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集群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讨论了如何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分析国外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产业融合、资源利用、人才引入、政策配套等方面可行的策略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筑产业集群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建筑产业集群发展分析论文 篇1:

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对于校园建筑设计的感悟

摘要:教学用房布局大量使用预制墙体构件,减轻楼面荷载,辅助教室中设置大量轻质隔墙,易于施工及后期改造。所有预制墙体均采用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所有梁柱均为装配式预制钢构件。

关键词:装配式教学楼、预制墙体构件、核心单元布局

前言

作为2020年度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天水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采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要求,基于此项目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本次设计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技术,本文将在促使校园内部设计的合理性、各功能区域划分特色性、增强梁柱及楼板的稳固性以及有效保障建筑质量等特点作出具体分析。

一、工程概述及选址

作为天水市小学的标杆,本次实验小学分校工程选址于天水市秦州区原岷山机械制造厂旧址,场地位于市区繁华地段,周边南侧有万达广场、市区岷山生态公园等大型公共建筑设施。建筑场地地貌单元属藉河北岸Ⅰ级阶地。场地地形开阔,地势北高南低,地面标高介于1153.11~1163.68m。

基地平面呈南北斜向L形,但北侧用地高差较大,与南侧用地之间最大差值为10.57m。合理布局室外操场及教学建筑为本次总平面布局的核心点,综合场地现状按照下图方式布局总平面:

二、装配式建筑特点概述

本次设计的实验小学分校项目,积极响应并号召了关于“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的要求,大力推广利用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轻、便、利的特性。提前在工厂完成前期构件的生产,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实现增速无污染的施工理念。对于天水市位于8度(0.3g)的地震烈度带上的独特地理特性,装配式建筑重量较轻的特长可以简化基础施工作业难度。装配式建筑具备如下几种优势:第一,简便施工過程,节约时间的同时节省了大量劳动成本。第二,更容易满足教学楼等功能性用房的设计特点。第三,本项目处于市中心区域,极好的达成了无污染的施工环境。

以上这些优势促使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愈加广泛,除居住建筑外,也逐步应用于公共建筑之中,本次应用于天水市实验小学项目中更能使其发挥出对校园设计轻、便、利的特点。

三、建设设计要点

1.核心单元布局

核心基本单元为9m*8m的普通教室与6m净宽的走廊构成,本次设计特别采纳了校方意见,将教室外部走廊拓展为6m净宽,按照“中小学校设计规范”的要求,小学生一股人流为0.6m,本次设计可以同时容纳十股人流,满足日常课件学生活动的需求。

2.预制构件节点

本次设计采取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与现浇楼板互相配合的钢结构体系并采用了350厚现浇楼板搭配边长为500mm的轻型钢结构方柱,所有构件均进行装配式生产工艺,在工厂内提前将大型构件分批生产包装,这样不但可以简化构件的交通运输,还可以方便到达现场后施工员的拆卸和组装,节省不必要的机械设备成本。

楼梯间立面部分采用组合式通窗完善立面效果,规避火灾风险,楼梯间休息平台与主楼层错位布置,组合式通窗解决了立面层次不齐的观感,在平台处设置高度不小于0.9m的实体墙面,满足防护要求。

3.预制构件分布

本工程的特点在于装配式钢结构评分较高,达到40分的标准预期,其中仅墙体部分评价分值已经达到10分标准,室内部分采用了全装修的方式进行并把管线进行分离作业,达到了12分的标准要求,总评分62分,教学楼装配率为63.0%。教学用房布局大量使用预制墙体构件,减轻楼面荷载,辅助教室中设置大量轻质隔墙,易于施工及后期改造。所有预制墙体均采用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所有梁柱均为装配式预制钢构件。

4.消防安全及疏散

从教学楼一层平面布局可以看到共设计了五部疏散楼梯,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疏散要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中的教学楼部分,一层的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450人,二层学生疏散人数同样达到了450人,三层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540人,四层学生疏散人数达到了450人,五层作为教职工办公区域,其疏散人数达到了540人;

其中:二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450/100*0.65=2.925,

三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540/100*0.75=4.05,

四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450/100*1.00=4.50,

五层疏散楼梯宽度计算为540/100*1.00=5.40,

按人数最多一层的疏散宽度为计算标准,疏散宽度应为5.40m;设计疏散楼梯净宽度为1.95(0.6*3+0.15)*5=9.75m,满足规范要求。

5.环境安全

教育建筑的重点在于室内环境是否达标,是否满足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本次设计采取先进的集成化设计体系,结合装配式建筑轻、便、利的特点一次性满足了教学建筑内部的功能性需求及外部的装饰构件。在本次项目中内隔墙采用了装配式ALC(蒸压砂加气)板材墙体,同时具备了隔音性和防火及防潮等特性,将所有预制构件在现场一次性安装完成,避免了教学楼内部二次装修污染等问题;并配合建设单位购置质量通过国家标准的无甲醛、无污染性气味的环保绿色建材,保证学生使用过程中的健康安全。

