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的R&D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投入有利于各地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产出绩效的提升。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对R&D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篇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从创新主体关联、创新资源关联、创新科技关联等方面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其次,分析总结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最后以青岛市为例,利用SWOT分析,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在企业的基础上,以支柱产业作为主体、依靠网络结构为支撑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之一。我国城镇化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将来的城市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因此,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方式需做出新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强的互动性,目前已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又促进城市创新型建设的动态发展局面,有利于两者的整体优化。因此,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互动发展的模式,对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关联性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化作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广泛、深远的影响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城市仍未摆脱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的、外延式的发展方式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城市建设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具有很强的互利共勉的关联性。

(一)创新主体关联

创新主体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是企业作为主要的创新主体是整个创新活动和创新链条的中坚力量。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样相对较小范围的空间内,集聚了具有高精尖水平的竞争对手,竞争是残酷的但却是把“双刃剑”,在其强大的压力下既能够淘汰跟不上竞争节奏的落后竞争者,也能锻造有强烈求生欲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优胜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这种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创新活动会激励其所在城市的其他企业等创新主体也加入创新行列,通过集群内外“双重激励”推动城市的创新型建设。

(二)创新资源关联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地域面积不大,区内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通信资源等)联系密切——人际关系融洽、信任度较高,资本流通速度快、融资流畅,通信系统发达、畅通。这种密切关系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分工协作、合作共事、竞争双赢的稳定创新局面。

(三)创新科技关联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由于空间位置接近而频繁联系,具有较强的“科技溢出效应”,有利于集群整体对当下市场的把握、未来市场的预测。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仅仅取决于科技的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既可以来自集群内部企业也可以通过溢出效应移入到城市企业中,以尽快地将先进的科技用于现实生产当中,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四)创新文化关联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肥沃的土壤,任何事物的植根、成长、壮大的演化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特征决定了集群创新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根植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土壤,离开了当地的地域背景就无法持续发展。创新文化因素是集群间创新发展能力差异的重要根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的主体——企业之间呈现一种既相互学习又相互竞争的良性局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环境。

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模式

若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良性互动发展,使两者互促共进,其过程是错综复杂的,需要我们将大量相关知识与两者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机制。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直接与集群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依据相关理论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实际,建立互动模式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一)建立环境机制

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及城市创新发展的环境机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制度及管理体制,其中创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有效支撑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对两者协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政府层面,创建创新的官方文化,需要政府认同创新(而非投资)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因此创新环境制度及管理体制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利于自主创新活动的发展壮大。

(二)建立活力机制

体制机制不顺畅是各类活动顺利开展的阻力。活力机制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发动机。这种推动作用的根本在于经济子系统的活力及实力的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子系统包括城市的知识中心、技术中心和企业,这些子系统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础,因此增强知识中心、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建立活力机制最为关键的要素。

四、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互动发展研究

(一)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地分析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为实现青岛市两者的互动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1. 优势分析

自2004年青岛市提出实施六大产业集群战略决策以来,对集群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和政策扶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通过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升级,逐步实现产业集群的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青岛市通过全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型城市的水平,实现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和优化升级,培养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 劣势分析

在优越的区位、资源、基础条件的支持下,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国内同级别城市相比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速度、水平、质量仍有待提高,主要集中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高端产业还没有形成具备强大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新兴战略型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人员、科技水平等科技力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尚存在配置方面的结构性失衡以及科技人才不足等方面。

3. 机遇分析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蓝色经济将成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仅2012年青岛市就实现蓝色经济增加值1210.54亿元,增长17.2%(现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3.30亿元、582.72亿元、544.51亿元;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114.4亿元,增长19.9%(现价),占GDP比重为15.3%。蓝色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和趋势必将引领青岛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4. 威胁分析

随着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贯彻实施,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加快自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步伐,这一方面可以为青岛市两者的互动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将对青岛市的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发展早、国家支持力度大的城市,它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城市创新型建设成果显著,而且在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探索者的角色。

