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18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但是,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知识溢出、外部性等特点,加之企业的研发能力差以及企业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差等因素,常常会影响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而政府能够通过促进产学研(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规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篇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路径分析

[摘 要]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有效形式。现实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既没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外生型创新条件。如何使创新能力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这是关系到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政府作用、技术扩散、产权保护、专业市场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并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实例验证了笔者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姚泽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企业管理。

(广东 中山 528402)

一、问题的提出

遍观珠三角的400多个建制镇,专业镇占了1/4;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九大支柱产业占广东全省工业比重的73%。广东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颇能代表全国水平,那就是仍在初级阶段:一是地域分布不平衡,广东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全国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广东两省。二是产业集群的载体主要是小城镇,而国际上的产业集群则以市和工业区为载体。三是产业集群的产品模仿多于创新,技术含量低,集群多以获取外部规模效益为主,竞争手段都是低成本和低价,存在着专业层次低、产业链不完善、技术水平不高、仿制现象突出、金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亟待突破。必须实现产业发展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产业集群的升级,而产业集群升级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

二、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理论分析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ing)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区的一种产业的成长现象,波特(Porter,1998)将之归纳为一组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马歇尔的研究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外部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因此而得出结论:产业集群是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并用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解释产业集群形成的现象。此后,经济学界将马歇尔关于产业群集的理论归纳为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创新和技术外溢三个关键性因素。

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并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本身的简单规模扩张而引起的产业集中化;第二个阶段是因为某大企业出现于某一区域而引发出更多的同类企业的出现。韦伯将产业集群归纳为四个因素,即技术装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和经济性开支成本的降低。

克鲁格曼则对马歇尔提出的技术外溢因素提出了挑战,认为这个因素只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产业集聚中产生作用,并借用萨缪尔森的天使的寓言阐述了产业集群现象,认为各国的贸易优势并不来自于国家之间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

波特则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在这一两家企业的刺激下引致出其它同类企业的成长,并认为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

施蒂格勒等经济学家则对集群内企业的规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的区域化程度越高(假定产业规模不变),则单个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这在美国和英国经济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在施蒂格勒看来,产业集群加强了企业间信息的流动,并增强了企业间的信任,进而使得企业之间签订专业化上下游产业链条之间的合约变得简单。所以,根据科斯理论,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组织规模因此而缩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作为突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身限制的有效组织方式已引起了学术界和经济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些关注还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等传统的研究领域。研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文献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过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协同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在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依托较大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研究开发能力是中小企业突破创新困境的可行之策;另一类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外生的,即技术能力的引入构成了外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从外生创新能力看,一些学者论述了集群与跨国公司等技术领先者在生产链条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从而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创新模仿和学习的机会。然而内生型创新能力的生长局限于产业集群本身的创新性质或集群内领先的大企业的存在,而外生型创新能力则依赖于跨国公司或跨地区的“巨无霸”企业的进入。

事实上,现实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既没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外生型创新条件。波特的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部并不天然地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如何使创新能力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这是关系到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和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分析

(一)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

1.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的外部力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已表明产业集群在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产业集群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往往易陷入“囚徒困境”的被动局面。原因有: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不足以承担研发工作、研发的风险太大、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经济外在性、产权保护程度不高和理性经济人固有的“搭便车”思想等。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从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和“第三意大利”也许能得到启发: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得益于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而“第三意大利”的壮大则有赖于非政府的公众和私人中介机构的参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模式条件尚不十分成熟,但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却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国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赫瑞格尔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不可能同时承担自身发展的所有任务。因此,地方政府除了鼓励社会自主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当然,政府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它在直接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不具有企业所具有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政府介入企业的运作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会对市场机制产生扭曲,但与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陷入“囚徒困境”相比,其代价是值得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帕累托改进”的次优选择。而且随着市场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研发服务的研发机构的日益成熟,政府也要在适当的时候逐步退出,使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政策渐渐消失。

