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如何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深入挖掘人才创新潜力,提高企业的持久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企业创新主体集成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创新主体的特点、价值取向、集成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企业知识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创新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创新知识管理论文 篇1:

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摘 要]作为知识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人知识管理,在企业实践,尤其是国内企业管理中尚未得到重视和充分应用。旨在相关理论回顾分析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进行逻辑分析,指出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员工管理;创新;个人知识管理

一、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命的源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国家提出的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之所以受到广泛重视,是由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决定。坎特(R,M,Kanter)认为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存在以下特征:(1)创新的过程是不确定的,即创新的来源、创新机会的获得和创新结果都是不可预测;(2)创新过程是知识密集的,它既依赖创新者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又依赖于创新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3)创新过程是有争议的,这体现在不同方案的比较和竞争;(4)创新是跨界的,即创新源的获得来源于不同学科和部门。这四个特征充分显示了在创新活动中知识流动的客观存在,知识流动成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基于上述理论,学术界逐渐形成基于知识的企业创新能力模型,该模型指的是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个人知识(隐性或显性)、社会知识(隐性或显性)与企业存量知识相互作用,并发生转化,从而产生新的企业知识(隐性或显性)。一方面新知识成为企业的增量知识进入下一个知识循环;另一方面新知识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导致企业的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并物化到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上述模型的提出进一步说明了目前知识和知识管理在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上的作用不断提升,也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和应用。

二、个人知识管理及其实施

从认知论角度来看,知识通常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够用严格的数据、公式、公理、文字等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如果把显性知识比作“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就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难以发觉,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加丰富、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往往是个人和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指组织或个人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应用和创新的管理过程,通过知识共享和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其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含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二者分别从个人和组织整体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探讨。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个人知识需求分析。这是知识管理的起点,其难点在于对类型不同的知识需求进行整合,通过优次安排等方式进行区分整理。第二,知识采集与整序。知识的采集是根据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需求从己知的知识源中连续地选择、提取和积累知识的过程。第三,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这包括最初的知识纳入,不断维护更新,使其持续发挥效用。第四,知识利用与创新。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对知识进行更好的利用,包括知识交流、隐性知识激活和知识创新。

三、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1.个人知识管理的一般意义。第一,提升个人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不断自我分析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有力提升,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扩展了员工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是个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促进企业内部学习文化形成。通过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个人知识水平与个人竞争力,也无形中提高了组织内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第三,与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相互促进。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系统,个人知识管理做得越好,组织的知识管理体系越有成效;另一方面组织强太的社会关系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巨大容量,能够为员工的个人学习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更方便的交流平台,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

2.模型提出。对企业创新能力,传统的管理学和相关文献大致将其分为过程观点、综合观点和层次观点三类。分析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就要从系统角度分析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得能力的综合。由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能力、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开拓性战略等组成,其中R肋能力、组织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建立关于个人知识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模型:

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前提,知识共享是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知识创造是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和意义。选取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作为分析个人知识管理的分变量。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观点基于企业的组织能力和R&D能力,对这两种能力的衡量,我们选取组织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四个因素,其中组织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对应于组织能力。组织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能力,学习型组织建立有利于改善员工心态,提高组织结构和员工管理的水平。企业R&D能力,即研究开发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可以有效衡量企业研发能力。

3.模型分析与结论。确定上述变量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相互促进,个人知识的获取能丰富组织整体的知识量,员工个人知识的共享同时实现了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知识共享是推动组织内知识流动和员工学习的前提,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实际上为个人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一种相对正式和真实的平台,它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平台和非正式组织学习相辅相成。个人知识管理与研发投入,个人知识管理一般是由组织提倡或指导员工进行,组织会向员工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个人知识管理能提高员工个人素质,尤其在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上,这无形中提升了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和企业研发能力,因而个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研发投入的一种形式。个人知识管理与新产品开发,个人知识管理对新产品开发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个人知识创造上。企业内的新产品大多由研发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但处于一线的生产工人拥有长期工作经验这种隐性知识,再加上个人的思考和实践,也会对企业新产品开发做出贡献。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平台让员工更多参与到新产品生产销售试验,并将个人了解的市场需求变化信息融入企业新产品研发,这对提高新产品成功率大有裨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对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研发能力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组织能力和研发能力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员工个人知识管理在国内企业中尚未得到充分实践,这是由于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个人知识管理甚至是知识管理的研究时间不长,研究领域比较分散,理论基础尚不坚实;另一方面个人知识管理对员工个人素质尤其是软件技能要求较高,使得个人知识管理大多局限于知识型组织或IT行业,尚不能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由于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绩效测量的问题,本文的模型仅限于逻辑分析,并未采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但仍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企业发展和改革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纪利群,王恒山,知识型企业中个人的知识管理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5(8)

