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风险电子金融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以网络金融业作为探讨对象,分析了风险防控必要性,同时指出现有风险,并提供了控制网络风险策略,仅供参考。关键词:网络金融;存在风险;应对策略引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崛起,促进了网络金融业发展。这种新金融模式的出现,有助于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业务风险电子金融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业务风险电子金融论文 篇1:

我国电子金融风险浅析

【摘要】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其中电子金融迅速的崛起,就带动了整个金融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已成为了金融领域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不过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对电子金融的定义、必要性、特征以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了概述,并针对电子金融所带来的风险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电子金融 特征 风险管理

一、电子金融的定义

电子金融,又叫网络金融,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金融业务。它以各类借记卡、客户终端为媒介,以互联网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电子金融是一种以虚拟化的形式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

二、电子金融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电子金融与电子商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概括来说,电子商务就是将传统的线下商品交易在线上完成。交易双方、商品,以及资金作为传统商品交易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务信息流、商品配送及资金支付。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兴的经济环境,这种新的经济环境需要一种新的交易媒介去完成,这就促进了以银行网上支付为代表的电子金融的发展;同时,电子金融拓展了这种新经济模式的交易平台,加快了电子商务前进的步伐。

第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金融市场走向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摆脱了地域、空间以及时间方面的限制。与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相比,电子化市场所需要的信息成本小很多。这就大大削弱了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易市场中的媒介作用,为确保金融行为在价值链的重要作用,电子金融应运而生。

第三,电子金融的经营成本较传统的金融机构降低很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包括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在内的电子金融的经营成本要小很多。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论证:首先,电子金融一次性投入相应的成本完成开发后,银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客户端的运营上,减少了网点建设支出;其次,电子金融电子金融产品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传统的银行按形态属于有形银行,有形银行需要雇佣大量的柜员去重复简单而机械的存取款业务,提高成本的同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银行人员手工操作中出现失误。而电子银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将这种重复性很高的人力劳动通过网络完成,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最后,电子金融的出现不仅可以减少客户和银行工作人员往来于有形银行之间的在途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显著减少了客户、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样也降低了社会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这也是电子金融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电子金融的特征

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金融应运而生。与传统金融相比,电子金融具有以下特征:

(一)服务方式虚拟化

传统金融市场几乎所有的交易、办公活动都通过网络来实现,银行之间的结算业务也可以通过电子数据来完成。传统金融中,业务文件的传递均以面对面的交流进行,路程较远的则借助于EMS等邮寄方式,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社會资源极大的浪费。电子金融的出现,业务人员只需要借助网络的传递功能,进行交易信息的传递。为保证交易的安全可靠,人们则采用了数字验证技术和公开密码技术等技术手段。

(二)业务多元化

电子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使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多元化,金融机构可以涉及金融领域的多个方面,如平安集团。同样从事网络金融服务也不在局限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这样使得金融业原本以板块式分工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互联网的多元化信息使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拉开帷幕。

(三)地域化限制的消失

电子金融机构虚拟化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因地域限制带来的业务影响,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就可以将业务网络延伸到世界的任意角落。同时,电子金融机构虚拟化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时空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就可以随时的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有了电子金融,地域及时空的限制将不再是制约金融快速发展运行的重要因素。

四、电子金融的特有风险

不同国家的电子金融风险也不尽相同,我国的电子金融金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技术风险

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而来的电子金融业务交易及控制风险等工作,主要依靠于电脑程序进而软件系统来完成。因此,电子系统技术和管理的安全问题成为了电子金融业务能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系统的停机,磁盘的损坏,以及来自于外界网络中的攻击与破环都可能威胁电子金融运行的安全。因此安全风险是电子金融风险当中一种特殊风险。

(二)业务风险

1.信用风险。以信贷业务为例,传统的信贷业务在合同到期时,可能存在部分借款人因自身的财务状况无法按时、足额的偿还贷款的情况。电子金融的加入加快了市场运行的速度,大大增强了过程及结果的透明度,也降低了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电子金融的运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交易双方对于彼此的身份确认过程中的难度,也无法确保信用等级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

