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过去的10年间,知识管理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从我国知识管理的发展轨迹入手,简要分析了我国知识管理的特点和难点,并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信息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信息知识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搜寻模式研究

[摘要] 企业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密切的联系,信息是知识的来源与基础,信息获取渠道与方法的优化是企业进行高效知识管理的重要条件。企业信息搜索模式可以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内容上,也可以建立在信息本质特征与搜索方式上。对两种不同信息搜索模式进行综合应用才能满足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需求。

[关键词] 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搜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23. 027

1引言

企业知识管理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构建与组织结构改善,对企业全部知识和与其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邱均平(1999)[1]认为,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具有相同的作用,都重视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研究中是互相促进的。丁蔚(2000)[2]则指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事实上,知识来源于信息,是通过对信息的识别、分析、提取、归纳、应用和储存而得到的,即知识等于原始信息加上人为的翻译和应用,这是两种企业现代管理内容紧密相关的基础。

信息既然是知识的来源,那么信息搜索就成为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企业在知识信息管理中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为了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而搜寻和组织信息的集体协调系统。传统上,企业的信息搜寻是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基础上的,信息的搜寻和传递由企业各职能部门完成,信息流动自下而上。这种模式突出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信息内容在信息搜索中的作用,但是信息的本质及其对信息搜索活动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出来,而后者恰恰是企业有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关键问题。基于这一问题,建立在信息本质特征基础上的新搜索模式不仅提出了企业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信息的搜索方式,而且反映了在企业信息搜索过程中保证共同利益的重要性,为企业优化企业信息搜索方式和完善知识信息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2信息:知识管理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后期,Mach和Simon(1958)[3],Polanyi(1958)[4]和Penrose(1959)[5] 同时提出了建立于信息基础上的隐性知识在企业决策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该思路引导下,Beer(1972)[6] 和Henry(1974)[ 7]进一步发展了研究内容,展开了与今天知识管理相似的研究。80年代中期,这一研究方向被众多关心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者所接受和追随,知识管理研究在信息与知识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而且研究重点逐渐向知识的创造与管理倾斜。这一变化趋势在Nonaka从对信息创造(Nonaka,1985)[8]到对知识创造(Nonaka,1989)[9] 的研究变化中也有所体现。从1992年起,国际信息与知识管理会议(CIKM)每年举行一届,信息与知识正式成为此研究领域中不可分割的内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企业的认可与关注。

关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中都有不同的分析解释。伍振华(2003)[10]总结了关于信息与知识关系的5种观点后指出,信息和知识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信息是事物属性的反映,而知识则属于人类认识成果的范畴;信息和知识不同于有形的物质世界,在本质上都是无形的,因而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在信息与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动态关系,并强调信息是知识的“原料”,知识是信息的“产品”。在知识管理领域中,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也反映了上述观点。Nonaka和Takeuchi(1995)[11] 认为信息是一组信号的流动,而当这组信号流被掌握者给予加工解释,并构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时才能形成知识的创造。Choo(2006)[12] 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他指出信息和知识都是人类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对符号、信号、智力活动投入的产物;知识起源于信号,信号经过选择与感受并通过物理结构形成数据,数据再通过认知结构赋予意义而形成信息,最终信息经过人类组织予以检验而形成揭示自然规律的知识。

因此,从信息到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鉴别、储存、发展和更新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那么这一管理程序应当是建立在信息的搜寻、分析、流通和控制基础上的。事实上,除了内部的信息流动,企业所需要的信息更多是来源于外部的,因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企业所在的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所产生和表达的各种信息构成了企业的原始信息源。但是企业与环境是两个被各种关系所平衡和连接的、具有很强互动性、但彼此分离的复杂系统。企业如果希望能够通过知识创造和管理来理解、影响甚至控制环境,就必须首先明确企业获取信息的模式和方法,从而准确地获取影响企业活动的原始信息,以保证企业能够根据环境演变做出正确的反应。

