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21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实施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学习历史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而且为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哲学视角下初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哲学视角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1: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对策分析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以核心素养为圭臬的教学改革措施受到广泛关注,其不仅强调以主题式教学为引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确保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历史核心素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大概念教学”这一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映入各历史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眼帘,既为初中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又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道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初中历史教学从以往“碎片化”教学逐渐转变为“整体化”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意义

(一)突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大概念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具体而言,将大概念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中的某一专题或者某一单元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与概括,确保学生能够亲身感受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进而透过历史事件感悟爱国主义情怀。另外,大概念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历史学习气氛,全面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二)强化历史教学的关联性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既能够切实在历史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良好的关联性,又能够进一步强化每一时期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对学生形成结构化的历史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教学模式,在充分围绕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当前时事与历史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另外,开展大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各主题间的关系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不同主题之间的关联性,明确每一时期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从而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提炼主题,明确大概念教学路向

所谓历史教学主题,即统摄历史学科某一类知识的大概念,不仅具有综合性、概括性以及抽象性等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稀有性与隐秘性,属于核心知识中的核心内容,很难轻易地被挖掘出来。因此,若想进一步强化指向核心素养的历史大概念教学模式,则首要步骤是遵循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原则,寻找与提炼主题。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原则为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抽象与直观相结合原则。其中,科学性原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实践。通过概念等辩证分析,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矛盾性,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启发性原则是教师在历史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历史概念为出发点,对现实情况提出自身看法与观点,以驱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系统性原则需要教师将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进行融合,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历史概念体系,驱动学生概念迁移水平提升。抽象与直观相结合原则是通过历史概念、历史表象分析,推进学生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从而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有效提升。

在有效掌握历史大概念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在哲学视角方面,所谓哲学,即人类对于世界主观和客观理解中最本质的看法,并且能够切实反映出宇宙一切事物本质特征与基本规律的学科。古往今来,虽然历史事件千变万化、史象纷繁复杂,但是均能够从唯物主义视角对其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解析。在歷史学科视角方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历史学科概念属于为数不多的“大概念”范畴,不仅能够在历史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且能够充分揭示历史学科中的事务与史象,切实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哲学概念、共同概念等贯穿起来,进而为学生构建出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

(二)解读课标,明晰大概念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须遵循的基本路向,又是借助各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大概念教学模式应严格遵循教学路向,切实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历史教学的落脚点。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前导”为例,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应明确如下教学目标:其一,认知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思想解放”大概念下,其与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及启蒙运动等的相关史实;其二,技能目标。借助图表为学生呈现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前导”核心架构的历史认知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其三,情怀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深入理解“思想解放”这一大概念历史地位及内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历史价值观以及人文情怀等,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会影响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过程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秉承的教学理念、选择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初中历史教学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所能达成的效益和影响进一步提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就要对教学目标做出相应的优化,从核心素养教学的展开来看,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从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角度着手细化,结合教育内容,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方向,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牢牢记住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

(三)架构知识,夯实大概念教学基础

引导学生正确架构历史知识,能够确保学生对某类历史知识形成体系化、整体化及系列化的思维,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其对于历史知识产生零散化与碎片化的思想倾向。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呈现大概念认知示意图(如图1所示),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其二,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自动力及框架力,教师应严格依据大概念的内涵与主旨,将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性勾画出来。与此同时,基于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教学模式中,为学生构架知识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史实,如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百家争鸣等跨时空的历史事件,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大概念统摄下的横贯中西、纵观古今的史事认知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当中面临较多问题和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往往无法有效地掌握知识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眼中历史知识是较为分散的,并没有形成体系,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着较多的困难,记忆压力也相对较大,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事实上,在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这种联系、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养成,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而让学生将知识点梳理成体系,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应用能力

