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金融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金融管理能力也在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和创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1:

习近平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论述研究

[摘 要]目前,中国金融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诸如金融开放、互联网金融规范、虚拟货币监管等方面相对薄弱。在金融开放的大环境下,积极主动地开展防范金融风险工作,是中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金融风险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三项任务”。只有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才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中国金融开放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2.04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的思路框架主要体现为金融体系、市场规律、民本理念三个方面。2017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三项任务”。本文结合对文献资料与“四项原则、三项任务”的归纳,将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总结为“三个坚持”,即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本文着重从这“三个坚持”展开对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研究。

1 坚持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认清金融的本质和规律是构建主动防控的金融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6日。

1.1 做好金融机构服务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项原则中指出,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金融行业立业之本。因此,金融機构向服务型行业的转变是现代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对此,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信用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在“资管新规”中明确提出“资管业务作为金融业务,必须纳入金融监管,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销售资管产品,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国证券报》2018年4月27日。这一规定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管业务,扰乱金融秩序的问题。为金融机构合法合规提供服务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严格标准。

资源信息的不对称性自古以来就是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痛点。因此,推动公益性和基础性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建立金融信息监测、统计、共享机制,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评判标准体系,推动金融数据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是当前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化转型,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民营金融机构,建立以人民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是符合主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调整金融结构,优化现有金融体系,打造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链,助力于中国金融开放的稳步发展。

1.2 推进金融部门监管改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金融监管责权不清、交叉监管不协调、监管责任问责制没有落实以及存在监管空白等。从理论分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而实践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但是,从两者关系的实质上来看,金融监管是为了防止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系统性风险而服务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显现出“脱实向虚”的现象。房地产泡沫、金融杠杆过热、地方政府债务过高等隐性风险逐步显现。其中,金融杠杆过热问题最为突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背离,从而导致了金融内部空转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当前金融系统存在的最大风险。二级资本市场过度激进的投机交易行为背离了实体经济资本周期循环规律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虚拟经济过度繁荣往往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虚拟经济的过热,打破了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对平衡,加剧了两者增速上的差距。虚拟经济占据绝大部分金融资源,而真正的需求主体“实体经济”步履维艰,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下降,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金融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以当前最具争议的加密数字货币技术为例,目前,关于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概念进入金融业后是否改变了金融的本质的争论声音最大。因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方式很不利于国家对金融的监管,而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收益分析,如果不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监管,不对其定义作出清晰说明,任由投机者盲目炒作就必然引发金融风险。

西方主流经济学者认为限制金融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就可以防范金融危机,并没有指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背离的结构性矛盾。而习近平总书记的防范金融风险思想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并主张“金融回归本源”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只有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要积极进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改革,而这一改革在发挥原有金融监管长板优势的同时,还要弥补原有金融监管短板的劣势,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监管部门监督和管理的职能。具体来说: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督监察,及时发现市场异常波动的风险,重点排查风险源头,做到早期识别、及时预警、主动处置;二要强化金融部门协调管理的职能,打造一支懂得金融市场、熟悉金融业务、掌握金融规律的干部管理团队,既要保障金融市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平安。

2 坚持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

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防范金融风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价值规律,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金融资源是货币资本化的表现形态,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产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表现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中,而价格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当市场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高于商品价值;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低于商品价值。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预见机制,结合历史经验以及现实情况,组建快速适配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的滞后性。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自我调节或者政府宏观调控,应该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者在金融资源配置中扮演的角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下,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有效的。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假设完全自由的条件下,市场的滞后性、信息不对称性仍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不充分。市场在没有外力干扰的完全自由的条件下,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漏洞循环叠加效应。市场运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漏洞循环叠加问题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需要借助外力帮助市场修复一个一个漏洞。对于金融行业而言,金融机构并不会考虑到其行为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叠加是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虽然金融机构在资产配置运作中会把系统性风险分散碎片化,但是系统性风险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度”的临界点,它将会迅速爆发并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

