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悟性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0

现代学校如何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校的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宝安中学提出“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了“和谐发展、学会生存”的办学理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堂悟性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堂悟性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策略

摘 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管理和控制过程,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网及其运用体系的同时注重学生兴趣和意志品质等自身的需求,从而实现化学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关键词:控制策略 三维原则 智能架构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堂上的教,把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探讨教学过程控制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教学设计与“三序结合原则”

教学设计应该体现“三序结合原则”。 即根据教学目的,把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及所涉及的种种复杂因素综合地加以考虑,最后设计出一个合乎科学逻辑、合乎学生认识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在抓双基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结论并产生疑问,体会知识内容的交叉与整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例: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时,钠与水、钾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老师先示范钠与水反应实验,让学生提出钾与水反应的假设结果,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两者异同、分析金属活动的顺序,让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大胆预测。如为什么两者现象有所不同?如何进一步证明产物?若把锌与银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看谁能否把铜置换出来,等等问题,诱发、拓宽、深化学生所获得的化学知识并能及时、主动、积极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学科思维更加系统化、灵活化和创新化。

2 教学过程重视智能架构

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架构,不能简单的依靠习题训练和测试。智能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化学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任何一种智能的培养,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一个学生能力上的差异,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可接受性的基础上做适当数量和不同层次的训练,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并及时点击要害,学生才能在练习中学会总结,提高他们的悟性。

如:讲物质的分类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出一些物质,教师板书的时候却要有意识的分类书写,把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非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金属单质与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再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定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讲解,如题:下列物质哪些属于混合物,哪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哪些属于氧化物:1银 2硫磺 3盐水 4冰水 5洁净的空气 6液氧 7四氧化三铁 8高锰酸钾 9氨气 10金刚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先写出化学式,找出混合物、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然后让学生举出其它例子,进行分析归纳。这样既将空泛的文字符号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又达到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穿起来,明确本课的知识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这种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培养。

3 教学方以学为主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学习;④变基础型学习为基础型、发展型、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把“评判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口气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已来当评委,用这种方法来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议 及相互间的评价,从中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4 教学设计最优化

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行为设计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规划和安排,设计切合实际的最佳教学方案,实施最优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巴班斯基认为教学不仅仅要完成知识传授,而且要完成教养、教育、发展这样三个方面的任务。

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在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时都必须符合教学的三方面目的与任务;必须突出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节省教学时间和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虑相邻学科间的联系,相互协调,以避免教学的重复,并考虑补充最新的资料;此外还要根据学生间自身状况的不同,老师要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接受各自的学习内容。

5 课堂教学重视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先生倡导的“重视细节”“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理念,不正是我们化学教师也应该做的吗?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课堂的语言细节和应变细节不容忽视。老师都知道,学生课堂上的回答,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浅,但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影响他一天的情绪,甚至会改变他以后的学习生活的心态,因此老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就很重要。对学生的正确的回答,从来不是简单的“请坐”,我会有几句恰当的评价和表扬;对于错误的回答,也不是平淡简单地扫视他一下就让他坐下,我还要善意的鼓励几句。这一点点的细节造成效果完全不一样,让学生敢于当众回答问题或者表达自已的想法,信心十足的好好表现一整天包括以后。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面对突发事件,是继续进行教学?还是考虑实际情况改变思路?突发事件,可能是学生的恶作剧带来的恐惧、搞笑、也可能是与老师做对的学生带来的冷场,怎样处理很重要,作为化学教师一定不要让课堂上的细节一晃而逝,要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才会走进学生内心,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的教学得以很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杨明全.新课程下的课堂观[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作者:李敏

课堂悟性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创造呵护生命的教育

现代学校如何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校的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宝安中学提出“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最终形成了“和谐发展、学会生存”的办学理念。“和谐发展”旨在关注学校与社会、学校内部关系以及学生个人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年来宝安中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追求,在此仅从“管”与“理”的关系、实现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两方面,谈一谈我们的实践和认识。

