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目的:做好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因材施教。方法:2020年2月,在国内新冠疫情严重的期间,对北京某高校特殊教育学院的健全和残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反应、感受和安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健全大学生对疫情关注度比残疾大学生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1:

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究

摘要:消费文化是人们在消费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意义和符号体系,为人们消费社会生活提供一定的价值诠释。大学生消费文化自身特点,对高校德育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诸多的诉求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该不断创新德育思路,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调解力与引领力;改革创新完善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不断挖掘消费文化在内大众文化体系的思想资源与方法资源,努力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契合度和现实关怀度;搭建开放多元的高校道德实践教育平台和载体,引领青少年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注重校园文化及其消费文化建设,构建高校德育良好的文化环境;全力提升高校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及道德教育能力,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生;德育

消费文化作为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已经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诸多有利和有弊的影响,给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对异彩纷呈的消费文化,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效果不明显。因此,研讨和解决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诸多特征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各个群体和社区,高校和高校学生也深受其影响,形成了高校消费文化和大学生消费文化。这种场域和群体的消费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具体说来,高校与大学生消费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从消费观念与消费内容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意识日渐开放和多元化。这方面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见一斑。当代大学生消费对象和内容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日常的网络消费、购物消费、娱乐消费、社交消费、学习消费等等。消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反映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其中,人际消费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的个性特点[1]。

2.从消费模式和方式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传统与现代消费模式并存,其中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继续在使用传统的消费方式,比如亲自到超市购物、到歌厅唱歌跳舞等等;同时,更加喜欢网络平台的消费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网络购物等等,而且,网络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主流,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这些彰显了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从消费层次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差距日渐拉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来源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差距很大,這就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这其实是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在高校的延伸,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

4.当代大学生消费世界呈现出享受性、非理性和异化消费等不良倾向广泛存在。这方方面主要表在过度上网消费、过度奢侈消费等等,在消费领域展现了拼爹的发展态势。同时,很多学生消费只凭自己的喜好,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引起重视的地方。

二、当代消费文化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当代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体系的一种,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是挑战和影响,诸多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中不得不思考和着手解决。

1.高校德育各个环节缺乏创新。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与理念、内容体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消费实际去规划,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严重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2.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彰显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公共危机的出现。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和功利主义的校园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美丽纯洁环境和氛围。

3.高校德育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急需健康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可是环视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功底还不错,但是人文方面的素养素质确实还还非常不足,从人文知识到人文行为等方面发展得非常不理想。

4.高校校园消费文化及公民文化建设急需加强。社会消费文化涌入高校,给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给高校消费文化带来太多社会上的负面成分,使得校园消费文化场域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表明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和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5.当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当代消费文化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2]。比如消费文化促使大学生道德观陷入迷失的状态、陷入平庸,消费文化的自利性消解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消费文化的多元异质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共识难以成型。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要多多关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提升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的路径

消费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及其德育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高校应该主动应对,积极思考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树立消费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德育工作视野[3];将课堂道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等模式融合一起,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将消费教育、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和品质;大力培养面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求建设多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注重德育文化环境建设,加强高校消费文化建设,以此建构起消费文化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1.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与价值取向,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务必要树立一种面向学生的大众文化、手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文化世界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目标和模式方式、评价体系等环节紧紧结合消费文化进行构思和建设。

2.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德育模式与方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和校园消费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引领大学生健康消费,强化学生身份认同和道德情感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结合大学生消费活动,引领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育,科学激发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爱自重性,全力消解消费文化的诸多异化功能,尽可能排除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

3.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和引领消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推动高校德育话语系统青年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纳入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之中;同时,努力挖掘消费文化体系中蕴含的积极有益资源,将之融于德育教育之中,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关怀覆盖面;将现代公民教育纳入其中,全面开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勇气、道德选择批判和道德践行的能力训练,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高校德育工作还必须要将“三观”和中国梦教育纳入其中,用主流价值观去科学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以主流文化整合多元的文化世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引领作用;根据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不利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4],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境界和层次。

4.建设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根据消费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根据消费文化下大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点的引导要求,通过各种平台,采用各种形式,从文化、专业、现代教育技能等方面全力提升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从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5.建设面向各种场域的大学生消费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是要注重高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科学引领[5],全力净化各种校园文化,力争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现代文化环境。

总之,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三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那就是如何在消费文化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生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才能不断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和空间,才能更好培养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与高校德育导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2]杨淑萍.消费文化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

[3]邱叶.消费文化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德育路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5).

