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迅猛,而高职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现有的文化产业相适应。根据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难点提出“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为导向,明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现有的教学体制,确立校企结合”的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订单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订单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论文 篇1:

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与路径

摘 要 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走区域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合理选择。湖北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从理念、内容与路径等角度进行系统探索。借鉴湖北省高职院校经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规格,以开放性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创新路径;湖北省

进入2000年之后,湖北省高职教育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在不断推进。2006年实施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以来,以示范(骨干)校及其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湖北省各高职院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破传统学科体制,坚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湖北地区高职院校的实践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要不断适应区域产业调整,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还需要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理念、内容与实施路径等方面系统地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视域下的高职教育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同的学科范围内,“区域”的内涵各不相同。在地理学上通常是指按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划分的地域单元,在该区域内,一些地理特征具有统一性。作为这一概念的延伸和应用,政治学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将“区域”定义为行政单位。社会学则把“区域”作为具有相同社会特征(如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等)的聚居社区。经济学对区域有多种解释,可依据资源、市场、运输成本、人口等经济要素进行划分。由于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状况、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依据不同区位划分的教育区域、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不完全一致。某一区域的教育系统是该区域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子系统,前者必须适应后者的发展,并受到后者的制约[1]。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非均衡发展理论”[2] 认为,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经济增长往往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个或几个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地区经济产生不同影响。非均衡理论揭示:第一,产业结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创新会直接打破区域平衡,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区域劳动力质量差异是影响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区域联合与融合有助于减少区域间壁垒,促进分工协作,有助于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的主要依托,因此高职教育是实现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关键所在。

(二)经济环境、教育制度、文化传统与区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系

区域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动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依据。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人才结构的调整,要求高职教育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区域教育体制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制约与主导作用,教育体制内的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省内不同区域和行业的产业结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每年发布专业设置指导性意见等方式,对高职人才培养进行指导,确保冷门专业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热门专业人才培养不过剩,平衡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冷热专业协调发展。

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社会活动和传递文化的载体,与文化传统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文化传统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则主要存在于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等思想活动中,对教育改革起推动或阻碍、加速或延缓,以及改革过程中方式、方法的选择等作用[3]。

二、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10年来,湖北省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湖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适应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不够,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虽然企业已经参与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真正愿意并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选派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提供实训设备、编写工学结合教材的企业还不多,多数企业只愿意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一些学校的顶岗实习被异化为就业和用工,很多实习单位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是以低廉的价格用工,将顶岗实习列为用人计划的一部分,企业顶岗实习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同时,湖北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与教育部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企业人员参与编写的教材也很少。究其原因,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湖北高职教育来说,还是就中观层面的各高职院校,以及微观层面的各专业而言,都尚未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4]。

(二)对培养目标内涵的把握不准、与中职的界限不清

湖北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逐步清晰,但对其内涵的认识却存在一定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学校只强调“技能”,忽视了“高素质”。很多学校对职业能力的理解还是岗位职业能力,没有发展为综合职业能力,只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其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业精神的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只强调“技能”,忽视“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将学生定位于操作性岗位,操作性训练多,设计、开发的训练内容少甚至没有,与中职学校基本没有区别。

(三)保障要素弱化或缺位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瓶颈

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要素中,教师队伍、实践基地建设是近些年高职专业建设的重点,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经费要素的弱化,使教学资源等距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管理要素也在弱化——制度改革没有跟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要。所以,师资的短缺、教学资源的匮乏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滞后制约着湖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制度虽然也在不断改革,但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如,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在进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与改革,但人事分配制度仍然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师与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同等对待。教学方法的改革意味着教师必须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对自己原本熟悉、习惯的教学内容、形式、教法、手段等进行重新审视,做出新的设计。这种破旧立新、富有开拓性的劳动,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师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报酬不成比例,在导向上的偏差,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主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将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业等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未来五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47∶4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5]。

湖北高职院校应加快构建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模式等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规范和机制,建立学校和湖北区域内企业联合的校务委员会,共同确定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师资配备等,共同对教学过程承担责任,实行“订单式”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适应教育体制改革,探索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依据教育部一系列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文件精神,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及以上)教育立交桥,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构建适应湖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思路。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工作,应树立“服务需求”的理念,逐步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选择湖北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相关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建设试点;按照“系统培养”的理念,科学设计衔接方案,选择若干国家示范校进行中高职协调发展以及高职本科试点,逐步搭建中职、高职专科和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立交桥”。

