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德育课程体系探究论文

2022-04-23

柯桥区鉴湖小学是一所历经几次学校沿革而成的城区优质学校:学校创建于1996年,为当时绍兴县实验小学;2003年,学校复名为绍兴县柯桥小学;2005年柯小教育集团成立,成为教育集团明珠校区;2009年8月,校区独立升格办学,命名为绍兴县鉴湖小学;2013年11月,更名为柯桥区鉴湖小学。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书院德育课程体系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院德育课程体系探究论文 篇1:

在守正与鼎新中坚定前行

“好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人的感受,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学校充满留恋和不舍,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校园里开花。”这是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科大附中”)王世东校长的筑梦自白和教育情怀,也是科大附中的教育价值追求。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笔者一行走访了科大附中,在深入了解这所特色鲜明的学校后,力图揭示在改革的浪潮中,科大附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办学方式,如何进行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价值抉择。

守正:

根植一方孕育梦想的沃土

科大附中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创建于1960年,2013年3月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在海淀区工委、教委支持下,学校成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和北京科技大学双重对口支持单位,申请成为北京市“1+3”项目改革试点校,“落户”北京市海淀教育新地图。良好的机遇和高端资源的注入,激发了学校的内部发展潜力,使学校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美誉度日渐提高。2015年,科大附中更是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学。

这些成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而更引人瞩目的是科大附中这57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办学传统和育人特色。守育人之正、守规律之正、守传统之正、守责任之正,一代又一代科大附中人用这样的坚守根植了一方孕育教育梦想的沃土。

1.守校园文化之正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文化需要继承才能鼎新,否则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因此,王世东校长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科大附中任职期间,始终将自己当作是学校几十年长跑接力赛中的一名接棒人,坚持在文化传承中守正。

走进科大附中,校魂石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教学楼一楼的校史馆给笔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所学校的设计很独特。这种独特并非只是位置和建筑的独特,而是一所规范、标准的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出的文化风格独特。

王世东校长告诉笔者,科大附中的文化走廊是按专题设计的,主要包括校史文化展厅、美术、科技、信息、物理、化学、生物、人文走廊以及操场墙壁涂鸦等,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在物、化、生、技等学科特色专题走廊的橱窗内,存放着跟学科相关各种标本、实验模型等,便于学生随时学习和观察。在人文走廊,校训中“明德至善”出处的原文被雕刻在显著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校训的含义;君子六德“仁、义、礼、智、信、廉。”是人文走廊的主旋律,是学校对师生明德笃行的引导。校史馆位于教学楼一楼大厅,是新生入学要上的第一节校本课程,以此增进他们对学校发展的了解,直至促使其生成对学校的自豪感,激发他们起为学校争光添彩的愿望。各个专题走廊,或是一场专题讲座,或是一个励志故事,或是一次社团活动,或是一场精彩演讲。这种关联学科、拓展前沿、强化体验的空间设计,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会有反映自己学校风格的特色,这就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有文化,也是最能证明学校自我存在和体现自我价值的。科大附中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经历了几任校长,但以“明德至善,鼎新力行”一以贯之的文化和育人特色却长久地保存下来,这也是其独有的魅力之所在。

2.守办学精神之正

教育需要坚守,但坚守不等于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中,科大附中不斷进行着突破和超越,但在王世东校长眼中,学校应该改变的是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不变的是学校教育特色和文化传承。坚持学校的教育文化传承,与时俱进,融于新课程的育人理念中,能更好地发挥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百炼成钢,铸就梦想”的学校精神是由北京钢铁学院附中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凝练而成的。这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大附中人(钢附人)满怀教育理想,明德至善、授业解惑、殚精竭虑,将自己的青春韶华、全部才情、抱负无怨无悔地抛洒在这块教育热土上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们有着对教育理想的坚守,才有了今天科大附中“春风化雨育桃李三千”的办学成就。

如今,令科大附中人引以为豪的“百炼成钢,铸就梦想”的学校精神,已成为学校深化新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炼就了师生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实践创新、爱润心灵的精神品质。

吴遵民先生曾说:“让我们牢记教育的使命与职责,牢记教育的原点基础与终极价值:那就是生命。”的确,对于科大附中而言,“改变”与“坚守”的把握,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项科学的决策,而做出这项决策的标准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服务人、塑造人。

3.守教育规律之正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行在当下,利在长远。因此,科大附中以“健博慧雅,学有所长;家国情怀,行有担当”为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能力。