(二)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对策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型城市的主体具有同一性,高新技术产业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决定城市创新水平、创新主体。企业既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支柱又是城市的创新主体之一,企业创新系统是集群和城市创新系统的基础,为此,企业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

2. 建立健全人才战略体系

创新人才与创新城市建设相互作用,即创新人才的发展促进创新城市的建设。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创新型建设发展需求,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做好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激励工作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人才战略体系。科技创新是城市社会生产进步的最直接动力,也越来越成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发展模式。围绕高端产业发展需求,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引进、团队引进等方式,加大对高水平研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人才激励机制建设。

3. 加快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

青岛市应该根据自身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优势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形成青岛市特色经济。青岛市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契机利用自身临海型区位优势,彰显青岛市海洋资源优势,打造青岛蓝色经济新亮点,大力发展海洋蓝色特色经济,让蓝色经济成为青岛经济新的增长极,打造青岛全新品牌形象,对于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竞争优势。

4. 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要素、产业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更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做到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城市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既要规范行为主体的行为又要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惩处力度,将依法治国贯彻到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周京.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作为国家重大战略[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

[2]刘本玲,马有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8).

[3]陈文玲.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J].全球化,2013(04).

[4]郭永辉.集群创新文化与产业集群创新发展[J].商业研究,2013(06).

[5]乔彬,吉琳,胡子龙.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融合路径与质量[J].产业经济研究,2014(05).

[6]柴浩放,张庆文.建设创新城市—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J].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3(01).

[7]熊新文等.推动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城市——孝感市建设创新城市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01).

[8]王海杰,孙晓会.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型城市关联度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2(09).

[9]秦丽娜,任大庆.基于创新城市建设的创新人才体系构建:要素及要点[J].科学管理研究,2012(08).

[10]胡晓辉,杜德斌.科技创新城市的功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标准[J].经济地理,2011(10).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宋贤浩 任一然 刘晓伟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篇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区域R&D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的R&D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投入有利于各地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产出绩效的提升。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对R&D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越高越能加快R&D经费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越高使得R&D人力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对管理R&D投入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R&D投入;科技创新产出

一、 引言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竞争时代,创新成为企业甚至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已经大力进行了科技投入,来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旨在提升自主创新竞争力,从最终完成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最近的几年,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新高。随着国家R&D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区域科技水平也不断在进步,创新绩效效果明显。

现有的文献认为科技投入的水平越高,国家地理范围内的各区域创新绩效越明显。虽然这些观点被现有的学者所认可,但是并没有实证的分析来证明这些理论观点。同时,现有的研究虽然提出了科技投入对创新绩效具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作用,但是事实上忽略了从R&D投入到创新产出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重要性。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产出的集聚区域。许多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自于集群化的技术创新产业氛围。因而,即使国家进行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投入来推动技术创新产出,但是如果缺乏集群化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效应的认识,那么很可能导致了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绩效认为的局限性。当前的理论研究中,常常忽略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在区域创新产出中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越快,规模效应越集聚,是否能够加快R&D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基于目前研究的不足,我们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下的区域科技R&D投入、创新产出间的理论概念模型。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下R&D投入与创新产出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阐明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何影响区域R&D投入的创新产出效果。一方面,实证分析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为区域科技投入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 假设与模型提出

1. R&D投入与区域创新产出。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投入是衡量区域R&D投入的重要指标。R&D经费投入的增加,给许多重要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这些资金可以帮助企业和创新机构够买相应的资源、提高管理能力、激励研发人员的创造力等等。通过R&D经费的流转和交易,创新产出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可以得到保重,那么可以有效地确保创新项目和创新企业的基本运作和正常管理秩序。因此,区域R&D经费投入越高,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越明显。另一方面,R&D人力不仅包括科技人员,也包括服务于科技创新的管理和工作人员。R&D人力资源的投入,使得创新这个大系统可以在各种制度环境中生存,确保创新的可持续性。因而,我们提出:

