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怎样走好产业集群化之路论文

2024-05-02

文化旅游怎样走好产业集群化之路论文(精选5篇)

篇1:文化旅游怎样走好产业集群化之路论文

文化旅游产业:走好文化创意之路

作者: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07-9-12 16:47:17

旅游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潜力巨大,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徐光春

文化旅游产业该做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文化旅游产业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它应该和能够做些什么等等,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或知之甚少。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对于具体的开发、规划和利用,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澄清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很有必要。

龚绍方(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规划系主任、副教授):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其实,这是把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混为一谈。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

文化旅游产业按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历史文化类旅游产业。即由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组织,主要包括:(1)由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开发出来的景区、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经营性);(2)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历史文化园、历史名人园、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化类博物馆、文化类展览馆(经营性)。

其二是社会文化类旅游产业。它是由社会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业组织,主要包括:(1)民俗文化旅游类资源开发产业:少数民族旅游点、汉民族乡镇民俗旅游点、都市民俗旅游点等;(2)休闲娱乐旅游类产业:定点文艺演出场所、温泉休闲业、实景剧场、名牌歌舞厅、名牌音乐酒吧、名牌地方艺术茶楼、地方风味美食街、地方文化酒楼、地方特产购物街、主题公园、野生动物园、海洋馆、高尔夫球场、动漫实景基地等企业;(3)社会文化设施类产业: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武术馆、大型体育场馆、美术馆、地方文化展览馆、地质公园博物馆、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民间工艺场所等。

王增范(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我以为,要了解文化旅游产业首先要了解文化旅游的核心内涵。文化旅游的核心内涵是向社会(即旅游者)提供这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

比如宗教旅游就是文化旅游中的一大主体。旅游者在游览参观的同时,也加深了自己对宗教活动的认识。所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殿)、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等都是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民俗风情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但民俗游的本质不是戏剧表演,不是几个少女为外地人或外国人跳舞唱歌,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它向旅游者提供的实际上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由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主题公园。主题公园不仅仅是一种游乐方式和商业手段,它还是一种文化形态,因为它具有解释文化的功能。一个主题公园,除了提供娱乐之外,最主要的存在理由就是它告诉了人们另外一种世界另外一种生活。我们以往的一些失败案例恰恰在于,公园的设计根本就不考虑游客的精神需求。比如一些鬼城、西游记宫、官渡古战场、黄河大观等,都是有形无实,不具备文化解释功能。所以,它们只能被人冷落。

无可替代的先天优势

中原文化历经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造就了河南极其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国内其他省份无可替代,这种先天的优势无疑给今天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开阔的空间和一路走好的前提。

杨盛道(省旅游局局长):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三大优势:

其一,资源优势。在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上,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年之久,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级高,拥有两个世界遗产、四大古都,初步形成了以龙门、殷墟、少林寺、清明上河园、黄帝故里、红旗渠、音乐大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河南省的这种资源优势是其他省份无法企及的,比如说洛阳,可以说它是一本厚重的文化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术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成为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热点。再比如说殷墟,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那里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让它一下子走入了世界的视野,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二,交通优势。河南位居中华之中原,东西南北四方交通的要道,旅游通达性极佳。

其三,市场优势。河南地处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总量最大,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大中原地区中心。在这个地区以郑州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豫、陕、晋、冀、京、津、鲁、苏、沪、浙、皖、鄂、湘、赣等十四个省市,拥有“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区,总人口达七亿多,各省市年人均GDP都已超过1000美元。最高的省市超过3000美元。因此,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拥有庞大的一、二级市场优势。

何宏波(郑州市旅游局副局长、博士):我省无论是有胜迹存在的文化资源,还是流传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很丰富,而且不少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极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完全具备打造为旅游精品、绝品和极品的潜质。深度开发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近年来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为代表的河南旅游的兴起其实叫卖的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之旅。数以千万计的海内外游客的中原之旅大都是以回望中原文化寻根问祖为目的。

高新建(开封市旅游局副局长):七朝古都开封,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全市共有文物古迹23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开封城下13米深处共埋藏着6座古城,其“城摞城”现象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开封水资源丰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称,包公湖、杨家湖等许多湖泊留下了富有文化气息的动人传说。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图强变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张伯行、虎门销烟林则徐等故事留传至今。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凡此种种,都成为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郑泰森(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河南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产品为主打,这既是河南旅游资源禀赋的特点,也是河南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河南历史文化遗存达28168处,拥有一大批垄断性、多种类、高品位、高密度的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从小到大,走上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河南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嵩山少林寺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清明上河园和新郑黄帝故里等景区景点也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别具一格的看点而著称于海内外。旅游界有“中国旅游看三南”之说,海南以自然生态闻名,云南以民族风情显世,而河南则是领略和体验中国历史文化的胜地。目前,文化旅游已成为河南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行业。

是什么制约了提升与拓展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培育了一些好的企业和文化旅游品牌,如清明上河园、《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禅武不二》等大型演艺项目等,大大提高了我省旅游的文化品位,成为河南的金字文化旅游名片。

但从已开发成的经营性文化旅游单位数量和效益来看,与全省可开发文化资源总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应该说,相对于丰厚的资源优势,我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工作还很多,努力的空间还很大。然而就目前而言,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还没开始,或处于盲目状态。而事实上,开发的理念,操作上的盲目、重复和低俗不仅无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反而有可能毁掉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从而毁掉丰厚的资源优势。应该说,这是不少旅游地普遍存在的通病,但它恰恰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这,正是我们要力避的重点和难点。

