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愿景的描绘,论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包括对协同软件的对协同环境的需求两个方面,最后以办公自动化为例,论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的应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1:

企业知识管理和企业内部培训的关系研究

摘的要:现代企业竞争优势源自知识、技能、创新和持续的学习。知识管理在企业创新以及整个企业的竞争战略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加强企业培训是促进企业知识资本的积累和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来影响企业培训,促进和提高培训成果的快速转化问题。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 知识管理 企业培训 培训模式

知识经济(KE)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知识型企业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现代企业呼唤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知识型企业是指在管理和生产中善于利用知识、創造知识、分享知识, 使知识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最主要要素和关键资源,并且能够把企业的知识转换成产生财富的观念、产品和解决方案, 使得知识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和增值的最重要因素的企业。

现代企业竞争优势源自知识、技能、创新和持续的学习,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

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企业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实施相应的共享模式,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知识共享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从而为企业提高绩效奠定坚实基础,这样的知识管理才算是成功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演变为以知识为导向。管理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让知识在企业发展过程起到主导作用,这正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互联网造成的信息泛滥,更突显了管理、组织及传递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当前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时,知识已成为其赖以生存与维持竞争优势的基础。现代企业呼唤知识管理。

二、企业培训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培训是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发展而开展的教育性活动。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各企业越来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培训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开来。2008年7月我们对南京市近10余家大中小型的企业进行了企业培训和知识管理相关方面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培训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论何种类型和规模的企业都需要企业培训,并且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着企业培训。

本文笔者想结合企业的知识管理来分析讨论其对员工所进行的内部培训的影响和作用问题。

1.知识和资本

“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出现,把知识和经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发展力,越来越取决于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运用能力、开发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对于知识,我们在这里暂且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商品知识,即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知识,包括职业培训和为职业做准备的培训、政策开发,发明及专利等,二种是象征性知识,即价值观判断,伦理道德,文化,审美,哲学思辨,以及思想科学相关的知识。企业应该尽量如大学一样包括以上两种知识,尽管两种相竞争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对其有形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还必须对企业的信息、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本进行高效的利用和管理,形成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以取得最大的效益。特别是对于那些高科技企业、软件企业和文化企业来说,知识资产转化为资本的管理更为重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的知识问题主要是通过其内部培训的方式来解决的。

2.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从形态上看,企业的知识资源一般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一种可以用语言明确表达并且可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一种潜意识的知识,它不能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尽管许多员工的知识非常丰富,但如果他们不能或不愿把这些知识运用和共享到企业的文化中,也一样不能创造财富。这种情况下,知识所形成的只是员工个体的人力资本,而不能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组织资本。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企业和员工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员工有可能在本企业获得核心知识后另谋高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资本转换机制,想方设法提高员工人资本转化为企业组织资本的量,全力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并把新知识从个人范围向组织范围推广。在企业知识系统中,要想做到知识的共享、转换和保留,使员工具备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并乐意将自己的知识进行分享和转化必须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这一系列的要求,都可以借助培训的力量来完成。

3.企业内部知识培训的主要任务

知识培训必须有效地利用好公司中已经存在的知识,并保证能够持续不断地创新和传播新的知识,更大限度地开发公司知识的全部潜力。企业内部培训的任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整个组织中创造、分享和传播显性知识,给企业员工不断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条件和环境;

(2)创建一种合理的促进知识产生、传播、转化和共享的培训体系,形成企业智库;

(3)将员工隐性知识公开化,加速将隐性的、经验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增大企业的知识含量,使之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为现有企业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提供脚手架,来帮助员工学习,激发员工将个体知识最大程度地利用在企业内部,不断构筑企业的组织知识资本平台。

三、知识管理对企业培训的作用和影响

以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为原则的知识管理对企业文化的深化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在企业培训特别是内部培训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管理中心,这在一些国际大型的标杆企业中最为突出,中小型企业中几乎没有到这一机构的设置。相比较而言,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理念一样,不论大中小型各种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正式、非正式的企业培训中心。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培训中心还没有独立出来,而是下属在人力资源部。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培训中心的设立和知识管理中心的设立同样重要。但是一般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笔者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生产过程、劳动者、管理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