为此,学校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开展校本化的课程实践研究,既注重学生成人成才,又注重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质量上,科大附中既追求学生成绩,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核心素养,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学习方式上,科大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反思整理提供时间和拓展空间;在育人方式上,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建构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制定并实施学生教育进阶目标,用陪伴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同时,科大附中注重家校合作,建立家校委员会,将家长资源整合为学校的教育资源,邀请专家给家长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做到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传统的以分数衡量学校好坏的评价机制下,科大附中并不是一所所谓的“一流”的学校,但从长远的教育终极目标来看,却算得上是一所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生活的学校。

鼎新:

撑起学生放飞梦想的蓝天

古人云:“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学校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守正不等于守成。因此,在守正根植梦想沃土的同时,科大附中还坚持在变革中出新。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研究,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追梦、铸梦和圆梦,撑起一片蓝天。

1. 建设主动发展的协作团队

借助海淀进修学校对口支持的教研专家力量,依托“中国好老师”项目,加大专业引领力量和科研提升能力的“落地”实践研究,科大附中提出“对接学生有效学习,建构有次第的校本教研机制”教研策略,提升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以学定教”专业发展能力。

通过教研专家的专业引领,带领教师进行深度研究。各个学科教研员深入对接学校教学实践,走进课堂,诊断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的深度研讨活动。教研员从指导者变成合作伙伴,快速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改进了课堂教学,从而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优质学校教研成长的新模式。

科大附中还成立鼎新书院,通过校内名师领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校建立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发展机制,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开展教研活动,落实三个“带动”责任:每学期组织开展一个专题研究,展示一节公开课,带领一个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在教研共同体的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教研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靠“眼界”和智慧引领学生前行的,而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开阔“眼界”的“捷径”,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培育教育思想的过程。因此,科大附中十分支持教师积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深入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先后参与了“深度学习”“高端备课”“项目学习”等重大课题,并以科研促教研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2.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有了特色,学校发展就有了特色。科大附中立足科技艺术的课程特色,借力海淀区进修学校的专家力量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双重对口支持,依托“1+3”项目,全面梳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研发基础、拓展和研究三级四类(人文课程、STEAM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体系。打通学段,融合学科,开设跨学科的STEAM课程。

在四类课程的学习中,以人文课程引导学生涵养品性、明德笃行,實现价值引领;以STEAM课程使学生乐知融合、鼎新力行,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体育与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历练健全人格;以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投身实践、关爱社会、勇于担当的品质。

科大附中将教育教学活动统整在学校课程中,使课程更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生成性,提高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明德至善、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凸显“价值引领人,科技塑造人,艺术陶冶人”的育人特色。

3.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对于科大附中来说,好的教育显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外在的知识,而是不断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自己去认知世界。为了鼓励学生的主动发展,科大附中创设各种条件,坚持进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探索。例如,学校楼道书吧里的很多图书是由学生志愿者自主选购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建设书吧,年级都有志愿者牵头负责年级书吧的管理,同学们对书吧有什么建议、需求,可以直接向这些同学反映。

此外,科大附中在教育中不断渗透“自我管理”的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校持续推进生涯规划教育,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北京市生涯规划教材为载体,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学会规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了解职业,学会选择;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班会,坚定目标、奋勇拼搏、实现梦想。

自我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在科大附中,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由过去的被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实现自我成长,是王世东校长和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力行:

拓展多维实践学习的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科大附中将课堂教学拓展和延伸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迁移知识、拓展思维、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1.在研学实践中增长才干

科大附中通过制定研学社会考察的校本实施方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了“行前教育引导课”“行中探究实践课”和“行后研讨总结课程”。

目前,科大附中已经开辟了山东曲阜泰安线、陕西西安线。行前,学校组织年级组,根据学科学习内容,建立跨学科的备课组,不同学科老师共同备课,加强跨学科融合,设计“研学考察课程手册”,组织学生进行行前教育,使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参加全程的实践考察活动;在考察活动中,组织学生成立专题合作小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人文意境,体验社会生活,研讨历史事件,体味文化精髓,引导学生依托专题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考察活动结束回校后,组织学生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汇报研学考察成果。

正如王世东校长所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现场是最好的教材,经历是最好的成长。”科大附中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祖国名胜古迹和壮美河山为素材,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参与体验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传递爱心

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这是学生和谐发展、面对未来的基础。在实践中,王世东校长和教师们始终没有忘记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用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

随着共享单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大附中路段,部分单车摆放无序,随意停放,造成路段的环境相对杂乱,在学校的鼓励下,科大附中的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共享单车的清理和归整。

