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音乐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非艺术院校音乐赏析课教学已成为音乐教学界的一个新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归纳,下足功夫,广泛收集、积累教学资料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重要基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讲授与示范相结合、讲练结合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关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艺术院校音乐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院校音乐艺术论文 篇1:

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当前,音乐院校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状况,可以说是重视与衰减并存。各种音乐学术研讨会大多设有传统音乐教育的议题;各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多设置传统音乐研究方向;不少民族地区院校已展开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各类传统音乐专著与教材不断涌现。但作为基础教育的本科阶段,其传统音乐教学课时却普遍减少,学生也不予重视。今后似应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同时各院校应展开与传统音乐教育相关的学术活动,营造浓郁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感情与学习兴趣,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

音乐艺术院校 ;传统音乐 ;教育改革

在中国的音乐艺术院校中,“传统音乐教育”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既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相联系,更与当代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之所以现在又重拾这个话题,是因为在其教育现状中存在着令人堪忧的一面。本文针对音乐艺术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深化音乐教育内容改革的若干设想,以期得到大家进一步的重视和思考。

一、现状:重视与衰减并存,表现为“四进一退”

当前,音乐艺术院校,包括专业音乐学院、高师与普通高校中的音乐院、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状况,是重视与衰减并存,具体现象可概括为“四进一退”。

(一)四进

1.以传统音乐教育为议题的学术研讨会不断举行,呼吁越来越强烈

据笔者所知,从1990年在包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提出此课题并写出向领导部门的建议书、以及在1996年于广州番禹举行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进一步提出“母语音乐教育”以来,差不多每届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和音乐教育学会的年会,在议题中均包含有此项内容(包括音乐类“非遗”的教育传承)。所提交的论文数量之多,其他议题难以相及。近年来,有若干次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性会议在各地举行,更把这样的研讨活动推向了高潮。上述情况表明,音乐界与音乐教育界对此问题是高度重视的,而且越来越重视。

2.凡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均设置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

各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所设置的研究方向尽管名称不一,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人类音乐学等,但其研究对象几乎都是中国传统音乐。除此而外,乐律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及表演等方向,不少也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的。这说明,音乐艺术院校在研究生层次是十分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研究的。

3.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大多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由于历史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音乐艺术院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是不平衡的,但大多数院校在数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来,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等院校,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4.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的专著、教材不断涌现

这方面的著作相当丰富,单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概论”、“导论”就有若干本,如王耀华、袁静芳、杜亚雄、杨红等学者所撰写、出版的著作;其他各相关学科的著作也不计其数,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杜亚雄)、《中国民间音乐概论》(周青青)、《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乐种学》(袁静芳)、《民族器乐》(袁静芳)、《中国宗教音乐》(田青)、《中国打击乐》(李民雄)、《中国民间歌舞》(杨民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伍国栋)、《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知识100问》(姚艺君、李月红、桑海波、陈爽、赵晓楠)……①这些专著、教材大多已用于教学,对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一退

但是,从传统音乐在本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及课时安排来看,我觉得现在还比不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民间音乐课分成四门,即民歌、戏曲、曲艺、民间器乐。单独开课,每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总共要学两三个学年。上课方式以感性教学为主(如学唱、背唱等),教师多请院团的专业演员来担任,课后则有不少兴趣小组(如打击乐小组等)在自发地练习。感觉上,尽管整个校园内以西洋音乐占主导地位,但学习传统音乐还是形成了一定的氛围。现在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课大多只能上一个学年,更有甚者,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课(含民歌、戏曲、说唱与民族器乐)则只上一个学期,其教学方法也多改成以理论讲授为主。除了音乐学系作为专业课或是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得到重视之外,其他系科对学习传统音乐没能形成一定的氛围,不少学生只是图个学分了事。我举一个亲历的例子:

近两年,我应邀到一所学院兼任多声部民歌的选修课,报名人数不少,为了凑我的时间,学院破例安排紧缩课时的办法,一个学期集中讲两个单元(等于是讲座课)。为上好这门课,我精心准备,除了插入民俗、故事以提高学生们听课的兴趣之外,在音乐分析中尽可能地与他们的专业相联系,还专门做了PPT,录制了音像,第一年还行,来听课的有音乐学、作曲、教育等系的同学,人数与报名的差不多;第二年,换了一批学生,有管弦、钢琴、指挥、声乐的,课前来签到的也有30多人,但上课时却只有不到10人,几分钟后,陆续抽签,只剩四五个人了,下课前五分钟,又渐渐有学生进来,问他们快下课了还来干什么?有的说要签到,有的说教务处老师要检查。原来,课前、课后的签到、检查,是学校为维持学生上课率的一个措施,学生则为拿到学分也创造了应付的办法。我不是个善于应付的人,所以这学年他们还要请我去上课时,我只好婉拒了。

这只是一所学校一门选修课的情况,不能以一概全。但对中国传统音乐不予重视、甚至有所倒退的现象,恐怕不只存在于一两所学校中的一两个专业。最近,在一次传统音乐研讨会上,听到一所音乐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的发言,让我深感震惊,他说:“课时少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还在于学生们不愿意去上。我们学院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缺课、缺考而拿不到毕业证书,其中,缺课最多者即是《中国传统音乐》这门课。”

二、认识与思考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客观的原因。有关历史的原因,过去已有不少文章进行过详尽分析,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就现实方面的原因谈点个人的看法。从问题的提出到现在已过去了这么多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之所以如此,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大家对问题本身的认识不尽一致。这里所说的“大家”,既包含学校和师生,也包含领导部门。多年来,我有一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中国的音乐院校学习具有母语性质的中国传统音乐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如同人们学习语言,尽管长大了也要学习一两门外国语,但如果不会母语,那你怎么生活、怎么生存呢?那为什么在中国的音乐院校中学生可以不学中国传统音乐而能心安理得呢?各级领导在对待课程、课时的安排上,对不同的课程均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要求,是动不得的,而唯独能挤的,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了:从四个学年、两个学年、一个学年到一个学期,一路砍下来,所剩无几。也许有一天,某位领导头脑一热,决定不要这门课了也未可知。这不是没有可能。我就见过一所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连一节中国传统音乐的课都没有的全系教学课程总表!当有人对这种课程安排表示质疑时,那位系主任还振振有词地说:“为了突出教育系的特点,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要安排其他许多课程。”听起来很荒诞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然而大家又感到无奈。怎么办呢?无非是两条:一是继续深入研讨,以期进一步统一认识;二是行动,不能永远停留在讨论之中,总要采取适当的行动。音乐教育界多位人士(如杜亚雄、管建华等等)已介绍了外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少经验,其中对北非突尼斯的介绍尤多,突尼斯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全盘西化到以民族传统音乐为主的全国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其做法是由教育部牵头,自上而下地予以推行,现在他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就是以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从音体系到具体作品)作为音乐学习的主要对象,同时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也进行配套的改革(譬如,为适应音乐律制,视唱练耳等课中不用钢琴而改用民族乐器等),效果甚好。在“高等音乐学院也开设有关西欧音乐的课程,但是教学的立足点是深深扎根在突尼斯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大出版社)我们能否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呢?

诚然,音乐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只能汲取他国改革的精神和经验,根据我们的国情,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下面想到的两条措施,是在不触动现行体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供大家参考。

(一)重点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

音乐院校是以本科为基础的。加强本科阶段的传统音乐学习,应当成为音乐院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传承文化,二是创造文化。要以文化育人,并促进社会进步。传承文化,是指传承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包括外国的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音乐院校在传承外国、特别是欧洲的专业音乐文化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为开创我国新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种原因,我们的音乐院校在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上,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影响所及,延续至今。