图1 历史大概念认知体系示意图

(四)设计活动,营造大概念教学氛围

由于历史学科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包容性等特点,加上新课改下重点强调教学内容情景化与活动化的基本原则,因此,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大概念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巧妙且极具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能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史料研读是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中最显著、最基本以及最常见的手段。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史料研读的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沟通与交流,既能有效调动学生历史兴趣,又能促使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隔空對话。以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句话中所涉及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谁?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之间有何关联?有效拨动学生的史料研读好奇心,并利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及系统思维等方式,寻找到科学、合理的史料解释,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实践类教学方法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是较高的,学生的参与兴趣也相对较高,教师要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龄特点,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应用实践活动让课堂教学的氛围有效提升,同时也提高学生知识理解吸收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在实践中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五)挖掘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与视角解决问题的能力、史料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及时空观念,培养核心素养与形成正确历史观念的核心是夯实历史学科基础。传统单一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向学生“喂食”,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采食”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习越来越被动。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还应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理念进行充分理解与掌握,反复研读初中历史学科教材,不断挖掘教材中能够体现核心素养的成分与涵盖历史内涵的养分内容,以此精准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髓,从而将历史基本史实与核心素养相结合传递给学生。由于历史的抽象性与久远性,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且难于理解。因此,教师应挖掘与生活实际相近的元素,化繁为简、由小见大地融入教学实际中。比如,当在讲述我国对外开发与参与国际合作的原因与意义时,应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如当地的影视作品和历史沿革,通过对古今变化与发展的审视与分析,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为自己所用。历史联系实际能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有生命、可触摸,强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历史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现阶段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通过生活情境、生活片段、生活问题的有效引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消化吸收理解历史知识,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要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和特长,以生活为跳板展开历史教学。

(六)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任务是教师针对教学育人目标所设置的具有真实情景的驱动问题或问题链。学生在对问题探究的强烈求知意愿下会生成学习的驱动力,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找出问题解决的路径,并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探究,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讲述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创作者与学习过程的激励者。例如在“戊戌变法”的讲授中,教师就可以针对课程任务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设计驱动问题:早期维新派的思想诉求会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吗?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就要以教材知识中的客观历史背景为基础,站在历史时空点思考问题。当学生在解决驱动问题后,不仅能够深度理解历史史实的逻辑关系,还实现了对课本知识认知与思维层次的超越。问题是学生思维运转的引擎,围绕教材知识设计真正能吸引学生、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驱动问题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历史背景进行辩驳、互证、合理推论,驱动型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作为切入点,还应把培养学生的探索性与批判性思维作为目标,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学科素养与历史意识的形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大概念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突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整合为具有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对学生历史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并通过明确教学路向、明晰教学目标、夯实基础知识及营造教学氛围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历史奥秘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历史学科教学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育人价值,切实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邱瑞玲)

作者:吴晓华

哲学视角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实施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学习历史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而且为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文章主要是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初中

一、 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出发点,是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指标。

二、 初中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多种优秀的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初中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认识当前中国发展的国情,尊重并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学生民族自信息以及民族自豪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例如,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发明无一例外地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教师在开展历史学科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理解和认识,感悟和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学生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热情极大地发挥,提升历史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有助于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知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也就是本民族具有的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精神。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来临,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向学生渗透奋斗精神的意识和理念,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世界的意识和视野。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力度,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初中学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时,应该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利用自身具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战胜挑战。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学习体系,引导学生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适应时代变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助于了解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

如果站在哲学角度分析的话,任何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无一例外的都是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过程,只有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满足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新事物才能以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展示在人们面前。历史的发展已经不止一次地向世人证明,只有真正地走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在满足民族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经历了分分合合,但是最终都走向了统一,而这也是经过历史检验。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不仅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趋势,同时也是自身强大生命力的真实体现,这些历史事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例如,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是中国历朝历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且都在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努力。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这一理念更是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这一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渗透给每一名学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其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维护中国统一的形象,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实现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有助于培养个人和家国理想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历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法割裂的,通过对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分析发现,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都将造福他人、造福社会作为其人生的理想。由于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理念两者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个人理想必须在国家理想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国家理想的实现,需要个人的发展作为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于初中生而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针对正处在树立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的学生,教师必须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与中国梦一致的目标,利用历史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感染和熏陶学生,才能使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一)通过历史事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历史事件在历史教学中,其意义较为重大,所以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合理地融入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初中历史知识学习意识,加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力度。比如,学生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夏、商、西周的兴亡》《大一统的汉朝》《贞观之治》等历史知识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实现了统一、安定,国家经济才能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生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不仅学生的爱国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越来越强。所以,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地告知学生爱国主义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一颗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决心,坚决不做任何违反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将爱国主义作为推动自己成长的中心。