2.法律风险。当前,我国电子金融的发展与其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电子金融是在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是没有的情况下发展的。这种状况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电子金融业务的行为及责任问题没有相关的制度予以约束,导致了电子交易的风险。

(三)其它风险

其他风险也危及电子金融交易,如市场风险、利率、汇率等市场的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电子金融交易者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有相关影响,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风险。

上述电子金融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由于电子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这就导致电子金融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更新扩充。

五、应对电子金融风险的相关建议

(一)积极发展我国信息安全技术

由于信息技术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金融环境的健康与安全,所以为了杜绝隐含,加强人们对于电子金融的信心,则必须要积极发展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使其可以达到相应的安全等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金融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大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构建一个和谐的交易环境。

(二)建设健全的电子金融风险制度

建设健全的电子金融风险制度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由于在电子金融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欠缺与不健全,一些企业游走于灰色地带,这样的行为显然不利于我国电子金融的发展,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规范金融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使金融市场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其次,加强金融行业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机制。金融行业自律,是通过各金融主体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自发组织订立相关的公约规范金融行为,它的组织机构——金融行业协会,是一家民间管理机构。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之相比,国家监管显得并不全面。为确保金融市场中,金融主体的行为有序进行,金融市场得以稳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加强电子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电子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传统金融市场间相对封闭的市场格局瞬间被打破,经济主体间交易信息的传递进一步加快。并且随着国际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交易,相互之间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通过监管的国际化有利于共享信息,提高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和效率,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起的区域性风暴。

参考文献

[1]卓武扬.论全球化下电子金融的有效监管[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

[2]谢国旺.电子金融监控问题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3]张松.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M].金融监管,2013.(295).

[4]柯珂.超网络时代的电子金融和风险管理[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

作者:李海涛

业务风险电子金融论文 篇2:

网络金融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 要:本文以网络金融业作为探讨对象,分析了风险防控必要性,同时指出现有风险,并提供了控制网络风险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金融;存在风险;应对策略

引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崛起,促进了网络金融业发展。这种新金融模式的出现,有助于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其具有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故而应强化这类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才能保证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金融风险控制必要性

网络金融有一个别称,那就是电子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刺激下产物,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完成金融业务活动,具有虚拟化和网络化的特点。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相比较,具有成本和门槛低,但是服务范围广,办理业务快捷方便的优势,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传统金融运行模式有很大冲击,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而且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金融是一种新金融模式,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这就给了非法人员利用网络金融实行诈骗的机会,安全风险大,这就会影响到网络金融业发展。另外,网络金融依赖信息网络技术,而虚拟空间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系统自身漏洞,以及软硬件自身安全系数低,容易被窃取信息,或者遭遇黑客攻击,还有就是病毒侵入,从而给网络金融业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统计数据发现,网络金融安全事故率在增长,对这种新金融业态发展极为不利。除此之外,网络金融事故还会给客户带来经济损失,使其信息被泄露出去,存在隐患十分大。

基于这个现状,网络金融要吸引更多受众群,促使自身健康持续发展,提升金融业务量,就必须严格的控制风险。通过有效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网络金融风险,发挥其快捷方便、门槛低、自由灵活的优势【1】。消除人们对网络金融的顾虑,原因参与到网络金融活动中去,这样不但能保护个体利益,增强其财产和信息安全性,同时还能促进这类金融业快速发展,共享网络金融发展的红利。因此,强化网络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做好这个方面控制很有必要,也是网络金融当前重点推进的工作。

二、网络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风险

从目前网络金融发展态势看,具有混乱的一面,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是开放的,而这个领域的门槛比较低,所能获得效益高,使得众多互联网企业进入到该领域,难以得到有效管理。网络金融管理体系不完善,当下国家和政府对第三方支付管理严格,其他方面相对松懈一些,整体的管控效果不佳,这就给网络金融带来很大风险。网络金融风险进行归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分别是技术风险、业务风险、管理风险、外在风险。

