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风险探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融资的重要物质来源。从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进程上看,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但改革中的金融问题逐渐暴露,制约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发展。土地制度与金融需求之间出现供需偏差增加了金融风险,如制度不完善、法律监管缺失等。这些因素均影响农村土地市场、经济安全及社会稳定,阻碍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向前推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金融风险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金融风险探究论文 篇1:

关于西北农村金融风险的管理探究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经济一直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下,农村资本是否活跃都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一定的运行效率,存在的极大的金融风险。尤其较为贫困的西北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的不足,以及农村文化水平的的参差不齐等,使得其金融发展更是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本文借此对西北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展开探究,以对如何更好的管理农村金融风险提出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体系中,农村金融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农村金融不断变化的环境影响下,以及农村金融自身因素限制下,给农村金融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于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在新时代农村变革发展下,更是面临着更多的风险。由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西部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下,应注重对西北农村金融风险管理體系的进一步完善,以此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加速农村金融的迅速发展。

一、西北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及状况

我国西北地区包括青海、内蒙古、甘肃、宁夏,常住人口达到一亿多,作为少数民族集聚区的西北地区汇聚了蒙古、汉族、维吾尔、藏、哈萨克以及回族等各少数民族。近年来随着扶贫助贫等相关政策的提出以及执行,西北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然而相较于中部、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而言,西北地区农村经济依然与之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普遍认为,导致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的原因还在西北农村金融机构的缺失,信贷资金的短缺以及农民自身经济条件无法符合农村信贷标准,从而导致农业缺乏充足的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受限。

西北地区农村金融的缺失,以及资金的不足以及各方面知识的不足等都使得西北地区农村金融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因此为促进西北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切实实现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化,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运行提供保障,银监会针对该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制定了较为清晰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监督评价机制。然而虽然已政策化的条款规范了西北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控制,但是在具体执行上力度不足,使得西北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威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西北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

二、强化西北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加速建设农村金融法制

我国西北农村在金融改革发展进程上,一直受到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方面的制约,这促使政府部门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为西北农村金融改革、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经济发展构建完善的法制环境。从法律上明确金融法律制度的地位及责任,明确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避免由于过度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而使农村正常金融活动受到干扰。同时相关部门应针对金融、农村保险以及小额信贷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确定其实施细则,保障西北农村金融主体业务的有序运营。

农村金融法制制度的构建,应从立法层面使城乡差异有所消除,逐步实现金融市场环境的优化,将重点放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加快农村金融法制建设过程中,应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条件下,对农村农民宅基地房产、承包土地使用权和机动车辆进行登记,让农民能够对自身抵押权进行合理有效运用。执行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中,应切实对广大农民储户的经济利益进行保护,严格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制度,尽可能挽回农村农民的财产损失。

(二)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针对西北金融机构的发展,政府部门增强扶持力度,加快建设金融保险体系,逐步实现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的完善。首先,政府部门应从财政上为建设弄存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有效控制农村金融在弱质性农业下受到的风险。其次应对农村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在稳定农村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科学有效的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分散、完善和补偿等方式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最后,应该制定出完善的农产品保值和增值实施方案,不断增强农产品自身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出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采用农产品套期保值的方式,有效弥补农产品市场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

另外应为市场化退出建立完善机制,以便及时对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实施退出市场以及相关强制性措施,让农村金融机构在激烈的优胜劣汰竞争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西北地区政府部门还要不断完善涉农贷款责任担保制度,补偿和分散信用风险问题,严格监管农村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科学有效的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三)增强农村金融监督管理力度

针对西北金融风险及其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应该进一步在监督合作管理方面增强监测力度,应将那些存在着上升较为明显的不良贷款的金融机构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及时的提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金融机构的清收工作进行督促并对不良贷款进行合理消化。另外还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以相关政策规定的颁布对农村借贷行为进行规范,联合银监会、工商信用以及公安等部门共同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增强监督管理打击力度,实现非法集资活动的有效减少,为农村财产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西北金融的发展有着一定必要性。面对新时代下农村金融可能面对的风险,西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应不断加速建设农村金融法制,通过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以及增强农村金融监督管理力度等措施更好的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以此加强对农村金融风险的管理,加速金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威.乡村振兴背景下以农村金融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农村金融研究,2022(01):10-18.

[2]李子茂.农村金融机构应强化声誉风险管理[J].银行家,2021(06):137-138.

[3]曾圣丰.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21(03):182-183.

[4]谢真真.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4):38-42.

