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产业集群探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瓷器作为景德镇的区域名片举世闻名,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自汉朝以来,经过1800多年的发展,如今形成了一个具有众多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集群产业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济产业集群探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产业集群探析论文 篇1:

基于循环经济的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路径探析

摘 要:本文从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建设的现存问题,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对长株潭产业集群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战略思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生态化建设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正在迅速发展,产业集群的程度越来越高。长株潭城市群有独特的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在长株潭产业集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十分关键。

一、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建设的现存问题

长株潭地区位于湘中偏东,地处我国南方“十字路口”的枢纽位置,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科技实力最雄厚、城镇最密集的地区,素有“金三角”之称。长株潭一体化中产业集群发展保持强劲势头,对在中部崛起中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的生态化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两个层面:

1.产业集群资源消耗大。资源消耗量最大的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首先,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目前唯一的水源是湘江及其主要支流,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水量的增加。其次,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开发区过多过滥,总规模超过投资总需求,引资难度加大,结果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据统计,至1998年,全地区14个开发区的总规划面积达287.93km2 ,起步面积72.24km2 ,而实际完成的开发面积只有37.96km2,开发区规模失控,引起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和土地收益的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再次,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的能源消费仍将以煤为主,使得这种不可再生资源迅速减少。湖南每万元工业产值耗用钢材、水泥量分别是发达国家的5~8倍和10~30倍。最后,长株潭地区的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资源在长期的资源开采过程中,造成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

2.产业集群统一规划缺乏。长株潭地区出现产业集群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空间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障碍。其主要原因是各级别行政区自上而下形成纵向等级体系,缺乏横向利益协调与互动机制,限制区域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长株潭产业发展的部门分隔、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问题存在,政府缺乏合理的规划、软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成为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在已初步形成的产业集群中,与集群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如研发体系、行业协会、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等几乎缺位,存在的也基本上各自独立运行,没有与当地的企业形成良好的配套互动。这使得长株潭地区的产业集群横向链条缺失,产业集群不能快速壮大。如长株潭的重型机械、机电等在全国闻名,但相应的配套的批发市场缺乏,大大减缓这些行业的资金流转、信息沟通,制约了这些产业的集群与壮大。

3.产业集群关联效应弱。首先,长株潭地区产业特色不鲜明,重复建设严重,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区域内引进的项目重复性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加工等产业同为长沙和株洲各大园区的支柱产业。其次,相同产业的各企业分布零散、缺乏必然的产业联系。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特色尚不明显,集聚、辐射效应仍不突出,缺少大型龙头企业、著名高科技品牌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再次,产业集群链条太短,配套企业不齐全,严重影响集群效益。主要表现为区域内企业协作意识差,与本地的企业联系不够密切,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缺乏竞力。据测算,湖南大型企业主导产品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在当地配套的比例不到30%。由此可见,长株潭地区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忽视产业结构内部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企业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对这些资源开采的企业并没有进行集约型、生态型开采与利用。这种资源耗竭、能源危机、粗放式经营的产业集群模式有悖于长株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称为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循环经济对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长株潭产业集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长株潭产业集群建立起以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和生产力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和低水平利用,使其面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及企业危困的严峻局面。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进行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正是要在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的基础上,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发展模式,将对促进长株潭产业集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长株潭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动力。一方面,可把优化长株潭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调发展,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减少生态环境保护成本,另一方面,建设长株潭产业集群需要增加投入,可扩大内需、拓宽市场并促进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结构调整开辟新的领域和途径。

3.循环经济理念是指导长株潭产业集群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手段。长株潭产业集群通过建设生态产业集群,可树立和提高绿色形象,对招商引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循环经济理念下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结合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化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实施:

1.建立以生态产业替换生态破坏型产业的产业置换机制。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建设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解决广大民众的吃饭、增收和富裕,这些实际问题和长远生计得不到有效解决,生态建设很难取得持久的成效。因此,要形成以生态产业替换生态破坏型产业的产业置换机制,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构筑高效益的转换系统生态产业,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废弃物排放少,经济物质产出多。为此,应坚持科技促进经济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来推动物质的有效转换与再生,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充分利用和治污新工艺的推广,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促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第一产业则应发展有机农业,以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为开发重点,使其在农副产品中的比例达到80%以上,并创造条件促使第一产业向工厂化、生态化和观光化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工业园区。首先,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大规模的扩张,城市环境承载力下降,环境污染治理必须考虑区际协作,要求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个人等共同协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其次,应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就是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范式,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通过产业生态集聚,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再次,应建立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三市将以湘江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建立湘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管理机制,包括建立跨行政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以及跨行政区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机制。