作为活泼好动的祖国花朵,小学生课间的活动量较大,在满足小学生课间活动不产生较大噪声的基础上,音乐教室楼板采用“隔音垫”,音乐教室门窗均采取隔声门窗,音乐教室隔墙铺设隔音棉,可以最大程度上达到国家标准噪音控制低于65DB的要求。经过仔细观察和论证可以得出小学生课间在走廊及教室内持续蹦跳、玩耍嬉戏及相邻教室内部进行较为低强度的音乐活动时,对正常教学的影响幅度。

四、结语

天水市实验小学分校项目作为天水市政府2020年十大民生项目之一体现了人民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筑师对于本项目作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在教育建筑上的突出反响,应该从内心认识到装配式钢结构同样可以建设出高标准现代化的校园建筑。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对于教育建筑这个领域而言,广大建筑师们可以大胆的采取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进行设计,我们会发现它轻便灵活、省时快捷、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优势特色,在未来十四五规划的建设浪潮中,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理念将更多的体现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希望广大建筑设计行业内的同仁们一起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

【2】建筑工业化系列标准应用实施指南(钢结构建筑)”

作者:刘雨丰

建筑产业集群发展分析论文 篇2:

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发展策略建议

【摘要】本文讨论了如何借鉴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分析国外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产业融合、资源利用、人才引入、政策配套等方面可行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经验;海南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以下简称文创产业)是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借助高科技等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战略性新兴行业集群。文创产业具有创意性强、多产业融合、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高风险、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传播等特点[1]。文创产业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广播影视、表演艺术、动漫、传媒、设计、广告装潢等多个行业。文创产业不仅本身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对其他行业的产业升级、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等都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尤其对文化价值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地区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文创产业的出现有多方的历史背景:一是经济转型的需要。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以后,需要把一些粗加工工业、重工业向低成本发展的国家转移,大力发展服务业、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二是个性化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人们开始重视差异,张扬个性,提倡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三是实施鼓励创新的经济政策。当时的英国和美国政府认识到,有差异化才有市场,鼓励企业和个人自由竞争,刺激了创意经济的发展。

文创产业起源于发达国家,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创产业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近年来,这些国家不断大力推进文创产业发展,把文创产业作为其战略性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6%,文创产业的年均增长率约为6%。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我国现阶段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国民素养的整体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艺术、科普等消费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和生活化的趋势,精神文化產品需求强烈,文创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一、海南文创产业发展成效及问题分析

(一)海南文创产业发展成效

海南文创资源丰富,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气候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独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古代七大流放地之首,历史上不断受外来迁徙人口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域和人文特色的热带岛屿文化、海洋文化、黎苗民俗文化、村落文化、渔民文化、闯海文化、热带休闲康养文化等。这些文创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展示了海南独特、开放、包容、休闲、生态、绿色、康养的多元化海岛形象,满足了广大游客对独特旅游资源的偏好,也给游客带来了轻松、休闲、愉悦、难忘的体验。海南文创产业带动了旅游、会展、工艺设计等多产业的协调发展。海南文创产业规模普遍不大,知名品牌也较少,有代表性的如冯小刚电影公社、观澜湖新城、三亚千古情等,这些品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创资源被不同程度地融合到海南的旅游产业、会展产业、房地产产业、制造业等产业中,丰富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资源,提升了海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了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海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较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海南文创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创产业优势没有凸显,产业化程度不高。2015年,海南的文创产业增值108.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9%,低于全国平均比重3.8%[18,19]。海南文创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不完备、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乏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等问题,与其他优势产业的融合度不高,比如与旅游业、会展业、农业等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还不够深入。

文化资源开发挖掘整理不足,创意不足,吸引力不足,开发研究不足。文创产业的基础是“文化资源”,核心是“科技”+“创意”,海南文创产业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利用还不够充分,与高科技的结合不足,仅有少量的影视、动漫产业体现了高科技,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创新、创造的能力不强,存在低质化发展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文创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政策和措施方面,缺乏一系列持续相关配套措施和组合政策的支持,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制度支撑不足;在投融资方面,投入资金不足,吸引投融资困难;在人才方面,相关人才匮乏,优秀人才引入困难,制约了海南文创产业的发展。

海南文化宣传不足,未形成对外传播体系。发达国家文创产业品牌宣传力度大,形成了完善的对外传播体系,相关创意管理部门与学校、社区、养老机构等都有详细的宣传和合作计划,培养了完整的消费市场和消费习惯。海南的文化宣传较分散,缺乏融合效应,宣传力度不足,未形成完整的对外传播体系,在培养消费市场和消费习惯方面经验不足。

二、文创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模式

美国是文创产业市场运作得最为成功的国家,是典型的“知识产权保护+商业运作”模式[2]。在美国,文创产业称为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娱乐、软件、书籍报刊、广告等行业[3]。据世界文化创意中心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文创产业产值仅次于军工产业,占国内GDP的18%~25%,约占国际43%的市场份额,在文化出口方面,美国占世界第一 。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和丰富的创意创新是美国文创产业最大的特色,以擅长高科技和创意来征服全球观众的好莱坞电影产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了造就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外,美国的文化价值也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奠定了美国文化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没有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和出台相关政策管理文创产业,主要是通过立法和协会引导文创产业的发展。