(三)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搭建完善的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历史悠久,荆楚特色的文化曾极大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湖北文化、社会发展的优势,突破资源瓶颈,调动各方力量,搭建完善的产学合作机制,为学校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提高办学内涵与质量,正在成为湖北高职院校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问题。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深刻挖掘本区域内的传统文化,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职业实践中,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能力。湖北省一些办学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所在的孝感地区有深厚的孝文化传统,学院凭借这一优势,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建立了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组建了50多个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先进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行业、职业以及学院专业群特点,制定机电工程类、护理类等专业群职业道德培养标准,让师生深刻认识到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主动掌握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加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

四、我国区域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湖北省的启示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系统,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更,都会引起模式框架与功能的变化。因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多角度、多要素、多途径的。根据湖北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当前区域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以制度创新为根本

制度缺陷是影响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人才培养制度是培养模式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决定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重要因素。培养制度的存在使得人才培养活动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只有通过制度化了的人才培养活动,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得以形成和存在,所以人才培养制度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内容。

当前,湖北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开放性不足、保障要素弱化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制度缺位。因此,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大制度建设与创新的力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应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围绕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与实践教学运作过程,创新管理流程,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对教学过程加以规范与促进,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提高服务质量。第二,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为组成部分的质量标准体系,以教学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建立扁平化的教学管理机构,完善和修订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制度、工学结合管理制度。第三,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开放办学及“工学结合”对质量监控的客观要求,建立以工作预防、过程监控与实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二)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适应性的要求体现为:适应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要求;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具备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湖北省为例,当前湖北省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趋势,“十二五”期间,湖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将大幅上调,需要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调研显示,湖北省高职专业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针对第一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明显不足,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还是空白,面向本区域的就业量较少等,这说明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还不能适应。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产业、行业调研,深入分析本校专业结构与专业建设状况,准确定位专业方向与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结构,最大程度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首先应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充分满足学生实现就业的愿望;其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满足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接受更高水平职业教育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以开放性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开放性首先是指高职院校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力量参与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就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专业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把脉,确保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第二,改变以往学校教师单独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的理念,确立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调研、座谈会、专家评审等方式,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课程和工学结合教材,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过程,确定考核方案。第三,以校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原则,以实现“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开发与服务”四大功能为目标,采取学校自建、引进企业在学校建、学校到企业建、学校与企业共建等方式,建成一批具有真实工作氛围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和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协调并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交替完成学习。第四,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对输出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学校应和企业共同确定毕业生跟踪和评价指标体系,跟踪和收集毕业生质量信息,共同分析、评价毕业生质量特点,反馈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放性还要求打破学校之间、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界限,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如,武汉城市圈43所高职院校虽然于2009年达成协议,可互认学分和联合培养学生,但是没有得到进一步落实,尚未出台可操作的规范[7]。至于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资源共享的比例就更加微乎其微。因此,区域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形成更加合理的机制,充分利用网络、地域的优势,加强合作。

参考文献

[1]夏鲁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

[2]Francois Perroux.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

[3]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

[4]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丛书编委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选编[EB/OL].(2012-10-15)[2013-02-11].http://61.183.207.201/cgz/Content.asp?c=292&a=884&todo=show.

[5]湖北省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EB/OL].(2009-10-23)[2013-02-11].http://www.hbjw.gov.cn/publish/20091023/20091023823619.shtml.

[6]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EB/OL].(2012-10-10)[2013-01-20].http://shifan.hbvtc.edu.cn/list.php?fid=10.

[7]湖北:43所院校互认学分,城市圈高职生“通吃”资源[N].武汉晚报,2009-12-01.

View and Pathway for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ase of Hubei Province

XIANG Li, LIU Xiao-huan, TAO Ji-dong

(Social Occup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cademy, Wu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view; innovation pathway; Hubei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3-04-20

作者简介:向 丽(1971- ),女,湖南澧县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研究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刘晓欢(1957- ),女,湖南湘乡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陶济东(1973- ),男,湖北武穴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政策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暨湖北省2010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2010B483),主持人:刘晓欢。

作者:向丽 刘晓欢 陶济东

订单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迅猛,而高职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与现有的文化产业相适应。根据对文化产业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难点提出“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为导向,明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现有的教学体制,确立校企结合”的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校企结合

Study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e Industry//Qiao Shasha, Liang Xiaoji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cultiv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现状

作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开发深受世界各发达国家的重视,并成为很多国家的经济支柱。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经初具规模,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与文化产业的红火相对的是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存在“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等问题”,这也必将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我国虽然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不占少数,但真正称之为“人才”的却少之又少。首先,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在专业设置上一直没有涉猎过文化产业领域,我国也就没有文化产业科班人才的储备。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专业设置短缺,必然会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时造成“人才荒”。其次,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数多,从事新兴产业的少;从事产业服务的人员多,创意性的人才少;“从事低端的资源依赖性产业的人员较多,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人才较少”。第三,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2 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产业导向

