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下护理专业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知识爆炸、行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创新,校企合作视域下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护理行业的需要。校企合作视域下的人才培养使得双方兼融彼此的优势,能够在人才的培养中各取所需,实现双赢的局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下护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模式下护理专业论文 篇1:

医养结合模式下民办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摘 要]目的:为了解我国目前医养结合医疗单位护理队伍及民办高职护理护生从事医养结合行业的意愿。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笔者所在的民办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2018级在校140位护生进行自拟问卷调查,统计护生对从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工作的意愿程度及影响因素,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当地一所医养结合医疗单位的从业人员进行实地调查。结果:87.5%的民办高职护生和40%的本科院校护生对从事医养结合养老护理工作有一定兴趣,对医养结合的认知程度、从业环境、护患沟通、老年人慢病管理、发展空间等因素对护生从业意愿影响显著。结论:民办高职院校护生对医养结合的认知一般,相关院校应采取措施加强护生医养结合认知教育,促进护生观念的改變;扩宽医养结合护士的晋升渠道;提高医养结合护理人员的荣誉感。

[关键词]医养结合;民办高职护生;从业意愿;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5.129

1 前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强调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6年)》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1]。且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22—2030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25%[2],与此同时,需要关注的空巢老人、需要看护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特殊的老年人群体比例也有显著的提高。在健康中国的战略下,医养结合将有望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新型养老模式。为了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加快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积极应对现状,积极推进长远的准备工作,自“十二五”以来,国务院及多部门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到2020年在中国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的战略部署,将医养结合工作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这样才能使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更好地感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护理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可塑性强,其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强,可以胜任养老护理机构护理服务工作。郝玉玲[3]、黄铁牛[4]、万婕[5]、王开[6]等对不同学历的护生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行业进行调查,发现主要不同学历的护生对从事养老行业的意愿普遍不高,主要原因为收入待遇、职称晋升、工作环境、职业认同等。但是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护生研究就少。文本就目前我国医养结合护理队伍现状及民办高职护理护生从事医养结合行业意愿对一个机构两个学生群体进行研究,为未来进一步探究如何引导高职护生从事医养结合养老护理行业奠定基础。

2 医养结合护理队伍现状

佘瑞芳等[7]经过长期研究指出,医养结合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养老机构内的患病老人,服务内容除了生活照料、康复指导外,还包括日常门诊、突发疾病抢救、临终关怀等。机构还应针对机构内的所有老年人定期组织体检,做好疾病预防。由此可以看出,医养结合型护理专业人才既不同于医院内的老年病房护士,也不同于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更不同于养老机构中的社区护士。医养结合型护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承担起在医养结合服务中护理者、管理者、照顾者、协调者、代言人和保护者等诸多角色。此外,医养结合型护理人才不断学习,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担起重任[8]。

2.1 供需求不平衡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有1.5亿的老年人群罹患各类慢性疾病,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400万,这意味着至少需要1000万名护理人员才能满足这些老年人群的护理需要。但是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注册护士400万,而我国养老机构现有护理人员仅60万人[9]。

为满足社会需要,我国各地高职院校均开设老年与服务管理专业,据2017年数据显示,已有约159所学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10],但是学校同时又面临着招生困难[11]、师资不充足、实训设备简陋、教学条件不足、教学方法不到位等困境,人才供应速度远远无法满足老龄事业的发展需求[12]。对于慢性病老人急需的健康管理专业更是招生甚少[13],在我国15万个国人才配一个健康管理人员。我国老年护理和社区护理起步晚,近年来各医学院校也陆续培养老年护理和社区护理人员,但是,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数量仍远远不能满足[13]。

不仅如此,人才流失严重,每年全国各大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只有极少数人进入与养老相关的机构工作[14]。据了解,2018年湖州市全社会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9622元,私营单位为47316元,湖州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护士平均年薪尽管在8万元以上,远高于湖州平均工资。但是该院人员仍然流失严重,仅2019年就有20余位护士离职。