(二)通过历史教训渗透忧患意识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开展时,引导学生积极努力,不断提升自我,然后通过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相关素养的培养,以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社会不断地发展,社会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强,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不进步必然会被社会淘汰的忧患意识。比如,莱特兄弟在发明飞机时虽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他们在忧患意识的引领下最终还是发明出了飞机。正是因为忧患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忧患意识,才能在更好地接受和学习知识,忧患意识的树立为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的生存下去提供了支持,教师必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优化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運用历史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事件成就各路历史英雄,历史英雄的出现验证了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这些历史不但是由一幕幕伟大事件造就而来的,同时也经过了历史人物的验证。通过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分析发现,其中出现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验证,造就了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引导学生养成了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应该在历史教学内容中融入历史人物,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历史名人的同时,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知识学习意识。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历史知识时,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详细地向学生讲述孙中山线上创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民族的利益,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学生在学习这一历史人物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名人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以及一切有损国家利益和荣誉的意识,感受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效果。

(四)挖掘历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牢牢抓住这一优势,深度地挖掘历史教材中涉及的爱国主义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就目前来说,初中历史教材中具有的能够激发初中学生爱国情怀的素材可以详细地分为明显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素材、隐性素材以及中性素材等几种类型。这些内容丰富的爱国情怀素材不但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便利,深度发展历史教材中蕴藏的爱国英雄事迹,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为初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提供内容丰富的素材。

(五)借助角色扮演中体验爱国情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针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简单地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是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拓展到各个实践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领悟、掌握历史知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自然也会随之越来越高。这种以实践参与为主导的初中历史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历史知识,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讲述历史故事情节的方式,理解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意义,然后通过自我教育将历史知识灵活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开展以爱国人物、事迹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演讲主体认真查阅史料,然后根据自身的观点,总结演讲主题,才能在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促进学生爱国精神培养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 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虽然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整节课讲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教学方式,但同时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寻找问题切入点,从不同的视角影像和感化学生,加强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力度,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历史知识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龙布加.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7):284.

[2]陈维.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文史博览:理论,2019(9):84-85.

[3]兰井学.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C].2019:25-26.

[4]谢登伟.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初探[C].2019:78.

[5]孙静.如何利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104.

作者简介:

谢云云,甘肃省定西市,云田初级中学。

作者:谢云云

哲学视角下初中历史论文 篇3: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推理式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 要:推理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灵魂和关键所在,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进行历史事件关系的把握、历史逻辑思维的判断,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广角度认知和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和理解应知应会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借助思考、推理、演绎等方式把握好历史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历史推理渗透和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以此助力初中生唯物史观的形成、家国情怀的升华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本文主要以核心素养为视角,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推理式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推理式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 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素养主要包含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主要指的初中生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看法与认识。时空观念则是初中生能够以空间和时间为依据进行历史分析的展开,从而强化学生对史实内涵与特点的有效学习和准确把握。史料实证主要是初中生借助自己所收取的资料强化历史辩证分析能力的展开。历史解释则是初中能够以史料的运用进行具体史实解释的方法与能力,而初中阶段的学生一旦具备较强的历史解释能力,那么他们就可以从历史表象中进行历史本质的推理与分析,强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各个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国情怀主要是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发自内心的家国感受,基于国家的热爱、民族自豪感的产生等多种高尚情感的展现。借助上述分析,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是以初中生历史认识、分析、解读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仅仅将学生局限于历史知识之内,而应当尽可能地将历史分析、史料解读、历史推理、个人观点见解表达的机会提供给他们,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

二、 推理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及实施过程

推理式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或问题的提出,强化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帮助和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思考与讨论,从而实现学生自身独特理解的获得。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强化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历史思维发展空间,教师应当注重以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为实际,强化推理式教学方法应用,以此强化学生推理探究欲望的激发,实现和谐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推理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历史知识描绘,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知识或历史事件感性认识,学生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或者个体化的探究行为进行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推理,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掌握、历史思维的进一步活跃与发散。教师可以强化对模型、图片的恰当运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历史事件、更加深刻地展现历史内容、历史人物,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历史思维的启迪和历史情感的渲染。

三、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推理式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强化反问推理式教学应用