每年9月,学校开展的图书义卖活动,将善款换为“爱心包裹”,绵延传递到“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甘肃贫困老区、京郊敬老院、福利院等。在交通路口,设立交通志愿先锋岗,宣传交通安全,组织行人过马路。走进社区,慰问和服务空巢老人,送去爱心和温暖。每学期在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累积达1500人次,服务时间累积超过120小时。学校志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次被海淀区教育系统志愿者联合会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活动是科大附中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校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活动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使其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在志愿奉献中敞开“爱”的胸怀,学会“爱”的传递,享受“爱”的幸福。

从校内养成到校外实践,科大附中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正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科学育人、艺术育人、实践育人等更为多元化的方式,实现学生持续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无疑,科大附中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这里是成就人的地方”,证明其具有“引起人灵魂深处变革”的能力。

责任编辑:木子

shalee0307.li@gmail.com

作者:李莎

书院德育课程体系探究论文 篇2:

精致教育理念下 新书院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柯桥区鉴湖小学是一所历经几次学校沿革而成的城区优质学校:学校创建于1996年,为当时绍兴县实验小学;2003年,学校复名为绍兴县柯桥小学;2005年柯小教育集团成立,成为教育集团明珠校区;2009年8月,校区独立升格办学,命名为绍兴县鉴湖小学;2013年11月,更名为柯桥区鉴湖小学。她既是和着轻纺城二次创业节拍而崛起的一所学校,又见证着城区教育的发展历史。

学校在历史沿革过程中,积累了多元而深厚的教育文化,在传承优秀文化基础上,2009年9月,学校依据校史校情,提出了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承传書院文化精粹,打造现代精致教育”,以精致教育理念引领课程建设,用新书院文化思想谋划课程形态,从而营造起学校精致教育的优质生态。

一、新书院文化语境下,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与气质,学校努力将新书院文化创设成为能提升校风、教风、学风,尤其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因语言”,从而使学校课程具有校本“神韵”,提升课程品质。

(一)以文立品,定格学校的课程文化

“新书院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这种兼并包容充分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大气和与时俱进,“新书院文化”最精粹的思想就是弘扬个性,躬行实践。联系当下教育,我们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原点与归宿,培育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精致教育是一种高品质的教育,体现着对教育的一种卓越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具个性成长,学校力求通过课程实施达到育人目标:培养“刚毅、博雅”的鉴小学子。

(二)以文化人,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以文化人”主要依靠课程为载体,通过课程实施达到育人的目标。学校拾金于书院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综观“六艺”教育丰富的内容,体现为诸育相融,全面发展,培养智能兼备、德艺双馨的学子,可谓我国古代最早的素质教育,与当今倡导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不谋而合。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汇的今天,学校在承传书院文化精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建立适合当今学生发展的新书院课程体系,积极创设多元的、可选择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体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从新书院课程结构图上,可以清晰看出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包含了“书数课程”、“礼乐课程”、“射御课程”三大课程群。从课程结构图上,可以看到基础性课程面比较大,意涵着学校要扎实基础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从而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理解,结构图就像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学生要真正站立起来,除了学好基础课程知识以外,还要拓展各方面素养,成为一名“刚毅、博雅”的鉴小学子。

(三)以文化景,呈现学校课程的物质形态

努力实现学校文化物态化,让物质形态成为学校课程文化的智慧表达。学校已形成了以“院、亭、馆、厅、廊、场”为标识的环境文化特色,“院”即“礼乐教育院”,“礼乐课程实施”之所;“亭”即校亭“镜亭”,学生课余阅读之地;“馆”即精致教育陈列馆,课程成果展示窗口;“厅” 即学校的“三味大厅”,即大厅具有“书院味、文化味、育人味”;“廊”即学生开放学习的课程长廊;“场”即学校传统游戏场地。校园处处彰显课程建设的环境文化。同时,学校根据拓展课程的建设进程,相继编辑了《走近书院名人》、《探寻鉴湖文化》、《童心悦读》、《礼雅教育“六个百分百”》、《传统游戏进校园》等课程教材,成为课程建设的物质表现形态。

二、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精致课堂的革新

开齐开好新书院基础性课程,学校的着力点是构建精致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下,学校不断革新精致课堂的理念与教学方式。2009年9月,基于师情,中年教师居多的师资情况,提出了“轻负高效精致家常课实践研究”,确立了“目标精准、过程精炼、效果精美”的教学理念。2012年9月,基于学情,提出了“学导精致课堂实践研究”,明确“以生为本、以学为基、以导为辅”的课堂理念。2016年9月,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提出了“E动高效精致课堂的实践研究”,倡导“学生站中央,多维互动”的教学理念。学校的精致课堂充分体现着灵动性与创新性,精致课堂相关研究课题被列为浙江省教研课题。在推进课堂教学革新过程中学校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鉴湖大讲堂——教育思想的“播种地”