事实证明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把获取、保存、生产、传播、共享的知识运用在企业的内部培训中,可以更快捷高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的发展,让企业员工更好的认识知识管理,积极分享自己的知识技能。来更好的促进企业培训的影响,促进企业培训快速高效的转化;同样,通过企业培训,企业员工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纳企业的内部文化知识,同时也可以将通过其它渠道获取的知识融会到企业内部,更好的促进企业知识的更新和提升。可以说二者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和提升的关系。

四、加强企业培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很多企业都是采用选择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企业培训主要是以内部培训为主,极少采用外包的形式。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内训的质量以及成本管理更加放心,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目前培训业的发展不成熟有很大关系。通过对一些企业大学校长和机构培训师的访谈我们得知,在当前中国数以万计的培训机构中,真正能够占领大量市场的机构是极少的。这还主要与当前中国的培训产业兴起不久有关。再者,培训产业的进入门槛较低,导致市场从业人员大增,因而使市场更加混乱,这就更减缓了培训产业统一的步伐。再者外部培训的高额投入,却不一定能得到高效的效果产出,培训成本效果难以估算,这也使得企业内部培训承担了最主要的培训任务。

1.企业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许多企业都把对员工的培训看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科层式的管理模式,领导的态度问题和培训对象对培训的认识程度问题都使得企业培训难以实施,培训时间短,非周期性性,培训内容不系统,内容、形式和手段老化;以及教师的非专业化,培训对象的分析不到位等现实问题状况都会容易造成培训疲劳,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会造成很多没必要的浪费。

2.转变观念,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如何有效地运用企业培训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通常可以认為企业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切实转变观念,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使企业培训真正发挥其促进企业发展的应有作用。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企业培训的引擎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构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培训新模式

现代企业培训的中,尤其是企业的内部培训主要侧重也对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下的企业培训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

1.知识技能组织系统模式

建立企业知识库、设立知识主管、完善企业内部网络、知识展示和知识共享、良好的员工激励系统等等都将在企业内部知识资源的开发、转换和共享利用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方式的综合利用,来更好的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组织知识,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平台。在这种系统化的培训模式下,培训者的角色也将由授课专家转变为资源专家和咨询顾问,员工的角色也将由学生逐步转变为能高效自主学习的学习者。

2.E-learning培训模式

尽管现实中E-learning培训模式的实施存在很多困难,但是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潮流,其作用和影响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网站,内部网络的角色其实就是支持组织真正需要的知识网络, 它是知识培训的实施平台。一个有效的知识培训网络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信息畅通、知识和人员的自由流动、知识分享、知识回报和知识评价、自愿变革和保持弹性。就目前我们所调查的这些企业来看,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的OA系统或内部BBS系统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的。当然,企业也可以通过和外部同行网络建立联系,共享信息资源。不过,这一点目前在企业系统中实施的状况还不是很乐观。

3.“企业大学”培训模式

企业大学是完全不同于公司的传统培训部门,它寻求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的最佳融合,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适应商战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企业大学在设计课程时,出发点是强化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能力,推广企业的经营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介绍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通过所设计的课程使员工学习并掌握沟通和合作、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激励员工等能力。企业大学愈来愈被看作是企业整体业务解决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对企业开拓市场有很大帮助。

当然,现代企业培训模式发展不还不止这些,培训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因此企业必须要针对自身发展及员工要求做出企业自己的需求分析,才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六、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揽各路英才,更要立足组织现有人才存量资源,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同时企业还应通过大胆引进知识管理,加强企业培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将知识管理和企业培训完美的结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技高度发达的21 世纪里站稳脚跟,勇敢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注:本为作者孙富菊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范琦,张强.浅析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培训模式[J].现代企业,2004,(6).

[2]李习勇.现代企业呼唤知识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5,(2).

[3]美国培训2007 大趋势[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5).

[4]李晓佳.知识型企业: 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

[5]陈志军,许松.试论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J].生产力研究,2007,(22).

