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早在远古时期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就用动作作为传达信息及思想感情的交流形式。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提升,舞蹈意境日益成为舞蹈作品的关键,而营造优美的舞蹈意境,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使之回味无穷,也成为每个舞蹈演员及编导努力的发展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 篇1:

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创造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类富有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的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艺术价值也非常突出。本文以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意境的内涵与创造意义进行剖析,重点提出一些意境创造策略,以期使读者深刻理解民族民间舞蹈作品。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意境创造 策略

得益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艺术事业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使得舞蹈艺术越发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艺术,是助力国内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形式,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深入解读与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与体会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真正魅力,也才能挖掘其中的优秀舞蹈文化元素。

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意境的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意境主要是指舞蹈本身和周边环境之间的结合,展现出虚实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可以为观者创设一个想象空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意境。或者说,意境是贯穿于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始终的一种审美观念、价值理念与思想情感,可以展现出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与特色,是提高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水平的最佳“调味剂”。而相应舞蹈作品的意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心态意境。该种作品意境主要是一种外化的心理活动表现方式,由于心理活动复杂多变,高兴、哀伤、愤怒、喜悦等都可以在舞蹈作品中进行体现。简单来讲,心态意境的表现内容以情绪为主。其二,生态意境。该种作品意境主要是借助不同的动作元素来对自然界中的不同生态特征与形象进行生动的展示,如可以借助塑造动物形象或构建山水景观等方式来营造出可以突出形象特色的意境氛围。其三,情态意境。该种作品意境主要是借助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如借助统一构建与布设“景”与“情”来形成动态化的意境氛围,保证可以强化人、物、景之间的關联性,这样方可营造出更加契合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主题的良好意境。

二、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意境创造的意义

(一)升华作品主题思想

作为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灵魂,主题思想是构成作品内涵与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中包含着舞蹈作品创作者的个人理想信念以及作品题材本身的意义,也包含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深刻理解、感受与体会之情。有机融合上述这些内容,通过抽象性概括和提炼之后可以形成特定舞蹈作品的独特主题。比如,抒情类的舞蹈作品主题一般表现在某些特定的意境当中,既可以借物抒情,也可以借景抒情,但是都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如《奔腾》(男子群舞,蒙古族)就运用了“抖肩”“马步”等动作来展现出蒙古族人民豪迈、粗犷,但又不失细腻的性格,这一作品实现了主题思想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二)突出作品情感内涵

抒情性是民族民间舞蹈的一个本质特性,即舞蹈作品意境创造中渗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并且可以对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反映,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离开了情感内涵,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本身就失去了情感感染力与影响力,无法有效地营造出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良好意境。在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使观者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内涵,如《东归英雄》(男子群舞,蒙古族)这一作品中的意境创造就充分发挥了作品情感内涵的作用,借助以鸿雁为主题的蒙古族音乐,使舞蹈体现出归乡的情感,表演者按照“倒八字”的方式排列,并用双臂模仿鸿雁起飞时候挥动的翅膀,以此来展现归乡的情感。由此可知,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本身的意境创造侧重情景交融,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舞蹈作品的一个特色,可以使观者真实地体会到相应舞蹈作品的思想情感,对提高作品情感表现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强化作品艺术特性

舞蹈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在营造良好的舞台表演氛围和提高舞台表演效果上。相较于最初诞生时候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在登上舞台之后需要改变一些特定的表演属性,保证可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比如,在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意境的创造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舞台表演的需求以及受众的审美价值追求等,但是依旧需要尽可能地将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特色思想与文化等有效融入所创设的意境当中,这样可以使相应的舞蹈作品通过情景交融的情感表达方式来展现出更强的艺术特性。在《长白祥云》(女子群舞,朝鲜族)这部作品中,情感、舞蹈、音乐与神态等要素实现了和谐统一,综合呈现了生态、心态与情态几种意境。在这个舞蹈表演空间当中,宁静、祥和的舞蹈氛围,配合悠扬的长鼓声,完美地演绎出朝鲜族舞蹈的独特韵律,具象的长白山祥云展现出了极强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四)拓展作品想象空间

