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教学探析

2023-02-16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 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 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 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 最后品味咀嚼诗中意境。因此诗歌意境教学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 把握意象, 进行联想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 诗歌中的形象, 是诗人从社会生活中选择, 提炼出来的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景象等各种事物的表象。同时, 诗人创作时必须借助在丰富的想象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象变成诗中形象。可以说没有想象联想就没有诗歌, 没有想象联想就没有诗歌欣赏与教学。教学中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去想像诗中的形象。

1.1 依据字词联想单个意象

阅读诗歌中意象, 脑海就会产生联想,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读后脑海就浮现枯黄的藤, 苍老的树, 几点暮鸦;小小的桥, 潺潺的水, 三五人家。荒凉古道, 凄冷西风, 一匹瘦马, 沉落的夕阳这些单个意象, 它是想像诗歌画面的基础。

1.2 根据句节联想群体意象

诗人往往先描绘出个别形象, 再以相关形象叠加, 相互烘托映衬, 组合形成群体形象, 它是最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群, 如《秋思》的意象群, 前三句以白描的手法, 以简炼而丰富的意象排列, 描绘了一幅萧条凄凉的秋景图, 第四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是全篇的重心, 描写了一个夕阳西下的时刻, 充满着羁旅之愁的游子形象。想象群体形象是想象诗歌形象画面的关键, 它在单个形象的叠加中烘托、映衬出更好更美更有弹性的形象。

1.3 根据整篇联想整体意象

《秋思》选择了最相配的景物, 最恰当的时空, 最丰富的意象, 用白描的手法恰切地表现了游子的愁思, 学生由于生活经历, 形象记忆的差别, 虽然不能想象出与诗人创作的完全一样的形象, 但也会做到鲁迅说的那样“有些类似, 大致不差, 恰如将法文翻译成俄文一样”。

2 体验情感, 把握情境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 诗人主观的情感是诗歌本质, 灵魂之所。无论是抒情诗, 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 都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 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从根本上说, 一首诗能深深地打动人, 源自于诗人深挚真实的情感。那么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体验诗中情感。

2.1 通过意象领悟情感

中国诗歌讲究“立象尽意”, 诗人把主观情感融注在诗中, 羞于直接表达, 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道径。如表达“失望”的情绪, 就勾画“其雨其雨, 杲杲出日 (《诗经》) ”的画面;抒发安逸欢悦的情怀, 就描绘“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之一) 的欣欣向荣的初春景象;抒发满腹愁思, 就寄托在“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和“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的画面氛围中, 学生学习想象时, 应多理解古诗中的生动的负载丰厚文化内蕴的意象。

2.2 通过环境领悟情感

环境不仅决定人的性格, 也影响人的情感。春暖花开使心情愉快, 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的情感通常是通过诗中到所构成的特定环境渲染表现出来。诗歌教学应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置身其中, 设身处地体验诗人在特写环境中的情感。同是送别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送别元二是在春寒料峭, 凄清冷落的古城长安, 且又在客栈中, 因此充满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别意和对朋友别后生活的关怀牵挂, 而李白送别孟浩然是在繁花似锦、春暖花开的时候, 且又在繁华的名胜之地黄鹤楼, 因此诗中只流露出对朋友的眷念和淡淡的衰伤。

3 领略意境, 把握情感

通常情况下, 诗人把主观情感置于境后, 含蓄蕴藉, 读来令人深思。诗歌教学应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领略意境, 把握情感。

3.1 品读诗眼

好的古诗往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它体现着诗歌的精髓和奥义, 是诗最闪亮之处, 就是诗眼。它通常是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词类。比如“身轻一鸟过”中“过”字写勇士的轻身功夫, 纵跳轻快自如, 犹如飞鸟掠过, 而“疾”“度”比较抽象, 都不及“过”字境界全出, 点晴欲飞。

3.2 品读诗句

“一篇全在结尾”, 好的诗歌结句既能点出主题, 又能渲染突出气象、形象、情感等, 余音缭绕, 韵味无穷。品味结句有助于体味全诗的意蕴。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作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结句一问, 充分表现了诗人浓浓的伤感, 强烈的思乡之情。

3.3 品读全篇

古诗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在意无穷。”语言含蓄蕴藉, 句中有句, 味外有味, 这就使诗歌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诗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 审美认识来深入品味。一些意蕴深远的现当代诗歌也是如此。如戴望舒《雨巷》表面描写的是自己在雨巷中与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希望逢着到相逢相失的过程, 内含却十分丰富;简单的看法认为它是一首写景诗, 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一些人把它当作爱情诗, 丁香姑娘是诗人的梦中情人;有的又认为是诗言志, 雨巷比喻人生之路, 丁香姑娘比喻光明和希望。这就是诗歌意境欣赏不确定的表现, 是读诗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 情感志趣等。对诗歌意境进行合理的补充。教学中应发散学生思维, 进行恰当的理解, 必须深刻地品味诗歌意蕴。

上一篇: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谈企业激励下一篇: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