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

2022-04-27

摘要: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与建设速度很快,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园区建设经验,以产业集群理论为依据,探讨物流企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对于加快我国物流园区建设,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 篇1: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与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摘 要: 为了解决目前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困境,基于物流园区以其在某个地域中聚集不同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不同类型的物流设施的特点,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发展的耦合模式入手,研究了产业集群式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之间的演变规律。实证分析表明: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为物流园区实现区域物流优化和整体提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物流园区;耦合模式

一、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

集群或簇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从较低层次的某个环节,沿价值链向附加值高和战略环节扩展,以获取集群产业升级和跃迁,Cereffi将此定义为“组织续衍”(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1]无独有偶,Bair称之为本地一体化集群发展(full-package sector)[2],他们实质上都是指产业集群在集群地域形成完整一体化供应链的发展趋向。但对于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研究较为零星,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从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为我们研究集群与物流园区的发展耦合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其物流体现出较为独特的表征:(1)物流的整体外包性。产业集群的物流本质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和实力限制,往往需要将物流整体外包出去。同样,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同时,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成本也难以长期保持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所以在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通常将物流外包出去。(2)一体化性。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客观上要求集群进行供应链式的组织续衍,而衍生和分化的环节使得从产业集群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的价值链趋向完整,这种发展方便了集群企业的物流运作,直接建立在了产业集群供应链平台的基础上,并基于本地一体化进行组织。(3)综合多样性。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中的每个单元企业都是与周围单元企业有着纵横两个维度的物流联系,所以物流活动就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在集群供应链的末端,产业集群的物流必然涉及到保关、通关、保税、多式联运等国际物流环节,其物流的综合性进一步得到体现。(4)发展阶段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某个生产环节向整个价值链的发展过程。相对应地,集群物流发展也是由刚开始的涉及到某个或几个环节(运输、仓储等)离散、零碎的物流活动,向着本地一体化综合物流的方向发展。物流的流向由辐射状、无明显方向朝物流流向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流动总体趋势演变。物流活动由集群企业自营行为向物流完全外包的模式发展,由本地一体化向区域一体化、跨国一体化的物流方向发展。

二、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模式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服务于集群企业的物流企业集群,两者之间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高度的耦合和相关性。产业集群发展是物流园区运作的平台和基础,而物流园区发展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保证。由于产业集群演化条件和所处的地域不一样,其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耦合发展的模式就存在差异。

(一)本地耦合模式

本地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对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环节企业的物流进行集成运作。这种物流运作模式是由于产业集群源于其所在地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基础,是一种内生型的产业集群,正是由于沉积于本地久远的市场,在其长期缓慢发展中,其产业各个环节自成体系,供应链组织续衍已成雏形,但是该产业集群的腹地经济范围相对狭小,影响和知名度有限,其采购、生产和销售大都是在本地进行,与外界(其他区域或是国外市场)联系较少,因此物流运作也是基于本地一体化。其物流运作中有三个主要内容:仓储、运输和配送,但这些环节表现出自身独特之处,即具有仓储的公共性、运输的短距离性和配送的小范围同城性。仓储的公共性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居多,依赖物流园区提供公共仓储仓库来存储和缓冲物料需求,集群各个环节企业都处于临近地域,相互间的运输方式单一。运输距离短,同时由于产业集群销售范围局限于本地区域,配送多是基于小范围的同城配送,网络结构简单,信息化程度低,因此本地耦合模式是一种线状的物流整合,更强调的是集群供应链各个续衍环节的物流衔接,强调的是低库存和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

这种本地耦合模式的集群式供应链是一种n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3],意味着在该集群地域中,它既是产品的消费地,也是信息的集散地,相关信息发达,同一地域的产业链完整,可实现集群企业无库存的JIT销售、JIT生产和JIT采购。

