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概述了浙江长兴县纺织产业的现状,分析了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定位,提出了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业集群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产业集群分析论文 篇1: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摘 要:随着外包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地位的增加,服务外包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热点的同时,也成为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的亮点。本文在得出相关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株潭服务外包的发展对策,为长株潭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些奉献。

关键词: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一、长株潭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

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业务外包管理思想,自得以在西方大型企业中运用以来,非核心业务外包逐渐为西方大多数企业所运用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当今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里,就有超过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企业把非核心业务交给社会化的第三方公司来运行。外包作为一种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手段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目标和企业重要的商业措施。

外包,国外很多学者都曾对其下过定义,虽然学术界对外包概念的界定不统一,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就是在企业内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争取到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自身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优势,对于其他资源则依靠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媒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身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长株潭试验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SWOT分析

(一)长株潭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

1.区位优势。长株潭试验区自身交通优势明显,其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并且处于我国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与东西和南北结合部的交汇之处,同时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圈的交汇核心,在铁路、水运、公路以及空运优势都十分明显,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交通枢纽。

2.基础设施优势。远在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就已经提出,要大力推进长株潭能在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在2009年以来,湖南省将按照适度超前及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推动“新五同”建设的同时实施“十大标志性工程”,为以后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提供一个强而有力的现代化基础平台。

3.政策法规优势。长株潭作为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代表,长株潭试验区在相关的经济法规和政策、相关服务等方面都遥遥领先。当前来看,国家和政府目前已经确定要将长沙、株洲、湘潭列入到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计划中,这也是国家在以实际行动支持中部崛起中的长株潭。

(二)长株潭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劣势

1.缺乏对于服务外包的优先意识。长期以来,长株潭一直在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的相关战略,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忽略了服务外包业发展的重要性。如此的思维模式使得战略意识没有及时地根据当下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获得更新和发展,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发展稍显缓慢。

2.缺乏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服务外包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大,同时对于他们的要求也高,市场上的人力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供求达不到平衡。就软件产业举例说明,目前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以金字塔形结构呈现的,与之相反的是软件人才的供给类型却是橄榄型,也就是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等严重缺乏,而处于中间的系统工程师等相对过多,供大于求。

3.产业布局欠合理,不能发挥集聚效用。同一产业的集聚效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从服务外包的角度来看也是受益匪浅。然而目前湖南服务外包发展的布局比较分散,企业不具规模,缺少龙头企业和领导品牌。

(三)长株潭试验区发展服务外包的机会

首先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到来。有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周有10家以上的企业可能去往离岸目的地进行实地考察。世界范围内的服务外包业加速向印度、爱尔兰、中国等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迅速转移。目前,印度、爱尔兰已走在服务业外包浪潮的前面。由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成本、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众多跨国公已将中国作为外包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其次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外在条件。在 “十三五”规划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长株潭试验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既响应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也成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对策。

三、长株潭区域性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保障措施

针对长株潭地区在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方面的劣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为长株潭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出保障。

(一)提高长株潭对于服务外包的战略意识。 服务外包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湖南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虽然能耗只相当于制造业的五分之一,服务外包的贡献值却高达加工制造业的二十多倍,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可以使得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进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对外贸易增长形式,出现更多新的出口增长点。此外,还能有效避免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等难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从而成为新的出口增长动力源。

(二)增强长株潭地区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宰的信息社会,是一个创造和需要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时代。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个时代更加的得心应手,享受这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和完成身上的任务,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成为主流时代需求的人才,自身的价值更容易实现。长株潭地区的高校众多,高等人才资源丰富,各方面人才齐全。但留住的人才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

(三)增加服务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发挥长株潭的规模效应。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中国城市发展中一直面临的问题,而城市规模的大小无疑又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因之一。长株潭地区的集群效应带来丰厚收益,但随着外包服务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愈发地限制规模效应。例如重复建设、基础设施的老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等都在要求产业升级,合理规划长株潭这一核心区域经济。

(四)拥有自己的品牌,放大品牌效应的广告作用。能否充分利用自身品牌效应是判断一个是否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方法。市场上的消费者在一开始接触一个品牌,会第一时间在脑海中对它有一个评价,并且会决定以后是否会继续持久地消费。从某种意义分析,品牌效应不止代表它现有的市场,还包括它未来的发展潜力。长株潭外包服务虽然发展快速,但绝大部分都是在承接国外的品牌,很少有自己能够在国际上立足的代表,位于产业链的底部,利润微薄,不具有竞争力。(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萍,史永铭.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王俊岭,赵瑞芬中国医药产业集群生态化建设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1(5)