1.1技術风险

网络金融存在技术风险,而且由其引发的隐患大。网络金融要借助计算机开展业务,自然也运用到相关的技术,主要使用的是IP协议,还要运用到UNIX系统。

IP协议注重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效率,另外一个是简单,对于信息加密不是很重视,且这个部分技术水平不高,从而给业务开展带来风险。UNIX系统源代码是公开透明的,运行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还是数据传递,都要通过众多节点,任何一个环节有漏洞,都会使得风险提升。影响网络金融安全性技术风险还有黑客攻击、病毒侵入、系统漏洞等,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谋取不合法利益。

2.2业务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是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但是需要实名认证,客户要提供个人信息。这是办理网络金融业务必须满足的条件,电子商务时代客户信息具有价值,子一些人员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对贩卖和故意泄露个人信息,由此引发网络金融事故在逐年提升。网络金融业务人员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操作过程中会由于自身的问题,增大业务风险。计算机系统登录密码过于简单,容易被破解,不注重系统升级和补丁修复,防火墙和加密技术等级有待提高。办理完业务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退出,人离开却没有关闭计算机。业务操作不注意细节性东西,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低,在很大程度中加大业务风险。

2.3管理风险

网络金融是一种比较新的金融形式,所以的业务都是在网络中完成,具有快捷方便的优势。由于出现晚,还处于不断发展中,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还有漏洞,一些地方甚至是空白的。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网络金融风险控制难度大。网络金融要提高安全性,需做好操作管理、运行管理、信息管理等,这些管理工作制度有问题,不完善或者未能落实,使得这项金融活动面临很大风险。网络金融公司员工缺乏职业道德,利用工作所带来的便利,通过网络操作,盗取客户资金的事件多。这样就会使得网络金融业务与客户粘合力变差,不仅会影响带公众合法利益,还将给这种金融业态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2.4外来风险

网络金融具有外在风险,前面已经提过,这项金融活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网络基础设施会受到影响,比如光缆断裂、网络信号差、不能进行通信。这种情况之下,电子金融系统可能瘫痪,风险也会提升。

三、网络金融风险控制应对措施

3.1技术风险控制

网络金融安全风险大,做好控制不仅关系着这种新金融模式的发展,还与人民利益相关。网络金融最常见的就是技术风险,要求提高计算机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我国计算机使用的是外国的操作系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这不但影响了计算机技术发展,还极大威胁网络金融安全性。技术风险控制和管理要从软件和硬件方面入手,运用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等,增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2】。平时重视系统升级,及时更新软件,定期查杀病毒。网络金融系统要设置访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以及IP地址才能访问,将风险拦截在外面。系统漏洞对加大电子金融风险,平时做好系统升级,及时进行补丁修复。检测木马和病毒,发现要在第一时间查杀,把情况汇报给技术人员,优化防护措施。通过各种安全技术手段,就能起到良好防范风险效果,提高网络金融安全系数。

3.2业务风险控制

业务风险防范和控制,首先就要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组织其学习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金融安全相关法律,增强其保护客户隐私的意识,不随意泄露信息。规范业务流程,完善业务办理制度,并要加强对业务活动的监督,不给业务人员监守自盗的机会。建立健全隐私保护体系,以前只要客户在办理金融业务中提供信息,泄露风险需自己承担。改变这个状况,应把信息保护责任,转移到使用一方,让其自觉去保护个人隐私,提高信息安全性,降低由此引发的电子金融风险。计算机系统和各个网络金融平台会将客户信息储存下来,这也使互联网上存在大量个人信息。国家应规范信息使用标准,划定清晰的界限,哪些信息可以用,哪些信息不可以用,否则就要付出代价,甚至承担法律责任【3】。通过这些手段,堵住非法盗用信息的侥幸心理。业务风险控制要从自身做起,从事网络金融业务服务的人员,一定要先培训再上岗,既要提高其职业操守,增强法律意识,又要帮助其提升系统操作能力,熟练掌握技术,减少因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网络金融业务活动中所使用计算机,除了要运用技术做好加密,同时还应做到人机一体,办理完业务快速退出系统和程序。计算机设置登录密码,尽可能复杂一些,避免被破获。

