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创新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党的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本文依托对唐山——中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调研,述说唐山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思想指导下,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创新论文 篇1:

对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思考

摘 要: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是推动和提升班组和职工工作绩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在阐明新时期班组思想文化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几点做法,探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思考

班组是企业的最基本生产单元,班组建设是企業管理建设的基础和最终执行机构,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包括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组文化建设工作,是班组建设的核心,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是有力推动和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作业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意义

任何一项工作的创新,都要有相应的目标与方向。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职工的思维和行为,满足班组职工个体和班组整体作业的需要,最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

1、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情、国情与企情的变化,竞争愈加激烈。加强班组管理、注重班组建设工作,是每一个企业关注的问题和需要。现行生产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各种管理理念和标准的实施,对班组的考核越来越严,对职工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工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班组与班组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岗位与岗位之间矛盾的疏导和解决,职工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非物态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企业中加强和创新班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完成重点任务的需要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只有各个细胞健康,才能保障整个机体的活力。上边千条线,下头一根针,企业再正确的战略决策、再健全的规章制度、再周到的工作计划最终要靠班组和班组职工的执行来实现。一方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满足生产的要求,做“四德职工”(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另一方面,要把职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完成重点工作任务上来。班组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而所有职工的个人利益的集合就是整个班组利益。只有这样,把职工的具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整个班组的工作任务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设备维保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这也是职工获取效益的关键所在。

3、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

在新的的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企业,必须从班组开始。这其中职工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关键,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工作和心理环境,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上下沟通信息传递通道,才有利于职工的发展,有利于班组的稳定,而这些都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和结合点。只有班组做到团队和谐、组织和谐、职工和谐,文化和谐、制度和谐、家企和谐。发挥出高效、士气、公平、团结、互助、智能等特点,才能完成生产、服务任务的职能,企业才会成为员工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实现价值的重要场所。

二、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做法

思想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项工作或一种管理,而是贯穿于企业每一项工作和管理过程中,以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工作的好坏、管理的优劣乃至整个企业生产经营链条。思想文化建设要融汇于班组日常工作的细节之中,建设良好的班组作业和休息环境,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工作潜力,建立团结友爱互助的和谐氛围。

1、在基层调研上下功夫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班组思想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为此,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摸清底数,去粗取精,并扩大宣传,加强舆论,让职工清楚班组思想文化建设的意义、方法和作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职工的思想情况变化波动的根源,是利益影响还是评先落差,领导批评还是同事纠纷,是家庭困扰还是社会冲突,要及时适度细致的做好分析了解工作。集班组职工智慧和力量,让职工参与到班组思想文化创新的工作当中,让职工有发言权与建议权,使班组思想文化建设既成为企业的行为,也成为职工的迫切需要。只有这样,才会使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更贴近基层,也更具有生命力。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工作不单纯是政工部门的工作,要积极发挥工会小组、党小组、团小组和女工小组的作用,做到总体衡量,互为推进,使班组思想文化开展符合各个层次,各个级别的实际情况,防止“单打一”,“两层皮”。

2、在注重细节上下功夫

细节决定成败。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特点与特性。如各个基层单位工作特点不一样,生产产品不一样,班组的整体特点也不一样,而寻求共性,彰显个性,尤其是在思想文化建设细节上提炼总结,也是创新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本钢修建维检公司注重提炼小事情,阐明好哲理;小行动,大境界;小人物,大作为。在思想文化建设中提出了班组建设“十个一”工程,内容为:一句祝福话,一面明示镜,一个报刊栏,一封慰问信,一个互助会,一个理发箱,一条好建议,一周安全员,一个帮扶队,一个读书角。一面明示镜就是准备一面大镜子,让职工出入班组照镜子,正衣冠,看看自己的形象,看劳动保护穿戴,让职工自我审视,做到仪表整洁,心情愉快。一封慰问信就是企业从安全生产的角度给全体职工及家属致一封信,感谢职工及家属对企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希望共同做好职工的安全后防线。这些细节往往都与职工的生活与工作休戚相关,密不可分,职工看得见,摸得着,改变了传统的说教形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从一个细节,可以演化成若个细节,最终到一起,就是整个班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在。

