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建设师德论文

2022-07-03

摘要: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中职院校的办学效果。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是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保障,也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如何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成为了中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进行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职院校建设师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院校建设师德论文 篇1:

中职院校师德建设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逐渐重视,进而对中职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这种情况,中职院校需要从建立完善长效的师德建设制度、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建设、健全奖励机制来促进师德建设这三个方面出发,进而有效提升中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水平。

【关键词】中职院校;师德建设;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一、引言

中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立德树人,并能够通过有效强化中职院校师德建设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中职院校需要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并将其当做一项需要长期奋斗下去的目标。中职院校的师德建设目标是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提升其政治素养、使之具备完善处理业务的能力,并能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举止端庄、行为有范。

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

虽然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得许多中职院校开始逐渐重视师德建设,但是,还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进而使得师德建设只停留在相应的口头宣传上,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部分中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没有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重要性的现象,因此许多教师并没有参与到师德建设活动中去[1]。进而出现了一些教师只关注个人发展而忽视了关注学生,从而导致了中职院校部分教师职业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的现象。

2、没有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估机制

建立师德评估机制是建设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看来,我国中职院校的师德评估机制还处于萌芽阶段,并不能根据新形势与新情况来及时调整相应的评估指标,从而难以有效反映教师师德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部分中职院校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进而出现了对教师的评价重业务而轻育人的现象。由于中职院校各部门之间没有确立合理的分工合作机制,所以在实际开展师德评价的过程中,会出现缺乏协调统一的现象。进而导致师德评价方式相对落后,各种程序与步骤不规范等。

3、缺乏相应的师德监督奖励机制

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的师德建设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监管部门,对师德的监督方法与监督手段也较为落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监督主体在对中职院校师德建设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出现懈怠行为[2]。除此之外,部分中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奖励机制,进而使得教师在具体开展师德建设的活动中缺乏必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有效强化我国中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措施及策略

1、建立完善长效的师德建设制度

中职院校要想强化师德建设,首先需要在制度上加强对师德的约束与管理。中职院校可以设立相应的督导小组,对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德进行监管,用制度措施来保障师德建设的长效运行。与此同时,教师自己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与高尚的道德品质,进而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建设师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贵在坚持。中职院校需要将师德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让教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师德的熏陶与培养,从而深远持久地对教师产生影响,进而促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

2、不断强化教师职业责任感建设

开展中职院校的师德建设,需要通过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来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教师队伍中也开始暴露出功利性的倾向。教师作为世间最高尚的职业,一直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夹杂功利性的教师队伍会影响到教师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建设需要让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能够严格遵守相应的制度规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职院校自身需要强化对师德的监管力度,禁止教师收受礼品,定期开展教师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培训,强化教师的反省自思,让他们在思想上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3、健全奖励机制来促进师德建设

通过健全奖励机制来促进师德建设,需要对师德评价的相应指标进行细化与量化,能够体现全面性与科学性。基于新形势下,我国中职院校的师德建设除了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能力,还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需要通过健全奖励机制来逐步推进师德建设,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能够通过自身的道德品质来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进而为中职院校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结语

中职院校需要逐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机制,并能够有效通过师德建设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通过榜样示范来影响学生,进而提高中职院校的整体师德水平,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辉.浅谈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4,33:201.

[2] 宁兆国.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与策略探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158-161.

作者:李昭华

中职院校建设师德论文 篇2:

浅谈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

摘 要:教师的质量和数量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中职院校的办学效果。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是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保障,也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如何组建优秀的教师队伍成为了中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院校  师资队伍  提升路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学中做、做中学”理念的指导作用下,对中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无法一蹴而就。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对师资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中职院校在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体系中的定位,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和培训,提高其综合能力,使其更能在中职院校教育发展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一、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从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来看,其中的教师大多具有本科学历,这些教师的思维和教学理念会受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影响,对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流程等方面掌握得较浅。这些教师更倾向于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来衡量教学效果,使得教学与实践之间出现断层,很难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近几年,教育部门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中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取得了“双师型”资格,但是仍然存在缺少实践经验的问题。要想实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提升中职师资队伍建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课程改革的需要

专业建设的着手点是课程建设。要想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应该重视课程建设的效果,体现了中职院校实施教育改革的重点。校企合作是中职院校能更好完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路径,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融入到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当中,使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到课程开发当中,特别是一些核心专业课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使课程改革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中职教育的按照就业导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

3.提高教学开放性的需要

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是中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主要体现在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检测学习成果、探讨专业问题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与教育发展相契合,还与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及查找互联网教育资源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革新