针对上述文化产业人才情况,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为宗旨的,必须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市场需求和具体岗位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由浅入深设置职业基础,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并组织学生考取相应技能证书来检验学生能力掌握的情况。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过程,研发专业教材,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根据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立即上岗。

3)“顶岗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校内生产性综合实训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校企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其表现将作为在校期间的主要考核指标和向用人企业推荐的依据之一,纳入学籍管理范围。

4)“定向奖学金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合作为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学院应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接受学生生产实习,学生毕业后应约服务该企业。

3 高职院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难点(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对完善,但涉及文化产业的部分还比较薄弱。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高职院校对文化产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难点。下面以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3.1 现有的学校教育不能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文化产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了解不充分,这就造成了教育体系不健全、培养定位不明确、学科界限不分明、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学校教育与市场脱节。其次,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设定课程内容等往往是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学科设置、教学资源等,必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或者干脆把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照搬过来。这不仅无法真正体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因缺少与企业沟通、不了解企业岗位的要求而做不到深化校企合作。因此,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市场竞争力,更难以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

3.2 现有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门类众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歌厅、舞厅、电子游戏厅,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如此纷繁的对象使得高职院校很难正确把握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定位。有的院校定位国际型、复合型管理人才,要求学生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有的高职院校定位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在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国内工作。多种多样的培养定位使学校在专业培养定位的选择上异常困惑,能否合理地选择人才培养定位,关系到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专业未来的长期持续发展。

3.3 现有的教学体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是按层次划分课程,大体分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课、选修课。其中,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基本属于理论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平均占65%。从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特点来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但创新实践类课程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在占比例最小的选修课中设置。

2)在教学环节中,很多学校用理论取代实践操作环节,基础知识讲授太多,实践环节却少之又少,学生缺乏独立思维和创新。这种传统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对文化产业一些基础性问题的把握,而真正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文化产品鉴赏、现代信息处理、组织管理等能力则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完成。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工作实践和再培训才能完成,增加了文化企业的培训成本。

3)对教育对象——学生的问题上,过去的教学是大众性教育,强调的是趋同性,不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学生的差异性被忽视,而文化产业要求的创新性实践所需要的“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自我认可等”却很难有生长的环境。

4 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学院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阵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应主动为社会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培养更加适合的文化产业人才,笔者对以前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根据高职学院的特点提出“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为导向,明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改进现有的教学体制,确立校企结合”的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4.1 以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特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

文化经济是目前国际城市间竞争的新趋势,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对于很多城市而言,依靠本地何种资源才能发挥地方优势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已经关注到此问题,并提前一步开设了本地优势产业的专业培训和专业课程。产业城市的战略重点,往往是专业科技、专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原有教育制度的创新。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结构和特点,培养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

例如,天津市于2011年5月建成了国内首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园区已吸引包括从事动漫影视原创的北方动漫集团、北方电影集团、开心网等动漫影视公司,还聚集了一批如盛大文学、读者集团等国内知名的出版发行公司,目前已有180余家企业确定入驻园区。天津市多所高校依托园区文化产业特色,开设了与动漫相关的多个专业,并与园区在“动画公用技术平台”“动画人才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实质性的合作,以培养人才,提高就业。

4.2 明确高职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国家统一规定的目标基础上,按照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专业设定、师资情况及高职人才的特点等来设计,并根据不同的学科有所侧重,展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应为“艺术素养、政策观念、市场意识、实践创新能力”。

高校文化产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基础性教育,专业内容涉及广泛,以便能适应同类别的多个岗位。培养的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高,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例恰当,有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便能适应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成为基本理论素养和职业知识技能兼备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例如,某高职院校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的学生要全面提高素质,熟悉基本的政治理论,掌握文化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文化市场的状况和变化,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熟练掌握文化市场工作人员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面向基层的人才。

4.3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改进现有的教学体制

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本身所从事的工作是极具创意的,最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成灵感。学生要根据自身对当今文化现象的感知,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出符合企业和客户需要的新技术与产品。

高职学院的教学工作重点应为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认可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愿意自我发展,提高自身价值,这对于提高学生在从事文化产业工作时所需的创新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职学院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多尝试讲授式以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启发式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改革学生成绩的考核体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各种创新创意大赛,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创新创意小组。

例如,动漫行业重视创新,尤其强调艺术与技术上的创新。当前影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优秀的原创作品和原创人才。高职学院在培养动漫人才时应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增强其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动漫原创人才的培养,学院应从教师着手,改变教师原有的讲授式教学思维方式,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变学生为主动,教师辅助,学生自己体会案例中的内容,教师从旁引导,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演作用而非主角。

4.4 确立“校企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市场密切接轨,高职学院必须要在文化企业特别是跨国文化企业中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该专业人才,做到校企共建共享。这种共建共享就是以校方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的方式进行实训基地共建,采用专业公司的形式进行设计布局,营造一个真实的公司环境。公司的技术骨干要常驻学校,负责项目的研发和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把一些课程交给企业在实训基地进行授课,企业也把一些项目放到学校来完成,并与实训课程相结合。学生在基地和公司的员工一起接受培训和共同进行项目的制作,技能过硬的学生将被公司吸收为正式的员工。这种“校企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实训、实习创建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确保实训、实习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实现了教学和生产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东岳论丛,2006(2):71-74.

