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不同类型集群创新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格局、路径、机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逐渐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地方静态空间”向“全球流动空间”的转变,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引起区域经济学者关注。作为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创新成果转化利用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的创新网络以及多尺度创新网络耦合问题成为热点议题。集群作为全球-地方张力作用下寻求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集群研究呈现由“地方观”向“网络观”的转变,部分学者更是主张从本地和跨界多尺度互动的网络视角来审视集群及集群间联系,集群网络是否普遍存在、不同类型集群网络有何差异仍是尚待回答的问题。此外,依据生命周期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网络具有异质性,应基于动态演化视角解析集群创新网络特征。遵循演化经济地理学“格局-路径-机理”的研究范式,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多集群多尺度创新网络的格局演化、演化路径、演化机理。选取了集技术知识密集型、集群式产业空间格局、创新全球化等特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区位熵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32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行了识别;着眼于集群技术创新,运用两步聚类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行了分类,并确定了其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基于1985-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卡方检验方法,证实了集群网络的现实存在;借助Ucinet、Pajek、ArcGIS等软件和R语言编程,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异质性、功能位置和演化轨迹,并结合对重点企业、创新组织的访谈以及2016-2017年SEMICON China、IC China参会企业的实地调研,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合作具有集群网络特征。在创新伙伴的选择过程中,集群内创新主体关注本地知识溢出和跨区域“缄默知识池”的双重效应,重视与本地集群和外地集群内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重视地方-全球集群创新网络建设。从现实效果来看,这种地方-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了集群主体的集体学习和合作创新,地方集群主体之间创新联系明显高于非集群主体;不同地方的集群间合作网络逐渐成为跨界创新网络的核心子网络。这与非集群内创新主体的行为方式明显不同。(2)创新网络受集群发展阶段与类型的深刻影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集群创新联系具有异质性。在集群萌芽阶段,内生创新引领型(Ⅰ类)、创新跟随型(Ⅲ类)、创新孕育型(Ⅳ类)集群,创新主体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外生创新引领型(Ⅱ类)集群,创新主体多为外资企业,集群高度依赖外部技术知识输入;创新合作集中于单一空间尺度,Ⅰ、Ⅲ、Ⅳ类集群以本地尺度的集群内合作为主,Ⅱ类集群则以境外尺度的集群间合作为主;创新网络空间距离变动较大。在集群成长阶段,创新主体多为创新能级高的大企业和理工科院校,具有投资关联的企业之间、创新能级较高的产学研机构之间形成了创新强联系。不同类型集群的创新强联系各不相同,对于Ⅰ类集群而言,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本地科研机构之间创新联系密切;对Ⅱ类集群而言,基于组织和认知邻近,本地企业与位于中国台湾等地企业之间的境外创新联系十分重要;对Ⅲ类集群而言,基于组织和认知邻近,本地企业与境内其它地区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创新联系紧密;对Ⅳ类集群而言,本地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占据首要位置。不同空间尺度网络耦合成为集群创新新方向,Ⅰ、Ⅱ类集群的多尺度创新网络趋于稳定,创新合作空间距离呈现减小趋势;Ⅲ类集群的非本地尺度跨集群联系增加,创新合作空间距离呈现增大趋势;Ⅳ类集群的外部联系相对较少,创新合作空间距离呈现减小趋势。从网络结构看,“核心-边缘”层级式网络特征凸显,小世界网络现象越来越普遍,主体创新能级在创新结网中发挥关键作用,集群创新网络空间范围和联系强度差异显著,集群外部创新联系呈现由“少核主导”向“多核互联”的演变趋势。(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得益于路径创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路径创造促使网络位置升级,路径锁定致使网络位置降级。多数集群通过创新主体间交互学习、创新合作新成员加入、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等途径的路径创造,实现了网络位置升级;少数集群则由于自身创新能级较低、集群外部联系薄弱等层面的制约,集群边缘位置锁定甚至位置降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的核心驱动力逐渐从地理邻近向认知邻近、社会邻近转变,集群创新网络社区结构逐渐从本地社区为主向本地社区、跨集群社区并存再至跨集群社区为主的方向转变,层级式社区结构已然成形。(4)集群创新网络发展受邻近性、根植性、主体特质的综合影响。地理邻近有助于隐性知识交流,是集群创新网络成长的基础;认知邻近提高了知识交流与吸收效率,是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社会邻近增强了双方互信,是集群创新网络维持紧密合作关系的保障;地理邻近和认知邻近、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之间具有替代效应;根植性能够塑造知识循环,是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考虑到成本效应,网络地位对集群创新网络发展具有消极影响;创新能力强、合作创新经验丰富的创新主体,通过吸引更多的创新合作伙伴,能够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健康发展。

关键词:集群创新网络;空间格局;演化路径;演化机理;电子信息产业;中国

学科专业:区域经济学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创新合作呈现网络化趋势

1.1.2 集群研究由“地方观”向“网络观”转变

1.1.3 经济地理学的“演化转向”

1.1.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强劲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基本概念

1.4.1 产业集群

1.4.2 集群创新网络

1.4.3 电子信息产业

第2章 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述评

2.1 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2.1.1 国际产业集群研究热点和关注重点

2.1.2 国际产业集群研究争论与动向

2.1.3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进展与展望

2.2 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述评

2.2.1 国际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热点和关注重点

2.2.2 创新网络演化研究内容与争论

2.2.3 创新网络演化研究展望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理论基础与假说

3.1 创新网络空间模式

3.1.1 创新网络多尺度耦合

3.1.2 集群网络假说

3.2 集群创新网络动态性

3.2.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

3.2.2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3.3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多维邻近性机理

3.3.1 多维邻近性内涵

3.3.2 不同维度邻近性的影响机制

3.3.3 多维邻近性的交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集群类型

4.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特征

4.1.1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普遍性

4.1.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特殊性

4.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演化

4.2.1 产业发展历程

4.2.2 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4.2.3 产业技术创新演化

4.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识别

4.3.1 空间单元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集群识别方法与步骤

4.3.3 集群识别结果

4.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类型

4.4.1 集群类型划分方法

4.4.2 集群类型划分结果

4.4.3 集群生命周期判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格局演化

5.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5.1.1 创新网络构建

5.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5.2 集群创新网络假说验证

5.2.1 创新网络空间模式

5.2.2 创新网络空间格局

5.3 集群创新网络格局动态性

5.3.1 创新网络主体

5.3.2 创新合作关系

5.3.3 创新网络空间组织

5.3.4 创新网络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路径

6.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6.1.1 对等性与块模型

6.1.2 二次指派程序

6.1.3 社区发现

6.2 集群创新网络位置演化路径

6.2.1 集群创新网络矩阵分析

6.2.2 集群创新网络“核心-边缘”位置分析

6.2.3 集群创新网络位置动态性分析

6.3 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演化路径

6.3.1 多维邻近性与集群创新网络结构

6.3.2 集群创新网络社区结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理

7.1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动因

7.1.1 创新网络演化模型

7.1.2 变量选取及测度

7.1.3 SAO模型实证结果

7.2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理

7.2.1 半结构化访谈

7.2.2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理解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合作呈现集群网络模式

8.1.2 集群网络格局因集群类型与发展阶段而异

8.1.3 集群网络结构向层级式跨集群社区演化

8.1.4 集群网络演化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2.1 揭示了多集群多空间尺度网络的耦合模式

8.2.2 回应了网络社会时代“地理不再重要”的质疑

8.2.3 刻画了认知邻近、社会邻近对地理距离的修正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IPC分类号与技术领域对照表

上一篇:我国电视剧探究论文提纲下一篇: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