要改变现状,应从加强本科的传统音乐教育入手。当下即可以做的,一是将传统音乐课程的授课时间恢复两个学年(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实行),上课方式将感性教学与理论讲授并重,为加强感性认识,要制定一定数量的必唱、必会曲目;二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一种民族乐器,这一点,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早就实行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呢?三是增加选修课的传统音乐课程,以弥补必修课时的不足。与此同时,应对学生加强学习传统音乐意义的教育与宣传,破除学习无用论,增进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其实,学生的表现恰恰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一直在想,“谭盾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视中国的传统音乐,他们所创作的每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从观念到素材,都离不开中国的传统音乐及其文化。当然,他们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除了当时学校所开设的有关课程及深入生活做田野调查所得之外,自身的成长过程也起到很大作用,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进音乐学院之前就有在京剧团等院团工作过的经历,进到音乐学院之后,又十分重视和关心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音乐)。中国音乐家,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脚跟,离开了中国传统音乐及其文化,根本是不可能的。

(二)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

在音乐院校中进行传统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广泛开展与传统音乐相关的学术活动,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并将课堂教学与文化活动相结合,把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文化的层面。

近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为推动本院与全国各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持续举行了“两会一节”的活动,即“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教学研讨会”、“区域音乐研究与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和“北京传统音乐节”,产生了广泛影响。前两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参加,情况大家已比较了解,下面介绍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情况。

“北京传统音乐节”旨在打造北京音乐文化精品项目,搭建国际传统音乐文化交流平台;集中展示北京、中国及世界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研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及全球范围内传统音乐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对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师资、文化工作者及文化干部进行传习和培训;实践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和“立足北京,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宣传中国音乐学院传统音乐办学特色,使中国音乐学院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的“集散地”。

以传统命名的音乐节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它“立足传统,创造未来”的口号,彰显了“北京传统音乐节”将成为北京市别具一格的,集学术性、观赏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音乐文化活动的特性。“北京传统音乐节”将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一样成为每年进行的一次集展示演出、学术交流、大师培训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活动涉及海内外专业团体,参加人员包括专家和学者、民间艺人和民间团体、大中小学师生、地方文化馆站人员和社区群众,活动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

音乐节由北京市教委主办,中国音乐学院组织承办。到目前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2009年北京传统音乐节自10月11日至10月17日,为期一周,举办了10 场传统音乐系列展演、7场传统音乐高端论坛及6场传统音乐大师培训班。 展演的内容为:“北京音乐八百年”、“少数民族音乐专场”、“区域音乐专场”、“诗词吟诵”(中国、日本、韩国)、“雅乐物语”、“奥地利传统音乐”以及“北京民俗音乐狂欢”。

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暨第2届北京传统音乐节于8月末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开幕式上演《来自唐朝的声音》,闭幕式上演《丝绸之路音乐》,音乐节期间,有来自中国各地以及世界30多个国家的各种传统音乐节目得到展演,真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2011年9月16日至19日第三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这届音乐节的主题为“戏曲音乐的流变与再创造”,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音乐学会联合承办,是建国以来戏曲界与音乐界的首次携手。 集中展演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个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越剧、昆曲、河北梆子、豫剧、晋剧、北路梆子、梨园戏、高甲戏与木偶、黄梅戏、楚剧、汉剧、秦腔、云南花灯戏、湘剧、婺剧、粤剧、柳子戏、川剧等。演员以老中青三代搭配、中青年为主;表演形式有清唱、彩唱、折子戏等;众多的梨园名角登台献艺。与此同时,还举办了三场音乐界与戏曲界高端论坛,就戏曲的流变、再创造,戏曲与音乐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今年10月将举办第四届北京传统音乐节。活动周期达三周,内容十分丰富,主题音乐会是“大河颂”,将中国的、世界的主要大河流域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展示。如果说,前三届传统音乐节的主题主要体现为北京的“北京”、中国的“北京”的话,那么,第四届将办成的世界的“北京”。这一届还将呈现两个特点:其一,将与我院的“艺术实践周”活动合并进行,让我院师生全程参与,同时还要深入其他学校与社区;其二,将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参加,办成一个有更广泛的群众参与的真正意义上的“节”。

