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物流行业与企业的迅猛发展及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1+X证书制度作为教育部首推的重大改革措施,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标准、质量与特色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在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物流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有待完善。本文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标准、质量和特色进行概述,介绍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并形成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标准、质量及特色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标准;质量;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对高职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问题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标准、质量及特色研究对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标准、质量和特色概述。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标准。它是衡量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各个方面的规范、指标和准则,专业建设的标准往往对应该严肃对待的方面有深远影响。主要包括: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工学结合等方面的指标和准则。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质量。它是专业建设的目的,专业所呈现出的优劣状态,主要包括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工学结合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质量状态。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它是在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方式、专业建设内容等方面区别于其他同类专业的因素,主要包括在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工学结合等方面所体现出特色的因素。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条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标准、质量与特色研究,首先要研究专业建设的条件,对专业建设条件进行综述分析,包括:教育教学的设施、场地,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教学实训建设等。物流专业建设条件决定着一个专业开设的合理性,对物流专业建设条件的建设与评价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保持专业特色的重要前提。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课程设置,应该进一步突出高职物流的专业性,合理处理物流实训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适宜突出物流操作技能,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培养学习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良好的表达能力。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师资的引进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为教师的培训、晋升等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使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而且有助于调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广大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热情。

(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方式

面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介绍,主要解决课程内容单一,作业形式简单,课程内容适合性欠缺的问题,主张多媒体化教学,生动直观展示知识、技术和服务。积极采取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标准、质量及特色研究

(一)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上,依照国家职业教育规定为指导,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适应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的要求,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方面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对接。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实习情况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建设目标,贴近高职学生学习需要,符合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物流教育服务。建设全面发展、引领专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方法等。

(二)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专业教学质量是确保专业建设的基础,提升专业教學质量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学质量建设是规范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其次,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是衡量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上建设因科设标的管理体系,强化教学质量建设与评价,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管理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重点,以技能考核为目标,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形式,进一步规范对教育教学的管理。

(三)专业特色的打造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以专业特色为龙头,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专业特色的建设值得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打造专业建设的特色。

1、秉承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成长成才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学会学习、学会技能、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创新德育模式,安全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每个环节都贯穿德育教育,实现安全工作全覆盖。

3、以技能考核为主线,创新评价模式,建设科学合理标准的考评模式。建立以考核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专业建设要进行实训设施的建设。

4、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双师型人才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和特色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及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的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体现在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素养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探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标准、质量与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雪梅 .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2017(11):145,147.

[2]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肖永利,熊山. 教育现代化. 2017(51).

作者简介:陈玲,女,天津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物流管理系教师。

作者:陈玲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2: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物流行业与企业的迅猛发展及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1+X证书制度作为教育部首推的重大改革措施,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1+X证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院校、企业、教师层面针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等方面探讨了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运用,现代物流得以迅猛发展,物流企业从传统服务向高效运作发展,同时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出对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物流技能人才,扭转就业市场中出现的物流人才数量上“供大于求”、结构上“供小于求”的现状,基于1+X证书制度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为大势所趋。

1 1+X证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2019 年1月国务院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始试点运行1+X证书制度,2019 年 4 月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第一批“1+X ”证书正式启动了。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革新,1+X证书制度中“1”是基础,代表学历证书,“X”是强化,代表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精髓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融通。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施,对培育对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新型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有利于创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将物流管理的职业技能等级的标准、内容、考核与专业教学的标准、内容、考评进行融合,从而达到书证合一的结果。有利于高职院校及时将行业企业的新发展、新要求和新技术融入到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去,进一步对接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满足就业市场的新需求,提升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第二,有利于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由于1+X证书制度的精髓要求书证合一,因此在贯彻实施中能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效地与当前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要求、新规范和新技术融合,有效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的统一和积累,满足市场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第三,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实现产教融合。1+X证书制度联结了校企双方,为保障1+X证书制度的顺利开展,校企双方须从合作机制、合作形式、合作项目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充分整合企业和学校两方资源,深度拓展,构建平台。一方面企业专业人士深入学院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中,另一方面学院专业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技术合作、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服务企业,加强顶岗实习、开展现代学徒制,建立工学交替机制,推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实现产教融合。

2 目前制度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和师生对1+X证书制度重视不够

目前1+X证书制度在试点职业院校处于探索阶段,学院领导和师生对此制度的认识还处于初期阶段,一是还没有深刻认识到此制度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革新,对培养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意义重大,二是还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机制及各方面的配套去践行该制度如何融入到当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去。通过多方调研发现,试点院校初期比较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设立试点,培训相关专业的教师,投入相应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但缺乏对该制度的持续执行和相关配套跟进;同时1+X证书制度涉及到的相关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少,在实施中未能进一步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合作,书证融合的改革仅仅浮于表面,未能深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活动中;参与的学生被动地接收学院的培训和相关安排,至于此制度跟之前的取证有何不同并不清楚,对自己学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的影响并不了解,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内生动力和目标管理。

