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15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本学科,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还存在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试图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进行探究,明确它育人价值的内涵,对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发挥这一价值提出一些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1:

单元整体视角下小学语文教材育人价值的关联与反复

【摘 要】语文教什么?这是每一个教学者都要思考的问题。笔者看来,语文的教学从字词开始,却要从育人价值的引导开始发展。育人价值的挖掘如果从割裂的、单独的角度出发,那么对学生的引导就不能提升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层面。因此,应提倡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发掘文本传达出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育人价值;关联与反复

学语文,要学什么?作为教师,要教什么?这是每一个学习者和教学者都要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于教学者,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很难突破浅层次的教学,打不开格局,也很难引领学生到更高的层次。

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三观,这也是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育人价值如何体现?它体现在文本当中,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育人价值挖掘出来。但如果只是浅层次的挖掘,这不仅是对课标的浅层理解,也是对文本研究的浅层理解,就不能从更高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对孩子进行引导。如何能够深入挖掘,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单元整体教学会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

所谓的单元整体教学也就是把每一篇课文放在单元这个大的背景下,通过对比关联分析来进行教学,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思维、关联思维,对比分析的思维。

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到教材育人价值的挖掘上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一个单元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着不可抹杀的关联性,特别是在传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但是又各有不同,如何通过不同文本的对比关联分析,将文本传达的育人价值发挥得更加全面,更加开阔,使学生对某一个观点的理解不至于偏颇,从而引导学生具有更宏大的视野,是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的不二选择。

以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文本中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就非常有必要。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太阳是大家的》、《一面五星红旗》、《买木雕的少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这样写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读读本组课文,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从单元导读看,本单元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树立一种国际化的、世界一家的视野,培养孩子们爱好和平、平等自由的信念,也就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视野。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么浅层次的理解,并不算是深入挖掘了教材的深刻内涵。

只有深入研读整个单元的每篇深文,才能体会其中的不同视角。

《地球是大家的》是一首现代诗,它用太阳的东升西落,为全世界的人们带去光明和温暖来告诉孩子们,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和平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来共同维护。

《一面五星红旗》讲述的是一位身在国外的留学生用自己对于国家的热爱,得到国外友人尊敬与救助的故事。

《买木雕的少年》写的则是一位中国人在非洲旅游时的感人经历。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则表现的是中国人在世界其他国家遇到灾难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承担作为世界一分子的责任。

本单元课文,从世界是一家的理念开始,到我国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帮助而结束,中间穿插两个感人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相互回应,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思考它的育人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一面五星红旗》中一位中国留学生,宁肯饿着肚子直至昏倒,也不愿意把五星红旗拿去换面包,这种对自己祖国深沉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但是它传达的情感不仅如此。这位留学生爱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国旗拿在手上,绑在脖子上,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以国家为豪,以中国人为傲。当外国友人提出交换时,他拒绝了,最后晕倒在面包店的门口。外国友人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并对他进行了免费的救助。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尊重自己的国家,维护自己的国家,才能得到別人真正的尊重。同样,一个人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师长、孝顺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告诉人们,百善孝为先,这孝往小处说是对父母的孝,往大处说是对国家的忠。因此这篇文章的育人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爱国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是要引导孩子们如何去爱国,进而再具体到如何去尊重爱护自己的父母、师长,对他们进行传统的孝与忠诚的教育。也就是说,对育人价值的挖掘,对孩子的引导要落到生活实践中,要帮助他们具体到自己的行动中,才算落到了实处。

而《卖木雕的少年》又告诉了读者,中国人在比较困难的时期,依然无偿援助了非洲的兄弟们,所以中国人在非洲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特殊待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国家给予另一个国家的善意,而得到了来自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善意。也就是所谓的国富民强,国家好,个人才会好。但育人价值的引导不能仅仅就停留在对自己国家的自豪上,也要体现在对别的国家的帮助上。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该提升到如何努力做好自己,为国家出一分力上。

对孩子的引导,一定要落到生活实际,可以给出具体的方法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的层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践行才有作用。

《一面五星红旗》强调个体以对国家的爱感动别人,《买木雕的少年》强调个人因国家而受到礼遇。国家与个人本来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教师只是割裂地去传授、引导学生体会这两篇文章的价值观,那么学生的认知就是零碎的、片面的,认识的层次也会比较低。从单元整体的教学观出发,用整体的关联的理念来引导学生发现单元内不同文本之间传达的价值观,关注事物从不同角度呈现的不同方面,这对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事物本来就呈现很多的面貌。

这种关联,同一单元内不同文本的反复,其实也是在展现育人价值的反复,或者说通过一定程度的重复,达到了强化的目的。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个道理都要适用于教学工作。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把单独的文本放在大的背景下,关注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全面、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传达的道理,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才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作者:严文晓

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2:

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探究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本学科,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还存在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试图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进行探究,明确它育人价值的内涵,对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发挥这一价值提出一些建议。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对于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叶澜教授认为:“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运算符号和逻辑工具;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的能力。”由此可见,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看待学科的育人价值。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更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本文把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界定为对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及意义。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手段。他把学科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甚至认为“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和教育的最高目的一样,就是培养德性”。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本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具体包括成德、益智、立美和育心四个方面的价值。

