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集群论文

2022-04-20

摘要:版权产业集群以知识创新、积累与共享为核心特征,以地缘、资源和成本等要素配置为驱动力,以城市群的点网结构、区域内的圈层结构和集群内的线性结构重构了城镇空间新秩序,并通过制度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族文化产业集群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民族文化产业集群论文 篇1:

重庆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激发城市活力、增强城市魅力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带了历史机遇。重庆文化创意产业自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一种全新概念和产业形态被首次写入以后,有了相当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政府还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业产业发展的意见》但是也存在比重偏低,产业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空间布局不合理,融资困难等问题。发展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对策为,打出巴渝品牌,实施创新驱动,培养创意人才,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西部经济区 对策研究

在市政府出台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中,我们看到,政府将研发设计创意、软件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六大门类作为发展重点。并且也做了相应规划与设计,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有市场前景,关联程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集中区域和民族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本地支柱产业。西部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将为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

一、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地域优势明显。虽然重庆市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但经过几年的探索,按照市场运作、突出亮点,在西部经济区的核心地位上,重庆市发挥出了先天优势,在西部地区取得了领先优势。2014年创意蓝皮书中明确指出,重庆市在‘最受关注文化城市榜’中位居第六,创艺产业驱动力指数在国内排名第八。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为189家,从业人员达到54039人,实现增加值3591187万元。(数据来源:《2015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科技进步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催生重庆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有利土壤。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鎮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产业结构升级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重庆市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催生了巨大的创意设计市场需求。业态模式创新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依托“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创空间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和形式革新。

产业园区较多,各具特色。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依托城市、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态势,截止到2014年底,重庆拥有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数量达142个,全国平均值为275个;文化艺术作品达36288件,全国平均值为29432件(数据来源《2015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

企业规模小,带动辐射效果不佳。重庆除了有重报集团、重庆期刊数字出版中心、西南大学出版基地等外,还有黄桷坪艺术园区、金佛山文化创意产业带。但这些企业规模和全国纵向比较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行业带动效应和辐射的大企业集团,龙头骨干企业,重庆创意文化企业在发展上任重道远。

二、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发展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对策为,打出巴渝品牌,实施创新驱动,培养创意人才,创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发扬巴渝品牌优势,发展定位文化+旅游模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文旅融合、拉动文旅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个方面的作用,整合文化和旅游两大方面的资源,引导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文化创新、文创企业孵化、引导营销、达成消费等方面的充分融合。培育一批重点文旅主题企业,推出一批文旅创作、工艺品、目的地等知名品牌,形成业态丰富、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优良的文化+旅游复合行业。

如何强化文化+旅游两大行业的融合?首先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挖掘文化产品,促进地方特色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围绕重庆特有的陶瓷、夏布、工艺扇等地方优秀特色产品,鼓励特色文化元素、传统手工技艺与创意设计,积极引导企业和广大市民设计、制作、生产创意产品。借鉴杭州经验,以电子商务为契机,通过产业融合来提升文创产业的附加值。重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近百家博物馆、30多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个历史文化街区(数据来源:2017年智库丛书《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重点助推特色优秀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提高综合效益。

巩固原有六大传统文创产业根基,做好产业转型的文化+制造产业融合角色转变。在传统的新闻出版业、影视动漫业、演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创业和设计服务业六大行业中,继续发挥文创优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拓展覆盖面,提升附加值。加强我市6+1建设步伐,目的是打造高级别的文化+制造融合行业,进一步提升实用性和审美性,将我市传统制造业的汽车、摩托车、轨道交通等工业设计孵化成在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的设计产业集群。

实施全产业链协同工程,利用老厂房、旧厂区打造创业设计产业园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人才、资金集群发展,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从而引导消费升级。

三、未来的畅想

从重庆市文创产业的目前状况分析,着力壮大原有的新闻出版、影视动漫、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博会展等六大传统基础文创行业,是符合历史的逻辑的。我市从文化资产的总量、从业人员的数量上,都具有不少问题,而采取渐进式改革,也是我们必要的选择。所以,我们走文创融合之路,发展传统旅游和制造业,是未来我们文创产业发展方向的最优选择。

作者:岳瀚槭

民族文化产业集群论文 篇2:

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路径

摘要:版权产业集群以知识创新、积累与共享为核心特征,以地缘、资源和成本等要素配置为驱动力,以城市群的点网结构、区域内的圈层结构和集群内的线性结构重构了城镇空间新秩序,并通过制度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版权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空间秩序;制度创新