2.2 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调研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由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教师完成,由于缺乏时间、精力、资金等各项学院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同时缺乏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及培训评价组织的深度密切合作,企业和培训评价组织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融入学院的专业和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中来,未能形成有效的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意见,从而造成调研工作从深度和广度上流于形式,往往出現人才培养方案从内容和形式上稍作修改形成新版上交,未能体现市场和企业真实需求,出现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脱节、无法衔接的现象,无法适应新时代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真正需求和发展。

2.3 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滞后

随着物流行业与企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1+X证书制度的要求。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未能与行业、企业挂钩,职业技能鉴定未能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中去,造成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与实践应用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推进和落地滞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和实践教学远远不够,许多高职院校缺乏配套的设备、师资、场地等支持,导致实训实践教学任务无法有效完成,造成高职学生在校实践能力无法提高,毕业后无法体现高职学生的独特竞争力。各种创新教学方法如信息化教学、在线课堂、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行为导向教学等由于缺乏制度、设施等配套支持,教师积极性不高,无法将“1+X”的证书要求很好地融入教学环节中去。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一方面缺乏专业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更缺乏专业和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在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专业教师还承担着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其他教科研等多项工作,造成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无法专心教学,深耕课堂。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缺乏物流管理专业师资的培训计划或培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未能有效提升现有师资的专业技能。专业教师的下企业实践活动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无法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生产经验。

2.5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拓展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浅层状态,合作项目多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停留在选人不育的阶段, 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同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未能形成技术和人才优势,服务企业能力不够,因此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和课程建设、企业和学院师资力量和资金配备、校企合作项目深度拓展等方面的建设还远远不够,缺乏深度有效融合,没有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惠,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形式表明化,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

3 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3.1 院校及师生加强对1+X证书制度的重视程度

首先高职院校学院层面对此证书制度要开展全院范围的培训和宣传,进一步加强院校领导和师生对此制度的深入了解,理清思路、结合学院当前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安排、逐步推进。同时要健全相关机制和各项配套的跟进,便于师生能够更好地践行此项证书制度的落实;教师层面要加大对此制度的学习和研究,借助学院平台和企业行业平台,进行深度合作,了解证书制度的精髓和内涵,掌握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与各方力量合作制定新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鉴定的新要求、新规定、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中去,同时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们提升观念,抓住机遇,激发内生动力,明确此证书制度的目标和要求,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

3.2 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调研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职院校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化和实践化方案。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在1+X证书制度下进行专业调研才能适应新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发展需求。首先学院要与行业内的优质企业进行校企联系与合作,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便于组织校企双方专业人员力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和共同制定,切合当下市场和企业真实的需求;针对校企合作基础薄弱的院校应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保障工作方案,保障专业教师进行调研的时间和工作量,做好相关计划将调研时间可确定在平时或寒暑假,可与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工作合并进行或单独计算工作量,并进行相关的评价考核,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本项工作落到实处。将证书要求有效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中去。

3.3 有效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

通过专业调研,确立岗位群,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设计相应课程,实现导向教学,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证书要求的培训目标、培训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渗透到课程体系之中,从而制定1+X证书的新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职院校加快对校园信息化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实践设施的投入,配备相应的场地、师资、设备等,保障实训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各种激励制度的建立鼓励倡导各种创新教学方法的广泛运用,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保障“1+X”的证书的要求很好地融入教学环节中去。

3.4 积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1+X证书制度改革要落实到位,一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高职院校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引进专业青年教师与企业优秀员工,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提供后备力量,并借助合作企业的人才资源,为学生开设独立的实践技能课程。另一方面建立培训制度,提升校内现有教师力量。通过“1+X”的证书专项培训、加大实训课程设置和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此外通过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空间。

3.5 校企合作进行深度拓展

首先,校企双方成立相关委员会,建立健全合作制度,完善相关机制,通过1+X证书制度充分整合企业和学校两方资源,按照行业企业实践标准培养符合现实所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达到共赢的目的。同时,双方可以在学院建设实训基地或合作学院,通过企业实际情况对人才的需求,依技能考核的项目标准,深度合作,拓展项目,开展有效地实践教学活动。加强顶岗实习、开展现代学徒制,建立工学交替机制,让学生有效地提升岗位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职业专业基础。学院还可定期邀请物流行业和名企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毕业的优秀学子举办讲座,使学生们在校园里就可以及时感性地得到行业企业的最新资讯,并通过答疑解惑,让学生们尽早树立目标,激励他们的求知欲,搭建起校园与社会的沟通桥梁。同时引导学院专业教师通过技术合作、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服务企业,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目前1+X证书制度在试点职业院校处于探索阶段,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良好的实践试点基础,2019年6月起成为全国首批物流管理的证书试点院校,学院成立了配套考核站点,选派3名物流专业教师赴内地进修培训成为物流管理1+X中级培训教师及考评员,每年按期完成学院考点“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认证培训与考试”工作。现学院已召开了1+X证书专项资金分配会,物流管理1+X证书专业建设分配资金到位,并完成了“1+X”物流實训室设备采购方案及招标采购流程,后续工作加快进行之中。学院高度关注“1+X”证书制度建设,定期要求项目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项目进展中存在问题等,真正将物流管理1+X证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符合1+X证书制度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此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1+X证书制度的改革和实施,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实践人才,推动我国现代物流的长远发展。

基金项目:2021年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课题编号:JZW2021219。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2] 杨蔚民,周荣虎,朱瑶,刘庭雨.职业教育“1+X”证书体制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6).