3.3管理风险控制

完善计算机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金融风险制定法律,并要不断优化和补充,以此杜绝一些人员利用这个部分法律漏洞,給他人财产安全带来威胁。我国网络金融监管最大问题在于,还没有一部正式法律出台,在处理网络金融案件中,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窘境。鉴于这个,应加快网络金融安全管理法律的制定,这是网络金融发展需要,也是保护公众利益所需要的。借鉴国外相关的法律,依据我国网络金融安全管理实际需求,完善和创新,确保管理条例能够落实,推动网络金融业的规范化发展。网络金融安全管理还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分析影响安全性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制定管理条例,比如运行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等。

3.4外在风险控制

自然灾害有不确定性,而且也不能控制。应根据气象预报,做好网络设施和通信设施保护预案,一旦出现网线断裂,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修,保证网络金融系统运行持续性和稳定性。提高网络质量,减少由于信号差出现掉线,或者卡屏的情况。更换老旧的计算机,配置尽量高一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发展态势好,具有快捷方便、门槛低等优势,在电子商务时代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网络金融发展还有风险过高的问题,应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技术风险、业务风险、管理风险、外部风险,确保网络金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涧乔.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 大众理财顾问, 2016(3).

[2]王美珠, 周洋. 网络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 000(005):104-106.

[3]王泽, 唐晨瀚, 刘旺,等.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及应对策略[J]. 市场周刊·理论版, 2017(20):340-340.

作者:励岢城

业务风险电子金融论文 篇3: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中对已有的业务进行创新,开发出以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供应链金融等多种电子信息平台和数据后台支持的金融科技业务。金融科技的普遍化和分类化既对传统的金融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经营金融科技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科技的用户渗透率之间增多(见表1),在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进程中,推动金融改革朝向信息化、电子化和智能化的转变,也是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领域的新型战略计划。随着金融科技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内容的不断创新,其所带来的风险也日益增加。风险控制作为金融科技的关键内容,不仅需要更加完善的风险控制规则,还需要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面对人工智能时代金融科技业务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也应当将互联网风险管理、数字化风险监控作为核心。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及所涉风险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愈加成熟。由于市场对金融科技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金融科技的创新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地拓宽金融科技的服务范围。这些业务主要涉及了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服务(运营、维护等)、产业物联网的电子金融服务平台、数字金融和云计算金融服务以及智能风险控制等。