(一)成德价值

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实现;二是间接的道德教育,即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语文学科因其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承担了更多的德育功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成德价值,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在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中实现品德教育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考虑利用这样几个手段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1.全面分析课文写作背景,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刻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对课文写作的社会背景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把握,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丰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利用课文中典型人物或感人场景进行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的典型人物或感人场景的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仔细研读,让学生慢慢地体会和感受这些典型人物或者是感人场景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以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

3.在写作中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是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重要方式。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意义的写作主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及情感体验。

(二)益智价值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益智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他们注意力的发展。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语文教学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和示范;另一方面,写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把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通常会让学生对课文中写得比较好的部分进行背诵。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背诵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背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4.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结合得非常紧密。因此,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想象思维和多元思维具有显著的作用。

(三)美育价值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体悟,使他们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语文教育专家阎立钦认为:语文学科教育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主要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来展开,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以及一些典型的表现形式的认真讲解,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课文内容所包含的自然美、心灵美和人物美,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欲望,进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内容美

首先让学生对文字美有所感受。语文这门学科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提高其审美情趣。二是发现自然美。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是通过品读作品中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来实现的。三是体悟心灵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研读及欣赏,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美,体悟典型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

2.形式美

小学语文课文的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课文文体的品读领会汉语的形式美。

总之,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从开始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到体悟课文所蕴涵的自然美和心灵美,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实现从对美的欣赏、体悟向创造美的转化。

(四)育心价值

对小学语文教育,叶圣陶先生提出“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塑造孩子美丽的心灵,即育心。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对课文的认真研读,对作者在课文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有所体悟。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往往会引起学生很大的触动,使学生对自己的情感或价值观有所思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达到语文教学的育心目的。

语文教育的成德、益智、审美和育心价值渗透和贯穿于教学全的过程,与整个教学过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小学语文育人价值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育人价值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存在泛化理解

语文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学科,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环境教育等。从本质上来说,这实际是对小学语文的育人价值存在过于泛化的认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小学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一个共同的目的。尽管相比较而言,语文这一学科比其他学科具有显著特点,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不能把语文学科看成是一门包含各类知识的综合科,把语文课变成了一个“大熔炉”、“大杂烩”。小学语文教学应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实现在其他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育人价值。

2.对语文育人价值的窄化理解

小学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因此,有些教师往往把语文这门学科的品德教育功能加以放大,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把语文应有的渗透性的德育功能加以扭曲,甚至把语文的这种育人功能理解得非常片面,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而对语文其他方面的育人价值,如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缺乏深入地挖掘和利用,造成语文教学育人价值实现的片面和残缺。

3.育人价值与教学过程相分离

由于对语文教学价值理解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本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放在次要的附属地位,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对学生进行一些生硬的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某一典型人物。实际上,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对作品进行研读,并不断感受和体悟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二)对语文育人价值实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对语文育人价值理解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语文学科自身、教师和考试评价制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现代语文学科自身还不完善

经过不断发展,现代语文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制定的课程标准缺乏明确性,指导性不强。尽管近些年语文课程标准不断完善,对语文学科的发展起到很大地推动作用,但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时过多地用了一些理论性的笼统的表述,存在很多的不够明确和缺少操作性的地方。

(2)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比如,对同一篇课文,有的教师过于重视课文的思想内容;有的教师则对课文的写作特点过于强调;也有一部分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不加分析,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和背诵,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2.语文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教师对语文教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过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对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把握不清、对课文和学生的解读不到位是影响语文教学育人价值实现的主要原因。

(1)对小学语文教学特有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语文具有德育渗透方面的优势,在审美和情感表达方面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表现形式。所以,要认识到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并加以充分利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好这一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文教学所包含的丰富的育人价值认识不到位,没有发挥好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影响了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实现。

(2)教师对语文文本缺乏深度解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文本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载体,对其缺乏深度解读。这就导致为了讲课文而讲课文的问题出现,对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发挥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对学生的解读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将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强加到学生身上,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不够。

3.语文考试评价制度的限制

由于语文学科的丰富人文性和教学目的的多元性,对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该做到从多个方面去着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语文的教学效果进行模式单一的标准化评价。这样,一方面不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重视语文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这种语文考试评价制度就显得非常不完善。

虽然在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比较重视,可是对何为语文素养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对如何培养这一问题同样也没有形成定论。在目前评价标准单一的考试模式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多地受“考试”这一指挥棒的指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寻求标准答案,抑制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三、实现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就成为关键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的发展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实施语文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要全面解读学生,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基础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所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有一个大概的估计等。

2.建立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以往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讲授的方法控制和主导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影响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关键是要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存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的甚至差异性比较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通过平等的对话,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

(二)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1.对语文教材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解读