追求管理和谐提高办学效能

一、抓好“两个结合”是管理和谐的关键。

(一)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结合。

“管”,就是制度上的约束,建章立制,依法行政;“理”就是情感上的疏导,以情动人,晓之以理。

1.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的着力点应因地、因时、因人而变化。

因地而变化,就是指不同层次的学校,管理的着力点有所不同。对于像宝安中学这样办学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的学校,作为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更注重情感管理,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基于这一点,作为校长,我的定位是,决不能做队伍的驱赶者,而应做队伍的引领者。

因时而变化,是指同一所学校,不同时期,因环境或形势变化而改变管理策略。在某些特殊时期,更需要加强制度的约束。如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宝安中学在充分考虑师生观看时间的同时,强调制度管理,加大约束力度,加强了学校的考勤制度的检查,要求教师按时上下班,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既满足了师生看球的强烈愿望,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因人而变化,就是要看管理对象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与教师的素质。若教师群体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都较强,就必须偏重于情感管理,特别注重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

2.情感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就动机,增强学校凝聚力。

在深圳特区,教师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业务素质差别不大,容易相轻相斥;同时,随着待遇的改善,一些教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成就欲望下降,学习动机减退。针对这种情形,我们采取了积极的对策:一方面,注重凝聚学校精神,塑造教师灵魂,激发他们成功、成才、成名的动机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内动力源于凝聚力,凝聚力源自团队精神,不断打造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为此,我们不断为教师提供发展空间,经常进行榜样激励,如定期举行为退休教师献花授纪念牌活动,评选“我最喜欢的老师”、“师德标兵”、“十大名师”、“十佳中青年教师”。同时,不断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如举办“建言献策为宝中”征文比赛、“新时代、新宝中、新形象”演讲比赛、“宝中是我家”中秋晚会等活动。

3.制度的建立健全应与时俱进。

学校应根据形势需要与学校规模变化,不断完善健全学校规章制度。近两年,宝安中学先后出台了《条块管理相关制度》、《“五全”教育方案》、《数字化校园管理制度》、《安全隐患、突发事故分级汇报、处置制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体育教学应急预案》、《实验室教学应急预案》等系列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方能确保平安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结合。

目前,过度关注结果的评价,致使有的学校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相应地使教师在教学中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化,教学效率低下,讓学生不堪重负,同时还会造成各学科之间抢占时间,引发教师“单打独斗”。

因此,现代的学校管理既要注重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管理,两者有机结合。

1.建立以效率为标准的综合评价体系。

要实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结合,关键是改变原来静止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多视角、发展的眼光看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正确的导向性。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在教师评价中,我们淡化个体,强调整体效果,通过“一个脊梁”、“两个翅膀”的教学管理模式,从备课组看学科质量,从班级完成指标看各科协调;从起点看变化、从投入看结果,以用时少、效率高、结果好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看他的输出能力而不是看他固有的能力;评价课堂不是看讲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

2.建立科学系统的监控网络。

在改革评价的基础上,目前我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了由学生评教制度、家长评教制度、教学开放日制度、学科组评课制度、学生作业控制系统、学生心理健康跟踪档案等组成的过程管理监控网络,立体监控,以期管理、评价更全面、科学、精细、到位。同时,我校实行级组、科组双向教学质量承诺制,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反馈和干预。

二、建设一支和谐奋进的班子是管理和谐的保证。

建校22年来,宝安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与学校有一支团结拼搏的班子是分不开的。学校行政班子近20人,能做到全体班子一盘棋,一个主旋律。在工作中,干部队伍形成了“三种思维”、“五个意识”,即“整体思考”、“换位思考”、“逆向思考”三种思维方式和“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权威意识、程序意识”等五个意识。