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得更为突出,银行对不同体制的企业的融资政策不同,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政策阻力。因此,金融服务机构市场化是保证市场资源配置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径。调整国有银行现有业务结构,建立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防范金融风险体系,鼓励大力发展优质民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金融信用评估制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培育公开透明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管理,稳定市场预期,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進行金融深化改革,是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最有效手段。

2.2 发挥政府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与市场运行问题明确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1]政府在市场运行中是不可或缺的,必须针对市场在运行中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必须做好做实政府的服务工作,精简行政程序,进行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转变。必须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遵循《巴塞尔协议》保障银行资本充足率,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集中优势构建具有能够分析金融形势、制定金融发展战略的工作机制,培养具有金融“看家本领”的专家小组,提高金融决策科学水平。对于领导干部团队,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自觉补充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工作领导能力和水平。”[2]

“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并举,共同促进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实际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质”上的不同。中国金融发展需要借鉴西方经验精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打造中国方案,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做法。必须有选择的借鉴西方金融理论,警惕中等收入陷阱,保持审慎的态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金融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理论支撑,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与实践,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存在根本性区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准确把握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明确界定政府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为中国金融开放持续优质发展保驾护航。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要求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金融发展首要原则,把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金融改革的指导原则。过去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金融实践、金融理论与以人民为中心的背离,重视经济宏观发展速度,却忽视了我们最根本的人民群众的真实现状。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金融思想的民本情怀,强调防范金融风险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要以人民为中心。

3.1 防范金融风险为了人民,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的防范金融风险理念充分显示出他的民本情怀。他强调:“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得怎么样,主要体现在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防范金融风险理念,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时刻警惕着金融发展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资本家服务。金融发展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为满足极少部分人的利益而存在。

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税收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人民币加入SDR、制定CDR草案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健全金融体制,消化金融风险,为我国各族人民共享金融发展成果提供根本保障。以CDR为例,CDR即中国存托凭证,是由银行或券商将海外股票打包成一种代表股票的凭证,然后在本地市场发行流通实现第二上市。2015年股灾后,中国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掀起了一股私有化狂潮,但是私有化进程操作复杂,企业股权结构不符合国内法律要求,私有化成本很高,对企业市值造成重创。CDR的推出对国家经济发展,对优质的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境内,对境内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多赢的金融改革,坚决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3.2 防范金融风险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行为金融学中,黄明先生认为: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框定依赖、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防范金融风险实际上依靠广大投资者,要关注广大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但要让广大人民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复杂,也要认识到自身知识技能水平的局限,必须提高人民自身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发展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金融发展如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这就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金融改革科学合理需要人民群众的智慧,金融发展平稳运行需要人民群众的行动,将人民主体思想贯彻于中国防范金融风险事业中,推动金融改革不断前进,人民群众是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33.

作者:唐琪钧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2:

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摘 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金融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金融管理能力也在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和创新。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金融企业都十分重视风险管理工作,而且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但仍然有个别金融企业在金融管理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不强。基于此,本文对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行业;金融管理;金融风险;有效识别

引言

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紧密,加速了世界金融资本流通的速度,也使得企业金融资本将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以往企业经营中,产生金融风险更多是自身的管理决策原因。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外部金融市场的变化,也经常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震动,这也增加了企业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为此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控制的研究,对有效规避企业金融风险,促进企业更好地经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重要价值

金融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识别金融风险,不仅有利于开展金融管理工作,而且也有利于更好的控制金融风险,进而促进金融企业科学发展。一方面,通过有效识别金融风险,可以为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创造有利条件,比如一些金融企业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识别机制,而且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够发现金融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使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得到了加强,特别是对于减少金融风险对金融企业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有效识别金融风险,还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金融管理体系,这主要是由于风险识别是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才能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效能性,比如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将金融风险识别上升到战略层面,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识别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进行了识别,并区分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措施,进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

2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制约因素

2.1金融风险控制专业化水平较低

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专业从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更加剧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对于金融行业,风险管理意识是近年来才在我国企业中开始产生的,专业人才比一般的金融人才更加缺乏,而且风险管理从业人员的资质良莠不齐。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往往是由财务人员兼任。因此无法将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用工具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能够发挥的风险控制作用十分有限。