举办“北京传统音乐节”是为了深刻反思近百年来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音乐。音乐节使传统音乐走到群众中来,和群众有了较好的互动,传统音乐也只有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的保护。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走近传统,走进传统”,而最有实效、最有可能实现保护传统音乐的就是教育。音乐节期间,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走进大师培训班,面对面传授各类传统音乐艺术,使大家受到生动的传统音乐教育。总之,通过音乐节,营造了浓郁的传统音乐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将传统音乐教育从技能、音乐理论的学习提升到了文化层面,而这也正是举办“北京传统音乐节”的主旨所在。

将传统音乐教育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做法很多,这要依据各个学校的条件而定。上面介绍的中国音乐学院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这里所提的著作,仅为说明相关著述之丰而列举了笔者藏书之一部分,未能作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罗列;同时,为节省篇幅,也未能注明出版单位等项目,请读者谅解。

作者:樊祖荫

艺术院校音乐艺术论文 篇2:

非艺术院校音乐赏析课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

非艺术院校音乐赏析课教学已成为音乐教学界的一个新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归纳,下足功夫,广泛收集、积累教学资料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重要基础;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讲授与示范相结合、讲练结合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关键。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音乐赏析课;积极性

音乐赏析课内容广泛多样,不仅要求教师能正确传授音乐赏析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亲自示范,是实践与理论结合特别紧密的一门课程。如果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往往教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听得却是云里雾里,对于非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非艺术院校进行音乐类的教学中发现,非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于艺术院校学生的一些特点,所以,简单采用艺术院校的教学方法来教育非艺术院校的学生,显然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根据非艺术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非艺术院校音乐教学的规律,既让学生们学到音乐赏析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一个重要的难题。现将自己在这方面的肤浅认识归纳如下,以求教于同人。

一、下足功夫,广泛收集、积累教学资料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重要基础

非艺术院校的学生和艺术院校的学生不同,他们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地、正规地、持续地接触音乐教育,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喜欢音乐。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有可能达到让学生掌握音乐赏析知识的目的。不能死板地讲解理论,把音乐概念讲解完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同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例如讲解汉族民歌搬运号子这个概念,首先把定义告诉大家:搬运号子是我国汉族民歌号子这个种类的分支,在用人力运输物件时演唱。同时将把搬运号子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先对搬运号子有了直观的印象。接着启发他们进行思考,让他们把这个定义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去理解:平时大家合力搬运一件比较沉的物体的时候是不是得有一个人喊口号,以此来统一步伐、整合力气呢?“一二一”的口号就相当于搬运号子的音乐;还可以想象为大家参加运动比赛的时候,同学会为队员们加油,这个时候肯定会有领头喊出参赛队的名称或者是参赛者的名字,然后大家再一起喊出“加油”这样的字眼,那么这种领与合的方式也就是号子这个音乐种类所具有的特点。用生活中很多这样类似的例子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将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易于被教学对象接受掌握[1]。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在艺术院校教授音乐赏析课程的时候,教师可能只需要一架钢琴和黑板就足矣,但是对于非艺术院校这群没有经过系统音乐知识训练的学生来说,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将书本理论与实际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更直观的印象,来帮助他们学习音乐。为此,应将所有的授课内容做成PPT。例如,在我国彝族有“跳菜”这种舞蹈形式,当地人每逢婚、丧、嫁、娶或节庆盛宴时都要跳起。非艺术院校的学生们由于平时很少关注这些内容,所以很难想象出彝族的“跳菜”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为了解决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这个问题,我不仅找一些相关图片,以增加学生们的直观印象,甚至还找到了《跳菜》这个舞蹈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在播放时,边放边介绍一些彝族的风俗民情。通过这些途径,非艺术院校的这些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在当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舞蹈形式、当地人是怎样表现这种形式的,而且学生还了解了我国彝族的服饰文化。这充分说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把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交互传递。形象生动的图片、悦耳动听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积极性,使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习过程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兴趣浓厚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活跃了,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2]。