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意境的创造,还可以起到拓展作品想象空间的作用。意境可突出舞蹈作品包含的情感真谛。除了展现出真挚、丰富的情感之外,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可以借助意境创设来展现出独特的想象空间,如可借助人体舞蹈动作的合理安排来展现出神形兼备的特征。比如,《遇》(双人舞,傣族)这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意境创造,是以男女二人相遇场景为主题,通过不经意的相遇到心有灵犀般的转身,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良好情境,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表达效果。

三、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意境的创造策略

(一)基于动作设计进行意境创造

作为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的出发点,主题和题材的确定会对意境创造起到引导的作用。其中人体动作是确定舞蹈艺术表现方式、题材与主题的关键因素。如果将动作设计得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与连贯性,那么就可以保证所创造的意境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魅力。在进行舞蹈动作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严格依据韵律性与风格性原则,从凸显民族风格与特色出发,科学设计舞蹈动作之间的连接内容,保证可以为意境创造夯实基础。

为了凸显舞蹈动作设计的风格,要注意提炼特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风格,如回族舞蹈的碎摇头动作就可以展现出民族特色,这一点在《水润三色》作品中有所体现。与此同时,在展现出独特民族风格的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舞蹈技法进行创新,如在回族舞蹈作品中加入重拍向下的向后闪腰碎摇头以及屈伸借步跳等,这样可以在突出原有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基础上,借助动作幅度的调整来展现作品的主题。

(二)基于空间构图进行意境创造

不同于民族民间舞蹈诞生的生活氛围,舞台表演的功能、形式等都有所区别。或者说,将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搬上舞台之后会展现出不同的意义。其中空间构图是决定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会对舞台表演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意境创造时,也要结合作品的创作主题,对空间以及构图形式等进行科学设计,保证可以借助有效的空间构图来营造良好的意境氛围。

例如,在确定舞蹈作品的空间结构时,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灵活地选择平面、立体、重叠、透视等多种类型的空间,展现出不同的意境。在作品意境创造中,编导要注意科学布局舞台空间,综合运用动态的线与静态的点,有效发挥出舞台平面空间的真正内涵与效用。而在立体空间的构建中要讲究均衡性与对称性,这是营造宁静、和谐意境氛围的一个重要方式,如《云南映象》这一作品的第三场“家园”场景中,就叠加运用了表演者的动态肢体动作以及影、光、电、色等舞台效果,如杨丽萍的表演位置确定在舞台后区,前台主要表演区设置为群舞表演区,这样可以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欣赏到舞姿的震撼场景,同时也可以使杨丽萍一人和群舞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容易展现出作品的意境之美。

(三)基于道具运用进行意境创造

在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过程中,道具运用也是意境创造的一个特色体现。不同的舞蹈道具来源不同,不同民族舞蹈也常常会借助一些特殊的道具来进行表演,并且被赋予了某些独特的含义。在现阶段的舞蹈作品创作中,不必拘泥于应用各种各样的传统道具,可以应用时下流行的各种全新的道具,这样可以在作品意境创造中赋予某些道具全新的意义。实际上,道具本身具有符号性,不同道具具备不同的情感特质,但是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所用的舞蹈道具的自然属性比较强,同时它们和作品内容,以及表演者的舞台表演融为了一体,共同构成了舞蹈作品的意境。

例如,《千年阿诗玛》(女子独舞,彝族)是一支经典的民族舞蹈作品,其中突出展现了舞蹈道具本身的拓展性或引申性意义,对完美呈现舞蹈作品的意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舞蹈表演之初,舞蹈者主要面向上场口方向保持站立,其脚下踏着一条白色的丝绸带子,营造出一幅“玉女图”,以此来突出“阿诗玛”在被尘封多年之后依旧保持着充满灵性的状态,随后表演者踏着脚下的白色丝绸带子逐步向舞台下场口6点的方向进行抽回,以此来表达阿诗玛彻底摆脱了千年冰封的过程,之后灵活地按照彝族舞蹈特有的步伐进行表演,逐步将观众带回到欢快的时光中。白色丝绸带子的灵活运用,赋予了舞台上千年的冰封时光,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特定的舞蹈劇情,提高了整体的舞蹈表演效果。由此可知,在舞蹈作品的意境创造中,灵活地运用一些小道具,可以更好地引导观众的情绪、思维乃至情感,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的内涵,这样也可以极大地提升舞蹈意境创造的效果。