龚绍方:制约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观念落后。是文化旅游产业首要制约因素。在我省各地,一说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一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一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观公园,这些都是传统的文化旅游载体,如果资源级别不高,或开发不到位,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二十多年来,这类项目我省建成了无数,绝大部分都不成功,有形的财物和无形的影响损失巨大。

体制束缚。长期以来,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受体制束缚,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完全部门化,利益单位化,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合一,严重阻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致使许多高级别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低劣,保护不力,惨淡经营。还有大量资源干脆无人开发,白白浪费。

实力不足。反映在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上,我省在这两方面都显不足。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财力物力,体制上的制约因素使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我省各地方政府部门拿不出多少财物投资项目开发,依赖招商引资又缺乏优惠政策支持,这就导致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投资不足。即使一些优质资源得到了较好开发,但由于缺少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仍然无法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执行力差。这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制约因素。从九五计划的“三点一线”,到十五计划的“一带四区”,都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战略规划。可是十多年后,全省旅游年收入1亿元左右的人文景区仅有少林和龙门两家,超过1000万元收入的仅有十余家。黄河大观、官渡文化园、河洛文化村、永昭陵、影视城、百泉、中州乐园等一批巨额投资大项目,最终都因执行不力而归于失败。不仅直接经济损失巨大,而且严重挫伤了地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郑泰森:首先是缺乏创意。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河南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有不少从业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化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

文化旅游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则的连接点就是“创意”。因此,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用中国甚至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别国的文化产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美国大片《花木兰》就取材于河南的民间传说。好莱坞的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是从网上获得了河南西峡恐龙蛋和云南禄丰侏罗纪恐龙化石的资料后,受到极大启发而创意成功的。当然,我们也有成功的范例。《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就是以嵩山少林佛教禅宗文化为背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而创造出来的创意性文化旅游项目,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提供了示范。不过,这样成功的范例太少。

其次是缺少资本对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既不能靠政府,也不能靠银行,而是要建立一个健全而活跃的资本市场作支撑,打破归属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资促进政策,让大量社会财富源源不断流向文化旅游产业。

夏挽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发育不良。作为国内文化旅游资源大省,近几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但在六要素中,“购”则明显成为了旅游业的“短腿”。在我国,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能占旅游总收入的22%,海南、云南等省份已在40%以上,在我省这个数字是10%,外来游客普遍感到来河南值得购买的旅游商品太少。旅游商品市场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一些旅游部门只看重门票收入,对旅游商品重视不够;旅游商品生产产业化运作不力,深加工不足,开发设计、生产、销售难以协调;在旅游城市著名景区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商品购物专卖店,旅游商品市场不规范,旅客难以买到满意的旅游商品,严重影响了旅游商品市场形象。上述诸种原因导致河南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开发数量少、品种单一,地方特色和民间艺术特色不鲜明,缺乏知名品牌,这与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极不适应,不但影响我省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

程遂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再一点就是开发的特点不突出——景点雷同现象严重,节目表演大同小异,相互模仿。没有确定下来自己的品牌产品是什么,也没有使自己的品牌产品凸显出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造成我们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突出。这是市场竞争的一大障碍。

刘坤太(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规划中心主任、教授):有三个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急功近利。具体到某种文化类旅游资源的产业化,通常都会有一个市场培育阶段。根据文化资源的性质不同,这种市场培育阶段也有长有短。但是,目前的开发组织者和投资商常常不能容忍这个培育阶段。于是或因周期过长而不愿投资,或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长,最终导致开发的失败,从而使文化类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总是显得步履维艰。

其次,人才短缺。文化类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需要既懂文化更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具有很高超的经营管理才能。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经理人,更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目前河南的文化产业界和旅游产业界,缺乏这类高素质的人才,许多开发项目,不少是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民兵连”在支撑着,因而其开发和经营的盲目性很大。许多地方竟然到了“得一人才则兴,失一人才则衰”的地步。“人才荒”是困扰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其三,行业壁垒。许多很有开发潜力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同时归多个部门管辖。没开发时,常常是有能力开发的部门不能开发,没能力开发的又不让别人开发。一旦开发之后,有了一点市场效益,各部门又涌过来抢“唐僧肉”,拿着各种文件争夺管理权、经营权、林权、地权、水权、路权、人权、财权等等。这样的企业同时要应付几个婆婆,经营起来相互掣肘,根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常常是处于不死不活状态,浪费了大好资源。这种现象无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所以亟须引入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领军人物和有市场头脑的经纪人。中原文化旅游资源只有与现代经营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加快产业化步伐。

何宏波:再有一点就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和企业的跟进和参与严重脱节,距真正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目前,全省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手笔规划,大手笔建设,大手笔宣传促进,成功地吸引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的跟进和参与。政府的良好创意也并非完全市场化的产物,避免出现“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和企业克服小富即安的无所作为思想,积极跟进参与,真正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走活资源创新之路

