的溪流,瞬间将空间推远开去,又似乎近在咫尺,就像能听到泉水盘山而下的声音一样,似乎又感觉悠远朦胧之美。其间穿插人物的活动和草堂位置虽小,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使其画面密而不塞。例如《具区林屋图》,构图饱满,景象繁密,画工细腻,王蒙通过对繁密与舒朗的线条完美的结合使用来勾画山石的丰富特性。其景物的位置布局以及处理方法极其大胆,采用的是截取式迫塞型布局,下方比上方疏朗的结构,乍一看上半段就像是被截取掉了一样。其大胆的绘画作风,形成其重山复岭的繁密的心画风。画面繁密却不会让人觉得迫塞,层岩叠嶂,时而裸露三四间茅屋,文人幽居,妇人眺望,层峦循路,能攀其峰。左下角的溪流盘旋迂回,时藏时露,湖上划着小舟小人与右上角的小舟相互呼应,显示其可居可游之境地,几处溪流曲折盘旋,将空间向深处行进,让人想要乘小舟游历此景,寻觅更远处的风景。这种截取式迫塞型的构图章法,满而不塞不闷,虽工细却又不失别致,毫无刻板枯硬之感,生活气息浓郁。

三、书写性的表现形式

(一)师承的影响

王蒙山水繪画的又一特色就是学习与继承了赵孟頫绘画的理念思想,“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王蒙作为其外甥,从小就跟着赵孟頫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绘画理念。王原祁曾这样来绪论王蒙:“元代之绘画至黄鹤山樵而变,山樵少时酷似赵吴兴(赵孟頫)。”诗云:“王郎多学画最工,笔法似舅松雪翁(赵孟頫),雪松之书妙,天下以书为画妙亦同……我为此甥怀其舅。”由此可见,王蒙从小就得益于赵孟頫并继承其笔法以为创格基础,及大地丰富了以线为造型的笔墨趣味。在皴法中就能很明显看见受其舅的影响,笔意萧散,苍莽秀润,取法董源、巨然和赵孟頫的浑厚细密画风,充分利用毛笔的笔性,用繁线密点把山水画的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用笔上富有节奏,用笔的提、按、顿、挫,运笔的中锋、回锋、藏锋、侧锋等结合,使其画面富有书法趣味,自成一家,开创了密体水山的新局面。

(二)书写性所达到的高度

在进行山水画的创作中,王蒙喜以篆书的书写方法来画画,大多用线来表现,而且是用又细又密的线条,通过勾勒皴染,渴笔重墨来表现,书法绘画的韵味十足,笔力苍劲有力,线条活泼灵动,突显深邃幽远之处。其篆书的用笔表现尤以见长的是他创立的解索皴、牛毛皴,在表现山石形体结构中时长用相互交叉的卷曲律动、横拖直抹的解索皴,而山土纹理则用长直带有弧形线条表现,笔线疏松灵动,交叠互换,而不显得唐突,反而多了一种舒朗跌宕、纵逸自如、灵动、蓬松之美感,把书法用笔之妙融通进绘画中。王蒙自己也曾如此评述其作画之用笔:“老来渐觉笔头迂,写画如同写篆书。”将画画比作是写篆书,强调以书入画,而倪云林也评述王蒙笔法的高超:“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并说王郎笔力追前辈。由此可见,王蒙笔墨韵致的精熟,已然超越前人,把以书入画富有书写性趣味的笔法推到了一个高度。

《夏日山居图》,整幅画给人感觉苍茫润泽、郁然深秀、草木华滋、生意盎然的意趣,其画大多是用细线勾皴,中锋运笔,散锋交杂并用,笔力苍劲,勾而复皴,皴而又点,运笔欢快而松动,整个运笔结构根据山体的结构而跳跃叠加,运笔时而急速老辣,时而浑顿稳健,婀娜多姿。树体墨线也是灵活多变,时而以线勾勒,肯定而快速,时而顿拙,或顺或逆,时疏时密,加以不同笔法的点苔法,书法的意味特别浓,从而使画面富有很强的自然气息。

四、笔墨特色对后世的影响

王蒙通过其独特的笔墨技法、笔墨语言、构图章法布局的方式来描绘大自然的景物,通过其画面所呈现的画风、笔意来表现其艺术情感和追求。王蒙灵活多变的笔墨技法,丰茂郁葱,以繁著称的山水绘画特色影响着明清以及近现代的山水画家,也都先后借鉴和学习王蒙的绘画形式。赵原,时属元代末期,擅长于山水绘画,在学习董、巨的同时掺以学习王蒙的绘画特色,其作品苍茫沉郁浑厚,得王蒙深邃幽约之景,《晴川送客图》最能得之体现,李日华也曾在《六研斋论》评论其作品“可雁行叔明”,由此可见其师古王蒙。沈周,“明四家”之一,其绘画也深受王蒙的影响,《庐山高图》就最能体现其摹仿王蒙的笔法意趣了,无论是在取景布局上的全景式构图还是笔墨技法方面的干皴点染,结合其牛毛皴、解索皴、云头皴等,表现其稠密的特色,都能体现王蒙绘画风格。童书叶曾这样来描述其山水画,放在真迹中也难以辨别真伪,足以以假乱真,可见其受王蒙影响至深。又好比髡残(石溪)清代“八大山人”之一,其画风酷似王蒙,无论是构图布局,皴笔技法,苍郁浑厚的气韵,都神似王蒙,享有“当代王蒙,三百年来得王蒙正传的杰出代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王蒙的影响。王蒙以其灵动多变的笔墨见长,其独具面貌的山水绘画形式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艺术上也对后世提供了新的契机,拓宽了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开启了中国山水绘画的另一个新局面。