2.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发挥。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携手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培育多层次共性技术创新及服务主体,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整合有限资源进行重点技术突破,减少技术研发风险和不确定性,推动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毕超,2006)。政府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支持产业集群中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中的共性技术研究对于集群中的单个中小企业而言绝非易事,其通常需要跨行业、跨企业的亲密协作,另一方面,共性技术相对于企业专有技术而言,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而更适合由政府或者行业协会来提供,例如广东省南海市西樵纺织产业集群,是全国四大纺织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其产品花色品种单调、产品质量档次低等问题,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而集群中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靠自身实力又难以解决设备老化和新产品开发率低等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镇政府于1997年投资200多万元,从韩国引进了一套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电脑制版系统,用于纺织中的大提花工艺设计,并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组建了一家专门从事新产品开发的研究机构——制版公司。该公司自1998年5月开业以来,开发了上万个面料新品种,并以比开发新产品成本低300元的价格转让给本地纺织企业,其结果,企业劳动生产率不仅提高了20%-30%,而且新开发出来的品种面料的每米价格平均提高了20%以上。西樵镇以技术开发为主的制版公司的设立,成为西樵纺织业从衰退走向复兴的关键(廖颖宁等,2005)。

(2)支持产业集群中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如提供产品标准、产品测试、实验设备、实验室等带有公共品性质的软硬件辅助设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3)提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为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和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能力强、技术溢出效应大的项目进入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

(4)培养集群和区域的创新文化。创新精神首要的就是鼓励创业精神,这是集群创新文化的重要部分。政府应该引导、培育这样的创新文化,即:专业化、开放性的生产方式;鼓励人才流动;宽容失败;敢冒风险;信用与合作;自主创新光荣、崇高等等,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周晖,2007)。

(5)推动群内企业与群外企业、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我国现有集群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群内企业必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借用外脑和外部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同样可在推动集群的对外交流上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可设立为群内企业服务的公共机构,收集群内企业在生产及产品开发中面临的难题,向大学等研究机构寻求合作,切实推动产学研的结合。这样有利于加速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的过程, 提高创新能力。当区域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时, 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政府可牵头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协调机构, 以资金为杠杆, 通过组织和实施一系列产学研合作计划,并设立专项基金, 引导和激励各方之间的合作, 为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现合作双方的“双赢”。同时, 促进人才流动, 知识流动, 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向企业流动, 支持教师到生产单位兼职, 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广东省科技厅在1998年发起了“广东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申报工作,各个专业镇提交报告,由科技厅组织专家评估,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厅授予某某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的牌子。科技厅拨款30万元,市、镇投入数额不等的配套资金作为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的启动资金。从广东的实践经验看,技术创新中心不单纯是作为企业与科研机构联系合作的中介,他更多是作为为群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主体。技术创新中心为群内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或为个别企业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而研发的成本由创新中心负担,成果无偿提供给企业使用,或者只是象征性收取一定费用。技术创新中心除技术开发功能外,还承担信息推广、电子商务、质检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广东的技术创新中心事实上就是政府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公共机构(陶融,2006)。

(二)加速技术扩散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关键。创新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加速技术的扩散,这是创新组织得以生存和产业集群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而其中扩大创新组织的有效供给和产业集群企业的有效需求是技术快速扩散的有力保障。所以,一方面,创新组织要加强自己的研发能力、提高技术产品的实用性和改善技术产品转让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创新组织要帮助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加强其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各种技能培训增加中小企业对新技术的兴趣,帮助中小企业尽快地掌握新技术,从而增强新技术设备和新产品设计的的深层次开发和应用,并健全创新成果的售后服务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再开发项目。