3、在选树典型上下功夫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进程中,不可能是齐头并进,往往会参差不齐。这就需要选树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事半功倍。对此,企业要适时开展班组建设推进会,对建设好的班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修建维检公司坚持从出席集团公司标杆班组中总结推广建设经验,如焦化作业区铆焊直属班属于技术推进型,发电作业区直属二班属于安全管理型,烧结作业区检修工段电气班属于和谐发展型,炼钢作业区连三工段丁班属于节能降耗型。每个标杆班组总体上都具有能打善拼,团结凝聚的特点,但各有各的章法,各有各的套路。其它班组为此学习借鉴,更能结合自身,找到通往成功的快车道。

三、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目的

创新是手段,工作成效是目的。在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无论过程怎样,形式怎样,都要体现在最终结果上,这才是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最终目的。

1、树立新观念

企业无人则止,人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里包括人的岗位意识,人的技能水平,人的思想状态等等。树立新观念,就是通过做人的工作,通过建立良好的新型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生产工作环境,让班组所有成员有一个家的感觉,一个温馨、民主、安全的环境。从而使职工真正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班组的主角,在班组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不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作为,认真执行工作制度,发挥个人功能力量。同时,也让职工认识到,班组思想文化的创新是职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真正弄清“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使班组成为职工的学习课堂,立业阵地,生活集体。

2、营造新环境

通过班组思想文化建设的创新,促使企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既有企业的内部环境,也有企业的外部环境。无论是环境工程,育人工程,还是硬件工程,软件工程,让职工有家的感觉。一方面,是通过建立班组各项规章制度,使班组向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轨道靠拢,建立公平公正,紧张有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是如何采用激励因素,发挥班组成员的正能量,释放激情,让职工做爱岗敬业的能手,生产技术的尖兵,关心集体的主人,遵章守纪的榜样,助人为乐的好人,打造工作团队与战斗集体。树立好形象,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和荣誉度,为企业的发展赢得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企业持续发展,后劲长足;职工健康劳动,快乐生活。

3、创造新业绩

班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的最终效果,要体现在是否促进了班组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职工素质的提升,是否增强了班组的团队意识,是否全面完成了重点工作任务。思想文化建设的好,就对职工的举止行为、观点立场有好的正面的带动,提升班组建设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做到经济指标、重点任务、安全生产都全面实现,继而提高企业职工工作待遇,职工与企业就互动双向良性发展了。同时班组催生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根基与动力,职工树立阳光心态,确立人生目标与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实现价值。

党的十八大指出,思想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班组的思想文化建设创新实践是一个永久的课题,必须坚持理论指引,实践操作的思路。同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让职工成为班组思想文化创新的倡导者,实践者与推动者,只有这样,工作才能做到实处,取到效果,实现“职工梦”、“班组梦”,建设创新新班组就会水到渠成。W

作者:刘颖

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创新论文 篇2:

党的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

[摘 要]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党的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本文依托对唐山——中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调研,述说唐山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思想指导下,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关键词] 文化 理论创新与实践 唐山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本文依托对河北省唐山市——中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调研,述说唐山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思想指导下,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一、党的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理论创新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建国初期就明确提出了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必将出现文化建设高潮的论断,系统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突出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些论述反映出党执政理念的升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科学把握。唐山市委、市政府认真领会党在文化建设和改革上的理论创新,明确提出“落实文化建设五个要”。

一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0年7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把握时代性、科学性和文化发展规律性,与时俱进,既能吸纳世界先进的文化因素,又能确保祖国传统文化不被腐朽文化所玷污,真正在全社会建树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形成共同的社会发展理想与信念。

三要明确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使我们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四要实践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硬实力。党的十七大首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战略支点。在持续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中华文化”是“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自我定位;“核心价值体系”是“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软实力”在共同体内部发挥凝聚功能的表现;“文化创新”是“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五要实现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明确树立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思想。