课堂的革新需要思想的变革,从而产生认同感,成为大家的自觉愿景与行为。因此,学校借鉴了书院的讲会制度,特开设了“鉴湖大讲堂”,每学期邀请省市级教育专家走入“大讲堂”,讲述精致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教师走上“大讲堂”交流自己的教学思想与主张。通过这样一种浸润与滋养,悄悄改变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思想。

(二)团队亮课——共同成长的“快车道”

学校积极推动教研组团队亮课活动,使之常态化,亮课活动紧扣“精致课堂”的研究点,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形成路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注重于精致课堂教学的打磨与展示,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切磋而非竞争力的、开放而非封闭的变向多维互动关系,团队亮课有明确的主题,有完整的磨课过程,有实践宽度与研究深度的反馈与分析,凝聚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让整个教研组团队教师都驶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团队亮课成果在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上作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阳光小课题研究——个体发展的“田野场”

树立“教学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每位教师人人撰写阳光小课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草根式研究,将课堂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田野,积累课题研究改进课的“教学案例库”,并记录自己教学中的反思,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文章,形成不断改进教学的习惯,小课题研究起到了“短、平、快”的实效,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提速。

三、基于“儿童立场”下,新书院拓展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学校坚持“儿童立场”的课程建设理念,即“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尽可能给予什么”的原则开展好新书院拓展课程。新书院拓展课程包括了“书数课程”,涉及“童心悦读”、“思维体操”、“趣味探究”、“传统游戏”、“葫芦丝课程”、“折纸课程”,主要以微课、长课、短课三种方式开展教学。“礼乐课程”,包括了校级“礼乐课程”、班级“礼乐课程”、“礼雅教育课程”,校级“礼乐课程”利用周五下午二三节课,社团组织形式开展教学;班级“礼乐课程”一二年级以“班级授课制”形式教学,其他年级以“选课走班制”形式教学,“礼雅教育课程”主要结合德育主题活动开展。“射御课程”指队活动、社会实践、节会文化、家长课程、仪式文化等,主要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鉴小气质”的课程群,同时也构建了“生本多样”的评价机制。现向大家介绍较完善的五个拓展课程实施情况。

(一)“童心悦读”课程实施与评价

为更好倡导“快乐读书、快乐交友、快乐实践”的学风,学校将阅读课程取名为“童心悦读”,旨在让每一位鉴小学子读好一本好书,厚实人文底蕴。学校特编写了《童心悦读》手册,规范了读哪些好书——以年段为单位提供参考书目,怎样读好书——学校要求每位语文老师在悦读过程中上好“悦读指导课”与“悦读分享课”。学校倡导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悦读三至五本必读书,周一到周五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

“边读边评”成为“童心悦读”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学校设计了适合不同阅读水平学生的“日历卡”、“周历卡”、“学期卡”,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作一个自我评价,学校还积极发动家长参价,从而引导家长参与亲子阅读中来,让阅读成为鉴小人的一种习惯,涌现了不少“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学子”。

(二)“传统游戏”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玩出趣味、玩出名堂,在玩的过程中强身健体,始终是学校在思索与推进的工作。学校结合场地等因素,在小项目上做好学校阳光运动特色,因此,学校在普及抖空竹的基础上,启动将踩高跷、跳房子、跳牛筋、滚铁圈、踢毽子等传统游戏项目分年段进课堂、进大课间活动,并采用“达标”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评,使鉴小学生人人掌握多项体育运动技能。与此同时学校的体育工作也彰显了个性与特色,“百人抖空竹”精彩亮相市第八届运动会,学校命名为省空竹教育基地。