随着创新组织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产业集群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设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从而使创新组织的功能发生结构性的调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创新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为创新组织带来了“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与自己单独研发相比,同创新组织合作会使自身的研发成本大大降低。创新组织和产业集群企业的长期互动使创新活动变得日益活跃。因为:第一、当企业家感受到创新成果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观察到创新组织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的事实后,将不断加强本企业的技术引进,并随着企业技术与资本的不断积累,企业进一步对新技术模仿产生越来越浓厚了兴趣,由此激发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某种冲动。第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处于竞争前沿的大企业越来越注重研发出本企业所特有的专用性技术,而以研发通用性技术为主体的中介创新组织越来越不能满足大企业的这种个性化要求,这就产生了大企业试图偿试研发个性化的技术,以确保本企业在竞争中的领先优势。第三、产业集群内形成的技术外溢与信息共享的创新环境也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比产业集群外的企业更愿意从事研发活动,因为这种环境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随着企业研发活动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内的研发活动就慢慢地从创新组织自觉地转移进企业内部。但是,由于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加上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必然导致企业和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合作与协同,甚至短兵相接的竞争对手也可以在不损害各自竞争优势的前提下,结成技术创新联盟。对于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来讲,双方或者多方拥有共同的目标对于确保合作成功十分重要。当然,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客户对品牌创新能力的质疑,和可能发生的专业人才的流失。当各自的利益一致时,合作往往没有问题。但一旦发展到相互交换“企业DNA”的地步,明智的做法就是和对方划清界限。在这个协同竞争的过程中,创新组织将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

总之,随着技术成果和信息资源的扩散,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在接受创新能力的同时,不但产生了对创新产品的更大的需求,而且也以极大的热情直接投入到研发的活动中,这样一个创新组织就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研发兴趣和研发热情。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本企业特有的专用性技术的研发时,创新组织就慢慢转变了角色——转变成了以传播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和深层次科研产品研发的活动组织者。

(三)加强产权保护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力保证。“当前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由报酬递增模式进入了报酬递减模式,而激活的突破点就在于增强产权保护。”(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金祥荣,2005)以广东企业为例,产业集群得到的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企业超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将可分割的功能不断分离出去,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中山市休闲服装专业镇——沙溪镇的企业生产一件衣服,布料、辅料、钮扣有专门供应商,甚至打扣眼都分包出去,包装、运输更是交给专门的服务商。这样的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成本,使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衔接更有效率。但是发展到现在,无论浙江还是广东的产业集群都进入了成本上升、报酬递减的阶段。最大的原因是产品差异化程度太低,只能导致恶性低价竞争。由于产品差异间隔小,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普遍模仿,甚至抄袭。走在前面的企业只能不断推出新产品,拉开时间差。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心有余悸,推出的新产品都是浅层开发,做不了长期、深入的研发。

另一方面,我国产业集群的生产能力已经上了经济规模,比如中山市灯饰之都——古镇镇的灯饰市场占有率2005年在全国达到60%多,但是营销网络仍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这也是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市场势力差距所在。而这一点则与国内市场的交易信用体系建设、产权保护有关。产权保护包括物权、知识产权和债权。只有加强产权的保护,才能满足民营经济包括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需求,从技术创新、拓展国内市场营销等方面培养内生增长机制。

(四)创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是加快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一个集产品创意、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是加快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市场内既有来自国内外的产品销售网点,又有专业化的产品检测中心,还有从事研发、技术咨询和服务、技术交易等的技术中介机构,以及其他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中介机构。在这个专业市场内,厂商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对提升产品的知名度、降低销售成本、增加销售量、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提高技术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将产生重大的集约效应、联动效应、专业化效应、贸易创造效应和价格趋同降低效应。同时也将成为新理念、新创意、新款式、新设计、新技术的发源地,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并产生强大的新技术扩散效应,对于加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地方政府诱导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我们以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为例来分析产业集群内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引进创新源、选择创新组织以及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扩散,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和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山市小榄镇一些具有企业家眼光的创业者抓住了国内市场球型锁制品短缺的机会,从国外采购了各式各样的球型锁制品开始其模仿式生产并赢得了丰厚了利润,由于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很低,小榄镇许多企业很快都加入到了球型锁制品的生产中,于是形成了小榄镇生产球型锁制品的一个高潮。然而,简单的模仿缺乏持续的竞争力,小榄镇以简单模仿为支撑的产品生产遇到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的挑战。90年代后期,小榄镇球型锁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开始下降,特别是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不高,退换率上升,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小榄镇球型锁制品的商誉。面对这种被动局面,当地政府将一些研制金属模具制品的科研院所引入了小榄镇,并从财政中拿出500万元资金,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设备,组建了研制开发各种五金模具为主的技术创新中心,该技术中心通过展示自己研制与开发的新品种的模具样品与设计,承接了大量企业的产品外形设计、结构与功能设计等订单,并以成本价格帮助企业设计各种新型的产品模具以及提供技术服务。在全镇制造球型锁制品的企业中,大约40%的企业从技术开发与设计中心获得了生产模具的新样品和新设计。企业不仅使其产品的质量得以提高,而且企业的年利润率也不断上升。其结果是:一方面与生产球型锁相配套的五金企业、电镀、零部件、包装等企业都相继进入该产业集群中,从而形成了了以生产球型锁具为主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自己设立研发中心,以追求企业个性化的生产和高质量的产品。2001年底,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大多数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10多家较大企业还与全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共建了技术工程中心。随着研发部门在企业内部的广泛设立,由地方政府支持的技术中心逐渐向技能培训、设备维修以及技术与市场的信息服务转向。