二、唐山市近年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新实践、新进展

当前,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已经成为唐山市人民的共识。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掀起了文化建设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潮。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唐山的文化建设明确树立了这个主导思想,努力做到:第一,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使文化创造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第二,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第三,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和发展和激励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的舆论。第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第五,歌颂时代主旋律,努力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必须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点。唐山通过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把文化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首先,加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干部作风年”“新唐山人文精神”“人文大讲堂”等学习教育活动,凝心聚力;第二,树立模范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培育唐山的模范人物和典型,形成典型引导带动机制;第三,推动形成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健全全民参与机制;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中增添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成果考核的标准,形成“文化GDP”激励机制。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发展。唐山把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投入、投资融资、税收、人才激励等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盘活存量房地资源,妥善保护与开发工业遗存,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开展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认定工作并给予扶持,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精品。同时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为百姓办好的实事,如着力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各县(市)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组织电视连续剧《节振国》《百年开滦》《滦州起义》和电影《大唐曹妃》、话剧《李大钊》等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成功举办多届评剧艺术节、皮影艺术节、中国陶瓷博览会、曹妃甸科学发展论坛,筹备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产业。唐山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手段,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着力点,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首先积极开发和落地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龙头,打造“十大产业链条”: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为重点的工业文化产业链;以唐人文化园、滦州古城等为脉络的历史文化产业链;以李大钊等人物和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以南湖生态公园、曹妃甸湿地公园等为示范的生态文化产业链;以冀东文艺“三枝花”等为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链;以电影《唐山大地震》及衍生产品、影视基地等为标志的地震文化产业链;以世界园艺博览会、曹妃甸论坛、中国陶瓷博览会等为载体的会展文化产业链;以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芦台动漫产业园为引擎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链;以正元包装集团、十月印刷、中红彩印包装为龙头的印刷包装文化产业链;以北部长城、南部滨海观光带和城市中心文化体验带等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链。集中精力、高标准打造符合唐山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产业,树立起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滨海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新旧企业文化等几大支柱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形成文化产业多元投入、协力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产业与唐山历史文化资源相交融,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相嫁接,与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相结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民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进入小康,抓好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当前最实际、最深层的民生建设。唐山市以此为契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首先,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抓好社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第二,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建立覆盖全区域范围的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社区等,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进乡村“六个一批”等重点文化工程;第三,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覆盖面,建设和完善一批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服务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第四,改革投入方式,采取设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以政府采购、服务外包、志愿服务、奖励等多种形式,引导公共文化服务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第五,实施文化保护工程。把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确保文物安全和历史文化环境风貌。○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文件汇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经济日报,2011-3-17.

[3]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河北日报.2011-3-21.

[4]高端决策参考——中国文化的力量[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张荣辉

作者:王艳萍

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创新论文 篇3: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大学教育机制改革的核心环节。本文紧紧围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旨,在分析创新型人才内涵上,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结合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型人才;作用

文献标识码:A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密不可分,这也是中央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富有创造性、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催人奋进,甚至对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应有之义。因此,探索一个适合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成为当前校园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1 创新型人才概述

创新是一个逐渐被重视的词汇。在新的社会竞争和生活中,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创新的能力的强调不仅有助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脱颖而出,而且还有助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和进步。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的成果,能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首创精神的人才。

1.1 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因,贯穿创新活动全过程,是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创新观念作为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而富有成果的意识形式,是求知欲和大胆质疑,融合了勇于创新、敢于怀疑的精神,是促使自己另辟新径追求真理,不甘心落后于前人。具有创新观念的人,一般都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人,都急于在现有的环境中获得突破和进展,他们对于新的和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强烈的兴趣和向往,而在这种对于未来的创造和追求中,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感。

1.2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和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表现为一种独立、发散的思维。创新思维揭示事物本质的同时能创造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可以在信息知识中建立新联系,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具备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又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创新。