(三)“礼乐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礼乐课程”主要包括了校级“礼乐课程”与班级“礼乐课程”,为了便于校级“礼乐课程”的组织,学校建立了“单门独院”的“礼乐教育院”,建立了合唱、管乐、美术、书法、围棋、国际象棋、摄影、小提琴、戏曲等十余个红领巾精品社团,开设社团课程,招收全校有特长学生,以“社团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班级“礼乐课程”采用的是学校与教师拟定项目,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形式,共开设了棋类、十字绣、简笔画、创意彩泥、非遗传承、视觉艺术、美文阅读等33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依据学生的参与态度给予激励性评价。通过“礼乐课程”的全面实施,拓展了学生兴趣特长,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学校的“礼乐课程”从2009年9月实施开展以来,收获着丰硕的成果:合唱团登上了世合赛舞台,荣获省艺术节一等奖,省红歌赛一等奖;管乐团获得中国第六届非职业优秀(交响)管乐团队展演银奖,省艺术节器乐现场赛的一等奖,省少先队花样鼓号赛一等奖;摄影作品获全国“理光杯”少儿摄影银奖;美术作品获在全国科技创新绘画比赛中获一等奖,省艺术节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学校合唱团与管乐团双双荣获一等奖。至今为止,学校在省艺术节舞台上共收获六个一等奖。学校因此被省教育厅评定为省艺术特色学校。

(四)仪式文化课程的实施

仪式是学生成长的记事本,它真实记录了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见证着师生的奋斗和成长。每届管乐团毕业前夕,都要举行一场“金色童年、金色的梦”的专场音乐会,音乐会曲目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演奏技艺较高,学生精彩演绎,常常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当1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之后,还要举行一个告别仪式,校长为每个团员送上了纪录乐队主要演奏曲目的影碟,指导老师为团员挂最后一次团徽,每个即将离团的学员为乐团送上了离别寄语。这样的场面感人至深,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流下动情的泪花。学校举行“国旗下宣誓”活动,根据每次讲话的主题,组织全校同学进行简短的国旗下宣誓,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还举行“微型表彰仪式”,学生每次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时,学校都要举行一个微型表彰仪式:当朝阳将金光洒满校园,国歌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操场上,在全校师生的注目下,一群孩子整齐列队,依次从校长手上接过一份精致的小礼物,这是一份精美的比赛合影照片,一份精彩的演出光盘,这是一份可以永远珍藏的特殊奖品。有一位家长曾这样对我说:“在他的办公桌上,唯一装饰台面的就是他孩子获奖的合影照片”。学校努力使各类仪式文化走向经典,走入深刻,激励每一位鉴小学子在成功中成才。

(五)“礼雅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书院主张“立于礼,方能成人”的育人思想,学校传承书院德育这一精粹,开展“学书院名人精神,争做鉴小礼雅学子”的主题活动,将“碎片化”的德育活动“主题化、系列化”,进而成为一门“礼雅课程”。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長。

1.礼雅教育规范,指引每一个学生成长

“礼雅”就是让学生拥有“彬彬有礼、温文儒雅、健康向上”的素养。学校从《三字经》、《弟子规》中提炼了《德育新三字经》、《约礼十条》,从书院学规中提炼了《鉴湖小学十条学规》、《鉴湖小学十条劝诫》,成为学生学习的礼雅常识。

2.礼雅主题活动,培养每一个学生习惯

学校以“六个百分百”为载体开展“礼雅教育”活动:“礼”——百分百的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孝”——百分百的学生一周至少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健”——百分百学生学会两项体育技能;“艺”——百分百的学生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劳”——百分百的学生学会10项家政技能;“安”——百分百的学生掌握安全自护技能。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教师评价基础上,建立存折卡,通过期末总评授予学生一枚“礼雅达标章”。除此之外,学校积极推进班级礼雅教育文化创建——中队名称个性化、中队活动主题化、中队建设特色化,使班级设成为学生成长的“童心家园”。组织开展“学书院名人精神,争做鉴小礼雅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努力使礼雅教育触及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礼雅激励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成功

学校每学年组织“鉴小十大小院士”评比,每学期组织开展“礼雅达标争章”活动,每月组织“鉴小小雅士”评比活动,还通过微信等方式积极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其中,起到了良好效果,让礼雅教育伴随学生成长,让礼雅教育激励学生成功,鉴小学生在省故事大赛中获一等奖,在省雏鹰技能争章大赛中获金奖。

努力使新书院文化与学校课程完美结合,这是我们精致教育追寻的目标。以“儿童的立场”实施好学校课程,始终是学校精致教育追求的本真价值。我们将一路前行:以新书院课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每一位鉴小学子都拥有金色快乐的童年。

作者:王承根

书院德育课程体系探究论文 篇3:

书院制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探索

摘  要: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不断强化和书院制培育方式的兴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大潮流。党员教育书院化是融合党员教育要求和书院制度中“师生合作”“个性培养”“通识教育”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等理念的一次探索。本研究通过对预备党员培训班的实践研究,讨论党员教育书院化在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党员教育全员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生党建;党员教育;书院制