[3] 李广琼,余绍黔,长株潭城市群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1,(10)

[4] 余金凤,刘林奇,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时代经贸,2012(11)

作者:孔伟漫

产业集群分析论文 篇2:

浙江省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分析及对策

摘 要:文章概述了浙江长兴县纺织产业的现状,分析了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定位,提出了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关键词:纺织产业 现状 纺织产业集群 发展阶段定位 发展对策

一、浙江省长兴县纺织产业概括

长兴县纺织行业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了从纺织原料、织造、印染及原料输出到纺织服装生产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长兴县有规模以上纺织类企业237家,完成产值230.5亿元。销售收入212.6亿元。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长兴县纺织企业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

1.化纤类纺织企业。该县共有规模以上化纤织造类企业13家,生产的产品主要有涤纶、锦纶以及纺纱等。产品主要供应长兴市场。长兴县以涤纶、锦纶为原料的其他纺织生产企业,从物流成本上大约比外地进口原料节约了200~400元/吨的运输成本。

2.以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为原料的非织造类纺织企业。该县共有此类企业191家,主要生产的产品包括化纤布、无纺布及粘合衬等产品。规模普遍不大,仍需提升。长兴县该类企业规模以上共有19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画溪街道、李家巷镇、长兴县国家经济开发区等8个乡镇。印染类纺织企业规模以上有13家,以里子布、起绒布及家纺类产品等机织布为主,原料以涤纶化纤为主,长兴县该类企业主要以盛发纺织、纳尼亚实业为代表性企业。

3.成品终端家纺服装类企业。长兴县该类纺织企业规模以上共计20家,产品包括家纺、各种纺织服装及真丝类产品。年产有1300余万套四件套,4000余万米窗帘、5000万件的各类服装。主要以多蒙佳乐、东鑫纺织及三志纺织为代表性企业。

二、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定位

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定位取决于其自身所处地域和竞争对手。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跨国公司、国外产业集群与省内外同类产业集群。长兴县纺织企业的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的引领下自发形成,与意大利产业区的形成极为相似,属于市场集散扩张型的产业集群:{1}意大利产业区是一个地方系统,是由各个专注于不同生产过程阶段的独立小企业组成、基础设备和人员“积极共存”的系统。其模式基于高度的劳动分工,大量的各种不同生产阶段、产品及部件的企业,在专业组织下相互合作,但是其中几乎不存在等级体系。{2}

笔者认为,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正处于区域品牌阶段的发展期,距离集群品牌确立阶段尚有一段距离。理由如下:目前长兴县纺织企业中化纤原料产业产能不够多样化,化纤原料五成以上是从外地购买,化纤差别化率仅有30%多。织造和印染产业中低档织机占了很大比重,虽然近年来长兴县政府对于夹浦等地开展了腾笼换鸟、扶持小微企业等政策,但目前经编机、纬编机、大圆机等高档设备过少,喷气机、印花机、染色机、定型机权重大,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产品的产量占总量仍有26%以上。但长兴县纺织企业的产业集群已经成型,具体体现在长兴县夹浦镇已有一个综合园区:浙北现代纺织产业园,三个专业园区和一个专业市场:李家巷镇的经编产业园,雉城镇的非织造产业园、虹星桥镇的家房产业园和夹浦镇的浙北轻纺市场。同时有长兴县纺织企业规模以上66家。其中纺织企业重点培育11家(见图1)。同时还有亿元以上纺织产业重大在建项目7个、已完成审批及开工项目15个,总投资额为587040万元。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业已形成了以威达、金三发、长兴丝绸、盛邦化纤、盛发印染、华欣纺织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2个的名牌产品梯队。

三、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一)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定价策略

