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2022-04-26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湘潭市411100)摘要: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因此,学习好计算机导论课十分重要,但是当前,计算机导论课教学质量普遍不佳,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进行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计算机导论课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1:

高职教师专业转型的途径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转型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出现的专业办学定位发生改变、部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转型措施、找准新专业定位实现资源优势利用、内培外引充实提升教学力量、深入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一线、完善转型教师的考评机制等教师转型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师 专业转型 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给高等职业教育对接市场经济转型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必然。以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转型发展为例,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目前学院已转型为服务于民生医疗事业的医卫类院校。学院因历史原因所开设的一些非医学专业已经全面停止招生,出现了医学类专业教师紧缺与非医学类专业教师相对富余的局面。教师作为专业教学实施的主体,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调整自身的专业定位,实现非医学类教师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教师转型的基本情况

教师转型是指教师个人专业结构的转变,个人为了适应学校整体办学方向的转型发展,教师以自己的原有专业为基础,向相关专业(交叉学科)的转变。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多所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学院现设有护理学院、医技学院、工学院和商学院4个教学系部,下设20个教学专业,在职在岗专业课教师325名。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和“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学院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由原先多专业多方向发展的发展定位调整为致力服务于民生医疗事业的医卫类院校,而原有的工学院和商学院所涵盖的机电一体化、数控、计算机应用、工商管理、电子技术等9个专业面临转型发展,牵涉到的专业课程教师52名,占学校总教职工人数的12.2%。教师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型教师的情况复杂。从表1的数据可知,需转型的男女教师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分布中,其中40-50岁的教师人数最多,占48%,50岁以上的教师,占13.4%;而30岁以下的教师仅占1.9%;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占61.5%;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为63.4%。此次需要转型的教师存在年龄结构偏大,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严重偏低的问题。同时,转型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均为传统型的专业,所涵盖的转型教师专业门类多、转型任务重等。

(二)教师转型的心理问题分析。在我国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情况下,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压力职业,职业上的持久压力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在长时间高压力情况下,极易形成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的形成将严重制约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严重时易形成心理问题。需要转型发展的教师除了需要面临非转型教师同等的压力外,还需要完成新的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新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新专业和课程及实训室的建设等任务。如何在稳步开展新专业教学和教师转型工作的同时,积极关注转型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

(三)教师转型目标和途径不明确。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顺应市场对医卫人才的发展需求和专业资源优势,积极向医卫院校转型发展。教师的转型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主体,转型前,各教师的专业、各自的知识体系及年龄的差异各不相同,如何实现每一名转型教师能紧扣新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教师个人的转型的目标,实现少走弯路,并能够结合教师各自的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实现从观念上自觉去学习、去转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教师的转型途径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转型措施,激发教师再学习的积极性。学校是推动教师专业转型的主体,在教师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应配合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学校在保证转型教师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给转型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学习和分类培训进修的机会,并从资金、设备、图书资料、学习培训机会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结合学校的整体办学方向,创造条件积极申报与转型教师原专业相近似的新专业。依托学校心理健康室,积极关注转型教师的身心健康,体现人文关怀。学校应在转型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培训、教师评聘職称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从学校层面给转型教师提供再学习、再深造的机会;并且在转型教师的职称申报、履职聘任、转型教师跟班进教室学习、专家讲座与指导、同行学校间的交流学习等方面提供便利。有了学校的政策支持、领导的人文关怀,就会极大地促进转型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新的挑战。

(二)找准新专业定位,实现资源优势利用。紧密结合学校专业办学定位和全国高职高专办学专业目录,组织与原办学专业相近似的新专业申报。转型教师有原专业教学的基础和专业根基,为新专业申报、专业建设和后续的教学实施奠定了基础。如根据全国高职高专办学专业目录,传统的工科类专业可以向医疗器械的操作使用、生产维护维修、质量管理等方向转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向医疗器械、医药产品市场营销方向转型;计算机专业可以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方向发展等。转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原有专业教学中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参考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以减轻教师的转型压力,为教师的顺利转型树立信心。

(三)内培外引,充实提升教学力量。这批次转型教师普遍缺乏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的其他医卫类专业拥有雄厚的医学师资和技能训练条件。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通过项目组成员在学习和研究中的思考、实施、反思、内化和修正的循环过程,持续提升高职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着重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克服以往培训内容空泛、脱离实际、效果差的弊端,从而可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转型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医学知识培训、临床医学专家讲座、教师目标化自学、教师学习进课堂、慕课资源、优秀教师示范课等方式参与学习。