[6]埃里克·古尔德 著,吕博,张鹿 译,公司文化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托马斯·达文波特著,王者 译,营运知识[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8]中国知识管理网:http://www.chinakm.com/ .□

作者:孙富菊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2:

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基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愿景的描绘,论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包括对协同软件的对协同环境的需求两个方面,最后以办公自动化为例,论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的应用。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协同管理 协同化需求 办公自动化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愿景

协同强调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使它们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这样,“协同”概念就有着广泛的含义,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同数据资源之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不同应用情境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协同。对任一企业来说,协同首先应该是一种工作愿景,因为企业经营和管理本身必然是强调协同的,即使没有技术的支撑,这样的工作愿景在项目组、部门内、跨部门、跨企业等不同范围内都广泛存在。在“协同”愿景下,很多企业都有自身的具体实践,比如通用的“无边界组织”、管理界流行的流程管理、信息技术(IT)界流行的系统整合等,都是实现不同层面协同的尝试和举措。

企业知识管理也应该是“协同”愿景下的企业具体实践之一,它所强调的是如何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协同管理和运作。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该知识管理的目标设定必然要求企业将规范化、电子化流程阶段提升到知识化流程阶段,以有效实现“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进而指导人们做出决策和行动。而只有实现了知识化流程,“协同”的工作愿景才有可能真正达成。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的贡献在于把知识管理嵌入日常的企业工作流程,实现“流程管道,知识活水”,从而确保“协同”愿景的实现。

目前,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较多地集中于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包括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的研究和企业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两大领域。例如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的研究出现了像企业资源管理研究中心AMT的“平衡”式知识管理,这样比较完整的描述,而企业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则出现了知识门户、知识库、文档管理、内容管理等IT技术工具以及实践社区、知识审计等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以上种种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着重强调了知识管理思想如何在企业有效落地,但是企业知识管理思想如何持续发展,则需要准确定位并持续关注“协同”的愿景。只有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有效支撑并最终实现协同的工作愿景,企业知识管理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才能有效落地并持续发展。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

如前所述,很多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主要立足于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其所追求的往往是企业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知识资本的有效运营,但是这些都与协同的愿景无关。由于企业经营和管理本身必然强调协同,因此协同愿景首先应该是企业级愿景,它概括了企业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一种企业为之奋斗的意愿;但是“协同”更应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愿景描绘,因为知识管理作为高效协同的有力支撑,是协同的灵魂所在。相应地,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也应该统一在“协同”的愿景之下。

所幸的是,有些企业已开始逐渐明晰知识管理的协同愿景,如微软所揭示的“知识工作者无疆界(Knowledge Workers Without Limits)”之愿景,其实就是知识管理的协同愿景。更进一步,在此协同愿景描绘之下,有些企业也已产生知识管理协同化的实际需求。这里我们将从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软件的需求和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环境的需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软件的需求

协同软件有时也称为协作软件,它的学术名称是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aed c0-operative Work,简称CSCW),1984年麻省院工学院(MIT)的Irene Grief和DEC的Paul Cashman两位研究员正式提出了CSCW的概念,可以看作是协同软件最早的规范定义。随着协同软件的不断发展,目前对于协同软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如我国著名协同软件专家、清华大学史美林教授对CSCW定义可以概括为:地域分散的一个群体借助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共同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Hj从产品功能的角度看,协同软件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协同工具软件、协同平台软件和协同应用软件。协同工具软件是指独立的、功能相对简单的、部分实现协同软件目标的软件产品,例如企业电子邮件、企业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系统软件等;协同平台软件是指能够比较充分地实现协同软件的目标,并提供完整的协同工作环境与应用开发支持的平台软件,例如复旦协达的协同软件业务架构平台CAP等;协同应用软件是指具备协同软件关键特征的各种专业应用软件,例如协同办公软件、协同销售管理软件、协同进销存管理软件等。通常,协同应用软件是建立在协同平台软件之上,并利用协同平台软件所提供的协同引擎作为支持。

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软件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企业知识管理工具集合与协同软件集合的交叉、整合和创新上。企业知识管理工具是目前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应用得最为普遍的工具和技巧的统称,具体包括IT技术、工具和一些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作为企业知识管理最容易看到实际效果的部分,企业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协同化实践趋势。

首先,企业知识管理工具与协同软件具有天然的联系。企业知识管理工具强调如何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这四类知识管理的核心活动在企业中的实践往往表现出异地、异步的特征(这是最复杂的一种情形,此外还有异地同步、同地同步、同地异步等情形),尤其是知识分享活动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协同软件则强调如何在计算机支持的环境下,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一个群体协同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它能够有效支持多个人进行异地、异步协作的知识管理活动。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可见一斑。