2.2 职业素养水平不高

到2018年年底,我国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58.3万人,其中养老护理员3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3万人(医师25701人、护士40440人、康复师9517人、心理咨询师5203人、社会工作者17016人)、工勤人员15.2万人。对我国当前的养老服务行业分析,不难发现专业人才紧缺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同时还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低、持证率低、流失率高、培训时间短、工作满意度差、人员稳定性差等问题。持证上岗的不足10万,现有养老护理员以36~65岁家庭妇女和下岗工人为主,高中以下文化占79.04%,即使是专业的护士比例也低且以初级职称为主。以湖州一家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例,具有高级职称的护士仅2人,中级职称的10位不到,其余多是初级职称。多项研究显示,养老机构入住率低、服务质量差,入住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15~18]。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整个养老服务行业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行为进行更好地规范,帮助养老护理员学习提升职业技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民政部组织制定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培训内容和标准,但由于现实种种原因较难严格执行。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接受了单位内部开展半个月左右的岗前培训就开始工作,有些甚至连岗前培训都无法保证。如52.7%的天津市民办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没接受过任何培训直接上岗[19],温州市的岗前培训率仅为45.3%[20]。教学内容大多以老带新进行学习,培训机制不健全,培训流于形式[21]。又因继续教育及监督体系的缺失,养老护理员上岗后,由于工作繁重,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学习提高学术业务能力,加之工作后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少,业务能力的提高主要来自经验的积累。后期工作能力、职称难以提升,中级、高级和技师岗位形同虚设。

3 高职护生及本科护生对医养结合的认知程度及从业意愿

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指出:促进职业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对职业院校而言,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要对应用型医学人才加大培养力度。目前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比近70%,高职学历护士占47.9%,因此尽早吸引年轻有专业知识基础的高职护生加入医养结合行业,可有效缓解医养结合行业即将面临的护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多位学者从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离职意愿、职业发展状况等角度研究了护生从事医养结合行业的意愿[22~23]。

3.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高职护理学生80人,湖州师范学院2018级本科护生60人,共140人。

3.2 研究方法

(1)方法。以教育部高校卫生司2002年10月“关于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制定护理本科生对老年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表等为基础,编制了“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对医养结合行业认同和从业意愿调查表”,调查表共15个问题,包括三大部分:一般情况、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认知情况、医养结合从业意愿情况。现场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回收率100%。

(2)结果。结果如表1~表4所示。

(3)讨论。从择业意向上来看,有87.5%的民办高职护生不排斥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工作,有40%的本科护生不排斥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工作,说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行业还是比较容易被高职护生接受的。

从对医养结合行业的了解情况来看,有53.74%的民办高职护生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机构,60.47%是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基本没有通过学校教师授课了解。这反映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高职护生进行专业引导、择业指导、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就业意愿情况来看,不愿意从事此行业的占12.5%,62.5%的护生持中立态度,40%的护生愿意从事该行业。中立或不愿意从事的原因主要为环境因素、沟通因素、老年人疾病因素,但是和其他公办院校的护生相比,收入待遇和发展空间因素影响民办院校护生不从事医养结合的比例不高。

4 结论

4.1 从事医养结合是民办高职院校护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到,大部分民办院校高职护生对医养结合有一定兴趣。且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招聘护士不再以中专为主,希望能有更高层次的护理人才。仅以湖州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例,目前机构中50%以上护士为大专学历。

4.2 民办高职院校应加强医养结合相关人才的培养

民办高职院校护生不愿从事医养结合行业的护生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对医养结合的了解情况不深入及受传统养老行业认知的影响。院校在专业教育上加强引导,例如在开设《老年护理》课程的同时,对护生进行医养结合前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医养结合的工作性质。产教融合,组织护生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参观学习,丰富护生关于医养结合和养老护理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升护生对医养结合行业的从业意愿。

4.3 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及养老服务行业护士的发展空间及扩大晋升渠道

部分护生与护士不愿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就业的原因为担忧发展空间不大。为吸引更多的护理人才投身此行业,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进行优惠政策制定,可對民营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的护士制定切实可行的晋升制度,不以论文为主要的晋升标准,应该以多种综合的符合实际的,特别是他们工作能力方面的标准来晋升,以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

4.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养结合及养老服务行业护士的荣誉感

随信息化普及,护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社会媒体应加强对医养结合的宣传力度,提升医养结合的知晓率;加大宣传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提高其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医养结合行业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翟振武,郑睿臻.人口老龄化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探讨[J].人口研究,2016,40(2):75-87.

[2]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3.

[3]郝玉玲,孙书勤,张丽,等.高校涉老专业本科生职业认知与从业意愿调查[J].护理研究,2016(11):1309-1313.

[4]黄铁牛,陈美林,余悦,等.护理专业学生从事医养结合工作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9):78-80.

[5]万婕,杨晓玲,刘连,等.护理硕士研究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及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意愿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11):116-118.

[6]王开,王玲,马祥,等.不同层次护生老年护理择业意愿及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2017(20):2510-2512.

[7]佘瑞芳,谢宇,杨颖心,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6):79-80.

[8]刘文红,彭佳琳.护理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8):1023-1024.