[2]罩蔚,论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论逻辑与可行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作者:端木楚

企业创新知识管理论文 篇2: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创新主体集成研究

摘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如何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深入挖掘人才创新潜力,提高企业的持久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企业创新主体集成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创新主体的特点、价值取向、集成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企业知识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知识管理; 创新主体; 集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家的重视,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知识共享、凝聚集体智慧、激发创新潜力,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所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知识管理根本目的。然而,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知识管理的结果却往往与管理者的初衷相悖。很多企业尽管利用了网络、通讯、电子等信息化手段,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却只能实现部分显性知识的共享和少量隐性知识的传承,创新后劲不足、创新能力缺失成为困扰很多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甚至会出现核心技术与管理骨干跳槽的现象。库珀认为:“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企业往往只关注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对其创新能力没有给予充分关注,更忽视了对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开发,这是企业知识管理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因为,企业的任何创新,都必须依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来完成,创新主体既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对象,又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笔者认为,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集成,是企业知识管理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途径。

一、 企业创新主体的基本特点

1. 创新主体的素质特点。创新主体大都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育,了解、掌握或精通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如开阔的创新视野、宽泛的知识层面、丰富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学习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等。

2. 创新主体的心理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他们非常注重企业对其民主权利的尊重,关心企业改革发展、经营管理的各项举措,十分注重对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参与度。二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体力劳动的简单、机械和重复劳动相反,创新主体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和创新性劳动。他们依赖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智慧和才干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成果。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拥有一个相对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独立安排工作,自我引导、自我管理。三是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愿望。从需求层次来讲,创新主体不满足于低层次的物质激励,更注重精神层面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期望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3. 创新主体的行为特点。一是其工作过程不易监控。由于创新主体更多的是从事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工作本身没有固定的流程和固有的模式,工作自主性、自我支配性强,因此,对他们没有可供参考的、十分具体详细的工作标准,很难实施监控策略。二是其工作成果不易直接衡量。创新主体的工作成果往往以构思、创意、技术发明和管理创新等形式出现,因而其经济价值具有潜在性,短期内很难形成直接衡量的经济形态。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往往是由一个团队来完成的,工作成果无法分割,这也给衡量个人工作成效带来了困难。三是其流动意愿较强。管理实践证明,企业创新主体对企业忠诚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企业给他们提供的施展能力的空间的大小,一旦现有的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个人成长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就很可能转而选择其他公司。

二、 企业创新主体的知识特点

1. 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企业创新主体掌握的知识,简单地讲,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清楚地表达的知识,也叫编码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难以表述清楚、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由于创新主体掌握知识的多少、知识的构成、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不同,创新主体个人经历、知识积累、创新经验、创新能力各异,而且有些知识介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难以明确区分。这些都给企业的知识管理带来了困难。

2. 知识的独有性。笔者认为,显性知识可以分为表层显性知识、中层显性知识和深层显性知识。表层显性知识是一般层面的、显而易见的、容易直接理解的知识,中层显性知识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仔细推敲才能理解的知识,深层显性知识是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难以理解和把握、需要创新主体解释、说明的知识,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显然,深层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创新主体的独有知识,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

3. 知识传播的主导性。由于创新主体掌握的知识具有独有性,因而对深层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而言,创新主体无疑是其传播的主导。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知识能否传递和共享,取决于创新主体是否愿意向组织、团队和他人传播。

4. 知识管理的艰巨性。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策略可分为法典编辑策略(信息化策略)和人格化策略(人性化策略)两种。前者遵循“反复使用经济学”的逻辑,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编码,制作文档,创造“知识客体”,存入电脑随时调用;后者遵循“知识经济学”的逻辑,将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笔者认为,对于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企业而言,“知识客体”的反复使用固然重要,但知识管理的重点无疑是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持久创新能力,这就与创新主体对隐性知识的独有性和知识传播的主导性形成了矛盾。企业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就必然难以实现知识的充分共享,企业的持久创新也将无从谈起。