[2]刘颖,曹海峰.试论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0-13.

[3]何玉霞,付以琼.两年制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07(26).

[4]林嵒.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4):107-108.

[5]王霞霞.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3):84-87.

[6]陈亚民.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87-188.

[7]李朝晖.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0(9):162-163.

[8]张海涛,等.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初探[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299-230.

[9]姚伟钧.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4-16.

[10]何萍,马立军,王明成.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253-254.

[11]杨吉华.创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1):24-27.

[12]郭蕊,张燕敏.无锡文化产业与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拟合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8):59-61.

作者:乔莎莎 梁洨洁

订单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论文 篇3:

服务一带一路的电气工程专业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本文首先描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接着论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然后重点从培养目标、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师资管理三个方面论述电气工程专业留学生培养如何实现校企协同,最后分析了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优势。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一带一路;校企协同;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

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来华留学生人数突破44万,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国际学生的招生与培养处于全球竞争的环境中,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是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对外开放项目,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尤其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重大机遇。本文针对电气工程这一传统工科专业的来华留学生培养,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探讨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为主要内容。我国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不同行业企业纷纷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不同形式进行投资与建设。

一带一路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机遇[1]。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高等教育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我国高等教育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加快了发展步伐。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多。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高校如何结合各自特色,在留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提高培养质量,实现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解决高校人才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2]。本文拟探讨校企协同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和企业的共赢。

二、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其中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方式包括理論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则包括师资管理和学籍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校企协同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以期实现功能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针对留学生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需从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储备与需求配置的角度,构建来华留学生教育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需求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协同,要求留学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管理都有企业全程参与。留学生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需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留学生培养目标、留学生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留学生教学的师资管理。

三、电气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的要点

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工程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电气工程这一典型专业的留学生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对其他工程专业也有借鉴意义。我国等一大批电力能源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一批电力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文研究的电气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拟结合电力行业走出去的需求,关键在于确定培养目标、留学生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以及师资管理。

来华留学工作应围绕外交大局,服务教育对外开放。电气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需要考虑学科特点、企业需求以及来华留学工作大局,因此确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知华爱华友华的国际学生。遵守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胜任电力行业的岗位要求;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校企协同留学生培养重点是实践课程。为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能力,针对留学生对实践培养的迫切需求,克服工程专业理科化的倾向,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需求,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实验课程、综合作业、企业实训、毕业设计。

实验课程与相应理论课程密切关联,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常用讲授式,也可采用讨论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分析。

综合作业是一种新型的实践课程,以综合多门课程教学内容为主要特征,选取学生所应掌握的部分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融合,精心设计研究课题或工程项目,多人一题。从综合作业的特点可知企业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作业选题及指导企业均可参与。综合作业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完成具体任务并进行答辩。

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也是留学生重要的实践课程。校企联合培训借助企业资源,将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毕业设计任务相比综合作业具有一定难度,一人一题。企业实训一般由企业技术专家承担教学任务,常采用直观演示法或参观教学法,结合具体设备或系统进行工程操作训练。毕业设计可以部分课题由企业技术专家指导,教学方式也是任务驱动法。

师资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保障。承担来华留学生课程教学的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可通过试讲方式选拔具有一定英语能力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师资的培训可以通过开办英语提高班或组团国外培训等方式开展。

四、电气工程专业来华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的优势

开展电气工程专业留学生校企联合培养有助于发挥校企的各自优势。对高校而言,将有助于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来华留学生教育定位及培养目标,为高校留学生招生、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指南,并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实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有利于高校实现留学生教育的特色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对企业而言,将有助于企业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求,结合企业核心业务,改变资本输出超前、人才培养滞后的现状,实现企业海外業务经营属地化,资源配置国际化,有助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储备本土国际化人才。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重点论述了电气工程专业留学生校企协同培养的要点和优势。未来还需要在企业订单式培养、校企协同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5-05-26(13).

[2]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评论,2014,32(4):25-27.

Key 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raining mode

作者:李文武 游文霞 鲁玲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预习的重要性论文下一篇:新型农合医保影响医院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