高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学生党员更是汇聚了一批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近年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组部、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文件,提出要“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大学生党员,既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投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更应以党员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标准来进行培育。另一个方面,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要求下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体系要求下,国内各高校的人才培养上也正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书院制”便成为了良方。当前,已有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47所高校成立137家书院以及校园社区模式学院[1]。高校学生党员培育的强化与书院制改革同时进行,如何建立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联系是重要命题。同时,也应该看到,借助书院制改革潮流,在学生党建中引入书院制有关理念,结合党员教育的优势,是新形势下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创新的一次重要契机。

一、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现实要求

《党章》中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战斗堡垒”形象地指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严密性和纪律性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党的基层工作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当前,根据“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传统,高校学生党建的“战斗堡垒”,主要是依托专业学院、专业建立的学生党支部。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即是,由于学生党支部与专业院系、班级的建制存在高度重合,成员构成比较单一,党的建设往往为专业学习让路,普遍存在党建薄弱涣散的问题。虽然,高校党建已进入不断强化的“快车道”,但聚焦二级学院党组织、教师党员的作风建设等问题,对学生党建问题缺少关注、对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缺乏要求,很难形成有效推动学生党员培育中加强思想建设的办法,仍然存在入党动机、政治认同、多元社会思潮影响、“空心病”、道德滑坡等问题尚未扭转。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提出,学生党支部设置,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原则。两个“原则”的要求下,学生党支部的设置给予了足够的思考空间。“书院制”改革最显著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形态,采用“住宿学院”,即是在专业课堂之外寻找另一种师生的纽带。打破专业、关注学生个体为在书院改革中,新的党支部形態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和思路。一个趋势是,在书院内跨专业的党支部开始建立起来。另一个趋势是,在新的改革思路下,学校层面的党建书院模式开始产生萌芽。如从2007年高校涌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研修班”“青马工程”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又如清华大学“林枫计划”班的实践更是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英化进行了更深入的推动。

学生党员教育的书院化建设,既要解决党员教育的问题、也要解决书院教育的问题,即是将“党员教育”与“书院”的融合。第一,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和党的教育方针的目标相一致,更与高校借鉴书院制推行有关改革的目标相一致,都是“立德树人”。而学生党员教育的要求,更倾向于明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所以在书院中,党建的本体和书院形式的结合是基本的形态,同时,学生党建的要求也是改造西方书院制引入中批判选择的价值标准。第二,都围绕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重要的实现路径。学习是大学生党员的必然要求,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又是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条件[2]。书院制建设则是通过师生融合、通识课程、自我管理等要求,围绕人的发展,为“五育”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在组织上都要求加强基层建设。学生党员教育,围绕“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传统,每一个党员都有支部归属,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规范。在书院制建设上,强调以住宿为基础的、区别于专业的共同体建设,在书院运行中强调规则意识、依靠“契约精神”,每个学生也是共同体的成员。最后,党员教育和书院存在体、用的互补关系。前者主要围绕着学生党员的政治信仰、思想品格来进行规范和要求,但是在实践中,相比党员发展流程,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到党员的继续教育,目标比较模糊、缺乏硬性规范,基于支部的教育资源匮乏、手段和形式比较单一。书院的许多做法能够补充实现途径上的困境。而同时,书院因为缺乏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往往遇到传统的阻力、利益博弈引发的困境,这又需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整合与引导。

二、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机制的探索

事实上,书院改革下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一直在进行。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的工作,则是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下,整合书院、学院的工作力量,实现党建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党员教育的能级。本文主要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开展预备党员培训中借鉴书院制,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的工作,对党建书院制进行探索。

(一)预备党员“党建书院”建设的探索历程

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与预备党员培育相结合的思考

长期以来,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主要通过二院系党校完成,对预备党员和党员的培育和教育由基层党支部完成。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东师大已经开始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党员开展学校层面的集中培训,主要通过选拔优秀的50-60名学生党员、预备党员集中开展2天的授课和主题教育活动。2007年,党中央、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学校学工部门与校团委协作,将原来的本科生党员培训班转型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预备党员培训班”(简称青马班),每年开展春秋季两期,每期招收约300名学生,延续3-4周。“青马班”开始将预备党员纳入培训,扩大了培育范围,也加强了培育的要求。第一阶段的工作,将预备党员纳入到学校层面的集中培育,主要考虑到预备党员阶段的学生处在思想剧烈变化期,非常关键,而当前制度设计中,在高校党建工作总体布局中,预备党员的培育处于一个制度相对模糊的定位。从《党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等文件对预备党员的预备期培育缺乏要求。同时,预备党员的系统教育和综合考察机制,又是加以约束学生的抓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 “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机制的提出