三、讲授与示范相结合,讲练结合是调动学生学习音乐赏析课积极性的关键

在音乐赏析课上,学生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有些音乐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有些音乐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讲解我国传统民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给学生播放过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这个版本由当地村民进行演唱,歌曲曲调简单,最后“哟喔”两个字把云南歌曲的地方特色表现得非常好。满腔热情播放给他们听,却引来他们的哄堂大笑,现在的年轻人非常排斥民族的这种原汁原味的音乐。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这些民族歌曲,带领学生学唱一些简短的民歌,就以《放马山歌》为例:开始学唱的时候学生十分拘谨,毕竟以前没有接触过。边教唱边给学生讲解这首歌曲,让他们了解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歌曲曲调往往十分高亢、嘹亮,节奏也比较自由、悠长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把唱这首歌与平时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大家都爬过山,费尽千辛万苦爬到山顶,一览众山小,这时候肯定会有呐喊的冲动,借助这声声呐喊表达出当时的心情。山歌就需要伴随这样的心情去进行演唱。

非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师一定要考虑到非艺术院校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尽量要把相关知识化繁为简,用贴近他们生活的语言进行授课,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非艺术院校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3]。

四、结语

在对非艺术院校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量体裁衣,下足功夫,广泛收集、积累教学资料;运用现代教學手段,使教学内容直观化;讲授与示范相结合,讲练结合;调动起非艺术院校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使非艺术院校的音乐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实高校校园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增强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

[参 考 文 献]

[1]王奕飞,谢留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06):25—26.

[2]彭石普.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探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12):25—26.

[3]解永菲.我国音乐本科招生考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章若艺)

作者:彭纾闵

艺术院校音乐艺术论文 篇3: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研究

摘 要: 音乐类艺术院校在考试遴选等环节中关于音乐表演和创作水准的评价存在随机性、主观性与不稳定性的情况,探讨如何建立音乐专业院校的学术评价体系,将音乐艺术表演和创作专业的艺术学术评价标准系统化、科学化,将更多的操作细节提升到学术的高度,细化到各个学科及其分支,针对各类学生考试制定具体评价办法。在教师业务水平评价环节,科学评价任课教师“舞台造诣(创作成就)”与“教学能力”的考评方式。

关键词:艺术院校;音乐学术评价;舞台造诣;教学能力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3.007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多位专家都在讨论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化的音乐艺术类学术与学科评价标准。2016年至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分别举行了关于艺术学科评价的学术研讨会议,讨论如何将音乐艺术学科评价推向国际化、标准化。会议谈到了学科建设的机制、艺术表演与艺术教学之间的联系以及艺术表演的评价方式等。但总体来讲,国内针对音乐院校艺术学术评价体系的研究在理論框架上还不够完整,进行实际评价操作时缺乏可广泛参考的具体细则。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音乐理论、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三个类别,音乐表演与创作二者均属于实践类的学科,对于艺术实践本身的好坏没有办法直接通过论文、专著等人文学科的形式进行评定。因此,音乐表演和创作的重要奖项成为较为普遍认可的评价参考,被权威部门列入了教师和学生评比遴选的参考指标。不可否认,在国内举办的高规格比赛中,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比赛确实为音乐专业学科的教学起到了标杆性的引领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音乐类比赛都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评委的不同审美偏好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评选结果。作为比赛本身来说这是常见的现象,但作为专业艺术院校,则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音乐艺术领域学术评价标准。尤其是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专业的艺术评价存在更多的主观判断,因此更加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支撑,建立一系列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机制。一套有实用价值的音乐艺术学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形成,将对专业音乐院校的科研、创作、表演、教学、招生工作的笔试面试,学习阶段性考试、评优评先,社会普及性的音乐教学、表演实践及各类音乐比赛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研究出一套科学的、具有实操性的音乐艺术评价标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与专业的交互:“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体系” 的制定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体系”是指针对专业艺术院校所开设的音乐类专业,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艺术水平、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业务水平进行科学化的衡量,以音乐艺术本身的标准为终极参考点而做出学术性的客观评价的一整套方法,以此推动音乐艺术院校表演、创作、科研水平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具体制定办法的时候应考虑以下内容作为出发点。

