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2022-04-22

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环境恶化、核心企业较少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培育和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篇1:

中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

一、研究的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研究最核心的任务是回答什么是集群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20年来关于产业集群的学术成果,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实证,无论是比较研究还是历史分析,都试图找到决定或影响“产业集群持续绩效差异”的关键因素。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和企业能力理论,我们提出“创新能力—绩效差异”的概念框架。它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环境—资源—意识—活动—能力—绩效”,其中,环境是产业集群的外生因素,集群的结构包括集群的创新资源和主体构成,创新意识是产业集群中主体对创新的认知,创新活动既包括个体独立的创新活动,也包括主体间的互动创新。

创新能力是决定集群持续绩效差异的根本性因素。创新是嵌入在经济系统中的,因此创新环境十分重要。集群文化和企业的抱负水平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集群创新能力是在主体的创新活动中形成和加强的。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意识和主体活动的协同演进共同决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

以参与集群的企业为对象,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和分析方法。关于综合评价值,我们设定了5级量化评价标准:A;偏差值60以上;B:偏差值55—59;C:偏差值50—54;D:偏差值45—49;E:偏差值44以下。相应得分销数点后数进行四舍五入处理。得分越高,说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越高。

调研方法遵循三个标准:地理接近性;产业专业分工配套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制造企业相关的支撑机构的完备性,由专家和学者推荐选定了10个典型产业集群进行研究(见表2)。调研的内容包括同集群公共管理部门、集群内企业的座谈,针对重点企业的深度访谈,以及对集群内样本企业基本上采取了“一对一”、“定点”式的问卷调查,发放了528份问卷,回收了4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39%。

三、研究的发现

结论一:提升集群内企业对于市场和技术的认知度,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是强化产业集群创新意识的重点

10个产业集群在创新意识得分上存在差异,它主要来自于集群内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的认知度的差异上。例如,玉环阀门和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创业和创新意识,但是企业的创业、创新意识,集群内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以及企业对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都偏低,尤其是对利用企业外部资源的认知上。这说明,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内较强的创业、创新文化价值观,并不等同于企业的创业创新意识,企业对市场和技术机会,以及企业对利用外部创新资源较强的认知度,并出现了“强区域价值观、弱企业认知”的客观事实。

另外,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意识上弱于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意识。例如,在10个集群中,张江集成电路、丹阳金属新材料、成都软件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新意识更高。这说明,传统产业集群中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创业或创新机会更少,而新兴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创业或创新机会更多,也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

再有,产业集群中企业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低于对于市场和技术机会的认知度。分析显示,无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新兴产业集群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相对较低,传统产业集群又低于新兴产业集群的认知。

结论二: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水平和平均技术人员强度是夯实产业集群创新资源的关键

在10个产业集群中,65.53%的被调研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张江集成电路和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中100% 的被调研企业都设立了研发机构,但是拥有市级以上的技术中心的被调研企业为25.47%。同时,出现了“两级分化”的现象,一类是研发机构水平确实较低,达不到国内认定的标准;另一类研发机构水平较高,但没有申请国内相关认定。例如,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被调研企业中有66.41%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所增加;66.25%的企业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有所增加;57.72%的企业熟练技术工人投入强度有所增加。但就平均投入强度而言,提升企业平均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显得较为迫切。

结论三: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深度不够的问题,以及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度低的问题最为突出

调查分析显示,无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新兴产业集群在合作创新深度方面都需要加强。10个集群内所有被调查企业中开展过同其他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活动的企业,“同其他企业在开发、交易和融资方面的洽谈件数/合作件数/向大学科研机构咨询件数/合作件数/技术转移件数/向大学科研机构、其他企业引进人才数”总和的平均数为3.68件(人)/每个参与合作创新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件数和技术转移件数就更少了。这说明企业与外部创新资源真正有深度的合作创新还非常少。