五、结论

现实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既没有内生型创新能力,也不具备外生型创新条件。因此,地方政府在如何使创新能力在这些产业集群中成长起来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的模式对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创新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加速技术的扩散,这是创新组织得以生存和产业集群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产权的保护,才能满足民营经济包括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需求,从技术创新、拓展国内市场营销等方面培养内生增长机制;产业集群是一个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机制,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周晖.中小企业及其集群成长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王珺.论簇群经济的阶段性演进[J].学术研究,2002,(7).

[4]潘雄锋.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5]Doug Bartholomew.Sleeping With The Enemy[J]. IdustryWeek,2005,(5).

[责任编辑:熊一坚]

作者:姚泽有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篇2: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困境及政府作用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但是,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知识溢出、外部性等特点,加之企业的研发能力差以及企业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差等因素,常常会影响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而政府能够通过促进产学研(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规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政府

作者雷鹏,上海青浦工业园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博士。(上海:201700)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集群效力的基础。这种创新能力不仅源自产业集群对资源的获取能力,而且取决于产业集群本身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作为一个复杂系统,集群企业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大学和科研机构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集群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有机互动,即所谓产学研(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有机结合,才能规避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可以说,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企业集群内部与外部有机协调的过程。在这一协调的过程中,政府在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群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在解释区域及国家的竞争力差异时,借用并定义的一个概念,现在已被广泛地运用于诸多领域和部门。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专业化机构在某一特定地理区位的集中,此地理区位可以是国家、州(省)或城市的特定地区,其地理位置不一定与行政区划相吻合,许多产业集群呈现了跨行政区划的现象。[1]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世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支配着世界的经济版图。

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来说,规模效应尤为明显。通过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获得了一种外部规模经济的组织形式。而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带来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2]比如,在经济方面,中小企业以集群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客观上具有大型企业拥有的规模经济优势。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理位置上集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比较松散,而事实上却密切联系,从而使中小企业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处在集群中的企业分别承担生产流程中某一部分的专门产品和技术,通过彼此之间的产品链条和上下游业务关系相联接,众多关联度高的企业以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虽没有像大企业那样以资产为纽带直接关联在一起,但同样获得了大企业的规模优势,而且具有了大企业所没有的更为灵活、更有效率、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效率。大量企业集聚在同一区域内,使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实现快速低成本配置,从而降低了企业之间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交流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中小企业间的合作竞争,促进了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并使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更为迅捷,因为交流和互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新的动力。“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以及制造方面和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3]

可以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最有力的产业组织模式。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更是这一产业组织模式发展壮大的灵魂。