作者:刘磊

农村金融风险探究论文 篇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金融风险及分担机制研究

摘 要: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融资的重要物质来源。从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进程上看,已经初步取得成效,但改革中的金融问题逐渐暴露,制约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发展。土地制度与金融需求之间出现供需偏差增加了金融风险,如制度不完善、法律监管缺失等。这些因素均影响农村土地市场、经济安全及社会稳定,阻碍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向前推进。从农村土地改革的现实背景着手,通过查询文献和论证资料,提出金融风险的应对机制、预防和化解土改中的金融风险,以及深入探究风险发生的原因、表现和应对途径等,以期提升土地制度改革中对金融风险的承担能力。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土地改革制度是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土地是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资源,但限于当前发展条件,土地的合理確权、流转和评估等均存在操作难度,阻碍土地金融发展。政府会议中提出的“开放经营权、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等均是深化土地改革的重要方法,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方可推进金融发展。农村土地改革不仅涉及土地市场与金融的发展,也影响着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

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

农业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内容,“三农”问题也是制度改革中明确指出的重点问题。农村土地改革需基于我国基本国情,通过完善法律规定、明确土地产权和开放土地流转市场等,可对“三农”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1.改革的必要性。从法律上看,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等缺少相关内容支持。加之曾经的禁止土地流转和抵押等政策,使得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研究相对缺失。随着农村土地发展的不断推进,政府在政策和相关法律方面也不断完善内容,只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和土地产权界限,才能彻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合法经济收入。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面临以下主要问题:法律缺失、土地产权归属不明确、制度约束不严格、无法保障失地等。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建设用地也造成了影响,供应量虽大,但经济效益不足,“沉睡资本”占据较大比重。农土地改革需加大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缓解供需矛盾,避免发展失衡。新时期,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重点在于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土地产权、构建保障体系,实现土地利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保证。

2.改革的风险。当前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农民自愿参与,并开展定点试验。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逐渐建立农村土地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农村经济考核发展,当前经济发展的突破点在于金融对土地流转的支持。相关学者对农村土地和金融之间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时,发现农村土地改革中的金融风险在于抵押和担保,若在合法途径下发行土地债券,可有效解决改革中资金不足的问题[2]。

3.改革中的金融风险分担。从上文改革与金融风险分析看,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保险的缺失,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缺少风险分担和补偿。想要改善农村经济金融状态,可从市场调节、政府支撑(或主导)、机构创新三个主要方向进行。创建农村信用担保,加大农业保险业务推进,完善金融分担和补偿制度。

二、土地改革与金融的关系

土地改革拓宽了农民的融资途径,开发闲置土地的经济价值,通过多途径的金融供给满足了农村土地发展的多层次资金需求,缓解资金不足的困境。农村土地改革不仅增加了金融风险,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金融需求。

1.土地改革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性用地具有生产经营性质,可通过租赁、租让、抵押和入股等方式实现流转,获得经济效益,并与国有土地入市同权同价。建设性用地入市可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统一,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同步发展,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2.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模式。当前农村土地改革中推行的流转模式中,涉及金融方面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土地出让。村民代表大会商讨确定土地出让年限等约定条款内容,通过招拍等形式进行出让,仅赋予农业建设,土地使用者按照合同支付出让金。二是租赁。村民集体出租土地的使用权,承租方需满足租赁合同中的条件,支付租金,期满后续归还土地的使用权。三是抵押。抵押是金融机构推出的新型产品,农户个人或集体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抵押土地的使用权,按照抵押合同获得资金,并按期偿还本息。四是作价入股。将农户土地的经营权量化为股权,集体入股土地经营机构,由机构统一整合经营。当前较为成熟的产业经营有农地入股农村合作社、农地入股村镇企业和先入股合作社后入股企业。农民获益方式为“保底+经营分红”。

三、土地改革中的金融风险因素

土地改革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创新。但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金融风险。宏观风险来源于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和自然风险,微观风险则来源于参加改革的各个主体。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的是交易双方未按照合约履行责任而出现的经济损伤,又称为违约风险。土地改革中涉及多种途径与类别的益物权流转,任何流转均属于交易行为,一旦违约即出现信用风险[3]。如农民对合同中相关权责认知不足、土地征收纠纷等,土地资源无法被经营产生的浪费成本。

2.流动性风险。金融参与者因资产流动不足而出现的风险。当前法律对土地益物权具有限制,当土地作为益物权抵押给金融机构时,若农民因不可避免的因素失约,金融机构虽有土地的使用权却无法变现,导致土地成为不良资产,即出现流动性金融风险。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通常出现在土地收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农民经营者将土地流转入市获得收益后,由于产权不清晰、界限不明确等因素,应收利益与贷款金额却不断减少,出现纠纷,导致农民赢得的收益和贷款资金减少。

4.操作性风险。操作性风险来源于机构运营不当、监管不完善等。从土地改革试点反馈上可见,村集体主要由少部分村民主导,人员不足、任务繁重,无法担任流转活动中多个金融主体身份,更不足以完成运营和监管工作,由此造成操作性风险。