集群内企业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正处于从“接触了解”到“开展合作”的过渡阶段,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仍需加强。从合作参与度情况看,集群内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参与度高于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参与。集群所有被调查的企业中,在过去1年里,已经有接近50%的企业同其他企业,以及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过洽谈和技术咨询,这说明集群内企业已经开始一定程度“接触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株洲轨道交通、丹阳高性能金属材料、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内都有50%以上的企业不仅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了技术咨询,而且还开展了合作研发活动。另外,引进技术人才仍然是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主要活动,被调查企业平均有61.51%的企业都采取了这种方式。

产业集群的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不同的产业集群在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一定差异。10个产业集群中,在协调机构建设和地方政府支持合作研发项目上差异最大,4个产业集群内有75%企业认为本区域“没有”或“不清楚存在”促进合作的协调机构,有70%以上企业认为本区域“没有”或“不清楚存在”地方政府支持的合作研发项目。

结论四: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集群都面临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传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需要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平均研发水平的提升为支撑

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研发能力和平均研发水平都弱于新兴产业集群,并具有一定差距。如,黄岩模具、晋江鞋业、玉环阀门集群的企业平均研发水平得分都低于44分。黄岩模具、晋江鞋业、玉环阀门和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基本上在20—35%的范围内,而其他的高性能金属材料(54.44%)、半导体照明(71.79%)、集成电路(68.18%)、软件(51.97%)、轨道交通(86.67%)和工程机械(52.38%)产业集群内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比重都在50%以上。

结论五:合作创新对集群内企业销售收入和技术水平提升具有较大贡献

10个产业集群中,株洲轨道交通、张江集成电路、丹阳高性能技术材料、长沙工程机械、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企业销售收入”得分都超过了50分。总体上看,有近7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合作创新对促进销售收入增长和技术水平提升有较大贡献,其中对新兴产业集群的促进更加明显一些。

结论六:各地产业集群亟需制定和落实开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合作研究开发激励政策,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提升产品配套水平

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了核心技术人才的洼地;产业集群中企业核心生产设备较容易获得;传统产业集群比新兴产业集群整体上具有更完备的产品配套。但是,产业集群风险资本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地区集群政策中最为薄弱的是合作研究开发政策和开放公共技术平台政策,其次是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政策。

四、政策启示

(一)以“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各项集群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导向

政府的政策关键在于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好导向和杠杆作用。因此,无论新增项目投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还是科技项目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是对企业的各项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都要突出“集群创新能力”提升这一核心价值导向。换言之,政策选择的对象不是以“大”为标准,而应该是以“创新能力强”为标准。政策不是简单地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而应该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倾斜。

同时,政策激励的重点应该是“创新的产出”。即不仅仅企业经济意义上的规模产出,更应该是在“品牌、专利、技术标准、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的产出。

(二)技术融合发展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打破传统“产业边界”的桎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范式”不断变化的动态演进过程。既定的基于统计意义的产业划分,以及基于“高技术”和“低技术”的产业划分都不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实际。很难用一个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划分”标准去概括一个产业集群,也很难用“低技术”去概括“传统产业集群”,用“高技术”来概括“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动态演进的过程,“技术融合”进而形成新的“技术范式”是一条重要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律。

应从“技术融合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处理好传统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更多地、更有效地发挥战略性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新的技术范式形成;也要更有效发挥传统产业既有市场基础的优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尽快成熟。

(三)领军企业培育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突破口

领军企业缺乏,或者是没有形成领军企业梯队是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瓶颈,并直接导致了集群内“竞争水平低”、“对市场和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差”、“对外利用合作创新资源意识弱”等问题的出现。

领军企业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组织者”。领军企业的培育将会直接提升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程度。领军企业是新技术的“守门员”,是链接产业集群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桥梁”。通常是领军企业最先识别,最先消化、吸收、应用,最先在产业集群中进行扩散。领军企业是集群内其他企业最直接的“示范者”。集群内对于最新技术和市场机会的识别,对于外部创新资源的识别,往往都是由领军企业“率先示范”的,并进而促进了其他企业跟进,示范是最好的引导。领军企业是高水平竞争的“驱动者”。领军企业的培育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注意形成产业集群内的“领军企业梯队”,从而强化了集群内的“竞争水平”,不只是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领军企业培育对象的选择并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规模层面上,更应该表现在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层面上,更应该关注企业的创新产出。