在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中,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营销模式,确定了其领导产业集群的小块状集群,具有雄厚的财力和物力,有能力设立零售店或者专柜,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销售和反馈信息回收。在该种模式下,长兴县纺织企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应采用竞争价格定价法,根据各个地方的相同质的竞争产品,制定相应的价格,将零售店的商品与竞争零售店商品进行比较,分析造成价格差异的愿意。在综合指标确定零售店商品的特色、优势及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按定价所要达到的目标确定商品价格。再根据竞争商品反馈的价格变化,及时相应调整零售店的商品价格;对于在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中相对处于中段的企业,即具有一定的规模以上产值,但还未取得该行业的商品制定标准或者话语权,未能达到在省内外设立零售店或者专柜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随着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品牌效应的递增,其商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理价位必然呈现一个拉高的态势,故此其定价策略应采用随行就市定价法和理解价值定价法相结合。

因为在目前国内纺织产品市场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可以保证企业获得正常利润,以此为基准的前提下,再根据产业集群品牌的溢出效应来相应的拉高或降低价格,以消费者心中对价值的理解程度来确定产品价格水平;对于处于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低端的生产企业来说,首先必须要保证企业的生存,而长兴县区域内纺织企业大量的同质型产品也使得产品的定价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定价。因此这部分企业的定价应以不损害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品牌为前提,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按照随行就市定价法来确定价格。

笔者想说的是,产业集群内部竞争必须要秉持良性竞争的原则,将资源消耗在内部对于某一家企业而言可能是最优选择,但对于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而言并不是作者乐意见到的。在这点上,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政策,以此来导向企业将竞争外放。

(二)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渠道营销策略

采用在龙头企业模式下,龙头企业利用其品牌力量和营销网络,以点带面,带动长兴县纺织企业其他中小微型企业和家庭工厂,形成网络状的组织化和社会化,及流通市场化。中小微型企业在自己开拓市场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利用龙头企业的营销网络和品牌力量壮大自己。{3}

专业市场,长兴县的专业市场是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销售产品的渠道,陆立军在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的动力机制——以绍兴纺织产业集群与中国轻纺城市场中详细说明了,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整合,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

1.动力源驱动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包括外在驱动和内在驱动两种形式,外在驱动力显著地促进了内在驱动力,同时外在驱动力表现为明显的历史偶然性。

2.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有四大内在驱动因素。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促进的,产业集群的结构、战略与专业市场发展内涵、趋势具有明显的互动关系,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被产业集群所拉动,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被专业市场所推动,如会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重点在于市场新型业态与产业升级的融合的程度、渠道。

3.有基础的区域,以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为条件,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体系,对于发展不平衡的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制定和实施促进二者互动的相关政策应当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而不可在政策上倾斜。

待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后,再实施专卖店模式。因为这一模式适合规模小的集群生产,是在集群品牌较为成熟的阶段实施的,就目前长兴县纺织企业现状而言,主要还是构建大产业集群,待形成优势后,再像杉杉、雅戈尔等宁波品牌进行拆分,形成精细化产业链的小产业集群。

(三)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促销策略

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中,单单就企业本身的促销策略无外乎降低价格、投放多媒体广告及人员推销等手段,但由于浙江省宁波服装、绍兴轻纺等区域品牌的先行态势,与其竞争的难度很大。笔者认为,应当利用长兴县本身的地域经济优势,大力促进联合促销的发展,包括不同行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促销和同行业之间的纵向联合促销。

1.不同行业之间的联合促销。从长兴县本地的特点来看,笔者认为应当从纺织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合、纺织产业和专业市场的联合来着手。长兴县目前已获得国际花鸟园林型城市,本身的山清水秀吸引了一大批的旅游者前来,这批潜在的客户是联合促销的对象,由于不同行业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容易形成资源共享、相互辅助这样一种和谐的合作机制。纺织企业,尤其是织造类的丝绸、浣纱等企业,可以通过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在不增加额外促销费用的情况下,各方可以得到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纺织企业和专业市场的联合促销,在于纺织企业通过浙北现代纺织产业园、李家巷镇的经编产业园,雉城镇的非织造产业园、虹星桥镇的家房产业园和夹浦镇的浙北轻纺市场。同时包括县域外的专业市场和其他类似机构举办博览会、展览会、商业文化节等市场推广和公关促销活动,向区域外部推荐集群,促进集群内部企业的产品销售。