三、 企业主体的集成策略

通过对创新主体及其知识特点的分析不难看出,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使创新主体主动与他人分享其掌握的显性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成为知识管理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加强创新主体集成,促进知识的集聚和集成,从而导引企业的创新潜力,形成持久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1. 建立知识优化平台,促进创新主体知识更新。一般来讲,企业知识总量的动态增长,是实现企业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知识管理重要关注点。知识管理的真谛不在于仅仅满足于有效管理现有知识,而是在增加企业知识总量的同时,不断地发挥企业知识潜力,实现持久创新。如果企业没有自我知识更新能力,知识管理必然失去其意义。因此,企业必须建立知识优化机制,畅通知识优化途径,促进知识的快速增长。只有每个创新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知识优化平台,关键是建立知识更新机制,应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我学习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与企业间交流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着力提升创新主体、尤其是核心人才的知识水平,奠定企业创新基础。

2. 建立知识传导平台,实现知识的团队共享。与企业发展相似,知识管理也应该遵循渐进式的模式。实现知识的团队内部共享,是实现知识管理目标的第一步。建立知识传导平台,一是要突出核心主体(A)的导引作用,围绕团队创新目标,由核心主体组建和领导项目团队;二是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时间序列划分为若干子项目,并根据创新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分别由不同的主体承担;三是要突出团队协作的创新作用。在某一子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由子项目负责人统一调配各类资源,安排和分派不同人员的工作,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由核心主体指导每一个子项目的工作,并参与具体的工作任务。可以看出,通过知识传导平台的建立,在团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仅核心主体A自始至终发挥了领导作用,贡献和共享了其理念、创意、思路和技能,而且每一个创新主体在自己负责的子项目中也扮演了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贡献出了自己知识和创新、创造能力。

3. 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知识管理的理想目标是尽最大的可能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笔者认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无限趋近这一理想目标的过程。一是要建立团队联动机制。首先要建立决策联动机制。企业要实现科学决策,必须进行民主决策。决策联动机制,就是要在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微观决策的不同层面,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创新主体、尤其是专家的意见,集聚其知识、发挥其特长。其次要推行管理联动机制。企业要注重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有效利用创新主体在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执行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再次实施执行联动机制,打造创新主体的整体执行力,提升决策的执行效率。二是要建立项目引导机制。围绕项目选题、可行性论证、工艺路线设计、市场前景评估、投资回报预测、科学研究、产业开发、市场营销等环节,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充分集成人才、知识、资金、仪器、设备等资源,实现技术突破和知识创新。

4. 建立创新激励平台,激发知识共享的内在动力。一是建立知识共享的过程激励机制,对创新主体发表科研与论文、成果获奖与鉴定、专利申报与授权、出版专著、产品经营、制定政策与管理制度等,给予全方位、全过程的激励,将激励机制渗透到人才创新的各个领域。二是建立知识共享的目标激励机制,对创新主体开展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其实施后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挂钩,对核心主体和主创人员给予一定比例的直接奖励。三是建立企业与创新主体的利益关联机制。企业可通过股权、期权等长期激励政策,将创新主体与企业长远发展通过“金手铐”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创新主体持久不断地贡献知识、进行创新。

5. 建立创业发展平台,实现创新主体的自身价值。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员工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为创新主体搭建创业发展平台就成为企业知识管理重要任务。一是要认真制定创新主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在给予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的同时,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层次的个人发展目标迈进。二是要为创新主体创业提供必要条件,在资源配置、资金投入、政策环境、管理支撑、提供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创业。三是要为创新主体创业营造和谐氛围。企业要下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企业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建立企业文化体系,把企业的理念、战略、规范等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氛围。

总之,知识管理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毕竟是低层次的,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需要管理者从创新主体的特点、价值取向、心理特质和利益诉求出发,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制定政策、营造环境,以创新主体集成为基点,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软件”建设和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共享知识、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打造企业的持久创新能力。这也再次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创新的根本源泉。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企业要更加注重对创新主体的集成策略研究,努力构建创新主体集成的机制、体制平台,着力寻求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主体价值实现的新途径,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卫国,王莎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活动竞争优势的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7,(2).