总之,意境创造是提高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表演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编剧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创作要素。在实际的舞蹈作品意境创造中,除了从本文所提出的动作设计、空间构图、道具运用三个方面出发之外,还要注意从背景音乐、演员服饰、灯光等几个方面入手来科学地进行意境创造,确保可以提升舞蹈作品意境的创造效果。

参考文献:

[1]阮盈银.民族民间舞意境的营造和表现[J].大众文艺,2017,42(7):168.

[2]荆玉环.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意境创造[J].戏剧之家,2017,14(14):135-136.

[3]王雷.论舞蹈作品的意境创作[J].戏剧之家,2018,32(2):76-77.

[4]吐尔逊江·阿不力孜.舞蹈艺术的意蕴和意境[J].视界观,2020,23(7):114-115.

(作者简介:李青海,男,本科,甘肃省金昌大剧院演艺有限公司,讲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责任编辑 月娇)

作者:李青海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 篇2:

论舞蹈意境的表现形式与生成

摘要: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早在远古时期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就用动作作为传达信息及思想感情的交流形式。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提升,舞蹈意境日益成为舞蹈作品的关键,而营造优美的舞蹈意境,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使之回味无穷,也成为每个舞蹈演员及编导努力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舞蹈 意境 表现形式 生成

在人类远古时期语言产生之前,舞蹈作为最早的艺术形式就已出现,大多表现原始人们的劳动生活。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一样,舞蹈的起源有着多种因素,中外学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形式,观点各有异同,但对于我们今天深层次认识舞蹈的内涵具有肯定的意义。虽然学派观点各有千秋,但大多只是论及到舞蹈的外在,而忽视了其内在,舞蹈不只是人们的娱乐方式之一,同样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之一。

随着舞蹈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蹈已不再是单纯的形体动作,而是经过提炼加以组织的艺术化了的动作。通过舞蹈,可以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反映生活中的美。因此,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在舞蹈作品中,只有集中全部的审美能力塑造作品的形象,使作品在形式上达到情境交融,引发观众丰富的艺术想象,使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使观众更易接受作品。

一 舞蹈意境的内涵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在不断创造一种物态的意象境地,即“意境”。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意境是意和境、情和景的有机融合,其表现形式是外在的、客观的,而表现的思想、精神则是主观的。利用作品中描绘的图景表现出其内在的思想感情,使其达到有机的融合一致,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说,意境不是在于内,而在在于外:在于象之外,景之外;用此景表现出彼景,用此象表现出彼象。因此,作品的意境是由实景和虚境两个部分的融合、虚实的结合才得以生成。象外之象中的第一个象就是作品中那些可以看见的、实实在在的、有限的具体描写作品的“象”,而由这个象所引发的艺术想象,就是象外之象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景外之景中的第一个景,就是舞台上可以被人们直接感觉到的、比较具体的景象,也就是意境中的“实”。通过这些直接形象所把握的间接形象及想象,就是景外之景中的后一个景,也就是意境中的“虚”。通过虚实结合,舞台上虽无画,也即是妙境。实景是境界产生的基础:没有实景,人们没有思索且构建新图画产生境界的中介,由实景引发出虚景,有限的形象迸发出无限的想象;反之,再以想象的虚境充实有限的实景,强化艺术作品的展现力。

舞蹈艺术的意境则是通过舞蹈语言及形象,以此表达舞蹈作品的情感及精神,这种蕴藏在作品内部的意境,只有通过观众的细心感悟,才能真正的领会。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所传达出的舞蹈意境有多种:首先是舞蹈中人物的心态意境,即人的心理活动。周围环境的复杂多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这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斗志;其次是舞蹈中的生态意境。在原始社会,人们手舞之,足舞之,再加上各种物体打击出来的伴奏,即是舞蹈,这时的舞蹈更多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发展到今天,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更加紧密,好的舞蹈作品的构思必有好的音乐,好的音乐成就一部好的舞蹈作品。观众只有通过音乐的时空感和舞蹈的动作结合,才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欣赏同一作品;最后是舞蹈的情态意境,也就是情与景的融合。通过客观存在的景表现出人的内在情,情与景交融为一体,产生了舞蹈中的情态意境。