放宽新进教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聘任要求。选调专业对口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聘任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在职或退休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吸收优秀的医学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学生来校任教。通过外引内培,学习借鉴,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转型发展。

(四)走出去,深入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一线。教师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新专业所定位的医疗器械设备的操作与使用能力,这将极大地制约新专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到企业锻炼是提高教师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这需要学校利用校企合作的医院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资源,寒暑假时间有组织地派遣转型教师深入医疗卫生工作岗位和医疗器械生产一线顶岗培训,全程跟随单位技师完成操作训练,实现师资技能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成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和技术研发的场所,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从而有效地促进转型教师的专业技能增长。

(五)完善转型教师的考评机制。积极为教师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习评价机制对转型教师转型学习进程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转型发展的实现和完善,这就要求处于转型期的高职院校尽快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教师评价制度是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评价制度运用得好会促进教师的成长,反之则会导致教师的价值偏差,阻碍学校的发展。比如采用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学校可以将转型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转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定期组织的学习汇报、技能展示、教学测评等方式考评监控转型教师的学习效果。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帮助教师制定发展目标,充分调动教师持续学习、主动提高的积极性,实现以评促教。

总之,高职院校应围绕教师转型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运转高效、全面协作的工作机制,调动多方资源,创新工作模式,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等。轉型教师也应秉承教书育人的原则,转变观念,主动追求发展,合理安排,迎难而上,勇于革新,努力实现自身专业的蜕变转型。教师的专业转型发展需要教师自己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和学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志同.高校教师转型的内涵及其动力机制析论[J].科技与教育,2014(11)

[2]张烨,董梅.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突困之路[J].教育科学论坛,2012(5)

[3]艾华武.浅谈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2(1)

[4]刘志成,孙佳.论转型时期高校教师社会压力及其应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作者:黄冬来 张婵

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2:

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摘要: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因此,学习好计算机导论课十分重要,但是当前,计算机导论课教学质量普遍不佳,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进行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计算机导论课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

前言

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但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研究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改革措施至关重要,通过从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进行改革,能够为计算机导论课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学习好计算机导论课十分重要,但是当前,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针对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需求脱轨。教學内容陈旧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计算机虽然是近些年才兴起普及的,但是,计算机发展速度极快,理论与技术更新较快,发展较为迅速,之前编制的教材已经与现在的社会需求脱轨,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习[1]。第二,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是一直困扰着教师的问题,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很难转变教学观念,依旧以自己为主导,不自觉的代替学生学习,领导学生学习,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禁锢学生思维,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教学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方法单一是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师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进行知识讲解,讲解计算机发展的分类、特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等知识内容,知识理论性较强,较为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学方法的单一,增加了教学内容的枯燥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加入新的理论

计算机导论课程改革的基础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改革,加入新的理论,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为计算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加入新的理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内容中注入前沿的知识理论,为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应用以及新技术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更加贴近生活。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方向以及具体专业,进行具体的讲解,对计算机导论课中的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最为有用的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将富余的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可以进行相关实践,还可以对一些有用的知识进行扩展,开拓学生视野。例如,针对计算机维修专业的学生,就需要重点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及其功能,针对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的学生,就需要重点讲解计算机的应用。

(二)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可以有效开展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第二,采用互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互动教学,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利用互动教学法开展教学为例,在学习时,可以提升学生的互动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

(三) 教学观念改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改变教学观念的传统性十分重要,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进行教学观念改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通过专业的培训,能够使教师接受新潮的观念,转变传统的观念,转变自己的位置,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组织教师外出学习,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可以给予教师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可以了解其他院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从中吸取经验,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

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探讨,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因此,对计算机导论课进行改革尤为重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从而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慧. 分类招生制度下高职学生职业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8):109-110.

[2]朱锦晶,谭锋. 基于情景式的高职专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 软件导刊,2015,(01):185-187.

[3]杨克勤. 关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教育探索,2014,(02):55-56.

[4]李紹中.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1):48-50.