(四)建立高水平的产业配套体系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核心内容

产品竞争力通常是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产品竞争力不仅来源于终端企业的设计和装配能力,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企业、生产设备企业。这些企业的集合形成了产业配套体系。

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产业配套能力,但却是“雄厚的低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具体表现为:许多传统产业集群配套的“低、小、散、污”问题,例如,鞋业、阀门等;先进制造类产业集群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外购问题,例如,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和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生产设备”的国外依赖问题,例如,新材料、半导体照明和集成电路等。

因此,需要分类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终端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创新发展。以建立高水平产业配套体系作为产业集群政策的核心内容,真正释放“集群互动优势”,形成“集群创新体系的力量”。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重要支点

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在于“共享”和“互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共享”和“互动”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载体上各种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产业集群要素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划分为四大类:

一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它是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促进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产业集群中的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将直接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的参与度和合作创新深度。二是公共人才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是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通常技术也是附着在人力资源要素上。三是公共融资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来分散风险,分享收益。融资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四是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包括了政府的政策服务以及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服务。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8&ZD038)、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大项目资助。参加本文研究和数据处理的还有刘建丽、肖红军、黄阳华、林智〕

(黄速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企业组织与企业改革。王钦,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和跨国经营。刘湘丽,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贺俊,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作者:黄速建 王 钦 刘湘丽 贺 俊

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篇2:

加快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摘要:产业集群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环境恶化、核心企业较少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培育和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问题对策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集群作为当今世界上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产业空间组织①。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1.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低下 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劳动与资本的聚集,更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聚集。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应用简单技术为主,主要模仿并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企业间技术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较少。②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不足。由于我国产业集群大多是从乡村和小城镇聚集并发展起来的,以中小非公有企业为主,因此技术开发资金严重不足。③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下,我国企业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吸收和应用能力有限,这严重打击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④由于我国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进行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1.2 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 ①土地、资本、能源等生产要素日益缺乏。目前,产业集群主要集中的沿海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要素瓶颈,许多发达城市的工业用地已将近枯竭;电、水、煤炭等能源供给十分紧张,严重制约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②产业集群内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等原因,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即使有机构和企业愿意提供贷款,这些中小企业所要承担的贷款利息也很高。③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当前由于原材料供给不足、通货膨胀等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企业原本的低成本战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利润下降,竞争力有所减弱。④出口能力下降,阻碍了企业向外扩张。由于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出口受到了制约,这导致企业的赢利能力和向外扩张能力有所下降。

1.3 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较少 在现实的经济中,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资源优势的企业能够对其他企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能够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向前演进。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农村和乡镇发展起来的,并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我国产业集群很难具有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

1.4 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早在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政策已在西方发达国家普及了,而我国政府在制定产业集群政策、对产业集群进行规划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①我国政府对作为产业集群主体的中小企业不够重视,缺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我国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政府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管理不到位。②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目前,我国许多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主要分布的村和乡镇地区交通不发达,企业在用水、用电、通讯等方面存在着困难。

2 加快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瓶颈,因此,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集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应依赖于创新,依赖于创新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问题,聚集企业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意味着该产业的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因此,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集群及其内部的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加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政府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联合金融机构等中介组织和公共研究开发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遇到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其次,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低成本型集群向创新型转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指导集群内的企业按一定的原则分摊技术创新的成本。

2.2 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依赖于高质量、充足的生产要素,完善的要素市场对于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不断培育和完善要素市场。政府应积极引导、合理开发并规划土地的使用,使土地向高新技术产业、有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中小企业发展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应完善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任,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外商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由于我国目前电、水、煤炭等能源供应十分紧张,政府应增强节约能源的宣传力度,并致力于开发新的能源。