学校同时推进书院制改革和“大学工”改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吸纳原先的研究生学生党校,成为学校层面的学生党建大平台,主要开始预备党员培训班和支部书记培训班。新的“青马班”,明确了参加学校青马班是全体学生预备党员的必修阶段,春秋季开展两次集中招生,常态规模为400人左右,围绕个人学分要求的灵活培育方式,贯穿学生完整预备期。2016年,学校围绕“全员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目标,开发了“青马时代”网络选课系统,实现了学时管理、模块化网络选课、小班化授课以及支部化管理。2017年,为了更明确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更名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打通了学工部门、共青团、马克思主义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进行广泛的协作,青马班的课程总量不断加大、课程不断系统化、社会实践更为丰富,广受师生好评,成为学校党建工作的典型。

(二)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的重要思路

1. 构建“三环型”新型支部,推动党员培育组织化

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机制的组织模型为“三环型”组织结构,第一个是“师资团体”,根据全员育人的思路,由学校组织部门、学工部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关工委等构成。学校组织部门、各二级学院党委组织学生党员发展,提供基本信息和入选名单,以保证预备党员全覆盖。学工部门和团委组成管理队伍,协调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制定马克思学科专题课程、提供讲师团,关工委负责联系老党员领导、协调党员教授资源。第二个是“工作委员会”,在学生自我管理的理念下,主要由党员骨干以及積极的优秀党员组成。培训班工作委员会,下设学生党建中心、管理培训中心、运营执行中心等负责日常各项事务的开展。第三个是“学习型支部”。在实践中,每期学生分成若干个支部,每个支部控制在30-35人,选拔优秀辅导员为学习支部的兼职辅导员,工作委员会骨干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在学习型支部选择中,根据学生选择辅导员的形式开展,辅导员与学生相互就合作学习达成“契约”。

2. 制定学生党员成长“档案袋”,推动党员教育制度化

对预备党员学生培育,主要运用学时制度,即规定学员修满规定学时。在实践中,由于文件对预备党员培育没有学时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对发展对象24学时、党员32学时的要求,根据党员的规模、开课的能力和持续的时间,将课时要求设置在35学时左右,包括了讲座课程、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为加强数据统计和制作学员成长“档案袋”,自主开发了信息系统,成为重要的选课平台和个人档案袋信息载体。在选课上,还实施了“50入以下小班化、20人微课”以及“20:00供课制度”,即在每周五晚上20:00放出下周选课内容,由此引发了学员“秒抢”的热潮。为应对异地实习的预备党员培训还开发了网上课程,并加强对这些异地实习学生的督促。在考核上,对选课量、签到情况、辅导员评价等进行多元考核,对考评合格的颁发结业证书,对不合格或者有明显表现不佳的学生,致函院系党委说明情况,作为学生预备党员转正的参考依据。

3. 开展日常主题教育,推动预备党员培育具体化

集中培育主要体现在日常课程和实践互动之中。我们发现,学生入党存在“热情-分化-稳定”的过程,初入青马班的学员往往充满热情,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在培训持续1-2个月时,不少党员表现出散漫的情形。围绕触动人心才有意义、去功利化、稳做实事,正心诚意等原则,培训班凝聚团结了一批党员学生骨干,在开展具体培育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第一,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大会,以工作任务导向培育学生。如学生骨干表示“特别有感触的是一次批评大会,支部辅导员助理们集中起来,反思自己在工作中不足之处,想办法弥补。会后我在班里为自己工作能力上的局限和办事方法上的不足做出诚意的道歉,使支部内浮躁之气一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对青马班的重视。第二,通过向院系党委致函说明情况的方式,针对部分学生预备党员选课中签到即走、替人签到等行为作了严肃处理,风纪一时肃然。第三,是引入大量课程资源。合作开展的微型课堂、辩论赛等活动,数量达到100堂课一学期的选课量,给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师资资源和主题活动,起到激励效果。第四,通过结业典礼等大型活动,以“仪式教育”促进党员学员的情感认同。此外,学习支部的日常互动和思想引导也十分重要,组织了跨支部的32场辩论赛,使得学习支部学生之间的交流,澄清价值观念、引导争取态度,也起到明显的效果。