1.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

高科技产业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创造了美国文创产业的辉煌。美国本身是一个没有深厚文化根基的国家,文化资源的开发非常有限,但美国的文化产业非常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应用,尤其是在大众传播媒介领域,大力发展数字传媒技术、数码摄影技术、电脑特技制作等高新技术,加上对本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元素的大胆创新、改造、应用,融入自由、开放、多元的普世价值观,创造了无数极具吸引力的经典作品。例如,借鉴英国文化元素的《泰坦尼克号》、借鉴中国文化元素的《功夫熊猫》等,造就了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文创产业的神话,形成了自己高科技创意的特色文创产业[6]。

2.多渠道融资和创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多渠道融资和创新制度为美国文创产业提供了广泛的资金来源。美国是目前文化投资最大、国际资本流入文化产业最多的国家,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创产业。主要的融资渠道包括:国内企业直接投资(完全的商业化运作)、文化基金会(主要吸纳社会捐赠)、政府资助(主要针对非营利性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外资直接投资和证券融资(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相关的免税政策和税收保护促进了文创产业的发展。早在1917年,非赢利性的文化機构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就免交所得税,美国对外国文创产品进口施以重税。美国文创产品的生产、服务和销售都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包括好莱坞电影模式、体验式游乐园模式、百老汇歌舞巡演模式、迪士尼模式等[7]。无论哪种模式,美国文创产业都在不断扩展和延伸产业链,摆脱单一的盈利模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复合的盈利模式。

(二)英国模式

英国是发展文创产业最早的国家,早在1998年,英国布莱尔政府就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英国还是第一个运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国家,属于典型的“历史文化开发+产业集群”模式[2]。英国的文创产业包括工艺、设计、出版等13类(2013年又整合为9大类)[9]。目前,英国的文创产业世界排名第二,产值超过900亿英镑,约占国内GDP的6%左右,占国际市场42.6%的份额。文创产业成为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也是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文创产业的大发展让英国从“世界工厂”成功转型为“世界创意中心”。英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文创产业的发展。

1.完善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持

英国的创意产业政策是目前世界上产业架构最为完整的,为文创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11]。为支持文创产业发展,1997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创意特别小组”,指导文创产业发展,布莱尔首相亲自担任主席;1998年成立了“创意产业局”,专门解决创意机构和创意人才发展资金问题;2011年成立了由官学产研组成的“创意产业委员会”,为文创产业提供政策支持。英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和管理文创产业。创意产业推动政策包括文化产品系统性扶持、提倡民众选择创意生活、创意出口贸易推广、人才教育培训、融资、税务、监管、智力保护和自主权等方面[12]。同时英国,还成立了许多创意产业的协会组织,协助文创产业的发展。

2.产业集群化发展

英国的创意产业以影视广播、音乐、设计、表演艺术、出版等为主,主要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各文化创意集群主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差异性进行不同的定位发展。如伦敦定位为英国文创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示范城市,形成了以影视传播产业为主的电影、音乐、艺术、设计、特效制作等产业集群;“钢铁之城”谢菲尔德改造完善破败的厂房为音乐演出和排练场所,形成了以音乐产业为主的音乐制作、发行等在内的产业集群;曼彻斯特、爱丁堡、格拉斯哥、利物浦、德里等城市都有自身的优势文创产业集群[13]-[14]。

(三)日本模式

日本是亚洲文化创意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一般认为日本的文创产业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模式[2]。在日本,文创产业称为娱乐观光业,分为内容产业、休闲产业和时尚产业三类,象动漫、游戏都属于内容产业。日本的文创产业是以动漫产业为核心,属于出口型的外向经济,是世界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60%来自日本,同时日本的游戏产业约占世界50%的市场份额。日本文创产业在世界排名第三,约占国际10%的市场份额[15]。

1.打造核心产业链

不同于一些国家文创产业扶持多个行业的政策,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动漫和游戏等内容产业。自从1996年日本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后,大力扶持动漫和游戏产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也有自身独特的商业运作模式[3]。除了动漫的影视制作外,还包括相关图书、音像制品的制作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生产销售,如生活用品、服装、首饰、玩具等。往往在动漫还未投入制作前,相关的衍生产品已经投放市场进行预热,光靠动漫衍生品就实现了盈利,当动漫的影视作品在国际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平台免费投放并获得巨大的反响后,其他国家就纷纷向日本购买版权,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使相关利益者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6]。