2.2监管权责不对等

在金融不断创新和混业经营不断发展,金融业务综合化、大众化、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和民间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垂直监管体系难以解决监督链条过长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政府承担着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协助一行三会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职责,对金融的风险处置以及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负有全部责任。特别是在垂直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基层,金融办等市、县级政府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长期以来,金融监管的事权在中央,政府在金融监管上的“话语权”很少,对地金融的市场准入和业务监管方面的监管权力有限且缺乏法治基础,监管权限偏小而风险管控责任偏重。

2.3金融风险识别人才不足

一些金融企业还没有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引进机制,特别是由于对金融风险识别缺乏足够重视,相关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金融企业的需要,导致金融风险识别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再比如还有一些金融企业尽管也重视金融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定对金融管理人才识别意识、识别能力以及整体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导致金融管理人员同样没有对金融风险识别给予高度重视等。

3金融管理中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优化对策

3.1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

在金融服务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信息之间的互通,要保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交流与沟通,这样能够保证具体工作进行有效开展。比如,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注重企业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构建,工作人员需要对金融中涉及的基础信息进行有效收集与整理,然后进行相关验证,最后储存到金融管理数据中心,在公司的机构构件上,可以充分利用扁平化模式,对于金融管理工作,需要指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对具体的信息进行量化,这样可以为公司今后的金融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支持,要根据信息化整理过后的指标与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建立差别化的信贷政策,要积极鼓励客户的各种相关的业务行为,保证金融管理手段的有效性,进行有效的头脑风暴,最后要提高各种部门的执行和落实能力。

3.2银行与监管部门加大企业金融风险控制力度

首先银行和相关兼容监管部门应该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在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披露融资贷款信息,为企业提供更多筹资渠道。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银行贷款的监督力度,从而从银行方面降低企业金融风险的发生。金融监管机构还应该及时通报信用黑名单,将那些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和从业中出现财务问题的财务人员及时通报,让企业投资时能够有效规避信用不良企业,也能降低企业聘用信用资质较差的从业人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同时由于银行会对信用较差的企业拒绝贷款或降低贷款额度,所以这对所有企业也起到一个警示作用,从而促使企业更注重维护自身的信用资质。金融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和信贷机构之间的聯系,加快信息流通,为建设更完善的金融信贷体系打下基础。其次银行需要不断更新拓展金融服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数量、类型的迅速增加,对银行的职能和服务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为此银行也应该不断丰富自身职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例如在贷款方面应该更加灵活,完善小额贷款、低息贷款等方式,为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提供正规渠道的筹资机会。同时在帮助企业进行金融风险规避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会议制度,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3.3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把握改革良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风险往往是在繁荣时期便已孕育,如果繁荣时期对金融风险不加重视,随着经济主体采取更为积极的经济金融行为,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率上升,从而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一旦达到或超过明斯基时刻的临界点,可能导致诱发风险大面积暴露。风险的积累和爆发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因此,要增强风险防范和危机意识,抓住繁荣时期应对风险的主动、有利机会,推动实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即主动采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3.4培养金融风险识别人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于有效识别金融风险来说,拥有专业化的人才是金融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但目前很多金融企业在金融管理人才建设方面比较薄弱,因而应当强化人才建设。这就需要金融企业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除了要引进专业化、职业化的金融管理人才之外,还要着眼于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更加重视金融风险识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且要本着“专、精”的原则,提升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专业化使用和培养。金融风险管理人员也要深刻认识到开展金融风险识别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金融风险识别的学习和研究,既要掌握更多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要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制定科学的风险识别标准,努力为推动金融风险识别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作用。

3.5促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专业化

风险管理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在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中,经常需要对很多因素进行分析和调查,才能够制作出一份有效的风险控制计划。但由于企业金融管理在我国企业中起步较晚,现在很多企业中对金融风险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企业自身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公司也没有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往往直接由财务人员兼任。所以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实际实施效果很难保证。所以企业可以选择和更专业化的专门从事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机构进行合作。可以将金融风险控制业务外包出去,由专门的从业人员对企业风险进行更好地评估,利用他们丰富的金融知识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技能,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也可以通过专业机构进行培训和学习,在公司财务人员中选择资质能力较好的员工去专业机构进行培训,从而为公司培养更专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识别金融风险,不仅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金融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更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功能。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在开展金融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重大价值,而且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大力提升金融风险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方程.金融管理中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J].中国商论,2019(02):72-73.