(一)重视教育单位的属性

根据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的属性,在校内进行教师学术评价的时候应与文艺团体单位有所区别,因此要将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与教学能力相结合,作为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在音乐专业院校中,专业共同课和个别课连接了艺术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艺术规格、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生的成果等多个方面。因此也应当将专业课程的评价作为重点之一。无论是专业主科还是音乐类共同课,它的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及潜能所在,帮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的专业优点,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二)把握严格的学术标准

除了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对教师或学生的艺术水准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缺乏系统化的音乐学术文字记录及分析作为学术支撑是极为明显的现象。教育单位经常依赖于校外的比赛结果作为评判标准,缺乏对于艺术水准学术标准的主观思考。一个要培养出一流艺术人才的学校,必须有极高的、稳定的艺术规格的标准,同时在技术上一定要能够量化。关于校外的比赛规格,教学单位从学术上应当有一个艺术标准的判断,并且切实筛选出哪些比赛、哪些平台的排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不应该只注重举办规模,举办地点等表面形式。

(三)侧重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专业的学术评价准则的设置

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类学科大致可以分为音乐理论方向、音乐表演方向、音乐创作方向、音乐教育方向四大类。音乐理论方向的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因此相对容易找到公认统一的评价方式。具体来说,由于有论文著作等成果参考,可以运用“显性要素”作为评价标准,如发表刊物级别、引用量以及学术专家们的认同度等来作为评价参考的依据。而表演方向、创作方向的学科,在学生的入学考试、阶段性成绩评定、教师与学生成果评定等方面通常存在差异较大的评价。比如在比赛或考试中同一个版本的演奏,可能出现一部分评委打分很高,而另一部分评委打分很低的情况。在创作类评分过程中主观评价因素占主导的情况更多,因为评委完全可以从个人喜好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在音乐专业院校中明确音乐表演方向、创作方向的学术评价标准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四)把握不同学科的特点

针对音乐理论方向、音乐表演方向、音乐创作方向、音乐教育方向进行具体评价时,应当在这四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专业、细分科目、细分种类来设置。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表现形式基本是通过现场表演,以音乐会、录音录像等方式来呈现,所以演唱、演奏的最终效果,所演音乐作品的“分量”、技术规格标准、演出平台的规格、同行业认可度等都应当作为评价的具体要素。音乐表演专业所涉及的门类众多,拿声乐演唱专业来讲,按演唱的风格可以分为“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其中美声唱法在国际上有比较公认的审美标准,也有公认的比赛,公认的演出平台。然而用国外的演出平台或比赛来评判民族唱法演唱者的艺术水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另外,民族声乐本身就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专业,它本身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因此在制定具体标准时需要 “多人共建”并以多样化、前瞻性的方式来评定,不要单一、片面地只局限于各类比赛的成绩。

二、艺术规格科学分类的结合:对于考生的评价办法

(一)“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兼顾

研究如何将演奏、创作等艺术的具体呈现环节予以量化,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该评价标准力求以学术分析作為出发点,其结果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1. 音乐中寻求科学理性的客观表达

白小墨在《人工智能音乐评价体系》研究报告中谈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当代新兴信息科技正在深刻影响当代音乐的生态,基于当前国内外所开拓的探索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可以预见,音乐人工智能将达到音乐专家顾问级别,辅助音乐学习、创作、表演和评价的趋势。

根据现有手段,人工智能在音乐评价中可以如下方式应用,详见表1。

由表1可以见,可以尝试运用大数据的方法,将成功的演奏演唱音频预先存入作为模板进行现场对比。该客观评价的标准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不能直接作为艺术学术评价的最终标尺,还必须结合主观评价来完成。

该标准创制的目标是可以相对具体客观地显示出演奏者对音乐要素的完成质量。该客观评价的标准目前主要作为学生考试的重要参考标准。

2. 寻找个性(主观)评价中正视共性感触

说到主观评价就离不开评审的个人,而个人的审美趋向往往存在差异,有时候这种差异还很明显,这时就需要通过寻找主观评价中的共性来达到一个更加稳定的结果。所以评审专家组的设置方法就很重要,专家组的来源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国内外结合、多家单位专家结合的方式,匿名打分。甚至在重要的艺术评价环节中还可以采取网络远程连线的方式进行评价。