对教材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实现。如果教师仅仅就教材读教材,缺乏对课文的文化内涵或价值意义的拓展和深化,这样语文教学就停留在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上面,难以实现其对学生所独具的育人价值。如果教师真能站到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解读文本,设计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发挥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因此,对语文教材的解读除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以及思想内容外,更要深度解读其对学生的发展意义。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对教材和学生的解读为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就难以发挥语文教学独特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思想品德、审美情趣的塑造,发挥好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3.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在完成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之后,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就成为实现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关键。语文课本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应是唯一内容,还要重视进行一些拓展阅读以及课外延伸活动。这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4.积极组织教学活动

在做好前述几项工作后,组织好教学活动就成为实现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重要一环。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将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挖掘出来,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

(三)合理运用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对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人文因素和审美因素进行不断地把握、体验和感悟,使知识不断丰富,品德、审美能力和情感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对实现这一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考虑创设的一定情境。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一个前提性的引领,起到导向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独立思考,感想、敢说,无拘无束地展开想象的翅膀,独立自主地去探索、思考,真正成为一个会自主学习的学生。

3.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要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让学生进入文本,产生学习的兴趣。

4.加强语文的课外延伸和拓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让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同时,可以考虑让学生走出课堂,广泛自由地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实现。

(责编 韦 雄)

作者:苗晓燕

育人视角下小学语文论文 篇3: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研究

摘 要:伴随我国育人理念推陈出新,如何推行“核心素养”,使教育内容更为高效,教育行为更为科学,成为教师需解决重要教育实践问题之一,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总结育人经验基础上探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學实现路径,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路径

在小学阶段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具有如下价值:第一,充实教育思想,助力教师端正育人态度,找准“核心素养”理念输出路径,实现构建优质讲堂教育目标;第二,做好教改工作,确保教师教改目标正确,教改结果可用,妥善利用小学教育资源,达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的;第三,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世界观,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然而,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受固有育人思想禁锢,未能妥善培育学生综合素质,降低核心素养理念应用质量。基于此,为助推新时代小学阶段语文育人事业科学发展,探析“核心素养”实现路径势在必行。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要点

1.以人为本。基于不同学年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加之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热情,缺乏学习动力,无法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成为语文讲堂“盲从者”,无法凸显“核心素养”实现价值。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感受,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实际表现,紧抓“以人为本”要点,打造互动性强、学习动力足、充满生机的语文讲堂。例如,教师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可在学生已经通读全文前提下鼓励其以课文内容为依托通过合作完成情景剧表演任务,提高语文学科教育互动性、参与性、人本性、趣味性,同时培育学生自信心、表现力、协作精神、理解能力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继而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2.根据教材实现“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在语文学科育人始末,为此教师需根据教材实现“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开国大典》教学时可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在进行《游子吟》教学时可渗透“孝道”思想;在进行《两小儿辩日》教学时可渗透辨证思维理念,助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这就需要语文学科教师了解教材内容,探寻育人深意,找准“立德树人”切入点[1]。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阻力

1.对“立德树人”的理解不够深入。当前有些小学语文学科教师仍习惯从自身视角出发审视育人历程,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语文知识并在学习进程中有更多收获,使“立德树人”教育停留在表面,最终无法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2.实现“立德树人”的方法较为单一。灌输式育人方法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进程中较为常见,例如教师在讲解《桂林山水》知识时会先示范阅读全文,将生字、生词罗列在黑板上,提出统一、封闭问题,如“怪石嶙峋、危峰兀立是不是可以诠释桂林山体之美”、“同学们喜欢桂林山水吗”等,学生甚至不用思考就可以给出答案,有些语文能力较差且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并不会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灌输式育人方式下丧失学习热情,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成效,阻滞“立德树人”的实现[2]。

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方略

1.深入学习“核心素养”,树立“核心素养”实现意识。“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强特点,一切有关知识技能、行为举止、价值观念的内容均可纳入核心素养范畴,为此教师应从价值态度、情感思想、行为习惯、技能知识等角度出发打造复合型语文讲堂,为多渠道实现“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草船借箭》教学时可应用STEAM思想,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文章内涵前提下通过实践“再现”草船借箭情境,还原其中的经典场景,有的学生利用废弃雪糕棍、布条制作首尾相连的船体,还有的学生用沙化描绘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继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丰富实现“核心素养”的路径。例如,教师在进行《郑人买履》教学时,可先为学生展示一组《郑人买履》绘本图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图片内容讲述相关故事,旨在培育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语文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独立思考等能力,在削减语文育人阻力同时达到实现“核心素养”目的。再如,教师在进行《为人民服务》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实例进行探讨,而后利用IT技术播放一段火灾、洪水、地震等救灾视频,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敬党意识,提升自身思想觉悟,提高语文学科“立德树人”质量[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的实现是推动小学阶段语文育人事业良性发展必由之路,为此教师需在充分了解“立德树人”内涵前提下树立“核心素养”实现意识,丰富实现“核心素养”路径,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育人活动,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上汲取语文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落实新时代小学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论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6):4.

[2] 魏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19(30):136.

[3] 刘颖.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考试周刊,2019(59):38.

作者:文静

上一篇:大学生购物网络营销论文下一篇:行政强制制度及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