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案例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以课堂案例为例,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能力两方面展开叙述。关键词:探究教学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设计“探究与尝试”是新世纪教育家的共同主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堂案例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堂案例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案例教学法与课堂教学管理

摘要: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主要渠道,亦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扩充和革新,其通过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

关键字:课堂教学管理  案例教学法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育的创新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课堂教学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非常适用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案例教学法对学习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为学生能够有来自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源或者是学生自行尋找的相关案例,并且在课程中学生有机会能够根据案例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也要要求学生能够自愿并且主动的加入案例分析教学,积极主动进行沟通并坚持自己的立场。

案例教学法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行组织为一个小组。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定学生相关的知识要求或者由学生自行选定知识,寻找与之相关的案例,一般正式开始之前学生要确立案例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和读物,在此要注意的是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寻找的案例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案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案例要客观生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小组成员的观点都应该记录下来方便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观点和问题集中讨论,最后形成一个结果。对案例的展示可推陈创新,采用新颖的情景剧等模式,旨在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深刻体会案例所联接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典型性和与相关知识联接的直接性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探索,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讨论,启迪学生智慧和能力的训练。

一般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和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课堂教学管理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谈课堂教学管理。微观课堂教学管理指在课堂中针对师生共同面对的具体一堂教学课,对课堂环境的建构,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具体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与检验等各方面的协调与组织,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主体直接参与,并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实现,具有情境性的管理。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管理是师生共同参与,彼此交往,有目的有计划和多维度地协调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生成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课堂教学管理通过师生共同努力综合组织调动多方面教学力量,发掘利用和协调课堂中各种教学资源,为师生自己提供有益的课堂环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并实现课堂教学价值有效生成的一系列相关活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管理中的运用能够使师生全员参与,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组织研究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进行的相关资料查阅和对与之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内化课程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对象,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主体。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管理,自主的组织教学活动,创造性的解决教学问题。在课堂中,学生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形成主体性人格,即学生是自愿参加而非屈从于外在的某些压力和权威,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管理。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使用,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和谐一致的关系原则,他们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主动承担自己在课堂中的责任,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并通过平等的对话与交往,促进小组讨论的形成和师生间的合作交流。案例教学法运用到课堂管理中,采用民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高效发挥。

课堂管理不仅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课堂管理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层次上做到整体协调,优势互补。在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同时还能尽量促成其他任务的完成,是课堂教学管理在有效实施的同时也具有教育性。案例教学法具有生动,典型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时间和内容的把握,案例展示的形式和内容也要注意形式切勿喧宾夺主,形式多样新颖无可厚非,实质性内容的缺乏确是案例教学的硬伤。倘若整节课中学生只注重观赏案例的形式忽略了案例所对应的理论知识,这就没有达到课堂管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没有突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反而令课堂管理不到位。

课堂管理的创新十分重要,在引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也要求教师的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案例教学法和课堂管理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张东,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张润莲

作者:张曼

课堂案例教学管理论文 篇2:

砥砺前行,让课堂探究飞扬起来

摘 要: 本文以课堂案例为例,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究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从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能力两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 探究教学 课堂组织能力 教学设计

“探究与尝试”是新世纪教育家的共同主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探究教学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一个热点。然而由于探究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功底,因此当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和巨大的应考压力时,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采用探究教学,这显然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下面就我的课堂案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这是一节必修三教材上“种群的特征”中《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课。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我在教学设计时把实验场地改在教室。考虑到对不同地形可用不同的取样方法,我把班级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的桌子拼成狭长形状,另一组的桌子拼成近乎正方形。然后我把事先采集的两种形状差别较大的树叶混在一起,抛洒在拼好的桌子上,以此模拟两个不同地形上的两种植物。

上课后,我先介绍了种群密度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把书上探究实验种提到的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等内容看一遍。在把不同树叶代表不同植物的想法告知学生后,我请每个小组拉领取划样方的工具(即60CM长的丝带若干),然后开始进行小组活动。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拿着丝带以60CM做边长来做样方,有的学生则用一根丝带围成一个不规则形状,无一例外地,他们都是在靠近自己的地方选取样方。有的学生坐着看,有的学生则看见样方的纸带压倒树叶时把它轻轻地拿开。我一边巡视着,一边指导着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30分钟过去了,学生乐在其中,可结果都没有做出来。还有10分钟的时间,我把学生操作中错误的地方指出后,简单地评价了探究活动的过程。就这样,一堂课结束了,课堂节奏不紧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活动过程中学生没有组织性、随意性较大、动手操作时没有在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等问题的出现让我比较失落,这和我的预期相差甚远。