“整体思考”是指思考问题不能限于局部,要顾全大局,全面思考问题;“换位思考”指在工作中要转换角色进行思考,使问题的解决更恰当、更合理;“逆向思考”指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服务意识”指每个中层干部都应该去除“官本位”思想,立足于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每一个人不仅代表的是个人,更代表的是所担任的职务。“合作意识”,就是提倡“合作比竞争重要”,学校大事,不分部门,全力合作,及时补台。“创新意识”指在工作中要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就是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标准,追求卓越。“权威意识”,每一位干部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注重个人修养,提高人格魅力,为师生作出表率,做队伍的引领者。“程序意识”,要求工作“到位”不“越位”。

注重和谐发展开创生存教育

“学会生存”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生存教育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

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却让我们担忧。据报道: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溺水、食物中毒、交通或其他安全事故,这其中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来避免。

李岚清同志说过,“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作为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重任的教育,在“关爱生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应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学会生存”的内涵不仅指最基本的生存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追求高质量的生存,应该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生存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悟性,培养乐观处世态度并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在“生存教育”领域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4年4月,我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学会生存在中国》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我校的教育科研成果《课程〈学会生存〉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荣获宝安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深圳市科技与信息局登记为国家科技成果;2006年,学校的科研课题《城市中学生生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一、以人为本,确定开发领域。

(一)学生生存知识与技能状况及其需求调查。

我们从日常生活安全、校园内外安全、自然灾害与自救、野外旅行安全、社会生活安全5个方面,编制了《中学生生存知识问卷》,对本校高一和初一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和初中生对生存知识的掌握差别显著;父母对于孩子生存知识的教育多半处于自发自在状态。

从问卷中我们还了解到,“当生命遭受侵害时”,有超过85%的学生持有“为了不连累父母,只能求助于警察”的想法;不到2%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参加过相应的培训或演练”;多半学生对半数以上的问题不能正确回答,等等。这些调查,使我们真实地、多方面地掌握了学生的需求状况,成为设计课程内容的重要决策依据。

(二)现实课程资源分析。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我们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课程教学设施齐全;区委、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学校工作,区消防、卫生、防疫、质检、环保等机构完善,社区教育资源丰富;经济产值较高,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大,可以为课程开发提供经济支持。我们的劣势在于,教师年龄结构欠合理,科研积极性不够高;学生数量较多,管理工作艰巨。

考虑到教师都只是开发课程的“业余选手”,无法与国家课程开发的专家相比。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课程生成过程,使教科书、课型等课程核心内容,伴随着我们的实践和反思、学习不断成长。我们由此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整合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校本课程。

二、开放而动态地吸纳课程建设力量。

(一)整合社区资源,生成《学会生存》的文本。

“课程”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的集合体。生存,即生命的存在。《学会生存》课应该提高学生對突发事件或紧急事故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增强其生存的悟性与技能。

围绕这个目标,由本校教师组成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分头搜集资料,同时向全校师生征集案例,经过近一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初稿。我们向家长介绍选题,求得他们的肯定和支持。他们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帮忙审阅初稿。消防大队还专门开会,对初稿开展讨论,使校本课程的科学性获得基本保证。质检部门提出应将“做合格消费者”的内容编入教材;老司机们提出要加入“驾车求生”技能……我们还听取课程专家的意见,对其结构和布局作了调整,使教材让人爱看,看后有收获,同时又具有教学文本的基本规范。

(二)动态开发才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1.教师是最为重要的动态开发者。

我们将《学会生存》作为初一的必修课和高一的选修课开设。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搜集相关视频、图片、文本资料、科学实验等资源,构建教学的主题单元是任课教师的基本工作。教师的创新,大大弥补了教材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

初一的教师结合学生好动和新校区的特点,增加了校园安全教育课。他把课堂移到楼梯上,模拟楼梯拥挤时会产生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动作来保护自己;还带学生来到报告厅的紧急出口、护栏旁,了解参加大型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切实增强学生对威胁生命因素的防范意识,也使学生对学校纪律要求有了新的理解。高一“模拟探究”课型是教师在设计、实践、观察、反思中一步步完善起来的。学生自我评价伴随着课堂教学全过程,充实了课程评价的原有设计思想。