就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而言,由于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内外环境上存在着很多制约集群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知识溢出和外部性等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主要源自于企业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溢出效应和外部性。企业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是指技术的不确定性,即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不一定能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工艺、服务;或者市场的不确定性,即企业开发出的产品、工艺、服务并不一定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企业研发活动的溢出效应是指,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可能为企业所独占,企业的创新成果是一个介于公共产品和完全排他性产品之间的产品,创新成果的信息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创新成果的非独占性是知识溢出的结果,将随技术的扩散而被其他的企业广泛采用,并迅速转化为公共物品。企业研发活动的外部性是指,企业不能控制与获得其技术创新活动投资的全部收益,同时企业研发活动投资的私人回报率也远低于其社会回报率。正是技术创新的这种不确定性、知识溢出和外部性的特征,使中小企业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因此显得格外慎重而不愿轻易进行技术创新。

二是企业的研发能力差的制约。企业本身的研发能力差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表现为:其一,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数量偏少,在大中型企业中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不到1/3,而许多的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研究开发机构。其二,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研发能力弱,已经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企业,由于技术开发能力差、资金短缺、技术外协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不具备研究开发的能力。其三,企业研发的科技人员少,许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多工种、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人员参与,而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渠道或没有能力获得所需的科技人员。其四,企业获取科技信息的能力差,在许多小企业中没有专职的机构或人员从事科技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工作,对技术发展变化的敏感度不高。上述因素极大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

三是企业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能力差。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健全。如产权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得力,人才的激励政策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科研与企业相互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第二,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滞后。产业集群所在地由于没有可以向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技术和知识的大学和教育机构,也没有专门为企业服务的研究机构,造成大企业只能进行内部研发,或与地区外部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进行新产品和工艺的研发,由此带来协调成本和信息成本的上升。而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方面的限制,无力自行研发或者与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只能停留于简单的技术模仿。第三,金融机构的基础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融资困难等方面。上述问题的存在破坏了集群的生态系统,严重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针对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在以下几方面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以下举措:

第一,加大并鼓励全社会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史已充分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带来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政府一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科技投入,并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对研究与发展方面的投入,调动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工作的积极性,促使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要打破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研究课题的重复和资源浪费,以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优势。

三要加大科技的财政投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总量。研究制定国家科技投入宏观战略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的投入结构、管理体制,以发挥科技投入在技术创新中的支撑作用。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民间资本投资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贴息基金,有效地增加资金的供给渠道和供应量。政府的财政资助,可以分为向企业、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投入两种方式。向企业研发活动提供政府资金资助,可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成本,激励企业向技术创新增加更多的投资,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政府资助高校的基础性研究,可以增加对企业基础性知识的供给。而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使学校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政府资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向研究,还可以增强面向民用目标的技术转移,使技术和知识的外部性和溢出性提高。除了直接投入外,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还可以通过政府采购及税收政策的方式间接地实现。比如,通过政府采购政策的安排,创造和增加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技术的“市场拉动”效应,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市场开拓期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保证,同时也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与市场有关的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有效地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后期产品的市场化实现问题。政府应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有效的税收减免,降低各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本,以激励技术创新及与之有关的研究开发活动的开展。

第二,加快产业集群信息平台建设。目前,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缺少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导致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政府可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一个具有共享性、远程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特点的信息平台,在产业集群内部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平台应该包括大型科技设施、科技基础数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科技文献中心等内容。信息平台为产学研三方提供了方便、及时、准确的信息查询渠道。科技工作者可随时查询国内外的相关科研信息,了解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则可即时发布需求信息,其在生产、技术创新、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能得到及时解答,缩短了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在技术开发、市场需求、设计和制造上的时空距离和背景差异,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同时,信息平台也拓宽了政府管理部门获得信息、数据的渠道,使决策更为科学有效,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保护通过对发明家提供专利保护,并赋予垄断其发明的权利而刺激了创新。政府通过立法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能够提高各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知识产权是保护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创新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这将抑制企业和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而知识产权的设立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授予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独占技术创新市场的收益,可以解决具有公共属性的技术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而导致的搭便车问题。因此,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和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维护大学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集群内的企业增强自身法律保护意识,也是知识产权体系和权益保护法规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