[2]申书蒙.探索金融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民商,2019(02):33.

[3]徐旭伟.论述金融管理中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J].经贸实践,2018(23):116.

[4]张志伟.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J].大众投资指南,2018(22):134-135.

[5]余海颖.探究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J].中国民商,2018(10):41.

[6]李东阳.浅析金融风险的识别策略和防范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8(17):288-289.

[7]余莹莹.金融管理中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9):235.

[8]杨轶凡.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的探索[J].中外企業家,2018(16):31.

作者简介:

杨珊,女,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杨珊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摘要:金融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防范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也不断加大。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因此,建立内控机制、外部监管、信用保证和法律规范等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可以有效抑制和化解金融风险。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风险(Financial Risk)是指经济环境、金融条件的变化给金融参与者造成的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Market risk)、信用风险(Credit 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经营风险(Operational risk)和法律风险(Legal risk)。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运营情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伴随着农村合作金融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金融风险也悄然而生。2007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发生各类案件237件,涉案金额6.7亿元。其中,百万元以上的68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百万元以上案件的53%,涉案金额5.9亿元。农村合作金融风险来自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依照来源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服务对象风险、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风险和源于自身缺陷的内部风险。来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对象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源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的内部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其中经营风险最为严重。2007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的各类案件中经营风险方面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分别占到案件总数和涉案总额的70%以上。因此,如何在充分利用金融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同时,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二、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的成因

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的形成,既有农业产业特殊性的原因,也有金融业自身的原因,还有相关政策的原因。

1 农业的高风险性强化了金融风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农户获得贷款后大多把资金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和畜产品生产等农业经济中。农业本身是高风险弱质产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多重风险。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普通农户的生产仍处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边际收益低、生产成本高的情况,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在生产过程中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病虫灾害,就会导致收益减少甚至绝收的经营风险。如表1所示,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受灾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1/3,其中成灾面积占了一半,这就决定了农业高风险的行业特点。与此同时,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属于弱势产业。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根据“蛛网理论”,农业生产极易出现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者很难对市场供求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对信息的加工大多具有滞后效应,极易出现价格的大幅波动,收益很不稳定。这些风险会通过信贷关系和资金流动传递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且在相邻的区域内,农户经营的农产品趋同度高,对资金的需求也具有相似性,一旦遇到市场价格下跌,将会出现规模性的逾期贷款,这更加剧了农村合作金融机

2 内控机制不完善导致机构运作不规范。首先,产权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都有理事会、监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的机构设置,但其职能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社员代表大会形同虚设;理事会实质上为地方政府行政任命而不是真正由会员选举产生;监事会级别低于理事会和经理层,不能起到有效监管和约束的作用。“三会”的形同虚设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没有形成内部制衡机制,不利于防范经营风险。其次,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和部分业务人员的薪酬和升迁与经营业绩不挂钩,导致他们在业务操作中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而不在乎金融机构的损失,对融资对象的资格审查、资金使用途径和使用结果、资金回收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和寻租现象,加剧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3 外部监管缺位容易加大风险。从制度上讲,虽然2003年银监会成立以后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但由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一直规模较小且分散,银监会作为监管主体,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忽视了合作金融的特殊性,仍以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而且由于监管人员和监管手段的不足,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多为突击式的现场检查,监管频率和深度十分有限,与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监管要求相去甚远。中国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行业协会是2005年12月成立的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从《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可以发现,目前该协会的职责主要是为会员提供服务和沟通协调,还没有体现监管的工作内容,行业自律监督机制还处于空白。