3企业信息搜寻模式与方法

3.1 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的信息搜寻模型

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与企业外部环境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联系,因此每一个职能部门都是信息获取的特殊渠道。这些渠道既能构成企业有组织的或结构性的信息来源,例如环境信息系统、商业竞争信息系统(King和Cleland,1974)[13];又能完成企业或明或暗的信息情报收集工作,例如市场信息、技术竞争信息收集等(James,1985)[14]。基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信息内容的不同,企業的信息搜索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一模型是基于企业传统组织结构建立起来的,其中的信息流动表现了企业从外部环境获取一般信息的方式:企业的每个职能部门专注于寻找与本部门业务紧密相关的信息,经过分析和鉴别后向上一级决策部门传递,信息的流动通常是自下而上的。在此模式中,信息的来源直接,传递渠道成熟,决策层获得的信息综合性强。但是,这一模型中也反映出传统信息搜寻模式中的缺点,即每个职能部门所传递的信息都只反映本部门的需求,只为了保障本部门的利益,而缺乏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尽管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信息的交流,但是这些简单的企业内部的信息横向流动并不能协调不同组织部门的信息融合。基于自身利益,这些企业内部的横向信息流动有时反而是产生信息冗余、效率下降的原因,甚至是造成企业不同部门间矛盾产生的根源。因此,传统信息搜索模式中参与者的异质性、利益的差异性、目的的多样性带来企业整体信息搜寻复杂性的问题。这一复杂性将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庞大和层次等级的繁杂而变得更为突出。

另外,建立在组织结构基础上的信息搜寻模式是一个静态的信息获取方式,强调了企业搜寻信息的静态组织结构,但没有反映出信息自身特征在企业信息搜寻中的作用。事实上,企业运作当中不仅需要反映现在事物状态的信息,同时需要反映已经完成的事件的信息和表达将来事件发展趋势的信息。这些不同性质的信息在时效性、连续性、不确定性、强弱性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信息本质性质上的区别还会直接影响企业信息搜寻方式,并且要求搜寻者对信息的态度与搜寻方式协调一致。

3.2 基于信息本质特征的信息搜寻模型

與基于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搜寻模式不同,建立在信息本质特征上的信息搜寻活动组织反映了一种新的企业信息搜寻模式。时间维度、信息强弱、搜寻模式和搜寻者对信息的态度都在此模式中得以体现。根据信息产生的时间不同,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本质。过去的信息是指与过去完全完成的事件相关联的信息,这类信息表达出来的信号最强,同时信息的可验证性和可信性也最强。第二种信息是与近期事件或现在事件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一些刚刚完成或正在完成的事件,信号是刚刚发出的、不太强烈的、不太确定或有待验证的。第三种信息是指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相关的信息,即与正在准备发生的或还没有发生的事件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所发出的信号最弱,而且对此类信息的分析和判断更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它们往往对企业战略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这样的信息分类,企业信息搜索的方法也同样可以分为3类:离散搜索、长期搜索和调查预测搜索。离散搜索是指企业为了寻找一个具体问题的答案或满足一个具体的信息需求,当答案找到或需求得到满足时,搜索过程即告结束。长期搜索是指企业稳定的长期信息搜索活动,目的在于长期监测环境的发展变化。调查预测搜索则是为了形成预测未来事件发生或影响的指标、表象及概率而进行的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它的操作可以基于没有任何确定信息的假设,因此经常是与未来信息搜索相关的。这些信息搜索方法组合构成的信息搜索模式与企业组织结构关系较弱,是从信息的本质特征不同出发的。搜索者对信息搜索的态度就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利益,也同时表达了企业整体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组织信息搜索活动,其具体模式如图2所示。

在此模式中,企业综合信息需求与企业总体利益取代了企业组织结构成为信息搜索模式的主体内容,表明了企业整体利益比部门个体利益更重要。然而,部门个体利益并没有因此而被忽略。图2中的菱形表达的是企业利益,菱形的中心表达了比顶端更集中的整体利益。这表示信息越是远离现在,信息的信号越弱,信息的获取对企业整体利益的影响越小。同时,企业的一个具体部门关注的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特殊信息往往是脱离企业的长期信息搜索活动的,因而更多地采用离散性或预测性搜索方式。

具体来说,离散搜索是针对清晰明确的企业信息需求展开的,它既可以针对与某一时间立刻需要了解的信息问题进行相关的搜索,又可以针对比较广泛但重点明确的信息源进行搜索。这些信息源包括事件、文章、图表、专利、规则、规定、标准、市场分析、数据、产品、竞争企业或者行业研究。大部分信息是已经发生的或者在过去短期内产生的,因此信息的强度比较强。