2.培养顶级的创意团队

围绕优势产业培养顶级的创意团队。创意产业离不开人才培养,以动漫产业为例,日本培养了一批国际顶尖的动漫大师、动漫导演以及相关的创意团队。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某个环节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整个产业链的需求了,专业的创意团队是日本文创产业的发展特色。例如,日本东京就打造成动漫人才的聚集地,为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培养创意人才,日本调整了本国的教育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设立创意学科,建立新型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包括动漫在内的创意人才的教育认证系统,建立标准化、制度化和技能化的职业认证。部分创意人才的培养来自企业内部,企业通过创意培训、研讨、讲座等不断提升员工的创意水平,以满足产业需求[17]。

三、国外文创产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核心产业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发达国家的文创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不能一味照搬,必须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现有条件对整个文创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有所侧重地选择性发展。根据国外的文创产业发展经验,文创产业的成功离不开与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像美国文创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发展,英国文创产业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日本文创产业与动漫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创产业。

(二)构建完善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撑

美、英、日三国的文创产业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积极推动。上述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创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创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以把文创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目标。政府在立法、产业布局、财政税收、筹资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采取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措施,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意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人、财、物等支撑,大力推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

(三)延伸产业链创造高附加产值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文创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共同点就是产业链比较完备。横向看,不是单一的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还提供相关的体验服务以及一系列相关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纵向看,不是单一的行业发展,而是以核心文创行业为主,围绕核心文创行业带动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整个文创产业达到横向和纵向的延伸,可以说是跨行业的立体、多元、复合式经营,大大满足了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消费的多元需求。

(四)建立了创意人才的培养机制

发达国家文创产业发展得好的另一大关键因素是顶级文创人才的培养。任何产业发展的成功都离不开人才,文创产业更是依赖人才的支撑。文创产业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的智力创意支撑,文创产业融合了文化、艺术、设计、金融、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发达国家建立了创意人才培养机制,多途径地培养创意人才,除高校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外,还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相关人才从事该行业,为创意人才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人才的劳动成果并获得丰厚的回报,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四、海南文创产业发展思路

(一)根植本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整理研究

海南独特的气候、地理位置以及经过历史上不断地由外迁入形成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多元文化,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热带岛屿文化、海洋文化、黎苗民俗文化、村落文化、渔民文化、闯海文化、热带休闲康养文化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城镇化背景下,一方面应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整理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再度创意开发,增强原有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和接受度。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特色,形成具有本土元素、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创品牌[22]。

(二)注重地域特色,与优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海南的文创产业应结合旅游业、会展业、农业等这些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关联最为密切,“旅游的真正灵魂是文化”,文化创意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增强旅游体验的好感度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创产业与旅游业、会展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将有利于提高这些产业的附加值,提升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政府应根据地域资源特色进行不同的文创产业布局,开发丰富的文创产品和服务,避免单一、同质、低质的发展,同时打造精品,形成品牌效应[20,21]。

(三)利用高科技,提升文創产业的发展水平

与高科技结合是文创产业的主要特色,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在目前我省科技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的情况下,除了要不断提升我省的科技发展水平外,还要通过加强与国内国际高科技企业的合作,加大高科技在文创产业中的运用,以创新、立体、多功能、全方位地表达文化资源的内涵,杜绝简单的模仿、照搬以及符号化、表象化的文创内涵表达。文创产业要体现历史的沉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的运用,给消费者带来丰富的体验感受。

(四)坚持低碳、环保、科学的发展理念

文创产业从诞生之初就坚持低碳、环保、科学的发展理念,发达国家的许多文创产业园都是对废旧工厂、废弃建筑设施进行简单的改造和重新设计,许多文创产品也是利用废旧物资进行创意设计,走节约集约的循环经济道路,既避免了大兴土木占用更多的资源,充分利用旧物改造赋予了旧资源新的价值,又保留了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场所,可谓一举多得。海南文创产业园应借鉴这些好的经验,坚持低碳、环保、科学的发展理念。

五、海南文创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一)坚持走精品化道路,注意规避风险

海南文创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上项目,必须坚持成熟一个开发一个,引入评估,走精品化道路。任何产业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资金、资源、政策、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优化组合,而这些要素不是简单的叠加,而需要有运营经验的企业来运作。有的地方盲目地同时上马多个文创项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文创产业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更需要企业有规避风险的能力,应避免盲目上项目、把摊子铺大,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防止某些企业以发展文创产业之名变相开发房地产项目。缺乏精品是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如果是营利的好项目,就不愁资金的投入了,归根结底还是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脚踏实地地坚持“工匠精神”,把项目做好。

(二)借力高端企业,加强与顶级人才合作

资本和商业运作是文创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在目前我国文创产业融资难、商业运作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争取国内外实力雄厚、有文创运营经验的知名企业落户海南不失为一条捷径。2014年,海南与阿里巴巴集团就文创产业签订了合作协议,阿里巴巴的数字娱乐和游戏产业总部基地落户试验区,打造艺术街区,提供国内外优秀文化创意、演艺文化产品创作、展示与交易平台。今后应继续加强国内外合作,引进更多象阿里巴巴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打造精品文创品牌且注重品牌保护。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化名家或创意人才合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以及丰厚的回报,吸引其参与到海南文创产业的发展中来。

(三)多项政策组合推进文创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在产业布局、融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减免、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应采取措施,给予积极的支持,重视政策的落实,建立高效、多层面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安排,为文创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坚持科学发展战略,找准定位,严格文创产业的审批和立项,引入中介评估,避免盲目低质同质化发展。政府应多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创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投融资、贷款、项目运作等方面的创新机制,提升政府在产业战略引导、政策制度构建和机制体系运行协作等方面的行政能力,促进文创产业长效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香,强殿英,魏亚平.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模式及其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3):184-192.

