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爱的培养看民办院校的师德建设

2022-09-10

民办院校在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其师德建设的状况也愈发倍受关注。笔者认为当前民办院校相比公办院校而言, 师爱培养的欠缺是民办院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之一。

1 在民办院校, 师爱培养的必要性

1.1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据教育部三年前在全国8个省市、70多所院校对2万多名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 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自卑自弃、适应性差、狭隘独尊、自我封闭、是非不分、诚信缺失等几大心理问题。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有来自学生的因素也有来自家庭、社会的因素。基于此, 民办院校的学生比公办院校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爱。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生动地说明了爱的感染性和迁移效应在教育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信任, 会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感觉和自信的体验, 形成积极的心理倾向。在他们得知老师是爱他们时, 就易于开启心扉, 乐于听从教诲, 易于把教师的教育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并积极付诸实际行动。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连接教师和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 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1.2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师爱是树立学校形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形象是由师资、校园、设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水平、学生素质等软硬件共同决定的。从软件上看如果教师没有爱心, 所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就很难理想, 就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不利影响。只有教师树立了“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的爱心,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民办院校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 民办高等教育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

师爱是教师实现自身使命的需要。要把那些学习能力欠佳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和公民, 无论是公办教师还是民办教师都应该肩负起培养人的责任。在肩负教育使命的同时, 师爱作为一种职业情感, 它的培养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因为教师如果爱上了自己的岗位, 便会集中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及科研当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也是一种提高和进步, 有利于为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 当前民办院校教师师爱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根据调查显示, 青年教师中对自身职业“不满意”的占1 3.7%, “希望找到第二职业”的占2 6.3%, 已身兼第二、第三职业的约占2 5%。这只是来自于公办院校的数据, 可想而知在民办院校当中, 教师的这种心理状况是有过之而不及的。因此, 在民办学校教师当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漠视学生情感, 对学生的责任心不强, 不能够尽心尽职;钻学校管理制度的空子, 迟到早退, 随意调课等问题。少数教师的敬业精神有所减弱, 集体主义思想逐渐弱化;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教学工作中敷衍, 社会服务工作中个人利益至上。

对于出现的这些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地位认同感的落差。公办高校经费基本有保障, 社会地位也较高。中国民办学校是私人投资办学, 不过20年的历史, 在社会的质疑中艰难前行, 相比于公办院校, 民办院校的教师会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在社会中其教师地位不能获得的普遍认同感。

(2) 福利待遇不能和公办院校平起平坐。虽然民办院校其办学规模效益正在逐步提高, 但是大部分民办院校在资金方面还是比较缺乏保障, 故在教师待遇方面无法面面俱到, 这也是民办教师工作力不从心的重要原因。待遇无法留人, 更别谈情感。

(3) 工作性质的不稳定。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其生存和发展也要接受市场的考验, 因而其发展前途具有不可预测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把学校当成升学和再就业的跳板, 因而对待工作不能尽心, 敷衍了事。从大部分青年教师那里可以了解到, 大部分人把在民办院校工作都当成是一种过渡阶段, 之所以选择目前的工作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 在民办学校工作是下下之举的上策, 因为在学校工作留给自己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工作而言也较多, 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准备升学 (如考研) 或者再就业 (如较为稳定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 。

3 培养师爱的途径

师爱的建立涉及到理念和策略等问题, 涉及到教师、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 各方面应该积极配合、努力协调开展工作。这里主要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展开探讨。

3.1 正确理解师爱的本质

爱心的本质要求就是教师要科学地爱学生, 即教师应该围绕培养目标, 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 去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之人。爱心从表面上看, 是教师施之于学生的感情。然而, 学生是社会的财富、祖国的未来, 更是他们自己命运的主人。因此, 爱心的实质则表现为教师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爱、对学生的爱。教师爱党和人民之心, 总是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合格公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3.2 树立对民办教育事业的正确看法, 培养对民办教育事业的情感

公办民办都是党办。《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 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它的颁布从法律和政策上明确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民办院校教师要自觉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消除对民办教育的认知障碍, 使自己知道在民办院校工作的权益同样有法律上的保障, 在事业上同样可以创造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美国高等教育, 其学校是没有国立的, 只有州立和私立, 而且, 私立学校是水平最高的, 如哈佛、麻省、斯坦福、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等。据2005年教育部统计, 全国有民办普通、成人高校在校生140多万名, 每10名大学生中, 就有一名是民办院校学生。民办院校的力量和地位在逐渐上升。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5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峰会上说: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量部分主要靠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来实现。近几年民办院校来势不错、前景看好。民办院校教师应该从国外民办大学的崇高地位及国内民办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趋势这一现实中受到鼓舞。

同时, 民办院校的教师应适时地转变自己的职业观念和态度, 把当前的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一份事业来做, 培养出相应的职业情感。教师可以把来民办院校当成是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因为实际上民办院校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为教师发挥自身才华的空间更大更广, 教师可以在这里自由充分地成长, 可以在这里尽最大潜能地发展, 在这里追求事业的成功,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 个人的自身价值、福利待遇、社会地位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从事民办教育事业, 同样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能为社会的发展、最终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巨大的能力。

3.3 潜心钻研, 创新教育方法

教育的爱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诠释:那就是创新。有了创新意识, 教师就会不断探索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创新, 是新时期师爱的具体体现。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民办院校学生, 在教学中更需要把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去培养他们。“为什么说‘当受教育者不感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教育者的时候, 它们受着最好的教育;当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感到自己并非教育者时, 他们进行着最好的教育’?这大约是因为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良好的主客体融合状态, 大约是因为此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之间是一个零距离。”创新是为了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使师生在零距离状态下彼此获得进步。通过创新的师爱如果能够把一个消沉的、有挫折感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有积极人生态度的“自我”, 那就是教育的成功, 是教师的成功。

只有教师乐于教, 教才有活力和生命力。而教师能否乐于教, 需要相关部门、相关人士把师爱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因此, 民办院校师爱的实现还要求学校、政府、社会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 这是一个如何解决和发挥教师积极性的问题,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只要社会、学校、教师真正重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 就能建设一支有高素质和长期稳定的教师队伍;就能营造一种民办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教师们就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奉献爱心及施展才华。

摘要:民办院校的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关键之一来自于教师师爱培养的欠缺。无论从学生、学校还是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 师爱的培养都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师爱培养的欠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认同及对学生的漠视等, 这很大程度是由民办教师工作的社会地位、待遇及工作不稳定性引起的。但无论现实原因如何, 师爱的培养主要还是要靠教师自身能对师爱的本质、民办教育工作树立起正确的看法以及加强自身教育方法的创新来实现。

关键词:师爱,师德建设,民办院校

参考文献

[1] 张建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 2005 (5) .

[2] 李徽.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 俞亚芹.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刍议[J].中国西部科技, 2006, 5.

[4] 民办教育促进法 (第三条) .

[5] 章洪波.今后院校增量主要靠发展民办院校来实现[J].湖南民办教育, 2005 (4) .

[6] 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868例白带常规结果分析下一篇: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油田水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