随着全球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与分权化的加速,中国城市群快速成长、多样发展。产业集群在新经济地理空间上不断形成新的城市聚落,为版权产业提供了新的栖居地。同时,在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构成中,版权产业贡献突出,它们往往以高度的集聚性,推动产业实现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它们以发达的产业体系和成熟的市场体系,重塑城市空间秩序,构成了具有活力的版权产业集群。版权产业集群是以版权(相关)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按照一定关联集中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形成基于分工与合作的有机产业群落。它们犹如“平滑空间上的黏滞点”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承担了全世界主要生产要素的专业集聚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促进了版权消费的活跃和版权市场的繁荣,并为版权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化的空间组织形态。

一、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类型特征

版权产业集群是全球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流通最迅速、对创新和创造成果的应用最迅捷的地区。它们通过经济文化发展轴线相互串联,星罗棋布地构成了全球版权经济的空间网络。版权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智力成果和知识资源为集群凝聚的核心,以创新为动力,建立受版权保护作品的创作、生产、传播、使用和消费基础之上的产业组织形态。由于版权产业集群的主体是企业,依照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理论,可以将版权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划分为知识宽度型、知识深度型和知识强度型三种类型。

知识宽度在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在于把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建立在开放的平台上。基于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瓶颈或高度匹配区域行业特征的知识宽度型集群着重于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以版权创意资源的开发整理与重塑为主体,以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为驱动要素,从而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市场的配置,往往成为政府经济调控的战略重点。

知识强度在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在于推动基于知识产业链升级及契合或引领市场需求的消费升级。知识强度型集群主要通过对要素结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综合优化与配置,在基于产业本身知识价值链基础上展开分工与合作,在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向上倾向于以“产城融合”开发模式发展版权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节约了版权产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了版权产业发展效率、推进了文化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有助于版权功能的发挥。

知识深度在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核心在于推进隐性知识创新及隐性知识显性化所创造的产业附加值。隐性知识创新是版权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是形成知识深度型产业集群的重要路径,它是高度背景化和个性化的知识信息,集群中的隐性信息实现了各个具有不同创造能力和技术知识水平的创意企业依靠组织内部公开的界面规则或关系契约,在创意设计、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实现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和松散的耦合,形成非线性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合作关系。这种多层次的、灵活的网络关系既发挥了集群中创意要素协同创新的作用,又实现了企业间知识的播、共享、吸收和整合,使集群弥漫着“产业空气”。

在全球分工中的治理者或跨国企业形成的集群网络中,发达国家以知识为核心,通过外包版权产业的非核心环节,利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成本较低的优势,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构筑高端环节的进入壁垒,控制了版权产品利益格局和价值链分配,使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被动位置,其核心障碍正是因为缺少创造核心知识产权和创新隐性知识方面的竞争力,即基于知识深度和强度的版权产品开发不足。

二、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特征

版权产业集群的形成由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驱动和影响,既具有一般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驱动因素,又具有因版权对文化原创力,尤其是排他性资源的挖掘与创造能力的更高要求表现出的独特性驱动因素。从总体上看,地缘驱动、资源驱动和成本驱动分别是驱动版权产业集群成长的核心要素,它们主导着集群区位选择、业态选择和商业模式选择与重塑。

以地缘驱动为主要模式的版权产业集群,核心是通过资源配置实现集约化发展。版权产业集群在地理空间上的形成,来自于历史偶然性与循环积累的双核驱动。把空间经济思想引入经济分析的克鲁格曼将最初的集群形成归于历史偶然性和循环积累的双重作用,即集群的产生首先是基于某一地区历史发展中的偶然因素形成发展萌芽,而后经历了“路径依赖”阶段发展壮大,最终经过长时间“积累过程”形成成熟的集群。

资源驱动因素下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以盘活版权资源的方式实现产业的专业化发展。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载体,是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路径。例如在厄瓜多尔的西格乔斯,许多手工艺人生产陶瓷、编织品,并重新按照老德样式、设计和传统颜色制作服饰。在叙利亚的阿勒颇,微型及小型企业在小城镇地区聚集,用三千年传统的古法生产绿橄榄肥皂。这些传统文化色彩浓厚、工艺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在其特殊产品的独特品质上创建集体知识产权,并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有效改造的同时,创造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集群。在我国,许多传统文化色彩浓厚、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地区,以传统方式的文化传承优势结合自然资源排他优势,将传统形式的生产活动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转化成为版权商品,其集中生产创造与消费的自发聚集,逐渐构成了特色集群的发展雏形。