假设1:R&D经费投入正向影响区域科技创新产出;

假设2:R&D人力投入正向影响区域科技创新产出。

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的调节作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反映了这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和创新集群效应形成的知识存量水平。集群化程度越高,该地区的高新技术知识源越丰富,集群效应形成的区域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越明显。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越高,区域性的创新氛围和研发合作越加深入和广泛,这推动了R&D经费在创新产出过程中的使用效率和效果,从而提升了区域化的创新产出绩效。但是,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增加的同时,R&D人力投入的增加并不是十分有必要的。尽管R&D人力是从事创新,产出创新的重要资源,但是R&D人力投入的增加并不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新颖性。因为,最先进的知识往往是在企业集群区域中不断地涌现和创造。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中,各企业间进行知识竞争,从而加速了他们的新知识创造力,通过战略合作又可以将新的行业技术知识进行扩散。而R&D人力投入仅仅代表了科技相关的从业人员的增加,并不代表着知识新颖性和新知识存量的增加。往往许多技术研发人员所承载的技术知识是重复的和冗余的,并不一定随着R&D人力投入的增加而给高新技术企业带入最前沿和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产品知识等。因而,我们提出:

假设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正向调节R&D经费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间的关系;

假设4: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负向调节R&D人力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的理论假设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三、 实证分析

1. 数据收集。我们的数据收集来源于科技部科技数据统计“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数据库”,见表1所示。我们收集了该数据库统计报告中2005年~2007年三个年度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共93个数据样本。我们采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来衡量各地区的R&D经费投入强度;使用全社会投入科技R&D活动的人力数量来衡量国家的R&D人力投入强度;使用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来衡量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程度;同时使用各地区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总量来测量该地区科技创新产出绩效。

2. 数据处理。评价指标体系由不同的多个指标构成,指标之间的度量差异很大。为了避免量纲、数量级等的影响,故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无量纲数据。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公式为:

3. 实证结果。我们使用了SPSS13.0软件对理论假设概念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假设检验全部得到了支持。因而最终得到了各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下的创新产出与R&D投入的回归方程为:

创新产出=0.458*R&D人力投入+0.517* R&D经费投入-0.390*(R&D人力投入×集群规模)+0.537*(R&D经费投入×集群规模)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了,R&D经费投入正向影响区域创新产出; R&D人力投入正向影响区域创新产出。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增大时,R&D经费投入对各地区创新产出的影响关系更强;而R&D人力投入对各地区创新产出的影响关系变弱。R方值随着模型增加而增大,表明模型有较好地拟合度。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支持了我们提出的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了,R&D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可以很好地推动各地方科技创新产出,但同时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对R&D投入的创新产出效率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该研究的实证结果支持,我们认为本文的研究对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产出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

首先,提升R&D经费的投入强度和资金使用效率。R&D经费的投入对地区科技创新产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R&D经费的投入强度应当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并逐渐增长的水平上,因为R&D经费的投入是各地区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保障。同时,R&D经费的使用应当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以確保经费使用的正确性、高效性。

其次,通过R&D人力投入提升地区科技产出的效率和知识聚集效应。R&D人力的投入不仅包括R&D人员,也包括服务于R&D活动相关的人力资源。这些人力投入最终的目的是提升R&D效率和提高R&D知识的聚集效应。只有不断地具有先进知识的R&D人力被投入,R&D能力和R&D水平才能得到提升,被聚集的R&D人力所承载的创新知识才能被聚集并被分享,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产出绩效的增长。

最后,加速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形成。通过实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对R&D投入到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高新技術产业集群规模的增加,本质上提升地区性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知识存量。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环境中,企业更有动力和知识资源来开展自身的创新战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际上形成了地区性的创新氛围,并提供了企业之间进行知识资源共享的平台。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的增加,R&D经费的投入可以被很好地利用和使用,这些经费甚至可以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帮助地区政府建立地区创新集群氛围。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加大了企业创新知识的分享,此时过高的R&D人力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产出效果会逐渐下降。因为,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环境的知识资源共享,使得不需要过高的人力投入来弥补知识资源的不足,不仅帮助国家和地区政府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也提升了地区性的科技创新产出绩效。

因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产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区政府应当构建更好、更优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和知识分享平台,形成地区性的科技创新氛围,推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创新水平提升。这样一来,国家各地区的创新产出加快,从而加快了企业和政府之间共同努力实现国家创新目标和创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Fosfuri A. Rendeb T. High-tech clusters,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trade secret laws.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4,(22): 45-65.

