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研究下金融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金融科技所引发的风险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金融行为具有金融行为具有难以预测、难以计量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监管形成了较大的挑战。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的让金融行为变得复杂,进而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本文将对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风险研究下金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险研究下金融论文 篇1:

基于风险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审计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风险,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防控和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险;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

互联网金融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和时期,在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伴生了风险,互联网金融审计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审计方式,它以其门槛低、交易方式便捷、交易成本低的优势满足了个人投资者、小微企业的需求,然而也存在金融互联网审计平台良莠不齐的现象和问题,给审计等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为此,要从风险的视角之下探索和分析互联网金融审计荼,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思想,以审计风险计量模型为基础,从不同层面研究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完善。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是以云计算、社交网络、网上支付平台为依托的资金融通和支付方式,它表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工具消除了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就使金融中介失去了存在空间,也使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信息采集、比对和交易,避免信息不对称而给资金供求双方带来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在一系列互联网工具的支撑下具有较高的业务操作流程标准化水平,在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的平台建构之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高效地进行互联网金融行为。

(三)监管存在缺失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由于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法律体系也不够全面,这就使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P2P网贷平台中的非法集资和诈骗风险;互联网遭受黑客攻击风险等,导致用户的信息安全缺乏足够的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风险主要可以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大类别来认识和分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审计之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人员要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整体把握和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风险,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和审计。而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对于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而审计人员并未发觉的审计风险,这需要审计人员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意识,更好地识别和评价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并使之降低到最低水平。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表现为以下内容: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环境风险

这包括来自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就内部风险而言,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对于技术的要求极高,金融产品运作的各个环节也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内部风险。就外部环境风险而言,这是由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在网络平台上的存续时间较短而引发一定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网络为依托和支撑,高度依赖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性风险。具体包括有:一是信息安全风险。在互联网之中存在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存在信息泄密或病毒入侵等问题,而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对于企业和客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二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工作人员或客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操作方面的风险,由于一些客户受到不良网站上的虚假投资产品的诱惑,导致自身的信息和经营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三是法律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让一些居心不良的经营者有机可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造假,导致企业遭遇重大错报的风险。四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一旦存在缺失,也会使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给审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三)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审计风险较为隐蔽、可控性较差,因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关键,只有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目标和任务。

(四)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互联网金融审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审计是综合性的审计,相较于传统的审计而言,审计范围更为广泛,审计的方法也要求更加先进,这就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却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审计准则,由此也引发了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检查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防控和应对措施分析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审计主体

要明确政府部门在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支撑和主导,并充分利用政府金融审计的资源优势,客观、合理而公正地评价和监督互联网金融企业。同时,还要引入民间审计力量,要发挥民间审计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与政府审计相结合,更好地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支撑,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升互联网金融审计效果,还要规定一定的设立条件,解决互联网金融企业“无门槛”的现象和问题,可以借鉴和参考银行业建立存款保险的制度,建构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资金安全,避免一些不法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踩法律的边缘。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方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审计要基于风险的视角之下不断完善风险审计方式,要量化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风险,可以采用定量风险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方式,做好对互联网金融结构、目标、内部控制等指标的分析,重点关注和分析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可疑业务,并对其加以风险量化分析,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财务风险、客户资金运作风险设置互联网金融风险阀值,使互联网金融审计活动能够依据量化的标准进行操作,对于超出标准的互联网金融行为和风险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

(四)调整互联网金融审计范围

由于互联网金融削弱了证券公司、协会等信息中介机构的作用,使资金供求双方能够直接进行交流和接触,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沟通,成为了链接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交易不对称的现象,为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对此,互联网金融审计机关要合理调整审计的范围,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处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还要对互联网平台监督进行审计,要以网络平台审计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和扩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网络聊天记录、文件传输记录等内容的审计,并扩大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权限,要使审计工作者拥有对普通用户的审计权限,还要能够拥有对互联网网络系统操作的审计权限、对外发文件的审计权限以及数据审计的权限,从而相对完整而全面地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审计。

(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

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极其关键的内容,审计工作人员要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如:询问法、观察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法等,实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测试。在采用多元化的审计方法测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之时,要重点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控制操作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审计和测试,可以利用金融互联网企业的内部资源,获取企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资料,较好地提升审计的效率。

四、結束语

互联网金融是新兴金融业态,具有准入门槛低、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等特点,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同时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风险,为金融监管和审计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为此,要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和意识,开展内容更为宽泛、形式更为多样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做好对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张红英.互联网金融审计框架构建设想[J].财会通讯,2015,(22).

[2]占如冰.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挑战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4).