长期信息搜索关注的是关于企业不断发展和竞争力维持的必要信息。获取这些信息的目的在于监测企业的竞争环境、产业发展状况和宏观经济背景,它一方面监测威胁,另一方面寻找机遇。这一搜寻活动通常由企业不同职能部门的共同利益引导,因此集中于企业共同核心利益,以现在发生的事件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到近过去与近未来的事件信息。

与调查预测搜索相关的信息是那些企业可以获得的、不足以明确地描述已经发生了什么的,但又必须知道将要发生什么的信息。搜索的目的是预测对企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快速的情况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信息搜索的对象通常是未来事件在现在所表现出的微弱的信息或信号。通常这些信息对企业某个具体部门显得更为重要。

最后,这3种信息搜索方式的应用是不可分割的。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过去的信息、现在的信息和将来的信息经常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且它们之间的转变也非常迅速。企业必须同时应用这3种搜索方式并注意它们的协调与配合才能成功地获取相关信息。另外,离散搜索和调查预测搜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长期信息搜索的基础上的,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前两种搜索的方向和影响其搜索效率和准确性。

4总结

在知识管理框架下,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基础上的信息搜索模式渠道成熟、结构完善、信息获取针对性强,是企业信息搜寻网络建设的基础。但是这一模式同时表现出两方面的缺陷:一是信息搜索多是建立在各部门利益基础上的,二是没有表现出信息本质特征在信息搜索中的影响。这两方面的缺陷在基于信息本质特征的信息搜寻模式中得到了弥补,因此第二种企业信息搜索模式是第一种模式的补充。企业并非要在两种信息搜索模式中做出选择,而是要结合两种模式,特别是综合运用第二种模式中的3种信息搜索方法,获取全面、及时的信息,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为更复杂的企业知识创造与管理打下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邱均平, 段宇锋, 岳亚. 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J].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9, 25(6): 12-18.

[2]丁蔚.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J]. 情报学报, 2000, 19(2): 124-129.

[3]J G March,H A Simon. Organization [M]. Oxford,UK:Wiley, 1958.

[4]M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M]. Chicago,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5]E T Penros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New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6]S Beer. Brain of the Firm [M]. London,UK:Penguin Press, 1972.

[7]N L Henry. Knowledge Management: A New Concer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74,34(3):189-196.

[8]I Nonaka. Kigyo Shinka-ron Corporate Evolution: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Creation [M]. Tokyo,JP:Edition Nihon Keizai Shimbun-sha, 1985.

[9]I Nonaka. Organizing Innovation as a Knowledge-Creation Process: A Suggestive Paradigm for Self-Renewing Organization [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Working Paper,OBIR-4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89.

[10]伍振华. 知识与信息的定义及其关系新探 [J]. 图书情报工作, 2003 (10): 44-49.

[11]I Nonaka,H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M].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C W Choo.The Knowing Organization – How Organization Use Information to Construct Meaning, Create Knowledge, and Make Decision [M]. 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W R King,D I Clel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Strategic Marketing Planning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74,38(4):35-40.

[14]B G James .Business Wargames[M]. London,UK:Abacus Press, 1984.

作者:马建峰

企业信息知识管理论文 篇2:

浅谈知识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轨迹与趋势

摘要在过去的10年间,知识管理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从我国知识管理的发展轨迹入手,简要分析了我国知识管理的特点和难点,并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创新发展趋势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一词来自彼得·德鲁克(PeterDrueker) “知识工人是组成新经济的个体,在这种新经济中硬通货是知识,而知识的经济化过程是需要管理的” 。知识管理这个名词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引入我国,目前知识管理虽然在国内早已很热,但说到知识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而根据通俗的理解,知识管理是指生产、储存、传递、应用和创新知识,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序总和。

二、知识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轨迹

知识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经历可谓一波三折,经梳理,笔者认为可将其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及期。上个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引我中国,此后一小部分高校和研究所开展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

第二阶段,培育期。2000年到2005年在中国引发了知识管理热。需求的拉动和社会对知识管理的推动是知识管理得以在国内快速热起来的主要原因,而知识管理先行者从知识管理得到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标杆作用无疑成为后来者的榜样。在概念化的高热过后进入了一个沉寂阶段,市场进入反思和培育。