[2]宣烨,宣思源.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1):3-5.

[3]汪曼.英美日三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解读及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32-37.

[4]范小舰.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与启示[J].求索,2012(7):84-85.

[5]韩洁,谭予涵.美国版权战略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6]蒋宏宾.美国文化产业的印象与借鉴[J].唯实,2010(11):75-81.

[7]郭肖华.借鉴美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经验提升厦门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7-120.

[8]司晴川.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发展的路径及经验[J].学习月刊,2014(8):30-31.

[9]陈琳,高德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3):5-10.

[10]陈美华,陈东有.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63-67.

[11]赵友宝.创意产业:发达国家发展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57-62.

[12]吴存东,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54).

[13]杜杨.英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6(9):173-174.

[14]邹丹琦.当代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1990-2013)[D].湖南科技大学,2015.

[15]2017年最新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分布格局解析http://www. jiemian.com/article/1050897.html,2017(1):4.

[16]胡珊.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6):98-99.

[17]易华.日本继续教育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2014(8):77-79.

[18]吴永松,黄靖.国际旅游岛视野下海南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4(9):34-38.

[19]周建新.中国经济特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7(16).

[20]邱灵.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2(28):40-42.

[21]吴坤卿.文化创意产业应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动力[A].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6).

[22]张洪双.文化创意产业与海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研究[A].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7).

作者簡介:徐小俊(1978-),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毕业于海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孙继华(1971-),女,湖南澧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员,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作者:徐小俊 张海东 曾安逸 孙继华

建筑产业集群发展分析论文 篇3:

论区域合作助推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构建

摘 要: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已有十余年时间。对它的认识和深化不断地进行研究,需要有新的更加符合实际的着眼发展的分析概括与规划对策。我们今天充分认识这一研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迫切性。本文力求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分析和谋划,再认识新的发展格局下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中心区域合作方向选择,进一步提档升级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中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加快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与周边省区联手打造特色创新产业带。

关键词:区域合作发展;重庆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中,无论以区位条件还是以已有基础来看,长江上游经济带都理应担当起拉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双重重任。因此,也就迫切要求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强盛,迫切要求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的重庆加快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进而要求重庆从一个西部中心城市跨越成为全国性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所以,纵深扩展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内部经济组织构筑聚集各种资源要素高地以增强增长极功能,是重庆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理性选择。

一、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对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再认识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是指:在西部尤其是长江上游经济区域内具有现代生产、贸易、金融以及综合服务等多种经济功能,形成强大的要素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够激发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或城市集群。

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应具有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长江上游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是长江上游经济增长的重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对西部尤其是长江上游区域经济有相当的支撑力和影响力;二是集中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国家级经济与政治组织,是长江上游资本集散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西部及长江上游区域性经济活动;三是具有较高的经济开放度,通行国际惯例,有较为完备的法规体系和法治环境;四是区域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集散中心,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流量和内外贸易额;五是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有一批以重点大学为骨干的具有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的高校,以及具有科技创新研发实力的科研院所,初步成为科学知识创造、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化体系建设的产学研创新基地;六是有较多的人口和较广阔的地域及自然资源,有一个大城市群作为支撑,有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和较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直辖市构架下,重庆具有由中心城市与腹地组成,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讯网络体系为脉络,在中小城市间紧密联系,城乡结合的一片综合性整体区域特征。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应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应当成为现代产业主干基地;二是应当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三是应当成为区域人口聚集和人才资源高地;四是应当成为区域经济控制决策中心;五是应当成为区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有助于在我国的内陆腹地和战略后方形成一个强盛的经济区,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为长江经济带成长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流域产业带,拓展新的市场空间、资源空间和生态空间;将促进重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产业的全面升级,构建生态经济复合产业带,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振兴西部尤其是长江上游的经济,带活一条线、辐射一大片,完成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历史使命;通过统筹城乡的区域发展,在西部开发中率先崛起,改变世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看法,拓展对外开放。

二、提档升级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中优势互补

在区域合作上,重庆客观上形成了“人”字型高地——一即将连接重庆(主城区)与成都(主城区)的川渝城市带、重庆(主城区)与贵阳市之间所联系的渝黔城市带,以及重庆万州与湖北宜昌所联系的三峡城市带。重庆主城正处在“人”的中心,占据了西部区域优势。