2.同一行业之间的纵向联合促销。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促销和制造商和经销商的联合促销。这两种联合促销的主体都是长兴县纺织企业,优势在于以长兴纺织产业集群的整体进行推广。这种产业链中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的纵向联合促销,不仅让双方资金回笼快,流通环节少,而且这是双方都乐于接受的促销。长兴县域纺织企业产业链比较完整,从化纤、腈纶等原材料的制造和无纺布、粘合衬的半成品的制造,一直到三志纺织、多蒙佳乐终端服装的销售,笔者认为,从长兴县本地的县情出发,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为主导,以此为联合接口,各个产业链上下游纺织企业之间基于高度一致的利益关系,各方紧密纵向支持和依赖,寻找共同的契合点,达成双赢的目标。

3.同行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促销。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链两端大中间小,而且由于纺织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比多数,单独的企业促销,相当多企业是不愿意承担其成本的。长兴县纺织企业处于相同位置的产业链的企业,采用横向的联合促销,共同展示各自的产品,能够吸引到较多的客商前来看样订货,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合经济,而且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转型,就算是在同行业之间也有差异化的产品,采用这种联合促销,更加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既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提高了销量,使得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

综上,长兴县纺织产业应当采用联合促销,通过长兴县政府正在建设的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检测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产品展销平台,作为集群促销的硬件环境,建立相关的公共产业政策促进企业之间联合促销的发展,为其提供制度保证。以县政府和长兴纺织行业协会为引导,夺取县域外营销平台,为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和集群外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和交流提供便利和帮助,同时也要以县政府的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为构建主体,协调集群内部合作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使得联合促销可持续发展。

(四)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品牌策略

集群的品牌定位战略首先要明确整个集群在国内和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位置。处于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某一环节上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时间长短,后面进入的国家或地区会比前面的国家或地区短。以服装领域进行研究,日本花费了20年时间才建立起出口的竞争优势,之后中国台湾和韩国只用了15年时间,到中国大陆却只用了10年时间。{4}以浙江省的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为例,大量宁波服装生产的产品虽然在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上和国际一流的水平相差无几甚至可能更好,但是大部分的产品仍需要通过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中间商才能进入欧美市场。15年来,从全球价值链的价值环节等级体系来看,纺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已经转移到了贸易联系、品牌、融资能力这些方面。培植核心竞争力是硬性条件,这方面长兴县纺织企业已经形成“前中后完整、高中低配套、三高两低”的千亿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但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却是需要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将营销做到足够好才能实现。如意大利产业区的模式和发展道路上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其产业竞争优势就是在以产业为主的专业化产业区里进行培育,从原料采购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横向一体化,包括相关技术开发机构都在当地配套成网。{5}而反观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是有了,各种经济园区也进行腾笼换鸟,政府出台政策将规下企业整合为优质企业,但是长兴县政府对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的定位不明确,如嘉善木业产业集群定位国内乃至国际最大的胶合板、家具制造集散地;海宁皮革产业集群定位于国际皮革展示中心、信息发布中心、长三角特色旅游购物中心和中国皮革交易中心;永康五金产业定位于世界级五金制品制造业中心,长兴县政府对于自身纺织产业集群的定位不明确,且进入的技术和资金壁垒不高,很容易被周边市县或者中西部地区仿效甚至替代。笔者认为,该种情况下,产品可能是传统的,但是其工艺、管理和营销手段一定要是先进的,这种营销手段的先进是不能被模仿的。

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主体,应当是长兴县的优质纺织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等组织在集群品牌中应充分发挥以下主导作用:担任集群品牌建设、维护和推广职能,拟定集群品牌维护经营的制度,信息化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促进集群品牌的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机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行业标准和技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主体,以构建良好的行业发展秩序为导向,对不符合集群品牌标准的企业要逐年淘汰;重视集群品牌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定集群品牌风险管理、产品评估产权授权和监督制度,申请原产地保护的集体商标,运用法律手段限制侵权行为;营造舆论气氛,将产业集群内的知名企业、品牌、商标以及区域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多角度的诠释集群品牌的形象;以集群品牌为体系保障,引导企业拓展与企业品牌、集群品牌相适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发挥集群品牌的整体效益。{6}

(五)建议及小结

1.以政策为引导,搭建共同销售平台。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营销主体是企业和政府,长兴县政府应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明确方向,加快四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实验设备共享、产品检测、质量认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并加快异地的专业市场,将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有机结合,形成辐射面广、传递信息迅速、成本低廉的销售平台。