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文化旅游资源原本都是分布在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社区组织和企业组织甚至家庭之中,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许多文化旅游资源已经转化成经营性企事业单位,如人文旅游景区、主题公园、休闲娱乐场所、实景演出场所等。可是,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真正实现产业化。我国内陆地区所谓的文化旅游产业多数仍是政府部门管辖下的国有事业单位。即使有的成立了公司,其实质性管理体制仍是非市场化的事业性质。而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保持其原始的无形性,甚至丝毫没有进行产品和产业化开发,无法投入市场,这就造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组织上的企业化改造,经营上的市场化运作。

郑泰森:一是要坚定地沿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子走。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取决于资源的文化价值+现代科技+生活时尚,三者缺一不可。文化元素一旦与现代科技和时尚生活相结合,就会产业巨大的社会影响的力量。浙江宋城集团以南宋杭州繁华的市井文化元素为背景,顺应当代人时尚生活追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文化传播业,进而涉及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和房地产业,取得巨大成功,被业界称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开发投资集团”。而河南开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杭州相似,而我们的开发则停留在对历史的再现上,虽然也很成功,但在产业规模效应上有很大差距。二是要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培育复合型的龙头企业。与我们同样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西安市,其曲江新区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去年接待中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3.8亿元。最近,曲江新区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河南也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这样的示范区,比如登封市,距郑州仅60公里,交通便利,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旅游产业基础都很好,又拥有嵩山少林寺这样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在文化创意领域也培育出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精品,有条件,有可能成为河南省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头部队,从而发挥引领作用。还要下大力气培育像杭州宋城集团、深圳华侨城集团那样以文化旅游为主打,同时向其他相关产业进军的龙头企业。

王玉印(省文物局调研员):努力打造产业链条。无论是旅游产品或者是演出项目,都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门票上,而是要在产品深度开发和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工夫。河南要学习云南和陕西的经验,充分利用本省文化资源优势,下工夫加强创意产业的开发力度,选准突破口,抓住重点,有效拉伸和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产品。如,少林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太极文化产业链的延伸、老子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杂技文化产业链的延伸,等等。

搞好资源创新。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文化圈也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要素,文化企业走高层次竞争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资源掌控和开发能力的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企业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商将要直接与国际文化企业巨头面对面地较量。如果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开发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与市场和资本进行有效对接,很多文化资源就很可能被国外资本抢先开发,从而造成资源优势和市场机遇的丧失。充分实现文化资源与市场和资本的对接,最需要的是资源开发的意识和精准的市场眼光,对文化企业经营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战略性挑战。

资源创新就是在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众所周知,少林寺真正扬名是从电影《少林寺》开始的。电影《少林寺》是对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它为少林寺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滚滚客源。这是利用现代传媒打造旅游市场的范例。在现代传媒条件下,少林寺的文化资源创新可以不断丰富。于是,有了对少林文化进行挖掘和创新的《风中少林》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资源创新将使河南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成为取之不竭的文化产业金矿。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河南要发展资源创新性文化产业,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我省不少地市文化品牌频遭抢注,如愚公故里、少林寺、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天波杨府、魏都、建安、灞陵桥、春秋楼等等,十几个品牌均被外省企业或个人抢注。这说明保护知识产权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保护知识产权有赖于全社会全体公民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要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风气。

王增范: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证明,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把静态的资源在文化价值观的层面上加以整合。比如那些历史人物、传说、文物古迹、民俗、建筑等等,首先要判断出它们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再由此出发为这些历史遗存注入当代精神的价值要素,使之能够与当代人的精神发生互动。既不能只提供死的文物,也不能用假造的人工遗迹去骗人,而是要把历史遗存中的文化信息和美学意趣转化为带有当代人理想与欲望色彩的商品。这种把历史资源通过文化价值定位而介绍给旅游者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文化资源产品化过程。

恰恰在我们眼前正有一个文化资源产品化最极端的例子:一是河南省新郑市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一是新郑在始祖山山顶上修建的所谓“华夏第一龙”。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选择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黄帝作为价值原点,策划了每年一度的拜祖大典,由此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沟通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由于定位准确,所以得到全省全国以及海外华人的肯定、认可,每年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和朝拜者专程前来,不仅成为旅游盛事,也成为文化盛典。这个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郑的知名度,也同时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

但是同在新郑,又有人出巨资在山顶上修建了一条长达几十公里的水泥巨龙,号称“华夏第一龙”。这个人造景观即没有历史依据也没有征服旅游者的文化内涵,所以必然是不可能成功的。幸亏在尚未完工之际被人发现阻止,否则后果更糟。

旅游不是售卖单件产品,而是介绍一种世界图景或一种价值观。所以,应当摒弃地方主义和小商品意识,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相互协调,合理布局,在足够大的空间内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整体性结构。各相关地方和相关部门再分工协作,各司其责,为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这样,才能建设成规模化的完整的文化产业。

夏挽群: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特别要做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DNA,而且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民族民间文化尤其与当今旅游产业的构建具有天然的嫁接关系,可以为旅游产业注入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记忆和文化元素,充实其内涵,提高其品位。例如神话传说、民间戏曲等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俗文化等等。所在,在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的同时,促使其转型开发,应当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文化行为,在河南这样一个民间文化大省,尤其应当如此。