(一)区域合作助推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历程:从局部到全局、历史到现实

1、重庆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合作发展:构筑长江上游沿岸产业圈

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宜宾、泸州、宜昌、荆州、岳阳、咸宁、鄂州、黄石、石首、九江、安庆、铜陵、芜湖、合肥、马鞍山、泰州、镇江、南通、宁波、舟山、黄冈、巢湖和池州等市。由这29个中心城市联结而形成的经济区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连接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辐射南北、带动周边的位置,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实力、活力和潜力的中轴部分。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沿岸产业圈包括攀枝花、宜宾、泸州等市。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从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已经先后召开了13次会议,2006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第13次经济协调会上,重庆与28市政府就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平等互利、互为机遇、相互开放、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实现共赢等达成了共识。重庆在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特别是在与长江上游沿岸的攀枝花、宜宾、泸州等市的合作中,充分发挥在市场、资源、资金、产业、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搭建企业发展平台,推动着长江上游产业圈经济社会发展。

2、重庆与西南五省区市合作发展:共同构建统一开放市场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大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重庆、成都(川、滇、黔、桂、藏、渝、蓉)组成五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联合起来在共谋振兴、发展区域经济合作。重庆直辖后改名为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这个经济协调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至今已举行了21次会议。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第21次会议于2006年11月在重庆举行。这次会议就合作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争取国家支持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达成了共识。重庆在与西南五省区合作中,在加强区域联动,共同加快交通能源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构建统一开放市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重庆与川黔合作发展:打造长江上游经济带

长江上游经济带主要是指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其中核心区域为成渝经济区。沿江段包括重庆、万州、涪陵、黔江、江津、永川、泸州、宜宾和攀枝花。2004年2月,重庆与四川签订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随后相关部门又签署了6份合作协议(川渝1+6协议)。协议合作领域涉及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旅游、农业、广电、文化、警务联勤

等。2005年,重庆市又与贵州省签署了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的协议,两省市六个相关部门也签署了合作协议。(渝黔1+6协议)。从此拉开了川渝黔合作的新的序幕。

(二)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的障碍分析

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主导、竞争为动力的经济体制,如果说经济带各区域、城市之间难以融合,表象是行政区划的分隔,本质则是城市之间利益机制的不协调、不和谐。要解决区域合作可能产生的摩擦,需要从制度上予以规范:一方面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不允许某个部门、地方囿于局部的、眼前的利益而影响各方的合作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改革调整、转变政府职能、制定法规政策、改善环境秩序,加强统计、金融、财税等具体制度的创新突破,积极推动区域统筹管理,谋求双方问题的妥善协商解决。概要剖析,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障碍需要排解。

1、合作发展政策制定的阻塞:思想障碍

思想认识障碍是制约区域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否有着明确的意识,随着区域政府间经济协作工作发生的变化,怎么样推动两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问题逐渐摆在各方政府面前。一是如何认识联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摆在各方政府面前;二是如何认识合作发展的必要性——互动多赢:三是如何看待共谋发展与对外开放政策——紧迫感;四是如何服从合作发展面临的体制约束——跨省运作;五是如何抉择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共谋发展。

2、合作发展决策施行的困境:体制障碍

首先是多元化政府目标的障碍。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目标通常是:满足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我们的政府目标与此不尽一致。与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比较,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政府,行业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等多种职能交织在一起,其政府的目标取向既复杂而又广泛。其次是对市场替代的政府行为障碍。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替代问题,一些由市场起作用的仍然由政府包办,而一些由政府职能到位的却没有真正管起来。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一些地区存在的企业为上一个项目要盖几十个公章的事情。再次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是川渝合作的共性障碍。在现行体制下,省区市还是某种程度的利益主体,行政区之间,存在着行政分割的利益分歧,存在大于合力的分力,以致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协作的作用。目前,区域合作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障碍,就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区际关系削弱了甚至是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以致域内因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向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最后是传统体制下遗留的工业布局。在传统体制下,中央政府除强调在全国建立的工业体系外,还强调在大区、某些省份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从而形成了封闭的或自成体系的工业布局。各地将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论大小,都一味追求全而不专,企业组织结构小而分散、地区经济结构日益趋同。仅从重庆的支柱产业的现状看,无论是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还是建筑业,与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产品更新换代慢,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生产集中度低,分散和低水平重复严重;生产规模偏小,技术开发能力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等,如果支柱产业不加以振兴,则难以支撑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制度创新

要构建区域政府经济协调合作的长效机制并确保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转,直接取决于区域能否建构起良好的制度保障。应以区域政府经济协调合作来推动自由协作区域形成,通过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共同行动,一起尝试并进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基于加快提升区域合作经济能级的政府合作与发展战略来考虑,区域政府合作的制度创新应该是:

1、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度基础的完善与体制的改革研究

一是营造政治环境以实现共谋合作发展决策施行的制度创新;二是构建提高行政效能的政府管理创新途径;三是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四是建立科学的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五是重建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六是发挥行政协调作用,搭建推进区域间中心城市企业合作的平台。