(二)区域耦合模式

区域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对产业集群内部所在供应链环节进行物流整合,再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区域间物流的集成整合。这时集成的集群数量不再是唯一,而是存在多个产业集群,并且产业相关或相似,分布地域不远,产品销售范围跨出了本地空间的制约,其物流流程更远,流向更广,物流也呈现出少批量、多频次的网络特点,物流的联络广度就体现出来,因此在整个物流体系中就须考虑到物流枢纽、分支线路、多式联运、异地代理货物配载、车辆救援维修网等环节,也使得物流园区对于各个区域的产业集群来说,只是整个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物流节点,该节点只有和产业集群外的物流节点相配合,才能保证整个物流的高效。另外,由于集群间产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集群间区域物流耦合完全可在同一物流运作平台上进行,因此区域耦合模式的物流运作,不仅是对本地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的各个环节物流进行一体化整合,同时也是以此为平台,向集群外围扩展,将外部集群物流或自身延伸的物流环节进行更大范围的区域耦合。

区域耦合模式的集群供应链是s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4],在seed模式下的集群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或相关产业之间的分离性,使得各自分布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域环境中,各个集群之间在地域上相距不远,加之物流运作平台的通用性,使得区域耦合模式更强调的是各个产业集群在区域之间的网状物流整合,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物流(synch-ronized logistic)。

(三)跨国耦合模式

跨国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对集群产业所产生的国际物流进行的耦合。由于“外向型”、“外生型”产业集群往往存在国际物流衍生环节,从而就可能存在跨国耦合模式,“外生型”产业集群是由于地域或地缘优势,在与全球价值链相互对接,承接了全球价值链的加工环节进行的“三来一补”活动。初始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层次较低、环节不完整,产业集群本地物流简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必然沿价值链形成供应链组织续衍,形成本地一体化物流,这种“外生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物流环节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于“外向型”产业集群不是这样,它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而逐步融人到国际市场中去,才产生了国际物流环节。故跨国耦合模式就是物流园区将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进行衔接和整合,其中涉及到报关、通关、保税、仓单抵押物流金融、虚拟航空港等综合性服务,其实这些服务是在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物流衍生服务。这时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功能融合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产业集群就是强调服务定位f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5]

这三种耦合模式是相互关联的,在区域耦合和跨国耦合中,往往是以本地耦合为基础,而本地耦合中也存在着区域和跨国耦合。

三、互补可行性的实证分析——以西安IT产业集群为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内沿海城市和一线城市生产、原材料成本的逐步上升,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西安为例,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到西安车程大约为1个小时,加上西安有较低的土地、劳务等商务成本和政策优势,使西安成为承接全球IT产业理想的投资地。目前西安形成了以西安工业园区、西郊高新区、北郊科技产业开发区等的IT产业集群。截至2005年,落户西安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83家,以美光科技、应用材料、康明斯、香港瑞安、伊顿公司、西门子、海德鲁、富士通、东芝、可口可乐、麦当劳等为代表的知名跨国企业先后进驻西安。西安正在建设以500强标杆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打造西部世界500强投资及研发高地。2006上半年,西安市新批外资项目93个,同比增长32.9%。其中,全球排名仅次于英特尔的内存芯片生产商——美国美光公司的项目,以2.5亿美元的投资落户西安高新区,成为陕西省20余年来最大的单笔外商独资项目。受美光“示范效应”的带动,全球知名电器制造商--美国艾默生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也在西安投资落户。2007年4月初,在第十届西洽会上,西安市共引进外资30.77亿美元,引进内资540.56亿元,内外资成交居陕西全省第一。

(一)西安IT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本地和跨国耦合

西安的IT产业集群是一种“外生型”产业集群,它一开始就存在国际物流环节。目前西安已经完成了从企业供应链组织续衍过渡到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所以集群的形成和本地一体化物流的整合大大提高了西安IT产业物流效率。在此过程中,西安物流中心(即物流园区)在服务于集群企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物流中心中拥有众多的各类物流企业,为西安IT企业提供高效的、基于本地一体化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大大减少物流中转环节,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由于西安IT产业集群已融人到全球产业链中,其物流也包含国际物流环节。因此西安物流中心借鉴欧洲、美洲大陆上普遍采用的“空陆联程”、“卡车航班”的模式,利用该模式后,物流通关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在西安IT集群的本地物流与国际物流整合中,存在国内IT加工贸易企业的成品要与国外进口货物拼装,并配送到第三国企业的情形,而传统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却是井水不犯河水。在物流园区中建立的相应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来解决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的耦合问题。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由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在园区集中布局,具备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简单加工、信息处理、进出口贸易、检测检验、集中报关等功能。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解决了加工贸易深层次问题,也为西安IT企业节省了时间和降低了物流费用。