3.大力推广各类资本介入的多元投资战略。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污染治理, 都需要较大规模的投入。由于污染治理活动的排他性,靠市场机制对其资源配置是失灵的,因此治污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而生态建设可以通过产业置换,带来经济利益的高回报,吸引各类经济主体介入,如配合恰当的制度设计,引导民间资本和外部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就会形成可持续生态循环经济。从现实情况看,在继续加大国家投入的同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调动民间及外部资本的投入,是推进长株潭产业集群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的重要举措。

4.建立健全有利于长株潭产业集群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要逐步建立健全长株潭产业聚群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研究长株潭产业集聚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科学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指标,还应考查资源和环境损失的状况,增设一些资源和环境约束型指标。加快工作机制创新,建立主动服务、超前介入、源头参与、全程监督、全过程控制的工作机制,提高长株潭产业集群的关于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水平;加大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建立有利于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环境友好型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长株潭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天行,等.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7(4).

[2]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姜大源,李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肖杰仁

作者:李菽林 李 芳 王 琳

经济产业集群探析论文 篇2:

探析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及其经济效益

【摘要】 瓷器作为景德镇的区域名片举世闻名,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自汉朝以来,经过1800多年的发展,如今形成了一个具有众多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集群产业体系。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景德镇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简要分析了景德镇产业集群的三个特点,并从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政府资源、品牌效应四个方面分析景德镇瓷器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优势所在。从经济增长、竞争力、区域创新三个方面研究景德镇产业集群对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景德镇 瓷器

一、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

1、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1)千年瓷都声名远扬。景德镇原名“昌南”,自汉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陶器,自东晋开始烧制瓷器。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早在1400多年以前,陶瓷集群就初具雏形。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民国时期,景德镇客籍瓷商队伍不断壮大,瓷行、瓷庄和瓷号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以上历史充分说明,景德镇的陶瓷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陶瓷业的佼佼者,陶瓷业的规模很大,并且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集群产业体系。

(2)新中国景德镇瓷器的辉煌与没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先后以“私私合营”“公私合营”等方式将原来小而散的小作坊和经营实体进行整合,成立了建国、人民、为民瓷厂等十六七家大型国有瓷厂。到上世纪90代初,景德镇陶瓷品种已发展到20个大类、2000多个器型、7000多个画面,形成了日用瓷、仿古瓷、旅游瓷、建筑瓷等门类齐全的陶瓷产品体系,并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由于地理、经济等各因素的限制并没有占据现代陶瓷业发展的先机,其市场份额也逐渐被潮州、佛山等其他新兴产瓷区所吞噬。1995年,景德镇瓷业全面陷入困境,十大国有瓷厂倒闭对景德镇陶瓷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私营陶瓷经济实体发展缓慢使得当地陶瓷业青黄不接。80%的陶瓷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全市陶瓷行业总负债率达136%,从制瓷到吃饭几乎全靠借债,一半以上陶瓷工人下岗。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扰乱了其陶瓷经济的正常运行。景德镇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产瓷区,陶瓷产业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潮州的40%、佛山的30%。

(3)当代景德镇瓷器的持续发展。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加大力度,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工业生产企稳向好,陶瓷发展呈现勃勃生机。2010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陶瓷生产形势良好。

据景德镇市统计局、市瓷局统计测算,2012年上半年景德镇陶瓷工业产值达116.21亿元,同比增长13.81%。其中,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0.56亿元,同比增长23.52%;规模以下及个体作坊完成工业产值65.65亿元,同比增长7.31%。

政府主打陶瓷文化牌,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突破口,将陶瓷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整合,引导扩大陶瓷旅游消费。重点推进投资30亿元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御窑厂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高岭矿遗址、瑶里风景名胜区、陶瓷博物馆完善工程、陶瓷民窑遗址博物馆等项目,申报一批红色旅游项目。

2、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的特点

(1)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景德镇陶瓷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瓷土、高岭土发展起来,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陶瓷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高,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并聚集在一定的空间。艺术瓷和高档日用瓷技术含量高,工艺难以复制,不易批量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加工,因而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注册的民营陶瓷企业400多家,而以小型私人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就有2400余户,贸易企业350家,配套或关联企业320家。据测算,近三年来,景德镇市民营陶瓷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同时还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中心的陶瓷生产聚集区。陶瓷名人工作室、名人作坊、名人名作专卖店在市区大街小巷星罗棋布,新品种、新器型、新花面层出不穷,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春满园的新气象。