当前,尽管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教师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其与发展迅速的中职院校教学情况无法契合,达不到培养理想的人才的效果。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背景方面参差不齐,文化知识掌握得较少,思想叛逆。尽管很多教师付出了精力,但是却没有得到心理预期的成就感。加之中职院校招生困难,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不合理等原因,使得很多教师失去了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学校中的培训机会大多会给到青年教师,使得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出现了分层,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

2.教师在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的勇气不足

很多中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并没有对师德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教师在学校中没有感受到归属感和责任感。教师与教师之间针对教育教学的沟通较少,大多都是独立开展教学工作。很多教师将教学的过程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的重复劳动。还存在一些安于现状的教师,不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没有教育改革创新的勇气。

3.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

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起来的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带头人,能将自己优秀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其他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共同成长,对提高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中职院校还没有建成实验实训基地,使得教师无法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及能力的提升路径和方法

1.严格控制师资队伍的准入标准

在中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外国的经验。聘用一些具有较为深厚知识背景以及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当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现代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职院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相关领导应该对师资队伍的准入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此作为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有效路径。对于青年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引进更多的骨干教师。从福利待遇以及薪资水平的方面对教师给予更多优惠,从而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2.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

要想达到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目标,师德师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中职生是中职教师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教师的言行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教师的师德水平与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沟通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操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中职院校而言具有关键意义。将人本理念实际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了中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3.大力培养师资队伍带头人

(1)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中职院校可以鼓励教师多多参加各種学习班,例如,技术培训班、教学经验交流班、教育理论学习班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教师能接受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提高教师轮训制度的健全程度,为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提供推动力。学校应该对职业教育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新聘用的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达到标准后才能实际参与教学工作,对于在岗教师实施固定期限的轮训,提高校企合作的程度。

(3)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技能实施严格考核。对于一些持有“双师证”的教师,应该按照固定的期限对其实施技能考核。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与其持有的证件相符。对于一些并不是示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采用师徒制,使其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4.构建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中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对政策的导向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趋势以及办学情况构建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例如,制定教学岗位优惠政策,优化课时酬金的发放方式,突出教学工作在教师职称评聘以及年底考核中的重要性等。不仅应该重视教学成果,更应该对教学过程给予足够的重视,考核的标准应该与教师的专业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加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当中。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使其能得到快速成长。

5.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领域的结合程度不断提高,这样的教学发展趋势对中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方法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现代中职教育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更加多元和深入。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决定了教师与教学岗位之间的匹配程度。所以,应该有意识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能不断接受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对计算机进行合理运用,这也是教师不断实践和得到自我提升的过程,对建设和提高中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还能在实践中贯彻教育信息化的先进理念。
四、小结

综上所述,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当前中职院校所面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促进中职院校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因此,中职院校在认识到建设师资队伍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严格执行师资队伍的准入标准,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大力培养师资队伍带头人,构建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方式,实现理想的教育发展目标。通过本文对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及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进行的分析,希望能为提高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程立军.基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8).

[2]喻喜红.论民办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18).

[3]柴建伯.中职学校研究型重实践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职业,2017(26).

[4]黄玲芝,陈晓梅,雷德.如何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为例[J].职业,2017(20).

[5]戴雄强,何孟星.中职“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工业学校为例[J].机械职业教育,2017(1).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陆伟

中职院校建设师德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对中职教学的一些思考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去引导和培养学生,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探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对中职教学方面进行探索,试图有助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当前,在整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都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免学费政策正在全面实施。一方面,许多中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而学生非正常流失率、教学质量检测达标率、学生技能竞赛夺奖率、学生考证通过率、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等仍不尽人意;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招工难,特别是招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更难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行业对各类熟练工和技能人才可谓求贤若渴。从理论上讲,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是最符合各行业需求的,然而,由于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业渠道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的毕业生实际上难以达到行业的企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原因,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笔者认为,究其症结,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实际施行的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性。本文主要试图结合我校实际,对中职院校教学方面进行探索,以求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中职生现状

造成中职生现状仍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及家庭的原因

中职类院校的生源复杂,入读中职类院校,历来都是许多学生和家长“一种无奈的选择”。学校主要生源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考上高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部分是没考上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少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升学考试失意后,不思进取,不能适时调整心态,滋生厌学情绪,入读中职类院校不过是想混一张“就业”文凭而已。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学习基础较差,或者没有参加中考的初中生,甚至还有根本不喜欢乃至很厌恶读书的初中辍学学生也跨进了中专和技工院校的校门,学生基础严重参差不齐。