[3] 林麟.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下专任教师的转型与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

[4] 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5] 林麟.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下专任教师的转型与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

[6] 李寿冰.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作者简介:

温晶媛:(1973—),女,广东省梅县市人,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分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作者:温晶媛 穆扎拜尔·沙迪克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物流行业需要的物流技术性人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物流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校企合作有利于物流行业与物流专业学生更好的发展。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让校企合作发挥实质性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技术人才的主要单位,随着社会发展与需要,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也逐渐提高。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能让学生快速投入工作中,高职院校往往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性与实践能力,达到学生与企业双赢的局面。然而,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以实训课程为辅,不重视学生技能水平,出现学生对实操技能不熟练现象,导致其在企业实习时缺乏适应能力,因此,为了达到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实训课程具有一定针对性与全面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本文就高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提出其专业的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探讨,为发展物流专业人才提供策略,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一、研究背景

伴随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提升。为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增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国内高校物流管理教育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近600所,其中80%以上高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与物流行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定位相一致。然而,从办学历史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办学仅20余年,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相较于我国物流行业迅猛发展而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略显滞后,具体来说,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实践能力方面显得十分薄弱。现有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大多数是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不足,即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面临较大的缺口,急需高校输出大量的专业物流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又较难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更好地滿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

二、校企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未更新校企合作观念,校企合作缺乏明确的定位

很多高职院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觉得只是跟随潮流,并未真正理解校企合作的真正含义。大多数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实习问题,都会选择校企合作,但只是将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手段,没有对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进行充分考虑,导致物流企业无法对校企合作产生热情。

(二)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化问题

具体来说,校企合作的核心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积极进行信息、技术资源的置换与共享。而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缺乏实际意义,更多时候,学校与企业都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贯彻合作理念与合作精神。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看,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让临近毕业的学生自己去物流单位实习,校方也没有积极安排、组织学生去优秀的物流企业实习,个别学生较为懒散,实习一两周就草草结束,学校与物流企业也不进行整顿和教育,而是放任这种行为,许多学生也纷纷学习,仅认为参观参观物流企业、打几天工便完成了任务,这种风气严重影响甚至误导了校企合作的本质,让校企合作变了味。其实,优秀的物流企业会涉及多方面的工作,运输、储存、装卸、搬运以及配送都是不容疏忽的,仅进行一两周的实习难以真正掌握整个物流环节的体貌,更难以了解到物流专业的实践性与技能要求。此外,即使学校安排学生进行长期实习,但是一些物流企业仅仅安排物流专业的学生从事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搬运工作,不让学生接触、了解真正的物流技术,这样的校企合作对学生提升水平方面的帮助很少。总之,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对策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制度

对制度的完善,政府、企业、行业以及学校都要参与进来。学校需要组建以四方代表成员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以及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使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四方三层”结构,使得校企合作有制度可依,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二)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做好校内与校外的工作。第一,可以与进入学校的快递公司进行双向合作,使“校中厂”得以建立。第二,实训基地必须具有收发区域、储存区域和教学区域这几个功能区域,使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物流实训的基本要求。

(三)重视并用行动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

国家重视人才的发展,教育部也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了人才的地位、鼓励人才的发展。然而,仍有些高职院校不以为意,依旧我行我素,采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所以,仅具有宣传作用的号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人才培养的实行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对高职院校起到约束作用,使之必须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吸纳人才,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推广与完善。所以,我国立法部门可将人才培养制写进现行法律中,这样一来,校企双方都会重视人才培养的发展,更积极地解决职业教育现有的不足。总之,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校企双方摆正心态,避免敷衍了事的行事作风,方能扫清障碍,顺利发展覆盖到全国各地。

(四)创新教学

首先,学校可根据企业提供的物流管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为学生讲解最新物流管理知识,使学生对企业工作具有一定认识;其次,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使其拥有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掌握物流管理的实操技术,学校可令教师去企业进行实操训练,不但使其拥有专业技能,还可增加工作经验,为教授学生带来有利条件;第三,邀请物流企业有经验、有能力的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增加学生实践能力,或引进专业的“双师型”人才,增加师资力量;最后,邀请物流行业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人员以讲堂形式为学生授课,使学生看到物管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加其学习动力与信心。

结束语

总之,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对于物流技术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可以让高职毕业生提前适应职业生活,提高就业率;同时还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不断探索,使校企合作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鹰尼.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航务周刊,2019(40):68-69.

[2]兰琦.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1):65.

[3]李巍.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6-7.

[4]卢川榕.融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J].人才资源开发,2018(14):44-46.

[5]冯彦乔.四川省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8(16):181-183.

作者:邹宗霖 嵇馨琦 商佳乐

上一篇:企业低碳生态文明论文下一篇:课程设计情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