第四,深化大学和科研机构改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要继续深化科研院所的改制和改革,使之真正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体。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而且应该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孕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甚至还应该成为知识经济的“策源地”。因此,要加快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可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改变企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这对集群企业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还可以为企业培养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全面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集群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大学和科研机构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研发资金,克服自身存在的信息闭塞、资金短缺、与市场脱节等方面的问题,这对完善和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巩固和加强大学研究作用的同时,还应做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并重。我国历来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培训。因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大力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增加职业和技术培训,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地方职业技术院校要满足社会成员对各类教育的需求,在做好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高度关注地方中小型企业的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动手能力强,判断、维护能力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优势,使之参与到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

第五,发挥中介组织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中介组织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发展成熟的中介组织,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够通过组织的协调、沟通,使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之间形成有效互动的桥梁和纽带。而如果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全、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信息不便利、服务能力差,就会妨碍中介组织在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有效地促进中介组织特别是科技类中介组织、金融类中介组织的建立,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为,消除中介组织不能有效发挥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障碍。

第六,促进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种战略投资、风险投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风险性活动,而银行贷款则要求贷款的安全性、还款的时效性和及时性,希望把自身的风险降到最低。加上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设的滞后,更加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银行融资不畅是长期以来困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不过,从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自身特点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更适宜于资本市场的融资。资本市场投资兼有战略性、长期性和风险性的特点,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特征吻合,可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风险投资。因此,政府在努力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使风险投资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刘琦岩. 产业簇群现象研究及其政策意义. 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论文集,2002.

[3]阿弗里德·马歇尔,廉运杰译. 经济学原理.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编辑阮子瑗

作者:雷鹏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论文 篇3: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弱、创新环境与社会资本缺失、有效的制度供给不足和企业缺乏充足的创新资金等,并就如何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环境;融资环境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三个层面

1、空间集聚层面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的“钻石”模型包含四种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厂商战略结构和竞争,指出地理上的集中使四种相分离的因素相互作用,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会使邻近的竞争者嫉妒与模仿;企业群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接近便于二者的相互支持,推进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供应商也会因靠近研究与开发活动而创新;企业员工间的互动、跳槽等行为也会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产业集群内“挑剔”的顾客通常也是产业集群的一分子,所以产业集群内的公司与独立的公司相比,能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以便及时进行创新;当地的同处于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能够紧密地参与创新过程,并进一步确保与客户需求一致。

2、知识交流层面

国内外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产业集群内存在知识的“累积效应”以及快速的流动。产业集群内存在两类知识,一类是编码化知识,一类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第一类知识可通过书本、媒体、网络等手段获得,基于这类知识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区位选择的要求相对不是特别严格。然而占据整个产业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技术创新极为重要的是第二类知识,这类知识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它们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头脑中,个人属性极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地理上的集聚便于企业通过产业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从而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3、相似文化和价值观层面

产业所集聚的区域,通常是一个拥有相似或相近文化背景下的区域。相似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观往往会使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间的非正式关系大量产生,而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就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传递。因此,现在也有许多学者通过研究产业集群内部文化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他们首先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产业集群分析。所谓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产业集群内部,通过促使行为主体进行互动而产生的资源,表现为诸如信任、协作和规范等行为特征2。社会资本是一种结构性资源,蕴含于产业集群内部本身,不像货币资本那样实际。社会资本涉及的信任、规范等概念是产业集群内主体行为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规范则是为一般产业集群成员所接受了的行动的规律性或规则。较高的信任水平和有效的规范能够降低产业集群内成员非正式交往的风险,减少机会主义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促使互动的发生。大量的专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在拥有这类社会资本的地域上集中,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促进了新技术成果、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扩散速度,从而刺激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弱。

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内企业核心技术拥有量很少,产品设计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低,对技术与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差。我国目前产业集群的特点是制造能力较强而技术能力却相当弱、产业规模较大而附加值却相当低、硬件规模较大而软件规模却很小、单机生产能力较强而系统集成能力却很弱。大部分企业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高新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产业集群的行业关键技术大多依靠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自主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很少。从利用知识方面看,产业集群内企业利用外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较为薄弱。