四、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1.风险分担主体。参与土地改革的主要分为四类。A类为改革中的土地提供方:个人和村集体;B类为土地需求方:农村银行、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村土地抵押担保金融机构、信托机构等;C类为改革推动者:政府机构、管理机构、监管机构和维稳机构;D类为其他参与者:农村保险机构。

2.风险分担目标。土地改革不但要提升各个参与主体的收益,还需平衡风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大范围推广土地流转业务。首先,構建完善的金融分担机制可分散金融风险,既盘活存量土地,又提升农民收入,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其次。金融风险分散可提升政府财政支出的利用效果,降低改革成本,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4]。再次,金融补贴可调整供需矛盾,避免因各种风险造成的机构损失,各主体分担风险。最后。积极引入金融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可深化农地改革业务,提升流转流程,促进市场化发展。

3.风险分担原则。其一,合理分担各个主体的收益诉求,提升其内在驱动力。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金融活动中需理性追求最大化效益,通过评估预期收益控制能承受的风险。金融风险的分担机制需保证社会公共效益为最大目标,优化配置风险和收益。其二,平衡公平和效率。金融风险分担机制需公平公正,通过法律制定风险承担份额,确保各个主体知晓,保证其风险承担的基础上承担风险。另一方面要保证效率,不能仅由政府单方面分担风险,需各方共同参与,兼顾发展效率,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其三,降低管理成本。土地流转方式不同形成的风险在管理上各有优缺点。金融风险分担需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分担效率,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参与优势。其四,限定风险上限。风险上限代表土地流转中各参与方能承受的最大风险,风险超出则表示损失无法承担。可通过多方式风险分散、衍生其他金融工具等进行缓释。

五、金融风险分担措施

1.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及时补充资金。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需保证资本充足,符合金融监管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需投入成立管理资金,定期补充,避免在融资过程中出现资金缺口,增加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当资金未能及时补充或未达到相关标准时,可适当减少流转规模或缩减融资。

2.健全农村信用保障体系,降低金融风险。推进农业保险业务和土地制度专项保险产品,提升农村土地改革中的风险承担能力,补偿因改革中金融风险所出现的经济损失。通过农业保险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可对改革和自然灾害进行多层次风险分担,保障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完善农村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土地流转中的非必要风险。通过健全存、贷款保险制度能够保证土地流转中融资业务的安全[5]。农村信用保险体系需由政府主导,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构建多元化、大范围、多渠道的保险体系。

3.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保障交易安全。良好的土地改革需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支持,严格明确土地流转入市的标准,建立新型信息化交易平台。通过现代化线上与线下的整合,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信用系统,实现土地改革中资金的融入、支出、分配和管理。将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资金保护,修复管理漏洞,实现农民的最大化收益。

参考文献:

[1]  祝子丽,李晨露,杨俐.“三权分置”改革后农地金融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3).

[2]  房启明,罗剑朝.中英农村金融制度比较研究及其经验借鉴[J].经济体制改革,2016,(6).

[3]  涂圣伟.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机理与风险[J].宏观经济研究,2016,(6).

[4]  孟文辉,付磊.农村土地金融风险分摊机制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14,(1).

[5]  李伶俐,周灿,王定祥.中国农村扶贫金融制度:沿革、经验与趋向[J].农村经济,2018,(1).

作者:李国萍

农村金融风险探究论文 篇3:

化解农信社金融风险的对策研究

摘要:时间的脚步在不断前行,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也越来越呈现出了多样性与复杂化的特征。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主体,更是我国经济运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金融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行业面临着的挑战日益增加,金融发展的形势也更加严峻。金融风险成为了农村信用社发展阶段研究与化解的重点。本篇文章从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针对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金融风险提出了化解的策略,希望此篇文章能够带给相关人员一些全新的启迪,为农村信用社改制添加动力,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农村 信用社 金融风险 对策

一、引言

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转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金融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强化金融行业的监管,运用科学有效管理方略,深化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及时高效的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迫切的一个关键点。目前,金融的形势越来越表现出紧张态势,农信社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多样化,农信社内部管理及人员力量的薄弱都是消极因素,尤其是国际化发展与竞争的加剧,风险的来源更是十分的广泛,风险的呈现不单单是给金融行业的有序发展与健康发展带来威胁,更是可能给予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这就更加凸显了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迫切性,为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添动力、筑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信社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

农信社的性质也是比较特殊的,是地方性的一类中小型的金融机构,跟国有性质的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差的竞争力,市场的竞争性比较差,内部的金融服务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存在着较低的市场组织化程度,资金来源的支持比较弱。农信社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成为了农信社金融风险产生的一大温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以及缺陷使得农信社的工作流程不够规范,让金融风险滋生变得更加可能。一旦农信社的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更是加深了经营困难的程度,这就更是让农信社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二)农信社工作力量比较薄弱

