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言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2022-09-10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社会。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语言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人才是一个严肃而且严峻的问题。

2 当前语言类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从学生方面来看

生源地区性差异导致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 大学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根据笔者和教研室其他教师的调查, 每班 (约有21~25名学生) 大约有1到3名同学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这和邢茹所作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中的数据6.21%[1]颇为相近。而来自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十分熟悉, 而且《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 再给这部分学生讲解这些知识必然会导致他们的抵触和厌学情绪。这给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

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外语类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较为简单化, 主要是一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win2000、office2000和网络基础知识;另外一门是计算机应用课程, 以某种语言为基础讲解简单的程序设计方法。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 大部分学生反映认为较为简单, 无兴趣, 没意思, 但从本校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 (一级) 的结果来看, 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应用掌握还是不到位, 大约有6%~8%的学生不能通过一级考试。对于程序设计课程, 大部分学生认为艰深难懂, 从而失去信心, 失去学习兴趣。

3 对语言类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3.1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行分级教学

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 其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程度不同, 水平参差不齐。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 在开课之前进行摸底考试, 进行分级分班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其一,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 使得教学内容的难度有所分别, 达到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的目的;其二, 使用相同的教材, 设置不同的课时数量, 例如可以使用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 采用20, 40和60课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高层次或更感兴趣的计算机课程, 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 可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开课之前进行摸底考试。这样学生会利用大一第一学期的时间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 以求在摸底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从而进入高水平班。这必将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学生自身、对于学校资源 (包括学校的图书资源和教师资源) 的有效利用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3.2 改革计算机应用课程——分模块教学

对于开设的第二门计算机应用课程进行大力改革, 根据语言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开设不同的课程:其一, 适当开设程序设计课程, 以满足一些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需求;其二, 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和将来就业需要,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检索和利用能力, 可以开设网络应用和信息检索与分析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其三, 结合学生的兴趣, 开设软件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目前, 分模块教学改革已经在我校实行。当然, 其效果如何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3.3 教学改革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育要转变观念,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普及教育, 也是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2]。它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传统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有相当大的差别。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 要形成一套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自身规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做到和谐统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起到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依靠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以不断地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及实践课程。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案例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 都是按照概念从浅入深讲解, 循序渐进的引出知识点, 这对于以应用为中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则不太合适,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概念甚多, 逐一介绍讲解, 枯燥乏味, 难以理解。可以设计适当的案例,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讲解word时, 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履历表和求职信, 教师可以选出典型的作品加以指导、修饰, 使之更加美观, 引人注目。

3.4 教学改革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要变革就要付出努力, 有时可能是痛苦的努力。教学改革也是一样, 它肯定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但这些劳动可能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勇于实践, 勇于探索, 乐于奉献;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教课程以及所教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一个学生为老师所认可, 所激励, 并抱有很高的期望时, 老师的态度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态度是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从单纯的考级考证上扭转过来,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应用才是等级考试的目的, 而不能本末倒置, 把考证作为目的。一旦出现为考证而学习的情况, 其学习动力必然不能持久, 学习方法也回到死记硬背上面去了, 忽视了应用和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考试考场上会出现程序写完并且写对的学生竟然不会运行的情况, 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是笔者在监考时亲眼所见, 并且绝非少数, 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解除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误解也是计算机教学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涉及的计算机课程绝非文科生或者语言类专业学生不能学的, 不要把这些课程视为理科, 甚至把计算机课程等同于数学计算,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已经进入到中小学, 这证明这些以应用为主的课程是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数学知识的。

4 结语

大学生作为信息化社会高素质人才, 必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 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要生存在这个社会中, 也不能例外。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任务, 而高校的计算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 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 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语言类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针对语言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结合本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提出了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思想, 并对教师素质和学生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言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邢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调查研究[Z].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维普资讯.

[2] 黄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福建电脑, 2005 (8) :23-25.

上一篇:利用社会资源提升社区矫正监督实效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