[2]Nonaka,Ikujiro,Ryoko Toyama and Noboru Konno.SECI,Ba and leadship: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Feb 2000,33(1).

[3]Malhotra,Y.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d of Business[J].Journal for Quality and Participation Special Issue of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1998:21(4).

[4]杨长辉.知识管理的目标框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

责任编辑 宋敬华

作者:熊柏柳 王子宽

企业创新知识管理论文 篇3:

浅析知识管理中的企业创新

[摘 要]本文在界定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知识企业的创新类型,并描述了知识企业的创新过程,最后提出了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管理途径。通过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加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实现知识共享。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共享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理论,是人们对全球经济内涵的一种崭新认识,而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管理,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管理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从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各种定义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和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

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有效利用积累的和获取的知识,并对各种显性和隐性先进知识进行连续性的动态优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市场需求的一种过程。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中所有员工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促使企业知识化,促进企业不断成熟和壮大。

二、知识企业的创新类型

知识的创新转化是指知识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相互包容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高度的一种经济现象。通常知识创新型企业中,可见如表1所示的几种创新内容。

其中技术创新是最常见的,又可细分为产品创新、制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后者是除了技术创新以外的功能层级创新。

三、知识企业的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库中的知识被企业员工使用而发挥作用,而创新过程正是以知识学习与应用为开端的。无论是需求拉动型的创新,还是科学推动型的创新,都与创新系统内外的知识信息交流紧密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创新过程的传统线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复合模式所取代。复合模式是指由知识、信息、技术、生产、销售、服务组成的整个商业活动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单独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创新过程涵盖了研究与开发过程、产品生产过程、服务过程或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阶段。一种新的产品从构思到被市场接受,经历了研究与开发、中试、生产和营销的各个过程。同样,一种新的服务方式从构思到实践,再到被消费者接受,也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过程。可用图1来简单描述复合模式下的创新过程。

在针对长远目标任务时,必须运用相应知识,确定指导组织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标准。因此,创新组织必须考虑既要激发组织内每个节点上每个人的积极性来解决具体问题,又要促进各有关方面紧密合作、相互学习,寻求将组织内外的各种可以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便找到最佳方案。为了能够发现外部环境中正在发生的变化和预测未来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创新组织必须有一个清晰、正确的知识管理策略,必须在创造、获取、转移知识和使其行为适应新知识、新认识方面下功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使得企业创新更为频繁,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跟踪和发展新的知识,应用新的知识,以便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因此,一个企业要像过去对待技术一样,对待所有知识,加强知识管理。

四、知识创新型企业的管理途径

(一)持续创新知识

知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任务是持续创新。知识创新实际上意味着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企业中的每一个体都在不断更新。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便于沟通和分享,而具有隐性特征的知识资源来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与感知,源于经验,源于个体与客体长期互动中的主观感受,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难以规范化,不易表达并传递给他人。隐性知识部分由技术性技能组成,在认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表明,企业要持久创新就必须使显性和隐性知识自身以及相互之间不停地转换。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中的知识创新有4种基本模式,即知识转化的SECI模式:

1. 从隐性到隐性(社会化)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创新是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促成知识在不同员工、企业间转移、共享和集成,达到创新的目的。这一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有时单个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个体共享隐性知识。个体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掌握了其他个体的隐性技能,把它们变成自身隐性知识的一部分。虽然两个个体都学到了技能,但是都没有掌握技能背后的系统化原理,他们所领会的知识都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因此很难被组织更有效地综合利用。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性知识的创新,关键是员工如何积极贡献自己。

2. 从显性到显性(综合化)

单个个体也能将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合并成一个新的整体,并将其规范化,使新的整体得以共享。新的整体是一种新知识,但是这种“综合”并没有真正扩展企业已有的知识储备。可通过知识创新系统的知识分类等,提高现有知识的转换,增加知识的实用价值。

3. 从隐性到显性(外部化)

当隐性知识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时,隐性知识就被转换成了显性知识,能够被项目组的成员共享,节约时间成本,这也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在这4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产生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如何有效地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增强这4种模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公司的新知识产生水平。

4. 从显性到隐性(内部化)