2. 李柏洲,付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

3. 李敏,杨建梅,欧瑞秋.中小企业集群的横向合作与技术创新激励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4. 陈爱萍,马有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创新型城市的关联性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5. 任海云,师萍.企业R&D投入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从直接关系到调节变量的引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

6. 金雪军,欧朝敏,李杨.技术引进对我国R&D投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科研管理,2008,(1).

7. 吴林海,杜文献.中国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1991年~2005年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的协整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8,(2).

8. 朱秀梅.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2):66-74.

9. 杨林.有效竞争与技术创新的因果链效应及其政策建议.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26-128.

10. 李健,金占明.复杂性理论与产业集群发展.科学学研究,2007,(12):188-189.

11. 张玲,李辉.基于复杂科学视角对产业集群本质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8):57-59.

12. 拜瑞·J·内勒巴夫,亚当·M·布兰登勃格.合作竞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济危机下的空间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70973011)。

作者简介:孙道军,博士,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案例中心主任、副教授;王栋,博士,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9-12-27。

作者:孙道军 王 栋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论文 篇3: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其它集群一样,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生命体。一方面,集群自身的强大活力和能量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集群陷入困境甚至衰落,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高新产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河南崛起和经济腾飞。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自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以来,河南各地纷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至今许多集群已有二十年左右的发展,集群逐渐由小到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成为河南各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打造地方支柱产业

从河南各地的情况来看,抢占产业技术高地、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各地高新产业集群的共识。通过吸引区域内潜力企业或机构入驻、招商引资等方式,各地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目前,河南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都是逐步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所培育,光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如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四大支柱型产业。

(二)培育新经济突破点

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继续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充分利用当地智力资源,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如郑州的软件产业,集中了河南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软件销售收入占据河南省的“半壁江山”;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结合地方优势打造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现代化集群,如服装加工业也逐步受到各地区的重视,如安阳打造轻纺城,发展高级服装产业;新乡在一些高端阻燃面料技术上掌握了核心技术,特种纺织成为新乡纺织的新特色等。

(三)拉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其与区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机制也日益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不断分化新制造业活动,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郑州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已达26家;新乡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占全市38.3%和31.5%;焦作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4%,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9.4%,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34.5%,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呈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二、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是政策导向式自上而下的集群发展模式,这种方式短时期内实现了河南各地产业规模较快的提升,但其人为主导因素强,往往忽视产业集群的自身形成、发展规律和竞争优势来源,给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一)集群缺乏规划

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中,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追求进入园区的企业数量,能引入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项目,不注重引导和培育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的结果有二:一是区内产业布局混乱,有的集群内一个街区集聚的企业分属于电器、铸造、食品等若干个不同的行业,产品关联程度低,企业仅仅是扎堆,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二是许多集群前期用地粗放,只是一味招商,随着高新区开发的不断推进和新项目的进驻,土地需求日趋强烈,区内企业和当地农民关系紧张,社会治安环境恶化。

(二)集群处于低端生产环节

尽管在高新区不乏看到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入驻,但是入驻的只是该企业的流水生产线,并非其科研机构,这些企业只是利用了河南当地的丰富资源和优惠政策,并不能带动该地区的科技进步,集群“可复制”、“可迁移性”强,存在空洞化的“飞地”危险。此外,大量生产型企业而非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入驻,多数集群内高新技术企业比例低于群内总数的1/3。这些生产型企业普遍科研投入较少,缺乏核心技术,无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进入门槛低,产业重构性强,集群内企业竞争远远大于合作。