当前,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开发,但总体看来起点较低,没有创造出经典的文化产品,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而这正是我们进行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开发民间文化遗产,需要具有立足于全国乃至国际文化市场的视野和高度;需要专家学者和熟悉文化营销的精英的介入;需要有符合当代社会心理和审美要求的高端文化创意;需要包括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包装、推介的系列化设计;需要宣传媒介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有计划宣传推广,从而培育市场吸引投资;需要现代理念的行业管理等等。而这,正是制约我们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适度开发、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我省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列为重要战略目标,相信河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当务之急是一系列高端文化创意的出炉。建议及早形成一个鸟瞰全省的文化创意机构,以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韩宇宏(省社科院研究员):必须强化一个理念,这就是用文化来激发带动旅游、用文化来充实提升旅游。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这是使文化旅游改变现状、增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体现精英文化的大众化形式。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将“精英文化”大众化、世俗化,尽可能地关照大众文化的内容,至少要具有大众文化的形式。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它从官场到民间各种“历史”生活场面的“复活”。充溢着大众文化色彩、宋代市井生活味儿的各种妙趣横生的表演,才是“清明上河园”成功的根本原因。传说中的“包公升堂”;那惊险的飞刀、那奇特的喷火、那游戏般的“抛绣球”选婿娶亲,就发生在人们的身边,每位游客都参与其间,既是参观者又是参与者。亲身体验这一切,看得见、摸得着、一点也不枯燥,千年以前的市井生活被有趣味地复活在游客的周围。这是趣味性、参与性和大众化的成功。

激活更多的旅游文化景点。如商业发源地、道家鼻祖老子、庄子故里,浑天仪、地动仪发明之地,诗圣杜甫故里,世界乐理学鼻祖朱载堉故里等等,都需要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最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程遂营:发挥理论引领作用。(1)确立文化旅游产业的量化发展目标;(2)积极探索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管理模式与经验;(3)探索新形势下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进程之间的协调机制。

改革现行经营模式。从具体行业着手,改变落后的小作坊式封闭经营模式,引进现代企业化运作模式;吸纳各种社会资金、运用多种经营手段,推广成功经营模式,尽快实现旅游企业的科学良性运转。

作好科学发展规划。这包括城市旅游规划、旅游产业规划和景区(点)规划等。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是文化设施,每个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必须突出博物馆、图书馆的中心地位,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在所有的城市启动两个“工程”——城市公园与文化大市场。

构筑坚实人才高地。文化人才高地构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我省包括旅游教育在内的文化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要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大对文化教育培训的投入,尤其重视旅游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发挥地方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使各类、各层次文化人才都能有一个展示与发挥自己才能的肥沃土壤。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

旅游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寻求创意的差异。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历史遗迹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打造,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是激活市场和满足市场的重要一着。所以,一定意义上说,把握好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把握住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关键。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规划和推进不仅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更需要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以真正把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变成高品格、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产品,在打造精品和个性中走出一条真正产业化的路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我们采撷一些海内外文化旅游方面的成功范例,但愿这些范例能带给我们开发和创意方面的某些启悟和借鉴。

龚绍方:其实,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俯拾皆是,我这里简略介绍一二。

台湾各县的乡镇文化旅游产业。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台湾地域性的文化旅游十分活跃。在云林县古坑乡和虎尾镇、新竹县北浦乡、台北县莺歌镇等有特色的乡镇文化旅游区,老街商号杂陈,游人如织,商铺、餐馆、茶馆、旅馆生意兴隆。收入高的经营户每户月收入新台币69万元~80万元(1元人民币折合新台币4元),一般的在40万元新台币。这几个乡镇文化旅游区的经营户均有300家左右,每年总收入也都在12亿元新台币,一个大乡镇文化旅游区的收入就相当于一个少林景区。

台湾这些地区之所以会在较短时间里,依靠并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起繁荣的文化旅游,主要是他们把文化和旅游有机地融合起来,使文化的感召力转化为旅游发展的动力源,观光旅游的发展反过来又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市场互动互促的局面。具体有四个特点:一是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使张扬的个性文化与精细的商业化运作密切结合。二是把握市场需求,使参与性的文化体验与旅游产品延伸增值密切结合。如在莺歌镇体验“陶都”文化的亲手制陶,在北浦乡体验客家文化的“擂茶”、品茶。三是服务环境营造和丰富多彩的旅游商品创新巧妙连通,以免费揽客、以精品吸引游客购物。四是产业界、研发机构和个体经营群体密切结合,分工协作,共创“产业集群”效应。如云林县虎尾镇的黄俊雄金光布袋戏园现在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因此,台湾这些乡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值得我省许多地方借鉴。

云南丽江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不仅以神奇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也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民营文化、文化遗址保护等4大部分组成的丽江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到古城听纳西古乐、看《丽水金沙》和东巴歌舞表演、参观木府古城博物馆、白沙壁画东巴文化博物馆、参观东巴宗教仪式,已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之处。在这里,游客不但能领略到滇西北少数民族绮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而且能更深切体会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历史价值。文化旅游产业每年为丽江创造1亿多元的产值。在目前丽江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中,文化旅游产业占了三分之一左右的份额。因此,“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丽江整体形象中的标志性品牌。丽江作为文化部命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发展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模范。