在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业务的过程中,各种风险也逐渐显现,而这些风险是传统的金融业务所不具有的。首先,金融科技業务的风险具有技术连带性。金融科技风险不同于传统的金融风险,由于其依托于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平台,所导致风险的本质实际上是系统安全问题。这种金融风险的技术连带性反映在互联网技术贯穿于金融信息平台的始终,将风险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传递。其次,金融科技业务的风险具有传导连续性。由于金融科技的发展尚未形成系统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其中所存在的恶意程序,例如木马病毒置入、分布式拒绝服务入侵等不法行为将会逐渐增多,同时由一种金融科技类别由信息平台、系统向其他类型的金融科技平台横向或纵向传导。最后,金融科技业务的风险具有前置性。也就是说,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一般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大多数的金融科技业务在运行过程中才会出现风险问题,而风险防范则是在投入运行以后才做出的,这就对商业银行在开发金融科技产品、服务时,应当首先预测和识别相应的风险,进而对风险前置性特点予以应对。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所涉风险类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主要是将数据挖掘、区块链以及云计算等互联网先进技术融入金融服务和业务当中,其所面临的风险具有双重的属性。一方面是传统金融业务所具有的本源风险,另外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所产生的风险。综合来看,其所涉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其一,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是指金融科技业务在识别信息安全情况、信息安全警示措施等方面的风险。风险的发生主要基于金融科技信息安全管理未能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阶段监测防护而产生的。信息安全风险的发生会随着整个金融科技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而存在,同时还会根据不同阶段的金融业务发生差异性的改变。其二,是数据平台下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金融科技平台所涉的信用风险既具有一般信用风险特征,同时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式中,如果出现信息错配、数据泄露等情况,会导致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出现较大的问题。数据平台下的金融科技信用风险一般被用于金融诈骗等不法行为中。信用风险评级是反映客户在接受金融科技服务行为的基础要件。其三,是商业银行云计算环境的内部控制风险。云计算本身是以分布式计算为主的互联网服务模式。将其与金融相互结合以后,是通过金融云计算服务使得金融科技业务可以集成,并形成系统的体系。其所涉风险构成主要是云计算数据质量的风险以及云计算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流动性风险。因此,针对云计算金融服务内部控制的风险识别途径、风险计量方法是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的挑战

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问题。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随着金融科技业务的不断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深的主要问题。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针对金融科技风险的监管规则尚不完善。一方面,我国目前缺少针对金融科技业务信息安全风险、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在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安全标准等均未能有具体的规定和行业准则。这将导致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处于真空状态,不利于切实的保障金融科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针对数据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缺乏。这主要是体现在金融科技信息平台的数据库维护过程中,针对数据安全风险识别水平较低,在和其他电子金融机构配合的情况下,无法做到两者对数据安全等级要求的一致。再次,针对金融科技的信息风险管理缺少相应的评价和预警机制。为了规避金融科技信息风险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在未投入使用该项金融科技业务时,就应当对此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规避金融科技信息风险的前置性。最后,端口信息的传输风险监控不力。金融科技业务的实现需要以金融系统电子平台为依托,那么,从信息输入端口到终端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加密等级和操作规范是决定信息传输风险的关键所在。大量信息的泄露等情况发生将会导致不可逆的后果,滋生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可能性。

数据平台下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大数据的作用就是能让信用管理在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中日益快捷和准确,但是金融科技平台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也逐渐增加。究其原因,是由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形成的隐性风险。那么,数据平台下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管理现阶段面临三个问题。首先,针对信用数据的规范性文件,我国尚未制定相关的规则。无法确立信用数据的收集、分析与监管的原则,同时也未能形成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合规传输的相关规定。其次,针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例如在区块链金融领域中,增信是其最主要的内容。所以如何完善增信的手段,有效保障信用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合规性,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金融科技业务在对信用风险的甄别机制建立上,也需要加以完善。目前针对金融科技的信贷水平风险评估效率较差,同时在风险控制的成本上又加大了投入,这就必然导致在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管理中无法准确定位其目标。有关信用数据的风险提示、不同组合的信贷风险监控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数据平台下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商业银行云计算环境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问题。传统的内部控制是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财务情况和程序合规性作为风险控制核心。内部控制的概念也被1998年的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但是,在商业银行新型的云计算环境下,对其内部控制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云计算环境对数据的存储、流动以及真实准确性要求较高,那么,其安全风险隐患也逐渐增多。这其中包含了在金融科技服务过程中的受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导致数据传递、处理过程中形成操作风险,金融电子平台无法对数据的加密等程序进行最大化保障,或出现物理硬件问题等。这些均导致商业银行在云计算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剧。此外,金融科技服务还需要专业化的操作人员,在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效能等方面需要以操作指引的方式来加强,但是现阶段商业银行由于对云计算环境下的操作和出现的问题仅仅依靠外部技术人员,而技术人员并不了解金融科技的业务,导致内部控制风险链条脱节。针对以数据形式体现的金融科技的交易情况,目前缺少完善的跟踪和监控体系。传统的审计业务已经无法保证在人工智能时代,云计算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应对。针对云计算环境下,以数据类型、统计规则等主要审计指标的新的准则设计可以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建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为了应对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应当建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制定金融科技风险的管理规则。管理规则的制定应当以信息安全的行业准则作为切入点,如此一来可以提升商业银行在经营金融科技业务时的规范性。针对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规则,应当在传统的金融监管规则中引入有关算法监测、数据信息安全加密等网络安全法律规定。制定将数据信息安全的保护和金融消费者权益相结合的风险管理规定,进而有效保障商业银行在规避金融科技信息安全风险时有法可遵。其次,应当建立数据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建立数据信息平台的认证体系,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金融数据库运维时,形成系统的数据安全风险识别体系,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并对与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合作的主体单位数据安全水平做出一定要求,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匹配性。再次,虽然建立准入制度和操作准则可以有效减少金融科技业务信息安全风险,但是在投入初期,应当建立预评估机制,对拟投入使用的金融科技服务、产品进行风险压力测试等。最后,建立合理有效的数据传输预警机制。为能够减少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可能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加密规则,并明确涉事主体在整个金融科技运维过程中的责任。以此来保证金融科技业务从数据存储到数据传输完整链条的信息安全。