其次,成熟的企业知识管理工具体系必然包含协同软件。企业知识管理工具不是某种单一的工具,而是一个工具体系,包括的技术内容异常繁多,覆盖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夏敬华等认为从知识管理的集成化程度和知识化程度两个维度可以确定如何渐进推动企业知识管理工具体系的完善和成熟,协同软件所特有的流程协同技术和信息协同技术,将非常有助于分别实现知识管理和业务应用的无缝集成以及知识管理知识化程度的大大提高,从而协同软件必然要被纳入到企业知识管理工具体系当中并有力推进企业知识管理工具体系的成熟。

最后,企业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开始追求协同软件的实施效果。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之道体现在

信息知识化和管理和谐化的有机结合。很多企业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都着重强调如何帮助企业更高程度地实现信息知识化,但对如何促进企业管理的和谐化,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企业管理和谐化的缺失在于从企业知识管理的角度观察执行力体系,战略、运营和人员三个核心环节难以协调一致地运行,从而导致管理执行力低下,而协同软件的应用价值恰恰体现于“规范流程、加强沟通、增强管理执行力”。因此,成功的企业知识管理工具必将考虑协同软件的应用价值。

2.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环境的需求

按照国内领先的管理咨询服务机构AMT对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的表达,企业知识管理应该是一个“平衡式”的知识管理,这种平衡式可以表示成V(KM)=(K+P+T)c,其中V(KM)表示知识管理的价值,K表示知识管理的对象即知识内容,P表示知识管理的过程,T表示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C则表示知识管理的人、文化因素;无独有偶,国际著名的安达信咨询公司则将知识管理理念表达为另外一个公式:KM=(P+K)s,其中P是组织成员(Peo-pie),K是指组织知识(Organization Knowledge),“+”是指信息技术(Technology),s是分享(Share)。这两种经典的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的公式表达异曲同工,都着重强调了分享的知识管理文化为企业所能带来的乘数效果。

有些企业对知识管理理念的解释和应用远不及公式这样简洁明了,但在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和业务框架的同时,都强调高效的知识工作场所的重要性。如作为全球知识管理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IBM/Lotus公司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管理产品架构,并围绕着“人、场所和事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管理产品,使企业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找到恰当的“人”,并把他们聚集在一个可以共享的“场所”中进行协作,然后对协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处理,使之转换为企业知识。

无论是著名咨询机构对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的公式表达,还是著名国际公司对企业知识管理理念的实践应用,其实都纳入了企业知识管理理念协同化的初步思考。根据我们前面的论述,企业知识管理应该具有“协同”愿景,在此协同愿景描绘之下,企业对知识共享文化以及知识工作场所的需求会自然转向对协同环境的全面需求。相应的,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环境的需求至少明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知识管理的协同文化和知识管理的协同社区。

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文化至少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有别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文化。在广度维度上,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文化可以理解为协同商务背景下的知识共享文化。协同商务一方面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另一方面更强调企业内外资源的协同,这里的资源自然包括企业知识资源。据此,陈永隆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文化“强调知识分享不应局限于企业内部员工,还包括企业外部顾客及合作伙伴,这一现象同时也指出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在知识经济下的重要程度”;在深度维度上,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文化在知识共享文化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相互作用,知识共享文化中的多个行为主体通过知识的激活、碰撞、交互、应用、创新等一系列知识活动,以实现知识的潜在协同效应。进一步,郭俊华从企业知识资本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知识管理协同文化形成的七大作用机制:知识共享、知识学习、知识转移、知识替代、知识互补、知识冲突消除和知识创造。其中,学习、转移与共享机制是产生协同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替代与互补机制是协同的必经之路;冲突消除机制是协同作用顺利进行的保障;创造机制是协同作用的最终体现和最高阶段。可见,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文化的形成要比知识共享文化的形成复杂得多。