[9]李丽贤.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N/OL].经济日报,2016-04-04(04).

[10]王昕.2017年全国最新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名单[EB/OL].(2017-04-08).[2018-06-04].http://www.ccutu.com/69131.html.

[11]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2(7):53-60.

[12]王雪辉.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J].老龄科学研究,2015,3(11):41-50.

[13]赵芳,刘清峰.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培养现状[J].智慧健康,2016,2(1):9-13.

[14]狄婷婷,秦博文,吕瑞芳.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建设情况及前景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6):764-765.

[15]伍宗云,张福顺,李同归,等.养老机构护理员现状调查[J].社会福利,2017(7):49-55.

[16]韩静,唐娟,张晓萍,等.徐州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现状调查[J].重庆医学,2016,45(23):3260-3262.

[17]马杰,唐靖一,殷志刚,等.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人员培养体系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7):1-4.

[18]张会君,黄菲,尹娇.辽宁省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65-2567.

[19]陈卓颐,陈伟然.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72-74.

[20]史艳婷,余昌妹,刘慧,等.温州市养老护理员工作与培训及执业现状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0):3340-3342.

[21]孟园,冯小菊,刘喜文,等.陕西省西咸地区养老护理员现状调查与培训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7):114-115.

[22]孟润堂,胡樱,宇传华,等.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现状与护理人员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5):1791-1796.

[23]田义华,赵庆华,肖明朝.重庆市养老机构护理员工作认知與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612-614.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钟兴明(1963—),男,汉族,浙江湖州人,主任医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作者:何惊惊 钟兴明 沈丽娟 胡泉东 袁永键 陈梅

人才培养模式下护理专业论文 篇2:

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在知识爆炸、行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被创新,校企合作视域下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护理行业的需要。校企合作视域下的人才培养使得双方兼融彼此的优势,能够在人才的培养中各取所需,实现双赢的局面。通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视域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其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需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工学结合、院校合作等,中职护理的学生能够提早感受医院氛围,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带动了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精准地契合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具有精准性,注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护理人才的培养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岗位设置和调整课程体系,使其满足于校企合作视域下双方共同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成为一名专业知识达标、专业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使得中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适用性,能够为社会更为精准地输送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护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1、校企合作视域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1.结合护理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社会需要和护理行业的发展为核心,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标准的设定要与社会和企业岗位所需人才标准相一致,并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相接轨,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护理专业人才。

2.根据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建设

根据护理岗位的工作流程以及医院不同科室的要求来制定不同专科护理常见工作任务。首先要对医院临床护理人员所在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工作,根据专业护理专家的联合汇总,来确定护理岗位常见护理工作任务,对于常见护理工作任务依托知识、技能和素质来展开调研分析,以此来制定最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实践技能培养

护理是一门理论与技能紧密联系的课程,实践内容占比较重,因此,在中职院校护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以技能达标为底线,以精益求精为目标。围绕护理人才的技术实践能力来展开,并且具备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专业的职业素养、能够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综合应用技能的能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主要依托于实践教学来展开,构建中职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1]。

4.打造护理师资团队

打造校企合作双元制师资团队,首先要对师资团队进行培训,及时更新教师自己的知识库和技能规范,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不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既具有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又有较强的护理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技能,能够使教学改革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去,为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师资基础。

2、校企合作视域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应用

1.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体系的设定中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定要以护理教育目标为核心,根据社会以及医院岗位护理工作过程对校内护理专业课程进行重组,优化整体课程体系,明确哪些是主干课程,哪些是非主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课,能够将这些课程的占比和顺序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构建具有内部互通的整体结构。坚持护理专业人文素养的培育以及实操能力的培育,让人文素质与职业基础课程相辅相成,设置合理的比例。对于整体课程的设置中要在护理知识的基础上加设临床专业护理核心课程,使得课程的构建具有实效性、实用性。课程的设定中实践教学占比略重,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让学生在实践场地中加强基础知识与专业护理技能的熟练度,在场地的设定上,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版块,初级实训场地是校内模拟仿真护理实训基地,高级实训基地是校外医院各个岗位中的实训基地,能够增加实训课程的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操训练。聘请一些三级医院的护理操作能手来校定期为学生进行临床知识的传授,确保了校内教学与临床实践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以工学结合为出发点,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1+X”证书制度下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明确社会护理行业的动态,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所需,尽快持证上岗。在人才培养的方向能够与医院做对接,实现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了三方共赢的局面。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上,要以通科护理人才培养与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为核心,满足医院各个科室对于护理人才的需求,针对一些护理人才急缺的科室进行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诸如,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科室对于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较多,根据国内外护理行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先进的职教理念来实施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临床需求不断调整校内专业课程设置,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操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快速上岗的护理人才[2]。