二 舞蹈意境的表现形式

舞蹈表演注重传神生动,即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作品内在的神韵。以虚实相合、情景交融的形象及所迸发出的审美想象空间,构建出舞蹈的意境。舞蹈中的实景是由舞台上的道具、灯光、背景、音乐及舞蹈者的动作等组成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一个生活现象,但都能被人们直接体会,有可见性。而舞蹈中的虚境是由舞台上的实境所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是由舞蹈者的神韵引导的。舞蹈者通过其每个动作,展现出作品中的情感神韵;动作的幅度、音乐节奏的不同,向人们传递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著名的神话故事川剧《芙蓉花仙》中,舞蹈形象的形体美、动态美、静态美等,折射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如在“浇花”一场中,当芙蓉与陈秋林第一次相见于花园时,舞蹈演员借助于一丈多长的红色长绸,上下左右翻卷、招式变化急如闪电,以一种如影追形的感觉,表达出了芙蓉内心狂喜的情感。而当芙蓉被王母囚禁于冷泉山时,长达九尺的水袖,招式千变万化,如对陈秋林情丝的吐露,又如冲天的利剑,宣泄着对王母的愤恨,如歌如舞,加上表演者身段与姿态的表现力,传达出一种精神力量,作品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舞蹈最基本的语言是舞蹈动作,主要通过人体动作的协调、韵律等艺术化来表达内心感情。在不同的情境中,动作的姿态、空间走向、力度各有不同,加之以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创造出鲜明、各具特色的舞蹈意境。我国蒙古族的舞蹈就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强调演员动作的灵巧敏捷,手、腿、肘有序又自由的伸展,形象地塑造了蒙古牧民的形象。再加上虚拟的广阔空间,使观众仿佛身临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大草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微风的吹拂下此起彼伏,似大海碧波荡漾,成群的牛羊似大海中白色的浪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民就是华夏大地上继往开来的蒙古人。

三 舞蹈意境的生成

舞蹈的意境是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舞蹈技巧的难度虽能带给观众一时的新鲜感,但这不仅表现出编舞者的江郎才尽,而且观众也体会不到作品意境的享受,因此使作品变得乏味。舞蹈意境的塑造有赖于舞蹈编者在内容及形式上是否有新意,是否有所突破,这就对编导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舞蹈的欣赏者是广大观众,成功的舞蹈作品注重于观众的相互交流,对于生活在丰富多采且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的观众,若使作品与其产生共鸣,舞蹈的编者就要经常观察生活,关注大众的情感和心理,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提炼出其本质,创作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事物。其次,舞蹈作为一门肢体语言,是以演员的动作为其载体。动作有快慢缓急之分,就如说话时的抑扬顿挫。同一个动作,如果放慢,就会给人以一种舒缓的感觉;如果加快,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又会给人以一种急促的感觉,虽美却可能因为发生在一刹那间而转瞬即逝。由此可以看出,编导对于动作节奏的处理也很重要。最后,创作舞蹈时,要考虑到舞蹈的构图,即队形的变化及整个舞蹈的场面。人物根据作品的需要在舞台上移动线路,如单个舞者的线路移动,从而产生舞蹈整体画面的变化。