许多教师在探究教学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和我同样的困惑,明明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得比较周到、满意,而在教学实践中会大相径庭,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课堂有效性较低。细细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師课堂组织能力不强

课堂组织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善于组织教学的教师,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调控课堂,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课堂会出现秩序混乱、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状态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成效。

不难看出,在本课堂案例中,由于参加活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没有小组活动的习惯,在活动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确立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等。教师事先没有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组内活动秩序混乱的情况下,也没有及时地加以提醒,导致组内有的学生无事可做、有的学生瞎忙活,探究活动松散、无统一性和规划性。

2.教学设计没有立足于学生实际

教学设计就是通常说的备课。一堂课上得是否成功,主要看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把握是否准确。教师备课越充分,实际教学的成功率越大。备好课,除了要认真学习课程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外,还要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另外,同一班级的学生往往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动手实验能力等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课堂教学设计时就更困难。

在本课堂案例中,教师高估了学生理解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结合课本知识对活动要求稍加提醒。因为没有事先提醒模拟地形的差异,所以学生根本就没有考虑两小组的地形是不同的,狭长地形要用等距取样法取样。尽管有的学生发现书本上有介绍两种取样方法,但没有注意观察到自己小组的地形情况,在讨论应该用哪种方法取样没有取得统一的情况下,学生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始操作。另外,教师只给出一条纸带作为做样方的工具,没有具体说明一条纸带是样方的周长还是边长,并且由于组内活动的不统一性,导致各成员所取样方大小的差异,最终无法得出准确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可以看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探究课堂的效率,阻碍广大教师顺利开展探究教学的前进步伐。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全面地审视自己,从自身的专业知识成长和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所在。

第一,全面认真地做好备课这项基本工作。

一备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师要合理使用教材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会先“入教材”再“出教材”,根据学生的基础适当拓展知识而非“求异”,真正做到让教材“为我所用”。

二备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上课提问、课后聊天等了解班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使自己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情况对活动内容进行难易程度的拆分,让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都有事可做,获得满足感。

第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不仅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教学活动的空间五彩纷呈,要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善于通过自己的语气和眼神调控学生,让学生从中了解老师对自己表现的评价,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并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力不同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有很大差异。教师应在组织教学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情况,对能力较弱、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鼓励并适时采取口头表扬,让学生对学习激发热情。

参考文献:

[1]石慧.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思路[J].新课程,2011(09):24-25.

[2]尹慧芳.对新课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08):30-31.

作者:徐洁

课堂案例教学管理论文 篇3:

“诊所式”教育在我国法律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摘 要: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明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体现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先进教育理念。法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实践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最佳方式。通过建立与法学教学课程相配套的“法律诊所”,并以此为平台向社会提供大学生法律援助,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平台,从而达到提高法律院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诊所式”教育 教学改革 法律

一、法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革:首先,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其次,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再次,坚持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最后,注重实践型教学模式,使培养对象符合社会需求,以上几个方面以“建立实践性教学模式”为最难。法律实践教学具有单纯的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重视法律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了“诊所式”教育这一模式,这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方法。与法学院的其他教育相比较,诊所法律教育确有其特殊的一面。因学生要在办公地点接待当事人,有点像看病的诊所,故命名为“诊所式”教育。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将接受“法律诊所”教学归入教学大纲范围,学生可选修这门课程,并获得一定的学分;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诊所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接触真实的案件,跟进整个案件的全过程,并提供与其能力相对应的法律服务。诊所法律教育往往与法律援助紧密联系在一起,诊所法律教育中的大部分案件来自于法律援助案件,因为诊所法律教育可以提供无偿或廉价的法律服务;同时,大学的“法律诊所”已成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其中,课堂案例分析和模拟法庭并没有真正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只是一种模拟化的社会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有限;毕业实习只能在大四进行,本科教育已临近尾声,学生在这个阶段才进行实践训练很不及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法学院的“诊所式”教育模式,在校大学生从一入学开始便可通过“诊所式”教学参与法律援助,使得办案实习常态化,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巩固学生的理论功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大学生法律援助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法律救济,是法律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完善社会弱者扶助体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美国“诊所式”教育模式与我国现有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评价

目前,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等。

1.课堂案例分析。课堂案例分析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典型案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所学法学理论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发表不同意见。其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仅仅能使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感性上的认识,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缺乏切实的可操作性。