2.以网络为依托,开展联盟电子商务。浙江省的经济是草根经济,长兴县所处的地域环境受浙江省对于草根经济的调控,其所处的城市经济带许多都是依托当地特色建立了行业网站,如中国纺织网、中国领带在线、中国电子电器等,长兴县的电子网络是十分发达的。对于长兴县纺织企业来说,应当组建企业联盟,以政府为政策指导,共同开发联盟电子商务,不仅县域内实现优势互补,也能辐射周边,解决产业产销信息障碍,在增量和降低销售成本上做到了双赢。

3.以市场为驱动,龙头企业自建网络。长兴县纺织企业营销渠道之所以采用龙头企业模式是因为这些公司立足整个产业集聚,面向国内外市场拥有了自己的行销渠道,其他的企业能够以该分销渠道为依托,让龙头企业帮助其销售产品。这种搭便车的行为很适合长兴县纺织产业,究其原因便是长兴县纺织企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产品配套和互补性强,非常适合这种营销模式。

4.以国际为视角,嵌入价值链高端环节。长兴县纺织行业2012年政府创新驱动的口号是“建链、补链、延链”,把产业投入的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新产品开发的方面,这也是目前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主要的升级方式: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在“纺织服装业的全球价值链”中,产品设计、营销和品牌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过度依赖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对于功能升级和链的升级却关注甚微,导致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提高。笔者认为,目前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三来一补”方式或OEM方式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企业进行战略投资,让其进入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内部,引进和吸引外来新技术,进入高端产品环节,自创品牌生产和出口。二是长兴县纺织企业的出口基本上依赖全球代理,即自主生产的中高档产品仍要通过韩国、日本等中间商才能进入欧美市场。虽然利用全球代理在短期内有益于地方产业集群纳入全球价值链,但是这样一来对地方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带来很大影响。因此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应通过并购、收购一些全球代理,来自主控制营销渠道,最终达到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以上举措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良好的集群品牌,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处于江南水乡,具有良好的历史底蕴,在产业集群品牌的构建中,其形象塑造、维护和推广是长兴县政府必须要重视的关键。

1.产业集群品牌的形象塑造。在产业集群的品牌塑造中,龙头企业的品牌塑造是关键。产业集群品牌形象塑造往往需要龙头企业品牌的积累,其集群品牌形象应当由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展示。在长兴县纺织企业中,盛发纺织、长兴丝绸、金三发等化纤和半成品纺织产品企业共有13个国家和省级商标。长兴县政府应对这些龙头企业进行奖励;对推广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对集群内商誉良好,品牌建设突出的企业提供一系列税收、政策、贷款的扶持。

在保证龙头企业品牌建设的前提下,由长兴县政府、行业协会主导,协调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一致性,保证两者形象之间具有良性的互动。

2.产业集群品牌的维护。长兴县纺织企业依托行业协会,由其对产业集群品牌进行注册,利用法律的手段保护产业集群商标。建议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政企研合作体系,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加快形成企业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和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技术检测机构,这是长兴县纺织产业集群质量的基本技术保证,这个技术检测机构应当是由政府牵头组建的,非营利性的独立法人。负责制定产业集群技术标注,同时以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名义颁布和施行。

3.产业集群品牌的推广。采用各种公共传播媒体推广产业集群品牌,建立官方的产业集群网站,在各种媒体上显示该网址,充分利用网站对外宣传集群品牌形象;举办和参加国内外大型公关活动和商展会,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充分利用外力积极参与国内外大型公关活动。同时,长兴县纺织企业产业集群中也分为强势品牌和中小微企业弱势品牌。强势品牌应转变为领头品牌,以促进集群品牌的质变。依托型集群中主导企业和主导品牌要承担集群品牌的依托点,使自己成为产业集群的中坚力量;中小微企业的弱势品牌进行品牌提升,贴牌、无牌的企业紧紧跟随其他主创自创品牌创建产业集群品牌,充分利用集群品牌所带来的品牌溢出效应,努力把自身打造为集群内的跟随品牌;领头品牌和跟随品牌积极发展互动。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主导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与集群内的中小微企业建立品牌协作体系,为跟随品牌提供战略引导及信息服务,使其在区域内进行自主品牌的创建,为长兴县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力上不断增强;集群品牌和主导品牌互相提供协助,同时规范协调中小微企业品牌的创建。这种规范是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企业联盟进行规制的,产业集群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主导品牌和跟随品牌的创建,只有适应的地方集群公共营销政策,确实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品牌创建的实际困难,才能创造一个中小微企业品牌良好的发展环境。