有创作的编创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只是成功的开始,编导的创作不只是要体现在舞蹈的动作编排中,更需要演员将之传达给观众,而舞蹈演员是将舞蹈作品搬上舞台并加以演绎的重要一环,演员所具有的素质对于作品意境的表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更要在动作中体现出编导每一个细微的创作理念;否则,作品因缺乏内涵而显得贫乏,演员因缺乏感情而失去了角色的个性。首先,成功的舞蹈作品必须以生活为其原形,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平时要积累生活,不仅是平时的生活情景,还包括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及自然景象,有了这些丰富的资源,其内心才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对每个作品加以自由的演绎探索。如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就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舞台积累,其作品《雀之灵》以傣族的民间舞为载体,充分运用手指、肩、腰等关节有节奏的运动,将一只高洁、亭亭玉立的白孔雀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她通过手指的细腻、肢体的步伐,时而漫步,时而于溪边嬉水畅饮,时而抖动彩羽,不仅将白孔雀的气质、形态、风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超越了对孔雀外型的模仿,突显出了其精灵般的神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这部独舞作品中,优美的舞蹈动作设计及舞台的布景是作品成功的伊始。在晨光的微射中,一只孔雀跃然而出,随着实景舞台灯光的变化,将观众带入了作品中神奇的圣境,演员的服装设计、颜色及装饰更是将一只惟妙惟肖的孔雀展现于观众面前。但这只是作品成功的基础,最关键的环节还是演员的表演——通过演员艺术化的动作来表现作品的内在情感。在《雀之灵》这部作品中,演员本身的生活积累对于作品的成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杨丽萍出生于少数民族较集中的云南,她本人也是少数民族——白族,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民族舞蹈氛围、同时又是孔雀故乡的环境中,舞蹈演员自然就拥有了这部舞蹈的生活基础,再加上杨丽萍本人自幼酷爱舞蹈、肢体先天条件优越;于是,一只轻盈、妩媚、矫健的孔雀,就通过舞蹈演员富有协调性、韵律感的人体动作被从外形至内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部作品在表演之初就引起了轰动,观众被演员生动的表演所创造出的意境所震撼,优美的肢体表演传递出天地间最原始的自然生息,美丽的身影流动着扣人的生命律动,使人屏气凝神,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而晶莹洁白的孔雀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升华。其次,在生活及舞台上的经验积累基础上,演员要有丰富的感情和表演激情。舞蹈中的动作根源于生活,又较之生活动作夸张。舞蹈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就在于:夸张的动作中所饱含的感情,使动作摆脱刻板而内含深意。演员正是通过其充满感情的表演,将舞蹈中最充实、最实质的一面展现于观众面前。如舞蹈《山雀戏水》中,山雀戏水的活泼可爱形象,就是对美丽的土家族小女孩儿的形象呈现,编导的创意加上演员自身的表演热情,使观众受到小山雀及土家族小女孩的感染,唤醒了自己曾经类似的经历,觉得自己就是舞蹈中的小山雀,充满了快乐。

有创意的编舞、演员充满感情的演绎,舞蹈作品的意境已初步形成。但舞蹈艺术不仅要讲究动作的技巧、舞蹈的队形设计,还要注重舞台场景的变化与统一,这就要借助服饰、道具、灯光等舞美的烘托,形成多层次的美,给人以感染力。不同的颜色给人视觉上以不同的感觉,白色明亮,给人以纯洁感觉的同时,也有一些冷清;黑色较暗,给人以凝重深沉的感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给人以祥和的感觉。不同的颜色运用于舞台上,会赋予作品不同的意蕴,这种空间上的变化把人带入了一种神奇的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漫天的冰天雪地里,划着了最后一根火柴,冷清的白色世界中,那一束光显得更加温暖,给了小女孩以美好生活的幻想,带给观众温暖的感觉。不同的颜色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而舞台上不同颜色间的变化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气氛。颜色亮丽,灯光明亮,使舞台上光彩夺目,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气氛;而柔和的灯光则营造出宁静的气氛。《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最后那根火柴的光束,在表现作品意境的同时,也给观众以震撼的感染力,升华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境界的追求。

四 结语

舞蹈表达出来的感情是细腻的,创造出来的意境是独特的。在舞蹈越来越商业化、国际化的今天,舞蹈应发扬其所有的优势来适应今天的社会。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形式,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都体现出了人性的美与生命的韵律,如《雀之灵》中的自然气息,《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美好生活情境,蒙古舞蹈中的民族精神,所有的这些都来源于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活,都能引起观众对作品创造出意境的回应,引起无限的审美遐想,得到感官的享受。