王蒙在山水画的创作技法面目多样,喜以繁密的描绘方式来表现树干、山体纹理,拓宽了山水绘画的表现技法,彰显其绘画特性,但尽管其绘画变化较多,但也万变不离其宗,以繁著称,开创了密体山水的新画风。王蒙在继承中开拓,对后学者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使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艺术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文.中国名画家全集·王蒙[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林生.中国名画名家赏析·宋元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3]董文运.中国绘画线性语言之研究[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

[4]李公明.中国美术史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水濂小学,广州510000)

作者:娄枝华

山水画艺术风格论文 篇3:

元四家山水画艺术风格分析

摘要: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画面中。隋唐五代时期,逐渐独立,经过南北宋不同绘画风格的发展,到元代山水画达到顶峰时期,隐逸性占据主导地位,绘画风格趋于写意,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新风气。清代的山水画在元代绘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讲究个性新颖独到,注重意境的表达。元代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转折时期,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对元代画坛最具影响力的是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本文主要分析元四家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进一步了解其成就。

关键词:元四家 隐逸 意境 艺术风格

元代是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建立政权,实行了一些不同于汉人统治的措施,在政治上民族歧视,把国民分为四个四等,相对来说,汉人处于较低地位,这种政策也阻碍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一些有志之士没有认同感,政府也没有提供给他们入仕之道,迫于无奈无力反抗选择隐居山林,以出世之道处事。元代在经济上比较繁荣,元四家过着基本上衣食自足的生活,都致力于书画研究创作舒缓内心的不满、愤恨与苦闷。而元代统治者采取的相对比较宽容的文化政策和宗教政策,使文人们可以到文学、宗教、山水中去,让心灵相对自由而不至于精神窒息,元四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政治背景下创造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倪攒和吴镇选择隐退做了真正的隐者,彻底地放弃了社会仕途,过着书画酬答、作画自娱自乐的世外桃源生活,而对世俗社会有所留恋期望仕途的黄公望和王蒙在认清世事之后也选择了和倪攒、吴镇隐退的生活。就这样,他们在作为一位“隐者”找到一个他们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既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山水画作品,对中国绘画史上做出贡献。元四家由追求世俗生活转向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表达,更注重意境营造,在用笔上把诗、书、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吸收前人的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师法董源巨然,受李成范宽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说:“大痴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较少,笔意尤为简远。”画幅形式上分为横向展开的手卷和立轴的形式。在构图上取法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构图多变,用笔技法娴熟、墨色淡雅,别具一格,最擅长用长披麻皴,设色浅绛,意境幽远。《富士山春图》是他的代表作品,这是他晚期的八十岁为好友无用禅师而作,这幅屬于横向展开的手卷,画面是描写初秋时期富春江两岸的景色,画面构成形式以平面横移的方式展现。近景松树苍劲,墨色较浓,与后面的山形成对比,在卷尾的山峰,用笔爽快,抒发出画家追求天真平淡超脱世俗的情愫。画中描绘的山峦、树木、亭子都富有生气,使得人与自然恰当的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画面处理上每一处都是画家精心安排巧妙构思,虚实相生,疏密结合,整幅画面和谐统一,这幅画作历经数年被数人模仿,仍被奉为传统经典之作,黄公望也被称为一代宗师。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一生选择隐居远离政治仕途,生活清贫,性格孤傲。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吴镇特别注重用墨,喜欢破墨湿墨并用,少用色,水墨画为主,每幅画都给人一种水墨淋漓的感觉,擅长用披麻皴画山石,浓墨点苔,描绘出一种淡泊寂静的环境。在山水画题材选择上与其他画家不同,吴镇喜爱“渔隐”题材,只有渔父形象才能表达他内心的情感。“渔父”形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象征对自由平淡生活的向往,隐逸超脱避世的处事方式,求得心灵的解脱。《渔父图》是吴镇的代表作品,描写江南一带的景色,采用阔远法构图,远景层层山峰峭拔而立,连绵起伏,中景岩石平缓,在树下有人居住的茅屋,还有小路,近景水域宽阔,草木横生,一渔父一扁舟徜徉于湖面上,头戴斗笠,一手持船桨,一手鱼竿端坐在小舟上,身后还有一壶酒,一位隐士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渔父作为点景人物出现在画面中起到点题的作用,没有对他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周围环境的描绘,表现其与世无争自在逍遥的隐逸情怀。