2、完善的合作发展规则:自愿遵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研究

一是完善政策制定系统以逐步实现合作发展长效机制的规范性运作;二是合作发展规则相适应的新型的分享补充机制。

3、合理的组织安排:创立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研究

一是加强政策制定的组织保障以完善合作发展的理性决策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协商议事与互动协调机制;三是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及民间的跨地区组织。

三、构建中心区域合作方向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有重点的推进态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中央政府强力支持。区域经济集团的成立,我们会惊讶地看到,中央政府鼓励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可能会对中央权力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来,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0年前,许多西方专家预测,中国东南地区将会谋求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政治和经济自主权。作为首先迈向自由市场和欢迎外国投资的地区,中国东南地区逐渐变得比中国其他地区更加富有。上海的发展也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地方感到震惊,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出口额均占国家出口总额的40%左右,而后者已经通过一些经济措施赶上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并且通过其他措施超过了它。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在设法扶持中国内地经济发展,部分方法是这些省份像今天这样建立区域集团,与繁荣的沿海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建中心区域合作推进经济一体化,首推成渝经济一体化

成渝共筑经济高地,发挥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功能。成渝经济带,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和重庆市总面积的35.75%、全国总面积的2.7%,常住人口9960万人,共有35座城市组成,共包含142个县级行政单位。成渝所具有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中心辐射优势,很有可能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区之后的重要经济增长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重庆与成都有着“血浓于水”的特殊感情,又同属于长江上游经济带,直接与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特色经济区相连,都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城市。成渝要找准彼此的定位,并形成合理的经济互补,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成渝共筑经济高地,亟需联手共建城市经济圈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强国需要有一个或几个大都市连绵带支撑。中国是一个大

国,需要几个大都市连绵带支撑。在西南,四川和重庆是最具备条件建立这样的大都市连绵带的。川渝的政治家必须要有全国的政治眼光来谋划此事。具体说来,就是将成渝经济区的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确立成渝城市经济圈,形成基础设施互通共建、主导和支柱产业互补、城市功能错位发展、高技术产业错位竞争的西南大都市连绵带。在这个城市经济圈中,包括一级城市两个:即成都、重庆;二级城市16个,即重庆的合川、永川、江津、南川、涪陵、綦江,四川的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简阳、资阳、内江、南充、遂宁等城市;三级城市几十个,主要是成渝两地之间的县级市和县域首位镇。三层城市经济圈按“两沿”地理环境组成成渝经济区带状城市布局。川渝地区的许多中小城市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小城市一直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一些城市位于交通较发达的江河、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上,是依靠过去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而发展起来的,对于这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或相对独立的城市,可以通过带状的城市化策略,在成渝经济区将三层城市经济圈按沿路沿江的地理环境组成带状化分布格局来加快二、三级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对城市带两边延伸地区的扩散和带动作用。一个是形成沿路城市化发展带,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实现沿线经济的超前发展或越序发展。如四川东部和渝西地区,可以沿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一线,利用简阳、资阳、内江、自贡、宜宾、隆昌、荣昌、铜梁、永川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县级小城市的集聚功能,形成一条城镇带,带动川东地区和渝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比如沿成都交通通讯枢纽,利用以成都为核心,乐山、雅安、资阳、德阳、绵阳、眉山等大中城市为次级中心的作用,以一系列的县级市(或县城镇)为基础的大中城市、小城镇为主体形成城镇带,通过集聚效应的带动、扩散效应的辐射进一步促进经济区域的发展,形成区域型经济增长地带。另一个是利用沿江优势,在江河两岸利用水道条件形成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沿长江上游形成万州、涪陵、黔江、长寿、重庆、江津、泸州、宜宾、乐山等城市带,靠流域水系本身的灌溉作用形成的经济发展条件,促进沿江城市的发展,从而带动两岸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同样,在四川东北可以沿嘉陵江形成重庆、合川、南充、南部、阆中、广元等大中城市带,由东向北形成城市化加速发展区,从而带动川东和川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量丘陵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成渝经济一体化,必须构建政策支持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首先是政策支持系统。包括建立五个系统:一是经济政策系统。制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政策,则不能不考虑到成渝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及后果,总的目标或原则应当是有利于平衡区域发展,如何侧重扶持特定区域和重点行业跻身国际与国内先进或发达行业。二是科技创新系统。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发展区域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三是人力资源系统。人力资源优劣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渝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应组织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四是公共基础设施系统。改善传统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好的知识创新硬件条件,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机体。五是政府行政支持系统。其次是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目前,用于经济金融、保险、生产、交通等分类管理的信息系统早已经问世,对于将区域经济和政府管理行为纳入统一信息系统的设备和软件研制,却仍然在探索中,如果这种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其价值将尤为重大。