3.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落实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的建立

根据校企合作,设置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专业的师资团队,构建师资梯队。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建,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组建一批校内校外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团队,校外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与实际临床实现零距离教学。能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深造。

结束语:

中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医疗护理行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要以卫生保健服务为核心,依托不同医院不同的岗位特征以及对护理人才的实际需求来展开,能够使培养的护理人才满足社会所需,通过“1+X”证书制度,让护理人才在校企合作视域下不仅拥有丰富的实操经验还能具备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护理人才快速融入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丽娜,李经春,何木全.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0):22-24.

[2]高正春,何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06):11-13.

作者:高志萍

人才培养模式下护理专业论文 篇3: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尽管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专业技能的动手能力不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有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推出了“1+X”证书制度,并于2019年4月开始实施“1+X”证书试点工作,确定了参与首批试点的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其中就包括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等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对于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既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又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为社会培养大批复合型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就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不断提升,以往单一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及发展方向。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姜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自“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至今,暴露出护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为例,探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及方向。

1、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护生对于今后从事老年照护工作的意愿不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护理存在的人员缺口较大,但护生认为照顾老年人又脏又累,既辛苦工资待遇又低,对从事这项工作普遍意愿不高。二是针对“老年照护”护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足,当前所开设课程多以老年康复学、老年护理学等常规课程为主,在知识技能方面多倾向于老年慢性病、常见病的护理,难以兼顾到老年人真正的生活照护,更无法满足其身心需求。三是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师资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及校外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间在“老年照护”方向课程的融合上不深入,互助教學模式及师资力量均有待完善和提升。四是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不足。当下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均以临床护理为导向而建设,护理技能实践多围绕老年慢性病、常见病护理来开展,“老年照护”所需的技能未能完全囊括,需为护生创造“老年照护”方向的实训条件。

2、1+X证书制度下护理专业“老年照护”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2.1 强化护生职业意愿培养

针对护生就从事“老年照护”工作意愿不高的现状,强化对其职业意愿的培养,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一是加强思政教育,一方面在公共课程中除进行思政课程的重点建设外,还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其始终,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三观。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也应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及思想修养,从而让护生对“老年照护”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价值感得以增强[1]。二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进社区、入家庭、上养老机构等场所进行观摩学习,为学生创造与老年群体沟通交流和相互接触的机会,以加深护生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从思想上提高对“老年照护”的实践认知。三是聘请具丰富“老年照护”经验且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过硬的资深护理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向护生传授课程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通过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待方式帮助护生掌握有关养老照护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对“老年照护”形成正确认知,提高其“老年照护”方向的从业意愿。

2.2做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设计

在1+X证书制度下,要想提高护生专业技能,就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促进“老年照护”方向课程体系的完整齐全,同时将护生必须具备的相应的“老年照护”的技能等级及其标准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并对现有“老年照护”专业内容及技能实践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如职业技能中涉及的饮食照护技能,设计的对应课程为基础护理学中的患者饮食护理营养与膳食,护生需掌握的实践技能包括营养餐的配置及鼻饲技术。通过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及整体设计,确保护生掌握“老年照护”中的实践技能。

2.3重视“双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实力雄厚的护理专业教学团队

护生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团队的精心教导及实践训练。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及“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选派校内专职教师下沉到医院老年病区、养老中心、医养结合医院等机构潜心学习“老年照护”的新技能、新知识,并将所学应用于教学之中[2]。另一方面在校内成立以学校与医养结合医院等团队形式合作的护理教学团队,开展“老年照护”教育教学工作,为“老年照护”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4强化护理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护理技能锻炼的实训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院校间的合作,与医院老年病区、养老中心、医养结合医院开展相互间的合作,创新育人新模式,双方就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共同参与并制定,在教学设施、实施设备、场地等方面展开交流互动,共同培养“老年照护”护理专业人才,以为护生提供护理技能锻炼的实训实践机会,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及实践应用能力,以胜任“老年照护”这一职业。

综上,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为“老年照护”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不仅有助于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竞争优势,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牛杰,南桂英,才晓茹,等. 1+X证书制度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26):5.

[2]王新.老年照护1 X证书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合[J].信息周刊,2020(3):1.

作者简介:陈瑶,1992.03,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20ZCY154。

作者:陈瑶

上一篇:建筑规划协调下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护理质量管理的骨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