第三阶段,落地期。2006年开始主要是一个落地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技术、咨询的方式进行落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实施知识管理。06、07年知识管理调查显示:国内53%的企业表示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和投入在增加。比如联想、青岛啤酒、美的、天狮、海马汽车、广东移动等都已经关注到知识管理,并投入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四阶段,深化期。知识管理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知识管理的应用价值,更加务实,结合企业自己的特点开展知识管理实践,投入专项应用资金实施知识管理应用,在知识密集型企业(如研究院、设计院等)、集团型企业的应用尤为明显,同时也能看到许多企业开始设置知识管理部门或专职岗位。09年知识管理专家、知识管理中心主任田志刚提出了“中国第二代知识管理”的理念。

三、知识管理在我国的主要特点

知识管理传入我国已有十年,期间知识管理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学术、企业领域展现出以下特点:

(一)学术领域

1、研究者较多,但成果较少。很多高校开设了专门的知识管理课程,而且开始招收知识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但从研究成果看,据统计,从1999年至今2009年,关于知识管理行为的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共计24篇,其中大部分为学位论文,共计15篇,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2、研究范围较广,但深度较浅。我国学者研究的范围分布较为广泛,涉及组织影响、绩效评价及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组织结构、社会资本等方面。但同一角度的持续研究较少,研究深度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

3、理论探讨较多,实践研究较少。我国现有的关于知识管理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多属于理论探索,结合我国知识管理实施情况的实证研究较少,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类型员工的实践研究更少。

(二)实践领域

1、对知识管理认知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形形色色。在西方国家知识管理已当作企业战略中的战略之一,是企业组织文化、运作方式、学习和培训的一部分。在我国知识管理则往往只被看为是管理工具,其中,将知识管理理解为“知识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创新管理”和“分享出色的实践经验”的比例比较高;仍有36.98%将知识管理理解为“一种IT工具”。

2、知识管理的关注和投入上,呈明显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有53%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增加;有25%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没有变化”、有8%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减少”、有13%的被调研者表示“不清楚”。整体来看,这个变化趋势让我们对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

3、行业分布广泛,成熟度水平比较平均。个别行业如“医药卫生”、“文教”、“IT业”、“电信业”相对领先,而“能源产业”、“娱乐传媒”、“建筑房产”、“商贸”则整体水平滞后;合资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水平相对较高,而国有和民营企业则处于较低状态。

4、形成了几种知识管理实践模式,比如联想的专用的小系统模式,海马建设kOA知识管理平台模式,建设门户模式,未来信息系统的知识化模式,跨部门、地域的知识社区,个性化专业应用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形成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知识管理策略。

四、我国知识管理实施的难点

1、体制陈旧,机制不活,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和有效配置。我国不少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验式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由此造成管理手段、经营方式落伍,企业长期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难以发展。

2、缺乏高层理解和推动,没有溶入业务流程。有的企业领导对知识管理的推动也只是简单的“叶公好龙”,并没有真正了解知识管理对于组织的作用,把知识管理推行到底的决心不坚定,在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上也有所保留,因此也就很难在企业内真正实现知识管理。

3、人员素质偏低、人才结构老化、知识陈旧、观念落伍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技能,缺乏激励共享的诱因以及部门本位主义问题。

4、我国企业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处理手段就落后,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不能为有效地实现知识的收集、积累、和共享提。

五、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将和当初的信息管理一样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1、知识管理系统底层化。知识管理系统在最底层,负责承接各个系统的知识沉淀物,等各个系统的工作环节需要用到知识的时候,知识库反过来反哺这个系统,为它提供准确的知识内容推送服务。

2、知识管理的生产工具化。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参与竞争的必备工具。工具化是行业和产品成熟的标准,知识管理也是一样,如果要获得好的发展,必须要成为生产工具。一旦企业能够开始有效地管理现有的知识财富,知识管理的重点将转向如何激发企业的创造力;

3、知识管理的客户化。通过客户化手段,增强信息对称,减少干扰,有助于达成一致,促进决策,提高效率。

4、知识管理的量化趋势。知识管理的最大挑战是隐性知识的共享,让大家能够量化评估我们的知识管理工作。有了量化以后,就可以评估出知识的价值,基于知识的价值性形成交易体系。

5、知识管理技术化趋势。信息技术将成为知识管理的必备工具,当然光有技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因素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钟力.知识经济与管理.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杜惠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发展趋势.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强韶华.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现状与对策.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李超.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时代经贸.2011(17).