协同社区的创建是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环境需求的另一个直接表现。Charles Heckscher&Paul Ad—ler曾深入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出现的一种新的社区形式——协同社区(Collaborative Communi,ty),以区别基于忠诚和信任的传统社区形式(Loyalty-based Community)。对此他们认为,协同社区与传统社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水平流程而非垂直控制(Structure)、相互共同努力的共享价值观而非简单的责任心、信赖、忠诚以及奉献(Values)、社区成员针对不确定性以及冲突的容忍而非针对固定角色和地位的舒适(character)。这里我们不妨将其延伸理解为企业协同社区的“三网一动”特性,“三网”是指“流程网”、“信息网”和“人员网”,“一动”是指“随需而应”,其实质就是打破各种孤岛,将信息、流程、人员等进行联结和整合,使它们能够畅通无阻地进行协作。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第一是要迅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内容并建设企业的知识库,这包括它的及时性、有效性、可被利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第二是使知识能够大流量、高效率地进行流转,把知识迅速而通畅地贯穿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以最佳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共享、利用和增值;第三是建立知识的人和组织,这包括对人员和组织进行变革,使其能适应知识管理的需求,让人和组织在知识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受益。因此,协同社区的创建将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开放、互动、共享的协同工作环境,其中“流程网”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流程管道,“信息网”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平台、“人员网”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保障,而“随需应变”则体现出企业知识管理根据需求所进行的动态和灵活的整合,也即企业知识管理的灵动性。

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环境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了相关机构的认可和重视,如始于1998年的全球MAKE(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s)评选项目(全球评定企业知识化程度的权威指针之一)一直有八个指标,其中一个指标为“有效地创造出知识分享的环境(Effectiveness in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0f knowledge sharing)”,但自2002年起,该指标已改为“创造协同知识分享的环境(Creating anenvironment f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sharing)”,由此可见一斑。

三、企业知识管理协同化需求的应用——以办公自动化为例

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的应用在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领域比较突出,这里我们分两个层次论述:第一,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OA;第二,OA应用所追求的协同价值。

1.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

OA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第一代OA是以数据处理为中心的传统MIS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应用基于文件系统和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以结构化数据为存储和处理对象,强调对数据的计算

和统计能力;第二代OA是以工作流为中心的群件系统。它有三个显著特点:以网络为基础,以工作流自动化为主要的技术手段,缺少对知识管理的能力;第三代OA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与第二代0A相比,第三代OA不仅模拟和实现了工作流的自动化,更模拟和实现了工作流中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工作人员运用知识的过程,并且第三代OA在以工作流为中心的基础上更为文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提供了该步骤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确保系统的每一个使用者都能够随时随地根据需要向专家学习,向企业现有知识学习,使企业每一位员工能够在协作中不断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动态的内容和知识管理。第三代OA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实时通信、员工与专家可以网上实时交流、信息广泛集成的内容编目、知识门户的构造。实际上,无论实时交流、信息集成还是门户建设都是知识管理的要素。因此,第三代OA的核心是知识,实现的基础是知识管理技术。

2.办公自动化应用所追求的协同价值

第一代OA以文档电子化为标志,实现了个体工作的自动化,为企业打开了一扇通向“无纸化办公”的大门,但其协作型工作处理能力较差。OA的本质是提高机关或是企业办公的整体效率。能够将整体办公性能进行提高的,就只有在符合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sed Cooperative Work,CSCW)意义下开发的OA系统才能够做到。因此,第二代OA普遍引入了与协同有关的理念和功能。电子邮件、即时通讯、BBS等协同工具的应用,让群体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彻底打破了第一代办0A的“信息孤岛”,是真正意义的“办公自动化”的开始;而工作流管理等协同工具的应用,则把企业各人员、各部门通过流程关联在一起。从公文收发到行政审批,从请假报销到项目管理,这些原来办公自动化涵盖的工作内容,都被以工作流为核心的协同应用思想重新定义。以工作流为核心功能的第二代OA,可称之为协同OA,其功能核心已经由工作资料的记录、工作事项的反映,转变为对群组间协作完成诸多工作事项的关注。第二代OA虽然强调以协同作为工作方式,但从根本上说它只是利用了一些简单的协同工具,从企业管理的整体角度来看,它离真正的“协同”还有相当的距离;真正的协同不单给办公自动化带来工作方式的转变,更能给办公自动化带来全新的协同环境和协同价值,即利用先进的协同理念及技术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帮助企业提高整体业务水平。与第二代OA相比,第三代OA恰恰融入了新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因此以系统应用知识为核心的新一代OA在突出企业知识管理思想的同时还要极力追求协同的应用价值,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毕竟,新一代OA所要创建的是开放协同的办公环境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协同的应用价值,知识与知识、人与人、业务节点与业务节点等都将进行紧密的联结和充分的整合,使得协同工作可以跨越地理边界和组织边界随时随地地进行,并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在这样一个真正协同的环境下,知识管理工作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

