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

2023-02-25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民族院校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对教师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大量的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当中。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状况, 不仅反映出青年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而且关系着学风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建设, 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风气。民族院校具有多民族融合、多元素文化汇集、多风俗背景交融的特点, 因此, 民族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既具有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共性, 也存在很多自身的特性。研究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是民族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探究

1.1 责任心和敬业意识不强

少数青年教师没有把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这个职业作为一种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 传播人类文明的光辉事业和崇高理想来看待, 而仅作为一种工作或谋生的手段。课前不用心备课, 上课照本宣科, 课后也不主动同学生交流、不认真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 课程安排随意性大;课余时间既不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认真总结和改进, 也不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而是把主要精力投放到与教学、科研无关的一些谋取经济利益的工作中, 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秩序, 损害了教师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德宗旨。

1.2 育人意识淡薄

大学教师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更重要的是塑造人。因此, 育人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一些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把教学搞好就可以了, 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是班主任、辅导员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的事情。然而, 教育和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缺一不可。正如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样, 如果他仅仅是把他周游列国的所学所长传授给他的学生, 就不会培养出诸如颜回、子贡、冉求、曾参等著名的历史人物。

1.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教育尚需加强

民族院校的显著特点就是民族院校的学生有7 0%左右都是少数民族学生, 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在这个拥有多民族融合、多元素文化汇集、多风俗背景交融的高等院校里, 青年教师掌握一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是相当必要的, 这对于了解少数民族的特点、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的风俗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作用。个别青年教师在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在与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没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其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这些做法不仅缺乏教师应有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有损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更损伤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既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更不利用民族院校甚至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 民族院校青年教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的教育仍需继续加强。

1.4 学术诚信不够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少数青年教师抵制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 不甘安于现状, 进而不惜丢掉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学术传统, 急功近利、做事浮躁。剽窃、抄袭、强占他人学术研究成果, 伪造研究数据和结论, “捉刀代笔”、粗制滥造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不仅缺乏学术诚信, 丧失了基本的学术道德, 而且也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 更违背了教师起码的职业道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严谨、正直、诚信, 又怎么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1.5 缺乏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是师德的重要范畴, 是教师必备的品质素养。本文提到的教育公正是指狭义的教育公正, 即教师 (泛指教师, 教育职员和教学辅助人员) 在教育活动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实践教育公正, 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 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生动体现, 也是教师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少数青年教师的偏私与不公, 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 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 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然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对学校教育的信任, 甚至对社会的信任, 极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从这一意义上说, 没有教育公正, 就没有受教育者平等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没有教育关系的公正, 就难有社会的公正。

2 构建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2.1 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地教育和引导。大部分青年教师在刚进入教师这个职业时, 对由学生成为老师的角色转换还有许多的不适应, 还未能建立起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和理念。因此, 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理论的教育和学习, 使他们明确教师的职责, 确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特殊使命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密切联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是未来的国家公民, 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不仅是传播先进文化, 把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结合起来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 完善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制度建设

2.2.1 建立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青年教师进入教师“角色”的第一步, 必须把好这一关。对民族院校而言, 民族院校不仅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 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因此, 还应该建立适合各民族院校自身特点的校内岗前培训制度, 以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和融入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从2 0 0 5年起, 该校每年新学年开始前都要对新进教师进行为期2-3天的校内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全面, 包括校史校情教育、教学规范、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师德教育报告、教师科研工作和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规定、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电子课件制作及优秀电子课件观摩等相关内容。在培训中还着重强调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内容, 特别邀请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专家、全国师德标兵等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做专题报告。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岗前培训的内容, 突出了培训效果, 而且使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少数民族、民族院校、教师职业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和职业认识, 使他们能更加热爱民族高等教育事业, 并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

2.2.2 完善日常师德建设制度

加强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各种形式, 加强青年教师《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民道德修养读本》等理论、法规和政策的学习, 促进青年教师自身的修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明确的师德规范。对师德提出具体的规范, 有利于教师进行师德修养和遵守师德要求。应参照国家的政策和规范, 结合民族院校的特点和特色,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明确教师的育人职责, 并且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充分发挥教师党组织的作用。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 把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作为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精心组织安排并落实责任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和特色教育活动, 以党风促学风, 通过加强青年教师党员的师德教育带动全校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责任感和责任心。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积极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有利于学术团队和学术梯队得到形成和补充, 使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 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能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快速进步和成长, 并且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严谨治学、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2.3 正确引导, 认识教育公正

正确认识和实行教育公正对民族院校的青年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要把教育公正作为民族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青年教师教育公正理念的引导和认识力度, 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教育法规, 特别是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修养, 重视教育公正, 确立教育公正的价值信念, 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帮助青年教师懂得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评价,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对学生“赏罚”公平合理, 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等等, 以实现教育公正推进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发展。

2.4 健全师德评价机制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 引导教师趋向于理想的目标。健全的师德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学校评价和同行评价四个方面, 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坚定的理想信念,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遵纪守法、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方式,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 得出评价结论, 并以此作为职务聘任、晋升、评优创先、年度考核、提薪提职、培训学习的依据, 并且可以考虑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都相继推行了师德“一票否决制”, 对师德、师风的建设和整顿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也可以考虑建立“教师师德考评档案”, 将教师的师德评价结果记录到档案中, 对教师起到警示、监督和激励的作用。

2.5 构建师德建设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要稳定青年教师队伍, 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实现师德评价体系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就需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能激发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他们加强师德修养并对其行为目标起正向牵引作用的措施和制度;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是对青年教师的师德状况和行为目标起督促和制约作用的措施和制度。激励与监督机制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不仅要从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培训激励、用人激励等多个方面考虑, 还要做到奖惩有度, 体现人文关怀。

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日常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广大的民族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将师德建设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以师德建设促进民族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 推进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摘要: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民族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需要构建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和促进师德教育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民族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胡琦.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社会机制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 .

[2] 林宁, 王劲松.论高校师德建设及其激励监督机制的构建[J].理论月刊, 2006 (3) .

[3] 马九占.论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 2006 (3) .

[4] 张惠贞.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5) .

[5] 朱友岗.以创新思维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3) .

上一篇:浅谈我校的中长跑特色文化打造下一篇:浅谈较大直径衬胶结晶器的问题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