以成本驱动为主要演进模式的版权产业集群,是集群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所有集群发展中必须面临的共性问题。正是因为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既维持了集群稳定,又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了集群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不仅可以度过集群成长初期的困境,或缓解在集群遭遇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压力时的被动路径,也是大多数版权产业集群增加市场收益的主要方式。

但应当明确的是,在版权产业集群的驱动要素中,地缘、资源和成本尽管是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单一因素无法主导版权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三规融合”为导向的集群设计,是集群升级的制度原点。然而在现实发展中,因为土地稀缺资源的区域发展模式缺少有效调控手段,名义集聚、实则分散的现象普遍,在现实中符合概念标准的产业集群集中度低、特征不明显,亟待寻找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版权产业集群特征的新成长动力。

三、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特征

版权产业集群是版权产业的一种空间经济形态,集群的分布规律既符合版权产业要素集聚和流动的一般规律,又与区域发展尤其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分布紧密关联。版权产业集群形成的紧密型关联体和松散型关联体,共同构成了基于知识的社会经济系统。根据版权产业集群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层次,可以归纳为城市群的点网结构、区域内的圈层结构和集群内的线性结构三种形态。

点网结构是基于增长极理论的空间分布结构。通过版权产业集群形成的集聚效应带来的要素高度集中、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消费活跃等,构成了区域增长极。增长极成为城市群中重要的创新节点,它们就如同“经济马赛克”一般,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分布格局。串联这些创新节点,便构成了以区域为单位的创新网络。版权产业集群的点网结构往往以集群形成区域增长极为节点,通过跨区域资源配置和流通的区间布局为市场半径,以整个城市群或城市圈为空间,形成产业网络。

圈层结构是基于中心地理论和产业空气理论,在区位比较优势的作用下形成以版权产业集群为圆心的区域中心地。版权产业主导企业的活跃度,不断吸引着相近或相似产业(企业)的集聚,企业在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中,形成适合产业创新和集体学习的产业空气。由此,区域内逐渐形成了以版权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在圈层结构中,集群往往在基于“向心力”形成生产集中和居住集中后,达到一定的区域要素承载的饱和状态,从而再进行基于“离心力”的分散,最终在区域内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版权产业集群布局。从群居到群聚,从居住性集群到生产型集群的转变,版权产业集群实现了集群单一围绕中心城市或中心区域集聚的转变,即通过“向心力—离心力”的均衡式空间分布方式,实现了城市功能组团的拓展,缓解了中心城区或城市核心区域用地紧张、资源稀缺、成本高昂等现实问题。

线性结构是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以版权产业主导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导入形态。版权产业是以“智力成果权”为资源,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产业形态,其产业链的结构也依托产业特性,以版权形象原创为起点,构建了“创作——生产——传播——使用——消费”的线性产业模式。因此,集群内部的版权企业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出发点是线性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或某几个环节之间的知识共享。这种共享又可以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形式。前者是集群内企业基于产业上下游分工与合作形成资源互补性合作的产业组织方式的过程,后者则是随着社会分工与集群和产业链之间互动性的加深,集群的分布规律从单一的、静态的串联式产业链合作逐步演化为复合的、动态的并联式协作的过程。

从版权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看,城市群中跨区域的版权产业集群围绕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形成点网结构,构成版权要素的协同创新和版权资源的统一配置,提高了版权产业效率;区域内的版权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企业形成圈层分布的空间格局,而主导企业以较高的版权因子和关联企业之间形成有序的线性分工与合作。正是由于点网结构、圈层结构和线性结构在版权产业发展中的有机互动,使版权产业的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打破了二元经济地理结构,在区域空间上产生了新的格局,从而优化了版权产业的组织形态。随着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城市群时代,跳出行政属地,以全球市场为资源配置和要素流通的半径,建立基于版权合作的城市群合作组织与相关制度安排,是版权产业集群新空间秩序构建的基本原则。