4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使得风险危害更为严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是分担风险的重要机制。据表2的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的农业保险从深度和广度来看水平都很低,不能有效地分担金融风险;从供给方来看,保险公司出于逐利性的考虑,不愿意进入成本高、风险大的农业保险市场。从需求方来看,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认识不高,对风险的预估存在侥幸心理。保费太高农民难以承受,所以不投保,而保费太低则保险公司可能亏损,所以不愿承保。因此,供求双方的积极性都不能调动起来。农业保险的缺失使金融风险不能被分担,加剧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三、构建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防范和化解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需要政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多方面全方位的配合。

1 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本要素。一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逐步实现民主管理,将理事会、监事会和会员代表大会的权利和义务落实到位,对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要明确定位,由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理事会聘任业务经营的经理人,监事会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最终实现“三会”的相互制衡。二是要建立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为了保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安全稳健运行,应建立包括会计审计制度、信贷管理制度、风险稽核制度、岗位问责制度等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实行透明化的会计审计制度,定期向社员代表大会汇报资产负债情况和审计结果。信贷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贷款发放的操作流程和要求,实行内部分级授信和审贷分离。内部的风险稽核制度可以通过各种稽核方式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违规、违法操作和潜在的风险,起到风险防范和行为约束的作用。岗位问责制度要求各个岗位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出现问题严格追责,以此来激励和约束经营管理人员的行为,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2 强化外部监管机制。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外监管要双管齐下,采取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协会相结合的监管制度。一是要发挥银监会和各地银监局的作用。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布分散、经营情况和风险控制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建立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实行分类监管的原则,制定差别化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方法,大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数据模型,计算分析利率敏感度和风险程度,形成预警机制,并结合专项稽核等传统手段,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实施全方位监管,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加强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从立法上量化与金融监管有关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同时要建立监管统计系统,整合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规范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便于监管部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的实时监管。二是要发挥行业自律协会的监管职责。行业自律协会应起到同业内管理、服务、监督、协调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准则,规范各会员单位的内部控制行为,促成业内的沟通合作,维护有序竞争秩序,协调同业内的相互救助,配合银监会的监管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行业协会可以成立专门的审计协会对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进行经常性的审计,向银监会提供更为真实和及时的信息,有助于银监会的监管,指导金融机构规避风险。三是要加快信息披露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管作用。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和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会员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约束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行为。

3 建立信用保证保险体系。信用保证保险体系的建立可以起到分散金融风险的作用,保障农村合作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是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金融机构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可以对存款人的利益予以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有助于金融机构保持稳定的资金来源,避免因存款流失和挤兑造成的流动性风险。二是要建立贷款保证保险制度。贷款保证保险制度可以保障金融机构在贷款人出现违约不能还款时得到一定的损失补偿,是对信用风险的一种风险分担机制。三是要健全农业风险补偿机制。农业风险补偿主要通过政府补贴和农业保险来实现。对于一般农业灾害风险可以通过农业保险来分担,避免由于农业灾害导致农民不能履行还贷责任引起的金融风险。鉴于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低盈利的特点,发达国家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都给予了一定的经营成本补偿(一般为30%-50%),并且给予普遍的免税政策,以此来鼓励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同时对投保人也给予50%-80%的保费补贴,调动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对于巨灾风险可以由政府成立农业灾害保障基金,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对农民进行损失补偿,减少农业灾害通过信贷关系传递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导致的金融风险。四是要建立相互援助制度。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内建立一个相互援助系统,按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提取一定比例的储备金,用于帮助遇到经营困难的金融机构平稳渡过危机。

4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一个相对软化的法制环境必然会促生种种机会主义行为。发达国家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组建初期就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如德国的《合作银行法》、美国的《联邦信用社法》、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和《农林中央金库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本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为了保证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出台专门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农业信贷法》、《农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相区别,明确政府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职责,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运营有法可依,有效规避风险。其中应包括,明确规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运行机制,确立服务“三农”的宗旨以及政府优惠政策;明确规定合作金融机构、融资主体、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利与义务,便于各部门监管职能的划分与落实;对农村合作金融行业协会的成立、运行、功能与职责做出相应规定等。

总之,金融风险具有关联性的特点,只有整个农村金融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行为主体密切配合、共同作用,构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达到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的目的。

责任编辑:郑洪昌

作者:刘洁 张洁

上一篇:投资环境金融投资管理论文下一篇: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