三、完善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机制的进一步思考

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优势和作用,但是,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和有效推广、复制,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机制尚存在“变革风险”和“可持续发展困境”。书院制被视为西方的“舶来品”,在当前诸多高校的书院制建设中,通常主要被关注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党员教育”只是作为书院建设中的一个部分,很少会成为书院真正的宗旨来贯彻,书院制被应用在德育特别是党员教育工作上这一思路很难为书院制拥护者接受。要破解这些难题,加强党建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以下思考。

(一)做好学生党员培育与书院制的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

第一,要将学生党员培育工作与学生成长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对象培养、预备党员教育、党员的连续性教育,在高校实践中,还应在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中加入党的教育。在党员培育系统中的学生,同样也在进行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党员培育不仅要符合普通党员的发展要求,更多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同时分析具体的情景来进行设计。第二,要将学校层面的培育和二级院系党员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层面的培育具有跨专业、聚资源、强评价等优势,要在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层面进行集中培育,而院系层面更多的是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继续教育上下功夫。第三,要将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党员培育结合起来。“战斗堡垒”要发挥作用,必须要有“战斗”任务而不仅仅是“建设”任务。通过党建任务的设计,来凝聚师生党员共同参加。在高校中,让学生党员学习更广泛的知识从而自发地认可马克思主义,这与书院的“博雅”“通识”课程设置的思路相关,党建亦可以参照书院的做法,让党建的内容更加广博,让学习者在充分学习下辨明真理。第四,要改变对入党的评价标准。党员发展入党的评价缺乏标准,往往取决于学生在院系的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在党建书院中,学生党员拥有全面记录行为的“档案袋”,也有隔离日常学术共同体的新共同体,而这样以党的工作为目标的养成记录,在专业学院中很难被正确评价。通过党建书院的“第三方评价”,为各个党支部发展学生党员提供另一个方面的重要依据。

(二)吸收书院制的理念和做法持续创新党员培育

的内容

第一,形成师生党建共同体。书院制的一大目标就是要密切师生关系。学生党建则为书院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党建不能脱离教师党员队伍。在预备党员培训体系中,正是教师党员、教师党支部的工作充分发挥了功能,教师党建和学生党建本身就应该融合,而不是孤立开来。第二,坚持“小班化”、多用“圆桌教室”。理想信念的树立,不仅仅是课堂灌输,更要通过质疑挑战和价值澄清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问答式的讲课尤为重要。在实践中,退休党员老教授、知名教授和高校配备的咖啡厅、茶座是最佳选择。同时,在实践中发现20人-50人的小班化探讨政治社会类问题是最有效的。第三,丰富课程内涵和外延,采用选修制。书院建设中倾向开设院本课程,即是带有书院文化的价值的课程体系。而在党员培育中,则将马克思主义原典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系统化、深化的培育作为“院本课程”,同时再涉猎形式政策以及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通识课程”。还可以建立难度更大的“荣誉课程”体系。第四,运用探究性学习、启发式学习来进行党员培育。在书院的课堂上,追求以项目化、合作学习来实现探究性学习。第五,注重关键节点的仪式教育。价值观念巩固和升华,需要一个显著的激发点,或者说营造某种道德困境,让学生做选择,从而形成价值观。主题班会课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大范围内的仪式教育,则更是集体选择强化为个体选择的形式,让个体准确做出更符合党员要求的价值选择。

(三)在学生党员教育书院化中培育“双深型”工作队伍

第一,加强队伍选配。基层要从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中择优从事党建工作。目前高校的党建队伍,缺乏具有群众工作能力和育人能力的党建工作者。要优先选派富有活力和干劲的青年党员骨干从事党的建设和学生党员培育的工作。同時要充分配强学校层面的党建工作者的岗位,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学生党建的中心。第二,加强党务工作者开展人才培育工作的培训。要加强党务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课程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重视提升学生的思想建设方面的能力培育。第三,吸纳一批懂教育的优秀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员培育。要建立形成相应的机制,鼓励优秀的党员教师参与学生党员培育,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工作量计算之中,建立相应的荣誉和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17(11):43-48.

[2]孙亚芳.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中的青年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J].理论建设,2018(2):82-86.

[3]陈鑫.高校基层党组织青年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2015(12):207-207.

[4]李勇图.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5):123-125.

[5]李成菊,曾凡东,黄錾,等.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154-156.

[6]包小勇,黄向军,戚坚军,等.互联网时代加强高校基层党建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24-25+30.

[7]刘毅.“互联网+”基层党建探析[J].领导科学,2016(35):15-17.

作者:章晶晶 叶林娟

上一篇:保险合同定位问题分析论文下一篇:老年心血管病医学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