四、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路径

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展版权产业,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推进版权产业集成创新能力,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版权产业集群空间的集聚黏度不强,集群创新性与互动性不强,集群价值链层级不高和集群竞争力释放不足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源自集群制度针对性不强,从而造成了集群内的企业主体缺少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难以激发版权创新的动力,二是源自集群政策针对性不强,从而造成了集群企业之间因缺少产业关联度而形成松散合作体。同时,由于政策限制,集群往往在一定范围内单兵作战,成为封闭的容器,本地网络的僵化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弊病,使集群失去了逐鹿全球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针对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研究制定适合版权产业集群驱动特征和空间特征的集群政策,研究制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高,充分利用和发掘版权资源及区域禀赋并以此为基准,设计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的集群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当前版权产业集群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产业政策”走向“集群政策”和从“产城割裂”走向“产城融合”的集群引导措施和集群建设路径,将有效破解集群制度创新瓶颈。一方面,以产业集群政策代替或优化补充产业政策,不但可以促进区域版权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规避因为过度关注规模化扩张而忽略了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误区。版权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的共性规律,同时基于文化对智力成果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格外强调,版权产业集群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地区的发展落地和产业轨迹,集群政策的设置旨在“以集群空间为载体,通过制度上的空间构建与突破,实现对经济要素的引导和吸纳,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他区域(非集群空间)的生产力提高与释放过程”①。另一方面,新城市发展观要求集群功能的集约化、企业的集聚化和服务的专业化,“产城融合”这一集群发展模式,是版权产业集群破除发展定势,打破权利意识的封闭心态,从“功能集群”走向“文化集群”的重要路径,它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产业依附于城市、城市服务于产业的功能融合,使版权产业集群与城市成为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的实施,更加注重生产、生活功能的协同与土地价值最大化的复合,将推动版权产业集群成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区。以“弹性规划”的发展理念设计未来集群发展框架,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为文化功能的拓展和文化价值的发挥,预留更多的公共空间,是版权产业集群规划和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当然,版权产业并非必须以地理集中为唯一空间组织方式,随着版权产业集群发展步入深水区,集群内企业不可避免地因为集群存在“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等一成不变的合作模式带来的弊病制约产业发展,集群的万能模式再一次受到挑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集群发展模式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创造性的变革、知识的积聚和基于竞争的淘汰机制,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地理集中只能形成松散型空间布局。地理集聚固然降低了交通运输和能源成本,获得了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经济,但依靠压低成本的竞争模式难以为继,并终将是面临淘汰的低端道路。而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推进,以核心版权为价值凝聚的虚拟协作网络将成为新的产业集成模式。

(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注释:

① 郝寿义.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46.

参考文献:

[1]MARKUSEN A.Sticky places in slippery space: a typology of industrial districts[J].Economic Geography,1996,72(3):293/313.

[2]余晓泓. 创意产业集群模块化网络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 产经评 论,2010.4.

[3]张京成. 2010创意经济报告[M]. 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0:16.

[4]刘世锦.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 社,2008:66.

[5]宋昱雯、刘利. 我国发展虚拟产业集群的问题初探[J]. 宏观经济研究, 2006.

作者:齐骥

民族文化产业集群论文 篇3:

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保障研究

摘 要: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旅游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旅游地区张家界市,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利用庞大游客市场,充分挖掘旅游购物消费潜力,提升旅游购物在旅游六要素收入中的占比,是带动本地相关产业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张家界需要用好生态资源、民族文化、区域合作三张牌,通过区域块状经济发展和服务平台的完善推动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块状经济 张家界 产业集群 旅游商品

作为旅游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张家界市,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利用庞大游客市场,充分挖掘旅游购物消费潜力,提升旅游购物在旅游六要素收入中的占比,是带动本地相关产业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觉寻求资源纵向整合;二是基于地方性资源整合从区域集群内部寻找升级路径。从旅游商品市场需求的特殊属性和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现实发展阶段来看,基于旅游商品资源整合,发展块状旅游商品生产,从区域集群内部寻找升级路径,实现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是可行的选择。

