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德育实效探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德育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基于濮阳市两所小学的调查

摘要:受“应试教育”和身心二元论的的影响,小学德育存在严重的“智化”和“离身化”现象,片面强调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的培养,就导致学生“言而不行”、“知行不一”,德育缺乏实效。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中身体和环境的作用,强调认知源于个体实践。这种强调身体与环境的理念,能够促进德育过程中的身体回归,为解决目前小学德育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途径。首先对具身认知的理论发展渊源、内涵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具身理论视域中德育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具身认知理论用于指导小学德育的适恰性。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对濮阳市两所小学的德育现状进行现状调查,依据身体参与情况、课堂情境创设和结合实际生活情况、个体互动与道德生成情况三个维度进行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小学德育存在:学生身体参与程度低、德育脱离具体情境、德育过程缺乏互动生成三个方面的问题。之后,从具身认知视角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在于:“离身化”的德育理念;远离身体与生活的德育内容;身体“缺场”的德育方法;缺乏良性互动的德育环境;片面机械化的德育评价方式。最后,对如何改进小学德育,提出了以下策略:树立身、心、物一体观的德育理念;甄选身心参与扎根生活的德育内容;采用注重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德育方法;创设个体参与互动的德育环境;观身察行,采用全面、动态的评价方式。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现状考察及问题分析,能够对小学德育中学生参与、环境互动、道德生成情况进行新的审视,进一步提出改进策略,可以有效克服身心二元论下的道德教育实践问题,克服“离身化”德育的诸多弊端,增强小学德育实效。

关键词:具身认知;小学德育;具身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具身认知与小学德育

(一)具身认知学理解读

1.具身认知理论发展渊源

2.具身认知理论内涵

(二)具身认知视角的德育

1.德育具有具身性

2.德育具有情境性

3.德育具有生成性

(三)具身认知理论用于指导小学德育的适恰性

1.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

2.契合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3.切合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取向

二、具身认知观照下小学德育现状考察

(一)调查设计与方法

1.调查目的

2.调查方法

3.调查对象与实施

(二)现状考察

1.学生身体参与情况

2.课堂情境创设和结合实际生活情况

3.个体互动与道德生成情况

三、具身认知观照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身体参与程度低

1.学生身体活动被抑制

2.学生身体工具化

(二)德育脱离具体情境

1.个体与环境交互缺失

2.德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三)德育过程缺乏互动生成

1.德育静态化,忽视主体互动

2.德育重预设,忽视内化生成

四、具身认知观照下小学德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离身化”的德育理念

1.强调道德判断,忽视学生道德认知对身体的依赖

2.强调道德知识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发展中环境的作用

3.强调个体接受,忽视学生道德发展源于交互作用

(二)远离身体与生活的德育内容

1.德育内容缺少行为习惯指导,远离学生身体

2.德育内容以抽象知识为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三)身体“缺场”的德育方法

1.“灌输式”德育方式禁锢学生身体,忽视了学生特点

2.形式化的德育活动阻碍学生身体力行,背离了实践取向

(四)缺乏良性互动的德育环境

1.德育课堂去情境化

2.外部环境去道德化

(五)片面机械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1.缺少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

2.脱离情境的评价方式

3.静态化的终结性评价方式

五、具身认知观照下小学德育改进策略

(一)树立身、心、物一体观的德育理念

1.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依赖于身体感知

2.小学生道德情感体验“镶嵌”于具体情境

3.小学生道德道德发展根植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甄选身心参与扎根生活的德育内容

1.引入身体参与的内容,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2.利用学生生活资源,促进个体融入、认识、参与社会

(三)采用注重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德育方法

1.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引导主客体交互作用

2.开展专项活动,引导学生切身体悟

3.结合社会实践,实现知情意行整合

(四)创设个体参与互动的德育环境

1.创设虚拟具身情境,强化个体与情境的互动

2.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

3.构建学校、社会一体育人机制,发挥外部环境的依托作用

(五)进行观身察行的全面了解,改善评价方式

1.弱化分数指标,观身察行

2.改革评价方式,全面了解情况

3.进行动态化评价,突出过程与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论文提纲下一篇:科技政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