作者简介:

覃家法,广西来宾桂中农村合作银行。

作者:覃家法

风险研究下金融论文 篇2:

金融科技发展下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

摘 要: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金融科技所引发的风险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金融行为具有金融行为具有难以预测、难以计量的特征,这些特征对监管形成了较大的挑战。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的让金融行为变得复杂,进而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本文将对金融科技发展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研究。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风险;影响研究

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应用以及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的服务方式造成重大影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迭代,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金融领域。与此同时,通过科技赋能,金融领域也出现了不少以大数据风控、人脸识别、精准获客、智能语音催收等为主的新业务模式。在目前看来,几乎在金融业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金融科技”的身影。

以消费金融为例,目前金融科技已经在消费金融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如精准获客、贷前审核、贷中审批、贷后管理、催收等。在贷前审核、贷中审批方面,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赋能摒弃了传统金融机构线下审核的繁琐环节,实现了纯线上审核、风险定价的机制,这不仅提高了审核效率也节省了人员成本。同时,用户通过提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邮箱等资料,实现了“分秒级”线上信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在贷后管理方面,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情况、满意度、适用人群等,从而令企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对决策进行调整,减少了企业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损失,规避了许多决策误区和风险。在智能催收方面,模型通过学习海量的真实语音,建立智能语音催收模式,通过流程和策略配置,训练智能催收机器人与客户开展实时、连续而良好的“人机对话”,从而达到接近人工语音催收的实践效果,极大的节省了人员成本。随着获客、风控、催收等消费金融的各个流程被科技技术所替代,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传统金融流程被金融科技所重塑。

金融行为具有难预测、难计量的特征,且更加难以监管的。难点在于,在行为没有造成结果之前,很难判断金融行为是好的、是坏的,也很难说是违规的还是合法,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发展,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等一系列技术的加入,让金融更加的复杂。目前来看,金融科技带来的风险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非传统金融业态组织创新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金融科技逐渐成为地方非传统金融业态组织创新的重要载体,出现了P2P网贷、股权众筹和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多种互联网金融组织形式,对民间资金形成了巨大吸引,也造成了一些金融乱象,线上非法集资屡禁不止、股权众筹跑路频发、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乱批乱设。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地方金融风险逐渐凸显。纵向上向监管相对薄弱的省级以下区域倾斜,横向上向监管竞次形成的监管洼地集聚,不仅增大了地方防范金融风险的压力,也扰乱了金融科技的行业秩序,最终将会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

金融科技在非传统金融业态的应用面临监管缺位。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其在非传统金融业态中的广泛应用为地方政府通过金融创新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我国针对金融科技相关的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没有独立适用的法律体系与监管规则。特别对金融科技在非传统金融业态中的应用,相应的监管规则多为摩擦性、适应性地,大多是在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上衍生形成,使得监管的各个环节链接不够紧密,容易形成重准入,轻监管的局面,导致大量金融科技在非传统金融领域的应用面临监管缺位。

(二)金融科技发展使得地方风险处置责任难以压实

随着金融科技在地方非传统金融业态中的广泛应用,很多线下业务转移至线上,创新了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去实体化经营和依托于互联网的销售渠道使得机构摆脱了对物理网点的依赖,虽然设立于某一地区,但是经营却是在全国范围,具有收益本地化、风险外部化的特性,地方的风险处置责任难以压实。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

地方金融办同时兼具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职能,当二者冲突时,有可能从金融机构审慎角度出发忽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在金融科技时代,随着移动支付和互联网平台的应用,金融消费者的普及程度更高、范围更广、但投资的准入门槛却更低,忽视行为监管对金融消费者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四)金融风险的集中性与爆发性

与传统金融不同,金融科技具有数据高度集中的特点,一旦金融风险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进行化解的难度巨大。同时其扩散面积和补救成本也随着数据密集程度而增加。此外,数据的高度集中也增加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在监管方面,平台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让资金的供求两端的交易支付线上化,导致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交易对象模糊、交易不透明,極大的增加了监管难度。

为应对以上风险,应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一)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包括央地监管体系的协调、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以及金融科技监管与传统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

(二)明确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定位,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的非传统金融业态的分工与定位,防止监管重叠与监管空白。

(三)压实地方金融办的责任,强化对金融科技应用带来的金融风险的监管和处置,防止收益本地化,风险外部化的倾向。

(四)依据金融科技发展的特征加强行为监管,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

(五)充实基层监管力量,提升地方金融监管能力。

(六)加强监管科技在地方金融监管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监管科技识别风险隐患并及时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陈红, 郭亮. 金融科技风险产生缘由,负面效应及其防范体系构建[J]. 改革, 2020,2(3):63-73.

[2].方意, 王羚睿, 王炜,等. 金融科技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内生风险视角[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0,1(2):29-37.