一、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确定重点培育发展50个产业集群,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纳入其中。由此,旅游商品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张家界市工业发展的三个主攻方向。据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作用测算,旅游直接收入1元,会给相关产业带来4.3元的增值效益。2012年,张家界市接待旅游人数35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8.7亿元,按此计算,GDP规模应该达到897.4亿元以上,实际上2012年我市GDP总量为339亿元,为应有经济规模的38%。按照2007年制定的《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 ,“到2010年,旅游商品产业集群主营收入要达到50亿元,旅游商品收入慈利达18亿元,永定区15亿元,桑植县12亿元,武陵源区5亿元。旅游商品市场上本地产品占70%以上,生产企业达200家,规模企业50户以上,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2户,过亿元企业10户以上。”2012年张家界市实现情况是:实现旅游商品销售收入35.23亿元,其中慈利县15.9亿元,永定区12.5亿元,桑植县6.46亿元,武陵源区0.35亿元。市域生产企业148家(永定区87家,慈利县22家,桑植县28家,武陵源区11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仅5家。2007年以来,全市用于发展旅游商品产业的各级财政投入上亿元,2012年旅游商品企业纳税1.02亿元。

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总量问题:产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不快。产品问题:表现为“三多三少”:同质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大众化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问题:旅游购物环境不佳,市场监管乏力,导致市场价格混乱,假劣产品市场扰乱,游客购物意愿低。企业问题:旅游商品生产区域内布局雷同,旅游商品生产和营销没有专业化分工,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研发、产业化文化等软要素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低端化锁定状况。

二、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产业集群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根据麦克尔·波特对旅游产业集群的阐述可以将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旅游商品生产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里位置上集中的、具备一定数量和整体规模的生产营销企业和相关机构在功能配套上的系统集合。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相关企业的集聚,企业集聚有两大影响因素,即经济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资本因素、资源因素、消费市场因素。人文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

(一)资本因素

企业的集聚首先是资本的集聚。但资本总是会投向预期利润高、风险相对较小的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因此资本的集聚不一定能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的集聚。张家界市投资主要分为政府投资、市外引资、本地企业投资。由于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地区,政府有限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市外引资主要投向利润相对较高的旅游地产和商品房开发,旅游商品企业多是本地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多是白手起家,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融资担保难是制约企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企业信誉没保证,银行信贷资金难向中小企业倾斜,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长期处于发展壮大的不利地位。

(二)资源因素

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主要有食品类,如酒类、茶叶、葛根粉、蕨根粉、红薯粉丝、辣椒、腊肉制品、岩耳、山野菜等;保健品有茅岩莓茶、杜仲茶等;工艺品有砂石画、木雕、根雕、竹制品、土家刺绣、饰品等;服饰类有土家织锦、民族服饰、旅游鞋等;纪念品有以张家界山水为题材的字画、画册等出版物。以上旅游商品原材料均来自于武陵山区动植物资源及民族人文资源。珠宝、玉石、水晶、龟纹石、菊花石、竹制品、民族服装、旅游帽大部分来自湘西州、贵州、云南等地。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与周边旅游地区也存在低质雷同现象,缺乏独特性、差异性、品牌性,除珠宝、玉石外,急需对根植于武陵山区动植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深度研究、挖掘和基地化开发利用。

(三)消费市场因素

本地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大,但地方产品知名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购物场所分散,市场秩序不佳,影响游客购物信心;综合购物平台缺失,不利于市场秩序监管;低价恶性竞争制约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品牌化、高端化进程,影响区域旅游商品市场开拓。

(四)人文社会因素

张家界市和湘西其他地方一样,自给自足的山区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市场意识和商业文化传统缺失,民营经济发展不足,本土企业起点低、基础差。因人才、资术、技术缺乏,生产管理、产品创新、市场开拓水平低,因小农意识和封闭观念,普遍存在不善于和高校、外资联合,不善于引资引智,导致产品研发不够,企业生产工艺装备差,技术含量低,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短期行为,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从政府政策引导来看,政府的集中关注点和有限资源配置仍在旅游产品促销方面,对张家界市工业发展及走向的认识存在分歧,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清晰发展方向,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不完善,政府对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引导和培育不够,导致发展规划目标难落实。张家界市各区县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家专业化的旅游商品产业和物流园区。永定区2008年就规划了旅游商品产业园,但由于用地问题等原因,一直没有实质性启动,旅游商品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市场自发状态。