注释:

{1}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5-138

{2}雒海潮,李秀霞,周凯.意大利产业区形成过程、特点和作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51-52

{3}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2005(1):22-27

{4}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e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37-70

{5}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4-267

{6}郑海涛,周海涛.走向高端:广东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56-167

(作者单位:长兴县人民检察院 浙江长兴 313100)

(责编:李雪)

作者:焦岸浪

产业集群分析论文 篇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我国产业集群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集群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在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对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社会网络 中心度 中心势

一、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

“社会网络”是当代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社会网络中研究的关系涉及到个人之间的评价关系、物质资本的传递、非物质资源的转换关系(包括行动者之间的交往、信息的交换等)、协会或者隶属关系、行为的互动关系、控件关联等。社会网络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放弃了传统的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思路,关注于个体间的关系,从群体的视角分析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个体在网络中所处的结构位置来解释个体行为。

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经济现象主要是建立在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之上的。1985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了《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型问题》一文,标志着学界正式开始了以社会学视角对经济学问题的研究。

从分析框架上来看,本文涉及的社会网络概念主要集中在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上。网络结构包括对中心度、中心势等指标的测度;网络关系以对关系强度和结构洞的研究为主(见图1)。

中心度和中心势主要用来刻画单个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处位置的核心程度。如果某点具有最高的中心势,则称该点居于此社会网络的中心。在与他人“关系紧密”的意义上来讲,该点所对应的行动者是中心行动者,拥有最大的权力。网络关系强度指交往紧密性(频度和持续时间)、关系亲密程度、信任和互惠承诺。如果行动者在关系上花的时间越多、情感越紧密,相互间的信任和承诺越多,则关系越强(称之为强关系),反之越弱。格兰诺维特认为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并不是强关系越多越好。网络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弱联系节点,有利于网络保持和外界的沟通以及更新对环境的认知。结构洞是由伯特提出来的,表示一个社会网络中非冗余的联系。一个社会网络存在结构洞,就说明某些行动者之间没有联系,如果想建立连接的话,只能通过其他行动者的帮助。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形成了社会资本,其关键在于中间人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群体之间建立了关系。结构洞在以信息换取资本的同时,有可能造成网络效率的降低。

二、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特性

(一)产业集群存在的合理性

产业集群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可以创造出比单独存在时更多的收益。产业集群是一种企业边界模糊的组织方式。集群内的企业既各自为政,又通过上下游等合作竞争关系相连。企业并没有为了节约交易成本而扩大企业边界对上下游企业进行吞并,而是彼此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在这种长期的生产组织形式下,企业通过节约成本和提高收入来创造大于单独存在时的收益。

(二)产业集群存在的基础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维系集群存在,并且创造出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关键所在。

关于产业集群如何节约成本和提高收入的文献非常丰富。韦伯的要素禀赋理论中阐述了运费在工业集聚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总结了集群存在的四个重要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素和需求。马歇尔和克鲁格曼都认为外部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密切相关。威廉姆森认为市场形态从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到自由的市场的分层并不是简单割裂开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状态之间还存在很多既非市场,也非企业的中间形式。并把这些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形式称为网络组织。这是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的起源。格兰诺维特提出的根植性理论是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研究视角的基础,他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只有内嵌于当地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之中,才能保持长期的效率。

本文以威廉姆森和格兰诺维特的网络视角为基础,认为前述总结的要素、需求、外部性等产业集群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都是基于社会网络而产生和发展的。要素的流动、需求的传递和外部性的表达都要以企业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个人和个人的关系为依托。

由于集群内存在多种密切和频繁的关系,例如交换关系、亲属关系、情感关系和权利关系等,才使得产业集群这种组织生产方式和企业单独存在形成了差别,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同于相同数量的企业独立存在的形式。各种关系的集合是产业集群具有的重要特征,也是集群的高效率和高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三)产业集群的特性