四、结语

随着协同理念、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也表现得越来越强烈。本文仅仅强调了企业知识管理对协同软件的需求和对协同环境的需求,但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趋势已可见一斑;此外,本文还以办公自动化OA领域为例,进一步强调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协同化需求的实际应用。总之,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都必须在协同愿景的描绘下,遵循知识管理协同化的思路,这应该是企业知识管理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作者:沈惠敏 柯 青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 篇3:

基于Web3.0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及其应用

[摘要]将Web3.0与企业知识管理相结合,利用Tag. Blog、SNS等平台服务,打造具有高聚合信息、高精准化、高智能化、跨语种、跨平台的属于企业自身的特色化知识管理平台。最后,对基于Web3.0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进行实例运用

[关键词] Web3.O;知识管理;Tag; Blog; SNS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5.023

大数据时代,企业获取与利用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力之一。如何高效而又长久获得有利的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知识管理重要内容。Webl.0用超链接解决信息孤岛的连接问题,Web2.0解决网络发言权的解放问题,Web3.0的目的则是要解决海量信息在细化后的定向搜索与获利机制问题。因此,如何把握Web3.O,以其极强的凝聚性和扩张性,通过语义网、关联数据的技术,实现跨语种、跨平台的的聚合,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Web3.O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1 Web3.0网络的发展

Web3.0由Web2.0而来,国内关于Web3.0的研究丰富多彩。张振接和梁祥丰(2007)将Webl.0、Web2.O、Web3.0进行分析比较,得出Web3.0在未来会被接受是因为它具有整合的力量,具有极强的凝聚性和扩张性的优越性,并归纳Web3.O出版平台必须具备多语系、搜寻准确、数字最大化和反多维化的4个特征。熊回香、张晨和李玉波(2010)分析Web3.O内涵和特征,将Web3.O应用于个人知识管理,构建基于Web3.O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门户访问层——知识服务层——基础服务层——分布资源层的4层模型。马振萍和杨姗媛(2011)依据Web3.0的核心思想和关键技术,构建新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并得出其比传统信息交流模式融合正式与非正式交流、实现可控可信的多向动态自由交流、实现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协同传播方式的三大区别。刘琼和任树怀(2011)介绍Web3.O和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技术特征,展望Web3.0技术下信息共享空间的新发展。田梅(2011)对Web3.0内涵及特征分析后,从知识的获取与组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利用与创新3个方面将Web3.O应用于个人知识管理。余本功和王碧丽等(2012)对Web3.0和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概述,提出基于Web3.0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并探讨了框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键技术相春艳、张植禾和张晓青(2012)分析Web3.0的新的发展趋势,并依次分析其对显性知识传播和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余燕芳和葛正鹏(2014)从Web2.0到Web3.0发展视角,建设一个真实体现自主化、个性化、互动性、多样化及资源高效共享特点的平台。胡海波( 2014)分析Web3.0的特征及其图谱,探讨Web3.0环境下的信息聚合服务,最终构建Web3.0环境下的基于用户兴趣偏好的信息聚合服务模型。 Web3.0是基于Web2.O发展而来的,融合语义网等技术的,以“个性、精准和智能”为中心的智能网络。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智能化、精准化。Web3.0智能化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搜索服务,并且准确可信。第二,跨语言、跨平台。Web3.0提供予以网络等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多种终端毫无阻碍享受交流。第三,高整合、高价值。Web3.0具有极强凝聚性,能为用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信息。