舞蹈意境产生于编导创作作品之初,经由演员充满感情的演绎,引起观众无尽的审美回味,对于舞蹈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来说,舞蹈意境是其创作的最终目的;而对于观众来说,是引起其审美联想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舞蹈意境是舞蹈作品的精髓,是舞蹈者追求的最高层面,是衡量舞蹈美感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3] 金琳:《舞蹈意境与舞蹈艺象综述》,《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徐娜,女,1982—,河南新乡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工作单位:新乡学院。

作者:徐娜

舞蹈本质意境艺术论文 篇3:

民间舞蹈作品的意境创新探究

【摘 要】 近年来,中国艺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而中国舞蹈艺术在确立民族特色后也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时期,如何让中国舞蹈艺术在创新中更加贴切时代的步伐,已成为中国舞蹈艺术领域在新时期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现阶段民间舞蹈作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已得到长足发展,同时民间舞蹈编导也开始注重从民族文化中寻找舞蹈创作的题材,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底蕴融合到民间舞蹈作品中,使民间舞蹈作品在透露出对日常生活与形象客观展示的同时,运用富有民族风格特色的舞蹈将人引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本文就民间舞蹈作品的意境创造向传统的诗性回归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我国民间舞蹈作品在意境上的创新。

【关键词】 民间舞蹈;作品创作;意境;创新

意境是中国各类艺术在创作与发展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反映出了中国古典美学对各类艺术范畴的评定,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家在观赏艺术作品中独特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中国舞蹈艺术在创新与发展中的终极美学目标。民间舞蹈作品在创作中都有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情感,很多编导在民间舞蹈创作中都试图将意境融入作品中,从而使民间舞蹈在舞台通过营造出虚幻空间完成虚幻与现实的对话,使观众在观赏民间舞蹈作品中可以真切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使民间舞蹈作品达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相生的独特意境,促使中国民间舞蹈作品的创作在新时期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

一、舞蹈意境的定义及特点分析

(一)舞蹈意境的定义分析

意境是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归纳出具有东方审美观念的美学范畴,舞蹈是人体动作在艺术化后可以表达出特定文化情感的载体,是艺术劳动在结合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感的具体结晶与成果,而舞蹈意境也是舞蹈艺术创作与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美学目标。舞蹈意境一般都存在于带有抒情性的舞蹈作品表演中,舞蹈艺术家将舞蹈作品在舞台上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观众在这个区别于现实的审美想象空间中获取更直接的感受,这也是舞蹈艺术在创作与发展中追求的终极美学目标。舞蹈作品在创作中可以运用对比、夸张以及象征等艺术手段对其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使舞蹈作品在表演中体现出一种很高的艺术真实,舞蹈作品在表演中要运用舞蹈动作、特定画面、舞台道具、舞蹈音乐等手段,可以充分调动起观众在观赏舞蹈作品时的想象力,从而使观众通过舞蹈语言及作品形象获取对更深层艺术形象的体验,观众通过体察、感悟以及领悟更深切的理解舞蹈作品。舞蹈本质上是直观可感的、富有审美价值的时空艺术,所以舞蹈作品在创作与发展中更为讲究作品中是否富有意境,同时也是观众对舞蹈作品艺术层次评价的主要因素。

(二)舞蹈意境的特点分析

舞蹈意境根据其内容与本质可以划分为心态意境、生态意境以及情态意境,心态意境是由内心深处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外化表现形式,心态意境所蕴含与展示出的更多是大自然生态特征,情态意境追求是的舞蹈作品中情感表达与交流的一种意境形态,同时根据舞蹈意境这三种形态,可以将意境特点划分为诗情画意、气韵生动以及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是观众评论情绪性舞蹈作品中常用的衡量标准,同时这一针对情绪性舞蹈的衡量标准是来自古代诗歌、绘画中总结出的艺术追求,舞蹈作品如果表现出诗情画意会提高舞蹈作品自身的美学品味,同时也对完善衡量舞蹈艺术品质的标准有着重要作用。气韵生动是衡量舞蹈作品所蕴含的精神与生命本质的标准,通过气韵生动这一意境特点可以体会到艺术家自身的人格意识、生命态度以及情感方向,同时也使舞蹈画面更加生动、舞蹈形象也更加具有生命力,使观众在观赏舞蹈作品中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与形象获得无限想象空间。情景交融注重的是通过情景呈现出感情与情感本质的意境表现形式,舞蹈意境创造是追求情景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将情和景通过融合形成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所以这三种舞蹈意境的特点也是舞蹈作品在创作中的基本追求。