作者:周厚兰

风险研究下金融论文 篇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研究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而支付方式、网络贷款等新兴事物也随之诞生。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年轻群体,对新生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又缺乏相应的甄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本文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背景,列举支付平台、“P2P”网贷平台和理财平台等校园常见互联网金融产品,从导致过度消费、泄露身份信息、造成经济损失的角度分析大学生面临的金融风险,最后提出加强入学教育,树立正确的理财消费观、适当讲述必要的金融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金融;风险

1.引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便捷、成本低等特点迅速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网络高利贷、套路贷、过度分期付款等等问题层出不穷,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不良事件不断发生。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在合理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提高自身生活品质的同时,正确认识并规避相应的金融风险是高校教育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

2.校园常见互联网金融产品

2.1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时代最成功的产品之一。现代大学的校园里已经很少看见现金的身影,大学生出门必备的物品不再有钱包,而是手机和钥匙。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又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最为常见。水果店、超市、饭店都必备支付宝或微信的付款二维码。除了少数只能使用校园卡的食堂摊点外,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几乎统治了所有支付渠道。

2.2“P2P”网贷平台“P2P”网贷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创新产品。“P2P”网贷平台主要由金融机构作为担保,采用传统的金融制度,帮助进行借贷双方进行直接的借贷行为。由于网络技术的存在,大大缩短了资金流转的速度,客观上提升了借贷行为的效率。

2.3理财平台理财平台的功能类似于储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将多余的钱存进平台中赚取利息。为了吸引资金,理财平台的收益通常高于普通的银行储蓄。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也最为大学生群体所接受的平台是阿里巴巴平台的余额宝和腾讯平台的理财通,主要以货币型基金和保险理财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平台的存在,有一些理财平台甚至投资于股票和期货等收益和风险都相对较高的金融产品。

3.大学生面临的金融风险

3.1导致过度消费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不应注重物质享受。我们国家也一直有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传统。对于家长而言,也一直在着力控制孩子在学校的各项支出。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学生的过度消费提供了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支付平台实现信用卡的功能,而“P2P”的网贷平台更是让大学生可以借款消费。这些都为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埋下隐患。

3.2泄露身份信息金融平台对于使用者的身份信息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使用者必须输入真实的身份信息以进行金融操作。但是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注重对于身份信息的保护。通过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泄露学生身份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尤以一些不法的网贷平台利用个人信息发放高利贷的情形最为严重。

3.3造成经济损失大学生对于财产的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尤其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安全防护措施尚不成熟,很容易造成财产损失。支付平台盗刷、盗用的现象时常出现,非法盈利模式的网贷平台也经常导致大学生难以偿还巨额高利贷款,而近年来部分理财平台倒闭或者跑路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导致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大学生群体遭受经济损失。

4.政策建议

4.1加强入学教育,树立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是学生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会对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工具,使用者终究还是人,因此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学生的理财和消费观的相关教育,帮助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告诫学生既不要沉迷于物质消费,又不要贪图各种高收益和回报率的便宜,树立正确的理财消费观。

4.2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金融知识金融工具的运行一定要在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之下。而很多非经济专业或者理工科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对于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都一无所知,而这恰恰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必须在各项学生教育中适当加入基本的金融知识,让大学生有基本的概念,对于支付平台中的信用功能有基本的理解,加强对于网贷平台的审核防范,同时不盲目追逐高额的理财回报率。

4.3加强法律意识培养金融风险的发生说明防范意识的缺乏。大学教育必须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面对困难不至于手足无措,导致掉入陷阱,越陷越深。对于各种典型的诈骗案例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健全法律意识,对于遇到金融风险事件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法律援助,帮助学校走出困局。

4.4建立防范-預警-解决-备案机制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各类问题难以真正得到避免。而金融工具本身具备私密性,政府和学校都只能对学生加以引导,难以用强制手段进行规范。因此,除了基本的理财消费观、基础的金融知识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之外,政府、学校甚至基层的大学生辅导员都应该建立详细的应对机制。从防患于未然开始,加强对于各类事件的防范教育工作,对于可能出现或已经有一定苗头的事件进行及时预警,从学校或学院的角度设立问题咨询和解决机制,协助学生解决各类问题,最后对于已经发生过的案例进行备案,提醒进一步的防范和预警,指导新一轮的防范和预警工作,开始下一循环。

参考文献:

[1] 程未.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探讨[J/OL].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4

[2] 朱丽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金融风险教育研究[J].金融经济,2018(18):108-109.

[3]刘洋洋.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消费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26):250-251.

作者简介:

李盾(1991—)男,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信息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方向。

作者:陈哲 孙一丹 胡厚沛

上一篇:后现代公共行政论文下一篇:语文解诗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