从我校近十年以来所招收的学生情况来看,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入读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而有约四成左右的学生由于成绩差,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差;还有约三成左右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他们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入读中职院校只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

学生自身的问题较多,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娇惯溺爱,百般呵护,造成这类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好强、目无尊长,其独立性差;有些家长因为忙于应酬、赚钱,对自己的孩子无暇顾及,缺乏教育,缺乏关怀,造成这类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常常以违纪违规来突显自我,希望籍此引起他人特别是家长的关注;还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干脆放任自流,只是把中职类院校当成托儿所,将孩子推给学校来看管。

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导致学生产生行为上的异常。近几年,笔者通过观察和了解,还发现了一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我校每年的寒暑假期间都会组织近千名在校生参加寒暑假工等社会实践活动,并有教师24小时地与这些学生吃住在一起进行管理。这既有机会让学生真正接触和了解社会,又能让学生及其家庭增加40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但笔者发现,每年寒暑假工报名参加的绝大部分是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甚至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而许多贫困生从来不愿意参加这类社会实践。带着疑惑,笔者在我校及其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深入贫困生及其家庭中了解,他们给出的主要理由一是担心工作辛苦,二是担心在社会上被骗。因此,整个假期,这些学生都是呆在家中无所事事。在毕业前顶岗实习以及毕业推荐就业时,这部分学生普遍也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学校方面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虽然中职教育目前已由快速发展转型为内涵建设,但仍有不少中职类院校在不断扩张,并希望以规模的扩大标榜自己办学的成功。同时,现阶段仍有不少的中职类院校为了求生存,将入学门槛一降再降以扩充生源,只要持有初(高)中毕业证或初中结业证明就可以入学,不管你的毕业证或结业证明是怎样得来的,几乎什么类型的人都能入读中职类院校。

其次,当前的中职院校教师,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因为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屈尊”来中职院校当教师的;一部分是企业半路出家、改行而来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中职院校的毕业生,通过自身学历及技能两方面的进修提升成为中职教师;还有一部分是从普通中学分流而来的。其中文化课教师过多、专业课教师太少,“双师型”教师更少,专家型的教师严重缺乏。有些专业教师懂专业理论,却不擅长实训教学;有些专业教师只会实践操作,但缺乏扎实的理论。部分教师对中职学生还有歧视心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备课敷衍,教学手段单一,讲课随意,导致中职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不高。

再者,有些中职院校还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太合理、缺乏专业教师、没有实训设备和场地、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等问题,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轻视职业技能人才,认为普通全日制的高中、大专、大学教育才是正规教育,进重点高中、考大学、上大学才有前途,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都是“学困生”。对不少学生来说,进入中职类院校学习实属“无奈之举”,常被看不起。许多学生以及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重读初三或读高中,也不肯让子女免学费去到中职类院校学一技之长,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

中职院校由于普遍受到学生素质低、师资缺乏、师资水平不高、实训设备陈旧、场地不足、课程及教学内容设置不当、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毕业生的质量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中职院校毕业生“有文凭,没技能”,这也是目前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普遍评价,进而更加引起社会对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情况的怀疑。此外,由于用人单位一方面盲目追求高学历,一方面不少的中职学生在就业时缺乏吃苦耐劳、踏实敬业的精神,随意跳槽,使得在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专员的心目中,中职生进入企业工作,除非确有一技之长能为企业所用,反之工资、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一般情况下都是等同于普通农民工,许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学校所学专业无关,导致中职院校更加不被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所青睐。

二、中职教学现状

许多中职院校毕业生难以被用人单位按技能型人才对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职院校教学的现状。我国中职教育在近10年取得了空前发展,但中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方法、内容等方面,明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制约着中职院校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由于当地政府对中职院校的投资力度不大,而有些中职院校为追求规模仓促扩校,反而使学校的发展受到了制约。本来略显充裕的办学资金反显捉襟见肘,加速了师资不足、教学设备陈旧、教学环境简陋等恶劣教学条件带来的一系列如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等不良后果的产生。