西安曲江新区的休闲文化旅游产业。西安曲江新区的前身是1993年设立的以发展文化旅游为核心产业的省级开发区,2003年更名为西安曲江新区。曲江新区坚持以“文化产业立区,文化旅游兴区”为宗旨,以盛唐文化为品牌,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建成了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曲江海洋馆、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等多项文化工程,策划开展了“曲江国际唐人文化艺术周”、“盛典西安文化活动”、“曲江国际文化论坛”、“曲江国产电影新人新作展”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曲江文化品牌。这样,曲江新区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06年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曲江新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旅游集散中心,跻身国际化旅游景区行列。西安曲江新区作为文化部命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无疑是城市区级行政辖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榜样。

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产业。华侨城集团成立于1985年11月11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在深圳市区形成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聚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四大园区于一方,面积近6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度假区,总资产近350亿元。截至2006年年底,华侨城所属各景区累计入园人数超过1亿人次,累计收入超过84亿元。近年来,华侨城集团积极实施区外拓展战略,走出深圳先后投资建设了北京华侨城、上海华侨城和成都华侨城,合资开发了长江三峡旅游公司、长沙世界之窗等文化旅游项目。华侨城作为文化部命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城市集团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典范。

黄德洲(河南省国旅董事长):其实每一个景区都有着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像桂林在推出山水时,也同时糅入其中许多寓言、传奇故事,云南是将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贯穿于景区和游程之中,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我们的许多新开发的景区也应该努力挖掘和研发自己的本土文化,找好自己的定位,使景区的知名度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就是这样的一个范例。它是一部富有地方特色、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演出,来体现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的歌舞剧。以多种表演艺术元素诠释杭州的人文历史,创造出华丽而高雅的节目,再现了一个缠绵迷离的美丽传说,一段气贯长虹的悲壮故事,一场盛况空前的皇宫庆典,一派欢天喜地的繁荣景象,巧妙地呼应了游客更多了解美丽杭州的心理期待。从而使《宋城千古情》成为大众文化产品。至今连续演出12年,平均每年演出800场,累计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年创收达到1.82亿元。

篇2:文化旅游怎样走好产业集群化之路论文

2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是需要很多基础和辅助设施,因为它们为集群化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交通、体育活动场所(馆)、宾馆、餐厅、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等,这些设施共同组合才能形成集群化,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基础环节设施的建设不足、落后均有可能影响声誉。但是,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的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或落后,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像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这样能够将各个方面集中在一起组建的大集团,涉及到文化、体育、旅游等为一体的非常少。

(2)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并缺乏紧密性。目前,大庆市的旅游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全市的旅游景区大部分只注重门票收入,对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不深入,进而忽略了关键要素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之间缺乏紧密性。如虽然大庆市冬季的冰雪文化旅游开发的比较好,带动了相关的项目如滑雪、滑冰、冰球以及一些东北传统的冰雪民间小运动等不断地发展。但仍局限于冬季运动或休闲项目的开发,夏季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还先相对较少。集群化中的关键要素如体育项目、体育及旅游服务、餐饮、住宿等缺乏整体的开发或者整体开发比较单一,有的项目未涉足;同一要素之间、城乡之间、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体育旅游业的开发以及发展不平衡,相互之间缺乏紧密性。

(3)尚未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蕴含着很多方面,常见的有旅行社、体育活动场所(馆)、旅游景点、酒店、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一颗主线上有机地联系,相互间具有横向、纵向、交叉的产业联系,形成了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但是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各个方面或企业间只是简单的堆积,内部各个方面的一体化程度很低,分工尚未精细化,经常发生部门分割、利益冲突的现象;很多体育旅游单位在产业链上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市场开发整体上表现出较为零散。如开展较好的冰雪项目的各种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等均来自于外地,同类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严重的初级竞争的关系,距离高级的合作关系还有很大的距离;集群化中生产性的企业较多,辅助性服务的单位(咨询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人为障碍较多,严重割裂了集群化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援助的局面尚未展开,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有序发展。

(4)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目前大庆市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各个企业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其中,旅游单位宣传的手段或方式相对来讲较好。而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中其他企业的宣传或推广较弱。主要是因为产业集群企业对于产业的策略方法、重要性等缺乏相应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个别企业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宣传,但是缺少将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广的。

篇3: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初探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甘肃省,区位商

1 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进展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伯特 (Michael EPorter) 的观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 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有学者将产业集群表述为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它是企业自组织或有组织的综合体, 揭示了在一些地方相关企业集结成群,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2]。

旅游产业具有“集群经济性”, 是一个跨行业的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 又是一个以产品静态、市场动态运动为主的产地消费型服务产业, 这两大特点集中体现在旅游目的地。综观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早在20世纪就已经自发形成了相关企业集聚的旅游产业集群, 并自然产生了集聚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现象给予关注, 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如, 邓冰等认为旅游产业集群适宜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的支持企业和部门, 彼此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 在一定地域空间内集中, 并协同发展旅游产业之间的集聚联系, 可以是垂直和水平方向的, 还可以是跨越地理和行政区域, 依赖于旅游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 形成单一或综合的旅游产品[3]。

总的来说, 学者们大多数认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簇群经济, 旅游产业集群所体现的就是旅游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对旅游者消费活动的支持。它是旅游产业高级化阶段的产物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4]。

2 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可行性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 国外有大量研究探讨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 但至今仍未有统一标准。在此应用产业地区分布标准差和区位商对甘肃省是否可能存在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测算。