2.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模拟法庭模式是我国目前法律实践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注重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法学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对学生审判程序的训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1}模拟法庭的缺陷在于:缺乏真实案件的突发性和鲜活性,难以引起学生真正积极和主动的思考。

与我国现有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相比,美国“诊所式”教育模式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诊所式”教育模式所运用的是真实的案例教学。在有真实委托人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可以在真实而且有压力的环境中,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接待当事人,分析研究案情,收集证据以及判断适用的法律,拟定法律文书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地参与办理案件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训练解决各种问题的技巧,并可以深刻了解和尝试法律实务中不同的社会角色,获得普通教学方法中无法获得的经验。其次,“诊所式”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在法律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时,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不是仅仅单纯地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再次,“诊所式”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从当事人的立场出发,对案件事实和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作全盘的思考,通过了解案件所处的特定社会背景,结合具体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为当事人选择最佳的解决途径。{2}最后,在“诊所式”教育中,分数已经不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的评价标准,教学结果的评价更注重学生为当事人代理案件时的综合表现,以及他们从经历中思考、学习的能力等。

三、“诊所式”教育在法律实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在我国的“诊所式”教育当中,应当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诊所式”教育之所以被引入法律实践教学当中,是因为法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在课堂和院校当中学习,而应该到实践当中去,通过办案和接触社会来学习。法律诊所教育的另一个目标则是培养有公益心、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实践性法律人才。中国未来的法治建设是以一大批优秀的实践性法律人才为依托的,因此,引入美国的“诊所式”教育,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模仿,而更重要的是在模仿中有所创新,但置于首位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具备一个法律人的职业道德。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必须学会在法律实践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一个成功的法律人应该学会动态管理自己的任务,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业务,而这种能力培养在传统教学内容里是缺位的。法律的权威是法律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法官来讲,法官的威信和法官所代表的法律的权威应该让当事人肃然起敬,使他们对法律有敬畏感,从而能够自动地执行法律和判决。因此,法律人应该把法律的权威内化为一种职业本能,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体现出法律的崇高和尊严。

2.通过引入美国“诊所式”教育,规范化、体系化地开展法律实践教学。现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法学院(系)的共识,但是如何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如何来具体地开展实践教学,使之规范化、体系化,还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1)资金募集问题。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各个高校现在都面临着经费、实践单位的接受能力、学生的重视程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制约。美国法学院“诊所式”法学教育之所以得以存在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充足、多样的资金筹集渠道。笔者认为,鉴于目前我国社会融资渠道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国家财政、学校资金、社会基金三个渠道,建立三者相结合的资金筹集渠道。

(2)与课堂教学的衔接问题。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展了法律实践教学,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共识性规则。美国“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法律诊所”要与教学环节相配合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国的法律院系应当积极探索与“法律诊所”项目配套的课程设置。对此,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用的案例并将其程序化,引入到诊所教学中来。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学课堂教学衔接不当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法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的案例难以走下讲堂,成为我们在法律诊所模拟演练的对象;而诊所法律教育中所接触及模拟的实例也很难有针对性地成为我们法学理论教学的案例。{3}

(三)将“诊所式”教育与法律援助相整合

我国的大学法学教育长期注重理论,实践性不足,对于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国内某些大学虽然已经开设了一些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但并没有把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和法学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尤其在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上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例如,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并未与课程学分与学位的取得联系起来,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只能是依赖兴趣或公益心;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与教学工作量以及相关的绩效考核毫无关联,这表明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与法律援助相关联的法律教学模式。诊所法律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学习如何从经验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即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通过自己亲自代理他人进行法律活动,从而参加到他们自己的教育过程中来完成的。法律援助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案源,解决了诊所法律教育案源不足的缺陷。{4}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通过建立与法学教学课程相配套的“法律诊所”,并以此为平台向社会提供大学生法律援助,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平台,从而达到提高法律院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诊所式”教学与法律援助相结合的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1020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项婷婷.“法律诊所式教育”本土化的思考——兼谈对我国现行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检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6):126-127

{2}王彦辉.“法律诊所教育”对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38-40

{3}汤轶群.浅析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学课堂教学的对接[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8):105-108

{4}刘哲明.试析诊所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的整合[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78-79

(作者简介:林晶,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能源法 广东广州 510006)

(责编:若佳)

作者:林晶

上一篇:学校教育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经济审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