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浅谈

2022-09-10

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 同时也满足某些专业课程的先修要求。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相关组件以及网络基础知识。进入21世纪,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面临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文将立足于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 提出能够切实取得良好成效的教学改革意见。

1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需要有新突破, 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1 大学新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目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 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水平较好的学生, 熟悉常见操作系统、熟练运用文字处理、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多种应用软件, 甚至还有学生学过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另外, 仍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目前情况下,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大学中只起到一门填平补齐作用的补习课, 这样会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 基础稍弱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

1.2 学生专业要求的差异

以我所在的单位为例, 我院校是以医学为主的综合类院校, 目前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 (医药方向) 、英语等2 8个专业, 涵盖医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专业的要求、就业的导向有很大差异, 在一些专业中 (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等) , 对计算机知识要求较深入;而对于另外一些专业 (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英语等) , 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可以稍降低要求。而我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基本上是“一刀切”的模式, 所有的本、专科专业教学学时相同, 教学计划和要求有差别但不是很大。经调查, 我国还有大部分高校同我校情况类似,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专业要求的差异。

1.3 大学与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一新学生, 他们还没完全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 对大学的学习模式还不够适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方法, 以为用记忆法背概念和操作方法就能学会计算机知识, 实验课不做实验而拿来上网和玩游戏;而一些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 畏难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

1.4 教学方法的差异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手段已经历了从“粉笔+板书”到“计算机+大屏幕”的转变。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形象生动, 很好的解决了计算机操作步骤演示, 能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节省板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易于拷贝, 便于学生课下复习。在调查中, 绝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表示接受。

2《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前面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改变现状的必要, 为了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质量, 以下是几点改革建议:

2.1 重视师资建设

建立一支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积极做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之一,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2 加强基础设施和教材建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必需搞好计算机硬、软件环境建设。为确保实验课质量, 每个学校应加大对计算机等设施的建设, 改善教学环境。计算机实验室应以网络环境为依托, 支持多种教学模式, 并为学生提供比较丰富的软件资源。

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应不断选用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十五国家规划等教材。另外, 应鼓励任课教师参与优秀教材的编写。

2.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应提倡“精讲多练”,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也应注意以下几点:1、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较大, 课程进度较快, 学生有时难以及时接受和消化, 应督促学生及时做好课前预习;2、进一步优化电子教案, 使重点突出;3、因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条件不同造成视听效果差异, 建议进一步改善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条件。总之,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 扬长避短, 提高教学效果。

2.4 实现分层次, 分模块组织教学

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按照若干模块来组织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摸底考试成绩, 按高、中、初级几个层次分班授课。授课内容和课时根据级别分别设置, 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需选择模块学习。考试采用一种技能鉴定形式的考试, 其考核内容的组织及考试形式都是按照模块化来进行的。

2.5 实行双语教学

计算机和英语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计算机文化基础》可以开展双语教学, 这样即学会了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又掌握了计算机专业词汇, 并且可以方便的查询当前国内外计算机发展和应用技术的相关材料。

2.6 革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根据当前计算机发展的现状、学生专业和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基础之上, 增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逐步扩展替代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我院校为例, 随着医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 要求医科学生除了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要求, 还要掌握和应用医学应用软件, 能应用相关的医学知识开发或参与开发医院管理系统软件。增加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H I S) 、C/C++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医学图像处理等计算机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其它非医学专业也应适当增加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或者开发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3 结语

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既有结构性调整的问题又有教学模式改革的问题, 涉及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要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精神, 不断在实践中摸索, 在改革中创新, 逐步形成一套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需求, 切实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当前社会国际化、信息化的不断加快, 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也应随之变革。本文立足于教学中面临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结构性调整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改革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上一篇:MS计算半导体性质的应用下一篇:装配式简支T梁预制过程质量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