四、有针对性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坚持“主动接轨、优势互补、政企联动、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依托重庆已有的产业基础,主动承接“长三角”的电子信息、通信、建材、石油化工、汽车及相关设备制造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与“长三角”制造业强企合作,壮大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对承接产业进行合理引导布局,促进要素的合理集聚和流动,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优化布局,促进重庆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到基础产业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共同发展,支柱产业互补发展,推动整个长江流域实现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分区域、分步骤、有侧重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首先要明确承接东部先进地区包括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是为了加快重庆建中心。正如全国分成不同的功能区进行发展一样,重庆也规划了全市的生产力布局及不同功能的经济区域,尊重经济及自然规律,采取有序科学的发展策略,而不是搞平衡发展、整体推进的方式。因而重庆承接产业转移也必须分重点、分区域、分步骤进行。

——紧密结合重庆产业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承接产业转移 立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结合重庆在汽摩产业、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方面的优势,结合成都在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以及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贵阳电力工业、苗药特色的优势,大力引入符合长江上游经济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又在长三角地区处于成熟或成长阶段的产业,如汽车、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业等,以壮大长江上游产业。

——注重配套体系的培育与引进 要使引进的主导产业能真正扎根本地,必须花大力气引进涉及这些产业的配套企业,逐步培育起围绕转移来的产业能够短距离提供上游原材料供应及下游市场需求的产业集群。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正成为区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尤其是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中,投资方更关注投资地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集聚配套优势。为此,要加快与“长三角”市场的交流,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必须把培育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和推动,通过发展产业集群,集聚生产要素,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增长极功能。

——创新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政府合作方式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加强重庆与“长三角”之间的合作,创新合作方式,以加速资源、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促进要素的协调与整合,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格局和资源配置优化、市场共享、相互补充的产业体系。在谋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过程中,重庆可与周边地区,包括长江沿岸省市,共同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协商合作框架,力求完善重庆参与的合作组织和“长三角”各政府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

——紧密政企联动,推动项目对接产业转移的最直接体现是具体项目,因而项目的策划、推出及至成功对接是实现承接的关键环节。在政企联动上,政府应除在宏观层面确定本市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潜力产业等,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一批产业项目。同时,紧密与企业结合,汇总审查企业策划的项目,进行打捆包装,主动向“长三角”地区推出,实现产业的触合与承接。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动承接产业的要素流动组合发展横向的经济技术合作是进行产业承接的重要途径,但应当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除了在政府间推动地区合作外,更要积极鼓励企业间的地区合作,特别是把重点放在组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上,使地区间经济技术合作从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变到以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为主。要以资产经营为中心,通过资产合作、技术合作、资源合作、产业合作、无形资产合作、内外向经济合作、产品上下游合作等多种途径,组建和发展跨地区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再以大型企业集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和要素市场的组织作用,推动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加强产业科研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承接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重庆的产业科研体系建设。一是重视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内部科研机构建设,鼓励结合企业的生产实践进行原发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等,促进技术工艺的不断优化,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二是积极实施“借脑工程”,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加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已有技术的转化率,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生产力,并可依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或聘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新品种开发与应用,建设以研发新品种应用配套集成技术为重点的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五、与周边省区联手打造特色创新产业带

重庆市与京津沪直辖市不同的是:京津沪直辖市是在一块大平原核心旧城基础上,以地毯式扩张方式向周边进行发展的,而重庆直辖市则以高山、丘陵、河流分割为若干组团,主城地域的扩张和产业的布局是以主城为中心,沿路或沿江以带状方式向周边开发的。根据这种地域特色,重庆有必要内外联合,协力打造以下七条创新产业带:

江北—渝北—北碚—合川—遂宁—南充—绵阳电子产业带,即嘉陵江流域创新产业带,是川渝大都市城市连绵带的北向主轴。在这个产业带上,集中布局电子、家电、计算机工业,以及相关的上、下游产业。

九龙坡—沙坪坝—永川—双桥—隆昌—内江—资阳—简阳汽车、摩托车产业带,即川渝大都市城市连绵带的中轴。在这个产业带上集中布局汽车、摩托车制造业,以及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汽车、摩托车的研发、制造、销售、组装、以及相关零部件的生产等等。

大渡口—江津—泸州—宜宾—乐山建筑建材产业带,即长江上游创新产业带,是川渝大都市连绵带的南向主轴。在这个产业带,集中布局成千上万种的建筑建材工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

南岸—南川—武隆—彭水—黔江—张家界旅游休闲产业带,即重庆东南创新产业带。集中布局旅游观景、餐饮、休闲、旅游工艺品、酒店等产业,以及其他上、下游产业。

涪陵—丰都—忠县—永川—恩施生物制药、保健食品产业带,即重庆东向创新产业带。集中布局生物种养、生物制药、花卉种养、保健食品等系列产品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

长寿—垫江—粱平—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巴东—宜昌能源、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

巴南—万盛—綦江—桐梓—遵义服装、皮革制品产业带,即重庆南向创新产业带。在这个产业带上,集中布局服饰、纺织、皮革制品。

综上所述,重庆扩展区域合作加快推进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构建,就是依靠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将合作方式由民间推进到官方,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塑造区域整体优势,增强增长极功能,凸显重庆在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 张颖超

作者:杨顺湘

上一篇:住宅建筑环境模拟管理论文下一篇:古典园林建筑风格赏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