(二)西安IT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区域耦合

西安市区内有着以西安工业园区和西安高新区园区为基础的IT产业集群,其周边地区的西安县级市的IT产业集群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以西安工业园区、高新区和北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已形成一个以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及计算机零部件为主体的IT制造产业集群区域。另外,西安周边的咸阳IT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发展规模。集群区域化发展以及这些IT产业集群的产业存在着相似和相关性,使得整合不同区域的集群物流就显得很重要,以避免物流规划和整合中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耦合。而西安物流中心以前作为整合西安本地物流一体化的平台,现在演化为整合整个西部地区物流的一个节点。

同时在区域耦合中,西安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参与运作的企业也慢慢遍及西安周边的IT产业集群,并且很多企业正在考虑将他们原先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甚至欧洲或美国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分拨中心移到这里来,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进出口商品结构充分体现了西安物流中心及周边地区IT产业集聚的特点,也进一步证明了企业要实现物流零库存管理、JIT生产模式,必须要建立保税物流中心这样的多功能物流平台为其服务,而且保税物流中心的业务日趋多样化。物流中心的各项功能正被企业逐步开发和使用,它不仅可实现原材料配送、成品分销等主流业务,还可以解决很多中心外现有政策无法实现的边缘业务,如剩余料件的调拨等。总之,保税物流中心对提升本地区的物流服务功能、降低物流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不仅为集群发展升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更主要的是,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所产生的物流品类的单一性、规模性和一体化性,为物流园区实现区域物流优化和整体提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一)促进产业集群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

产业集群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纵横两个维度组织续衍表现出来。纵向维度发展其实指的是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而横向维度发展指的是产业集群各环节的企业数量和实力的壮大。当前国内诸多的产业集群实力和规模不大,反应在横向维度上的产业集群各个环节的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生产能力、销售利润水平很低,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纺织服装、家具、小五金等)来说,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分布在成百上千的个体中,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实力可见一斑,因此单个企业规模实力弱小、物流量小,使得物流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所占比重较少,从而导致产业集群内部难以形成物流园区的有效物流需求。

(二)培育与引进实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作为物流园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直接影响到为集群中小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为集群企业提供从采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整个过程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但目前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或者说是正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的传统的物流企业,虽然这样的传统的物流企业正如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一样,努力从自身的传统物流服务业向其他物流环节服务延伸,但还没有形成提供从最上游的采购到最下游的终端客户的配送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特别是随着产业集群物流跨度扩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和水平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在产业集群本地的局部范围内,物流运作是在大批量和“条状”形式下运作,而在涉及到集群本地后续物流环节时,物流呈现出网络平面状,而且分布范围则是跨区域和跨国,这就需要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参与其中,因此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盟到物流园区十分重要。

(三)从区域角度来协调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物流园区的规划

基于本地耦合产业集群的物流运作,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较为单一,只是为本地化的产业集群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很少从较大范围来考虑跨区域和跨国的物流运作行为的存在。由于产业集群在供应链组织续衍过程中,形成完整的集群式供应链的同时,产业集群往往也由现实的低等级的发展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即集群发展跨出本地,与全球供应链进行耦合,具有了区域和国际物流特征,因此物流运作势必扩展到其他区域和国家中去。[6]所以,物流园区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基于本地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和运作,而且应从长远和社会的战略角度出发,对物流园区规划要进行统筹决策。

(四)构建适合集群中小企业的物流交互信息平台

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其物流运作是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外包给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规模化运作,这就必然存在着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物流园区企业之间以及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了这种物流信息共享和沟通,才能保证产业集群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的物流进行“无缝”链接,降低集群中小企业内部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库存,使得企业按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行快速反应,为企业真正带来利润增长和成本节约。但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有着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撑,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ERP、SCMS、WMS、DMS等),所以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时,就需要建立一个既可以保证大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直接接入,同时也能让中小企业“即插即用”的通用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以保证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与物流园区的物流供应能真正进行实时匹配和耦合,使得物流运作各个环节能畅通起来,而不致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间不均衡非最优性博弈,也不致产生“牛鞭放大效应”,产生大量库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EREF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43 (2):3211-3223.

[2] BAIRJ.Beyondthemaquilamodel? NAFTAandthe mexicanapparelindustry[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2,26(7):1414-1434.