三、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发展机理

区域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育必需具备的基本要素条件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资本资源;符合生产要求的劳动力资源;基本的技术和管理支撑;良好的地方基础设施。核心要素条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群体;较长的产业链;合理化的专业分工与合作;配套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高端要素条件是:合理的制度创新;积极的文化创新;持续的工艺流程和产品创新;区域统一的旅游商品品牌打造和营销。从张家界市及周边的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基本要素条件具备,核心要素条件需要培育和完善,高端要素条件缺失。国际上产业集群有两大类:一是走高端道路和基于创新的集群。其现象特征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企业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二是走低端道路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企业之间信任程度低,往往恶性竞争。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不同标准还可进一步进行分类,如按照产业类型可分为传统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按照创新类型可分为产品或技术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商业模式主导创新型产业集群。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改变走低端道路和基于低成本的集群发展道路,转向走高端道路和基于创新的集群发展道路,通过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品牌营销等,占领旅游商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中附加价值增加的高端环节。在张家界市,传统可规模化生产的集群创新产业主要包括旅游食品业和旅游用品业。旅游食品有蔬菜类加工、肉类加工、果品加工、特色食品、茶叶、饮水系列(矿泉水、纯净水);旅游用品有环保酒店用品、旅行用品。高附加值集群创新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保健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有传媒演艺衍生品、创意型书画艺术品、民族纺绣(包括土家挑花、刺绣、织锦)、地方民族特色首饰、化石工艺品、纪念品;生物医药保健品主要有保健茶、保健酒、生物提取深加工产品(大鲵系列产品)。坚持传统可规模化生产的集群产业创新和高附加值集群产业创新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促进旅游商品生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实现从生产环节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利润丰厚的环节跨越。要确立整合张家界市周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集群发展目标,延伸产业链,深化专业分工与合作,要利用张家界市本地庞大游客市场优势,利用本土旅游商品生产集群发展平台,充分挖掘武陵山区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产品设计、品牌创立和营销;在张家界市各区县发展旅游商品生产营销块状错位,协作发展;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质量等方面的严格标准,利用周边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劳动力优势,将加工、组装、制造等低端价值环节外包给周边地区,实现武陵山区旅游商品产业合作发展共赢。

四、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发展保障构建

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丰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和庞大的游客消费是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武陵山区充足的山地自然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是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保障基础。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需要用好三张牌即生态资源牌、民族文化牌、区域合作牌。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发展保障构建包含政府服务创新和企业自我发展创新两方面。

(一)在政府服务创新方面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实现山水文化资源可持续升值利用。

2.按照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引进现代理念进一步完善集群发展规划。

3.建立品牌营销商业模式。政府专注打造区域旅游商品品牌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品牌,明确在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品牌营销模式中政府与企业的各自分工,选择一批具有较大经营规模、品牌知名度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明确扶大扶强的目标,从财政支持、人才培养、融资协调等方面予以支持。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设计创新、生产、营销的链条衔接。

5.完善投融资体系建设,打造金融诚信环境,规范投融资秩序。

6.加强引导,整合资源,构筑四大特色产业区,发展市域块状经济。在市中心城区建立旅游商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展示中心、构建武陵山区旅游物流中心、湘西地区生物医药保健品生产中心、湘鄂渝黔旅游商品会展和旅游购物中心;依托慈利省级工业园区发展生物医药提取产业、酒店用品产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在桑植加强中药材资源调查、监测和区域规划,加强中医药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依托桑植省级工业园,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和中药材经济发展区。

7.建立创新服务体系组织网络。张家界市旅游商品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需要培育大批致力于创新、不断开展创新活动的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人才;需要培育集群内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需要建立能促进集群创新发展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和商会等)、中介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具体来说:一是加快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张家界市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加大研发设施投入,依靠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高校师资力量建立武陵山旅游商品产业集群产品研发中心,积极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人才、科研和智囊支持;二是扶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发展的作用;三是利用网络宣传平台,依托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张家界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网、土家文化创意产业网,提高旅游商品、民族文化宣传促销力度和展示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状况,建立市场禁入制度。

(二)在企业自我发展创新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研究,要关注旅游商品的文化属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民族风格、地方特色风格,推进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

2.在传统可规模化生产的旅游商品集群创新生产上,利用毗邻地区资源互补与共生的关系进行并购或联合投资生产,实现资源共享、旅游商品产地多元化、产品优化和地区协作共创品牌,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以销促产。

3.积极开拓目标市场,以往的旅游商品目标市场是针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者,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旅游商品不仅在景区及周边地区销售,还出现了遍布各城市的旅游商品销售商店、购物中心、旅游特色步行街销售和网上销售等经营模式。旅游商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目标消费群体由旅游者扩充到大众消费者,扩大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785652.htm.

[2]查志强.基于原产地多元化视角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

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田开春 李宗利

上一篇:艺术院校学风建设论文下一篇:秩序感之剪纸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