2 知识管理相关研究

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各个层面研究颇丰。左美云、许坷和陈禹(2003)将企业知识管理的学者分为三派,设计了知识管理的“灯笼”模型,及企业知识管理十大内容。王伟军和刘艳芬等(2009)应用Web2.0思想,结合SOA架构,提出面向服務的知识管理系统4层模型。高玉清(2011)判断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处于不成熟阶段,发展过程中有知识资本价值意识淡漠、企业知识隐性化,知识管理技术落后、企业激励机制不成熟、知识操作系统失效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汪建康、肖久灵和彭纪生(2011)深层次地分析成熟度模型的思想溯源,并依此对28种模型进行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比较。胡振亚(2012)阐述企业知识的两种类型和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然后从企业知识的存在形式和载体、管理的“对象”和核心任务、隐性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式依次进行探索。王增涛和朱雅玲(2013)从过程视角出发,基于Wiig的知识管理模型,构建知识获取——整合——分享——应用——反馈的国际化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框架。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知识自身及知识应用过程管理的活动。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对企业而言,它更加侧重已有知识的管理活动,如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经营销售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研发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的知识管理等等。

3 基于Web3.O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构架

本文设计了基于Web3.0的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模型,该平台包括4个层次:门户访问层、平台服务层、知识服务层和资源分布层,如图1所示:

3.1 门户访问层

门户访问层主要由企业内部员工组成,同时也包括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的顾客等。一方面,企业知识管理平台为这些门户提供优质的平台服务,如门户不仅可以通过智能搜索引擎,根据自己的切实需求,享受到个性化搜索服务,而且无论何时何地,可以通过Intemet、手机、PAD等多种终端进行信息活动。这大大增强门户信息连通性,增多信息获取途径花样性。另一方面,门户可以通过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如门户可以通过多种终端,语义网等分享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法,共鸣高瞻远瞩的策略等,为企业组织文化锦上添花。

3.2 平台服务层

平台服务层主要由各式各样沟通软件系统构成。常见的Web3.0平台服务工具有Tag、Blog、SNS、QQ、邮箱、智能搜索等。Tag是一种更好突出搜寻重点的分类方式,具有一物多分类、按类快捷搜索、志同道合便交流等特点,Tag作为企业平台服务层一角,至关重要,如对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同一聚焦点进行关联性分析,同时根据公司个性化需求进行高效分类管理。Blog是一种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志,具有表达口语化、内容传递迅速、互动性更强等特点,Blog作为企业平台服务层一角,有着重要作用,如Blog中有一类为知识库Blog,能够让企业有效对原来部分员工保管的、存在个人电脑上的资料进行管理和控制,加固企业信息交流网。SNS是一种不是通过“熟人的熟人”交流,而是根据兴趣、爱好、聚焦点、经历等交流的社交网站,它具有凝聚性、利益共享性、以个人为服务中心性等特点,SNS作为企业平台服务层一角,作用不言而喻,如企业向员工征集企业文化的标语、标志,员工即可通过SNS社交网络,进行企业文化标语、标志大探讨,共享他们的想法、图片甚至是一些活动策划。通过一系列Web3.0平台服务工具,将其嵌入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中,有利于提升员工归属感,激发员工创新性,创造优质交流环境,丰富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竞争力,使得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3.3 知识服务层

知识服务层按照知识浏览——知识选择——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循环展开,并将各种平台服务工具嵌入进去。知识浏览过程,企业员工根据大致需求搜索信息,他可以通过OpenID,利用多种终端,通过语义网进行浏览。知识选择过程,企业员工根据确切需求,利用Tag技术或者智能搜索等方法,利用关键词进行定位。知识交流过程,企业员工利用Blog、QQ、微信等软件工具,展示获得信息并进行相互交流。知识共享过程,企业员工将较为成熟或新颖的知识扩大传播范围,利用企业业务管理系统、企业Wiki在整个公司进行共享。知识创新过程,利用多种平台工具进行创新传播。

3.4 资源分布层

资源分布层展示企业信息资源的来源与分布的问题。企业知识管理的资源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企业外部数据库,企业外部数据库包括直接知识(如各种数据分析公司直接提供的知识信息)、间接知识(通过辗转手段獲得的知识信息)、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后来利用的知识);另一个是企业内部数据库,企业内部数据库包括企业经过处理后的放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平台上的知识和自由的、挖掘潜力无限的由员工组成的个人知识库。