完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针对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的信用风险,应当完善现有的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信用风险的评估审查机制是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数据信用管理特征而设计的,其中包括针对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信用风险的识别,通过机器学习等方式对金融科技业务中所涉个人或企业的信用风险分析能力进行提升。此外,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还应当充分考虑到人工智能时代有关云计算处理数据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数据信用服务部门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增加信用数据传输效率。通过商业银行在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时,需要依托大量的数据作为参考,以此获得贷款主体的信用风险水平,这对数据的质量和广度的要求十分高,同时也对数理模型来分析个人、企业等主体信用情况的处理形式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审查机制应当以综合评价的方式呈现,客观地表现出贷款主体的信用风险组成。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的建立还应当保证商业银行间在数据平台上的互通,不仅可以减少由于重复搜集贷款主体信用信息的繁琐性,同时减少了信用风险评估的成本,提升了审查评价的效率。在定位上,信用风险评估审查机制应当作为整个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中除信用安全风险管理外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对贷款主体审查的关键内容。

优化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內部控制风险管理规则。为了避免由于操作问题导致的风险发生,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规则应当进行优化。第一,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所开展的金融科技业务来制定内部操作规范和准则,这些将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可以增强商业银行员工在开展金融科技服务过程中的专业能力,也能够提升专业技术人员风险应对的水平。第二,商业银行应当对云计算环境下的金融科技业务后台数据、物理硬件等配套支持客体予以实时监测,以此来预防操作风险发生所导致的内部控制系统紊乱。通过对云计算环境下业务程序、数据传输情况等进行审查,对可能预见到的风险进行防范。第三,云计算环境不同于传统的金融业务环境,内部控制体系中应当要求对金融科技的各个环节,如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等其他企业的对接,做到跟踪监控,并制定完善的准则, 保证其按照所规定的内容操作。准则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金融科技的特征,如数据平台的系统风险、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等问题。第四,从审计的角度,应当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审计机构按照金融科技业务的操作规范,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这些标准应当与传统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相互区别,应当以数据为基础、以系统为依托。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在实现“数字强国”的目标下更进一步,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更好地规避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应对上提出了挑战。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业务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信用风险问题以及内部控制风险问题的困境之下,可以通过将问题和困境整合,并以此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体系,从前端到终端、从数据存储到数据共享、从传统审计到金融科技审计,在整个金融科技服务的过程中,保证信息安全的加密措施,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商业银行在运营金融科技时的内部规范,最终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北京分行企业金融集团)

作者:张丽萍 颜配强 刘波

上一篇:审计发展现实思考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