2.专业课师资严重不足。许多中职院校经常会出现一个老师每周20学时以上的工作量,并同时教3~5门专业课的情况。且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流动性较大又难以避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笔者曾经经历过一个教学班在一个学年内换了五位班主任的情况。这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极为不利,也会进一步影响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专业设置“随大流”。虽然有教学大纲,但每学期的课程安排随意性大。有些中职院校想吸引更多的生源,专业设置时没有考虑本院校是否具备相应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条件,没有考虑社会的需求量,或美其名曰“以市场定专业”,甚至有些专业学生招进来了,没有专业教师,没有实训设备和场地,不得不让部分教师临时“抱佛脚”成为“全能”教师,一个专业教学班只有一个专业教师“包打天下”,授教所有的专业理论课及专业课。如此闭门造车,画饼充饥,不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且专业特色与教学质量无从谈起,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问题更显突出。

4.中职院校各方面条件相对偏差,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学生素质又参差不齐。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教师,不但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要同时承受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且时常会感觉到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成就感,难以实现自身价值。部分教师为了减少实际工作量,往往不愿意更换新教材,使得教学内容陈旧,对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只是在授课过程中一带而过。此外,从表面上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推陈出新,但是由于受到本院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院校实际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还是单一刻板的讲授法、演示法等“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

此外,教学管理不尽完善,考试制度外严内松,毕业条件形同虚设,校园文化浮于表面,政绩工程弊大于利等,都使中职院校的不良学风日渐蔓延。

三、教学改进措施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存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一定的职业并成为有用之才。而提高教学质量是职教发展的永恒追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但合格及适用性是质量的基本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是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笔者认为,可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改善办学环境,提高生源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高成本的办学类型。中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的实施,受到许多办学条件的制约,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降低目标评价的标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有句名言:“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或许有些人忘记了:学生是受教育者,不是“囚徒”。中职院校学生穿校服、戴校卡是为了便于管理,上学时没有穿校服、戴校卡就不让进校门,这似乎有点违背初衷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但每一个教师首先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人,有家庭、有父母孩子,本人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持体能,还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养家糊口。不能只要求教师奉献,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因为“完不成工作任务加班是你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加班补贴;不能要求教师上课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却没有相应的教学场地、设备、模型、挂图等,教学改革难以实施。笔者建议,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在确保办学规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招收相对优质的生源。这是改善在校生教育管理,培养良好校风学风的有力保障。我校从2014年开始,中技生只招有初中毕业证的应届生,整体的学风以及学生日常教育管理都有了较好的改善。

不良学风缘于不良管理,这是中职院校管理思路的起点。“管理即服务,服务通人性。”中职院校管理应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就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以人为本不仅仅挂在口头上或写在纸上,而应该将人性化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师生身上。只有力所能及的改善办学环境,配备基础的教学设备设施,并真正提高一线教师的福利待遇,进行多方位的教研教改,学校才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专业,优化课程改革

中职院校要想求生存,专业和课程应结合本地区及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而具有代表学校形象的,得到社会认可的特色品牌专业尤为重要。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都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笔者认为,中职教育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安排上,应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还要突出对中职生岗位能力。大胆删减那些不实用的文化课,删除那些过难、过繁、过深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减轻教学压力。专业课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训教学内容,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提高专业素质。笔者认为,应增强教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尽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并鼓励一线教师,结合本院校的实际,编写出真正适用的校本教材,形成本院校独特的专业课程特色。这样的中职院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才会有发展的原动力。

(三)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不足是中职院校发展的瓶颈,急功近利导致的教学秩序、学风建设以及师德等方面的问题日渐增多。教育的希望是教师,拥有一批理论教学水平高、专业实操技能扎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院校发展的希望所在。

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首先要严格规范教师的行为,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可通过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其次,建立有效的培训奖惩机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积极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支持,多渠道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培养既有“讲师”职称,也有“技师”甚至“高级技师”资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再者,切实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使教师树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深化校企合作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中职院校师资、技术和设备更新的问题是一道难题,校企合作是大势所趋。合作之路虽然非常坎坷,热情付出往往没有回报,但校企合作也是当前中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坚持走下去。目前,我校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有:①设立冠名班。企业为学校提供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可以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并优先聘用冠名班学生等。②设立校外培训基地。企业为学校某专业的学生提供5个月的免费培训学习,培训结束后,优先由企业聘用,或作为技术工人推荐给其他相关企业。③设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企业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见习和实习,学校优先推荐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④订单式办学。企业为学校提供部分实训设备及兼职教师,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和毕业均进入该企业工作。

笔者认为,中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依托企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及时对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此外,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意愿,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中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孙琳.以新思维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从《纲要》看未来十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2).

[2]方芳.浅谈对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3).

作者:张敏夫

上一篇:信贷机构小额信贷论文下一篇:网络时代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