作者:陈立耘 黄晓东 叶勤松

企业信息知识管理论文 篇3:

推行知识管理,“管理+IT”一个都不能少

知识管理管什么、怎么管、如何借助IT手段提升知识管理效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管理者,使企业在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说:“在达尔文式的商业社会中,组织的知识管理质量帮助决定它感知变化和迅速响应的能力,因此决定了孰死、孰生或孰兴旺。”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许多企业选择走上知识管理之路,希望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实现在企业层面的知识传承,错误规避。

笔者曾经参与过多家企业的知识管理项目,在实践中,发现企业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的问题:

管理层缺乏对知识管理认识。管理层对知识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与不配合,往往是知识管理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缺乏知识管理的相关培训与宣传。很多员工不清楚什么是知识管理,不知道知识管理对企业和对其自身有什么益处等,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

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信息、数据繁多,且多储存在各个部门自己的文件夹或服务器上,跨部门查询困难,缺乏有效的IT工具支撑,查找费时费力。

企业内部缺乏知识管理专员。员工日常工作忙碌,企业或部门层面的知识缺乏专业人员对已有知识进行定期整理,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知识“自然流失”。

员工没有时间分享知识。知识积累的“马太效应”,有经验的员工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也逐渐积累起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这些有经验的员工往往又没有时间整理经验,也没有时间分享,使得核心知识总被少数人所有,成为“稀缺”资源。

无法评估实施效果。缺乏统一的知识管理评价标准,员工无法知道知识管理对其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员工不主动进行知识共享的主要原因之一。

没有同个人的绩效管理挂钩。简单的单项激励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

经费不足。受预算的限制,企业有时无法一次性支付知识管理建设的初期成本。同时,知识管理绝不是一项短时期的运动,它需要企业坚持不懈的努力。

员工不愿意分享知识。公司对知识管理没有硬性要求,所以知识管理有时会被当作一件自讨苦吃的事情。同时,缺乏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员工的被认同感降低,也会导致员工知识分享积极性降低。

员工电脑技能不足。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缺乏知识管理系统,或者企业已有知识管理需要完善的问题。

很多人会将知识管理理解为文档管理,这是对知识管理概念的一种狭义理解。APQC(美国生产制造质量协会)对知识管理的解释为:知识管理是组织采取的有意识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

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储存、传递、应用四个过程;为了保障知识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还需要从文化、组织、知识库、信息系统等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知识管理环境的建设,以便为整个知识管理过程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环境。

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的推进可能会改变员工的日常工作习惯,甚至是员工的价值观,所以,知识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变革的过程。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员工也会因为对于变革的认知态度以及对于知识管理思想、理论的接受程度不同而分为“拥护者”、“犹豫者”、“反对者”:通过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引导,促使员工的知识学习和复用由自发、无序向以组织知识为轴心的有序转变。

组织建设

知识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知识管理也绝非哪一个‘‘科技管理部门”或“研发部门”的事情,知识管理的有效开展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多级联动的组织来全面推动和促成知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大型集团型企业,尤其如此。通过知识管理领导委员会——二级知识管理组织—基层知识管理组织的建设,并明确知识管理各级部门与人员职责,为知识管理的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和推动力。

知识库建设

知识库的建设是知识管理的重点环节,要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获取、储存、传递和应用,就必须建设企业的知识库。

笔者参与过的多个知识管理项目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企业内部已有各别部门在做自己部门内部的知识管理,他们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管理”,从企业整体来看便是知识孤岛。当B部门需要A部门提供资料时,往往需要特意派一个人到A部门去要资料,运气不好的话,赶上知道相关资料的人不在,则白跑一趟,如果人缘差点,还会吃闭门羹,无形中增加了知识共享的成本,打击了员工进行知识共享与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员工还经常反映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很想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公司,但是不知道怎么贡献,换而言之就是公司没有一个可以让他们上传知识的地方。所以,构建一个企业层面的知识库,让企业各级职员有一个共同上传下载、学习借鉴、交流共享的平台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的基础。