3. 细化音乐学科中技能水平分类准则

音乐表演和创作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为各种技术细节,因此音乐表演类专业的考试内容应该落实到各种技术环节具体的评价标准当中,细化为各种不同的表演(创作)类型、风格、技巧规格等等。

黄阿罗在《专业音乐院校声乐表演专业的演唱评价方式构想》研究报告中以声乐专业为例论述了不同风格声乐演唱标准。比如,在表达巴洛克、古典时期作品时,节奏都是规整的,句子之间不会用情感来拉开或收拢,而演唱浪漫主义时期或现代派声乐作品时,句子中间有很多撑开的地方,而每次的演唱都会因为情绪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些具体的标准,应该落实到评价的核心内容当中。

西方器乐演奏专业包括的内容较多,评分标准也应有所区别。表2中列出了钢琴系、管弦系主要乐器类别的评价要素与计分方法,即多方面的评价要素按比例计算。具体原则在于细化评价环节,增加评价参考因素,最终以计分的方式来得到最终结果。比如,在演唱、演奏专业的考试中,将具体技术标准、艺术表现力、观众直观感受这三方面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判。具体技术标准涵盖了音高音准精确度、节奏特征把握等细节;艺术表现力按类比的方式分不同音乐流派、风格、艺术质量客观评价,最后结合观众的直观感受来综合评判。

下面再来谈音乐创作相关专业的作品评价问题,即如何对原创作品进行评价打分。音乐创作方向的成果应当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乐谱或“工程文件”,二是现场的演出或录音,然而这二者经常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进行艺术评价的时候应该同时照顾到这两个方面。在创作类比赛的作品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有一些比赛的获奖作品在后来基本不被演奏家认可,演一次就放弃了。同时,也有一些不被比赛认可的作品,却在演奏家手上一直持续演出。对一部作品的价值判断,除了技术上的好与坏,艺术上的评价通常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让时间来检验。因此对作曲家艺术水准的评价,应该更多的考虑到作品演出效果、流传情况。

对作品进行判断,必须大量依靠主观的评价。除了例行考试以外,基本上,目前最有说服力和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将学生作品的评价交给各类比赛,但从各方面经验看来,比赛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因评委本身不同的艺术偏好经常会使得对同样的作品产生意见分歧。以先锋派音乐风格为例,自20世纪以来,先锋派音乐创作的风潮席卷整个欧洲,因此当时西方世界中所有的创作比赛几乎以先锋派音乐创作为主导,从收到的作品谱面来看,如果没有什么“现代音乐”的特征(比如特殊的记谱,各种不规则的和弦等等)就无法取得名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反思,很多作曲家也意识到一味追求“先锋风格”的局限性。在当代,不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音乐节都推出了各种创作手法或风格的音乐会作品。可见,风格偏好是一个“变量” {1},而对于审美的极致追求是不变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当前的创作环境,制定好校内考试或比赛的风格偏好。风格偏好与创作手法的技术环节息息相关,因此应该在比赛章程里面明确不同风格作品的评分原则。如本次比赛(考试)要求技术方面创新,体现对当代音乐语言的把握能力;或本次比赛(考试)要求作品在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情况下保证其可听性,保证演奏家演奏技术顺利发挥。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至少也是可以被讨论的细节。

(二)根据评价目的或阶段的不同设置评价比重

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在学生考评方面有许多环节需要用到本专业的学术评价,根据需求不同,根据评价目的或者阶段的不同来设置评价的侧重点,考评的分值比例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音乐专业的学术评价体系能够更加的完整、科学。

比如本科入学考试的标准,应侧重于对音乐基本素养的考核,充分评估考生的“隐性能力”,以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将来能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可能性。对于演奏专业,则应该侧重在考生的演奏基本功上面,如基本的触键、运弓等基本动作有无明显的问题,反之即便完成了音乐作品也不能给予高分。因为对于音乐方面的细节处理可以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而“基本功”如果是错误的,从头开始纠正则相对困难得多。