产业集群中的关系呈现网络性和根植性的特征。网络性主要指产业集群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多维的、交错的,以多种内容和形式存在的。根植性是指这种关系的存在是以社会背景为依托的,不是简单的在任何空间都可以达成的地理集聚,而是具有地方属性的,是根植于当地的社会关系、制度结构和文化之中的,显现出亲缘地缘的地理特征;同时,根植性也表现在产业集群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上,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的引导和制约,体现着政府的执政意愿。

三、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性因素导致我国产业集群缺乏网络稳定性

承接全球性产业转移是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契机,以此为历史背景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多为出口依赖型。一方面以低端生产为主,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主要依托国外市场,抵抗国际经济环境风险的能力差。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了我国的产业集群在与国外市场建立关系的时候,连接稳定性较差。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出现了问题,例如:随着我国土地、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其他一些国家的生产要素更具有价格优势,可替代的生产方式导致外资快速转移,使得我国在生产和产品市场迅速失去国际竞争力;或者,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萎缩,悲观的市场预期迫使市场减少生产和消费,对出口市场的单一依赖使产业集群成为国际风险的直接受害者;或者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都会直接迅速的影响我国产业集群的稳定性(见图2)。

1、难以抵御国际竞争

我国东南沿海产业集群主要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来件装配的“三来一补”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研发核心技术和市场营销在国外,简单的重复性生产在国内。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以此发展起来的产业很难有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和核心技术的开发权,也很难突破低端价值链的瓶颈。而这种瓶颈又被劳动力价格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锁定,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我国产业集群可替代性强,难以抵御国际竞争。如果一旦有其他国家或地区有更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或者更优惠的政策条件,那么国际资本就会带着他们可简单复制的生产方式转移。

2、难以抵御国际风险

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靠外资起步,产品市场也多数集中在国外。2010年,我国货物出口额15812亿美元,货物出口总量已经连续第二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从货物出口额占全球的比例也能看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货物出口量占全球的份额一直显著增加,到2011年已经达到10.57%的比例。我国的出口市场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依赖也越来越强。一旦全球经济出现动荡,导致世界产品市场的需求萎缩,这种影响将很容易通过我国产业集群的对外单一网络链接传导,影响产业集群的稳定性。产业集群的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外,也就是说通过单一的关系和国外市场建立连接,这种网络结构本身就存在不稳定性。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性因素导致了我国产业集群难以抵御国际竞争和国际风险,进一步印证了这种不稳定性导致系统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很大。

(二)制度性因素导致我国产业集群主体行为和关系混乱

从产业集群行为主体的构成和关系来看,主体应包括生产商企业、生产者服务商企业、促进行为主体合作的行业协会、提供知识和技术的科研机构和提供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的政府等,他们之间应形成良性的、稳定的互动以此促成集群的融合和发展。

1、政府错位

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和产业集群的几乎所有企业都因为各种联系形成连接。如果集群是自发形成的,政府在前期和集群内企业的连接较为松散。但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在地方经济总量中占有足够的比重,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显著作用的时候,政府必然更加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随之和企业之间的连接就会逐步增强。如果是政府引导形成的产业集群,那么这种连接会从集群形成开始时就非常密切。因此,政府节点在产业集群的网络中的中心度较高,构成了关键节点。政府的行为最为直接的影响网络的功能和效率。

由于我国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以GDP为主,造成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计成本的谋求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打造产业集群成了他们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也成了他们谋求自身利益的手段。在缺乏对产业集群内涵的认识的情况下,抛开地区的比较优势,盲目的求新求大,引入不符合竞争优势和缺乏市场承载力的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企业集聚。最终导致产业集群完全成为了依靠政府扶持的、缺乏自生能力的摆设。关键节点本身就对集群的功能和效率产生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但一些地方政府作为关键节点,不但没有执行正确的功能,反而由于错误的行为放大了对产业集群的过多干预造成了不良影响,降低了集群的功能和效率。

同时,政府由于体制性因素拥有较大的权利,并掌握更多的社会资源,担负着为网络中其他节点提供土地、资本等稀缺要素的任务。一方面,集群中的企业在争取土地、税收等要素的时候,政府具有单方面决定结果的权利,使网络中各节点的关系不再平等。另一方面,集群中的企业之间需要互相联系建立连接时,很有可能需要政府的协调。因此,政府作为资源的拥有者在扮演第三方中介人的角色时,使网络形成了结构洞,存在腐败的可能性。由此带来了集群的福利损失,降低了集群的效率。