2、产业结构水平低。

目前我国相当数量产业集群的企业,多以低成本为基础实施产业集聚,这种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附加值很低,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十分有限,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动荡的打击,产业集群内企业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忧。多数产品档次不高,仅以低质量经营为主。从需求角度来看,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近年来内需不足问题的长期存在,产业集群内企业要想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国内需求,难度很大;从供给角度来看,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导致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3、创新环境与社会资本缺失。

从社会资本与创新环境来看,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区域创新乏力,主要是因为社会资本薄弱和有效的创新环境缺失。社会资本薄弱,是指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缺乏基于信任的合作基础与相互联系的纽带,无法形成合作的创新网络。创新环境缺失是指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在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

4、有效的制度供给不足与政府政策失灵。

我国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规划主要遵循的是线性思维模式,即存在着就技术谈技术的倾向,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开发新技术,忽视了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特征,忽视了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政府及不少企业常常把技术创新过程看作是一个管道,认为只要有研发投入,管道的另一端就应该有产出。而且,对技术发展的评价指标也主要依赖于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多少,忽略了技术创新本身应该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的社会化过程。当发现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时,不是从克服制度缺陷上找原因,而是希望通过提高创新意识、加强技术进步指标考核等方面扭转局面,结果往往劳而无功。

5、产业集群企业的融资环境差。

目前大多数产业集群内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机构,民间风险投资不足,企业融资困难,尤其是产业集群内的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而目前我国很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民营企业,这势必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

提升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合作的制度环境。

我国目前大多数产业集群,其中大部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营行为具有明显的投机性和短期性。政府在规范产业集群竞争秩序方面应该承担起责任,在规范企业行为和产品质量标准方面下功夫。一要尽快建立产品质量论证监督机构,由政府部门向其授权定期检查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并向外部发布结果,使客户比较容易就能甄别附加值不同的产品,降低仿造者的潜在收益,增加仿造的难度。二是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要加强法制观念,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2、政府应该主导和支持关键重大技术的研发。

不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都高度重视政府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企业突

破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例如,韩国的CDMA技术居全球领先地位,就是政府举全国之力把核心技术买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给许多企业享用,并鼓励企业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发并迅速产业化。日本的彩电芯片研发也是通过国家集中开发,把专利供众多企业享用,使得企业在发展阶段就有能力研发。当前,在我国企业研究投入不足、国家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资源,把有限的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上,让广大企业能够公平、低成本、低风险地享用技术研发成果,并利用这些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3、增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的改革。政府要按照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整个银行体系的改革。逐步实行浮动利率,实现市场资金投向的市场导向,摒弃国有商业银行只服务大企业的倾向,设立专为产业集群内民营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窗口和金融机制,保证广大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有充足的资金支持。(2)继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由政府组织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有效途径。积极总结产业集群内目前已经推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成功经验,继续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信贷需求提供系统性担保。(3)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广筹资金。由于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应鼓励风险投资,广开投资渠道。政府应全面开放市场准入,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可采取“银企结合”、“银技结合”、合作筹资、抵押贷款、向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寻求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等多种有效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技术创新领域。(4)继续加大对“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技术创新基金是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它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技术创新基金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进行运作,扶持各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有效地吸引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资,逐步推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技术创新活动投资机制,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4、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创建工业园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工业用地紧张的局面,还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因工业企业布局分散造成的各种资源浪费和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工业园区带来明显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区内企业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和合作,加快信息传递,树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和企业形象,争取更多的商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只有解决了中小企业土地资源瓶颈等问题,才更有利于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5、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三大环节,要提高产业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产学研”密切合作关系。要努力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落户到产业集群内,或者在产业集群内建立分支机构,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更多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同高校、科研机构、相关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企业人员可以通过不定期的访问这些定向联系的实验室,向研究人员就他们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咨询,并了解这些机构所从事的研究可能带来的机遇与帮助。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等服务机构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他的专业化程度高、组织形式先进。由于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加快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

作者:王立成

上一篇:产品文化意蕴设计论文下一篇:中职教育科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