2.3 扶持和鼓励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 金融、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种中介服务,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产业集群内的中介服务机构应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中介机构应代表企业积极地同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减少企业的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的活动能力。中介机构还应扩大服务种类和范围,以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需要。此外,中介机构应引导健康的集群经营文化,促进集群内竞争合作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集群环境。

2.4 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培育核心企业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带动,因此,我们应积极培育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核心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还应培養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政府应扶持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基金,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政府还应采取有力措施和政策,吸引国外人才。要培育核心企业,政府应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区位特点等外部条件,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其技术开发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其不断做大、做强,增强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同时,政府应为核心企业提供完善的供应网络,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以提高核心企业的区域配套水平。

2.5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决定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政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规划产业集群,正确制定、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其次,政府对集群进行规划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因此,政府应构建一个全国性的产业集群规划组织体系,对产业集群的规划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地方政府应根据其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现象;最后,政府应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制定正确的产业集群政策,为集群内的企业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

①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3.

参考文献:

[1]吴德进.产业集群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惠宁.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J].山西师大报.2005.11.

[3]杨洪焦,钱颜文,孙林岩.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4]佘明龙.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6.

[5]龚双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述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

[6]廖双红.产业集群理论简述及在我国的应用[J].地理教育.2007.1.

[7]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4-37.

[8]魏后凯.关于提高我国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J].科学新闻.2006.11.

[9]陈博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10]王志莉,叶青.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现实探讨[J].特区经济.2006.5.

[11]达捷,董春.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分析[J].特区经济.2005.11.

[12]刘璟.我国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优化对策[J].企业经济.

[13]赵敏,张国亭.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发展战略,2006,9.

[14]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演进的研究[J].管理天地.2006.2.

[15]蒋珊.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6.7.

[16]刘来福,王世文,邱兰.加快发展我国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J].社会科学论坛.2005.12.

[17]冯德连,张兴云.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作者:叶龙祥

企业经济产业集群创新论文 篇3: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的相关知识点,并在介绍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指标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的样本及数据采集、产业集群的识别、绩效评估及其结果分析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以期能够给予广大的公司企业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 绩效评估 分析和探究

一、引言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在新时期下,更好地发展区域企业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上所表现出来的国家经济主导优势,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无疑更具有研究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在产业集群绩效评估上同样需要人们予以重视。产业集群绩效评估,作为对集群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判断,能够起到总结集群企业以往发展的经验,量化集群企业优势能力,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更为有力的判断标准及制定决策的理论支持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通过结合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在绩效评估方面的一些相关内容加以讨论,现具体分析如下。

二、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指标原则

通常情况下,在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时,除了要考虑一些影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常见因素之外,还要结合不同产业集群本身的发展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绩效评估指标。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原则出发考虑。

(一)产业集群的集聚性

一般来说,同处于特定经济发展区域的公司企业,由于彼此间的共性与互补性,促使这些公司企业,或是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及机构,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性,在对企业的绩效评估时,需要加以考虑。

(二)产业集群的创新性

受到产业集群的集聚性影响,促使同个区域内具有共性与互补性的公司或企业机构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和顺畅的市场网络系统,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海量信息和经验的共享,以及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为企业实现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知,产业集群同样具备创新性,要求绩效评估指标能够反映其创新特征。

(三)产业集群的竞争性

通过产业集群,公司及企业机构能够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优化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完工的整个流程,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也提升了整个区域经济产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的影响下,进一步加大了公司及企业机构之间的竞争力。一个公司及企业机构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公司及企业机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在绩效评估指标的选取时,要重视产业集群的竞争性原则。

(四)产业集群的关联性

在产业集群内,一般具有共性或互补性的公司及企业机构会因频繁的贸易往来、交流互动、以及学习与合作等而促使彼此的业务关联密切,在共同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的实例分析