知识库的建设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明晰企业的核心知识

在构建企业知识库的时候,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通过对企业战略的解读,分析出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对哪些核心知识进行管理,即找到企业需要进行管理的核心知识,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知识库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

1、企业发布的制度、流程、规范和标准

2、企业研发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经验;

3、业务运作过程中积累的信息资源;

4、日常管理工作中积累的技能和方法。

对核心知识进行分类

当企业建立了知识库后,如果每个员工随心所欲上传,当查询者面对着知识库内成千上万、形色各异的文档时肯定会不知所措,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知识管理的效率。就像我们随意将所有的衣物都扔进一个大的储物柜,势必在找东西的时候会一团糟,但在储物柜中横向和纵向都打出隔断后再将衣物有序地放入,便可提高找东西的效率。同样,企业的知识库也需要类似的“隔断”,在对企业知识进行分类时,最常采用知识目录将企业的知识结构化,强调与员工所在岗位职能相结合,以方便员工进行知识上传。

制作知识库的索引地图

在对企业知识目录进行梳理后,为了提高知识库的检索效率,还需要建立企业知识库的索引——知识地图;知识地图强调从员工习惯的查询维度进行设置。例如一个新员工进入企业后,他需要知道入职流程,也需要知道一些老员工总结的岗位经验,但这两类文档很可能是分散在不同的知识目录下,不便于查询。这时企业便可建立新员工指南知识地图,将新员工需要掌握的知识都放在这个知识地图下,方便员工快速学习。

设定知识库权限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权限设置是为了解决知识共享与保密的矛盾,即实现在可控范围内的最大化共享。同时,权限设置也是知识管理系统功能实现最复杂的部分之一,例如一个财务部新人职的员工所能看的内容,可能是研发部门一个入职

三五年的老员工不能看的。在权限设置时,基本思想是根据组织+职级方式实现员工对知识文档操作权限较准确的二维定位。但每个企业因其企业特性、组织架构和管理者个性等不同,所以具体的权限设置需要对企业进行分析后量身定做。

信息系统建设

在许多知识管理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知识管理库建得再好,但如果没有通过IT手段加以实现,那么知识库的建设就如同“空中楼阁”,不具可操作性。可见信息化建设在知识管理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知识管理,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落地,提升企业知识管理效率呢?

要真正实现对知识的高效检索,离不开IT的帮助,这就需要将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结果与IT有效结合,以最大程度发挥知识管理工具的效用。

通过将知识目录固化在企业的IT系统内,员工需要点击相应的知识目录进行知识文档上传,所以,知识目录也是知识文档对应的唯一物理地址。在方便员工有序上传知识文档的同时,也便于企业从知识目录维度对知识管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在IT实现时,并不需要将某一知识地图内的文档重新上传,只需将知识目录中的相应文章映射到知识地图中即可,即知识地图内只有虚拟的超链接,这样也可减去不必要的系统负担。

借力WEB2.0,提升企业知识库使用价值

21世纪的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网上的生活,在网上我们可以发帖、写blog,遇到问题时相信大多人第一个反映就是上网百度一下,以至于现在甚至出现了“搜索强迫症”这一新词汇。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其实和web的思想是共同的,都是让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平台上操作,都有上传、查询、下载的动作,只是知识管理系统更强调企业特性,而web更强调通用性。所以,在建设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时,我们可以充分借鉴web2.0技术,将知识管理系统与web技术相结合,扬长避短。

如今web2.0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只是相对于web1.0而言。在Web1.0里,只有特定的少数人可以对互联网内容进行定制,比如搜狐,互联网是“阅读式的互联网”。而在Web2.0里,这种权利被大大地下放,每个人都可以是网站内容的提供者,同时,Web2.0的内容也更多元化,如Tag、RSS、多媒体、在线协作等等。尽管还没有精确的定义,Web 2.0指的是让人们在网上协作和共享信息的Web服务。与第一代Web服务不同的是,Web 2.0更具有交互性,它给用户的体验更接近台式机应用而不是静态Web网页。毋庸置疑,Web2.0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较之传统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Web 2.0技术不会取代结构化的知识文档管理系统。但是,在企业知识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引入Web 2.0的理念和设计思想。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知识库使用效率。

作者:刘 远 刘 悦

上一篇:企业工作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新型载体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