[3] 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等.市场需求模式下集群式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决策分析[J].财经研究,2004(10):14-24.

[4] 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5(2):87-92.

[5] 黎继子,刘春玲.价值链/供应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10-14.

[6] 吕文栋,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2):119-124.

作者:王 静

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 篇2:

基于产业链的物流企业集群功能升级

摘要: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与建设速度很快,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物流园区建设经验,以产业集群理论为依据,探讨物流企业集群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对于加快我国物流园区建设,促进物流企业集群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流企业;集群;作用机制;效应分析

目前,我国以开发区、保税区、港口、机场及传统物资储运单位为轴心,已形成一些颇具规模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等物流企业集群,集群效应非常显著。

一、我国物流企业集群的形成

据统计,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为21%,有的资料统计口径为16.7%。以美国1982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16.4%为参照,其降低幅度也以美国1982~1987年间的4.19个百分点为参照,我国GDP只按10万亿元人民币计算,则未来5年美国物流成本的降低空间将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机遇,也是物流园区的形成和物流企业集群的原因。以天津市为例,现代物流已被确立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天津开发区已拥有运输、货代、物流信息咨询、第三方物流等700余家。已入区的有DHZ、OPS、EX-EL、三星爱商、丰田物流、大田物流、冈谷物流等国内外先进的大型物流企业和一大批运营情况良好的中小型物流企业。日前,一向在中国潜行的世界物流地产巨头美国普洛斯联手泰达集团共同接收4500万美元建立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实现进出口货物保税仓储,国际物流分拨配送、物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物流信息处理及其他经海关批准的国际物流业务九大功能。对进入园区的国际、国内货物及保税货物进行分拆、集拼,转运至境内外企目的港,集装箱在园区内堆放无时间限制;对采购进口的国内货物和保税货物进行出口集运的综合处理和增值加工后向国内外分销;境外进入我国的货物,可以把货物存储在保税物流园区内,根据市场需求,向国内外进行分拨配送。天津开发区也将通过普洛斯的加入,进一步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着眼于华北、西北等中国北部地区的发展,向天津及周边地区众多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近几年,天津市将构建以港口为轴心的区域物流网络。积极推进环渤海港口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枢纽港的物流链,形成功能互补的港口群。构筑与腹地城市之间的货运集散网,建立海、路、空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继续加快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保税物流园区、开发区制造业物流加工区、空港国际物流区、海河下游商贸物流区、空港货运物流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9大物流园区的建设。在外环线交通枢纽地带,建设东、西、南、北四个物流区。要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天津,重点培育天津市100家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促进本市10家物流企业进入我国物流百强企业。鼓励交通运输、批发仓储、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重组为大型物流企业;鼓励经营管理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上市。

二、物流企业集群形成的机理

(一)物流设施的共用性。物流企业设施的共享为集群内成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设施的共享一方面是指诸如煤气、自来水、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共享,另一方面是指诸如图书馆、科研、教育机构等软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共享。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不可能拥有其所从事业务所有知识以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企业集群由于其内部成员业务上的联系与互补性使得在其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可以方便与经营地获得其所需要的资源,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分摊了固定成本。从物流产业的性质和特征看,其关联行业包括水、铁、空等运输行业,也包括储备、邮政、电信、海关、商检等公共行业。这些行业的基础是公共性质,物流企业集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设施,其经济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从物流企业积聚的地域范围看,大都集中于空港、高速公路的两侧,这将极大的方便物流企业报关、报检、货代等业务的开展。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共享性。集群内组织间的正式、非正式交流使各成员更易于掌握信息,矫正信息偏差,提高信息质量。信息交流也提高了集群内成员对产业内已有知识的了解,避免了知识的产业内重复,从而降低了信息利用的成本,提高了信息利用效率。目前,从各地物流企业集聚情况看,不管其业务范围和物流功能如何界定,都迫切需要有关管理部门能够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物流运作平台,其中包括订单管理、计划、作业管理、成本核算、过程跟踪、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协同等功能在内的公用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及该信息系统与银行、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的衔接。物流企业集聚地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将使诸多物流企业能够做到信息共享,从而极大的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区域化监管、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科学化监控,实行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实现了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构建了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电子商务平台,营造了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环境。