2.1 旅游产业地区分布标准差测算

运用衡量产业集聚与地理集中的标准差系数方法[5], 计算旅游产业在甘肃省的地区分布对平均分布的偏差, 有利于把握甘肃省旅游产业的集聚状况, 从而确定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可能性。其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 VCOk为标准差系数;STDk为各地区产业份额的标准差;Sik为地区i产业k在区域所占的份额;xik为地区i产业k的总产值。

经计算, 2008年甘肃省旅游产业地区分布标准差STDK=0.066, VCOk=0.73, 说明甘肃有可能存在高集聚态势的旅游产业集群, 见表1、2。

2.2 旅游产业规模区位商计算

产业规模区位商也称区域规模优势指数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用以表示该地区该行业的规模在全国的地位[6]。区位商公式:LQ= (Eij/Ei) / (Ekj/Ek) , Eij指i地区产业j产值, Ei指i地区总产值, Ek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 Ek指国家k的总产值。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中认为LQ大于1, 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 LQ大于1, 就可认定产业集群形成。

资料来源:2008年甘肃省及其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资料来源:2005-2008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经计算, 甘肃省旅游产业区位商2005年为0.77, 2006年为0.84, 2007年为0.97, 2008年为1.12, 承逐年递增趋势, 2008年已经超过1, 表明甘肃旅游业产业集群于2008年形成。

3 旅游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研究

依托甘肃省旅游发展的主要节点, 可将甘肃旅游产业集群划分为中部旅游产业集群区、酒嘉敦旅游产业集群区、东部旅游产业集群区、武金张旅游产业集群区、临夏甘南旅游产业集群区、陇南旅游产业集群区六大区。

3.1 中部旅游产业集群区

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三市, 以黄河风情为主导, 以都市文化与都市休闲圈为基础;

3.2 酒嘉敦旅游产业集群区

包括酒泉、嘉峪关、敦煌市。以敦煌丝绸之路和嘉峪关长城旅游为主导;

3.3 东部旅游产业集群区

包括天水、平凉、庆阳三市。以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道学文化旅游, 实现与旅游大省陕西省的紧密互动;庆阳、平凉地区, 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 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 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 都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尤其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3.4 武金张旅游产业集群区

包括武威、金昌、张掖三市。以绿洲古城、祁连民族风情、大漠风光为主导, 创建自身旅游品牌;

3.5 临夏甘南旅游产业集群区

以临夏和甘南独特的宗教文化、民族风情与绿色山水生态优势;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 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 境内的拉卜楞寺, 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 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 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彩。古朴典雅的临复清真寺, 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 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 独特隆重, 令人叹为观止。

3.6 陇南旅游产业集群区

以陇南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温良气候发展山水风光、山水休闲、生态科技和度假旅游。

参考文献

[1]Poter M E.C lustersand New Econom ics of Competiiton[J].Harvard Business Reviwe, 1998 (11) .

[2]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3) .

[3]邓冰, 俞曦, 吴必虎.旅游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4]张广海, 刘佳.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 (3) .

[5]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篇4:文化旅游怎样走好产业集群化之路论文

关键词:休闲旅游 共生 集群 发展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理念,旅游共生得到了众多业界人士的认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体享受与放松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通过旅游实现感官享受与精神放松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全面地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康素质与审美素质。

此外,参与旅游的整个过程也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以及继续社会化的过程。而要想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旅游要求,讲求更为个性化的旅游方式则需要旅游产业走“共生”发展的新思路。

1 共生型休闲旅游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1.1 地域共生原因

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它逐渐由经济产业发展为综合产业,为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就需要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打破原有的边界,改变产业传统布局,实现产业共生和优势集群。旅游共生边界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由于各行政区交界共生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企业利益主体众多,构成复杂,这就造成了各行政区竞争不断,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进度和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各行政区域应消除分歧、加强协作、实现合作共赢。要根据各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双方合作的基础,实现竞争与合作并存。一般地,介入旅游合作的地区在地域上彼此相邻,有着相近的地域地源文化,同时双方的基础设施具有彼此相连性,经济来往密切。因此,共生型休闲旅游发展具备充分的自然条件与优势,彼此可以通过地域共生的旅游发展方式,以推动该区域旅游的协作发展,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2 经济共生原因

休闲旅游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让身心放松并获得健康愉悦的体验活动。我国旅游产业结构是错位的,并在不同的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居民的消费情况和收入的辐射范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多层面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和强化了旅游共生的互补性,实现了区域长短互补、共赢发展。休闲旅游产品的互补性,提升了游客对旅游消费的满意度,保证了旅游与休闲的连贯性和差异性,提升了服务质量,是一种互补结合,实现双赢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

2 共生型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2.1 提升旅游产品形象和企业竞争力

共生型旅游资源的集群化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的产品形象,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力。首先,集群化发展可以有效地明确产品在形象塑造中的发展目标,而不是采取以往依靠市场需求确立产品发展目标的经营模式。其次集群化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出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以共同发展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和引进其他企业进入核心发展层面,提高配套设备的利用率。另外,集群化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旅游企业抵御风险的应急能力,完善风险安全应急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核心旅游企业进行集聚,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总之,休闲旅游集群化发展可以有效地整合企业优势资源,提升内部管理质量,降低成本,调高经济效益。