反问式推理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以相反的问题角度或者其他角度为出发点进行问题的提出,强化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学生深刻认知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与本质,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比如,在进行《鸦片战争》一章节教学中,教材中提道:在传来中国禁烟的消息之后,英国决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反问式推理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如果林则徐没有发起禁烟运动,那么英国也就不会发生侵华战争了,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说说你的原因。在问题提出之后,很多跃跃欲试,想要结合自身的思考和观点进行回答。有的说道,禁烟运动仅仅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一个借口,如果没有这个借口,那么他们也会找到其他的借口,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讲到,英国侵华战争主要是由当时的国内和国际情况所决定的。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推理探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运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这一问题的推理与分析,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

(二)强化启发推理式教学应用

启发式推理主要是以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为依据,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有效启发,从而实现正确结论的得出。比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照如下的逻辑思维推理强化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即从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到农业手工业发展再到商品经济活跃,最后到资本主义萌芽。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明太祖朱元璋实施休养休息政策的历史背景、主要目的、具体举措和产生作用分别是什么?②当时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个方面?产生了怎样的结果?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发展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表现?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特点与标志、地点与时间分别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④③②①的顺序组织学生开展推理启发。不管采取哪一种推理方式,都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知和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等,更加清晰、深刻地认知和理解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原因。

(三)强化判断推理式教学应用

判断式推理主要指的是以史实为基本依据,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强化学生推理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基于历史结论的是与非、对与错做出自己的判断。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國”这一科学论断,主要是基于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比、反映以及总结与判断。由于这一问题中包含了很多的史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回答;①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为什么都会失败?②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③辛亥革命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失败?④北洋军阀对中国实施了什么样的统治?蒋介石基于中国前途命运是如何考虑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斗争的?以上重大历史事件都充分证明:包括新老军阀、资产阶级、农民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都难以将反帝反封建的重任承担起来。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将三座大山推翻、将新中国建立起来,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四)强化类比推理式教学应用

类比推理式主要是将那些有着共同属性的历史问题充分地梳理和归类,并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帮助和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异同点找出来,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与真谛奥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这样对于学生鉴别能力的发展提升都是极为有益的。①强化纵向之间的比较与推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带领进行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的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基本性质、战争参战国家、战争的结果、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及其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将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充分找出来,让学生在比较和推理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程度远远高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带给中国的灾难是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这样的类比推理式教学可以强化历史发展轨迹的展示以及历史发展深度的揭示。②强化横向之间的比较与推理:公元前5世紀东西方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主要是赫拉克利特以及孔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他们提出的观点进行充分对比,这样的同时期的类比推理能够将历时发展的相互联系显示出来,强化历史发展广度的揭示与拓宽。

(五)强化扩散推理式教学应用

扩散推理式教学主要是将某一个问题作为关键和核心,从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和推理,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深入思考和探究,实现多个知识的重新组合,强化知识的有效掌握,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推理获得多个答案,而且能够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启发,还能够强化学生变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创造精神和积极性的激发。比如,在进行初中历史《明治维新》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对明治维新实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主要意义与价值以及明治维新存在的局限性,教师可以以这一问题为中心强化学生的思考与推理:①你是如何对明治维新进行评价的?②日本历史上曾经有两次极为重大的改革,这样的改革基于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③你是如何对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间进行比较呢?两者之间的异同是什么?④明治维新将日本带入到资本主义道路之上,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则未能产生理想的效果,你是如何分析的?借助这样的一个题目的多种推理、比较与扩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更加牢固、扎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强化了学生知识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应用,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中更好地认知和理解初中历史知识。

四、 结语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这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高度契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借助反问推理式、启发推理式、判断推理式、类比推理式、扩散推理式教学的应用与实施,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历史知识,体验和感悟历史内涵与精髓,在主动思考、推理、演绎、归纳、探究中实现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黎藜.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19(4).

[2]夏宏业.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2).

[3]茧楠.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6).

[4]郭继红.对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外交流,2019(2).

[5]刘颖.引导推理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4).

[6]温璐.引导推理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17(12).

[7]谢良梅.历史推理的逻辑规律与教学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2017(12).

作者简介:

吴翠玲,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迪口老区中学。

探究本文是建瓯市2019年度教育科研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推理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B19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吴翠玲

上一篇:一体化教学会计教学论文下一篇: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