在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文件中提出了“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要求,并明确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的具体内容。据此,在最终的毕业考试环节中,应该从严要求,对学生实际的业务能力进行科学、严格的判断,对演奏严重失误、曲目难度完不成、不能背谱演奏等现象予以坚决扣分。演奏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大型作品的完成能力。另外,应建议增设考试环节,如“艺术实践”内容(音乐会、录音等)。建立健全音视频资料存档机制,分阶段给分,增强学生在学习阶段各环节中的积极性。

三、舞台与讲台的平衡:音乐表演与创作类任课教师的考评方式

根据教育部的考核标准,专业音乐院校在教学成果界定方面有明确的形式,如各类获奖、有影响力的音乐活动、论文等。这些成果是艺术院校教学能力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本节所讨论的是教学能力本身,即专业主课艺术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也就是教师自身的艺术水准与教学能力。

对此进行直接的评价虽较难,但这恰恰是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应该关注的重点。

以专业音乐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为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舞台艺术造诣之间有直接联系。可以说,实践本专业艺术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是其进行教学工作的“资本”。

有两种优秀的教师,第一种是教师自身演奏水准高,自己可以给学生示范细节并讲解,培养出人才。第二种是一部分音乐学院的优秀教师,他们教学成果丰硕,培养出一大批卓越演奏家。由于年龄等因素,他们自己基本上不在舞台上出现,本专业的实际演奏(演唱)能力一般,甚至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片段也很难做到顺利完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他自己没有能力示范得那么精彩,但是他们知道真正的艺术标准,并能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达到这个标准。

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舞台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教师“教得好”比“演得好”更加重要。所以无论是第三方的评价机构还是专业音乐院校本身,都需要制定一种科学评价任课教师专业艺术与教学的考评方式,避免“一刀切”。

根据当前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公认的器乐演奏教育家,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而年轻一代音乐表演专业教师当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既保证了教学,也有相当高的演奏(演唱)水准,经常在舞台上演出,和专业院团的演员一样,在业内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对于青年教师来讲,进入教师岗位之后就将自己的专业演奏能力搁置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一些专业音乐院校对年轻教师每年进行专业考核,此举与专业院团的业务考核形式基本一致。作為音乐院校,建议对音乐表演专业青年教师每年的业务考核不应分量过重,为考而考,而应该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督促教师在各自专业方面不断求索的实际态度上。考核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比如提供本年度在各类音乐会中足够说明情况的演出记录。随着教学任务的增长和教师年龄的增长,专业音乐院校对音乐表演方向教师的专业业务考核应当逐渐适当放宽。

评价音乐创作专业方向的教师,对其艺术水准的评价原则上应更注重于“后期评价”——作品的影响力。一方面是看作品在演奏家手里被演绎的情况与观众的接受度,另一方面,是否被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也是关键要素,如果一部作品有学者作为研究对象,无论是研究这部作品的结构、创作手法、音乐美学等内容都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在作品后期评判中应加以重视。

以上针对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学术评价的制定原则进行了讨论,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索,但由于国内专业音乐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各有不同,本文无法逐一涉及。在具体执行当中,本文所列举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在保证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参考文献:

[1] 倪润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的困境与出路——当前研究状况的总结与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2).

[2]谢飞.关于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

[3]侯克明.中外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方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

[4]潘若简.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  关于电影教育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

[5]陈晓云.大学电影教育:在数字化繁荣的背后[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

[6]王珣.再论艺术学科的建设——从山西省艺术学科发展谈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2).

[7]陆天怡.艺术学科研究生“技”与“理”的自研究[J].戏剧之家,2019(20).

[8]周星.艺术与艺术学科建设——艺术学科双一流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因素影响[J].艺术评论,2017(10).

收稿日期:2020-03-21

基金项目: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度重点项目“专业音乐院校音乐艺术学术评价体系探究”(xnyy2018006)。

作者简介:雍敦全(1964— ),男,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刘力(1986— ),男,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专职科研员(四川成都 610021)。

作者:雍敦全 刘力

上一篇:粮油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电视调频设计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