2.2 促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

共生型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经济效益。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包含多个方面,旅游产业在一定的体系和框架下,实现了旅游产业集群内的创新,其中涉及到巨大的知识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而市场需求的发展,则又为旅游产业集群企业提供了新机遇,形成了“需求、创新、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发展。集群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保证了旅游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多于纵向联系。度假地旅游企业,如宾馆、饭店、商店、娱乐中心、电影院都提供不同的服务,各旅游企业间进行广泛的水平竞争与合作,完成这些合作关系的配置就是对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最大助力。

2.3 缩短休闲旅游开发周期

休闲产业的发展周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缩短发展周期可以有效地提高发展速度,节约旅游产品的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般地,缩短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周期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以旅游产品为中心,旅游企业积极研发和设计新产品,通过营销宣传积极向市场进行推广,并通过种种有效手段以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二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企业积极了解游客需求,针对其需求有效组织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三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休闲旅游集群化发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客户需求,组织多方面力量进行旅游集散平台的组合,实现产品开发,全面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时间。

2.4 转变休闲旅游的局限性

目前,休闲旅游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模式是多头出动,造成了管理责权不明,职责范围交叉,管理体制出现混乱。②安全管理不到位。度假旅游景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服务质量较差,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切实有效地保障。③生态破坏严重。休闲旅游如果不能实现集群化发展,就会出现各自为政,权责不明的局面。一些中小旅游企业片面追逐经济效益,必然会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其可持续发展。④条块分割。在地方政府各据一方,分工不明的情况下,地方小团体主义、个人利益优先,不兼顾集体公共利益,无序竞争、各自垄断的情况就会屡次出现。

对于以上问题,如果采用集群化发展模式就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企业间的联合发展,科学规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企业的长效发展。

3 共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化经营与创新的措施

3.1 政府牵头,统筹编制旅游规划

共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经营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统筹兼顾。首先,地方政府应该从重点行业入手,引导外商投资方向。地方政府应该为旅游集群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对投资和集资的政府导向作用,保证集群化发展的可行性。其次,政府在选择什么作为当地的重点产业上要深入调研,对旅游集群的整体内容进行专家论证,实施更为完善的规划。通过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造区域旅游优势特色,推动区域内部稳定发展,避免出现因内部竞争为引发的混乱局面。再次,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离不开外部硬件环境。因此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职能,规范旅游服务的制度建设,确保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2 创新机制,建立旅游发展协调制度

目前,休闲旅游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有序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打造集群化休闲旅游产业就要积极创新发展机制,并逐步完善相关协调机制。首先,成立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产业的共生发展,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有地方主管部门对休闲旅游的市场前景进行科学规划,充分集合多方力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同时,积极与一些相关产业建立合作联系,协同合作。另外还要做好事前规范并制定应急措施,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在旅游产品开发和业务经营时要建立起协调发展机制,积极与其他行业和部门进行合作,实现双赢局面。总之,旅游主导产业要和其他相关联要素的供应企业形成共生的产业机制,旅游产业群范围更宽泛,形成丰富管理经验的新群体。

3.3 构建平台,整合共生旅游营销网络

共生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配合相关的营销活动,构建共同发展平台,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建立营销发展网络。首先,在旅游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上,建立营销网络可以有效地带动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共融发展,推动单体旅游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有效整合发展的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其次,重视主体旅游产品在营销网络建设过程的开发和宣传,以休闲观光的主要旅游景点为中心,含盖周围的旅游景点,保证营销网络宣传的全面性,确保其良好成效。

3.4 精制线路,打造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共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化经营应该根据当地发展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发展目标。同时,共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化经营应该突出自身特点,设计出更具特色的精品化线路。各地旅游产业集团在打造旅游品牌形象时,没抓住地域文化特色和精髓,没有找准客源市场的需求定位,导致设计出的旅游形象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品牌效应不足。

在打造休闲旅游特色品牌时,旅游企业应充分研究和挖掘当地的旅游地理文脉和文化精髓内容,突出区域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强化品牌意识。因此,在打造旅游品牌产品时,必须找准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核心特色,才能带动其附属优势,以精品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才是符合休闲旅游集群化发展的模式,保证资源的多方联合,实现特色品牌建设的最终目标和方向。

3.5 培育主体,壮大休闲旅游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共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影响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首先,区域政府给予便利政策引进大型知名旅游企业,将产业发展成熟、具有良好带动性的项目优先拿来招商,以引导特定产业实现地理集中,逐步建立起覆盖本地的产业集群化网络。其次,加快建立当地的旅游上市公司。旅游上市公司是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旅游龙头企业的又一重要途径。因此,旅游当地可以利用国家大力鼓励旅游业发展,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的契机,重点培养和扶持一些成长性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旅游企业,鼓励并引导它们面向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以解决资金问题。再次,积极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在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相关休闲、娱乐、购物、文化、健康等产业,进一步推动旅游集群化的发展。

4 小结

总之,旅游产业的集群共生是在综合考虑当地区域发展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种发展模式,对推动休闲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地区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做好区域产业规划,提高旅游企业的参与度,为休闲旅游的共生以及集群化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以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冯安峰,王燕华.环鄱阳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9):45.

[2]陈文君.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J].经济地理,2005(06):68.

[3]秦兵.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1(30):112.

[4]田彦.企业行为战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探讨[J].商业时代,2011(30):125.