新的显性知识在整个企业内得到共享,其他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展、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而隐性知识本身也需要不断进步。进步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员工自己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需要及时地转化成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更新最终依赖于隐性知识的进步。

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上述4种模式都存在,而且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就像组织螺旋一样,如图2所示。明示(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和内化(用显性知识扩展自己的隐性知识基础)是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关键,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两个重要步骤。

(二)隐性知识显化

用通俗易懂而又生动的语言来表达管理和员工的灵感是将隐性知识显化的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通常隐性知识很难被别人理解,怎样表达是让别人接受这些隐性知识的关键。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是一种特别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那些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个体,可以通过想象和象征直观地理解事物,而不需要进行分析和归纳。可见,在知识创造的初始阶段,比喻和象征性手法是非常有效的工具,能够直接促进这种创造性的过程。

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模型,生产出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模型远比隐性知识来得直接,更易于被人接受。我们认为可以通过“隐喻”、“类比”、“模型”之类的专有名词来概括企业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整个过程:

(1)用隐喻连接相互矛盾的事情或念头;

(2)通过类比化解这些矛盾;

(3)将创造出的新概念明确化,并建立模型,最终实现知识共享。

(三)无序管理的概念化

在任何组织中,无序混乱的情况不可避免,但事实上,如果企业掌握了有效的管理方法,这种差异和混乱完全可以成为新知识的源泉。创造性混乱是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创造性和波动性,它可以促进组织和外部环境的有效互动,打断人们常规进程,刺激个人的高度投入。有效管理的关键就是不断向员工发出挑战,让他们重新思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反思是知识创新型企业必须具备的知识。

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引导员工从混沌无序走向知识创新,方法就是给员工提供一个概念框架,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切身的经验。企业远景模糊一点,可使员工和工作小组自主地设定目标。尽管高层管理层的理念很重要,但光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级管理层最应该做的工作是扫清障碍,为自我管理的小组或团队提供支持,由他们来实现高层领导的理念。团队在知识创新企业中担当着核心角色,知识创新视角下的组织更倾向于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团队合作。它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环境,使他们能够相互交流,不断对话,促进反思。团队成员通过对话和讨论激发新的观点,将各自的信息储存在一起,并从不同的角色进行审视,最后将不同的见解统一起来,形成新的集体智慧。

五、结论与启示

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简单地说就是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和最恰当的地点以最恰当的方式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做出最满意的决策。一般地说,在企业创新与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知识管理应考虑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创建一个能为公开的企业组织学习和交流提供完好基础设施的知识库网络,以充分利用组织内部以及外部大量可编码的知识,使组织创新和学习建立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最大可能地促进隐性知识在企业员工中传播和共享,以便让更多的人掌握、使用并完善知识资源系统网络。

第二,建立有利于企业成员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和激励组织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由于组织内大量隐性知识的存在,使得有效的部门合作、人员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让员工经常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知识创新的目的。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使员工在企业具有很强的归属感,从而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别人分享,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第三,借助组织创新形成创造型组织视野和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氛围。知识管理要通过知识在广大成员间的扩散与共享学习来实现,知识扩散与共享学习将可能潜在地改变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以及权利与影响力在组织中的分配。企业应该鼓励职能部门、项目组和组织成员之间建立广泛、及时、不间断的交流制度,提倡员工勇于变革,以利于企业组织的学习和创新。

第四,进行知识创新时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显性和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都应该尽可能地实行公开化,达到知识共享。但是很多已经显性化的知识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显性的知识又要向隐性知识转变。通常不经过显性化的隐性知识是很难被外界人员接受的,这也有助于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以免企业的创新成果被窃,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锦英.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J]. 平顶山学报,2O05,(10):20-23.

[2] 郭强,叶继红. 论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J]. 福州大学学报,2000,(1):19-20.

[3] 赵希男,贾建锋. 知识管理的实施障碍及其对策[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13-15.

[4] 魏江. 企业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日]野中郁次郎. 知识创新型企业[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高洪深,丁娟娟. 企业知识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 叶茂林,刘宇等. 知识管理理论与运作[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 伍忠贤,王建彬. 知识管理[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9] 邱均平等. 知识管理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茆旭川 黄 琦

上一篇:工业设计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安全道路交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