作者:赵宇杰

医卫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论文 篇3:

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体系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模式。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体系;产学研合作

文献标识码:B

1主要问题

1.1专业定位模糊

由于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上的高度概括性,不仅仅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甚至相当多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大的模糊性。以至于部分教师和同学干脆把管理和计算机割裂开来,简单地分为管理发展方向和计算机发展方向,而把对于管理知识与技能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完全忽略掉,但这恰恰是本专业的精华。

1.2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现实性

对于专业的知识结构问题,目前我国相当多院校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基础素质知识模块+文献信息科学知识模块+计算机与数据库知识模块+专业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模块;

(2) 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语言工具知识模块+经济学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专业化课与专门化课模块+学科背景知识模块;

(3) 政治课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延伸课+背景知识课;

(4) 数学物理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及应用模块+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模块+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

(5) 信息管理理论及技能层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力层知识模块+应用领域知识信息开发技能层的知识模块。

对这些不同的提法归纳起来看,在基础素质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模块这四个方面基本上达成共识。然而,最早由官方权威公布且最具影响力的方案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确定的,即: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一方案如果用模块分割的话,可以将它分解为经济学知识模块+管理学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模块+信息管理知识块。对这一方案,各高校反响强烈,意见分歧很大。

1998年10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部门同意,由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经过反复讨论、选择、比较和协商,最后一致同意把管理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8门课确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还强调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基础课、通识课和一些面向急需发展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以便办出自己的特色。应该说,这次会议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这次会议的最终影响力大受影响。

1999年4月,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家联合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专门研究与讨论。最终的研究报告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骨干课程定为6门: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这一方案只是比1998年河北大学会议上讨论制定的8门核心课程少了2门(即经济学和信息存贮与检索),实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仔细分析,这一方案实际上是各校“平衡取其中”的做法。去掉“经济学”课程,实际上是把原经济信息管理背景的课程体系减掉一门核心课;而去掉“信息存贮与检索”课程,则是把原图书情报背景的课程体系删去一门核心课程。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方案基本上照顾了方方面面,在本专业未颁布权威的专业规范之前,首先确立核心课程是完全必要的。

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公共课——包括各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如政治(含“两课”)、数学、外语、体育、思想修养、计算机基础等。

学科基础课(或称学科背景课)——我们认为信息管理必将面向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专业领域,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院校,必须开设学科背景课。比如,财经类学校就必须开设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医药类学校必须开设医药科学的基础知识课程。

专业课——主要包括专业通识骨干课和专业特色核心课两大块。

第一,专业通识骨干课程。即各高校公认要开设的体现信息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包括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

第二,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即体现各校学科背景特色的有关专业课程。比如医卫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信息处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远程医疗等课程。

综合以上观点,解决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尤其是实现的现实性对于专业培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师资队伍尴尬

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强的性质,然而高校教师无论是具有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相当大比例没有参与实际的信息化工程实施,因此他们只能从理论上进行传教,无法领会信息化实施方法的本质,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技术的关键性。老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新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当前存在的严峻问题。

2行业背景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总是忽视具体的行业背景,因此毕业生就业时就表现不出竞争力和专业性优势。行业背景培养模式就是以同学先自我进行行业背景定位为前提,根据行业背景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知识技能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该行业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行行业细化培养。

2.1培养目标定位

(1) 培养面向某特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此所说的某特定行业是指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所选择的未来从事的行业,如电信、金融等。

同学们以此为背景,逐渐积累和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结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逐渐构建起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案模型。

(2) 培养具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门技能和战略思维与能力的高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

(3) 培养具备强烈的信息化意识的高级商业人才。

2.2知识结构设计

在知识结构设计方面,行业背景培养模式是以同学所选择的行业为中心进行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知识结构设计。主要由“行业背景知识模块+该行业所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模块+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能知识模块+信息开发与管理的技能知识模块”四大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最终目标为能够在大学毕业前构建起所选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方案模型。下面以国防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举例说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2007年受广东军区委托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国防生。在针对他们进行教学计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的行业特殊性,在行业背景知识模块增加了党建理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现状等基础课程。由于他们未来的工作将必然会跟机器设备接触紧密,因此在行业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模块方面增加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单片机等面向硬件的课程。由于国防相关的特殊保密性,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能知识模块中增加了信息安全、密码学等课程,并在信息开发与管理的技能知识模块中增加了面向硬件开发的嵌入式开发等选修课程。

在尽量保留原有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得面向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国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整个目标就是围绕培养具有构建国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型的高级国防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

2.3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师资力量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该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系统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另外,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地修改教学内容,特别是注重把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专业的发展。此外,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属于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师资力量而言,就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因此,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对于提高教师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 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胡昌平.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 情报学报,1999,(1).

[3].李后卿.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8).

[4].缪雯婷. 从一个本科生的角度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5].王勇. 产学研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14):80-82.

作者:杨小平 王 勇 徐卫林

上一篇:造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