人才是工作成果良好体现的关键,对于农信社来说,经营机制的转换让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比较差,工作中缺乏进取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员工工作力量比较薄弱,这就导致了工作成效不尽人意,甚至漏洞百出,引发了金融风险。与此同时,农信社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对于金融风险的认知以及防范上更是意识不到位,这就使得农信社的日常运转工作比较落后缓慢,难以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节奏要求,再加上经营效益欠佳,人才流失严重,更是加剧了农信社的困境,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与落实。

(三)农信社业务经营存在困难

农信社作为参与金融运转的主体以及金融发展的推动力量,在越来越复杂的大环境中风险系数也不断攀升,农信社在多变的环境中就业务经营来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难度,经营机制不灵活、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一些问题都浮现出来了。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占据较大的比重,长时间的业务亏损累积以及较多的坏账问题使得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信贷资产风险。除此之外,農信社内部不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导致了资金流动性不佳,贷款收益比较低,让农信社持续性的亏损,这对于金融风险的存在甚至加剧更是进入恶性循环的状况,压制着农信社的发展。

三、化解农信社金融风险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风险首位的危机意识与防范平行的工作理念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金融风险的存在,在运转阶段需要明晰风险首位的危机意识以及防范平行的工作理念,自觉的将风险防范当做农村信用社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防范风险是为了保障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安全,必须要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营造危机防范的意识,要将发展中所要面对的金融风险给职工定期的传输,敲响警钟具备危机意识的同时更是让银行的职工能够绷紧风险这一根弦,可以将金融的风险防范工作列入职工考核的一个项目,跟职工的收入挂钩,促使农村信用社可以达到流动、安全以及盈利三方面的高效融合,给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融入更多的有利因素。

(二)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宣传是为了更好的普及,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大环境中能够呈现出更强的金融法制意识,更是能够引导社会大众树立信用观念。与此同时,更是需要逐步的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以最快的速度对金融法律的细则落实进行制定,让农村信用社能够处于一个法制化以及规范化并存的法治氛围中。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就金融机构的设立以及审批进行管理,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实施能够立足于一个有法可依的有序环境之中。对于金融机构涉及到的业务范围要进行严格化的界定,构建一个高效而权威的金融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不同监管部门的各项职责,构建不同类别的工作制度,降低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阻碍难度,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强化银行监管委员会与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力度

无论是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还是中央银行都对农村信用社有着直接性的监管权利,越发严格化以及规范化的监督管理,越能够让农村信用社的运转更加高效而有效,需要将监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工协作,形成强化的银行监管体系,强化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对本币业务以及外币业务实现统一化的管理。对于银行的资本进行充分的管理,构建起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机制,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完善,构建一套高效健全的稽核监督工作机制,不断的将社会审计融入到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督管理工作中。对现场的监控以及预警系统进行完善,逐渐的健全强大的信息网络,提升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处理的水平。

(四)推行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风险管理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信贷规模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就需要对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结构进行科学化的调整,恰当化的对流动性比较高的资产进行份额的增加。资金投融资业务要加大发展的力度,再借助贴现、再贴现等方式对农村信用社资金的流动性进行增强,这也就促进资产负债期限的结构能够越来越对称。对于不良贷款要坚决的抑制上升的概率,避免银行的债权非正常的流失的同时更是要对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疏导以及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要定期进行清理以及回收,强化农村信用社对资金平衡的自求能力,保持相对合理化的存款利率,保持农村信用社能够有序高效的运转。

(五)建立健全银行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于风险的预防化解是十分有效的,这就最先要针对人进行控制体系的构建,无论哪一种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甚至传递,都不得不在主管人员的参与以及干预之下落实,农村信用社一边需要对不同部门的主管人员进行会计控制意识的传输,另一边需要强化银行职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专业能力培训,给予农村信用社的内部会计控制的落实创造有序优良的实施基础。除此之外,针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更是需要完善,明晰授权审批制度的构建,以此保障业务活动能够依照程序进行办理。在农村信用社内部构件稽核审计制度,保证稽核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的同时更是要给予稽核人员应有的权威,保障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正常化的运转,更是保障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能够良好的优化。

(六)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建设水平

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运用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关键性基础。因为国内的经济监控还存在着一定的不成熟之处,在风险管理技术建设阶段里,不单单要对西方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探究以及思考,更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国内的现实条件出发,风险的管理技术建设必须要跟整个银行的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借助全面化的农信社改革给予农商行的发展营造优良的外部氛围,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以及衡量,让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成效能够更明晰的凸显出来,给予农村信用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是发展中的拦路虎,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地正视金融风险的存在,结合实际情况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化解,给予银行的发展注入动力的同时更是给予国内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凯明.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对城商行风险和收益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7.

[2]于宝亮.张珊珊.基于利益均衡的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风险主体关系的博弈分析[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作者:鲁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