二、民间舞蹈作品的意境创新手法

民间舞蹈作品的意境创新离不开艺术手法的运用,而文学中的艺术手法完全可以运用到民间舞蹈作品创作中,通过对比、夸张、拟人以及象征等文学艺术手法,对民间舞蹈作品中动作所传达的内容、情绪、情节以及情感进行修饰,可以将编导特殊的思想与情感融入直观可感的舞蹈形象中,使观众在舞蹈意境中更深切的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

(一)对比手法的意境创新

民间舞蹈运用对比手法一般体现在舞蹈动作、力度、速度、节奏、空间以及人员分配等方面,这种运用对比手法对民间舞蹈作品意境进行创新的方法,可以让观众在观赏民间舞蹈作品中可以利用直观的角度体验舞蹈意境,利用比照和呼应方法可以更好的体现出舞蹈作品中的事物本质,对加强舞蹈作品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民间舞蹈作品《红河谷序》中就采用了多种对比手法,藏族老阿爸与小红军在山峦中行走,群舞通过身体的造型连接表现出延绵不断的群山,所以群舞通过动作的调整与协作为观众直观的呈现出“虚境”,而两位主要演员通过舞蹈动作的调整与调度给观众直观的呈现出“实景”,所以正是这种虚与实的对比构成了《红河谷序》这种叙事抒情的舞蹈意境。

(二)夸张手法的意境创新

夸张手法运用到民间舞蹈意境创新中可以使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夸张手法在运用中追求的是超越现实事物的美好世界,同时也是通过“再造”的形式表现出民间舞蹈虚幻世界中的真实,这可以使观众在观赏民间舞蹈作品中增强其内心感受的真实。例如贵州田野民间歌舞集《原色》中就采用了夸张艺术手法,作品中将与“巫文化”有关的主题运用夸张的手法进行处理,舞台上所呈现的山神、水神、树神、文化符号、移动的巨石及巨大的铜鼓等,都是运用夸张艺术手法将这一切呈献给观众,将多样的民族文化与极致的色彩追求通过夸张放大呈献给观众,使观众在观赏舞蹈作品中可以通过直观的角度体验到作品中蕴含的意境。

(三)拟人手法的意境创新

拟人艺术手法是民间舞蹈作品意境创新中最常用的方式,拟人手法注重在民间舞蹈作品中通过以物寄情的方式传递情感,同时也善于使用描写自然物象表达个人的情思,运用拟人艺术手法的民间舞蹈作品在意境中可以表达出编导自身的情感,同时可以让观众在体验民间舞蹈意境中深入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例如作品《两棵树》中就采用了大量的拟人艺术手法,女演员与男演员在围绕圆心做逆时针旋转舞蹈动作的时候,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女演员与男演员相互缠绕仿佛是枝干依偎的树,借用“树”这一形象抒发出热恋中的男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景,同时也通过“树”这一形象表达出自然的美好与爱情的伟大这一情感。作品中“树”的形象体现出了自然景物诗意化、生命化以及情感化等拟人特征,这种利用生态意境与情态意境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更加引人深思,使观众在观赏中不仅体验到了生态意境中和谐感与生命感,同时也使观众在情态意境中加深了对作品情感的了解。

三、结语

民间舞蹈作品在创作中可以运用对比、夸张以及象征等艺术手段创新舞蹈意境,可以充分调动起观众在观赏民间舞蹈作品时的想象力,从而使观众通过民间舞蹈语言及作品形象获取对更深层艺术形象的体验。观众通过体察、感悟以及领悟更深切的理解民间舞蹈作品,使民间舞蹈作品达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相生的独特意境,从而为我国广大观众提供更多的高品质民间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①李续,张守.舞蹈编导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江欣.舞蹈艺术意境探究及其创设[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

③白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意境创造探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谢春

上一篇:钟山石窟装饰艺术论文下一篇: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