(3)艺术陶瓷的竞争优势。景德镇有着1600余年的制瓷历史,传承下来了各项制瓷工艺尤其是工艺陶瓷的特殊制瓷工艺,其中的隐性知识和技术经验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艺术陶瓷始终是中国陶瓷产业的灵魂,这也是景德镇陶瓷产业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法宝;日用陶瓷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地位仅次于工艺陶瓷;建筑陶瓷是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装饰材料,其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易复制,欠缺市场价值。这样看来,尽管景德镇日用瓷在产销上不如其他一些产瓷区,但至今为止,景德镇在工艺陶瓷领域始终还处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而日用陶瓷走艺术化之路也还是有发展潜力的。目前,景德镇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已经达到3000多家,工艺陶瓷企业数量占到总数的90%以上。

3、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的优势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土宜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景瓷生产发展的先决因素。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水源、光照充足;境内山峦起伏,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附近高岭村出产的“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优质原料,全世界此类瓷土均以此命名;境内河道纵横,东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港河汇集昌江,然后自北向南流经市区,通向鄱阳湖注入长江。这样就从气温、光照、水源、原料、燃料以及运输上为烧制瓷器做好了充分而全面的准备,有利于景瓷的发展。

(2)人力资源优势。景德镇拥有大规模的陶瓷工作者,早在上世纪就超过了7万人,其人数占比为全国最高,其中不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各类高精尖科研人员。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有三分之一在景德镇,拥有陶瓷研究人员3000多人,占去陶瓷科研人员的半数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100多人。景德镇拥有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等高水平科研单位,并设有全国唯一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学院每年也为当地培养出近五千名陶瓷美术人才作为陶瓷行业的后备军。国家日用陶瓷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国家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国家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也均设在景德镇。

(3)优惠的政府政策。景德镇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为加速瓷都发展、重振瓷都雄风,出台了一系列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地帮助投资者加快发展,为市内各类陶瓷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创业和兴业环境。同时,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已初具规模。逐步优化整合所有的科教资源和产业资源,强化日用瓷生产,并抢占高新技术陶瓷这个陶瓷行业的“制高点”。利用陶瓷工业园、科技园这个平台,景德镇陶瓷产业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努力打造若干个具有竞争优势的陶瓷企业及相关新兴产业群,探索一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陶瓷传统产业的新路。

(4)世界瓷都的品牌优势。景德镇自汉唐以来即以盛产陶瓷而著称,宋以后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明清之际,发展为中外闻名的瓷都,享有千年瓷都的美名。“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制造”本身就能产生一种无形的品牌效应。千百年以来,景德镇瓷器不仅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质地和声誉延续着光荣与辉煌,更是附载了中国传统工艺和审美文化的文化载体。精美的陶瓷制品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产品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瓷都”凝聚着中华文化,景德镇瓷器是具有“中国性格”产品的代表,“千年瓷都”是景德镇独有品牌,也是景德镇借以发展旅游经济的“金字招牌”。景德镇品牌是各行各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极为可贵的无形资产。

二、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对景德镇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1、瓷器产业集群拉动景德镇的经济增长

陶瓷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自身陶瓷产值的增加,也带动了产瓷区GDP的迅速增长。由于景德镇陶瓷产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陶瓷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展陶瓷产业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岗位的增加,扩大了就业容量。而劳动力在充分集聚的时候,能够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以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作为景德镇的支柱产业,陶瓷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其发展也带动了这些地区其他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到目前为止,景德镇直接或间接从事陶瓷工作的人数大概有15万人。

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能够带来乘数效应,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聚力量,它能使陶瓷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有组织地集中,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降低了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了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市场发展迅速,产业链条的扩大吸引更多的本地或外地企业甚至是外资在集群落户,使规模进一步扩大,利于集群区域资本的集中。而由于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成本优势,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在吸引资本集中的同时,使资本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总而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而劳动力和资本都是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生产要素,增加这两者的数量和提高其生产效率,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据景德镇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景德镇调查队初步核算,2011年景德镇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接近千亿元,达999.6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9.3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及个体工业总产值160.32亿元。