文章来源: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河南旅游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GH-597。

篇5:文化旅游怎样走好产业集群化之路论文

天津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 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制造业基础雄厚, 有着天然的交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本身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条件, 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开发也给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天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集群, 如红桥区意库文化产业园区、和平区6号院文化产业园区、西青区凌奥文化产业园区等, 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吸引了大批从事图书出版、动漫、家装、工业设计、广告、物流、销售等行业的公司入驻, 为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2006年至今, 天津市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 但也出现了很多诸如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条不完整、相关配套设施缺乏、创意产品与市场相脱节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产业园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成为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

二、天津市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文化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条不完整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产业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 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优势、价格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 天津市文化产业采取集群化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天津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具体的问题。首先在于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理解上, 文化产业园区是根据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建立起来的, 文化产业集群化“不是众多企业的简单集中, 而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 大、中、小不同等级企业并存, 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企业群体, 因而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比如动漫行业集群, 不仅仅是大、中、小型动漫设计公司简单集中在一起, 而应该是集合了动漫设计公司、版权服务公司、影视动画制作公司、图书出版公司、广告公司、物流公司在内的一个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的动漫产业生态化集群,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的地域优势, 做到资源、信息、配套设施的共享, 促进专业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程度。而反观天津几个大的文化产业园区则不难发现, 园区中设计公司偏多, 配套的服务类公司数量很少, 一个创意出现了, 但是却缺乏相关的企业把它转化为商品, 并且销售到市场上赚取利润, 这是因为园区中文化产业链条缺失的原因, 文化产业园区也就失去了产业集群化的初衷, 成为“简单的企业集中”, 无法产生化学反应。

(二) 天津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能否持续投入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 文化产业是在传统产业不断衰退、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纷纷寻找出路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英国为例, 20世纪90年代, 英国制造业严重衰退、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资源价格持续上涨, 以往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已经失去了投资价值, 大量资金纷纷撤出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为了扭转这种经济颓势, “1997年, 英国政府提出集中力量发展文化产业, 把文化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引擎”。在政府的大力培植下, 官方资本和民间资本纷纷融入文化产业, 很快就带动了经济的复苏。“仅仅在1997-2001年4年间, 英国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都在6%以上, 平均年增长率为8%, 到2001年已达到1120亿英镑, 而英国整体经济增长率则为2.8%, 1997-2001年文化产业的就业增长率平均为5%, 而整体经济就业增长率则为1.5%。”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英国成为规模仅次于美国的文化产业国家。在文化产业全球兴起的大背景下, 我国也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 提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转变本国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抢占世界经济产业链的上游位置, 摆脱“世界加工厂”的尴尬角色,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但是由于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尚未完成工业化, 传统工业也并未完全衰退, 建筑、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仍然是国家重要甚至是主要的产业支柱, 大量民间和官方资本仍在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些传统行业,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 势必会造成文化产业本身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文化产业园区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

三、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完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条, 营造文化产业的生态化集群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天津市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建设完整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条”和“持久的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支持”两个大的方面。所以, 天津市文化产业园区要想跨入国内第一梯队的行列, 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需要完善天津市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条, 产业集群相比单兵作战最根本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获得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 从而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 进而促进区域或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一个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必然有着相对明确的结构划分, 它应该是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子行业的联合, 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的从设计、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结合在一起的产业航母。而天津市现在的文化产业园区, 大部分企业虽然从地理上聚集在一起, 但仍然走的是单兵作战的原则, 没有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 也就无法产生化学反应, 达到文化产业园区最初的建设初衷。弥补这一点的缺憾需要天津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有明确的规划, 创造完整的产业链条, 使文化产业园区拥有迅速把创意转化成为产品并销往市场的能力, 市场创造出来了, 园区自然就能够吸引到更多更好的公司前来加盟, 形成天津市文化产业园区的良性循环。

(二) 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投入力度, 由政府出面召开“创意产品博洽会”并立法保护创意产品版权

天津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府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由政府出面为创意产品寻找出路。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深圳的创意设计品牌博览会、湖北省委举办的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以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为例, 在会期间共吸引了来自英、德、韩、印尼、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嘉宾, 成功签约近百个项目, 签约金额7亿元, 实现了以会展推荐文化产品的目标。”这是一个很值得参考的例子。第二, 政府应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众所周知, 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和前提, 创意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创意产品是创意文化的外在物化, 创意产品和科技产品不同, 一旦流向市场, 其产品就很容易被复制和剽窃, 比如图书出版行业的盗版问题、工业设计领域的剽窃问题, 此类问题层出不穷, 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 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文化产业就会失去原动力, 整个行业也会失去活力。近年来天津市政府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如2010年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出台的《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为自主创新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具体措施》等, 为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天津市的知识产权现状和国内外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需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为天津市创意集群的壮大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结语

“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 创意的时代已然来临”, 21世纪必然是创意的时代, 天津市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 为了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经济效益, 在21世纪迎头赶上国内一线城市, 必然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虽然目前天津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无法担当起经济加速器这一重任, 但天津市制造业基础雄厚,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只要能够抓住机遇,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完善版权保护制度, 必然能够加快发展速度, 调整产业结构, 走出一条可持续、高收益、低污染的发展之路。

摘要:文化产业集群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目前天津市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诸如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条不完整、相关配套设施缺乏、创意产品与市场相脱节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产业园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成为制约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

上一篇:兴泰中学校长元旦献词下一篇:茶文化茶艺与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