倪瓒(1306-1374),在元四家中,以“第一逸品”著称,山水画风格简略,在构图章法上,一河两岸阔远式也叫做三段式构图,如《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等。追求笔墨情趣,讲究意境表达,不再是对实景的描摹,而是追求空疏之寂静,讲究韵外之致。《容膝斋图》是倪瓒的山水画作品中的绝笔之作,这是他晚年的作品,画风趋于简逸,构图上疏密有序,采用平远法,远处的几棵树,树木是以纤细形象出现在画面中,数笔勾勒出荒寂的氛围,树旁边还有一座茅屋,倪瓒对绘画创作高度洁癖,除了早期临摹的作品外,是没有任务出现在画面中的,有茅屋喻示着有人出现的痕迹,中景有大量的空间留白,远处山峰较低,呈现出辽阔的视野。在这幅作品中多使用折带皴,中侧锋结合转折,笔法秀逸,笔墨淡雅,将自己超凡脱俗的意境及禅宗思想融入到绘画中,表达出自己的平淡天真孤寂冷漠。

王蒙(1308-1385),浙江吴兴人,字叔明,外祖父为书画家赵孟頫,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他影响比较大。王蒙的绘画画风苍茫,绘画的语言丰富,笔墨技法独特精湛,尤其在密体山水画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中国山水画法的传承和技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影响中国山水画变革的重要的人物。王蒙在山水画的构图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繁密饱满,他的画面常常充满了崇山峻岭、千岩万壑、茂密的丛林,王蒙巧妙的利用溪水、山路等为繁密的画面勾勒出想象的空间,使画面繁密而充满了想象。笔墨语言上的繁皱密点,丰富多变,他能利用多样性的点线笔墨语言描绘出山水画的繁密。他开创了皱法,来表现各异的山石,并且在王蒙的画面中,总是多种笔法综合的运用王蒙在山水画的构图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笔墨繁密构图饱满。他的画面常常充满了崇山峻岭、千岩万壑、茂密的丛林,王蒙巧妙的利用溪水、山路等为繁密的画面勾勒出想象的空间,使画面繁密而充满了想象。《葛稚川移居图》描绘的是葛洪移居罗浮山修炼丹药的故事,画面全景式构图,和北宋突出主峰不同,强调很多山形成的整体气势,整幅画面重山叠嶂,这幅画的树叶双钩填色的方式,树木形态多变,画中的点景人物刻画简洁,造型头大身体小,古拙的智趣。山峦重重,树木茂密,曲折的山径,形成了一个远离世俗隐居的境地。

元四家师法古人但不是墨守成规,在前人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又推陈出新,再创新格,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当成感情寄托的栖息地,绘画作品不仅是主观情感的表达,也是人与自然、情与景的交融的艺术品,在风格上形成了黄公望的清逸、吴镇的古朴、倪瓒的疏远、王蒙的繁密。中国传统山水画讲究“静”的意境,主要是受道家与禅宗思想的影响,元四家深受其影响,继承北宋萧疏与寂静之境的画风,倪瓒最为典型。倪瓒《渔庄秋霁图》,意境深远,画面大部分是留白的,湖面宽阔浩渺,近景岸上有五棵枯弱瘦挺的杂树,岩石、杂树、江水的描绘营造出意境,这种与宋代表现云雾缭绕的意境不同,这更多的是萧疏平淡旷远之境,表达出画家晚年的凄苦荒凉的心情。元四家的美学思想不仅仅是通过画面构成表现出来,还有画面的题画诗、书法艺术及其印章题跋的有机组合。元四家山水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书入画,画印结合的特征明显。

元四家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极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受其影响最深的为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与松江画派的代表董其昌。沈周不追求仕途,享受田园风光,由于父辈与元四家的王蒙是好友,受家庭影响熏陶并开始临摹其山水画作品,他师法元四家与董源巨然等人,“以学元四家为佳绝”。沈周的代表作品之一《庐山高》,为老师陈宽祝寿所作,高峰暗指老师品德之高,庐山的奇峰险峻的山势,繁密的丛林,整幅画呈现出苍郁雄伟,在作品中所用的笔法可以看出是学习王蒙的,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细沈”风格。在沈周后期的作品中画风由“细沈”转向“粗沈”,更多的是师法黄公望与吴镇。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推崇元四家,特别是倪瓒,绘画作品《千岩万壑图》与《仿倪瓒山水册》等进行临摹,在构图笔法笔墨与画面布置都继承了倪瓒的笔墨意趣。

元四家的绘画被后人仿效推崇,更多的是因为元四家山水画中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超凡脱俗的简逸之境的营造。元四家的精神与笔墨思想在当代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借鉴学习的,对于元四家的研究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中国绘画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吸收其他优秀传统为我所用,才能创造出当代中既传统又随时代的优秀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潘運告.元代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周林生.宋元绘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马玉兰.元四家与山水画[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5]吕少卿.元四家绘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杨洲.元四家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文化价值[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厉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