[4]杜利娜,李包庚.后现代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4,(5).

[5]杨恩泽.手机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J].学术交流,2014,(3).

作者:吴朝辉

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2:

特殊时期残疾和健全大学生德育工作比较探究

[摘 要]  目的:做好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因材施教。方法:2020年2月,在国内新冠疫情严重的期间,对北京某高校特殊教育学院的健全和残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不同类型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反应、感受和安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健全大学生对疫情关注度比残疾大学生高。听障大学生对疫情发展的前景态度相对其他两类大学生不乐观,宅家的规划程度低,满意度低,无聊程度最高,出门频率最高。视障大学生与听障大学生相反,对疫情发展前景态度最乐观。结论:特殊时期残疾大学生和健全大学生的感受和反应等不尽相同,作为高校辅导员,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时期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  特殊时期;残疾大学生;德育工作

0 引言

2019年12月,我國武汉市出现了一些病例,症状类似流感和肺炎,后被命名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将此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随着疫情的发展,截至2020年1月25日,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1月31日宣布COVID-19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截至2020年4月中旬,报告的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万例。在撰写本报告时,国外的确诊病例数仍在快速上升。

面对急剧增加的确诊患者数量,人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大学生作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这一特殊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感受需要高校辅导员重点关注。如何在特殊时期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引领大学生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残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国政府一直在关心、关注着广大残疾人群体和残疾大学生们,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办好特殊教育。”[1]残疾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还没有查阅到关于残疾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反应和感受的相关研究,因此,对残疾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反应和感受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学生情绪反应的机制,为这些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

1 调研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时间是在2020年2月初,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调查对象均来自于北京某高校的特殊教育学院。学院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电子问卷调查,电子问卷使用问卷星进行设计,通过微信转发的方式传达到各位同学的手机或者电脑上。共调查了730名大学生,收回问卷665份,回收率为91.1%。

最终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25岁之间,其中健全大学生253人,残疾大学生412人。在残疾大学生群体中,有306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106人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健全大学生和听障大学生在半小时内完成了整个问卷的调查;大部分有视力障碍的大学生是通过读屏软件的方式回答问卷,因此完成时间相应地比平均时间长。

1.2 调研内容

本研究内容包括常见的人口学变量:性别、身体残疾类型、年级、所在地、政治面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此外,研究还涵盖了在特殊时期各类学生对疫情的反应、感受和安排。

除了人口学特征的问题,问卷中有关特殊时期的反应、感受和安排的问题均采用4分制量表对结果进行赋值。每个问题有4个答案,依次赋值为1分、2分、3分和4分,分别统计每个问题的分值。例如:“你对疫情的关注度为如何?”答案为:“完全不关注=1,有所关注=2,比较关注=3,高度关注=4”。“你认为自己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有多大?”答案为:“完全没可能=1,不大可能=2,比较有可能=3,非常有可能=4”。问题的分数越高,表明该条目的程度越深;反之分数越低,程度越低。

1.3 分析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 26.0进行。首先,对样本的人口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对于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描述。有关特殊时期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反应、感受和安排,本研究根据不同的变量类型,分别通过单变量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不同身体类型的大学生進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的所有分析中,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发现与分析

调查样本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所有本科学生以及一部分研究生,男女比例约为4∶6,每个年级的分布相对平均,各占1/5左右。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中,听障大学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6%,视障大学生的比例最低,为15.9%,健全大学生占比居中,为38%。有60.3%的大学生来自北京市和湖北省以外各个省市,京籍大学生比例为38%,11名大学生来自湖北省,占比1.7%(见表1)。