(三)物流业务的一致性。从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看,其上游和海关、商检等部门对接,下游与各类工商企业对接,中途可进行仓储运输、物流加工等。不管物流企业的规模如何,也不管其侧重于哪一方面的业务,地理位置靠近港口,交通设施便利,相关商企业集中,将极大方便物流企业开展业务,降低作业成本。天津港保税物流园区现已具备四项功能:一是国际中转功能,对进入园区的境外、国内货物进行分拆、集拼后运转至境外其他目的港;二是国际配送功能,对入区货物进行分检、分配或进行简单的商业性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三是国际采购功能,对采购的国内货物和境外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物流加工后向国外销售;四是转口贸易功能,构建集交易、展示、出样、订货于一体的转口贸易体系,有利于区内企业开展转口贸易。由此可见,建立在物流企业业务相关和一致性的集群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四)企业供应链上各“结点”的衔接性。在企业供应链上物流业务作为“结点”存在并相应衔接。现代企业早已抛开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的经营模式,而应注重以供应链为轴心的企业联合和结盟,以每个物流企业经营自身的“专长”培育核心竞争力。目前在已经形成的物流园区内,物流产业链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业务范围的物流企业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从报关、报检、仓储、运输、物流加工等方面所形成的物流产业链显现出明显

的集群效应。同时,集群内成员沿产业链分布具有很强的相近性和互补性,这有利于组织间共同学习取长补短。

(五)物流专业人才的流动性。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物流产业集群为人才的流动提供区域外部具有的优势。首先,集群内人才流动的交易成本很低,如离开一个公司的员工不需要离开本区域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其次,集群内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各种中介机构也直接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最后,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也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条件和途径。物流专业人才流动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加速了物流园区发展以及知识创新的过程。

三、物流企业集群的作用机制与功能升级

(一)物流企业集群的相互作用。物流企业集群效应来源于集群内成员彼此之间以及其和外部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机理,物流企业集群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集群内各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作用机理表现为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竞争关系表现为企业之间在物流市场围绕客户、物流资源、渠道以及劳动力方面的竞争,由于集群内各物流企业均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竞争关系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合作关系将是集群效应的体现,合作关系包括:集群内企业市场同创和品牌培育,共同利用信息平台,共享物流资源,共用物流营销网络以及共同拓展物流业务等。二是集群内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物流业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明显的行业,因此,物流企业要有足够大的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业务网络。三是集群内物流企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发达的产业集群与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部,需要建立合适的公共机构,规定内部共同的行动准则,政府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为各集群企业提供产品,协调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保证企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即如何建立合适的制度促进分散型的企业进行自我组织,为集群企业合作和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提高集群企业合作效率。四是物流企业集群中企业与周边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互动、互补:双赢的特点。首先,教育机构、科研院所不断向集群内企业提供新的知识、技术以及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为集群创造良好的文化和创新氛围;其次,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向集群内企业提供实训、实习场所,不断的输出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以保障物流企业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为科研成果提供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和机会;最后,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还可以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研发,针对实际物流问题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二)物流企业集群的功能升级。首先,物流园区作为海关监管的特殊管理区域,功能上将逐步实现与国际“自由贸易区”接轨,即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入区退税。其次,物流园区实行封闭管理,专门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同时兼有加工贸易业务,使园区既有仓储物流功能,也有生产加工功能,甚至有商品展示功能,从而使物流功能得到了大大提升。再次,物流园区建有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区域化监管、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科学化监控,实行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实现了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检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从而营造了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四、物流园区在提升物流企业集群功能中应解决的问题

(一)形成规划、明确载体。目前,物流企业集群大都建立在各物流园区内,对此,政府部门应合理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并经过科学论证。企业单纯在地理上的集聚不能产生集群效应,也不能提升集群和物流企业功能。国内外经验证明,企业集群的兴起离不开自然环境所形成尤其是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所搭建的载体,如共用的交通、水电等设施、电子商务平台、中介、法律等服务机构。

(二)使物流集群产业链要双向延伸,培植核心企业,打造集群品牌。为了避免出现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结构雷同,低水平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有关部门在规划中应注重物流产业链的特点,力求抓住中间节点,双向逐步延伸,不断完善集群功能。以物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选择素质优、水平高、发展前景良好的物流企业进行重点培植,使其成为集群内的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导向,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核心企业集团。物流企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应当注意打造集群品牌。通常,区域品牌的诞生离不开产业集群支撑,它是产业集群外部经济效应的体现。