(三)科技创新网络还未形成

尽管集群内集合着众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于此,但这些主体之间还未建立创新的水平联系。从企业方面来看,外资型高新技术企业在群内主要从事生产活动,不参与技术创新;本地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与区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互动性不强;一些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并不进行自主研发,而是采取购买专利、研发外包等形式,没有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积极性。从高校、科研院所来看,体制的束缚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滞后,没有真正实现与市场接轨,由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网络形成的当地知识中心还没有真正出现。

(四)集群间产业趋同

河南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审视区域优势,依靠传统产业、地方军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许昌许继集团所形成的电力装备产业集群、焦作依靠兵器工业部发展的光电产业园、洛阳借助有色金属研究所大力发展和完善钛(钨钼)等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链等。随着深入发展,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始扩展其产业门类,一些集群的支柱产业正在成为另外一些集群的发展产业,造成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相似度高,多为生物制药、化工、电子、光机电、制造装备等行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竞争,减少了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三、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深入发展时期,必须逐渐脱离原有的政策导向式发展模式,逐步发展以市场导向的技术扩散和网络协作式集群,有效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一)集约化发展集群

河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以区内支柱产业为中心,设立产业工业园,吸纳更多相关上下游企业进入,形成完整产业链;建设建筑密度高、容积率大的高层标准厂房区工业园,集中解决不适宜单独征地的中小项目发展空间,向空间要土地;区内重点建设金融、服务、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撑区,减少住宅用地等建设;设立创业园,促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当地的科技引擎;向农民征地可以采用置换土地的办法,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围建设新农村,防止所征村落形成“群中村”,破坏整个园区的高新技术功能;园区应预留发展用地,对于孵化成熟的前景产业可在此区域内划定用地进行发展,没有此类产业时不应吸纳非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可将土地出租给周边农民进行耕作,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

(二)增强集群根植性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该深入挖掘地方产业优势,继续加强与当地传统工业企业、军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良好的技术保障和本地化的社会需求,形成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植性土壤。一方面,对于根植性较好的产业,促进该区域内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相互信任的产业氛围,加快创新步伐,形成整个区域整个产业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对于引进的高新产业,促进其扩大产业规模,同时组建大量配套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使其全方位高速扩张,形成专业市场、区域品牌名声等集体财富,促进外来企业与当地衍生企业形成紧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从而构筑区域竞争优势,增强外来企业的根植性。

(三)协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期所需的环境和要素资源不同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呈现多区域集聚的趋势。在多集群的基础上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集群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河南拥有相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很多,应统筹各地区高新产业的发展,鼓励各地在发展类似产业时形成差异化,如河南豫北地区的新乡、焦作等地都有汽车相关产业,新乡的优势在滤清器、散热器等,焦作优势在动力系统、液压系统、齿轮箱等部件等,可以统筹这些地区的汽车相关产业,实现多集群的协同发展,打造更大规模的汽车装备制造业专业零部件生产产业带,形成整个区域的竞争优势。

(四)培育集群技术创新网络

首先,政府应该转化角色,放弃主导人身份,发挥促进者和中间人的功能,把相关参与者聚集起来,提供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市场、政策、信息等软环境,营造创业文化氛围,规范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其次,企业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中心企业和骨干企业应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其他企业应充分利用集群内部技术服务机构和研发机构的力量,研究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材料和新来源等,培植自身的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再次,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本地企业间良好沟通与合作,推动企业间相互融资及技术合作,甚至协调本地企业共同解决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关键性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等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引擎功能,为学术研究机构与产业间的一体化和密切联系创造良好的平台,切实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如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进入创业园进行创业,设立科技攻关项目促进区域内各机构之间的联合研发等。■

〔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编号:B239)成果〕

(鲁旭,1977年生,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区域经济)

作者:鲁 旭

上一篇:医药企业营销研究论文下一篇:老年哮喘护理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