约有90%的大学生政治面貌为党员或者团员,并且一半的大学生都担任了学生干部,因此在看待学校提出的“不离家,不返校”决定时,京外大学生99%都表现出这是一种责任,必须遵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觉得这是自己的事情,不用遵守(见表2)。

所有同学对疫情关注度的平均值为3.34(比较关注),觉得自己会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平均值为1.94(不大可能),对疫情发展前景的态度平均值为2.63(积极乐观)。见表3所示。

表4和表5清晰地看出了不同类型大学生在特殊时期对于疫情反应的差异。对疫情的关注度(F=3.920, P=0.020)、对疫情发展前景的态度(F=10.570, P<0.001)、特殊时期的出门频率(F=5.592, P=0.004)、是否劝诫过家人不外出聚餐(χ2=29.551, P<0.001)或者戴口罩(χ2=15.232, P<0.001)以及放弃返乡(χ2=10.858,P=0.004)这些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健全大学生对疫情的关注度最高,听障生对疫情的关注度在三类大学生中最低。对疫情发展最乐观的是视障大学生,相对最不乐观的是听障生。然而特殊时期出门频率最高的是听障生,最低的却是视障生。所有的视障生出门都会选择戴口罩,不戴口罩的比例在听障生里相对高于其他两组。劝解家人在特殊时期采取措施的比例相对低一些的组为听障生。因为疫情而放弃自己计划好的探亲等活动最多的为健全大学生。自己感觉会感染新冠病毒肺炎的几率和外出是否戴口罩虽然在三类大学生当中也有差异,但是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表6和表7显示出了不同类型大学生在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感受,所有的项目都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含义(P<0.001)。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我国所有省市都逐步采取了重大突发事件一级响应,所有人都宅在家里。居家无聊程度最高的是听障生,最不感觉到无聊的是视障生,这和表4当中反映的出门频率正好一致。特殊时期假期的满意程度最高的是视障生,最低的是听障生,这个结果和无聊程度成反比。如果有机会改变现状的话,听障生的改变意愿是最高的,视障生的意愿最低,跟无聊程度一致,满意程度相反。

表8表现的是不同类型大学生在特殊时期对于各自安排的对比。除了每天锻炼的时长和帮父母及家人分担家务频率两项不具有显著意义,其他项目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含义。假期规划程度最高的是视障大学生,最低的是听障大学生,这个结果侧面印证了表6当中听障大学生的无聊程度最高。健全大学生每天上网、玩手机和电脑的时长是三类大学生中最高的,视障大学生最低,这导致视障大学生也是三类大学生当中起得最早,睡觉最早的。健全大学生和听障生属于睡得相对晚,起得也晚,其中健全大学生睡觉最晚。三类大学生每天锻炼时长差异不大,帮父母及家人分担家务频率虽然有细微差异,但不具有显著意义。

3 结果和讨论

3.1 特殊时期三类大学生思想情况综述

通过以上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特殊时期的反应、感受和安排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残疾大学生和健全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展现出的反应、表现不尽相同:

1) 残疾大学生对于疫情的关注度相对健全大学生较低。本研究表明,听障和视障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日常表现的状态也不太一样。听力障碍大学生因自身的听力障碍和语言的缺陷与健全人交流较少,视力障碍大学生由于视力缺失和获取信息方式的局限性,无形中限制了这些感知障碍大学生们的信息来源,对疫情的关注程度低于健全大学生。

2) 不同残疾类型的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感受不同。残疾大学生在特殊时期表现的感受比健全大学生要强烈很多。听障大学生觉得特殊时期最无聊,满意程度最低,视障大学生相反。相比之下,健全大学生处于居中的位置,感受差异不大。然而,所有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改变欲望。

3) 不同残疾类型的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规划程度不同。数据显示,三类大学生对特殊时期的生活安排合理度都不高,包括作息时间不规律、熬夜现象严重等。视障大学生由于感知差异等原因,花费在电子产品和网络上的时间短得多,健全大学生花费的时间最长。