(三)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物流集群优势。观念和制度创新是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的前提,利用集群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集群效应来弥补自身企业规模经济的不足,用专业市场创造的市场拉力来弥补自身企业的技术不足等,这些创新思路都可以为我们发展物流企业集群所借鉴。技术创新是提升物流企业集群技术水平的基本方式。目前,我国众多的物流企业在技术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仓储、运输和简单的物流加工方面,这种状况极待改变。对此,天津保税物流园区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从而使得园区内物流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集群内各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

(责任编辑:晓轩)

作者:章建新

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企业论文 篇3:

对接产业集群的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本研究在对东北区域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及物流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以及对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就业岗位、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比对分析,构建了对接产业集群的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对接产业集群;高职物流;核心课程

一、区域物流行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1.东北区域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大流通的发展,而大流通又推动大物流产业的发展,大物流产业的形成可以加快产业间的合理分布和调整,满足市场需求,对完成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因此,东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物流人才”保障。《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沈阳等地开发保税物流中心,形成东北地区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成东北亚物流发展核心区域”。“一轴、两带、三圈、四核”的物流网络体系构建,单纯依靠物流管理人才是不够的,更需要大量的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物流设计与运用、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的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东北区域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物流专门人才。

2.辽宁省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辽宁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辽宁省物流业的增加值已达到22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占全省GDP总量的20%。物流总量达到20.2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1.7%。未来5年,全省物流业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占全省GDP总量的22%。物流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率为2.8%,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29%。

随着东北区域及我省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及交通运输行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方经济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将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行业对“物流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地方经济发展决定尤其需要能够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的应用型物流专门人才。

二、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1.物流企业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需求分析。本研究选取东北区域34家典型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部门进行调研,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从调研结果看,接受调查的物流企业对各类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程度都很高。其中,需求程度最高的是物流基层作业人员,比例达到57.94%,其次是物流规划设计人员,比例达到54.90%。

2.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分析。从企业对员工职业核心能力调研结果看,仓储规划与作业、运输规划与作业、物流信息分析與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五方面能力企业最为看重。

60%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5%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5%;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4%和1%。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45%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仓储规划与作业能力非常重要,另有51%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5%。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认为运输规划与作业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58%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3%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91%。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36%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37%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73%;认为一般和不重要的企业分别只有25%和2%。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占总数33%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非常重要,另有42%的企业认为比较重要,两者总计高达75%。可见,大部分企业认为物流信息分析与管理能力相当重要。

三、中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情况分析

1.物流专业开设情况分析。辽宁省47所高职院校中有12所开设物流专业,占总数的25%。除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外(分别为2001和2002年),其他高职学院都开设较晚。35被调研的中职所院校中有10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占被调研总体的29%。这些院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开设物流专业均在2006年以后。

2.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对比分析。以沈阳金融学校和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为调研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将35所中职院校与47所高职院校调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就业岗位差异明显。中职学生就业岗位以操作层面为主,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以基层管理为主。省内中、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到规划与设计层面的岗位很少,很难满足企业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中高职人才岗位及岗位职责对比如表1所示。

(2)核心课程相似程度极高。中高职物流专业开设课程相似度极高。核心课程的重复率高达70%。这表明现有的高职核心课程并不十分适合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核心课程对比如表2所示。

(3)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性严重。在教学内容上,中职侧重于操作层面,高职侧重于管理层面。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是适用的,但对于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学内容重复性严重,这使学生不能够通过学习显著地提升能力,使进一步深造的意义弱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核心课程体系的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即:培养以工学为基础,以管理学和工学相互渗透为辅助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领域科研等工作的基本能力。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指导,确立包含5门理论课和三门实训课的对接产业集群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康莹.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的开发[J].中国市场,2012,(28).

[2]赵园园.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业教育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5).

[3]赵政党.高效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童丰生.加强校企合作促九江市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对接[J].成人教育,成人教育,2010,(7).

[5]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DB/OL].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111213/001e3741a2cc1050e2d601.pdf.

[6]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B/OL].http://www.lndp.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731.

作者:胡洋 仪玉莉

上一篇: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透析论文下一篇: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