(一)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样本及数据

从现阶段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来看,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从当前国家发展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情况来看,制造业是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产业。为此,本文通过结合现阶段国家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情况及资料,主要选取国家制造业为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研究对象,分别在东部地区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份,在中部地区选取河南、湖北等省份,在西部地区选取四川、陕西等省份。

(二)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识别

从现有的产业集群识别方法来看,主要包括了区位商法、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多元聚类分析法以及图论分析法等几种,其中,区位商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属于最为普遍的产业集群识别法。不过,相对来说,采用区位商法,并无法识别产业集群的数目、组成及内部关系等方面内容。而类似于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类分析法等识别方法,则能够很好地判断出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群,并识别出产业集群的具体内容,此次本文主要采用区位商法来识别。通过将给定区域产业占有份额与整个区域中该产业占有份额进行对比,当系数>1时,则说明该产业在给定区域内专业化程度较高,反之亦然。其计算公式为:

LQ=(Xji/Xi)/(Xjk/Xk)

其中,X为产值,i为某区域,k为某区域所属国家,j为某产业。通过该公式,可以明确识别出各区域产业集群的情况,由此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及河南等产业集群较为具有优势的省份。

(三)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

当前在国内外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的研究工作中,通常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进行的。定性分析,是指分析产业集群中的成员生产力及工资、企业创新能力是否提高,产业集群能否拉动或提高所在区域就业、进出口增长及提高国家竞争力,以此对产业集群绩效进行评估。定量分析通常具有直接评估、间接评估以及综合评估等几种方式。直接评估主要是在搜集相关经济指标的基础上,通过采取适当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产业集群绩效进行考核;间接评估则是通过采用计量分析工具对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研究,间接反映产业集群绩效;综合评估借助主观或是客观的赋权方式,确定产业集群发展的多个因素的指标权数,实现对产业集群绩效的综合评估。此次本文主要采用间接评估法,并利用回归方程对产业集群绩效的指标变量关系加以研究。公式为:

其中,H=。通过假设某一经济体共有M个地理区域,其中某一产业中有N个企业,分步骤M个区域当中。Si代表i个区域某一产业的产值在该产业的总产值中所占比重,Xi代表i区域总产值在经济体总产值中所占比重,H为赫芬达尔指数,Xj表示j企业的规模大小,X表示市场规模大小,Zj是指第j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N则是指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总数目。

通过该计算公式进行区位商计算,选取各省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河南、湖北、四川和陕西)中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明显的行业,并测算产业集群的集聚度,分别选出产业集聚度最高的行业,包括广东电子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河南食品制造业、四川饮料制造业以及陕西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再结合各省宏观经济数据,对各产业集群绩效进行评估。宏观经济指标主要选择衡量经济增长的GDP和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及生活状况的就业人数,并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的方法,分别对广东、河南、四川及陕西等四个省份的产业集群的集聚度与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加以分析,从而实现对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绩效评估。

四、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估结果

(一)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基于产业集群的公司及企业机构,通过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并在区域经济中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让其他企业借鉴和效仿,带动该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实行分工生产的方式,对于专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为严格,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各产业的生产专业化,加强各产业专业技术的研发,并在产品满足当地需求的同时,将产品打入外部市场,能够促使该区域产业获取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不同,会对区域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对来说,广东的产业集群聚集度比较高,产业集群发展相对于四川、陕西、河南等省份要较为成熟,在广东提高产业集群的聚集度,反而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效应,例如房租上涨、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为此,在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相对饱和的地区,可以将产业扩展到与其临近的省份,带动其他省份共同发展;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程度较低的,则可以采用适当的政策扶植与先进技术的引进,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涛.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以北京马坊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为例[C].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工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2]赵军,时乐乐.中国产业集群绩效评价——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9).

[3]黄珊.湖南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4]王恩才.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D].兰州:兰州大学,2007.

作者简介:周敏(1981-),女,河南省濮阳市,讲师,硕士,就职于安阳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编辑:刘影)

作者:周敏

上一篇:中职学生失礼礼仪教育论文下一篇:证券投资者金融学述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