1.3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大小是能否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的核心因素。知识经济时代迫切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具备多学科、多维度的综合性知识架构下,灵活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才能得到创新活动所预想的效果。一般认为,创新能力是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把创新思维产生的结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新成果的能力,需要创新型人才具有发现、选择、增值信息的能力,具有利用、超越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竞争与合作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总之,创新能力能够指导大学生在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观点,产生新的结论。

1.4 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在接受创新教育并且自我训练之后所形成的稳定、持久的个性特征。创新人格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没有创新人格,就没有创造性。而缺乏创新人格,就必然导致创造性匮乏。因此,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形成与否与是否建立了创新人格息息相关。建立了创新人格,大学生的创新观念、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升华为大学生的内在的、稳定的创新素质,促使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习惯性、延续性、自主性。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具有文化品质的内在规定性、继承性和传授性。但是,对于高校的校园文化而言,则在不同的学校中,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的理念。这种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是一种获得师生的认可和尊重的,具有办学理念、价值取向、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师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的形成和保持,有着自己特有的传统的同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有很大的作用。一所支持创新,鼓励学生勇于思考和创造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2.1 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导向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创新理念的追求和认可,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创新。首先,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引导着学生的教育和思考的方向,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树立自己创新的目标,并在目标的引导下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的师生的共同营造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可以反作用于师生之间,将校园文化的创新意识赋予师生的头脑和深层潜意识中,使学生在具有想象力的同时,更加积极的行动起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拼搏,而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2 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体现、凝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师生们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等等。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渠道、开辟了新阵地,而且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大学生永不满足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使他们尝试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了大学生积极、主动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主体竞争意识。只有在这种集创造性、学术性、娱乐、为一体的校园文化之间,大学生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进而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产生创造成果。

2.3 品质优化作用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性的、直接的、触目的。先进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能够领略到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独特影响力,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并最终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模式。校园文化的优雅和整洁,对于学生的品质的培养,也有着很大的作用。生活的环境的整洁和优美,不仅有助于学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大自然和环境还有着对烦恼的解除的作用。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校的热爱和赞同认可,还可以在校园的文化中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活动的实践,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在面对磨难时候的坚韧和勇气,还有助于加强其对克服苦难的决心和信心。

3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不断的变化和提高,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内容、形式以及途径也必须进行不断的调适、改进。创断型人才的培养急需与之相适应的校园文化。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多为学生搭设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创断型人才发展的新需要。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校园中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观和实践创新成才观,激励教师、学生一起为创新目标而努力,形成一个“人人争创新、处处有创新、时时有创新”的先进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教育方式,由“分数至上”转移到创新能力上,高校和老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潜能,发现、识别大学生的创新表现,可以尝试把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作为学校对学生奖励的重要依据,以培养出更多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以上述基本素质为基础设计出可操作性的考评指标体系,可以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目标定位,重点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3.2 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该特定环境是创新人才诞生与发展的肥沃土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利于大学生优良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通过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从而鼓励大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自由

思考的同时激发创新热情,向着创新目标不断前进。在当前多元化的思想浪潮下,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与判断上往往受到社会局部的、眼前的或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认知上发生偏差。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构建校园文化,教育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鼓舞大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荣耀,就能在认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获得无穷的力量。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使清华大学百年不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使北京大学生生不息。

3.3 以大学生为主体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认识到,学生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本末倒置,单纯的为校园文化而文化,而忽视了学生的作用。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需要加强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并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性。校园文化建设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校园文化生活从内涵和形式上都向着多元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 拓展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每一个过程,都有一个思维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感,还可以增强大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够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成长的沃土。如举办专家讲座,推出学术交流会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单调和不足,使文科与理科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申报“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推动师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让教师和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总之,应该尽量搭建校园文化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创造自我提供舞台,促进大学生开拓视野、勇于创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4 总结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的发展的新的要求。在现代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思想意识,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提高,要不断的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曹都.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7,(6).

[4]田心铭.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5]李妓援.利用校圈人文环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8).

作者:伏晓红 王景 叶城均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学会计电算化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制度下电力安全论文