3.2 针对大学生问题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病毒扩散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的严重威胁。面对突发重大疫情,在校大学生居家抗疫,表现出了复杂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作为高校辅导员,需要随时关注大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1) 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使命担当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养人的品德,即人的道德、思想、政治、心理等品质[2]。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重视个体价值,鼓励发扬个性,激发个体的创造性;也要重视社会价值,大力传播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3]。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使命之一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使命担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疫情之下,全国人民都在积极行动,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各省医疗队驰援湖北,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齐聚武汉,再一次见证了中国速度,全国上下一盘棋,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大学生们也在积极做出贡献,本研究结果表明,残疾大学生由于存在感知障碍,对疫情的关注程度与健全大学生相比则低一些。因此,作为辅导员,要根据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鼓励他们关注时事,参加“学习强国”学习,更好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思想上引导广大残疾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组织各种活动,比如“用手语祝福祖国”“用无声的祝福为祖国加油”,让残疾大学生明白,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 加强身心疏导,提升综合素质

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表明,听障和视障残疾大学生在特殊时期的感受与健全大学生相比有很大区别。面对疫情宅家的现实,学生们的心态起伏较大,所有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改变欲望。

德育要做到精准育人,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最优性。德育工作精准育人具有需求化特点,需求化是发现学生的需求和正视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发展动力,其核心是找准学生的有效需求,满足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终极价值追求[4]。应对疫情的态度是对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检验。这个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应对疫情的最好良药,残疾大学生因为自身的身体和更加敏感的心理,容易在此期间出现各种紧张、焦虑等问题,辅导员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督促锻炼身体,合理作息,以利于提升他们的身心素质。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平心静气地去面对疫情,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豁达。

3) 加强触网引领,保障健康体魄

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安排合理度普遍都不高,包括作息时间不规律、熬夜现象严重等。以上网时长为例,一天3小时以内的有142人,占21.35%;3~5小时的有245人,占36.84%;5~7小时的有168人,占25.26%;7小时以上的有110人,占16.54%。和上网的数据比较,玩手机、电脑的人,每个时间段的人数基本一致。由此可见,大学生们热爱上网和玩手机,对于自己假期安排并不是很合理。上网时间长,自然就影响到休息,导致残疾生的身体健康不能得到保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网络的开放性冲破了传统的物理空间限制,使得全球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聚集、碰撞,甚至充盈着一些反动、低俗、暴力、色情、迷信的内容。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政府、学校和教育者的控制,大學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判断能力以及鉴别能力有限,很难从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分辨出对错、善恶、真假、美丑[5]。由于特殊的生活磨难和成长环境,残疾大学生(特别是听障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他们的视野和对问题的关注受到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成长的进程,造成了他们思想单纯、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容易幻想、缺乏理性[6]。残疾生上网时间长,更容易出现意识形态上的问题。辅导员要晓之以理,巧妙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残疾生的互动交流,发布积极正面的信息,共同抵制谣言和不良信息,从保障他们身心健康的角度动之以情,让他们从网络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在家休息的时间,多和家人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3.3 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纳入的对象样本量较小,还不能完全代表目标人群整体的状况,同时,缺少在特殊时期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下阶段,可以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残疾大学生和健全大学生在特殊时期表现差异性的原因,探究背后的影响因素。此外,拟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更为全面的调查,同时引用一些效度高的量表,提高研究结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3-16)[2020-03-10]. 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2] 周志成,罗慧.关于厘清德育概念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2-16.

[3] 周志成,李焱,曹海娟.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德育的目标、思路与重点[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32(1):9-14.

[4] 吴巧慧,晏宁,周志成,等.德育工作精准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34(1):6-10.

[5] 胡海涵.网络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56-59.

[6] 牛连华.加强支持性就业指导,强化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现代特殊教育,2010(6):17-19.