2、瓷器产业集群提升景德镇的区域竞争力

首先,产业集群的优势主要源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群,可以延伸产业链条,使分工更趋专业化,提高生产率。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地,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通过分工以及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密切合作可获得外部范围效应。另外,集群的各企业地理上接近,共享公共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共同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活动,可以使企业的整体规模增大,从而使单个企业实现合作的基础上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成本,降低交易费用。另外,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能有效地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企业间的互补性,形成协同效应。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是互相补充的,可以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中心购买产品。

第三,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案例,企业在决策上拥有优势,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瓷器产业集群促进景德镇的区域创新

集群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集群内的知识、技能、人才、市场、公共设施及地域的专有文化等要素本身就构成区域创新的必备条件。由于集群区域内同类企业比较集中,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迫使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包装、开发、销售等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

发育完善的产业集群内不仅存在大量有创新压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而且拥有稳定的促进学习、交流和进步的共生机制。集群区域内部由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地理临近性,企业可以通过参观、交流的方式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够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企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也有利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获得外部经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集群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由于地理位置临近,企业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比较方便,这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环境。由于存在着溢出效应,使集群内企业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分工合作机制,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降低了单个企业的研发成本。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J].经济广角,2012(3).

[2] 李雨青、左和平:浅析古代陶瓷产业集群对景德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7(10).

[3] 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5(65).

[4] 景德镇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jdz.gov.cn/xxgk/tjxinxi/tjfx/201105/t20110516_

108174.htm,2011—05—11.

[5] 景德镇市统计局2010年三季度统计公报[EB/OL].http://www.jdz.gov.cn/xxgk/tjxinxi/tjfx/201011/t20101117_92160.htm,2010—10—22.

[6] 穆书涛、任巍: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微[J].企业活力,2005(4).

作者:夏臻 王玉瑶 李晶

经济产业集群探析论文 篇3:

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二三线城市产业不断升级,产业集群出现并深化,出了有产业迁移形成的产业集群外,还有更多的自发建立的工业园区和资源技术密集型产业。但这些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存在着高能耗、低知识水平等问题。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生态低碳、知识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二三线城市 产业集群模式 存在问题 低碳经济

一、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概述

依据城市的政治文化地位、经济实力、城市发展规模、区域辐射力度等因素,我们将中国城市划分为三个等级,出了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均属于二三线城市。中国的经济起飞始于这四个一线城市,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朝着二三线城市转移,在保证一线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提高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2)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或者业务关系而联系起来的,集中发展的高效率的组织空间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益于企业共享资源,加强沟通和联系,有着远距离竞争所没有的优势。

传统的产业集群主要以产品装配和生产同类产品为主,没有合理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新时期,产业集群朝着生态化发展,更加强调生产的循环和持续发展。在全国,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群。

(3)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产业集群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转移,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一下几点状态:

1.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二三线内陆地区的经济不断发展,形成了汽车、化工、服装、家具等产业集群。例如河南省就形成了众多的肉食类的产业集群,郑州实现了全国的速冻食品产业集群,促进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

2.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为主

由于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很多产业的转移主要看中的是这些城市的资源优势,所以形成的产业集群大多是重工业、食品服装等传统行业。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则比较少,转移的力度不大。

二、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问题研究

(1)发展模式分析

1.低碳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由于全球变暖触及的生态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中国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我们的经济发展朝着低碳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极大程度的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有着经济性、技术性、战略性、全球性的四大特点。

2.资源型产业集群

二三线城市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有着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聚集了很多有竞争力的以资源利用为主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生产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但是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产品,易形成区域优势。

(2)发展存在的问题

1.粗放增长,生态发展受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能源和资源消耗高,存在着高能耗、高排放、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也大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这对能源的要求高,容易形成高排放和高污染问题,和低碳环保经济的理念存在差距。

2.产业发展处于产业链低端

全球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研发、制造、流通销售三个环节。我国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由于受到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缺乏高水平的研发和流通,处于价值链底部,产业的附加值低。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缺乏高价值的产业,只能发展高能耗的制造,不利于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二三线城市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研究

二三线城市的产业集群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正不断朝着正规化、产业化发展。这些产业集群根据不同地区自身的不同特点,发展特色产业,生产更加的专业化、细化,并且随着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这些企业加强知识管理,不断朝着创业型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卞继红.《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思考》.绿色经济,2011年版

[2]王晓娟.《关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趋势研究》.2009年版

[3]吴晓薇.《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及路径探析》.商业文化,2011年版

[4]邹君.田津.杨玉蓉.《衡阳市工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版

[5]张蓬.《谈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学术论坛宏观分析,2007年版

作者:徐东

上一篇:工程管理铁路建设论文下一篇: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