2、企业缺位

政府盲目和功利的执行了错误的网络功能,导致一群不相干的企业通过优惠政策硬性引导成地理集聚,企业之间很少形成上下游的网络互通关系。因此,政府的行为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产业集群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不紧密,甚至造成很多产业集群的主体结构缺失。

政府对外部企业的引入缺乏明确的考核和监管机制,使一些看中了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的外来企业得到可乘之机,想基于此谋求暴利之后就一走了之,从未想过给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什么贡献。资本从四面八方涌入的背后并不是有序良性的地理集聚和网络连接。

综合来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来自于网络与外部连接的单一性和网络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混乱。单一的依赖方式使集群的不稳定增加。同时,这种产品输出的方式本身已经存在了诸如国际竞争和国际风险的安全隐患,更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政府的拔苗助长使产业集群内部本来应该平等自发建立起来的联系具有了外生的属性,产业集群也成为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流于表面的一种所谓的高级生产方式。政府作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反而以更大的破坏力阻碍了集群的发展。

四、促进产业集群稳步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产业集群的活性

一是加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产业集群的活性和集群内的企业数量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而是取决于企业之间关系集聚的程度。要抓住产业内在的发展规律,明确产业的上下游生产关系,多样化产业集群的企业属性,使集群内的各节点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良性需求关系,最终形成具有活性的网络体系。

二是适当引入外部企业。为产业集群引入符合集群生产和销售属性的不同成长背景的企业,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稳定成长。对外部企业引入的评判标准,不应拘泥于企业的规模大小、上市与否等条件,而要全面考虑该企业涉及的行业是否符合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和属性,是否能够融入产业网络之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密集性和效率。具体而言,一方面的考量标准是外来的企业能否增加产业集群的节点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简单的指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服务等企业性质的多样性,而倾向于节点背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考量外来的企业是否能够减少产业集群的网络闭合性。区域集聚的集群在相互信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产生排他性,阻碍网络的对外适应性和成长。新进入的节点如果存在一定数量的外部连接,将对保持网络的开放性起到一定作用。

(二)增强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产业集群的内部各节点在相互沟通信息流的同时,这个系统也一定内嵌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增加集群与整个社会网络的交流方式,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应着力增加集群企业员工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交流机会,包括组织培训、参观学习等。在频繁的接触中,这些员工会逐步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形成更多信息流动的渠道。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产生归属感,并逐步融入到社会网络中。

(三)提高产业集群的稳定性

产业集群与外部的连接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将使得网络不再依靠一条单一的路径与外部发生连接,避免由单一连接带来的风险造成网络的不稳定,提高集群的自生能力。要拓宽产业集群产品的国内市场,逐步减少低端产品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同时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网络与国外市场连接的稳定程度,促进产业集群稳定健康发展。

(四)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是明确宏观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方向。中央政府应充分利用宏观的有效信息,制定全国的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指向性的政策,指导和协助地方政府选择符合国家规划和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来培育产业集群。避免跟风上大项目、上新项目,避免形成远远超出市场承载力的生产规模。对管辖已经形成规模并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进行监管,防止因盲目的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的不当行为干扰了集群的自身发展,破坏了市场的调节功能。

二是明确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定位。首先必须肯定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没有政府参与的产业集群才是高效健康的。但是政府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越位和非理性地作为。地方政府在形成初始决策时,要根据宏观规划和区域自身的比较优势理性客观的培育适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同时应创造集群内部和区域内外的企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信息流通渠道。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给予倾斜。但不能越俎代庖地参与企业的决策,干扰其做出理性的市场预期和判断。

参考文献:

①曹宏铎.基于复杂网络演化模型的集群网络演化研究.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报告(2008—2009)——社会网络与产业复杂网络[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②Orjan S,Goran L, Christian K.2003.The Cluster Initiative Greenbook. The 6th Global TCI conference.

③托马斯·安德松,西尔维娅·施瓦格·泽格延斯·索维克,艾米丽·怀斯·汉森.集群政策白皮书[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

④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⑤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⑥张晓波,阮建青.中国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⑦董湧.基于复杂性的产业集群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8

⑧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⑩邓肯·J·瓦茨.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六度分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单丹丹,1983年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理论、产业政策)

作者:单丹丹

上一篇:剪纸艺术方法论文下一篇:军营法律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