(责任编辑  李亚青)

作者:于游 陆忠华

大学生德育工作探究论文 篇3:

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探究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学生一方面能够接受独立、平等、民主等现代伦理意识,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信息等复杂,同时传播方式隐秘,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自律及道德行为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着重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德育工作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具有广泛参与性、高度自主性及去中心化的互动性,民众能够参与进信息的制作及传播,为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接触社会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等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对新媒体下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等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以90后为主流的群体,是时代特征鲜明独特,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如何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减少消极思想的影响成为现代社会教育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对当代大学生的各方面调查研究显示,普遍具备以下几点个性特征。①一心二用,更加崇尚自我娱乐及集成体验;②拟成人化,更加希望通过成人德尔方式解决问题,并希望被以成人的方式对待,追求物质,然而知道任何事物均需要付出代价,思想超出年龄;③松圈主义,不想“80后”那样喜欢自己做主,同时团体意识较为淡薄,喜欢集体活动,然而同时要求尊重个人,不喜欢听从组织的要求;④追求激情,更加具有冒险精神及行动性,更倾向于体验快节奏及极致体验的生活方式。

1  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新媒体主要是指依托于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及通信网络的新型信息媒介,依托平民化、网络化及数字化的通信网络及信息技术,通过向大量的用户大规模的提供娱乐服务及交互式信息从而获得利益,如电话广播、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媒体等,本文研究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电子邮箱、博客、虚拟社区、IPTV、手机短信、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数字电视、简易聚合、移动电视及网络文学等。

新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互动性。传统广播、报纸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为单向性,观众被动接受信息,而新媒体条件下,受众能够通过评论及交互式等方式将感受及体验等传达给信息传播者,同时每个读者均可发布信息、发表新闻等,所有人与所有人之间均能够传播信息,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为网状结构,同时表现为实时性交互。②信息海量存储。鼓励链接为新媒体网络的突出优点,新媒体的信息为网状,一个链接可应对较多的出口,网络海量信息;新媒体形式下,传统媒体的各种信息表现形式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复合,实现数字电视、网络及手机登实现同步信息传播,并存储,进而实现信息的复合。③个性化。新媒体条件下,每个人均可通过媒介获得信息,而微博、RSS订阅等多种平台的使用,使得用户能够获得针对性的信息,实现了需求的多元化及服务的个性化。

2  新媒体下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

2.1 与时俱进,实现德育教育内容的先进性

传统的德育关键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要,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等存在一定的脱节。现代社会更加开放多元,同时人们的价值贯彻、人生观等出现新的变化趋势,传统的灌输、说教等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活的知识的需求,因此在教育中需要以开放的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方式,使其能够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及道德选择能力;新媒体具有相互性,因此学校可充分运用这一平台,建立交互主客体的德育观,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鲜理念及外来正确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民主意识及自我意识。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工作是师生互动中完成的过程,主客体关系应是师生共同建立起来的交互主客体关系,即使是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学生仍然为主体地位;通过多种途径继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内化德育知识,提高教育效果。

2.2  注重实践,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

①重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高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注重结合社会、时政热点,寻找能够在德育工作中使用的焦点,同时恰当的进行处理,将其转化为焦点后进行处理加工,成为德育工作有用的素材,发挥其教育意义,增加德育工作的趣味性及时效性。②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实际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对症下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③加强网络德育及法制德育,新媒体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比较,约束力明显下降,较多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作用被削减,而大学生的分辨能力较差,可导致虚拟社会的规则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偏激或者不当行为,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加强引导及监督;同时可结合新媒体虚拟世界特点等,寻找二者共同点,建立二者共同适用的道德标准。

2.3 创新思维,拓展德育工作的开展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德育开展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因此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以民主、平等及开放等形象出现在受教育者前边;建立德育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微信、飞信、手机报及QQ等载体进行渗透,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积极建立网上党校等,引起学生的共鸣。

结  语

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已经受到德育工作者及德育界学者的高度关注,德育内容不断扩充,教育途径不断扩展,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不可否认现下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及教育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良盛.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张兆文,陈清波.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机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作者:徐会敏

上一篇:保险人才大流动代价论文下一篇:形势宣教与煤矿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