2.学生对课程建设的价值不可低估。

为了使教材更加完善,我们挖掘读者资源———为数众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科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补充案例、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做教材的编写与修改者(具名编入)。同时,也将这一部分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通过编写实景模拟短剧不断提出建议,使课程处于动态完善之中。“学会生存”网站的建设,更是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学生在活动、模拟、探究、评价中,不仅掌握了更多生存知识与技能,对于学习的悟性、对于生命的认识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存教育的成果是一种隐形的知识与技能,是面对挫折与灾难时的一种自我防护的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它很难物化为可展示的教育“成果”,但一定是关怀、呵护生命的教育,是指向人生的高质量的实践课,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作者:彭锻华

课堂悟性教学管理论文 篇3: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训体系构成研究

摘 要: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获得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的方向努力。

关键词:高职、课改、实训

实训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技术课程传统的实验教学项目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和过程都是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但實际上很难激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实训教学工作在高职教育体系中,作为知识、能力教育的结合点和培养职业素质的切入点,重要环节在于学生能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职业操作技能,能够形成和提高职业素质、熟悉和适应就业环境。

科技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技能操作的培养就是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技能型应用能力,这类教学环节是课程实践体系的构成要素。为满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训体系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提高课堂实训的教学效果

学生职业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在具备场地、设备等特定教学条件的教学环境下实现的,学习场所的固定,制约了学生只能在实训操作教学的现场完成操作技能的训练。由于学生的勤奋和悟性存在差异性,在相同的技能操作训练中学生掌握职业操作技能的程度就会不同。因此,教师更需要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对讲授、示范、指导、考核等环节需用的按进行细化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创新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讲授精炼、示范准确、指导耐心、考核严格,使“教、学、做”达到完美统一。

二、 建立有效的过程质量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要求的基本特征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为此,建立有效的过程质量考核体系对实训操作的教学环节进行精细化分解,准确评估教学效果,将问题改正,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在实训操作中,将项目化教学分解成为一个一个小的模块,每做一个项目都按照项目的要求细化考核点,按考核点的评分标准制定项目的完成程度,同时还要加以时间的要求与限制,质量考核一般与企业要求相互联系,也可以按照企业的标准细化考核点,及时更正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的随意性。

针对项目的教学在实训操作中屡见不鲜,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概括性较强,为适应学生“做”中学的要求,教师需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来进行项目的甄选,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符合现代企业在工程项目中的要求。编制不同的项目,进行大小不一的任务分解,在学生操作时按步骤按要求给予指导。

三、 电子技术课程实训操作的管理

电子技术是电气类课程的基础课,理论知识点较多,实训操作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训操作教学工作过程中,学生要使用工具或机械、电子设备进行职业操作技能训练,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实训操作教学工作过程的安全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其目的为保证实训操作教学工作过程安全的需要 ,也为培养学生安全文明生产习惯的举措。

实训操作教学工作过程中所用的教学資源较多且成本较高,仪器设备的配置数量基本上都是在满负荷承载教学任务的实施,在实训操作管理中,对仪器的使用和定期维护保养、电子材料的消耗,工具、刀具、量具的配备等方面都应该加强管理,既要有额定标准又要有赔偿制度,通过定额管理提高资源消耗的控制,电子材料的消耗要以材料的规格与实训课题互为依据,统筹考虑,以达到材料反复利用的目的。因学生违规使用造成损坏的应酌情赔偿,以规范学生的操作规程。

结语:实训教学工作是模拟企业生产的实际环境和工程项目,使学生在校内对职业行为规范、职业操作技能、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环节能力等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进行培养的过程。其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对实训教学工作进行管理时,既要进行常规的教学管理,还要将实际的企业要求、企业管理融入其中,以增强实效性。只有深入理解实训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训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建英,男,1981年9月生,江西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本科、工学学士,助教;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工业设计专业骨干教师、电气教研室专业教师。

作者:李建英

上一篇:股份回购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清扬与海飞丝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