4 基于Web3.0的知识管理实例应用分析

HNC控股有限公司是一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份代码:1668HK),2002年5月在香港注册成立,是规划、建设、运营中国大型综合商贸物流中心的领航者,致力于在中国开发建设集多个产业门类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基地。HNC业务遍布中国,迄今开发建设并运营着深圳、南宁、南昌、西安、哈尔滨、郑州、合肥等地项目。HNC规模大、档次高、门类齐全,新近开发项目最小规模的不低于400万平方米,最大规模的约1750万平方米。以专业批发市场为本,HNC的业态涵盖仓储物流配送、综合商业、电子商务平台、会议展览、生活配套及综合物业管理。HNC经营理念是:“诚信、和谐、共赢、分享”,始终把培育市场和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放在首位。每座HNC的建成都将为当地城市贡献巨大税收,增加数万人的创业机会,将解决几十万人的就业,提升城市商贸水平和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合肥HNC是集商贸交易、物流集散、展示推广、信息交流、电子商务、产业培育、特色旅游、城市化综合配套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超大规模现代综合商贸物流园。HNC集团运用以往开发运营的成功经验,将HNC模式引入合肥HNC,充分利用优质的客户资源及品牌优势,高起点为皖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提供重要的产业配套支持,为多行业提供集成式全产业链采购平台,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专业批发市场、仓储物流配送、综合商业、电子商务、会议展览、生活配套及综合物业管理这七大核心是HNC模式的精髓。在汇聚人气、扩展销售渠道、完善物流服务支持、完善商务生活配套服务、促进HNC整体运营及物业升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经营,HNC在自身强势崛起并领跑商圈的同时,实现商业营运和消费模式的升级换代。本着诚信、和谐、共赢、分享的经营理念,HNC先帮助商家成功、再分享成功,通过多种营商措施,缩短市场培育期,迅速做旺市场,繁荣一方经济。

通过将Web3.0网络应用于合肥HNC,从而进行更高级的企业知识管理。笔者曾亲自走访合肥HNC,合肥HNC整体布局分为七大块:综合商业区、商务办公区、生活配套区、商贸展示区、绿地公园、仓储物流、汽车主题公园。其中商贸展示区中,家居建材交易中心、华盛奥特莱斯、服装交易中心、小商品、服装皮革城、五金机电交易中心已建成。合肥HNC配备各种宣传海报、拥有服务人员等,但随着名声越加变大,涉及相关咨询人员增多,这种获取知识渠道远远不能满足。因此合肥HNC必须打造高效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基于Web3.0的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建立合肥HNC优质的知识管理平台。首先,合肥HNC得做好门户访问层的工作,无论是HNC集团经营管理者或是普通员工、投资商、供应商、消费者或是潜望者,当他们想要了解企业一些信息时,可以通过WAP手机、PAD等各种终端对企业信息进行及时了解,并且利用搜索引擎、Tag技术迅速快捷锁定信息。其次,确定适合企业的公共通讯工具,如QQ、Blog等,使得员工可以进行高效率的信息交互并可以提出建议以丰富完善企业激励制度、企业组织文化等,这样能提升工作氛围,加大企业凝聚力。再次,充分利用Web3.0的高信息聚合功能,地毯式搜索国内外关于商贸交易、物流集散、展示推广、信息交流、电子商务、产业培育、特色旅游、城市化综合配套、专业批发市场、仓储物流配送、综合商业、会议展览、生活配套及综合物业管理的信息,进行高信息聚合,提炼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八大特色功能及七大精华核心,塑造自身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最后,中国七大HNC做到真正的七城联动:由老带新,由巧带慢,由资深带浅显。HNC集团整体内部通过SNS社交网络、企业业务管理等服务平台,做到信息完全交互;同时通过语义网等查询国外同种模式的商贸物流基地进行经验借鉴,并同国外资深专家进行跨语种的交流,争取在HNC建设经营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总而言之,通过Web3.0网络环境,打造属于合肥HNC特色的知识管理平台,见图2。

5 结束语

将Web3.0网络与企业知识管理相结合,利用各种平台服务,打造高聚合信息、高精准化、高智能化、跨语种、跨平台的属于企业自身的特色化知识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及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胡梦文 汪传雷

上一篇:休闲建筑探究论文下一篇:财务会计协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